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西夏称天赐礼盛国庆三年

春正月,钤辖结胜(《长编》作结星)自宋逃归。

初,结胜与宋麟州步将王文郁战,败,遂降宋,宋授供奉官。至是,谋窜归,为人所告。帝曰:“胜力屈而降,家在西界,其欲归宜也。可听其去。”因诏放还,量给口券路费,仍令经略司指挥宥州于界首交割,并厚赏告者。已而刘庠言:“胜少壮武勇,恐归为夏人向导。”又言:“前保胜者蕃官五十人,殆非实,所以奏者,姑慰众心耳。今厚赏告者,恐开诬告之路。”王安石曰:“夏人若能深入,岂少如胜者为向导?胜得免罪遣还,夏人又尝杀其爱女,岂肯为夏人致死于我?众蕃官敢为期罔,为将帅者更枉道以慰其心,此皆无理。”文彦博曰:“将帅于事,不得不反复思虑详合如此。”帝曰:“如此思虑非是,告叛得实,顾不敢赏,恐开诬告之路,此甚无谓。”卒赏之。(《宋史·夏国传》及《长编》二百二十八。按吕陶《净德集·枢密刘庠墓志》:夏国降羌数千人,公虑其为患,请遣诣境上,召其酋归之。有不去者乃留,外以示大体,内以消奸萌,两得其策。事未报,果有谋归者,中旨亟令徙内郡。公谓:“降羌迁则生变,宜假宴犒,渐移徙至太原。并边既无虞,比次区析于华人之中,久则吾民矣。”从之,塞外以宁。)

梁氏以女请归于西蕃董毡子蔺逋比。

董毡有子蔺逋比,初娶于甘州回鹘。环庆之役,董毡使率兵侵夏有功,授锦州刺史。梁氏久畏其强,欲与之和,及闻王韶降青唐,将复河湟,吐蕃诸部势蹙,遣人请以爱女为蔺逋比妻,董毡许之。(《长编》二百三十三。按《长编》:五月丁亥,上出西边探报,云:“董毡子与秉常妹为婚。”王安石曰:“洮河一带内附,董毡不能不惮,与秉常结婚,理或有之。”上忧其合,安石以为在我而已,此不足虑。上又曰:“吕公弼言董毡与夏国结亲事,其意又似恶缘边安抚司,若不招纳蕃部,亦岂能止董毡与夏国结亲也?”安石曰:“董毡与夏国结亲,于边事都无所计。但我能亲附蕃汉人,使乐为用,即董毡虽与夏国深相结,亦不敢违背朝廷恩信。况但结为婚姻,岂不顾利害,以国徇儿女亲家。”上以为然。又按《长编》:邈川城主郢成温纳支,力足敌董毡。董毡与夏国结亲,遣兵援送必过邈川,温纳支素与董毡为仇,今夏董合婚,已孤立其间,必被攻袭,明告夏国曰:“如此,我必归汉。”又遣人至熙河经略司王韶处诉其事,韶请以利害说董毡,令与夏国绝婚。上从之。考汤思退《哲宗实录》,回鹘、夏国皆以女妻蔺逋比,养子阿里骨为董毡嗣,悉取二妻。又《长编》:董毡子熙宁九年二月,以旗号蕃字至洮、迭州,诱胁顺汉部族为寇,是当日绝婚之议不行也。)

掠绥德城。

无定河东满堂、铁笳平一带,地土膏腴,夏人赖以为国。自中国城绥德,不得耕种者数年。梁氏表请于城北退二十里为界,中国未之许,数遣人马入绥德抄掠牧放,鄜延经略司以奉旨通和,不敢追击,请牒宥州诘之。(《长编》二百二十八至二十九)

二月,遣使如宋,议绥德界至。

梁氏移牒延州,言中国自不肯立满堂平等界,本国除绥州外,向有封堠、壕堑,无须更定。朝议以前退二十里折之。梁氏遣首领杨巴凌等与折克隽议,乃抵以为初未尝约二十里,中间立堠开壕而已。于是朝廷欲令牒宥州,王安石曰:“但令克隽折难可也。”(《长编》二百二十九至三十。按《长编》:是年正月丁酉,赵卨言:“西人数至绥德城抄掠牧放,既奉朝旨通和,不能追袭。乞碟宥州,诘间夏国,令止绝。”诏卨以庆历七年正月指挥,遇有人马杀逐出界,仍牒报宥州。卨又乞碟宥州,催打量绥德城地界。王安石请勿催。上曰:“今不催,即边事未解严,又恐彼谓可便得岁赐,故不急。”安石曰:“彼必有定计。催之不能使移易定计,徒示汲汲,生其骄易。且岁赐须降誓诏,降誓诏须待地界了当,彼自当汲汲。”上曰:“彼既云依命,或不须计会,便令人往打量如何?”,安石曰:“彼若诚肯退二十里地界,则理须计会彼首令分擘界至。彼若尚首鼠,讵听我打量。”上乃从安石言。又丙午,延州言:夏人集兵界上,恐以地界延袤为说。先是,立堡寨,枢密院言:若于二十里内作堡寨,须止约。王安石曰:“未降誓诏,不须止约。彼必已有定计,方欲通和,决不肯尔。或犹倔强,非止约可禁。兼约二十二日会议,今已二十六日,降指挥亦无所及,但当委自延州应接。”上从之。又丁未,延州以夏人牒来上,牒称:“除绥州外,各有自来封堠、壕堑,更无整定。”上批:“差官照认地界文字,且令未要发去。”文彦博、吴充因言:“诸路不须打量,况自来争竞亦不因地界,多缘边吏侵彼。”王安石曰:“侵争之端,常因地界不明。欲约束边吏侵彼,亦须先明地界。彼所以有此言者,惟欲速了耳。陛下当察人情缓急而应。彼既自急,即我当以缓应之。我以缓应彼,彼自当急而就我。”上以为然。又曰:“恐不须问彼,便可自立界至。”安石曰:“如此即不可。彼牒称免见频损要盟,有伤大体。今及未降誓诏以前,不与先定界至。降誓诏后,若彼却有争占,不可便与绝好。便与绝好,则伤国体。不与绝好,则彼已得岁赐,于应报未肯汲汲。宜令延州牒宥州云:‘今来界至虽不全要整定,然自来未有封堠、壕堑不分明、及全无封堠壕堑处,须合差官重别修立。’若不计会,夏国首领又虑边臣或以侵占久远,却起争端。”上从之。)

夏四月,鄜延路使来召定界至。

夏国边界,东接麟、丰,西邻秦、凤,中间犬牙相错,缭绕几二千里。宋帝以夏国表辞渐顺,欲乘此明立界限,遣盐铁判官张穆之至鄜延,与夏人会议。穆之以前有议事官几为夏人所获,令保安军北巡检张藻,召宥州首领至本军议,首领不赴。(《长编》二百三十二。按《长编》:是月丙寅,诏赵卨于绥德城界相度要便,有水泉处修置堡寨。先是,卨欲乘夏人不意,占据生地筑堡寨,上问执政如何,佥以为卨不肯妄作,宜从所乞。王安石曰:“今若要与夏人绝,即明绝之;要与和,即须守信誓。既约彼商量地界,遽出不意占据生地,非计也。兼我所以待夷狄不在数里地,此数里地不计有无。”上曰:“朕亦疑此计未善。”因令卨具析利害以闻。卨请筑堡寨于界内,乃降是诏。安石又曰:“今陕西一路即户口可敌一夏国,以四夏国之众当一夏国,又以天下财力助之,其势欲扫除亦宜甚易,然终不能使夏国畏服,以其君臣强武。今其君幼弱,其臣不过亲昵阘冗之人,然而终不能兼制彼者,必有以也。将帅未肯出智力,为陛下任事,虽欲出智力任事,亦恐未敢得志。”上曰:“有智力人诚少。”安石曰:“有智力人岂在多?但人人竭心以奉朝廷号令。所与议出号令者,亦岂在多人?但要好恶是非分晓耳。”又论夏国事势,枢密院但以为边面阔,彼能聚兵,我不能,所以无知之何。安石曰:“胜负不在此。今以陛下聪明齐圣当一稚子,是一胜也。朝廷所用人,不择亲疏远近,惟材是择,然至谋国事,议边计,总领一方,尚患乏人;今彼所用谋国者,非梁氏叔伯即兄弟,岂能皆胜其任之人?是二胜也。彼虽倾国以十万众犯边,而老幼疲惫不能者皆在其间,我若有一二万精卒则足胜彼。但我将帅今亦非其人,率苟且,兵虽众而不训练,朝廷举动往往不合事机,此所以不能胜彼,非彼无可胜之理也。”)

遣使入贡于宋。

故事:夏使馆于都亭西驿。夏人久不朝,故西驿条制重复杂乱,承用者无所适从。至是复修贡,宋帝命集贤校理章惇修定之。(《长编》二百三十二)

五月,复闹讹、礓石二堡。

闹讹、礓石毗连,自李复圭生事后,中国蕃、汉杂耕其地。梁氏屡表乞还,请于见今蕃汉住坐立界。中国初牒宥州言,无人拘占此地。既知牒误,宋帝令知庆州王广渊给还之。(《长编》二百三十一)

蕃官浪斡臧嵬来降。

臧嵬,西蕃部族,向居闹讹、礓石地,及二堡归夏,移居近里熟户部内。梁乙埋使人诱之,遂降。(《长编》二百三十二及二百三十四)六月,还宋荔原堡逃背熟户嵬逋等七十八人。

先是,夏人未尝以逃户来归,至是欲请和故也。其两户乃新招到,曾体问不愿归者,其十五户盖治平间所招不经体问者。王安石言:“访得王广渊,既退还西界礓石、闹讹堡地,给田与熟户数少故逃去。”冯京曰:“西人或有谋,当是怨彼背叛,故送来令我杀之。”安石曰:“西人不候理索,送来乃得计。”帝问所以措置,文彦博曰:“两户新经体问,自合依法。十五户除头首外,可矜贷配近里。”安石曰:“两户诚合依法,然法皆斩,谓宜贷其女弱。若强壮要走,女弱何缘不随?徒行诛戮,有损仁政。馀十五户必广渊措置乖方,给地不足,致其逃叛。此事但可责广渊,恐十五户不须行法。”帝曰: “若释之,今后逃叛,何可复禁?”安石曰:“但顾我恩信方略如何,不在诛戮此数十口,然后能使人不逃叛。”帝曰:“西人将银彩来招去,亦未必是广渊措置乖方。”安石曰:“此事难根问,然付以一路,若能检御,何缘致得人走投外界?但根问必见诣实。”帝曰:“已令李宪体问,且指挥未得断遣,候李宪体问到商量。”安石曰:“十五户必然措置失所,故叛,并合责广渊。若体问见失所之状,因而抚存此蕃户,给足田土,只令在边居住,彼既为西人执送,必无复叛之理,既自谓必死,蒙恩更生,则必有如报秦穆公食骏马之志。兼其馀蕃户见朝廷待之如此,岂不感悦?不然,徒诛戮此辈,有伤仁政,于边防大计实无所补。”帝悦。(《长编》二百三十四)

闰七月,宋王韶击吐蕃,与夏人遇,败之,遂置镇洮军。

宋遣步将景思立、王存以泾原兵出南路,王韶由东谷径趋武胜,未至十馀里,逢夏人战,遂至其城。瞎药弃城夜遁,大首领曲撤四王阿南珂出奔,乃城武胜。(《宋史·神宗本纪》及《夏国传》)

免嵬名浪遇都统军,徙之下治。

国中擅权者三人:梁乙埋,国戚居长;次都罗马尾;次罔萌讹。萌讹略知书,私侍梁氏,与乙埋居中用事。都罗多战功,常握兵屯塞上。浪遇为元昊弟,知兵,熟边事,谅祚时尝执国政。至是,以不附诸梁罢其官,并其家属徙之。(《梦溪笔谈》)

八月,遣使如宋谢岁赐。

夏国进表不依旧式,但谢恩而不设誓,又不言诸路商量地界事。枢密院共以为疑,帝问如何,王安石曰:“中国与夷狄要以宗祀殄灭为誓非得已,今彼如此,但降答诏甚善。”文彦博曰:“如此,即今年防秋如何?”帝曰:“便得誓表,如何便保彼不为变?”安石曰:“诚如此。”彦博曰:“盟誓自古所有,要之天地神祇,尚恐有变。若更无此,如何可保?”安石曰:“若盟誓可赖,即夏国引前誓足矣。臣恐誓与不誓,皆不可保。然彼既得岁赐,必不便敢抗拒。”彦博又以为:“羌人狡猾,包藏不可知,如何便敢撤备?”安石曰:“其势可见,即其情可知,恐不足过虑,撤备无妨。”彦博又言:“有盟誓,则彼违盟誓,我有辞。”安石曰:“若力足以制夏国,岂患无辞!”冯京曰:“太祖得蜀人与河东蜡书,曰:‘我伐蜀有辞矣。’”安石曰:“太祖偶然有此语。若蜀可伐,恐虽无蜡书,太祖不患无辞。如太祖伐江南,岂有蜡书?但我欲行王政,尔乃擅命一方,便为可伐之罪。如夏国既称臣,未尝入觐,以此伐之,亦便有辞。臣以为不患无辞,患无力制之而已。”帝以为然。又论地界,安石曰:“臣本欲议地界者,为环庆占夏国地,若不与降誓前约定,即誓后必复纷纭。今既以环庆地与之,则馀路更无足议,不须复问。”乃降答诏。(《长编》二百三十七。按《长编》:六月甲寅,王安石白上:“西人虽未降誓诏,然边备便可弛。如已降誓诏,今西人所甚惜者绥州二十里,彼今已与我。我所甚欲者环庆地,我今既已与彼,即馀处更无所争。何缘更肯与兴兵?”前一日,论西事,佥以为未降誓诏则防秋不可缓。安石谓:“彼不能犯境。”上曰:“彼群臣但忧秉常长大追究其罪,谁肯为戎首者。”安石曰:“新送李崇贵、韩道喜来,国中已屡许其和,彼群臣岂不自计,为戎首或不免如韩、李被执送,以解急难。”上曰:“又恐彼不思算,妄举动。”安石曰:“如此即取乱侮亡,何所不可?我所惧者,彼有谋而已,无谋而妄动,非所惧也。”)

宋使来赐国主生辰。

宋以供备库使任怀政为生辰使,既知为任福侄,以皇城使田湮代之。(《长编》二百三十七)宋诏陕西、河东诸路,毋侵掠夏境。

时夏人已进誓表,故有是命。沼曰:“诏夏国主,省所上表:‘臣依准制命,将绥德城下界至打量二十里,明立封堠,交付了当讫者。臣幼叨世绪,遵奉皇猷,宿兵累年,空阻瞻云之望;通盟此日,遐陈献土之欢。上奉高明,更无渝变,虔遵圣训,分定式疆,践土约词,昭著先朝之誓;推忠纳款,坚持归信之诚。载图方岳之勤,庶答乾坤之施。’具悉。世膺爵宠,为我翰藩,来陈封章,率服诏令,载惟忠顺,良所叹嘉。弭兵息民,子育万国,终始惟一,时乃朕心。尔不有渝,朕无过举,已戒边吏,各守封疆。所宜显谕国人,永遵先誓。其馀约束事节,一依庆历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誓诏施行。自今以后,恩礼岁赐,并如旧例。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复赐立夏国主册文曰:“惟某年月日,皇帝若曰:古先哲王,奄有区夏,选贤维世,以立诸侯。外则抚镇畛封,内则屏毗中国。肆朕纂服,遹追令猷,敷考贡图,诞颁显册。咨尔某性资沉勇,世载忠良,夙怀来极之诚,深明事大之节。底绥种落,式遏寇虞,奉承前修,嗣守旧约。是用策勋而懋赏,备物以严师,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脱脱
  卷三百十一 列传九十八·赵尔巽
  ●后叙·张楚金
  卷二百七十四·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四百三十三·佚名
  七一 下宿的情形·周作人
  卷一 周语上·左丘明
  长沙王陈叔坚传·李延寿
  一五八、鹖冠子辨·钱穆
  一二、孔子仕鲁考·钱穆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司马迁
  學爲偽書案·佚名
  ●瀛海偕亡记卷上·洪弃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唐圭璋

    孙光宪(一首)   谒金门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  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  此首写飘泊之感与相思之苦。起两句,即懊恨百端,沈哀入骨。“

  • 李素兰风月玉壶春·臧懋循

    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杂剧(元)武汉臣撰●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楔子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甚黑子花柳鸣珂巷 正名 李素兰风月玉壶春第一折〔老旦扮卜儿上

  • 巻二十六·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二十六   明 袁表马荧 编王检讨集五七言律诗登无诸钓龙台怀古高台逺枕大江流江上云屏宿霭收才子挥毫春作赋商人酹酒晚移舟空潭龙去山河改古殿云寒剑防愁莫向此中多感慨汉家陵树已先秋留

  • 猫与狗·刘半农

    猫与狗相打。猫打败了,逃到了树顶上,呼呼的向下怒骂。狗追到树下,两脚抓爬着树根,向上不住的咆哮。 猫说:“你狠!我让你。到你咆哮死了,我下来吃你的肉。” 狗说:“你能上树,我抓不到你。到你在树上饿死了跌下来,我吃你的肉。”

  • 卷九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九十六玉帛玉赋【有序         晋】傅 咸易称干为玉玉之美与天合德其在玉藻仲尼论之备矣非复鄙文所可称述万物资生玉禀其精体干之刚配天之清故能珍嘉在昔实用罔极夫岂君子之是比

  • 列传第三十五·刘昫

    ○唐临 孙绍 张文瓘 兄文琮 从弟文收 徐有功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武德初,隐太子总兵东征,临诣军献平王世充之策,太子引直

  • ●卷二·王世贞

    ○三鄂公唐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宋少保、万寿观使、鄂国公岳飞,明太子少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三公皆封鄂,皆骁勇善战称万人敌,而勋位亦相类。常公与尉迟公俱谥忠武,岳公初谥武穆,后改谥亦忠武,又与

  • 第九十五回 捏捷报欺君罔上 拘行人弃好背盟·蔡东藩

      却说蒙古将汪德臣,被石击伤,坠落马下,当由蒙古兵救回,天意也未欲亡蜀,秋风秋雨,淅沥而来,竟致攻城梯折,蒙古兵愈觉气沮,遂相率退去。是夕,汪德臣伤重身亡,蒙哥汗顿兵城下,几及半年,又遇良将伤毙,免不得忧从中来,抑郁成疾。合州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一·佚名

    嘉靖元年二月戊寅朔遣驸马都尉崔元祭社稷顺天府府尹徐蕃祭先农之神○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玉屡乞休上皆温旨谕留至是复恳辞上曰卿才行老成素有誉望新政之初方膺委任乃累辞免情词恳切特允所请赐驰驿归仍令有司月给米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四·佚名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丙午朔孟秋享 太庙遣侯吴汝胤恭代侯梁世勋宋光夏分献○丁未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言昨接蓟镇督抚薛三才等揭称通州三河等处劫掠蜂起始于饥民之啸聚继以奸民之乘机所请发帑开仓停徵改折等事诚救荒急务臣

  • 卷之六十四·佚名

    光绪三年。丁丑。十二月。丙申。谕内阁。李鸿章奏、粥厂不戒于火、请将该管委员分别参办、并自请议处一摺。本月初四日。天津东门外粥厂不戒于火。伤毙人口甚多。该委员等、平时漫不经心。临事又不力筹救护。致饥困

  • 吕颐浩传·脱脱

    吕颐浩字元直,其祖先是乐陵人,迁居齐州。考中进士。父丧后家贫,亲自耕种以赡养老小。后来任密州司户参军,因为李清臣的推荐,任..州教授。授任宗事博士,历官入朝任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升任徽猷阁待制、都转运使

  • 泰录第十一·鹖冠子

    入论泰鸿之内,出观神明之外,定制泰一之衷,以为物稽,天有九鸿,地有九州,泰一之道,九皇之傅,请成于泰始之末,见不详事于名理之外。范无形,尝无味,以要名理之所会。范者味之正也,味者气之父母也,精微者天地之始也。不见形脔,而天下归美

  • 卷五百八十一·佚名

    △第十一布施波罗蜜多分之三尔时满慈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诸菩萨众行布施时为何所舍。佛言:菩萨行布施时都无所舍。时满慈子复白佛言:若诸菩萨行布施时都无所舍。是诸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为何所得。佛言:菩萨

  • 卷八·性音

    宗鉴法林卷八 集云堂 编 旁出诸祖 河北智隍禅师(六祖能嗣) 始参五祖。后结庵长坐二十余载。不见惰容。及遇策禅师。因同参六祖。祖愍其远来。便垂开决。师於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总无影响。 当年睥睨此山阿。

  • 网山集·林亦之

    宋代诗文别集。八卷。宋林亦之(1136—1185)撰。林亦之,字学可,号月渔,福清(今福建福清县)人。亦之是林光朝之弟子。光朝讲学于红泉,去世后,学者请亦之继其席。赵汝愚统管福建时,曾向朝廷推荐亦之,未及用而卒。景定间,

  • 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何守证

    南宋何守澄撰。其序撰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述印、符、服炁伏魔法。载有每日服炼法、净明气镜篇、每日服气法、诀目掌图等内容。

  •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佚名

    凡四十卷。南宋法应集,元代普会续集。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五册。系编集古来禅家诸祖颂古之作。内容共收世尊机缘二十四则、菩萨机缘三十则及大乘经偈六十二则、祖师机缘七○二则。举凡增续及续收均冠以续收二字,与原集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