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58.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鑨开棺戳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

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声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狱”。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yìn zhē)即位,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统治下,文字狱也更多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

吕留良也是一个著名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没有成功,就在家里收学生教书。有人推荐他博学鸿词,他坚决拒绝了。官员劝他不听,威胁他也没用,后来他索性跑到寺院里,剃光了头当和尚。官员们也拿他没办法。

吕留良当了和尚之后,躲在寺院里著书立说。书里面有反对清朝统治的内容。幸好书写成了,没有流传开去,吕留良死了,更没被人注意。

有个湖南人曾静,偶然见到吕留良的文章,对吕留良的学问十分敬佩,就派了个学生张熙,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他遗留下来的文稿。

张熙一到浙江,不但打听到文稿的下落,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张熙跟他们一谈,很合得来。他向曾静汇报后,曾静也约两人见了面,四个人议论起清朝统治,都十分愤慨。

大家就秘密商量,怎么想办法推翻清王朝。

他们懂得,光靠几个读书人办不了大事。后来,曾静打听到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钟琪,掌握很大兵权,因为讨伐边境叛乱的时候立了战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劝说岳钟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静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接见张熙,拆看来信,见是劝说他反清的,大吃一惊,问张熙说:“你是哪里来的,胆敢送这样大逆不道的信。”

张熙面不改色说:“将军跟清人是世仇,您难道不想报仇?”

岳钟琪识:“这话从哪儿说起?”

张熙说:“将军姓岳,是南宋岳忠武王(就是岳飞)的后代,现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岳王当年被金人勾结秦桧害死,千古称冤。现在将军手里有的是人马,正是替岳王报仇的好机会呢。”

岳钟琪听了,马上翻了脸,吆喝一声,把张熙打进牢监,并且要当地官吏审问张熙,追查他是什么人指使的。

张熙受尽种种酷刑,就是不招,说:“你们要杀要剐都可以,要问指使人,没有!”

岳钟琪心想,这个张熙是个硬汉,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个软的办法。第二天,他把张熙从牢里放出来,秘密接见了他。岳钟琪假惺惺说:昨天的审问,不过是试探,他听了张熙的话,十分感动,决心起兵反清,希望张熙帮他出主意。

张熙开始不相信,禁不住岳钟琪装得郑重其事,还真的赌神罚咒,才相信了他。两人商谈了几天,渐渐热络起来。张熙无话不谈,把他老师曾静怎样交代的话都抖了出来。

岳钟琪哄得了张熙提供的情况,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一面立刻写了一份奏章,把曾静、张熙怎样图谋造反的情节,一五一十报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报告,又气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静、张熙解送到北京,严刑审问。这时候,张熙才知道上了岳钟琪的大当,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静还跟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

这样,案子就牵连到吕留良家。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坟刨了,棺材劈了,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不少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到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像这样的案子还是真有反对朝廷的活动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bì)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刘昫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九十五·乾隆
  第二十二回 章邯乘胜北围赵 沛公仗义西入关·黄士衡
  卷之六百六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一·佚名
  ◎马议员之艳史(名士风流)·李定夷
  卷十·陈均
  进呈表·佚名
  萧宝夤传·魏收
  高隆之传·李百药
  庞嵩传·张廷玉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沈从文
  54.萧何追韩信·林汉达
  程延庆·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哀长吉·唐圭璋

      长吉字叔巽,又字寿之,晚号委顺翁,崇安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授邵武簿,调靖江书记,归隐武夷,有鸡肋集。   水调歌头   贺人新娶,集曲名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贺新郎。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

  • 丁酉、戊戌三十七首·许南英

    丁酉、戊戌(光绪二十三~四年、一八九七~九八)和吴质钦司马原韵丁酉春,在星洲遇吴质钦司马奉游历南洋、采探商务之役。旧友他乡,不尽沧桑之感!复承惠佳章,并索和句,敬步元韵,以志萍踪散聚之缘云尔。铁马金戈忆旧游,相逢又在海西头

  • 第一折·康进之

    (冲末扮宋江、同外扮吴学究、净扮鲁智深、领卒子上。宋江诗云)涧水潺潺绕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某姓宋名江,宇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者是也。曾为郓州郓城县把笔司吏,因带酒杀了阎婆惜,迭配江

  • ●卷十八·葛立方

    余尝谓知人虽尧帝犹以为难,而杜子美之曾老姑乃能知唐太宗于侧微之时,识房、杜辈于贱贫之日。子美载其语云:“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噫,一何异耶!唐史载王珪微时

  • 卷一百九十九·徐世昌

    神一神一,字荆隐,一字龙隐,华亭人。原名淑吉,字美南,明吏部考功司郎中夏允彝长女,嘉定侯洵室。有《龙隐遗草》。悼亡萧萧鉴玄夜,幽室生微凉。眷言念君子,沈痛迫中肠。音徽日以杳,翰墨犹芬芳。灵帷空萧条,斋奠直

  • 卷八十三·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八十三目录【起一百四字至一百五字】拜星月慢【又一体】周邦彦周密南浦【又一体】周邦彦安公子【又一体】晁补之看花回【又一体】赵彦端绮寮怨周邦彦赵文王学文赏南枝曾巩绮罗香【又一体】

  • 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一李林甫李林甫高祖从父弟之孙初为千牛直长其舅姜皎深爱之开元初迁太子中允与源乾曜有姻亲乾曜执政其子絜为林甫求司门郎中乾曜薄其为人不许後宇文融引为御史历吏部侍郎执政荐其有宰

  • 第二十二回 乘内乱刘聪据国 借外援猗卢受封·蔡东藩

      却说刘聪复至宜阳,同行诸将,乃是刘曜刘景王弥呼延翼,骑兵五万,步卒三万,大有气吞河洛的势焰,都中大震。聪率轻骑先进,连败戍兵,直达都下,屯兵西明门,凉州刺史张轨,再遣北宫纯等入援,纯至洛阳,与汉兵对面扎营,待至夜半,方率勇士

  • 卷一·戴冠

    太祖高皇帝于中都皇陵四门悬金字牌各一,其文曰:“民间先世尝有坟墓在此地者,许令以时祭扫。守门官军阻挡者,以违制论。”呜呼,此圣人一视同仁,以四海为家之心也。今世少有富贵权力者,每得墓地,有旧冢在,必恩去之,以为

  • 双槐岁钞卷第四·黄瑜

    圣子神孙永乐间,国势安于泰山,人心逾于拱极者,以有圣子神孙也。仁庙在东驾,一日,侍侧,上问:"今日说何书?"以《论语》和同章对。因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又问:"小人之势长胜,何

  • 谷山笔麈卷之四  相鉴·于慎行

    宋时,宰相省阅进奏文书,同列多不与闻。熙宁初,唐介参政,谓首相曾公亮曰:「身在政府而事不与知,上或有问,何辞以对?」乃与同视。后遂为常。介之请,公亮之从,皆政体也。朝廷防宰相之专,设参知以为陪贰,而不与省阅,职守安在?势之所归,不

  • 稽古録卷八·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周上周文王姬姓曰昌其先亦出于高辛氏帝喾生弃佐禹播时百谷尧封之邰【地来切】舜命为后稷后稷薨子不窋立【窋行律切】夏后政衰弃稷不务不窋用失其官自窜于戎狄之间不窋生鞠鞠生公刘能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

  • 卷七十五上·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七十五上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七十二上 簒臣 魏 司马懿【子师 昭】 司马孚【子望】 夫取不以道曰簒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弗憝不待教而诛之况放弑夺攘盗有神

  • 卷二 卿大夫章第四·邢昺

    [疏]正义曰:次诸侯之贵者即卿大夫焉。《说文》云:“卿,章也。”《白虎通》云:“卿之为言章也,章善明理也。大夫之为言大扶,扶进人者也。故传云:进贤达能谓之卿大夫。”《王制》云:“上大夫,卿也。”又《典命》云:“王之卿六命,其

  • 中庸直指补注·智旭

    古吴蕅益道人智旭述【中之一字。名同实异。此书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若随情解之。只是独头意识边事耳。老子不如守中。似约第七识体。后世玄学。局在形躯。又非老子本旨矣。藏教所诠真理。离断离常。亦名中道。通教即

  • 大般泥洹经卷第三·佚名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译  四法品第八  佛告迦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能为人说大般泥洹经。何等为四。能自专正。能正他人。能随问答。善解因缘。是为四法。自专正者。闻佛切教能随厌怖身毛皆竖。如佛所说宁

  • 维摩经义疏卷第二·吉藏

    佛国品末   方便品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序分为二章。证信已竟。今是发起序也。证信亦名通序。通是同义。如是六事。众经大同。故名通。发起序。

  • 尹文子·尹文

    一卷二篇,战国时名家著作,尹文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于名家:“《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该书至汉末时已“多脱误”,魏黄初时,仲长氏重作编排条次,定为上下两篇。《隋志》、《旧唐志》记为二卷,《新唐志》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