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舆服(下)

○天子冠服(皇后太子附)

高祖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也,八年,令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本纪,徐天麟按后汉舆服志云,刘氏冠,楚冠制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谓也。)

高皇帝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八,(天子衣服之制也,于施行诏书第八。)曰大谒者臣章受诏长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相汤举秋,贡禹举冬,四人各职一时,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魏相传,服虔曰,主一时衣服礼物朝祭百事。)

文帝身衣弋绨。(本赞,又贾谊云,帝之身自衣皂绨。)

孝文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东方朔传。)圣文躬服节俭,绨衣不敞,革鞜不穿。(扬雄传。)

昭帝元凤四年,帝加元服。(本纪,师古曰,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皇太后赐御府衣迎宣帝。(宣纪,按少府属官有御府令,主天子衣服。)

元帝初元五年,罢齐三服官。(本纪,李裴曰,齐国旧有三服官,春献冠帻纵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徐天麟按贡禹传,禹奏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天子纳其言,罢齐三服官。)

○百官冠服(杂录附)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见上。)

景帝中六年,诏曰,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亡度者或不吏服出入闾里,与民无异,令长吏车骑从者不称其官衣服下吏,出入闾巷亡吏体者,二千石上其官属,三辅举不如法令者。(本纪。)

皂衣。(谷永传曰,陛下擢之皂衣之吏,萧望之曰,张敞备皂衣二十余年,如淳曰,虽有五时服至朝皆著皂衣。)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武纪。)

柱后惠文。(张敞传,当以柱后惠文弹治之耳,晋灼曰,汉注法冠也,一号柱后,惠文以绩裹铁柱卷,秦制执法服,今御史服之,谓之獬史服之,谓之獬荐为名耳,师古曰,继即今目方纱也,山尔反,卷去权反。)

郎侍中皆鵕鸃冠贝带。(佞幸传,师古曰,以鵕鸃毛羽饰冠,司马相如传,师古曰,鵕鸃鷩鸟也,似山鸡而小,鵕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其尾毛红赤,光彩鲜明,今俗呼为山鸡,其实非也。)

貂羽黄金附蝉。(燕王旦传,注云侍中之饰。)司隶冠进贤冠。(百官表。)

仄注冠。(五行志,李奇注云,仄注冠曰高山冠,齐冠也,谒者服。)

皮弁素绩。(孝平王后传,刘歆以下四十九人,赐皮弁素绩,师古曰,皮弁以鹿皮为冠,形如人手之弁合也,素绩谓素裳也,朱衣而素裳,字或作积,积谓襞积之,若今之衤异为也。)

方山冠。(五行志,邓展曰,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乐舞人所服。)○杂录

武安侯田恬,坐衣襜褕入宫不敬,免。(外戚表,师古曰,襜褕,直裾稗衣也。)

朱博为刺史,敕功曹官属多褒衣大裙,不中节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本传。)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本传。)

娄敬见高祖,虞将军欲与鲜衣,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不敢易衣。(娄敬传。)

江充召见,愿以所常被服冠见,武帝许之,充衣纱縠衣,曲裾后垂交输,冠禅俪步摇冠飞翮之缨。(本传。)

隽不疑见暴胜之,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本传。)

董偃绿帻传鞲。(东方朔传,应劭曰,宰人服也,韦昭曰,鞲形如射缚,以缚左右手,于事便也,师古曰,绿帻,贱人之服也,傅著也,即今之臂鞲也。)

○臣庶衣服汉初定与民无禁。(叙传,师古曰,国家不设车旗衣服之禁。)高祖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伫罽。(本纪。)

文帝时,贾谊上疏言,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编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帝之身自衣皂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薛女}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本传。)

成帝永始四年诏,公卿列侯多蓄奴婢,被服绮縠车服过制,申敕有司以渐禁之,青绿民所常服,且勿止。(本纪。)成帝微行,私奴客皆白衣袒帻,带刀持剑。(五行志。)

白衣。(龚胜传,师古曰,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玺

汉元年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本纪,又霍光传注云,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又汉旧仪云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代王至,周勃跪上天子玺。(文纪。)

符玺御史。(周昌传,赵尧为符玺御史,百官表云,其御史尚符玺者有印绶。)

霍光辅少主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恐有变难欲收取玺。)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

霍光奏,昌邑王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并本传。)

初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藏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知而兄弟今灭族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元后传。)

○群臣玺绶(印)

诸侯王金玺盭绶。(盭,音戾,绿也,汉旧仪云,诸侯王黄金玺橐佗,纽文曰玺。)相国丞相金印紫绶,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左右前后将军,金印紫绶。

御史大夫,银印青绶。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建平二年,复黄绶。(以上并百官表。)

武帝太初元年,正历以正月为岁首,数用五。(本纪,张晏曰,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谓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

杨仆怀银黄垂三组。(本传,银银印局限性,黄金印也,仆怀三印,故三组也。)宣帝始赐单于印玺,与天子同。(食货志上。)

匈奴故印文,曰匈奴单于玺。(本传,王莽更曰新匈奴单于章。)方寸之印,丈二之组,镇抚方外。(严助传。)

印韨。(陈遵传,谓印之组也。)○符节

天子玺符节。(高纪,师古曰,符谓诸所合符以为契者也,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将命者持之以为信。)高祖与功臣剖符作誓。(本纪。)

文帝二年,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本纪,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张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简易也,师古曰,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使音所吏反。)

武帝征和二年,更节加黄旄,初汉节纯赤,以戾太子持赤节,故更为黄旄加上以相别。(本纪,及刘屈犛传。)少府属官有符节令丞。(百官表。)

襄平侯纪通尚符节。(吕后纪。)

齐王欲发兵诛诸吕,魏勃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高五王传。)

七国败,弓高侯告胶西王卬曰,未有诏虎符擅发兵,王其自图之。(吴王濞传。)武帝曰,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严助传。)御史中丞劾冯野王持虎符出界归家,遂免。(本传。)

淮南王盗写虎符。(贾捐之传。)闽越王弟余善杀王以降,遣使者上符节,请所立。(严助传。)伍符。(冯唐传,伍伍相保之符也。)卫太子擅发兵,卢贺坐受太子节,掠死。(功臣表。)

任安坐受太子节,怀二心,要斩。(刘屈犛传。)

霍光奏昌邑王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从官持节从。(本传。)○关传

文帝十二年,除关无用传。(本纪,张晏曰,传,信也,若今过所也,师古曰,古者或用棨,或用缯帛,棨者,刻木为合符也。)

景帝四年,复置诸关,用传出入。(本纪,应劭曰,以七国新反,备非常。)

宣帝本始四年,诏曰,今岁不登,民以车船载谷入关者,得毋用传。(本纪。)宁成诈刻传出关。(本传。)

终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傅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本传。)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七·志第三十三·礼十一·张廷玉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杨仲良
  卷之一百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六·佚名
  卷之五百二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卷七·陈均
  五、货币与物价·陶元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五·阿桂
  绎史卷一百五十七·马骕
  ·谕闽粤民人·丁曰健
  宗越传·沈约
  耶律陈家奴传·脱脱
  卷一百二十六之八·雍正
  卷一百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佚名

    (冲末扮李府尹引从人上,诗云)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尽少年心。等闲分食天家禄,但得身安抵万金。老夫姓李,双名彦实,官居府尹之职。夫人刘氏,早年亡逝已过,所生一女,小字玉英,年长一十八岁,未曾许聘他人。如今被左司家朦胧劾奏,官

  • 卷八百五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五十五郑遨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昭宗时举进士不第入少室山为道士徙居华隂种田自给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为三高士唐明宗以左拾遗晋高祖以谏议大夫召皆不起赐号逍遥先生天福中卒诗十

  • 韩元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韩元吉(1118 -1187)字无咎,开封雍丘人(《全宋词》谓许昌人),晚居上饶,号南涧翁。以荫为龙泉县主簿。高宗朝历官知建安县,除司农寺主簿。乾道三年(1167),除江东转运判官。四年,以朝散郎入守大理少卿,权中书舍人。八年,权吏

  • 第五场·田汉

    阮复成 (上,唱)适才间领了太守命,草莽臣也有了报国之门。我与那众朋友巧计议定,回家时又不觉日已黄昏。春儿,开门来……渔婆周 (上)嗳呀,阮太公,春姑娘不在家呀。听说你病了,她带了 你的衣裳,看你去了。阮复成 我不曾病呀。渔

  • 铁围山丛谈卷第四·蔡絛

    米芾元章好古博雅,世以其不羁,士大夫目之曰「米颠」。鲁公深喜之。尝为书学博士,後迁礼部员外郎,数遭白简逐去。一日以书抵公,诉其流落。且言举室百指,行至陈留,独得一舟如许大,遂画一艇子行间。鲁公笑焉。吾得是帖而藏之。时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三十·佚名

    万历三十五年二月甲午朔祀三皇于 景惠殿颁馂辅臣○大学士赓以在告日久票拟在于私家既虞疎误亦非政体乞枚卜未下○吏部等衙门紏拾方面四川遵义知府周作乐云南顺义知府余懋学原任狭西布政司参政梅守峻俱不谨闲住广西布

  • 卷之一百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二十二·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二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礼乐志第二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师古曰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

  • 七十六、还乡一二事·包天笑

      我自从在上海定居以后,即思往苏州一行,游子不忘故乡,也是自然之理。况且现在苏沪铁路,早已通车,自沪到苏,不过两三小时,便利极了。这回到苏州去,也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扫墓:在前年冬天,办理了祖母及双亲葬事以来,便接连两年,到

  • 卷二十八·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二十八盛事【四 五世同堂二】乾隆五十五年旌赏五世同堂百岁以上夀民杨添禄?及未届百龄知州齐佳士?六十一人礼部谨题为请旌事?云南廵抚谭尚忠奏称夀?鬯熙曼羡锡羣黎之福遐荒表瑞繁昌觇庶姓

  • 纲鉴易知录卷十五·吴楚材

    汉纪孝武皇帝纲 辛卯,三年,秋,以田千秋为大鸿胪。族灭江充家。目 吏民以巫蛊相告言者,案验多不实。上颇知太子皇恐无他意,会高寝郎田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

  • 十四、释木·佚名

    槄,山榎。 栲,山樗。 柏,椈。 髡,梱。 椴,柂。 梅,柟。 柀,煔。 櫠,椵。 杻,檍。 楙,木瓜。 椋,即来。 栵,栭。 檴,落。 柚,条。 时,英梅。 楥,柜枊。 栩,杼。 味,荎着。 藲,荎。 杜,甘棠。 狄,臧槔。 贡,綦。 朹,{毄木}梅。 [1234]者聊。 魄

  • 卷七十六 易十二·黎靖德

      ◎系辞下   问:"'八卦成列',只是说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先生解云'之类',如何?"曰:"所谓'成列'者,不止只论此横图。若乾南坤北,又是一列,所以云'之类'。"〔学履〕   问:"'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只是乾兑离震之象,未说到天

  • 卷二十六·吕祖谦

    <经部,书类,增修东莱书说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二十六  宋 时澜 撰君奭第十八      周书召公不疑周公前辈辨之悉矣于其盛满而欲去周公反覆留之不遗余力后世权位相轧之际排之使去则多有之挽之使留盖亦

  • 大体·韩非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

  • 原道训·刘安

    【原文】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

  • 卷四·佚名

    △陀罗尼品第四尔时佛告降伏一切障碍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深解微细。何等为十。所谓解求出离。解究竟诸法。解具足一切法。解随顺一切法相。解分析一切诸法。解十二因缘甚深难冒。解业力不可思议。解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澄观

    第四告诸下。本分文分为三。初总显体相。次标以许说。后别陈其名。今初。然十住体略有三种。一约所依。即前三昧。依此说于十住法故。论云三昧即法体故。二者约本。即下所辨。三克性体。若约所缘。即真俗二境。若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