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角部

  角,為人凡不仕者,皆以此部。

  元和初,南嶽道士田良逸、蔣含弘,皆道業絕高,遠近欽敬,時號田蔣。田以虛無為心,和煦待物,不事浮飾,而天格清峻,人見者褊恡盡去。呂侍郎渭、楊侍郎憑,相繼廉問湖南,皆北面師事。潭州大旱,祈禱不獲,或請邀致先生。楊公曰:「田先生豈為人祈雨者耶?」不得已迎之。先生蓬髮弊衣,欣然就輦到郡,亦終無言,即日降雨。所居嶽觀,內建黃籙壇場,法具已陳,而天陰晦。弟子請先生祈晴,先生亦無言,岸幘垂髮而坐。及行齋,左右代整冠履,扶而昇壇,天即開霽。嘗有村姥,持一碧絹襦來奉先生,先生對眾便著之,在坐者竊笑,先生不以介意。楊公嘗迎先生至潭州,先生方洗足,使到,乘小舟便行,侍者以履襪追及于衙門,先生即于門外坐甎階著襪,旁若無人。楊再拜,亦不止之。喜飲酒,而言不及吉凶是非。及楊自京尹謫臨駕尉,使使候先生,兼遺銀器,先生受之,便悉付門人,作法會。使還,先生曰:「報汝阿本郎,不久即歸,勿憂也。」未幾,楊果移杭州長史。良逸未嘗干人,人至亦不逆,不記人官位姓名第。與呂渭分最深。後郎中呂溫刺衡州,因來候之,左右先告以使君是侍郎之子。及溫入,下牀撫其背曰:「爾是呂渭兒子耶?」溫泫然降階,田亦不止,其真樸如此。良逸母為喜王寺尼,尼眾皆呼先生為小師。嘗日負薪兩束奉母,或有故不及往,即弟子代送之。或傳寺尼晨起見一虎在田媼門外,走以告,媼曰:「此應是小師使送柴來,不足畏也。」蔣君混元之氣,雖不及田,而修持趣尚亦相類。兄事於田,號為莫逆。蔣始善符術,自晦其道,人莫知之。後居九貞觀,曾命弟子至縣市齋物,不及期還,語其故云:「於山口見一猛獸當路,良久不去,以故遲滯。」蔣曰:「我在此庇伊已多時,何敢如此。」即以一符置所見處,明日獸踣符下。蔣聞之曰:「我本以符却之,使其不來,豈知不能自脫。既以害物,安用術為?」取符焚之,自此絕不復留意。有歐陽平者,行業亦高,又兄事蔣君,於田君即鄰于入室。歐陽曾一夕夢三金爐自天而下,若有所召。既寤,潛告人曰:「二先生不久去矣,我繼之。」俄而田君蛻去,蔣次之,歐陽亦逝。桐柏山陳寡言、徐靈府、馮雲翼三人,皆田之弟子也。衡山周混沌,蔣之門人也。陳徐在東南,品第比田蔣,而馮在歐陽之列。周自幼入道,科法清嚴,今為南嶽首冠。

  道士陶天活者,安南人。居瀕海,海溢,家人悉驚走避水。天活始生,其母挈去不得,舉族悲念。洎水退而歸,其嬰兒在桑之交枝,無恙,抱之啼乳如常,遂以「天活」為名。及長,聰慧簡率,真氣內充。自元和至大和,為供奉道士,朝野歸嚮。

  江南多名僧。貞元、元和以來,越州有清江、清晝,婺州有乾俊、乾輔,時謂之會稽二清,東陽二乾。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數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失望。明日寫其舊製獻之,韋公吟諷,大加歎咏。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名有所得,非卒能致。」晝大伏其鑒別之精。

  元和以來,京城諸僧及道士,尤多大德之號。偶因勢進,則得補署,遂以為頭銜。各因所業談論,取本教所業,以符大德之目,此猶近于理,至有號文章大德者。夫文章之稱,豈為緇徒設耶?訛亦甚矣!有似昔歲,德宗搜訪懷才抱器不求聞達者,有人於昭應縣逢一書生,奔馳入京,問求何事。答云:「將應不求聞達科。」此科亦豈可應耶?號欺聾俗,皆此類也。

  昔北齊封陽休之為王,休之曰:「我非奴非獠,何故封我為王?」使林遠及陶隱居之徒,當必為休之恥矣。

  有文淑僧者,公為聚眾譚說,假託經論所言,無非氵㸒穢鄙褻之事。不逞之徒,轉相鼓扇扶樹。愚夫冶婦,樂聞其說,聽者填咽。寺舍瞻禮崇奉,呼為和尚。教坊效其聲調,以為歌曲。其甿庶易誘,釋徒苟知真理,及文義稍精,亦甚嗤鄙之。近日庸僧以名繫功德使,不懼臺省府縣,以士流好窺其所為,視衣冠過於仇讎,而淑僧最甚,前後杖背,流在邊地數矣。

  元和中,僧鑒虛本為不知肉味,作僧素無道行。及有罪伏誅,後人遂作「鑒虛煮肉法」,大行於世。不妨他僧為之,置于鑒虛耳。亦猶《才命論》稱張燕公,《革華傳》稱韓文公,《老牛歌》稱白樂天,《佛骨詩》稱鄭司徒,皆後人所誣也。故其辭多鄙淺。

  盧子嚴說,早年隨其懿親鄭常侍東之,同遊宣州當塗,隱居山巖,即陶貞白煉丹所也。罏跡猶在,後為佛舍。有僧甚高潔,好事因說其先師,名彥範,姓劉,雖為沙門,早究儒學,邑人呼為劉九經。顏魯公、韓晉公、劉忠州、穆監寧、獨孤常州皆與之善,各執經受業者數十人。年八十,猶精強,僧行不虧。性頗嗜酒,飲亦未嘗及亂。學徒有攜壺至者,欣然而受之。每進三數盃,則講說方銳。所居有小圃,自植茶,為鹿所損,人勸以垣隔之,諸名士悉樂為運石共成。穆兵部贄,事之最謹。嘗得美酒,密以小瓷壺置于懷中。累石之際,因白師曰:「有少好酒,和尚飲否?」彥範笑而傾飲。滿似酣,則語穆曰:「不用般石,且來聽書。」遂與剖析微奧,至多不倦。鄭君更徵其遺事,僧歎息久之曰:「近日尊儒重道,都無前輩之風。」因出一紙,穆兵部與書,傾寒暄之儀極卑敬。其略曰:「某偶忝名宦,皆因善誘。自居班列,終日塵屑。却思昔歲臨清澗,蔭長松,接侍座下,獲聞微言。未知何時復遂此事?遙瞻水中月,嶺上雲,但馳攀想而已。和尚薄於滋味,深於酒德,所食僅同嬰兒,所飲或如少壯。常恐尊體有所不安,中夜思之,實懷憂戀。」其誠切如此。月日之下,但云門人姓名,狀上和尚法座前,不言官位,當時嗜學事師,可謂至矣。又云,有耆宿僧總持,彥範之友也。為人清苦,一生未曾干人。惟自墾山,種田數畝給衣食。或遇豐歲多麥,傍有滯穗,度知其主必不收者,拾之以歸。若可惜者,則求而積之,召主以付,不至則置于路口,其獨行如此。

  角部之次

  元和十五年,淮南裨將譚可則,因防邊為吐蕃所掠。初到蕃中,蕃人未知憲宗棄天下,日夜懼王師復河湟,不安寢食。可則既至,械繫之置地牢中,絕其飲食,考問累至。可則具告以大行昇遐,蕃人尚未之信。其傍有知書者,可則因略記遺詔示之,乃信焉。蕃法刻木為印,每有急事,則使人馳馬赴贊府牙帳,日行數百里,使者上馬如飛,號為馬使。報得可則審憲皇崩問之狀。先是,每得華人,其無所能者,便充所在役使,輒黥其面。麤有文藝者,則湼其臂,以候贊普之命。得華人補為吏者,則呼為舍人。可則以曉文字,將以為知漢書舍人,可則不願。其舊舍人有姓崔者,本華人,可則嘗于靈武相識。其人大為蕃帥所信,為言之,得免。可則前後數逃歸,輒為候者所得。蕃帥雖不殺,以皮鞭榜之,凡數百,竟得脫。凡在蕃六年,及歸,詣闕自陳,敕付神策軍前馳使。未及進用,為軍中沙汰,因配在浙東,止得散將而已,竟無官。開成四年,余于越州遇之,見其步履不快,云于蕃中走時凍損足。視其臂,一字尚存。譯云:「天子家臣。」可則亦細言河湟可復之狀。聽其語,猶微染戎音。

  諧戲附

  玄宗問黃幡綽:「是勿兒得人憐?」是勿兒,猶言何兒也。對曰:「自家兒得人憐。」時楊貴妃寵極中宮,號祿山為子。肅宗在春宮,常危懼。上聞幡綽言,俛首久之。上又嘗登苑北樓,望渭水,見一醉人臨水臥。問左右:「是何人?」左右不知,將遣使問之。幡綽曰:「是年滿令史。」上問曰:「汝何以知?」對曰:「更一轉入流。」上笑而止。上又與諸王會食,寧王對御坐噴一口飯,直及龍顏。上曰:「寧哥何故錯喉?」幡綽曰:「此非錯喉,是噴嚏。」幡綽優人,假戲謔之言警悟時主,解紛救禍之事甚眾,真滑稽之雄。

  周愿常奉使魏州,節度使田季安引之連轡。路周一驢極肥,季安指示愿曰:「此物大王世充。」應聲答曰:「總是小竇建德。」李尚書選,性嚴毅,不好戲笑。時愿知江西鹽鐵留後事,將至。李公戒從事曰:「周生好諧謔,忝僭無禮,幸諸賢稍莊以待之。」及愿至,數燕。李公寒溫外,不與之言,周亦無由得發。一日,饌親賓,愿亦預焉。李公有故人子弟來投,落拓不事。李公遍問舊時別墅,及家童有技者,圖書有名者,悉云賣却。李責曰:「郎君未官家貧,產業從賣,何至賣及書籍古畫?」惆悵久之。復問曰:「有一本虞永興手寫《尚書》,此猶在否?」其人慚懼,不敢言賣,云:「暫將典錢。」愿忽言曰:「《尚書》大屯。」李公忘却先拒其談諧之事,遂問曰:「《尚書》何屯?」愿曰:「已遭《堯典》《舜典》,又被此兒郎典。」李公興怒之意大開,自此更不拒周。一日後,洪之屬邑民產一子,有三首,李公覽狀惡之,久不懌。愿曰:「留待長大,令試幞頭。」

  李紓侍郎好諧戲,又服用華鮮。嘗朝回,以同列入坊門,有負販者呵不避。李罵云:「頭錢價奴兵,輒衝官長。」負者顧而言曰:「八錢價措大,漫作威風。」紓樂採異語,使僕者誘之至家,為設酒饌,徐問八錢之義。負者答曰:「只是衣短七耳。」同列以為破的,紓甚慚。下人呼舉不正,故云短也。

  京兆龐尹及第後,從事壽春。有江淮舉人,姓嚴,是《登科記》誤本,倒書龐、嚴姓名,遂賃舟丐食。就謁時,郡中止有一判官,亦更不問其氏,便詣門投刺,稱從姪。龐之族人甚少,覽刺極喜,延納殷勤,便留款曲,兼命對舉匕筯。久之,語及族人,都非龐氏之事,龐方訝之。因問止竟:「郎君何姓?」曰:「某姓嚴。」龐撫掌大笑曰:「君誤矣!余自姓龐,預君何事?」揖之令去。其人尚拜謝叔父,從容而退。

  姚峴有文學,而好滑稽,遇機即發。姚僕射南仲,廉察陝郊。峴初釋艱服候見,以宗從之舊,延於中堂。吊訖,未語及他事。陝當兩京之路,賓客謁無時。門外忽有投刺者云:「李過庭。」僕射曰:「過庭之名甚新,未知誰家子弟?」客將左右,皆稱不知,又問峴:「知之否?」峴初猶俛首嚬眉,頃之自不可忍,斂手言曰:「恐是李趨兒。」僕射久方悟而大笑。

  盧尚書弘宣,與弟盧衢州簡辭同在京。一日衢州早出,尚書問:「有何除改?」答曰:「無大除改,惟皮遐叔蜀中刺史。」尚書不知皮是遐叔姓,謂是宗人,低頭久之曰:「我弭當家,沒處得盧皮遐來。」衢州為辯之,皆大笑。

  有人說李寰建節晉州,表兄武恭,性誕妄,又稱好道,及蓄古物。遇寰生日,無餉遣,乃箱擎一故皂襖子與寰云:「此是李令公收復京師時所服,願尚書功業一似西平。」寰以書謝。後聞知恭生日,箱擎一破膩脂幞頭餉恭曰:「知兄深慕高貞,求得一洪崖先生初得仙時幞頭,願兄得道,一如洪崖。」賓僚無不大笑。余嘗讀謝綽宗《拾遺錄》云:「江夏王義恭,性愛古物,常遍就朝士求之。侍中何勖已有所送,而王徵索不已,何甚不平。嘗出行於道,遇狗枷敗犢鼻,乃命左右取之還,以箱擎送之。牋曰:『承復須古物,今奉李斯狗枷,相如犢鼻。』此頗與寰、恭相類耳。

  衢州視事際,有婦人姓翁,陳牒論田產,稱阿公阿翁在日,下阿翁兩字,言其大父也。坐客笑之。因徵其類。余嘗目覩者,王屋有梓人女曰阿家,京中有阿輔,洪州有阿姑,蜀中有阿母,洛中有阿伯、阿郎,皆因其姓,亦堪笑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一·李延寿
  康熙二十八年一月至康熙二十九年十一月·蒋良骐
  卷一·沈德符
  ●卷一·叶梦珠
  卷之三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八十八·佚名
  一二八四 仪郡王永璇等奏请以吴裕德彭元珫充补纂修空缺折·佚名
  先天·周绍良
  世系·林献堂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陈寿
  萧思话传·李延寿
  司马子如传·李延寿
  彭乐传·李延寿
  宋纪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八年(辛卯、451)·司马光
  卷一百九十七·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七出·李开先

    【翠地锦引】(净上唱)六年案牍做刑曹,一旦峥嵘着绿袍。只说为官图快乐,谁知今日受劬劳。(白)小官名唤不济,原是刑曹典吏。皮肤上打了三千,指头上桚勾八百。九年三考成名,除任牢城馆驿。终朝马后车前,每日迎官接递。受了些上司斥

  • 谢应芳·隋树森

    谢应芳(一二九六——一三九二),字子兰,号龟巢。武进(今属江苏省)人。自幼笃志好学,潜心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为人耿介,尚节义,工诗文。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初隐居鹤溪,授徒讲学。兵乱隐居吴中,吴人争延

  • 卷354 ·佚名

    苏辙 藏菜 爨清葵芥充朝膳,岁晚风霜断菜根。 百日园枯未易过,一家口众复何言。 多排瓮盎先忧尽,旋设盘盂未觉烦。 早晚春风到南圃,侵凌雪色有新萱。 苏辙 曹郎子文赴山阳令 囊空口众不堪闲,却

  • 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脱脱

        张宏 赵昌言 陈恕刘昌言 张洎 李惟清   张宏,字臣卿,青州益都人。高祖茂昭,唐易、定节度使。曾祖元,易州刺史。祖持,蒲城令。父峭,业《春秋》,一举不第,退居丘园,后唐天成中以贤帅后补协律郎,至平利令。   

  • 卷四十四·杨士奇

    永乐三年秋七月甲午朔享 太庙 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寝△夜有星如弹丸大流五尺许发光如鸡子大赤色有尾光烛地出勾陈旁西北行至紫微西蕃外○丙申○赐书谕赵王高燧曰边报西北屡有火此或鬼力赤与瓦剌战徙而南来恐我军逼之

  •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夏。四月。丙戌朔。享太庙。遣皇太子允礽行礼  ○先是上命理藩院员外郎霍尚于哈必尔汉等处、巡视凿井至是、霍尚奏报、自哈必尔汉、至博木巴图哈卜齐尔口以外、凿井之事已竣。报闻。  

  • 世家卷第十八 高丽史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毅宗二。○(癸酉)七年春正月辛卯朔放朝贺。癸卯赐元子名泓后改称祈。甲辰燃灯王如奉恩寺。乙卯出御长源亭。二月辛未以于邦宰为刑部尙书

  • ·庚戌岁试手谕·丁曰健

    童试功名虽小,为国家取士之始,而亦上天劝赏阴隲之权;为考官者取黜之间,鬼神监之。此本学政之所以每届考试,必昭告于城隍也。尝有为子弟钻谋,徼幸成名,不久或丧身败家;此逆天之报,求荣反以自害。何如安分读书,自然

  • 野史无文卷十八(阙)·郑达

    当今巡幸东南(阙)

  • 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一年(丁酉、637)·司马光

    唐纪十一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 [1]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为:“陛上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

  • 卷三百二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三八旗大臣年表十四八旗都统年表四蒙古八旗一<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 卷十·俞汝言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平义卷十      秀水俞汝言撰昭公【名稠襄公之子母齐归夫人孟子在位二十五年在外七年凡三十二年諡法威仪恭明曰昭】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

  • 卷八·孔颖达

    <经部,诗类,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八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国风齐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音义【妃芳非反慢武谏反警居领反本又作敬音同】疏【正义曰作鸡鸣诗

  • 卷三十二·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十二   元 王天与 撰君奭第十八        周书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説周公作君奭【唐陆氏曰保太保师太师苏氏曰三公论道左右相任事周召以师保为左右相○苏氏曰旧説

  •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五·佚名

    西天宝轮大师赐紫沙门金总持等奉 诏译  尔时欢喜王菩萨弥勒菩萨妙吉祥菩萨。并六十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等。在大众中而为上首。合掌恭敬咸白佛言大悲世尊。我等今者得闻如是微妙胜法。于彼未来坚固守护。教诸众生发

  • 刻憨大师华严纲要引·德清

    续藏经 华严纲要唐 澄观疏义 明 德清提挈刻憨大师华严纲要引憨大师之雨法海内。片字落纸。不胫而走四方。着述殷盛。自佛灭以来。未数有也。无愚慧皆知之。(声)不须具论。(声)得生值大师之世。不幸溷於世俗。学道

  •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二·吹万广真

    嗣法孙灯来重编上堂崇祯丁丑二月望日。尹参府遂江居士请师于巴台禅院结制。山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既是一路涅槃门。也不须门外打之绕。佛殿。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如何即得。立定云。佛陀耶。

  • 吴子兵法·吴起

    兵书。亦称“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 《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吴起著。故又称“吴起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 48篇,后大都散佚。今本《吴子》仅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近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