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轨传

王轨,太原祁地人。小名沙门。汉代司徒王允的后代,世代都是州郡的大族。几代在魏做官,被朝廷赐姓乌丸氏。他的父亲王光,少小就英雄威武,有将帅才能。多次立有战功。宇文泰对他十分信任,官位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平原县公。

  王轨性情朴实正直,起家入仕,就跟着辅城公。武帝即位,他迁任内史下大夫,常被武帝委以心腹的重任。武帝准备诛杀晋公宇文护,他赞成这个决策。建德初年,他转任内史中大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又被封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封爵为上黄县公。军国大政,都可参与。

  南陈将领吴明彻入侵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多次与陈军作战,连连失利,便退守州城。吴明彻便堵截清水河的水以淹灌徐州城,将战船开到城下,准备发起进攻。朝廷命王轨任行军总管,率领军队救援徐州。王轨暗中派人在清水河的入淮口竖立许多大木桩,用铁链连结车轮,横截河流,断绝陈军船只的退路,正想偷偷掘开堤堰放水,使敌船无法开动而将他们困毙。吴明彻知道了,便打破土堰迅速撤退,希望乘着退回的河水将船驶入淮河。来到清口,河流已经很宽阔,水势大为衰减,船又被车轮阻挡,无法通过。王轨乘机率兵将敌人包围,只有骑兵将领萧摩诃率二十名骑兵提前撤走,才免于一死。吴明彻和三万多将士,连同器械辎重全部被俘获。陈朝的精锐部队,这次被歼灭殆尽。王轨被晋封为柱国,拜授徐州总管。他性情严肃庄重,善于计谋,加上吕梁大捷,他的威望震动敌境,陈朝人都很害怕他。

  宣帝征讨吐谷浑,武帝命他与宇文孝伯一起跟从宣帝出发,军中的进止攻取,宣帝都委托给他,宣帝只是获取成果而已。这时,宫尹郑译、王端都受宣帝宠幸。宣帝在军中颇有些失德的事情,郑译等人都参与了。军队回来后,王轨等人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的情况,武帝大为恼怒,便鞭打宣帝,免去郑译等人的官职,并加以痛打。宣帝因此对王轨等怀恨在心。王轨又曾与小内史贺若弼说到这件事,并且说皇太子一定不能承担管理朝政的重责。贺若弼也认为很对,劝他陈奏给武帝。他利用侍坐的机会,便对武帝说:“皇太子多有薄德,恐怕不能担负陛下您的家事。我昏聩短浅,不足以评论是非。您常认为贺若弼有文臣武将的奇异才能,胸怀恢宏宽阔,而贺若弼一再对我说,他深为此事忧虑。”武帝召见贺若弼并询问他。贺若弼答道:“皇太子在东宫蓄养道德,没听说有什么过错。不知道陛下您从哪里听到这些话?”贺若弼退出宫殿后,王轨责备他说:“你平常说话,没有不守信的,今天为什么反复无常?”贺若弼说“:这是你的过错啊。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怎么能轻易去说他?事情稍有不慎,便有杀身灭门之祸。本来让你秘密陈奏,你怎么能这样公开去讲?”王轨默然许久才说“:我一心为了国家,便没有私心。上次当众陈奏,实在不恰当。”以后他因内宫设宴为武帝祝寿,又捋武帝的胡须,说“:多可爱的老头啊,可惜您的儿子太不行了。”武帝认为他说的很对,但二儿子汉王没有才能,其他儿子都年纪幼小,所以无法采用他的建议。

  宣帝继位,重新恢复郑译等人的职务,作为自己的近侍。王轨知道自己必有灾祸,对亲近的人说:“我过去在先帝在世时,实在是为了国家而提出更换太子的建议。今天事情的后果,很容易判断。我所管辖的徐州紧靠淮南,与敌国相邻。要想为自己打算,易如反掌。但忠臣的节义,不可损辱。更何况蒙受先帝的厚恩,常想着以死报效,怎么能因为获罪于宣帝,便去背叛先帝呢?我只能够在这里等死,决不作其他打算,希望千载之后人们能了解我的忠心。”

  大象元年(579),宣帝派内史杜虔信到徐州将王轨杀害。御正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宣帝不采纳,仍然将他诛杀。他对朝廷忠贞,又立有大功,忽然无罪被杀戮,天下人不管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都很悲伤惋惜。

猜你喜欢
  卷八十·列传第十八·脱脱
  卷二·张廷玉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江上遗闻·沈涛
  卷十六·叶盛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纪昀
  卷八十二·佚名
  九七一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遵旨添辑《热河志》进呈御览片·佚名
  通鉴答问卷三·王应麟
  危素传·张廷玉
  胡世宁传·张廷玉
  ●善女人传目录·彭绍升
  卷一百四·佚名
  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佚名

    (外扮徐茂公引祗候上,诗云)忆自归唐二十秋,佐立天家四百州。两条眉锁江山恨,一片心怀社稷忧。老夫徐茂公是也。自从投唐以来,为国家东荡西除,南征北讨,建十大功劳,官封英国公之职。即今四方平定,干戈罢息,止有北番刘季真尚未归

  • ●词品下卷·沈雄

    ○品词宋徵璧曰: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今人景少情多,当是写及月露,虑鲜真意。然善述情者,多寓诸景,梨花榆火,金井玉钩,一经染翰,使人百思。哀乐移神,不在歌恸也。沈雄曰:词有写景入神者。

  • 四集卷三十五·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五古今体一百二十二首【丙申三】德材德为根本材枝干轻德重材实则乖辅世长民莫如德理繁治剧偶须材均窰椀歌承浆小盂谓之盌古惟用木因从木越器始乃出中唐椎轮其制犹淳朴均窰剏宋修内司黛质

  • 古赋辨体巻十·祝尧

    元 祝尧 撰外録下文昔汉贾生投文而后代以为赋葢名则文而义则赋也是以楚辞载韩栁诸文以为楚声之续岂非以诸文并古赋之流欤今故録歴代文中之有赋义者于此若夫赋中有文体者反不若此等之文为可入于赋体云六朝孔德璋【名

  • 巻十二·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十二    明 袁表马荧 编高待诏集三五言律诗寄陈五先辈春山曾共赏一别又西风岐路非关逺心期恨不同暮天孤嶂静秋水夕阳空为有相思寄云边送断鸿晚春寄怀林八员外董七侍读【先有游董岩之期

  • 卷八十四·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十四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赵师秀清苑斋诗钞赵师秀字紫芝四灵之中唯师秀尝登科改官然亦不显四灵尤尚五言律体紫芝之言曰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末如之何矣其精苦如此哀山民忆君初病时仓皇造

  • 卷七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十五姜曦姜曦上邽人登永隆元年进士第官工部侍郎散骑常侍封金城郡公诗一首龙池篇灵沼萦回邸第前浴日涵春【一作天】写曙天始见龙台昇凤阙应如霄汉起神泉石匮渚傍还启圣桃李初生更有仙欲化帝

  • 宋史全文卷二十五上·佚名

    宋孝宗三戊子乾道四年春正月甲子朔。是月,籍荆南义勇民兵。先是,前知荆南府王炎奏:『荆南七县,主客佃户共四万有奇。丁口一十余万。臣依旧籍,双丁以下及除官户并当差产人外,净得八千四百有奇。每岁于农隙,只教阅一月,若比以赡

  • 第三十三册 天聪四年颁发满汉官员敕书·佚名

    第三十三册 天聪四年颁发满汉官员敕书及致蒙古台吉之盟书行文庚午年正月颁赐敕书、刘付档天聪四年正月三十日,汗曰:“贾维钥,尔原系明革职郎中。克遵化後,令尔仍为郎中,以备补缺。今遵化出都堂缺,令尔仍以郎中管都堂

  • 卷二上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孙奭

    [疏]正义曰:此卷赵氏分别为第二卷也。故云《梁惠王章句》下。今据此卷“章指”,凡十六章。一章言人君田猎以时,锺鼓有节,与民同乐。二章讥王广囿专利,以严刑陷民。三章言圣人乐天事小,以勇安天下。四章言与天下同忧乐者,不为

  • 卷三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四玉藻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圜杀直天子直诸侯前後方大夫前方後挫角士前後正譁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此言元端服之韠也凡韠皆韦为之故字从韦又着衣毕然後着之故名韠

  • 自序·高闶

    自序昔伊川先生欲着春秋传而先为之序曰天之生民必有出类之才起而君长之治之而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教之而伦理明然後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圣贤世出随时有作顺乎风气之宜不先天以开人各因时而立政暨乎三王迭兴三重

  • 现忧惧品第九·马鸣

    王愍太子愁,劝令行游观。始出宫城门,霍然日出雲。驾乘七宝车,众德相自严。所将从贵重,如月与众星。功德充满备,形容甚殊妙。都敕国邑里,并除老病死。穷冻困厄者,莫令现道侧。各各尽力严,若干幢幡盖。楼阁诸妇女,犹如天宫城。严

  • 卷第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百痴禅师语录百痴禅师语录卷第二嗣法门人超宣等编建宁百山景星禅院语录入院指山门云解脱门不二门门门相似最初一步毕竟从这里入。佛殿云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政当恁么时把柄在阿谁手里撒开坐具云欲识是非面目

  • 八闽通志·黄仲昭

    福建地方志。明陈道修、黄仲昭纂。八十七卷。仲昭,名潜,字以行,人称未轩先生,福建莆田人。成化进士。授编修,官至江西提学佥事。后乞归专事著述。有《未轩集》、 《兴化府志》、 《延平府志》等。八闽,为福建省别称。

  • 于役志·欧阳修

    《于役志》是欧阳修记录其景祐三年(1036 年)自开封赴夷陵令之任时的行程,是宋代除外 交使节行程录外的第一篇官员旅行日记,开创了一个新的文体(日记体),其后官僚纷纷效仿, 今天仍留有多篇宋人旅行日记。这些旅行日记从一个特

  • 述书赋·窦臮

    二卷。唐窦臮(生卒年不详)撰。窦蒙注。窦臮,字灵长(考《述书赋》之末窦蒙之文,称“吾第四弟尚辇君,子灵长翰墨,厕张、王……”,其字似应为“子灵”,更兼其兄窦蒙字为“子全”,故存疑),扶风(今陕西扶风)人。曾官至检校

  • 元音·佚名

    十二卷。元孙原理汇辑、陈孟凝编选、张中达校正。孙原理、陈孟凝、张中达三人生卒年、事迹均不详。张中达出任定海县丞时方刻板行世 (乌斯道《元音序》)。本书共十二卷,共选入元朝一百七十六位诗人的诗作,并在诗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