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38

○学校科举之制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行科举新法。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事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乱之原,可谓博矣。然学者不可骋其说,而有司务先声病章句以拘牵之,则夫豪隽奇伟之士,何以奋焉。士以纯明朴茂之美,而无教学养成之法,使与不肖并进,则夫懿德敏行,何以见焉。此取士之甚敝,而学者自以为患。夫遇人以薄者,不可责其厚也。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有司其务严训导,精察举,以称朕意。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旧尝充试者,百日而止。试于州者,令相保任。有匿服、犯刑、亏行、冒名等禁。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通考为去取,而罢帖经、墨义。士通经术愿对大义者,试十道。”

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宸、田况、王洙、馀靖等言:“汉太学二百四十房,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

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着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孙复而下,皆明经旨。臣曾任丹州军事推官,颇知武事。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于武臣子孙中,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

五年三月,罢科举新法。范仲淹既去,执政以新定科举入学预试为不便,且言:“诗赋声病易考,而策论汗漫难知,祖宗以来,莫之有改,且得人尝多矣。”帝下其议,有司请如旧法,乃诏前所更令悉罢之。

神宗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更令科举法,从王安石议,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王安石又谓“孔子作《春秋》,实垂世立教之大典,当时游、夏不能赞一词。自经秦火,煨烬无存。汉求遗书,而一时儒者附会以邀厚赏。自今观之,一如断烂朝报,决非仲尼之笔也。《仪礼》亦然。请自今经筵毋以进讲,学校毋以设官,贡举毋以取士。”从之。时诏议贡举,咸谓宜变法便,苏轼独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馀。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尝患无人,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兴废,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其选举亦必有道,何必由学乎。且庆历固尝立学矣,天下以太平可待,至于今惟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理,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养游士,置学立师而又时简不帅教者,屏之远方,徒为纷纷,其与庆历之际何异。至于科举,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唐故事,采誉望而罢弥封。或曰变经生帖墨而考大义:此数者皆非也。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裕物,审好恶以表俗,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论策,均为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帝喜曰:“吾固疑此,得轼议,释然矣。”他日,王安石言于帝曰:“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则当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进士科诗赋亦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之士,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未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既而中书门下又言:“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今欲追复古制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专意经术,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之天下,则庶几可以复古矣。”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本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中书撰大义式颁行,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不但如明经、墨义,粗解章句而已。其殿试则专以策,限千字以上,分五等:第一等、二等赐进士及第,第三等赐进士出身,第四等赐同进士出身,第五等赐同学究出身。旧制,进士入进谢恩银百两,至是亦罢之,仍赐钱三千为期集费。

三月庚寅,始命诸州置学官,率给田十顷赡士,并置小学教授。

冬十月戊辰,立太学生三舍法。宋初,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应阴者为之,太学生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子孙俊异者为之,试论、策、经义如进士法。及帝即位,垂意儒学,以天下郡县既皆有学,岁、时、月各有试,程其艺能,以次差升舍,其最优者为上舍,免发解及礼部试而特赐之第,遂专以此取士。又以庆历中尝置太学内舍生二百人,帝渐增至九百人。至是,因言者论太学假锡庆院西北廊甚湫隘,乃尽以锡庆院及朝集院西庑建讲书堂四。自主判官外,增置直讲为十员,率二员共讲一经,令中书遴选,或主判官奏举。釐生员为三等:始入太学为外舍,定额为七百人。外舍升内舍,员三百。内舍升上舍,员一百。各执一经,从所讲官受学,月考试其业,优等以次升舍,上舍免发解及礼部试,召试赐第。其正、录、学谕,以上舍生为之,经各二员。学行卓异者,主判、直讲复荐之于中书除官。其后增置八十斋,斋三十人,外舍生至二千人,岁一试,补内舍生。间岁一试,补上舍生,弥封、誊录如贡举法。

六年三月己未,置诸路学官,更新学制。有司立为约束,过于烦密,刘挚上疏曰:“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非行法之所。虽群居众聚,帅而齐之,不可无法,亦有礼义存焉。治天下者遇人以君子、长者之道,则下必以君子、长者之行而应乎上。若以小人、犬豕遇之,彼将以小人、犬豕自为,而况以此行于学校之间乎。愿罢其制。”

丁卯,诏进士、诸科并试明法注官。

乙亥,置律学。诏“士之莅官,以法从事,今所习非所学,宜置律学。设教授四员,命官、举人皆得入学习律令。”

九月辛亥,初策武举之士。先是,武举试义策于秘阁,武艺于殿前司。又殿试则又试骑射又策于廷。策、武艺俱优为右班殿直,武艺次优为三班奉职,又次借职,末等三班差役。初,枢密院修武举法,不能答策者,答兵书墨义。王安石曰:“武举而试墨义,何异学究诵书不晓理者,无补于事。先王收勇力之士皆属于车右者,欲以备御侮之用,则记诵何所施。”帝从之。至是,始策武举之士。

八年六月己酉,王安石以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上进,帝谓之曰:“今谈经者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著经义,其颁行,使学者归一。”遂颁于学官,号曰《三经新义》。一时学者无不传习,有司纯用以取士。安石又为《字说》二十四卷,学者争传习之。自是先儒之传、注悉废矣。

九年三月甲戌,亲策进士,并试律义断案。

哲宗元祐元年夏四月辛亥,司马光请立经明行修科,“岁委升朝文臣各举所知,以勉励天下,使敦士行,以示不专取文学之意。若所举人违犯名教,必坐举主毋赦,则自不敢妄举,而士之居乡居家者,立身行已,惟惧玷缺。所谓不言之教,不肃而成,不待学官日训月察,立赏告讦,而士行自美矣。”于是诏“自今凡遇科举,令升朝官各举经明行修之士一人,俟登第日,与升甲。罢谒禁之制。”

五月戊辰,命程颐等修定学制。太学自蔡确起大狱,连引朝士,有司缘此造为法禁,烦苛凝密,博士诸生,禁不相见,教谕无所施。御史中丞刘挚以为言。至是,命程颐、孙觉、顾临同太学长贰看详修定条制。颐大概以为“学校,礼义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养之道。请改试为课,有所未至,则学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置尊贤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镌解额以去利诱,省繁文以专任委,励行检以厚风教。”及置待宾吏师斋,立观光法,如是者亦数十条。

秋七月癸酉,立十科举士法。旧制,铨注有格,概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择材,故令内外官皆得荐举。其后被举者既多,除吏愈难。神宗即位,乃革去奏举,而概以定格,于是内外举官法皆罢,但令吏部审官院参议选格。及帝即位,左司谏王岩叟言:“自罢辟举而用选格,可以见功多而不可以见人才,于是不得已而用其平日之所信,故有踏逐、申差之目。踏逐实荐举而不与同罪,且选才荐能而谓之踏逐,非雅名也,况委人以权而不容举其所知,岂为通术。”遂复内外举官法。司马光奏曰:“为政得人则治,然人之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虽皋、夔、稷、契,各守一官,中人安可求备。故孔门以四科论士,汉室以数路得人。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苟随指任则世无可弃之士。臣备位宰相,职当选官,而识短见狭,士有恬退滞淹,或孤寒遗逸,岂能周知。若专引知识则嫌于私,若止循资序,未必皆才。莫若使有位达官各举所知,然后克叶至公,野无遗贤矣。欲乞朝廷设十科举士:一曰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有官无官人皆可举。二曰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举有官人。三曰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举文武有官人。四曰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举知州以上资序。五曰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有官无官人皆可举。六曰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同经术举人。七曰文章典丽可备着述科,同经术举人。八曰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举有官人。九曰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举有官人。十曰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举有官人。应职事官自尚书至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寄禄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大中大夫,职自观文殿大学士至待制,每岁须于十科内举三人,仍具状保任,中书置籍记之。异时有事须材,即执政按籍视其所尝被举科格,随事试之。有劳,又着之籍。内外官阙,取尝试有效者随科授职。所赐告命,仍具所举官姓名。其人任官无状,坐以缪举之罪。所贵人人重慎,所举得才。”光又言:“朝廷执政惟八九人,若非旧交,无以知其行能,不惟涉徇私之嫌,兼所取至狭,岂足以尽天下之贤才。若采访毁誉,则情伪万端,与其听游谈之言,曷若使之结罪保举。故臣奏设十科以举士,其公正聪明可备监司。诚知请嘱挟私,所不能无。但有不如所举,谴责无所宽宥,则不敢妄举矣。”诏从之。

二年春正月戊辰,诏毋以《老子》、《列子》命题试士。时科举罢词赋,专用王安石《经义》,且杂以释氏之说,凡士子自一语以上,非安石新义不得用。学者至不诵正经,唯窃安石之书以干进,精熟者辄上第,故科举益弊。吕公著当国,始请禁主司不得以《老》、《庄》书命题,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经义参用古今诸儒说,毋得专取王氏。寻又禁毋得引用王氏《字说》。

夏四月丁未,吕公著请复制科。诏曰:“祖宗设六科之选,策三道之要,以网罗天下贤俊。先皇帝兴学校,崇经术,以作新人材,变天下之俗,故科目之设,有所未遑。今天下之士,多通于经术而知所学矣,宜复制策之科,以徕拔俗之才,裨于治道。盖乃帝王之道,损益趋时,不必尽同,同归于治而已。今复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自今年为始。”

四年夏四月戊午,分经义、诗赋为两科试士,罢明法科。尚书省请复诗赋,与经义兼行,解经通用先儒传、注及已说。又言:“旧明法最为下科,今中者即除司法,叙名反在及第进士上,非是。”乃诏立经义、诗赋两科,罢试律义。凡诗赋进士,于《易》、《书》、《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内,听习一经。初试本经义一道,《论》、《孟》义各一道,次试赋及律诗各一首,次试论一首,末试子史、时务策二道,凡四场。其经义进士,须习两经,以《诗》、《礼记》、《周礼》、《春秋》为大经,《书》、《易》、《公羊》、《榖梁》、《仪礼》为中经,愿习二大经者听,不得偏占两中经。初试本经义三道,《论语》义一道,《孟子》义一道,次试论、策,亦四场。两科通定高下,而取解额中分之。各占其半。专经者以经义定取舍,兼诗赋者以诗赋为去留,其名次高下,则于策、论参之。自复诗赋,士多乡习,而专经者十无二三矣。初,司马光言:“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就文学言之,经学又当先于词章。神宗专用经义、论、策取士,此乃复先王令典,百王不易之法。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俬学欲盖先儒,令天下师生讲解。至于律令,皆当官所须,使为士者果能知道义,自与法律冥合,何必置明法一科,习为刻薄,非所以长育人材,敦厚风俗也。”至是,遂罢明法科。

六年夏四月乙未,复置《通礼》科。先开宝中,改乡贡《开元礼》为《通礼》。熙宁中,尝罢试科。至是,礼官以为言,乃复置以试士。

八年三月庚子,诏御试举人,复试诗、赋、论三题。中书请御试复用祖宗法,且言:“士子多已改习诗赋,太学生员总三千一百馀人,而不兼诗赋才八十二人耳。”遂下是诏。

绍圣元年闰四月,罢十科举士法。

五月甲辰,诏进士专习经义,罢习诗赋。三省上言:“今进士纯用经术,如诏、诰、章、表等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阙者,若悉不习试之,何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于是改置宏词科,岁诏进士登科者请试。试者虽多,所取无过五人,词格超异者,特奏命官。

六月,申除引用王安石《字说》之禁。二年夏四月丁亥,诏依元丰置律学博士。五月乙巳,命蔡卞详定国子监三学及外州学制。

徽宗崇宁元年八月甲戌,蔡京请兴学贡士,县学生选考,升诸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贡太学,考分三等,入上等补上舍,入中等补下舍下等,入下等补内舍,馀居外舍。诸州、军解额各以三分之一充贡士。京又请建外学。乃诏即京城南门外营建,赐名辟雍,外圆内方,为屋千八百七十二楹。太学专处上舍、内舍生,而外学则处外舍生。士初贡至皆入外学,经试补入上舍、内舍,始得进处太学。太学外舍亦令出居外学。于是上舍至二百人,内舍六百人,外舍三千人。

三年九月,罢科举法。时虽设辟雍太学以待士之升贡者,然州县犹以科举贡士。蔡京以为言,遂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凡试礼部法皆罢,而每岁试上舍生,则差知举如礼部法云。

四年五月甲寅,立词学兼茂科。帝以宏词科不足以致文学之士,故改立是科。岁附贡士院试,中格则授馆职,岁不过五人。

行三舍法于天下。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十九 列女·李延寿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九·焦竑
  ●卷五·周密
  第九十九回 献白雉罔上居功 惊赤血杀儿构狱·蔡东藩
  卷十一·凌雪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佚名
  卷九【十则】·岳珂
  敬乡录卷二·吴师道
  卷五十四·朱轼
  祖珽传·李百药
  窦泰传·李延寿
  卷二十九·宋敏求
  卷二百十二·佚名
  二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师捷·李渔

    〖南普天乐〗(小旦引女卒上)马如龙,人疑豹,弩张弦,刀离鞘。天生就,天生就女子英豪,比男儿智勇遍饶。(小生飘巾、艳服,扮美男子冲上,众拿住,带见小旦介)禀王爷:拿住一个绝色的男子,听候选用。(小旦细看喜介)果然生得好。潘安、卫玠不过

  • 第四十五出 雨梦·洪昇

    【越调引子·霜天晓角】〔生上〕愁深梦杳,白发添多少。最苦佳人逝早,伤独夜,恨闲宵。  “不堪闲夜雨声频,一念重泉一怆神。挑尽灯花眠不得,凄凉南内更何人。”朕自幸蜀还京,退居南内,每日只是思想妃子。前

  • 卷三十三·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三 宋 郭知达 编近体诗太嵗日【赵云元日谓之太嵗日葢当年太嵗之始日也】楚岸行将老巫山坐复春【巫山属防州楚置巫山郡秦昭三十年伐楚取黔中丕郡是也汉为巫郡今县北有巫山即楚词所谓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九·徐乾学

    元纪七【起阏逢敦牂正月尽柔兆涒滩十二月凡三年】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三十一年春正月壬子朔帝不豫免朝贺 癸亥知枢宻院事巴延至自军中 故事上有疾非国人勲旧不得入卧内布呼宻以谨厚日视医药未尝去左右萨里亦自

  • 卷之三百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王汝训传·张廷玉

    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职元城知县。万历初年,进入朝廷为刑部主事,后改任兵部,逐渐升到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是大学士王锡爵的门生,又依附申时行,很专横。王汝训上疏列出他的罪行,说:“陈

  • 卷九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九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九十宗庙时享汉书文帝本纪文帝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景帝本纪元年诏高庙酎【张晏曰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纯也至武帝时因八

  • 卷二十八·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二十八天子之孝爱百姓【臣】按经言德教加于百姓盖天子之孝与凡人不同凡人之孝或限于分或诎于力所谓小孝用力中孝用劳也天子之孝广博充周务使天下之大无一民一物

  • 襄公·襄公二十二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夏四月。秋七月辛酉,叔老卒。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沙随。公至自会。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传】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

  • 卷四百五十二·佚名

    △第二分习近品第五十九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修行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近空。云何入空三摩地。云何习近无相。云何入无相三摩地。云何习近无愿。云何入无愿三摩地。云何习近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

  • 卷十八·佚名

    △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之五菩萨摩诃萨。见有人来乞手足指。如坚固精进菩萨。阎浮提自在王金光菩萨等。无量菩萨摩诃萨。施手足指时。心大欢喜颜色无异。乘大乘施。不求五欲施。不求名闻施。建立檀波罗蜜施。大

  • 第七卷·佚名

    护摩增益品第七世尊是不空王护摩三昧耶。能成一切功德善根。能灭过现一切罪障。能破一切设睹噜等。能除一切恶毗那夜迦。能止一切恶讷瑟吒。能灭一切不吉祥相。能禳十六大地狱苦。能除八大怖畏之怖。能破一切怨诤酬难

  • 卷第二十·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开示偈(六) 刘和鹤居士赴试春官以草履送之。兼示四偈 曾闻赤脚下桐城。居士今朝恁么行。草履紧包双指露。管教平地听雷声。 桂花香处露真机。正

  •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十·弘储

    嗣法门人济玑等编南岳正续录卷下上堂韶阳跛师放针眼里鱼演师翁下水船上唱一曲不是闲人间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掷钵老子恒对夕阳细把蛛丝穿日影不甘心坐他第三把椅子每夜分乘凉月沿溪看水折方圆以试珠玉唐宋以来禅之杰者

  • 乾隆福州府志·徐景熹

    清徐景熹修,鲁曾煜纂。七十六卷,首一卷。分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山川、水利、乡都、津梁、田赋、学校、军制、海防、坛庙、寺观、古迹、公署、第宅园亭、冢墓、风俗、物产、封爵、职官、选举、名宦、人物、流

  • 柳非烟·陈蝶仙

    写情小说,二十章。天虚我生著。载《月月小说》第十一至十八号, 清光绪丁未(1907)十一月至戊申 (1908)六月出版。标“侠情小说”。共二十章,然有两个第十六章,故实为二十一章。《柳非烟》以侠客陆位明为经线,以佳人柳非烟和

  • 归雁·庐隐

    中篇小说。庐隐著。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6月初版。作品为日记体裁,描写了女主人公纫青重返北京半年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有与朋友间往返宴饮的情景,有对亡夫的思念痛悼、也有再次陷入恋爱的矛盾心理和痛苦感受,更多的是抒

  • 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世尊入一切如来金刚安像三昧,从三昧起。说塑画雕造安像庆赞仪轨。有一菩萨白言,佛身无相,犹若虚空,遍一切处。云何今说令安佛像?佛言,我为久修行者,说彼法身无相无为,遍一切处,不生不灭,今为初发心众生,令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