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清代学术的中坚,便是所谓汉学。这一派学术,以经学为中心。专搜辑阐发汉人之说,和宋以来人的说法相对待,所以得汉学之称。

汉学家的考据,亦可以说是导源于宋学中之一派的。注860而其兴起之初,亦并不反对宋学。只是反对宋学末流,空疏浅陋之弊罢了。所以其初期的经说,对于汉宋,还是择善而从的。而且有一部分工作,可以说是继续宋人的遗绪。注861但是到后来,其趋向渐渐的变了。其工作,专注重于考据。考据的第一个条件是真实。而中国人向来是崇古的。要讲究古,则汉人的时代,当然较诸宋人,去孔子为近。所以第二期的趋势,遂成为专区别汉、宋,而不复以己意评论其短长。到此,才可称为纯正的汉学。所以也有对于这一期,而称前一期为汉宋兼采派的。

第一期的人物,如阎若璩(qú)、胡渭等,读书都极博,考证都极精。在这一点,可以说是继承明末诸儒的遗绪的。但是经世致用的精神,却渐渐的缺乏了。第二期为清代学术的中坚。其中人物甚多,近人把他分为皖、吴二派。皖派的开山,是江永,继之以戴震。其后继承这一派学风的,有段玉裁,王念孙、引之父子,和末期的俞樾等。此派最精于小学,而于名物制度等,搜考亦极博。所以最长于训释。古义久经湮晦,经其疏解,而灿然复明的很多。吴派的开山,是惠周惕、惠士奇、惠栋,父子祖孙,三世相继。其后继承这一派学风的,有余萧客、王鸣盛、钱大昕(xīn)、陈寿祺、乔枞(zōng)父子等。这派的特长,尤在于辑佚。古说已经亡佚,经其搜辑而大略可见的不少。

汉学家的大本营在经。但因此而旁及子、史,亦都以考证的方法行之。经其校勘、训释、搜辑、考证,而发明之处也不少。其治学方法,专重证据。所研究的范围颇狭,而其研究的功夫甚深。其人大都为学问而学问。不搀以应用的,亦颇有科学的精神。

但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汉学的本身,也渐渐的起变化了。这种变化,其初也可以说是起于汉学的本身;但是后来,适与时势相迎合;于是汉学家的纯正态度,渐渐的改变。而这一派带有致用色彩的新起的学派,其结果,反较从前纯正的汉学为发达。这是怎样一回事呢?原来汉学的精神,在严汉、宋之界。其初只是分别汉、宋而已。到后来,考核的功夫愈深,则对于古人的学派,分别也愈细。汉、宋固然不同,而同一汉人之中,也并非不相违异。其异同最大的,便是第三篇第九章所讲的今、古文之学。其初但从事于分别汉、宋,于汉人的自相歧异,不甚措意。到后来,汉、宋的分别工作,大致告成,而汉人的分别问题,便横在眼前了。于是有分别汉人今古文之说,而专替今文说张目的。其开山,当推庄存与,而继之以刘逢禄和宋翔凤。再继之以龚自珍和魏源。更后,便是现代的廖平和康有为了。汉代今文学的宗旨,本是注重经世的。所以清代的今文学家,也带有致用的色彩。其初期的庄、刘已然,稍后的龚、魏,正值海宇沸腾,外侮侵入之际。二人都好作政论;魏源尤其留心于时务。其著述,涉及经世问题的尤多。最后到廖平,分别今古文的方法更精了。注862至康有为,则利用经说,自抒新解。把春秋三世之义,推而广之。而又创托古改制之说,替思想界起一个大革命。注863

清学中还有一派,是反对宋学的空谈,而注意于实务的。其大师便是颜元。他主张仿效古人的六艺,留心于礼、乐、兵、刑诸实务。也很有少数人佩服他。但是中国的学者,习惯在书本上做功夫久了;而学术进步,学理上的探讨,和事务的执行,其势也不得不分而为二。所以此派学问,传播不甚广大。

还有一派,以调和汉、宋为目的,兼想调和汉、宋二学和文士的争执的,那便是方苞创其前,姚鼐(nài)继其后的桐城派。当时汉、宋二学,互相菲薄。汉学家说宋学家空疏武断,还不能明白圣人的书,何能懂得圣人的道理?宋学家又说汉学家专留意于末节,而忘却圣人的道理,未免买椟还珠。至于文学,则宋学家带有严肃的宗教精神,固然要以事华采为戒;便是汉学家,也多自矜以朴学,而笑文学家为华而不实的。——固然,懂得文学的人,汉、宋学家中都有,然而论汉、宋学的精神,则实在如此。其实三者各有其立场,哪里可以偏废呢?所以桐城派所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缺一之说,实在是大中至正的。但是要兼采三者之长而去其偏,这是谈何容易的事?所以桐城派的宗旨,虽想调和三家,而其在汉、宋二学间的立场,实稍偏于宋学,注864而其所成就,尤以文学一方面为大。

清朝还有一位学者,很值得介绍的,那便是章学诚。章学诚对于汉、宋学都有批评。其批评,都可以说是切中其得失。而其最大的功绩,尤在史学上。原来中国人在章氏以前,不甚知道“史”与“史材”的分别,又不甚明了史学的意义。于是(一)其作史,往往照着前人的格式,有的就有,无的就无,倒像填表格一样;很少能自立门类,或删除前人无用的门类的。(二)则去取之间,很难得当。当历史读,已经是汗牛充栋,读不胜读了;而当作保存史材看,则还是嫌其太少。章氏才发明保存史材和作史,是要分为两事的。储备史材,愈详愈妙,作史则要斟酌一时代的情势,以定去取的,不该死守前人的格式。这真是一个大发明。章氏虽然没有作过史,然其借改良方志的体例,为豫备史材的方法,则是颇有成绩的。

理学在清朝,无甚光彩。但其末造,能建立一番事功的曾国藩,却是对于理学颇有功夫的,和国藩共事的人,如罗泽南等,于理学亦很能实践。他们的成功,于理学可谓很有关系。这可见一派学问,只是其末流之弊,是要不得,至于真能得其精华的,其价值自在。

以上所说,都是清朝学术思想变迁的大概,足以代表一时代重要的思潮的。至于文学,在清朝比之前朝,可说无甚特色。注865称为古文正宗的桐城派,不过是谨守唐、宋人的义法,无甚创造。其余模仿汉、魏、唐、宋的骈文……的人,也是如此。诗,称为一代正宗的王士祯,是无甚才力的。后来的袁、赵、蒋,注866虽有才力,而风格不高。中叶后竞尚宋诗,亦不能出江西派杵臼。词,清初的浙派,尚沿元、明人轻佻(tiāo)之习。常州派继起,颇能力追宋人的作风。但是词曲,到清代,也渐成为过去之物。不但词不能歌,就是曲也多数不能协律;至其末年,则耳目的嗜好,也渐变,皮黄盛而昆曲衰了。平民文学,倒也颇为发达。用语体以作平话、弹词的很多。在当时,虽然视为小道,却是现在平民文学所以兴起的一个原因。书法,历代本有南北两派。南派所传的为帖,北派所传的为碑。自清初以前,书家都取法于帖。但是屡经翻刻,神气不免走失。所以到清中叶时,而潜心碑版之风大盛。主持此论最力,且于作书之法,阐发得最为详尽的,为包世臣。而一代书家,卓然得风气之先的,则要推邓完白。清代学术思想,都倾向于复古,在书法上亦是如此的。这也可见一种思潮正盛之时,人人受其鼓荡而不自知了。

【注释】

注860 见第三编第三十五章。

注861 如江永所编的《礼书纲目》,即系有志于继续朱子的《仪礼经传通解》的。

注862 前此分别今古文的,都不免泥定某部书为今文,某部书为古文,到廖平,才知道多数古书中,都不免两派夹杂,提出几种重要的学说做根据,逐一细加厘剔。所以从此以后,今古文的派别,分别得更精细了。此法并可利用之以看古人各家的学说,都易于明了其真相,并不限于治经。

注863 康有为学说的精髓,在《孔子改制考》一书。此书说古代世界,本是野蛮的;经子中所说高度文化的情形,都系孔子和其余诸子意图改革,怕人家不信,所以托之于古,说古人已是如此。这话在考据上很成问题。但是能引诱人向前进取,不为已往的习俗制度所囿,在鼓舞人心、增加改革的勇气上,实在是很有效力的。三世是《公羊春秋》之义,说孔子把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分为据乱、升平、太平三种世界,表示着三种治法。也是足以导人进取,而鼓舞其改革的勇气的。

注864 桐城派中的方东树,著《汉学商兑》一书,攻击汉学家最烈。

注865 梁启超说,见所撰《清代学术概论》。

注866 袁枚、赵翼、蒋士铨。

猜你喜欢
  卷八十·志第三十·舆服三·宋濂
  卷一九五 唐紀十一·司马光
  卷一百二十九 康定元年(庚辰,1040)·李焘
  第一百五十六回 失厦门臧杨败北 进仙霞万姓哀鸣·蔡东藩
  ●卷第二十九·胡三省
  ●蜀记·顾山贞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一·佚名
  尚史卷二十一·李锴
  二百五十九 内务府总管来保奏三织造售参价银比历年均少摺·佚名
  卷九·佚名
  敬乡录卷三·吴师道
  郑岳传·张廷玉
  汉纪三十 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15)·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六十六·彭定求

        卷766_1 【贵游】刘兼   绣衣公子宴池塘,淑景融融万卉芳。珠翠照天春未老,   管弦临水日初长。风飘柳线金成穗,雨洗梨花玉有香。   醉后不能离绮席,拟凭青帝系斜阳。   卷766_2 【梦归故园】刘兼   

  • ◆许太祝桢·顾嗣立

    桢字符干,有壬之子,以门功补太祝应奉。翰林金台王翰称许氏昆季之贤,群从之才俊,有非他人之所能及者。并见于《圭塘欸乃集》中。 次和圭塘杂咏 瑞莲歌次可行叔韵 睡起偶成次韵二首 ○次和圭塘杂咏 【录二。】 日夕观山 月

  •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司马光

      起閼逢閹茂(甲戌)六月,盡上章執徐(庚辰),凡六年有奇。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貞元十年(甲戌、七九四年)   六月,壬寅朔,昭義節度使李抱真薨。其子殿中侍御史緘與抱真從甥元仲經謀,祕不發喪,詐為抱真表,求以職事授緘;又詐為其父

  • 卷之一千三百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绎史卷五十二·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卫元咺构讼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 或诉元咺于卫侯曰立叔武矣其子角从公公使杀之咺不废命奉夷叔以入守六月晋人复卫侯甯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君

  • 战国策卷三·鲍彪

    宋 鲍彪 注秦【苏张説外自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皆秦地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炖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皆属焉】孝公【献公子显王八年庚申立】卫鞅【卫之庻孽公子姓

  • 卷四·司马迁

    <史部,正史类,史记>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四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 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周本纪第四 周后稷名弃【正义因太王所居

  •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范晔

    灾火 草妖 羽虫孽 羊祸《五行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谓火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视之不明,是谓不悊。厥咎舒,厥罚常燠,厥极疾,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蠃虫之孽,时则有羊祸,时则有赤眚、赤祥,惟水沴火。

  • 薛修义传·李百药

    薛修义,字公让,河东汾陰人士。曾祖绍,魏七兵尚书、太子太保。祖父寿仁,河东河北二郡太守、秦州刺史、汾陰公。父宝集,定陽太守。修义年轻时奸侠,轻财重义,招召豪猾,如有急难前来投奔他的话,则能收容藏匿。魏咸陽王为司州牧,用修

  • 九·钱穆

    今再续述教育思想。全部中国思想史,亦可谓即是一部教育思想史。至少一切思想之主脑,或重心,或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则必然在教育。中国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蔽之,曰:"在教人如何作人",即所谓做人的道理。如儒、如墨、如道,何尝不

  • 卷二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十八 朱批王景灏奏摺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日四川巡抚【臣】王景灏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窃【臣】一介愚陋世受 国恩当 圣主纪元伊始由郡守遽

  • 第十四章 33·辜鸿铭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辜讲孔子说:“不希望欺诈的人,也不去猜想信任危机,但是却能准确感知欺诈和信任危机的存在。这样的人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

  • 序·宝唱

    原夫贞心亢志,奇操异节,岂惟体率由于天真?抑亦励景行于仰止。故曰希颜之士、亦颜之俦,慕骥之马、亦骥之乘,斯则风烈徽猷、流芳不绝者也。是以握笔怀铅之客,将以贻厥方来,比事记言之士,庶其劝诫后世;故虽欲忘言,斯不可已也。昔大

  • 降魔品第二十一·佚名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比丘当知菩萨坐菩提座已作是思惟。我於今者当成正觉。魔王波旬居欲界中最尊最胜。应召来此而降伏之。复有欲界诸天及魔波旬所有眷属久积善业。当得见我师子游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已放眉

  •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下卷·白马昙照

    四明沙门 昙照 注先师初陈寡德。次让名僧。后举同学。三辞不免。仍求四愿。一。虽好学禅。行不称法。年既西夕。迈守绳床。抚臆论心。假名而已。吹嘘在彼。恶闻过实。愿勿以禅法见欺。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身暗

  • 上清经秘诀·佚名

    《上清经秘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隋唐上清派道士所撰。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主要引述《道性品》(《本际经》卷四)、《上清经》、《九天生神经》、《登真隐诀》等道书,论述修道之要。内有论戒箓、论三十

  • 阿弥陀经疏·窥基

    全一卷。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计分七门:(一)明示弥陀佛身通于报化二身,登地菩萨见佛之受用身,地前菩萨及凡夫唯见应化身。(二)就佛土说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