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39

○元丰官制

神宗元丰三年六月丙午,诏中书诏定官制。国初承唐制,三省无专职,台、省、寺、监亦无定员,类以他员主判。三省长官不预朝政,六曹不釐本务,给舍不领本职,谏议无言责,起居不记注,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其官人授受之别,有官、有职、有差遣。凡仕者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议者多以正名为请,帝慨然欲更其制,乃置详定官制局于中书,命翰林学士张璪、枢密副承旨张诚一领之。

九月乙亥,正官名,以开府仪同三司易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特进易左、右仆射。自是以下,易名有差。

详定官制所上寄禄格,下诏行之。凡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寄禄。议者又欲罢枢密院归兵部,帝曰:“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以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遂止。帝尝谓执政曰:“官制将行,欲新旧人两用。”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王圭、蔡确相顾失色。圭忧甚,不知所出,确曰:“上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圭喜谢之,因荐俞充帅庆,使上平西夏策。其意以为既用兵深入,必不召光。虽召,将不至。已而光果不召。

四年秋七月己酉,诏定选格。初,太祖设官分职,多袭五代之制,稍损益之。凡入仕,有贡举、奏阴、摄署、流外、从军五等。吏部铨惟注拟州县官幕职,两京诸司六品以下官皆无选。文臣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则审官院主之。武臣、刺史、副率以上,内职枢密院主之,使臣则三班院主之。其后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铨。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帝自即位,欲更制度,建议之臣以为唐铨与今选殊异,杂用其制则有留碍烦紊之弊,乃诏内外官司举官悉罢,令大理卿崔台符同尚书吏部、审官东、西、三班院议选格。遂定铨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铨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于是吏部有四选之法:文臣寄禄官自朝议大夫,职事官自大理正以下,非中书省敕授者,归尚书左选。武臣升朝官自皇城使,职事官自金吾、阶卫、仗司以下,非枢密院宣受者,归尚书右选。自初仕至州县幕职官,归侍郎左选。自借差、监当至供奉官、军使,归侍郎右选。凡应注拟升移,叙复阴补,封赠酬赏,随所分隶,校勘合格,团甲以上尚书省。若中散大夫、阁门使以上,则列选叙之状,上中书省。枢密院得画旨,给告身。祖宗以来,中书有堂选,百司郡县有奏举,虽小大殊科,然皆不隶于有司。王安石言于帝曰:“中书总庶务,今通判亦该堂除选,徒留滞,不能精择,宜归诸有司。”帝曰:“唐陆贽谓宰相当择百官之长,而百官之长择百官。今之审官,苟得其人,安有不能择百官者哉。欲罢堂选,曾公亮执不可而止。至是,既罢内外长吏举官法,堂除亦废。

五年二月癸丑,颁三省、枢密、六曹条制。

四月癸酉,以王圭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章惇为门下侍郎,张璪为中书侍郎,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王安礼为尚书右丞。初议官制,盖仿《唐六典》,事无大小,并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受而行之,三省分班奏事,并归中书。确说圭曰:“公久在相位,必得中书令。”圭信不疑。确乃言于帝曰:“三省长官位高,不须置令,但令左、右仆射分兼两省侍郎足矣。”帝以为然。故确名为次相,实专大政,圭以左仆射兼门下,虽为首相,拱手而已。

猜你喜欢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脱脱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五·李心传
  第一节“庆春”·老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十三·佚名
  一八二 监狱生活·周作人
  瀛国公纪(附二王纪)·脱脱
  阎复传·宋濂
  高弘图传·张廷玉
  卷二百八十二·佚名
  卷一百八十四·佚名
  八年·佚名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贤三昧集巻下·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编髙适寄孟五少府秋气落穷巷离忧兼暮蝉后时已如此髙兴亦徒然知君念淹泊忆我屡周旋征路见来雁归人悲逺天平生各千里相望在贞坚酬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懐晨昬暇想见登眺目问

  • 卷四角部·赵璘

      角,為人凡不仕者,皆以此部。  元和初,南嶽道士田良逸、蔣含弘,皆道業絕高,遠近欽敬,時號田蔣。田以虛無為心,和煦待物,不事浮飾,而天格清峻,人見者褊恡盡去。呂侍郎渭、楊侍郎憑,相繼廉問湖南,皆北面師事。潭州大旱,祈禱不獲

  • 台湾郑氏始末卷三·沈云

    十年春正月,鲁王在金门,去监国号;成功为树宗人府正旗,月归刍米。三月,遣张名振、陈辉率兵北上。定远大将军贝勒屯齐统兵会阿尔津、韩岱、宜尔德等环攻永州,定国遯去。丙子(初十日),进克宝庆;辛巳(十五日),进宿岔口。初,可望忌定国功

  • 一三六二 军机大臣奏拟写着海宁全德承办文宗等三阁全书装潢庋架谕旨进呈片·佚名

    一三六二 军机大臣奏拟写着海宁全德承办文宗等三阁全书装潢庋架谕旨进呈片乾隆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据金简告称,召见时面奉谕旨:文宗、文汇、文澜三阁藏弆四库全书,所有装潢庋架等事,现在陆费墀业经身故,【真按:陆费墀之生

  • 卷一百十二·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一百十二 唐 张守节 撰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一百十二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表云菑川国文帝分齐置都剧括地志云故剧城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薛城在徐州滕县界地理志

  • 一九一 拾遗乙·周作人

    儿时的事情在上面记得很不多,因为十岁以前的事差不多都已忘记了,现在只就记得的零星小事写下一点来,不过这也不是自己记得,只是大人们传说下来的就是了。其中顶早的一件事,大约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妹子端姑生于光绪丁亥

  • 胡世宁传·张廷玉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后来歧王又请求给他湖泊周围的良田,世宁坚决不允准。后来,他升官做了南

  • 卷十六·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十六      明 黄佐 撰车驾幸馆阁太宗皇帝初定内难四方之事方殷内阁七人者旦夕承顾问受旨退治职务且兼稽古纂述殆不虚寸晷上时步至阁中亲阅其劳且视其所治无弗称旨者乃喜必有厚赉或时至阁

  • 治浙成规卷二·佚名

    藩政二 ◆藩政二 清查学田等事严禁凭空扰累闾阎 靠城居民听其安居毋庸拆迁 司狱等官赴省验看酌委佐杂代理 提解积耗选充银匠免提解费知府亲勘工程 省城乍浦二仓公耗米按照时价出粜 捐纳知县到浙未久病故照案酌给银两

  • 平书订卷四 建官第三中·李塨

    平书曰:品级奈何?九品有正有从,官多故耳。设官既少,何必然?去其从,但为九品可矣。公孤不臣也,在品级外,相国、金吾大将军为一品,六卿、都御史、大司成、侍郎、羽林大将军为二品,通政使、亚卿、副都御史、少司成、侍中为三品,中书

  • 第三章·王夫之

    一“天下之理无以加”,是赞“至”字语。若以此为“至”字本释,则于文句为歇后,其下更须著一字,如大学言“至善”方尽。后人于此添入至平、至奇、至微、至大一切活套话,皆于此未谛

  • 自警编卷五·赵善璙

    宋 赵善璙 撰出处类出处韩魏公因论进退曰处去就之难者不可猛而有迹韩魏公既解相印王丞相遗公书谓过周勃霍光姚崇宋璟又曰为古人所未尝任大臣所不敢天下以为名言欧阳文忠公亦曰进退之际从容有余徳业两全谤防自止过周

  • 卷一百六十一·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五十九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净戒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八

  •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佚名

    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法会大众分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

  • 第六 力相应·佚名

    第一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一]第一※二“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诸比丘!此为五力。三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

  • 第三品 譬喻法品·佚名

    第二十一 锯喻经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牟利破群那与诸比丘尼过多会合。尊者牟利破群那与诸比丘尼实同如次之聚会,即:若有比丘于尊者牟利破群那之面前,诽难彼等比丘尼者,因此

  • 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

    凡四卷。全称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略称南海寄归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唐朝义净于咸亨二年(671)自广州至印度留学,学成归国途中于南海尸利佛逝国撰写本书,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及杂经论等十卷,托大律禅师赍送回国。

  • 佛种姓经·佚名

    亦称《佛史经》。南传佛教经典。收入巴利三藏《小部》之中。共二十八品。第一品“宝珠经行处品”,为全经的序言,讲诸天和比丘聚集佛处,看佛陀把宝珠化向空中作经行处,众人赞叹佛的功德。第二至二十五品,叙述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