首页 / 正文

五、总结上文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综合前几章中所论的结果,去讨论古代中国由部落进为王国(后来又进为帝国)的过程中,东西对峙的总局面。

随便看一个有等高线的中国地图,例如最近《申报》出版的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合著的《中国分省图》,不免觉得黄河下流及淮济流域一带,和太行山及豫西群山以西的地域,有个根本的地形差别。这样东边的一大片,是个水道冲积的大平原,除山东半岛上有些山地以外,都是些一二百米以下的平地,水道改变是极平常的事;若非用人工筑堤防,黄河直无水道可言。西边的一大片是些夹在山中的高地,城市惯分配在河流的两岸。平汉铁路似乎是这个东西地形差别的好界线,不过在河南省境内郑州以下东平原超过平汉线西面几百里,在湖北情形更不整齐了。

我们简称东边一片平地曰东平原区,简称西边一片夹在大山中的高地曰西高地系。

东平原区是世界上极平的大块土地之一,平到河流无定的状态中,有人工河流始有定路,有堤防黄河始有水道,东边是大海,还有两个大半岛在望,可惜海港好的太少,海中岛屿又太少,是不能同希腊比的。北边有热、察两省境的大山做屏障,只是这些山脉颇有缺口,山外便是直把辽洮平原(外国书中所谓满洲平原)经天山北路直到南俄罗斯平原连作一气的无障大区域,专便于游牧人生活的。东平原本有她的姊妹行,就是辽洮平原,不过两者中间以热河山地之限制,只有沿海一线可通,所以本来是一个的,分而为不断的两个了。辽洮平原与东平原的气候颇有差别,这个差别在初期农业中很有意义的,但此外相同处远在东平原与任何平原之上。东平原如以地平论,南端可以一直算到浙西,不过南渡淮水不远,雨量也多了,溪沼也多了,地形与地利全不是一回事了。所以我们的东平原中可有淮南,却不能有江北。东平原中,在古代有更多的泽渚为泄水之用,因垦地及人口之增加,这些泽渚一代比一代少了。这是绝好的大农场而缺少险要形胜,便于扩大的政治,而不便于防守。

西高地系是几条大山夹着几条河流造成的一套高地系。在这些高地里头关中高原最大,兼括渭泾洛三水下流冲积地,在经济及政治的意义上也最重要。其次是汾水区,汾水与黄河夹着成下个“河东”,其重要仅次于渭水区。又其次是伊雒区,这片高地方本不大,不过是关中河东的东面大口,自西而东的势力,总要以雒阳为控制东平原区的第一步重镇。在这三片高地之西,还有陇西区,是泾渭的上游。有洮湟区,是昆仑山脚下的高地。在关中之北,过了洛水的上游,又是大块平的高原了。这大高原在地形上颇接近蒙古高原,甚便于游牧人,如无政治力量,阴山是限不住胡马的。在这三片之南,过了秦岭山脉,便是汉水流域。汉水流域在古代史上大致可分汉中、江汉、汉东三区。就古代史的意义说,汉水是长江的正原,不过这一带地方,因秦岭山脉之隔绝,与我们所谓西高地系者不能混为一谈。西高地系在经济的意义上,当然不如东平原区,然而也还不太坏,地形尤其好,攻人易而受攻难。山中虽不便农业,但天然的林木是在早年社会发展上很有帮助的,陵谷的水草是便于畜牧的。这样的地理形势,容易养成强悍部落。西高地系还有一个便利处,也可以说是一种危险处就是接近西方,若有文化自中央亚细亚或西方亚细亚带来,它是近水楼台。

人类的住家不能不依自然形势,所以在东平原区中好择高出平地的地方住,因而古代东方地名多叫作丘。在西高地系中好择近水流的平坦地住,因而古代西方地名多叫作原。

在前四章中,我们把夷夏殷的地望条理出来,周代之创业岐阳又是不用证的。现在若把他们分配在本章的东西区域,我们可说夷与殷显然属于东系,夏与周显然属于西系。

同在东区之中,殷与夷又不同。诸夷似乎以淮济间为本土,殷人却是自北而南的。殷人是不是东方土著,或是从东北来的,自是可以辨论的问题,却断乎不能是从西北来的,如太史公所说。他们南向一过陇海线,便向西发展,一直伸张到陕甘边界或更西。夷人中,虽少皞一族,也不曾在军事上、政治上有殷人的成功。但似乎人口非常众多,文化也有可观。殷人所以能建那样一个东起辽海西至氏羌的大帝国,也许是先凭着蓟辽的武力,再占有淮济间的经济与人力,所以西向无敌。

同在西系之中,诸夏与周又不尽在一处。夏以河东为土,周以岐渭为本。周在初步发展时,所居比夏更西,但他们在东向制东平原区时,都以雒邑为出口,用同样的形势临制东方(夏都洛阳说,考见《求古录·礼说》)。

因地形的差别,形成不同的经济生活、不同的政治组织,古代中国之有东西二元,是很自然的现象。不过,黄河、淮水上下流域到底是接近难分的地形。在由部落进为帝国的过程达到相当高阶段时,这样的东西二元局势自非混合不可,于是起于东者,逆流压迫西方。起于西者,顺流压迫东方。东西对峙,而相争相灭,便是中国的三代史。在夏之夷夏之争,夷东而夏西。在商之夏商之争,商东而夏西。在周之建业,商奄东而周人西。在东方盛时,“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在西方盛时,“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秦并六国,虽说是个新局面,却也有夏周为他们开路。关东亡秦,虽说是个新局面,却也有夷人“释舟陵行”,殷人“覃及鬼方”,为他们做前驱。且东西二元之局,何止三代,战国以后数百年中,又何尝不然?秦并六国是西胜东,楚汉亡秦是东胜西,平林赤眉对新室是东胜西,曹操对袁绍是西胜东。不过,到两汉时,东西的混合已很深了,对峙的形势自然远不如三代时之明了。到了东汉,长江流域才普遍的发达。到孙氏,江南才成一个政治组织。从此少见东西的对峙了,所见多是南北对峙的局面。然而这是汉魏间的新局面,凭长江发展而生之局面,不能以之追论三代事。

现在将自夏初以来“东西对峙”的局面列为一表,以醒眉目。

据此表,三代中东胜西之较少,西胜东之事甚多。胜负所系,不在一端,或由文化力,或由战斗力,或由组织力。大体说来,东方经济好,所以文化优。西方地利好,所以武力优。在西方一大区兼有巴蜀与陇西之时,经济上有了天府,武力上有了天骄,是不易当的。然而东方的经济人文,虽武力太失败,政治上一时不能抬头,一经多年安定之后,却是会再起来的。自春秋至王莽时,最上层的文化只有一个重心,这一个重心便是齐鲁。这些话虽在大体上是秦汉的局面,然也颇可以反映三代的事。

谈到这里,读者或不免要问,所谓东平原区,与所谓西高地系,究竟每个有没有它自己的地理重心,如后世之有关洛、邺都、建业、汴京、燕山等。答曰:在古代,社会组织不若战国以来之发达时,想有一个历代承继的都邑是不可能的。然有一个地理的重心,其政治的、经济的、因而文化的区域,不随统治民族之改变而改变,却是可以找到的。这样的地理重心,属于东平原区者,是空桑,别以韦为辅。属于西高地系者,是雒邑,别以安邑为次。请举其说如下:

在东平原区中,其北端的一段,当今河北省中部偏东者,本所谓九河故道,即是黄河近海处的无定冲积地。这样地势,在早期社会中是很难发达的,所以不特这一段(故天津府、河间府、深冀两直隶州一带)在夏殷无闻,就是春秋时也还听不到有何大事在此地发生。齐燕之交,仿佛想象有一片瓯脱样的。到了春秋下半,凭借治水法子之进步(即是堤防的法子进步,所谓以邻国为壑),这一带“河济间之沃土”,始关重要。这样的一块地方,当然不能成为早期历史中心的。至于山东半岛,是些山地,便于小部落据地固守,在初时的社会阶段之下,亦难成为历史的重心。只有这个大平原区的南部,即是西起陈、东至鲁一带,是理想的好地方,自荥泽而东,接连不断地有好些蓄水湖泽,如荷泽、孟诸等,又去黄河下游稍远,所以天然的水患不大,地是最肥的,交通是最便当的。果然,历史的重心便在此地排演。太昊都陈,炎帝自陈徙曲阜(《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曲阜一带,即空桑之地。穷桑有穷,皆空桑一名之异称。所谓空桑者,在远古是一个极重要的地方。少昊氏的大本营在这里,后羿立国在这里,周公东征时的对象奄国在这里,这些事都明白指示空桑是个政治中心。五祀之三,勾芒、蓐收、玄冥起于此地(《左传》昭二十九及他书),后羿立国在此地。此地土著之伊尹,用其文化所赋之智谋,以事汤,遂灭夏。此地土著之孔子凭借时势,遂成儒宗。这些事都明白指示空桑是个文化中心。古代东方宗教中心之大山、有虞氏及商人所居之商丘,及商人之宗邑蒙亳,皆在空桑外环。这样看,空桑显然是东平原区之第一重心,政治的及文化的。

在东平原区中,地位稍次于空桑之重心的,是。读如衣,衣即是殷(见《吕氏·慎大览》高诱注)。殷地者,其都邑在今河南省北端安阳县境,汤灭韦而未都,其后世自河南迁居于此。在商人统治此地以前,此地之有韦,大约是一个极重要的部落,所以《诗·商颂》中拿它和夏桀并提。商人迁居此地之目的。大约是求便于对付西方,自太行山外而来的戎祸,即所渭鬼方者,恰如明成祖营北平而使子孙定居,是为对付北鞑者一般。商人居此地数百年,为人称曰殷商,即等于称在殷之商。末世虽号称都朝歌,朝歌实尚在

地范围,所以成王封唐叔于卫,曰“封于殷虚”(定四)。此地入周朝,犹为兵政之重镇(看白懋父敦等)。又八百年后入于秦,为东郡,又成控制东方之重镇。到了汉末,邺为盛都,五胡时,割据中原者多都之,俨然为长安雒阳的敌手。

在西高地系内,正中有低地一条,即汾洛泾渭伊雒入河之规形长条,此长条在地形上之优点,地图已明白宣示,不待历史为它说明。它是一群高地所环绕的交通总汇,东端有一个控制东平原的大出口。利用这个形势成为都邑,便是雒阳。如嫌雒阳过分出于形胜的高地之外,则雒阳以西经过崤函之固,又过了河,便是安邑。雒阳为夏周两代所都,其政治的重要不待说(夏亦曾都雒阳,见《求古录·礼说》)。安邑一带,是夏代之最重要区域。在后世,唐叔受封,而卒成霸业。魏氏受邑,而卒成大名。直到战国初,安邑仍为三晋领袖之魏国所都,用以东临中原,西伺秦胡者。河东之重要,自古已然,不待刘渊作乱、李氏禅隋,方才表显它的地理优越性。

以上所举,东方与西土之地理重心,在东平原区中以南之空桑为主,以北之有为次;在西高地系中,以外之雒阳为主,内之安邑为次,似皆是凭借地形,自然长成,所以其地之重要,大半不因朝代改变而改变。此四地之在中国三代及三代以前史中,恰如长安、雒邑、建康、汴梁、燕山之在秦汉以来史。秦汉以来,因政治中心之迁移,有此各大都邑之时隆时降。秦汉以前,因部落及王国之势力消长,有本文所说。四个地理重心虽时隆时降,其为重心却是超于朝代的。认识此四地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意义,或者是一件可以帮助了解中国古代史“全形”的事。

(原载1933年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卫绍王·脱脱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五·李心传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四·徐乾学
  题词·薛时雨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佚名
  谷山笔麈卷之七  经子·于慎行
  ◎雀屏新例(视金莲五字何如)·李定夷
  目录·佚名
  第三节学事·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六上·袁枢
  陆龟蒙传·欧阳修
  大清国籍条例·佚名
  卷八十四·宋敏求
  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16 ·佚名

    贺铸 答孙休兼简清凉和上人二首之二 渭北人游楚水东,论诗说旧偶从容。 乡关此日几多远,春酒与愁相胜浓。 且免牛衣愧妻子,莫将羊酪诧吾侬。 哀王孙赖弥天释,肯学扬州饭後钟。 贺铸 答孙休兼简清凉

  • 卷五十二·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五十二明 梅鼎祚 编鬼歌曲辞【謡语附】【鬼歌诗者斯为志怪述异耳彼其取精已多游?为变着於声响覃及歌吟?宙大矣抑岂必尽诬诞哉今亦摘録以庶夫存而不论焉】紫玉歌【捜神记曰吴王夫差小女名玉悦童

  • 原序·汪泽民

    诗所以咏情性而夲乎风教之盛衰其体固有古近之殊求之六义一也宛陵为江左大藩文风之盛盖乆矣世逺而辞不传宋太平兴国中少卿李公以文学显继而侍读梅公以诗名当世搜访所作皆仅余数篇侍读从子都官圣俞则尤大昭著者幸其集独

  • 卷十八·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十八礼部杨云翼【二十一首 补一首】云翼字之美乐平人明昌五年经义进士第一人词赋亦中乙科天资颖悟博通经传至于天文律厯医卜之学无不臻极事母孝与人交欵曲周密处事详雅而能以大节

  • 卷八百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五李冶【一作裕】李冶字季兰女冠也吴兴人存诗十六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寄校书七兄【一作送韩校书】

  • 卷四·文珦

    <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潜山集> 钦定四库全书 潜山集卷四      宋 释文珦 撰五言古诗 酬李漫翁暑中见寄韵 羲娥不停毂催暑到茅屋萍蓬无地头桑梓念天目古吟寓深情时事堪痛哭余生竟何归行已变陵谷 篔房

  • 卷二十·毕沅

      ◎宋纪二十 ∷起著雍阉茂正月,尽屠维大渊献五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帝名恒,太宗第三子也,母曰元德皇后李氏。后梦以裾承日有娠,开宝元年十二月二日,生帝于开封府第,赤光

  • 卷四十九 咸平四年(辛丑,1001)·李焘

      起真宗咸平四年六月盡是年十月   六月辛丑朔,詔以近畿數郡,春雪損桑,令京朝官分往察視,蠲其正稅,其緣科等物,無令折納絲帛。   壬寅,命知制誥梁顥、薛映共詳中外章疏。   癸卯,太常丞、直集賢院梅詢上言:「邇者朝廷

  • ●卷第三十二·胡三省

    汉纪二十四〔起着雍涒滩(戊申),尽昭阳赤奋若(癸丑),凡六年。〕《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前一三)〕①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大赦天下。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②夏,大旱。③四月,癸未,长乐临华殿、未央宫东司马门皆灾。〔师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纪昀

    唐纪 【十七】 昭宗一○昭宗 【一】 昭皇帝讳晔懿宗第七子僖宗同母弟也 【新书作母曰恭宪皇太后王氏后妃传惠安皇后生僖宗而恭宪皇后自生昭宗旧书后妃 传有惠安无恭宪而昭宗追上尊号亦云加惠安为恭宪则祇是一人今从之

  • 九四二 多罗质郡王永瑢奏第二分应缮全书缮校全竣折真按:四库全书之成书时间.·佚名

    九四二 多罗质郡王永瑢奏第二分应缮全书缮校全竣折真按:四库全书之成书时间.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臣永瑢等谨奏,为盛京文溯阁陈设四库全书缮校全竣,恭折奏闻事。窃臣等奉命办理第二分全书,遵旨限以一年完竣。随经

  • 八九一 寄谕闽浙总督陈辉祖等着江浙商人捐建文澜阁并添置三阁书格·佚名

    八九一 寄谕闽浙总督陈辉祖等着江浙商人捐建文澜阁并添置三阁书格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尚书和<珅>字寄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传谕两淮盐政伊龄阿、浙江布政使署理织造盛住,乾隆四十七年

  • 王轨传·李延寿

    王轨,太原祁地人。小名沙门。汉代司徒王允的后代,世代都是州郡的大族。几代在魏做官,被朝廷赐姓乌丸氏。他的父亲王光,少小就英雄威武,有将帅才能。多次立有战功。宇文泰对他十分信任,官位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平原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高晋

    褒赏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上谕内阁曰朕明春恭奉皇太后安舆巡幸江浙扈从人等需用船只俱照每船水手按名给与雇值第念该船户等在途驾驶往还实为劳勚其应行抵通船只守更不免需时若照常价毎水手一名日给口食银五分资给

  • 258.文字狱·林汉达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

  • 论语稽求篇卷七·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禄之去公室章】禄去公室即是政逮大夫未有去彼不之此而中立者然而一是五世一是四世若是其不齐何也曰去公室从公室数则公适五世逮大夫从大夫数则大夫适四世不相左也然而其五世何也曰宣成襄昭定也何

  • 楞伽义记序·太虚

    楞伽经为教中之顿悟大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初祖尊为可以印心之典;其时学者诵习成风。惜性贤译笔艰晦,语顺西竺,回文未尽,读之每不能句,遑论识义;于是复有唐译七卷以明畅其旨。然宋译为初祖印证之文,久行于世,至今仍之,唯讲演者

  •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澄观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