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18

太宗端拱二年春,以陈恕、樊知古为河北东、西路招置营田使,又诏知代州张齐贤制置河东诸州营田,寻皆罢。

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上疏曰:“臣幼侍先臣关南征行,熟知北边道路、川源之势。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七十里,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俟期岁间,关南诸泊悉壅阗,即播为稻田。其缘边州、军临塘水者,止留城守军士,不烦发兵广戍,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习武,休息民力,以助国经。如此数年,将见彼弱我强,彼劳我逸。此御边之要策也。其顺安军以西,抵西山百里许,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谬。夫兵不患寡,患骄慢而不精;将不患怯,患偏见而无谋。若兵精将贤,则四境可以高枕而无忧。”帝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魏至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务在必行。又言宜因积潦,蓄为陂塘,大作稻田以足食。会沧州临津令闽人黄懋上书言:“闽地惟种水田,缘山导泉,倍费功力。今河北州军多陂塘,引水漑田,省功易就,三五年间,公私必大获其利。”诏承矩按视,还奏如懋言。遂以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懋为大理寺丞,充判官,发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给其役。凡雄、莫、霸州,平戎、顺安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漑。初年种稻,值霜不成。懋以晚稻九月熟,河北霜早而地气迟,江东早稻七月即熟,取其种,课令种之。是岁八月,稻熟,承矩载稻穗数车,遣吏送阙下,议者乃息,而莞蒲蜃蛤之饶,民赖其利。

度支判官陈尧叟等亦言:“汉、魏、晋、唐于陈、许、邓、颍曁蔡、宿、亳至于寿春,用水利垦田,陈迹具在。请选官大开屯田,以通水利。发江、淮下军、散卒及募民充役,给官钱市牛,置耕具,导沟渎,筑防堰。每屯十人,人给一牛,治田五十亩。虽古制一夫百亩,今且恳其半,俟久而古制可复也。亩约收三斛,岁可收十五万斛。七州之间,置二十屯,可得三百万斛。因而益之,数年可使仓廪充实,省江、淮漕运。民田未辟,官为种植;公田未垦,募民垦之。岁登所取,并如民间主客之例。《傅子》曰:‘陆田命悬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且虫灾之害亦少于陆田,水田既修,其利兼倍矣。”帝览奏嘉之,遣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按视经度。然不果行。

至道二年,直史馆陈靖复上言:“先王之欲厚生民,莫先于积榖而务农,盐铁榷酤斯为末矣。按天下土田,除江淮、湖湘、两浙、陇蜀、河东诸路,地里敻远,虽加劝督,未遽获利。今京畿周环二十二州,幅圆数千里,地之垦者十才二三,税之入者又十无五六。复有匿里舍而称逃亡,弃耕农而事游惰,赋额岁减,国用不充。诏书累下,许民复业,蠲其租调,宽以岁时,然乡县扰之,每一户归业,则刺报所由,朝耕尺寸之田,暮入差徭之籍,追胥责问,继踵而来。虽蒙蠲其常租,实无补于捐瘠。况民之流徙,始由贫困,或避私债,或逃公税。及既亡遁,则乡里检其资财,至于室庐什器,桑枣材木,咸计其直,或里胥用以输税,或债主取以偿逋。生计荡然,还无所诣,以兹浮荡,绝意归耕。如授以闲旷之田,广募游惰,诱之耕垦,未计赋租,许令别置版图,便宜从事,酌民力丰寡,农亩肥硗,均配督课,令其不倦。其逃民归业,丁口授田,烦碎之事,并取大司农裁决。耕桑之外,令益树杂木蔬果,孳畜犬羊鸡豚。给授桑土,潜拟井田,营造室居,使立保伍。养生送死之具,庆吊问遗之资,并立条制。候至三五年间,生计成立,即计户定征,量田输税。若民力不足,官借籴钱,或以市糇粮,或以营耕具。凡此给授,委于司农,比及秋成,乃令偿直,依时价折纳,以其成数关白户部。”帝览之喜,诏靖条奏以闻。靖又言:“逃民复业及浮客请佃者,委农官勘验,以给授田土,收附版籍,州县未得议其差役。乏粮种、耕牛者,令司农以官钱给借。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复患于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一家有三丁者,请加受田如丁数;五丁者,从三丁之制;七丁者,给五丁;十丁给七丁;至二十、三十丁者,以十丁为限。若宽乡田多,即委农官裁度以赋之。其室庐、蔬韭及梨枣榆柳种艺之地,每户十丁者,给百五十亩;七丁者,百亩;五丁者,七十亩;三丁者,五十亩;不及三丁者,三十亩。除桑功五年后计其租,馀悉蠲其税。”宰相吕端谓︰“靖所立田制多改旧法,又大费资用。”以其状付有司,诏盐铁使陈恕等共议,请如靖奏。乃以靖为京西劝农使,按行陈、许、蔡、颍、襄、邓、唐、汝等州,劝民垦田,以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选、亮上言:“功难成,愿罢其事。”帝志在勉农,犹诏靖经度。未几,三司以费官钱数多,万一水旱,恐致散失,事遂寝。

猜你喜欢
  隋本纪上第十一·李延寿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四·焦竑
  名山藏卷之七十六·何乔远
  序·严有禧
  卷之九十二·佚名
  卷之八十一·佚名
  卷之二十八·佚名
  倭变事略·采九德
  卷二十九·佚名
  卷五·傅恒
  三三 南京下关·周作人
  第四章 圣约翰大学·林语堂
  耶律贤适传·脱脱
  卷八十八·佚名
  上谕·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八十二·彭定求

        卷782_1 【禁中春松】员南溟   郁郁贞松树,阴阴在紫宸。葱茏偏近日,青翠更宜春。   雅韵风来起,轻烟霁后新。叶深栖语鹤,枝亚拂朝臣。   全节长依地,凌云欲致身。山苗荫不得,生植荷陶钧。   卷782_2 【玉

  • 第三折·乔吉

    (外扮白文礼引杂当上,诗云)一溪流水泛轻舟,柳岸游人饮巨瓯。自在扬州花锦地,风光满眼度春秋。小生姓白名谦,字文礼,扬州人也,颇有几贯赀财,人口顺以员外呼之。今有杜翰林以公差至此,明日回程,小生备下蔬酌,与他送饯。令人请去了

  •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中学万年·李定夷

    四年三月九号省立第三中学校(即松江中学)开十周纪念大会。校前操场,遍悬旗帜,藻彩纷披,校门结成彩楼。颜曰我武维扬,旁悬长联云:放开眼界,正六七强虎攫龙拿。想袖手旁观时,都道丈夫当如是,唤起国魂,有数千年英雄豪杰,只今朝一席地

  • 今献备遗卷三十四·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耿裕耿裕字好问河南卢氏人也弱冠登景泰甲戌进士授给事中以父九畴官尚书奏改翰林检讨为文辞醇深有古风歴迁国子监祭酒师范端严升吏部侍郎进礼部尚书改南京兵部尚书叅赞机务召还复为礼部尚书拜吏部尚书寻加

  • 提要·王曾

    【臣】等谨案王文正笔录一卷宋王曽撰曽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咸平五年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諡文正事迹具宋史本传此乃所记朝廷旧闻凡三十余条皆太祖太宗真宗时事其下及仁宗

  • 卷十三·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十三(宋)吴缜 撰○十三曰宜削而返存安乐公主览镜作眉林藴矜氏族令狐德棻宜州人杜审权手自下帘蒋洌父墓植松柏姚崇传严绶李逹宋之愻为刺史教婢韩滉乘马李岩服裘五王赞中不字杨恭仁为雍州牧事

  • 景福·周绍良

    №景福001【盖】失。【志文】唐郑州原武县令京兆王公墓志铭并序前原州防御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强道撰□□□□□□□□先文王少子高之后也。肇自周室,分封毕郊,流芳则晋国大夫,博庆乃□□□□,□汉之始

  • 刘筠传·脱脱

    刘筠字子仪,大名人。考中进士,为馆陶县县尉。回京,恰逢朝廷诏令知制诰杨亿考试选拔人校对太清楼藏书,刘筠被选拔为第一名,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真宗北巡,命刘筠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自从边境罢兵,国家太平,真宗有意于典籍文

  • 卷三十九·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九生徒五乡试凡乡试前一年国子监预咨各旗贡监生愿应乡试者取本旗文结并各省督抚转饬州县晓谕贡监生愿赴京乡试者取本籍文结均于乡试年二月本生亲赍到监肄业其闽粤滇黔四川湖南许展限于

  • 卷三十七·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三十七宋 高闶 撰定公二七年春王正月夏四月两时无事义见桓九年秋齐侯郑伯盟于咸二国相约叛晋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以者行其意也齐侯召会于卫卫侯欲叛晋而诸大夫不可乃使北宫结如齐而私于

  • 第九章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发展成人如今日者·梁漱溟

    上文是从(甲)一方面说明人以自然之一物(类人猿)而卒得发展成人类如今日者,主要在其手足分工、双手多方操作,促进了头脑发达;但头脑发达之由于(乙)社会一方面,其重要性殆有过于前者,而且愈来愈重要。此即指人们在共同生活与

  • 散华品第二十八·佚名

    如来说戒波罗蜜,一切戒中为第一。智者欲奉一切戒,当学佛戒波罗蜜。今此法藏诸佛母,为最第一快乐所。过现未来十方佛,生此法界而无荆一切树林华果等,皆从大地而生长。大地不厌亦不著,不减不增复不倦。佛及声闻缘觉等,天及世间

  • 西方发愿文·祩宏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

  • 卷第二十四·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四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杂诵跋渠法之二王臣者。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广说如上。尔时有比丘度王臣出家。受具足已。禁官见已。合捉比丘送与断事官所。作是言。此沙门私度王臣。断事官

  • 半崧集简编·[清]章甫

    本书(一册八八面五二、八○○字)不分卷;章甫撰。甫字申友,号半嵩;台湾(今台南)人。征于清乾隆二十年;以岁贡征,设教甲里中。所著「半嵩集」凡六卷:卷一「五、七言古诗」,卷二「五言律」,卷三、卷四「七言律」(上下),卷五「五言绝」与

  • 太平经国书·郑伯谦

    十一卷,宋郑伯谦著。其书发挥《周礼》之义,取名《太平经国书》,意本刘歆以《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语”。首列四图:(1)《成周官制》;(2)《秦汉官制》;(3)《汉官制》;(4)《汉南北军》。其大意是将宫中、府中文事、

  •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佚名

    姚秦罽宾国沙门昙摩耶舍译,佛在耆阇崛山。须菩提梦佛为说当闻未曾有法。次日白佛已,乞食,遇一女人,酬唱佛法。此女称扬佛以二十事而行乞。又明菩萨以乐欲调伏众生,又为须菩提现男子身,又现诸余佛土食时差别,又说应供之义,令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