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取因假设论一卷

    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论曰。为遮一性异性非有边故。大师但依假施设事。而宣法要。欲令有情方便趣入。如理作意。远离邪宗。永断烦恼。如是三边。皆有过故。我当开释。此中取因假设。略有三种。一者总聚。二者相续。三者分位差别。言总聚者。谓于一时有多法聚。随顺世间。以一性说。如身林等。言相续者。谓于异时因果不绝。以一性说。如羯罗罗等位。名之为人。芽等转异。名之为谷。言分位差别者。谓于一事有其多性。异不异时。而为建立。如色生位异无常性。有见有对。业具性故等。由此三义。密意说有补嗢揭罗。及证圆寂。然此三义。但是假设。不可说为一性异性。及总无性。有过失故。此中且辨总聚有聚。无异性言。事唯二种。为当许有。此二自性。遮其性别。谓于有聚。总聚不别。名无异耶。为但无余。说名无异。此有何过。颂曰。

  若无异性体无别  有聚更互成无异

  或于总聚别事殊  此复便成多种体

  论曰。若许手等自性与身是一名无异者。此即于身无别性故。手等更互成无差别。手便成足。违世间故。或复说彼别别支分非身自性。于聚集时说为身者。此即全无总聚自体少分可得。为异前义故置或言。若于别事非是总聚自性者。即是自性差别由别性故。于聚集时云何与彼无别自性得成应理。不由总聚舍自性故。此复便成多种体性。总聚于多无异性故。若别若总是无异性。由非总别舍自性故。若顿若渐皆成多性。望彼诸事无异性故。如是且辨二计过失。颂曰。

  若言唯遮余有性  二种非有汝成过

  若一有性是所遮  非无别故两相似

  论曰。若言唯遮余有性。二种非有汝成过者。若于有聚无别总聚名无异者。此即更互相待成无异性。若于一处有无异义。第二亦尔。云何汝得免斯过失。如无总聚。有聚亦无。若异此者。无异之言便成无用。若一有性是所遮者。纵许如是于他所执有分实事。唯遮于此名无异者。此亦不然。事无别故。两处相似由无异言。一处既尔于余亦然。如初无异言故。汝不应但遮一处若言意许唯遮彼者。应可但言无其有分。勿言无异。彼之有性是不乐故。若其许彼体性是有不许异者。说无异言方成应理。又有异义。非无别故。两相似者。如离手等更无别身。是有分故。如是手等亦待指等成。其有分手等。如身亦成。非有如是。乃至极微待于声等。声等复待萨埵等。萨埵等复待喜等。待异功能。此即分与有分同有分性故。汝所执便成非有。如是且辨许无异性。有二种过。颂曰。

  异性亦尔以一边  于支分处别别转

  一边便有无穷过  或非是一及全无

  论曰。异性亦尔者有二过。言流至于此由彼于自支分转时。或别别转。或复遍转。此中且辨别别转义。若以一边。于手等处。有分转时。彼亦一边。犹如手等。复更应有一边随起。如是展转。有无穷过。或非是一者。异无穷过故置或言。若言身分一边更不转者。此即应无一有分义便成有分唯有一边。若尔应许唯有手等。何烦党执于己支分。有分转耶。及全无者。一边无穷。及更有过故置及言。以此一边。于分转时。此即全无有分可得。由非有分如手足等。有其一边。若言有分离手等时。无别支分。有分体一故若如是者。便成于彼别支分处各各遍转。唯此二计更无第三分别执故。颂曰。

  若遍彼成多种性  及于手等互无差

  或此非彼故便成  诸事皆同一微性

  论曰。若言遍者。所许有分与支分量同。于一一处皆周遍故。彼即便成多种体性。更有异义故置及言。由于一处遍皆有故。由不许彼别处性故。及余支分更互无差。由彼和合。同一处时。事无别故。此则手处应许有足。便违世间共许道理。或此非彼者。更有异计故置或言。为避前过云有分体。于足转时非于手等有分别转此则无有。于余支分同处过者。此同捺瘿反出眼睛。若如是者。一切有分成一实事。是故诸事成一极微。由彼有分。于自支分。展转起时。乃至唯有一实极微。住处可得。此一支分。便与有分。同一极微。此有分执理成无用。及违自宗。若言离于色等。别有极微。即无如前所说之过。由彼不于色等处转故无此失。理亦不然。于此亦有二执过故。故应许此。有别方分。或无方分。若尔何过。颂曰。

  有方分性非极微  为遮一性异性故

  或无方分多不聚  或复众同于一微

  论曰。由非如是所执极微。理得成就。有方分故。由此方分。更成转细。又复彼遮一异性故。由此于彼自支分处。或同或异。唯此二种。无第三计。已斥其过。非诸极微。有方分故。既无方分。假令共聚。亦不和杂。设许同处。皆同一微。然此极微。不得和聚。一与诸微。相障碍故即诸微体。共成于一。由同处故。如是已说总聚有聚一异之过。颂曰。

  相续若一舍婴孩  渐次乃至童年位

  应失自身非不异  若言不失便相杂

  论曰。若许相续。于有续事。无异性者应许自性。有其二种。由此说为相续自性。或但遮余。此之二种同前总聚。已斥其过。于中别者。今更决择。若别别位领受之时。为舍前位。而领于后。为当不舍。斯有何过。若舍婴孩。至童年位。应失自身。汝若许此。于婴儿位。是不异者。彼移易时。自体应失。于此位中。无异性故。故汝宗云。凡诸实事。有别法起。有别法生。为转变者。无如是理。然非不异。移转位别。安危异故。言不异者。此即是彼如是且论转舍之过若不失者。法相和杂。不舍婴孩。领童年位。孩童等位。体相和杂。应成无别。然不见有如斯之事。已说不异性过。颂曰。

  若是异性身不安  为欲求安劳妄设

  转不相应及生灭  若言体别成实事

  论曰。相续有续。体若异者。诸有先病。后时求差。所有劬劳。皆成妄设。流转之理。不相应故。曾不见有别体之物。如牛马等。得相续故。若言不可说事亦不见者。此难非理。是所成立故。由离二边。于世间事。因果之处。见有斯事非于余处。又如酸酒。欲转成美。心散乱人。修令寂定。所设劬劳。并应无益。由体异故。若异性者。生灭之理。亦不相应。诸有生灭。相续起者。应于现在。支分处转过未现在。云何转耶。一分全遍。并如前破。又性异者。相续体殊。不应生灭。此复何过。若言别者。有为相异。所许相续成实事有。此不应理。次后当说相续一异。已彰其过。复次分位差别。于果性等。其事云何。颂曰。

  于果性等分位处  取彼事已施言说

  若异彼者事无体  不异二过辨如前

  论曰。于果性等。分位之处。取彼事已。而兴言说。异彼无体。谓于色等。说为因果。一异性。自他性。有见有对性等。若言彼事异于此者。此即便成非因果等。亦无自体由无一事。不待于德。于自体处可成言说。此不异性。有二种失。如前总聚已彰其过。于随有处。应可思之。若于有法。说无异性。舍不舍性。亦如前辨。或此于身相续转时。有差别性。譬如牛味。于热病者。能为止息。复能于此。为发动因。已说三种假设之事。异不异性所有过失。总拨无者。次当辨释。颂曰。

  若不许身是实有  无倒说法应无益

  又复应无邪见人  亦无差别作用事

  论曰。如于身处。颠倒说为常乐我净。无倒为说四念住法。若无身者。应成无用。又若不许有相续者。能治所治便成差别。如于余身执以为常为对治彼。便于余身为说无常。此成无用。复次若无分位差别者。说无常等法。亦为无用。又邪见人。说无施无受等。及诸总聚所有福事。应非邪见。然衣食等所有施物。皆是总聚。如有说言。风不能吹。河不流等。言无相续。亦非邪见。然非佛教。许彼风等有实业用。虽有风吹等用。然而不许彼能向余方相续生起。若无相续。皆无如是邪见之事。若无分位差别者。于一色处苦集二相拨无之时邪见差别应成非有色无别故。亦无差别作业之事。又若不许有总聚者。于毗诃罗窣堵波等。福德差殊。应皆非有。又相续别故。其福亦殊。如世尊告勇健长者曰。若有苾刍。受食食已。入无量意定。正念而住。于如是等福德差别。应成非有。若不许有分位差别者。此差别故。业用差别亦成非有。事虽不殊势力有异。其用亦别。是共许故。犹如毒药。和余物时。便为害命。疗病用故。如是等类。拨无其事。皆有过失。若有如是众过失者。何不许彼是实物有。此不应理。有过失故。何者是耶。颂曰。

  由遮一性异性故  非是展转藉因成

  自体亦是可说故  似境唯从于识起

  论曰。由于色等。是实有故。更互相望一异之性。是可说故。其总聚等。是不可说。若如是者。身望余身。云何名异。此由非是更互相因。凡诸事物。若舍于彼。而心取此者。斯则不名取因假设。由不取彼以为因故。然于身等。更互相待。若舍彼时。意不取此。此乃方名取因假设。若舍色等。无其总聚。是故应知。但于自事一异之性。是不可说。非于一切然分位差别。于异性等。更互名异。说之为假。若如是者。于色等处。亦不取故。说为异性。应非实有。理不应尔。由彼自体。是可说故。亦是可得体相别故。非于余事不弃舍故。然此似境。亦从识起。于彼所有一切境相。若离识者。即不能知所有自性。亦是假设。故无有过。如有颂言。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同处心异故  许境非实有

  又总聚等非实物有。非是有为无为性故。一切诸法。皆是有为无为性摄。此且非是有为之相。颂曰。

  相不相应非有为  若言有说是密意

  于数取趣亦见说  若是无为应不坏

  论曰。若是有为。应如识等。有生住等有为之相。此不如是。于总聚等。二微聚时。相乃无边。有无穷过。亦非假事。有如是相。一事便有。无边相故。然于现有假施设事。聚集等时。便有生灭。可了知故。若言有说者。实有此言。说总聚等有为之相。如有颂曰。

  积聚皆消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  有命皆归死

  此谓三谟诃等。说有灭相。于毗诃罗等。说有生相。虽有此说。皆是密意。非于胜义有如是相。此生等相。世人皆知。于假处有。即如其事。而为说法。此由随顺离欲事故。虽非胜义。顺清净故。为欲利益诸有情故。作如是说。佛告诸苾刍。若见女人。与母状同者。应为母想。如是等言。皆是假说。宁知生等。是密意说。非胜义耶。于补嗢揭罗。说有生等故。如有一人出现世间能多利益等。又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又说吾今衰老。须供侍人。一切有情皆归死等。然非于人有生等事。如是且辨。于总聚等。非有为性。若尔应许是无为性。若是无为。应不灭坏。由无为法无灭坏故。诸总聚等。应是常住。如虚空等。非总聚等。可成实事。有为无为。皆不应理。岂复世间于现事处一异性等有不可说耶。有如是说。现见世人。于衣等处。于丝缕等。不曾思量一异性等。而皆共为卖买等事。世尊为欲利益世间。方便宣说。亦不言其一性异性。颂曰。

  世尊欲令断烦恼  同彼世间可思事

  不言一性及异性  方便说法化众生

  论曰。诸佛世尊。不坏世间。如其所有。离难思事。于诸众生。随其意乐差别之性。于被缠迫随眠位中。为欲断彼诸烦恼故。宣说法要。佛告诸苾刍。汝等勿同世人作无益思虑。我说能知能见尽诸有漏。非不知见。乃至如理作意。非不如理。如是应知。如理作意是断烦恼之正因也。不如理思。能生众苦。当遣邪思。宜顺正念。颂曰。

  一切义成由此本  易为方便极难遇

  色命须臾不暂停  智者宜应速修习

    取因假设论一卷

猜你喜欢
  第十九章 阿婆耶木杈伽摩尼·佚名
  卷十五·佚名
  第十一章 天爱帝须王灌顶之品品·佚名
  卷第六·佚名
  序·佚名
  卷第二十三·永觉元贤
  卷第十七·霁仑超永
  续补·怀信
  佛说佛大僧大经·佚名
  卷第十·佚名
  跋佛法之科学的说明·太虚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二·知礼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梦颜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卷上·佚名
  佛说菩萨本业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仲宇·唐圭璋

      仲宇字德宜,临桂人。绍时人。   如梦令   秋怀   送过雕梁旧燕。听到妆楼新雁。菊讯一何迟,倒尽清樽谁伴。魂断。魂断。人与暮云俱远。

  • ◆陵阳先生牟巘(陵阳集)·顾嗣立

    巘字献之,其先蜀人,徙居湖州。宋端明学士子才之子,擢进士第。官至大理少卿。子应龙,咸淳进士,元初起教授陵阳州,以上元簿致仕。当宋亡时,献之已退不任事矣。一门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以义理相切磨。应龙遂以文章大家见推于东

  • 黄昏过泰山·林徽因

    记得那天心同一条长河,让黄昏来临,葱郁,苍莽,月一片挂在胸襟。心是孤傲的屏障一面;如同这青黛山,却听脚下风起,今天,不忘却晚霞,来了夜——

  • 卷八十九·毕沅

      ◎宋纪八十九 ∷起阏逢涒滩五月,尽柔兆阉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崇宁三年辽乾统四年   五月,丁丑,以收复鄯、廓,遣亲王奏告太庙,侍从官分告社稷、诸陵。   戊

  • 第五十九回 迎母姊亲驰御驾 访公主喜遇歌姬·蔡东藩

      却说窦婴田蚡,为了赵绾王臧,触怒太皇太后,遂致波及,一同坐罪。武帝不能袒护,只得令二人免官。申公本料武帝有始无终,不过事变猝来,两徒受戮,却也出诸意外,随即谢病免职,仍归林下,所有明堂辟雍诸议,当然搁置,不烦再提。武帝别

  • 顺治九年三月至顺治十三年十一月·蒋良骐

    顺治九年三月,大学士范文程等言:会试中式第一名举人程可则文理荒谬,首篇尤悖民经注。命革中式,并治考官罪。郑亲王等会议:信亲王多尼父豫王与睿王同胞兄弟,原议尽削王爵,但以行兵有功,应降为多罗郡王。从之。是月,予故御史张煊

  • ◎所谓“畜产业公会理事长”李振才·佚名

    第三批汉奸名单中有伪“米统会储备处副处长”顾戢人,伪“食粮公会理事长”符前耕,以及将盐资敌的周吉甫等宝贝,但却遗漏了与他们同样罪孽深重的李振才。李振才是前伪“全国畜产业公会理事长&rd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十八·佚名

    嘉靖四年十二月乙酉朔○丙戌○升南京刑部郎中张崇为狭西按察司佥事○辛卯上体平视朝英国公张仑后至钟严不得入礼官劾奏上责仑偷安不敬仑惶恐谢罪乃贳之○四川打喇儿寨头目用中蓬差番僧伽革儿藏卜等来贺即位贡方物赐宴

  • 通志卷一百十一下·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二十四下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勲好黄老平帝时为郿令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勲对印绶仰天叹曰吾防名汉室死归其正昔曽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将家属逃入深山与

  • 卷十九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十九下 朱批黄国材奏摺 雍正三年正月二十日福建巡抚【臣】黄国材谨 奏为恭缴 谕旨叩谢 天恩事【臣】齎摺家人回闽捧到【臣】前奏叩请 陛

  • 礼二八·徐松

    郊祀御札【宋会要】干德元年八月一日,内出御札曰:「王者诞膺骏命,光启鸿图,罔不升中于泰坛,昭祀于上帝,着诸令典,是谓彝章。朕自抚中区,行周四载,稼穑既闻于丰稔,邦家屡集于休祺。岂凉德之升闻,感兹多祜;盖上穹之降鉴,锡我小康。得

  • 卷九·曾巩

    吴廷祚,字庆之,太原人。在周为枢密使,宋兴,加中书门下三品,以父名璋故也。建隆初,为建雄军节度使,改京兆尹。卒,赠侍中。子:元辅、元载、元扆。太祖征李筠,尝询廷祚,以为&lsquo;筠无谋恃勇,离巢穴出战,擒之必矣!&rsquo;卒如所料。元

  • 卷三·僧祐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第一新集安公失译经录第二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第三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第四新集律公分为五部记录第五新集律公为十八部记录第六新集律来汉地四部记录第七○新集安公古异经录第一古异经者,盖先出之遗文也

  • 注维摩诘经卷第二·僧肇

    方便品第二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什曰。将序其德先明修德之所由也深植善本什曰。功德业也。肇曰。

  • 卷第八·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八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上 (金刚藏十六唱。七十偈。忏疑慢)。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时。於一切义。无所观察。於法平等。无所疑惑。无二无相。无行无上。无量无际。远

  • 卷第三十·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三十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续[穴/(丬*臬)]言序曰。昔余居荷山。因诸儒有所问辩。乃会通儒释。而作[穴/(丬*臬)]言。梓行已二十载。近因自浙反闽。再居鼓山。目系世变。时吐其所欲言。乃作续[穴/(丬*臬

  • 楚林上睿禅师语录卷之六·楚林上睿

    小师照毅等记录颂古庞居士一日曰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婆应声曰易易百草头边祖师意灵昭曰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终日喃喃口不休却将难易互相酬他家活计难分辨不是冤家不聚头。邓州丹霞天然禅师于慧林寺遇天寒取木

  • 易韵·毛奇龄

    四卷。清毛奇龄撰。《周易》的 《系辞》及爻象多为韵文,吴棫《韵补》很少征引《周易》文字,至明张献翼始作《读易韵考》七卷。然张氏不懂古音,往往随口取读,或牵引附会,颇庞杂无绪。至毛氏此书与顾炎武《易本音》,方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