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诸夷姓

诸夏所在既如上章所述,与之对峙之诸夷,乃并不如诸夏之简单,所谓“夷”之一号,实包括若干族类,其中是否为一族之各宗,或是不同之族,今已不可详考,然各夷姓有一相同之处,即皆在东方,淮济下流一带。现将古来为人称为夷者各族,或其子孙列为东夷者,或其地望正所谓夷地者,分别疏解如下。

(一)太皞之族

太皞与太昊为一辞,古经籍多谓即是伏羲氏,或作包牺氏。关于太皞之记载见于早年经籍者如下:

《左传》僖二十一:“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皞、济而修祀,纾祸也。’”杜云:“四国,伏羲之后。任,今任城县也。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四国封近于济,故世祀之。”按,杜释有济误。有济正如有夏有殷,乃是古国名,四国其后,或其同姓耳。又昭十七:“太皞氏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

又同年:“陈,太皞之虚也。”

《论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按,此足证颛臾本为鲁之附国。

《易·系辞》下:“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按,《御览》七百二十引《帝王世纪》与此大同,惟“作结绳”作“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与此异。

《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庖牺氏,后世音谬,故或谓之宓牺。”(《御览》七十八引作《皇王本纪》。自此以下皆据宋翔凤辑本。)

又:“太皞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盛德,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主春,象日之明,是以称太皞。”(《礼记·月令正义》引)

又:“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其末,有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载。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皆袭庖牺之号。”(《御览》七十八)

又:“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古史考》:“伏羲作瑟。”(《毛诗谱序正义》引)

又:“庖牺作易,弘开大道。”(《书钞·帝王部》引)

综合上列诸说,归纳之可得下之二事。

一、太皞族姓之国部之分配,西至陈,东括鲁,北临济水,大致当今河南东隅,山东西南部之平原,兼包蒙峄山境,空桑在其中,雷泽在其域。古代共认太皞为东方之部族,乃分配于淮济间之族姓。

二、太皞继燧人而有此土,在古代之礼乐系统上,颇有相当之供献,在生活状态上,颇能作一大进步。当是已进于较高文化之民族,其后世并不为人所贱。在周代虽居采卫,而为“小寡”,世人犹以为“明祀”也。

(二)少皞之族

关于少昊之记载,见于早年经籍者如下:

《左》昭十七:“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按,此乃古代之图腾制。古代称图腾曰“物”,别说详。)

昭二十九:“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杜云,穷桑地在鲁北。按,即空桑。)

定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据此,知曲阜为少皞氏之本邑。)”

《楚语》:“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帝王世纪》:“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或谓之穷桑。帝以金承上……故称少昊,号金天氏。”(引见《御览》七十九)

《古史考》曰:“穷桑氏,赢姓也。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或曰宗师太昊之道,故曰少昊。”(《太平御览·帝王部》引)

《海内经》:“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

综合以上所记,除其矛盾处以外,其地望大致与太皞同,而位于空桑之野之曲阜,尤为少皞之本邑。太皞少皞皆是部族名号,不是个人私名,在古代记载上本甚明白。所谓伏牺氏、金天氏者,亦非能名之于一人者。至战国末汉初年之易系,始有“尧舜氏”一类的名词。然“尧舜氏”亦是统指一派,而非单指一人。氏本为部类家族之义,《左传》及其他古籍皆如此用。至于太少二字,金文中本即大小,大小可以地域大小及人数众寡论,如大月氏、小月氏。然亦可以先后论,如大康、少康。今观太皞、少皞,既同处一地,当是先后有别。且太皞之后今可得而考见者,只风姓三四小国,而少皞之后今可考见者,竟有嬴、己、偃、允四著姓,当是少皞之族代太皞之族而居陈鲁一带。大皞族之孑遗,仅存大山之南,为零数小部落,而少皞一族,种姓蕃衍。春秋所谓淮夷,每从其姓,商末所谓奄人,亦是嬴姓。且秦赵之祖,皆称嬴姓,比起太皞来,真是有后福的了。今分述少皞四姓于下。

嬴。嬴姓国今可考者有商末之奄,淮夷之徐,西方之秦、赵、梁。(《左传》僖十七年,“梁嬴孕过期”)中原之葛,(僖十七,“葛嬴”)东南之江、黄。(《史记索隐》引《世本》)据《史记》,伯翳(按,即伯益,详下)为秦赵之祖,嬴姓之所宗。(《世本》同)秦赵以西方之国,而用东方之姓者,盖商代西向拓土,嬴姓东夷在商人旗帜下人于西戎。《秦本纪》说此事本甚明白。少皞在月令系统中为西方之帝者,当由于秦赵先祖移其传说于西士,久而成土著,后世作系统论者,遂忘其非本土所生。《史记》载嬴氏之西封如下:

《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按,颛顼在古帝系统中应属东系,说别详。)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此东夷之传说,辨详上文)。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专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工,其赐尔皁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按,此即皋陶谟之伯益故事)。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氐(按,此即所谓少嗥以鸟纪官)。二曰若木,实费氏(按,鲁有费邑,见《左传》《论语》,当即费氏之故居。曲阜为少皞之墟,费氏之居去之不远也)。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此盖汤创业时,先服东夷,后克夏后,故费昌在汤部队中)。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雨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此盖殷人拓土西陲,东夷之费氏为之守戍,遂建部队于西陲)。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惧以材为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坛霍大山而救。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股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赵策》:“智伯之赵,请皋狼之地。”益智伯自大,故请人之皋狼。在汉为县。曰“宅皋狼”者,谓居于皋狼也)。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耳之驷。西巡狞,乐而忘归。徐偃玉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以救乱。缪王以赵域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业,早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

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我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適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按,周人惯称殷人曰戎,“戎商必克”,“殪戎殷”,皆其证。则称胥轩为戎者,当亦因其为东方族类也。嬴姓〔费氏〕为商人置之西垂后,婚于西戎之姜姓,〔申为姜姓,则郦山氏亦当为姜姓。〕所生之子,在殷周之未,以母系故,归顺周人。所谓“西垂和睦”者,此其义也。)于是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秦嬴生秦侯。”(按,秦史记未与六国同亡,太史公书所记秦之先世必有所本,旦此说正与少皞之其他传说相合,纵使秦有冒充之嫌,其由来已久矣。)

《赵世家》:“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按,伯翳即伯益(说前详)。伯益与夏有争统之事,其人亦号有平水土之功,已见上文论夷夏交胜一章中,此亦嬴为东夷姓之一证。又《逸周书·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所谓熊者,或是楚之同族(按楚芈姓,而其王名皆曰熊某。金文中熊作酓),所谓盈者,当即嬴之借字。又,宣八年《左传》经文,“夫人嬴氏薨”“葬我小君敬嬴”。《公》《穀》经文皆作“熊氏”“顷熊”,因此近人有疑熊嬴为一名者。然楚王号之熊字本借字,其本字在金文为酓,不可强比。《作雒解》熊嬴并举,不可以为一。且果熊嬴是一姓者,《郑语》详述祝融八姓,不应略此重事,反曰“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从此可知嬴熊二词同源之说之无根。果此说不误,则《书》所谓践奄,即《逸周书》所谓略盈族也。此固未可谓为确证,然求之地望,按之传说,差为近是矣。

又《秦本纪·赞》记嬴姓诸氏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此亦东方之徐郯、西方之秦赵,同出一祖之证。

己。按,己本祝融八姓之一。然《世本》云:“莒己姓。”(隐二正义引)杜预云:“少皞金天氏,己姓之祖也。”(昭十七注)又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世本》自纪公以下为己姓,不知谁赐之姓者。”(隐二正义引杜预《世族谱》)据此,祝融八姓之己与莒国之己本非一源,不可混为一事。莒之中道改姓,殊费解。按之文七年《左传》,“穆伯娶于莒,曰戴己”,是莒己姓有明证,改姓之说,虽或由于“易物”,究不能证明或反证之。今应知者,所谓己姓,不出同一之祖,或祖祝融,或祖少皞,或祖黄帝。下文之表,但以祖少皞者为限。

偃。皋陶之后为偃姓,偃姓与嬴姓之关系,可以皋陶与少皞之关系推求之。自《列女传》曹大家注,以为“皋陶之子伯益”(《诗·秦风》疏引),郑玄以为“伯翳实皋陶之子”(《诗谱·秦风》),王符以为“皋陶……其子伯翳”(《潜夫论·氏姓》),此说在后世著书者遂多所尊信。梁玉绳详辨此说之非(《史记志疑》十九,《人表考二,许繇下》),其所举证多近理,至其举《左传》臧文仲皋陶庭坚不祀之叹,以证徐秦之不祖皋陶,即皋陶非伯益之父,尤为确不可易。然古代传说中既有此盛行之一说,自当有所本,盖“皋益同族而异支”(梁玉绳语),以族姓论,二者差近;以时代论,皋陶氏略先于伯益。后世之追造《世本》者(周末此风甚炽,帝系即如此出来者),遂以为伯益父皋陶矣。今固不当泥于皋陶为伯益父之说,同时亦当凭此传说承认偃嬴二宗,种姓上有亲属关系。

然则皋陶之皞,当即大皞、少皞之皞,曰皋陶者,皋为氏,陶为名,犹丹朱商均,上字是邑号,下字是人名。《易林》需之大畜称之曰陶叔,足证陶为私名。《路史·后纪七》云:“封之于皋,是曰皋陶。”(按,《路史》卖弄文词而不知别择,好以己意补苴旧文,诚不可据。然宋时所见古书尚多,《世本》等尚未佚,《路史》亦是一部辑佚书,只是书辑得不合法度而已,终不当尽屏而不取。)此说或有所本,亦可为此说之一旁证。皋陶之裔分配在英六群舒之地,似去徐州嬴姓较远,然若信皋陶之陶,即少皞之皞,又知周初曾压迫熊盈(即嬴)之族,所谓平淮夷,惩舒人,皆对此部类用兵者,则当知此部类古先所居,当较其后世所居偏北,少嗥之虚,未尝不可为皋陶之邑。

所有少皞诸姓国之地望,今列表如下:

续表

续表

以上所列,但以见于《左传》《史记》《世本》佚文、左氏杜注者为限,《潜夫论》所举亦略采及,至于《姓纂》《唐宰相世系表略》等书所列,材料既太后又少有头绪,均不列入。

据上表,足知少皞后世之嬴姓一支(宗少皞之己姓国在内)分配在今山东南境、河南东端,南及徐州一带。殷代有奄,为大国。有费,鲁公灭之。益鲁地本嬴姓本土,所谓“奄有龟蒙,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是指周人略嬴族之故事。因周人建国于奄土,嬴姓乃南退保淮水,今徐州一带。及周人势力稍衰,又起反抗,西伐济河。周人只能压迫之,却不能灭之,故曰“徐方不回,三日旋归”,可见是灭不了的。入春秋,徐始式微,而殷人所置嬴姓在西土者,转而强大,其一卒并天下。其别系偃姓在今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隅以及湖北东境者,当亦西周时淮夷部队中人,入春秋,为楚所并。夏商虽有天下,其子孙犹不若此之延绵。若东方人作三代系统,必以之为正统无疑。

此外,“夷”名号下之部落,有有穷后羿,即所谓夷羿,说已见前。又有所谓伯夷者,为姜姓所宗,当与叔齐同为部族之号,别见姜姓篇。又祝融八姓之分配在东海者,亦号曰夷,别见祝融八姓篇,今俱不入此文。

又殷有所谓人方者,似不如释作夷方,其地不知在何处。董彦堂先生示我甲骨文一片,其词云“……在二月,在齐,隹王来正人方”,是夷方当在济水流域中矣。

上列各部族国邑皆曾为人呼之曰夷,或其后世为人列于夷之一格中。综合其区域所包括,西至今河南之中心,东尽东海,北达济水,南则所谓淮夷徐舒者皆是。这个分布在东南的一大片部族,和分布在偏于西方的一大片部族名诸夏者,恰恰成对峙的形势。这里边的部族,如太皞,则有制八卦之传说,有制嫁娶用火食之传说。如少嗥,则伯益一支以牧畜著名,皋陶一支以制刑著名。而一切所谓夷,又皆以弓矢著名。可见夷之贡献于文化者不少。殷人本非夷族,而抚有夷之人民土地,故《吕览》曰:“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虽到宋襄公,还是忘不了东夷,活活地牺牲了夏代的后人以取悦于东夷。殷曾部分地同化于夷,逸书曰“纣越厥夷居而不事上帝”,似乎殷末已忽略其原有之五方帝的宗教,改从夷俗,在亡国时飞廉恶来诸夷人犹为之死。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公之践奄憨熊盈国,鲁公成王之应付“淮夷徐戎并兴”,仍全是夷夏交争之局面,与启益间、少康羿浞间之斗争,同为东西之斗争。西周盛时,徐能西伐济于河,俨然夷羿陵夏之风势。然经籍中所谓虞夏商周之四代,并无夷之任何一宗,这当是由于虞夏商周四代之说,乃周朝之正统史观,不免偏重西方,忽略东方。若是殷人造的,或者以夷代夏。所谓“裔(疑即衣〔殷〕字)不谋夏,夷不乱华”者,当是西方人的话。夏朝在文化上的贡献何若,今尚未有踪迹可寻,然诸夷姓之贡献却实在不少。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在组织一种大一统观念时,虽不把东夷放在三代之系统内,然已把伯夷、皋陶、伯益放在舜禹庭中,赓歌揖让,明其有分庭抗礼的资格(四岳为姜姓之祖,亦是另一部落。非一庭之君臣,乃异族之酋长。说详姜姓篇)。《左传》中所谓才子不才子,与《书·尧典》《皋陶谟》所举之君臣,本来是些互相斗争的部族和不同时的酋长或宗神,而哲学家造一个全神堂,使之同列在一个朝庭中。“元首股肱”,不限于千里之内、千年之间。这真像希腊的全神堂,本是多元,而希腊人之综合的信仰,把他们硬造成一个大系。只是夷夏列国列族的地望世系尚不尽失,所以我们在今日尚可从哲学家的综合系统中,分析出族部的多元状态来。

猜你喜欢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章宗四·脱脱
  卷第四十六·徐鼒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四十五·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四·佚名
  第十一册 天聪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纪昀
  儒林宗派卷十一·万斯同
  佛图澄传·房玄龄
  卷一百十·阿桂
  卷五十八·杨士奇
  渚宫旧事补遗·余知古
  卷六十五·纪昀
  卷十七、治河之政策·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八十九·彭定求

        卷689_1 【山居即事二首】陆希声   君山苍翠接青冥,东走洮湖上洞庭。茅屋向阳梳白发,   竹窗深夜诵丹经。涌泉回泬鱼龙气,怪石惊腾鸟兽形。   为问前时金马客,此焉还作少微星。   不是幽栖矫性灵,从来无

  • 邑里第十九·浦起龙

    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逮太史公始革兹体,凡有列传,先述本居。至于国有驰张,乡有并省,随时而载,用明审实。案夏侯孝若撰《东方朔赞》云:"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魏建安中,分厌次为乐陵郡,故又为郡人焉

  • 卷四十六·黄以周

      徽宗   △宣和五年(癸卯,一一二三)   1、正月(案:钱氏《四史朔闰考》:正月乙卯朔。) 丁巳,大金国使副李靖、王度剌、撒卢母以乙卯朔入国门,诏赵良嗣、周武仲复馆之。(《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三。案:马扩《自序》曰:朝廷差良

  • 卷之一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一百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范晔

    (铫期、王霸、祭遵)◆铫期传铫期字次况,颍川郡郏县人。身长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奇异,庄重严肃有威风。父铫猛,是桂陽太守,死后,铫期为其服丧三年,乡里都称赞他。光武掠地颍川,听说铫期颇有志义,召来任署贼曹掾,跟从攻蓟。当时王郎檄

  • 卷二百六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六象纬考【十一】月五星凌犯【臣】等谨按马端临考月五星凌犯咸据诸史列占应今钦天监於月星相距之度分皆可预推盖由行度迟速经纬远近得之则端临所谓史氏记述岂足凭姑述故事广异闻者

  • 卷二十·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二十      婺源江永撰喪服變除    凶禮三補疾病男女改服【為賓客來問病赤朝服也庶人深衣 喪大記】 養有疾者不喪服遂以主其喪【不喪服求生主吉惡其凶

  • 卷三十五·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五明堂位明堂在国南郊取南面答阳之义尸子云神农曰天府黄帝曰合宫则自古有之方氏慤曰孔子言宗祀文王於明堂孟子言行王政而此言朝诸侯君臣上下尊卑前後

  • 卷二十二·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二十二    宋 易祓 撰士师之职掌国之五禁之灋以左右刑罚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皆以木铎徇之于朝书而县于门闾以五戒先后刑罚毋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二曰诰用之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宗喀巴

    〔科〕巳二立自宗第二自宗。若未得无我了义正见,其身一切修行,皆未趣无我,故须先得无我正见。又此非唯了知便足,于正修时当忆其见而复观察,于所观义应善修习。又于无我义须二种修,谓不观察住与观慧思择,非以一分便为满足。〔

  • 法相唯识学概论·太虚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厦大文哲学会讲──   一 法相唯识学之略释    甲 何谓法    乙 何谓相    丙 何谓法相    丁 何谓法相唯识   二 法相唯识学之由起    甲 出发于究真之要

  • 卷二·彭绍升

    居士传二刘遗民传刘遗民者。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後也。少孤。事母孝。善老庄言。不委蛇於时俗。初为府参军。晋司徒王谧.丞相桓元.侍中谢琨.太尉刘裕先後引荐。皆力辞。时慧远法师止於庐山东林寺。修念佛

  • 蜀山剑侠新传·还珠楼主

    《蜀山剑侠新传》,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还珠楼主所作武侠小说,叙述富家子弟孙同康拜师访友途中,遭盗党追杀,几遭不测,幸得异人解救,并喜得宝剑、宝镜、宝铲等物,勇斗妖人、妖僧,并与其他几家前世好友劫后重逢,在洞庭斗法中歼

  • 湘行书简·沈从文

    《湘行书简》作者是沈从文、卓雅。该书中“引子”三函为张兆和致沈从文,“尾声”一函为沈从文致沈云六,余为沈从文回湘途中给张兆和的信。各信标题,除《小船上的信》为原有外,其余原无题,皆为整理者所拟。《湘行书简》编入

  • 双槐岁钞·黄瑜

    笔记。明黄瑜(1426—1497)撰。十卷。瑜字廷美,香山(今广东中山)人。景泰举人,官长乐县知县,有惠政,后因刚直弃官。瑜自景泰七年起,每遇所见所闻,辄自抄录,积四十年成此编,以其曾植双槐,筑亭吟咏其间,自称双槐老人,书因以名。弘治

  • 甘露陀罗尼咒·佚名

    一卷。唐实叉难陀Sik&sdotblw;&amacron;nanda译,与无量寿如来供养仪轨中之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同本。即阿弥陀之大咒。咒中有甘露之言十语。故名十甘露明。

  •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佚名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先列僧佉计一,毗世计异,尼犍子计俱,若提子计不俱,次一一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