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34.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张廷玉
  卷一九二 唐紀八·司马光
  ●卷上·张唐英
  名山藏卷之十五·何乔远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八·佚名
  第八编 梁启超、孟森、吕思勉讲清史·王国维
  第二十九册 崇德元年十月·佚名
  文苑传序·李延寿
  李安传·李延寿
  尹知章传·刘昫
  郑和传·张廷玉
  夏原吉传·张廷玉
  卷五十五·杨士奇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三·佚名
  二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林泉结契【三】王质山友续辞枸杞花红紫实红叶青春苖可食清甘人呼甜菜得名甚多最佳为仙人杖西王母杖我取友兮得枸杞石陂花头犬声起霏霏细雨杂斜阳半

  • 卷二十二·胡文学

    <集部,总集类,甬上耆旧诗> 钦定四库全书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二 监察御史胡文学编 杨桓溪先生承鲲 先生字伯翼父美益官太仆卿先生少有异质嗜书尤喜读班马二史工於诗年十五六为诸生沈嘉则先生一见奇之欣然曰今日建五丈旗

  • 张大家兰雪集上·张玉娘

    宋松阳张玉娘若琼着 ○古体诗 川上女 川上女,行踽踽。翠鬓湿轻云,冰饥清溽暑。霞裾琼佩动春风,兰操苹心常似缕。却恨征途轻薄儿,笑隔山花间妾期。妾情清澈川中水,朝暮风波无改时。 古别离 把酒上河梁,送君灞陵道。去去不复

  • 卷二百二十二·表第十三·脱脱

        宗室世系八      《宋史》 元·脱脱等

  • 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丙午朔夜太白犯诸王星○命襄阳卫指挥佥事致仕方全胡良张胜署中都留守司事○河东都转运盐使司请增盐额○上不许止令如旧○戊申缅国遣其臣板南速剌进方物初 上即位尝遣使往谕之使者不能达而返

  • 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百一·佚名

    弘治十六年七月乙丑朔孟秋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门之神△丁卯 万寿圣节遣驸马都尉马诚游泰分告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周越告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告 恭让章皇后 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

  • 三 寄谕直隶河南山东三省督抚采买刊书梨板·佚名

    三 寄谕直隶河南山东三省督抚采买刊书梨板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尚书 公福〈隆安〉字寄直隶、河南、山东各督抚,乾隆三十七年十月 日奉上谕:现在需用刊书梨板约计五、六万块,若于京城就近采买,恐难如数购觅。着交直隶、河南

  • 卷三十四·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四乾隆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戊申谕定边右副将军兆恵晓谕众厄鲁特等防守游牧事宜上谕军机大臣曰据兆恵奏接到派兵防范哈萨克之防随传哈萨克锡喇尼玛吞图布等派兵二千名前赴军营防议防

  • 卷一百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一百二十九刑部四祭祀明律祭享凡大祀及庙享所司不将祭祀日期预先告示诸衙门者笞五十因而失误行事者杖一百其已承告示而失误者罪坐失误之人 若百官已受誓戒而吊丧问疾判署刑杀文书及预筵宴者皆罚

  • 四十五年·佚名

    (己亥)四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戌,日食。○以魚有龜爲承旨,金相尹爲校理,朴師益爲副修撰。○世子下令曰:「農者,天下之大本,而今年節候差早,東作不遠,勸課之政,在所當先。酷被災荒之道,又將設賑,賑政不可不申飭。

  • 周书·文侯之命·佚名

    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

  • 礼记析疑卷十四·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玉藻听朔于南门之外熊氏云周立明堂于洛邑惟大飨帝就焉毎月听朔当于文王庙非也明堂敷政为周公特剏之典天子在镐之时多朝会于东都之事少宗祀文王之礼岁必一举若镐京不设明堂设王笃老或童稚能岁一至洛

  • 卷二十六·赞宁

    ◎兴福篇第九之一(正传十四人附见二人)○周京师法成传释法成,本姓王,名守慎,官至监察御史。属天后猜贰,信酷吏罗织,乃避法官,乞出家为僧。苦节勤于化导,声发响随,行高质直。长安中,于京兆西市疏凿大坎,号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

  • 游维耶离品第二十三·马鸣

    世智一切敏,所愿无不成。慈哀加众生,如人有一子。犹如转轮王,放教靡不从。患厌世五欲,欲入法慧窟。世尊亦如是,开建为佛事。勤劳行广化,事无不究竟。随生死恶世,顺见其起灭。欲入大无为,灭意寂然定。时维耶离城,吸人精魄鬼。入

  • 卷二十·普济

      南岳下十五世下龙门远禅师法嗣龙翔士圭禅师温州龙翔竹庵士圭禅师,成都史氏子。初依大慈宗雅,心醉楞严。逾五秋,南游谒诸尊宿。  始登龙门,即以平时所得白佛眼。眼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  遂俾职堂司。

  • 第三卷·慧沼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第三卷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分别三身品第三三身品三门分别。一辨来意。二释品名。三彰妨难。来意有三。一前寿量品总说菩提涅槃二果未能别知。寿量品内已为别说涅槃断果。未为分别菩提智果。

  • 妙绝古今·汤汉

    通代散文总集。4卷。宋代汤汉编。此书旧本无编辑者姓名。仅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南赣巡抚谈恺刊书序和南安知府王廷幹跋,均称其为宋人所选。《宋史·艺文志》亦无著录。《四库全书总目》据元人赵访《东山存稿》考证,

  • 潼关之夜·杨朔

    是杨朔的散文名篇。这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38年5月11日的《烽火》杂志第14期上,后于1939年收入由重庆烽火社出版的通讯报告文学集《潼关之夜》中。散文通过作者赴延安途中在潼关的一段奇遇,反映了革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