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元明的学术思想,是承宋人之流的。在当时,占思想界的重心的,自然还是理学。理学是起于北方的。然自南宋以后,转盛行于南方,北方知道的很少。自元得赵复后,其说乃渐行于北。元时,许衡、姚枢等,都号为名儒,大抵是程朱一派。只有一个吴澄,是想调和朱陆的。明初,也还是如此。到公元十五六世纪之间,王守仁出,而风气才一变。

王守仁之说,是承陆九渊之绪,而又将他发挥光大的。所以后来的人,亦把他和九渊并称,谓之陆王,和程朱相对待。守仁之说,以心之灵明为知。为人人所同具。无论如何昏蔽,不能没有存在的。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人人皆有良知,故无不知是非之理。但这所谓知,并非如寻常人所谓知,专属于知识方面。“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知其恶,自然就恶,知其善,自然就好。决非先知其恶,再立一个心去恶;先知其好,再立一个心去好的。好之深,自然欲不做而不能自已。恶之甚,自然万不肯去做。所以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说知行合一。既然知行就是一事,所以人只要在这知上用工夫,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时时提醒良知,遵照他的指示做;莫要由他昏蔽,这个便是致良知。如此,凭你在“事上磨炼”也好,“静处体悟”也好。简单直捷,一了百了。这真是理学中最后最透彻之说,几经进化,然后悟出来的。

讲理学的人,本来并没有教人以空疏。但是人心不能无所偏重。重于内的,必轻于外。讲理学的人,处处在自己身心上检点,自然在学问和应事上,不免要抛荒些,就有迂阔和空疏之弊。程朱一派,注意于行为,虽然迂阔空疏,总还不失为谨愿之士。王学注重于一心,——在理学之中,王学亦称为心学。——聪明的人,就不免有猖狂妄行之弊。本来猖狂的人,也有依附进去的。其末流流弊,就大著。于是社会上渐渐有厌弃心学,并有厌弃理学的倾向。但这所谓厌弃,并不是一概排斥,不过取其长,弃其短罢了。在明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先生,最可以为其代表。

这三位先生,顾王两先生,是讲程朱之学的。黄先生则是讲陆王之学的。他们读书都极博,考证都极精;而且都留意于经世致用;制行又都极谨严,和向来空疏、迂阔、猖狂的人,刚刚一个相反。中国自秦汉以后,二千年来,一切事都是因任自然,并没加以人为的改造。自然有许多积弊。平时不觉得,到内忧外患交迫之日,就一一暴露出来了。自五代以后,契丹、女真、蒙古,迭起而侵掠中国。明朝虽一度恢复,及其末造,则眼看着满洲人又要打进来。返观国内,则朝政日非,民生日困,风俗薄恶,寇盗纵横,在在都觉得相沿的治法,有破产的倾向。稍一深思熟考,自知政治上、社会上都须加一个根本的改造。三先生的学问,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黄先生的《明夷待访录》,对于君主专制政体,从根本上下攻击。王先生的《黄书》,这种意见也很多。顾先生的《日知录》,研究风俗升降、政治利弊,亦自信为有王者起,必来取法之书。这断非小儒呫哔(chānbì),所能望其项背。后来清朝人的学问,只讲得考据一方面,实不足以继承三先生的学风。向来讲学术的人,都把明末诸儒,和清代的考证学家,列在一处,这实在不合事实,不但非诸先生之志而已。

讲到文艺,元明人的诗文,亦不过承唐宋之流,无甚特色。其最发达的,要算戏曲。古代的优伶,多以打诨、取笑为事。间或意存讽谏,饰作古人,亦不可谓之扮演。扮演之事,惟百戏中有之。如《西京赋》叙述《平乐观》角觝(dǐ),说“女娲坐而清歌,洪崖立而指挥”之类。然而不兼歌舞。南北朝时,兰陵王入陈曲、踏谣娘等,才于歌舞之中带演故事。然还不是代言体。宋时的词,始有叙事的,谓之传踏。后来又有诸宫体。至于元代的曲,则多为代言体。演技者口中所歌,就作为其所饰的人所说的话;其动作,亦作为所饰的人的表情。就成为现在的戏剧了。戏剧初起时,北方用弦索,南方用箫笛。明时,魏良辅再加改革,遂成为今日的昆曲。注623此外说话之业,虽盛于宋,然其笔之于书,而成为平话体小说,则亦以元明时代为多。总而言之,这一个时代,可以算得一个平民文学发达的时代。

【注释】

注623 以上论戏曲的话,可参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十七 突厥 铁勒·李延寿
  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四·柯劭忞
  卷二百一·列传第九十八·柯劭忞
  ●靖康稗史之一·确庵耐庵
  第二十九回 诛奸慝怀宁嗣位 耽酒色嬖幸盈朝·蔡东藩
  卷十下·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佚名
  卷之七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七·佚名
  志卷第四 高丽史五十·郑麟趾
  鲁迅的文学修养·周作人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204)·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车眺·徐志摩

    一我不能不赞美 这向晚的五月天; 怀抱着云和树 那些玲珑的水田。二白云穿掠着晴空, 像仙岛上的白燕! 晚霞正照着它们, 白羽镶上了金边。三背着轻快的晚凉, 牛,放了工,呆着做梦; 孩童们在一边蹲; 想上牛背,美,逞英雄!四在绵密的树

  • 列传第十五 魏兰根 崔?(子瞻)·李百药

    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父伯成,魏中山太守。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泛览群书,诵《左氏传》、《周易》,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历定州长流参军。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兰根以卓凶逆无道

  • 国朝名臣事略卷第一·苏天爵

    赵郡苏天爵伯修辑 太师鲁国忠武王(木华黎) 丞相东平忠宪王(安童) ○太师鲁国忠武王(木华黎) 太师鲁国忠武王 卷一之一 王名木华黎,札剌儿氏,以戚里从讨幕北诸部有功。岁丙寅,拜左万户,进兵讨金。丁丑,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

  •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八下·袁枢

    宋 袁枢 撰朱温簒唐唐昭宗光化三年春二月以吏部尚书崔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 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明达有度量时称良相上素疾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专横崔日与上谋去宦官宦官知之由是南北司益相憎疾各结藩

  • 杨光远传·欧阳修

    杨光远,字德明,他的父亲叫阿噔啜,大概是沙陀部人。光远开始的名字叫阿檀,在唐庄宗手下任骑兵将领,跟随周德威在新州与契丹打仗时,被打断一只手臂,于是因为残废没有任用他。过了很久,用他任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戍守瓦桥关。光远

  • 卷二十八·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八宋 彭百川 撰用度损益【钱币茶酒用附】太祖乾德三年春三月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五代方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院厚敛以自利其属三司者补大吏临之

  • ●皇朝通典卷四十七·佚名

    禮七 ○禮七 吉七 △吉七 謁陵 ·謁陵 (臣)等謹按杜典上陵一門旁註拜掃及諸節上食附伏惟聖朝尊祖敬宗孝思肫切太宗文皇帝屢詣山陵祗修時享聖祖仁皇帝親政以後仰承世祖章皇帝遺志三詣盛京詆謁祖陵至於孝莊文皇后暫安奉殿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丙子朔夜,岁星犯垒壁阵。 丁丑,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上命晋王总宋国公冯胜等所统河南、山西马步军士出塞,胜及颍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昇、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等

  •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苏舆

      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風者,木之氣也,其音角也,故應之以暴風。王者言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霹靂者,金氣也,其音商也,故應之以霹靂。王者視不明,則火不炎上,而秋多電。電者,火氣也,其陰徵也,故應之

  • 朱子語類門目·黎靖德

      理氣   太極隂陽凡形於法象者二卷   鬼神   其别有三在天之鬼神隂陽造化是也在人之鬼神人死為鬼是也祭祀之鬼神神示祖考是也三者雖異其所以為鬼神者則同知其異又知其同斯可以語鬼神之道矣故合為一卷   性

  • 例要·程公说

    春秋分记例要名讳例经传内圣朝庙讳及御名旧制本字俱不改易惟文字援引则易以他字定读绍兴中故寳文阁直学士胡安国进春秋传用太常博士王晢所进春秋解例并依监本空阙防画外渊圣御名亦不改易本字覆以黄纸诏俞之其论名讳劄

  • 第六章 不信《玉历》的恶报·佚名

      潘仰之,是桂东县的读书人。平生喜欢讥谤善书。  他阅读《玉历》之时,在他所读的第一张上「那见死鬼带枷」句旁,用朱笔旁批『是之至』三个字。  从第一殿起,用黑笔涂掉,到第四殿,又用朱笔涂掉。  在第七殿「饮酒费

  • 海潮音第二期宣言·太虚

    本月刊这二期草草出版,很多不完善、不纯洁的地方,同人等亦觉殊鲜惬意。但原意祗是个要适应现在这人间世的时机,以发挥圆成实的真理──即大乘佛法,来解决那立需解决的种种重要问题:或有把现在人间世的需要看错的地方,或有把

  • 卷第四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九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五为显上义复应思择九十八随眠中。几由所缘故随增。几由相应故随增。颂曰。未断遍随眠  于自地一切非遍于自部  所缘故随增非无漏上缘 

  • 唯识三十论颂·世亲

    世亲菩萨造 大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辨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

  • 紫微集·张嵲

    诗文别集。又称《张巨山集》、《张紫微文集》、《张紫微先生集》、《张紫微集》。三十六卷。宋张嵲撰。《遂初堂书目》著录,不言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同。《文渊阁书目》卷九著

  • 碧鸡漫志·王灼

    南宋王灼撰。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四川成都)人。绍兴中曾为幕僚。当时作者隐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因地取为书名。写成于绍兴十九年(1149)。是书以论述曲调源流为主,对研究词曲渊源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五卷

  • 诗式·皎然

    诗论。唐释皎然撰。五卷。皎然有《昼上人集》已著录。此编第一卷总论诗歌原理及五格之第一格。二卷以下卷各一格,分论五格之后四格。作者分诗为五格,以评高下。以论诗歌风格为主,“高”、“逸”、“贞”、“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