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八

續日本紀卷第八〈起養老二年正月、盡五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日本根子瑞淨足姫天皇中〈元正天皇第■四〉

二年春正月庚子。詔授二品舍人親王一品。從四位上廣湍王正四位下。無位大井王從五位下。從四位下忌部宿祢子人。阿倍朝臣廣庭並從四位上。正五位下賀茂朝臣吉備麻呂從四位下。正五位下穗積朝臣老。紀朝臣男人並正五位上。從五位上道君首名正五位下。正六位上坂合部宿祢賀佐麻呂。久米朝臣三阿麻呂。當麻眞人東人。高橋朝臣安麻呂。巨勢朝臣足人。縣犬養宿祢石足。大伴宿祢首。村國連志賀麻呂。王仲文並從五位下。

二月壬申。行幸美濃國醴泉。

甲申。從駕百寮。至于輿丁。賜■布錢有差。

己丑。行所經至。美濃。尾張。伊賀。伊勢等國郡司及外散位已上。授位賜祿各有差。

三月戊戌。車駕自美濃至。

乙巳。以正三位長屋王。安倍朝臣宿奈麻呂並爲大納言。從三位多治比眞人池守。從四位上巨勢朝臣祖父。大伴宿祢旅人並爲中納言。

乙夘。以少納言正五位下小野朝臣馬養。爲遣新羅大使。

夏四月乙丑朔。從四位下佐伯宿祢百足卒。

乙亥。筑後守正五位下道君首名卒。首名少治律令。曉習吏職。和銅末。出爲筑後守。兼治肥後國。勸人生業。爲制條。教耕營。頃畝樹菓菜。下及鶏■。皆有章程。曲盡事宜。既而時案行。如有不遵教者。隨加勘當。始者老少竊怨罵之。及收其實。莫不悦服。一兩年間。國中化之。又興築陂池。以廣漑潅。肥後味生池。及筑後往往陂池皆是也。由是。人蒙其利。于今温給。皆首名之力焉。故言吏事者。咸以爲稱首。及卒百姓祠之。

癸酉。太政官處分。凡主政主帳者。官之判補。出身灼然。而以理解任更從白丁。前勞徒廢。後苦實多。於義商量。甚違道理。宜依出身之法。雖解見任。猶上國府。令續其勞。内外散位。仍免雜徭。

五月甲午朔。日有蝕之。

乙未。割越前國之羽咋。能登。鳳至。珠洲四郡。始置能登國。割上総國之平群。安房。朝夷。長狹四郡。置安房國。割陸奥國之石城。標葉。行方。宇太。曰理。常陸國之菊多六郡。置石城國。割白河。石背。會津。安積。信夫五郡。置石背國。割常陸國多珂郡之郷二百一十烟。名曰菊多郡。属石城國焉。

庚子。土左國言。公私使直指土左。而其道經伊与國。行程迂遠。山谷險難。但阿波國。境土相接。往還甚易。請就此國。以爲通路。許之。

甲辰。禁三關及大宰陸奥等國司■仗取白丁。

丙辰。遣新羅使等辞見。

庚申。定衛士數。國別有差。

癸亥。從四位上石上朝臣豊庭卒。

六月丁夘。令大宰所部之國輸庸同於諸國。先是減庸。至是復舊焉。」始置大炊寮史生四員。

秋八月甲戌。齋宮寮公文。始用印焉。

乙亥。出羽并渡嶋蝦夷八十七人來。貢馬千疋。則授位祿。

九月庚戌。以從四位上藤原朝臣武智麻呂。爲式部卿。正五位上穗積朝臣老爲大輔。從五位下中臣朝臣東人爲少輔。從五位下波多眞人与射爲員外少輔。

甲寅。遷法興寺於新京。

冬十月庚午。太政官告僧綱曰。智鑒冠時。衆所推讓。可爲法門之師範者。宜擧其人顯表高徳。又有請益無倦繼踵於師。材堪後進之領袖者。亦録名臘。擧而牒之。五宗之學。三藏之教。論討有異。辨談不同。自能該達宗義。最稱宗師。毎宗擧人並録。次徳根有性分。業亦麁細。宜隨性分皆令就學。凡諸僧徒。勿使浮遊。或講論衆理。學習諸義。或唱誦經文。修道禪行。各令分業。皆得其道。其崇表智徳。顯紀行能。所以燕石楚璞各分明輝。虞韶鄭音不雜聲曲。將須象徳定水瀾波澄於法襟。龍智慧燭芳照聞於朝聽。加以。法師非法還墜佛教。是金口之所深誡。道人違道。輙輕皇憲。亦玉條之所重禁。僧綱宜迴靜鑒。能叶清議。其居非精舍。行乖練行。任意入山。輙造菴窟。混濁山河之清。雜燻煙霧之彩。又經曰。日乞告穢雜市里。情雖逐於和光。形無別于窮乞。如斯之輩愼加禁喩。

庚辰。大宰府言。遣唐使從四位下多治比眞人縣守來歸。

十一月壬寅。彗星守月。

癸丑。始差畿内兵士。守衛宮城。

十二月丙寅。詔曰。朕虔承寳位。仰憑霄構。君臨天下。四年于茲。上則昊穹。下字黎庶。庸愚之民。自挂踈網。有司之法。■于常憲。毎念於此。朕甚愍焉。思欲廣開至道。遐扇淳風。爲惡之徒。感深仁以遷善。有犯之輩。遵令軌以靡風。但自昔及今。雜言大赦。唯該小罪。八虐不霑。朕恭奉爲太上天皇。思降非常之澤。可大赦天下。養老二年十二月七日子時已前大辟罪已下。罪无輕重。繋囚見徒。私鑄錢并盜人及八虐。常赦所不原。咸赦除之。其癈疾之徒。不能自存。量加賑恤。仍令長官親自慰問。兼給湯藥。僧尼亦同。布告天下知朕意焉。

壬申。多治比眞人縣守等自唐國至。

甲戌。進節刀。此度使人略無闕亡。前年大使從五位上坂合部宿祢大分亦隨而來歸。

三年春正月庚寅朔。廢朝。大風也。」以舶二艘。獨底船十艘。充大宰府。

辛夘。天皇御大極殿。受朝。從四位上藤原朝臣武智麻呂。從四位下多治比眞人縣守二人。賛引皇太子也。

己亥。入唐使等拜見。皆着唐國所授朝服。

壬寅。授從四位上路眞人大人。巨勢朝臣邑治。石川朝臣難波麻呂。大伴宿祢旅人。多治比眞人三宅麻呂。藤原朝臣武智麻呂。從四位下多治比眞人縣守並正四位下。從四位下阿倍朝臣首名。石川朝臣石足。藤原朝臣房前並從四位上。正五位下小治田朝臣安麻呂。縣犬養宿祢筑紫。大伴宿祢山守。藤原朝臣馬養並正五位上。從五位上坂合部宿祢大分。阿倍朝臣安麻呂並正五位下。正六位上三野眞人三嶋。吉智首。角兄麻呂。正六位下大野朝臣東人。小野朝臣老。酒部連相武。從六位上板持連内麻呂。從六位下石上朝臣堅魚。佐伯宿祢馬養。大宅朝臣小國。笠朝臣御室並從五位下。

乙巳。正四位下安八萬王卒。

二月壬戌。初令天下百姓右襟。」職事主典已上把笏。其五位以上牙笏。散位亦聽把笏。六位已下木笏。

甲子。正三位粟田朝臣眞人薨。

己巳。遣新羅使正五位下小野朝臣馬養等來歸。

庚午。行幸和泉宮。

丙子。車駕還宮。

三月辛夘。始置造藥師寺司史生二人。

乙夘。地震。

夏四月丁夘。秦朝元賜忌寸姓。

乙酉。制。諸大小毅。量其任。与主政同。自今以後。爲官判任。

丙戌。分志摩國塔志郡五郷。始置佐藝郡。

五月己丑朔。日有蝕之。

乙未。新羅貢調使級■金長言等■人來朝。

癸夘。無位紀臣龍麻呂等十八人。從七位上巨勢斐太臣大男等二人。從八位上中臣習宜連笠麻呂等四人。從六位上中臣熊凝連古麻呂等七人。從八位下榎井連弄麻呂並賜朝臣姓。大初位下若湯坐連家主。正八位下阿刀連人足等三人並賜宿祢姓。无位文部此人等二人賜文忌寸姓。從五位下板持史内麻呂等十九人賜連姓。

辛亥。制定諸國貢調短絹。狹■。麁狹絹。美濃狹■之法。各長六丈。濶一尺九寸。

六月丁夘。皇太子始聽朝政焉。

庚午。從四位上平群女王卒。

辛未。初令諸國史生主政主帳大少毅把笏焉。

癸酉。制。穀之爲物。經年不腐。自今以後。税及雜稻。必爲穀而收之。

丙子。令神祇官宮主。左右大舍人寮。別勅長上。畫工司畫師。雅樂寮諸師。造宮省。主計寮。主税寮算師。典藥寮乳長上。左右衛士府醫師。左右馬寮馬醫等。始把笏焉。」從四位下但馬女王卒。

秋七月辛夘。初置拔出司。

丙申。遷東海。東山。北陸三道民二百戸。配出羽柵焉。

庚子。從六位上賀茂役首石穗。正六位下千羽三千石等一百六十人。賜賀茂役君姓。」始置按察使。令伊勢國守從五位上門部王管伊賀志摩二國。遠江國守正五位上大伴宿祢山守管駿河。伊豆。甲斐三國。常陸國守正五位上藤原朝臣宇合管安房。上総。下総三國。美濃國守從四位上笠朝臣麻呂管尾張。參河。信濃三國。武藏國守正四位下多治比眞人縣守管相摸。上野。下野三國。越前國守正五位下多治比眞人廣成管能登。越中。越後三國。丹波國守正五位下小野朝臣馬養。管丹後。但馬。因幡三國。出雲國守從五位下息長眞人臣足。管伯耆石見二國。播磨國守從四位下鴨朝臣吉備麻呂。管備前。美作。備中。淡路四國。伊豫國守從五位上高安王。管阿波。讃岐。土左三國。備後國守正五位下大伴宿祢宿奈麻呂。管安藝周防二國。其所管國司。若有非違及侵漁百姓。則按察使親自巡省。量状黜陟。其徒罪以下斷决。流罪以上録状奏上。若有聲教條々。脩部内肅清。具記善最言上。

乙巳。大宰大貳正四位下路眞人大人卒。

丙午。補按察使典。

閏七月癸亥。新羅使人等。獻調物并騾馬牡牝各一疋。

丁夘。賜宴於金長言等。賜國王及長言等祿有差。▼是日。以大外記從六位下白猪史廣成。爲遣新羅使。

辛未。散位從四位上忌部宿祢子人卒。

癸酉。金長言等還蕃。

丁丑。石城國始置驛家一十處。

甲申。賜無位紀臣廣前朝臣姓。

八月己丑。有司處分。別勅才伎長上者任職事。貢与初任同。

癸巳。遣新羅使白猪史廣成等拜辞。

九月癸亥。以正四位下多治比眞人三宅麻呂爲河内國攝官。正四位下巨勢朝臣邑治爲攝津國攝官。正四位下大伴宿祢旅人爲山背國攝官。

丁丑。詔。給天下民戸。陸田一町以上廿町以下。輸地子段粟三升也。」六道諸國遭旱飢荒。開義倉賑恤之。

辛巳。始置衛門府医師一人。

冬十月癸巳。大和國人腹太得麻呂姓改爲葛。

戊戌。減定。京畿及七道諸國軍團并大小毅兵士等數。有差。但志摩。若狹。淡路三國兵士並停。

辛丑。詔曰。開闢已來。法令尚矣。君臣定位。運有所属。■于中古。雖由行。未彰綱目。降至近江之世。弛張悉備。迄於藤原之朝。頗有増損。由行無改。以爲恒法。由是稽遠祖之正典。考列代之皇綱。承纂洪緒。此皇太子也。然年齒猶稚。未閑政道。但以握鳳暦而登極。御龍圖以臨機者。猶資輔佐之才。乃致太平。必由翼賛之功。始有安運。况及舍人。新田部親王。百世松桂本枝合於昭穆。万雉城石。維盤。重乎國家。理須吐納清直。能輔洪胤。資扶仁義。信翼幼齡。然則太平之治可期。隆泰之運應致。可不愼者哉。今二親王。宗室年長。在朕既重。實加■賞。深須旌異。然崇徳之道。既有舊貫。貴親之理。豈無於今。其賜一品舍人親王。内舍人二人。大舍人四人。衛士卅人。益封八百戸。通前二千戸。二品新田部親王。内舍人二人。大舍人四人。衛士廿人。益封五百戸。通前一千五百戸。其舍人以供左右雜使。衛士以充行路防禦。於戯欽哉。以副朕意焉。凡在卿等。並宜聞知。

十一月乙夘朔。詔僧綱曰。朕聞。優能崇智。有國者所先。勸善獎學。爲君者所務。於俗既有。於道宜然。神叡法師。幼而卓絶。道性夙成。撫翼法林。濡鱗定水。不踐安遠之講肆。學達三空。未漱澄什之言河。智周二諦。由是。服膺請業者已知實歸。函丈■教者悉成宗匠。道慈法師。遠渉蒼波。覈異聞於絶境。遐遊赤縣。研妙機於秘記。參跡象龍。振英泰漢。並以。戒珠如懷滿月。慧水若寫滄溟。儻使天下桑門智行如此者。豈不殖善根之福田。渡苦海之寳筏。朕毎嘉歡不能已也。宜施食封各五十戸。並標揚優賞。用彰有徳。

辛酉。少初位上朝妻手人龍麻呂賜海語連姓。除雜戸号。

戊寅。少初位下河内手人大足賜不下譯姓。忍海手人廣道賜久米直姓。並除雜戸号。

十二月乙酉。充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宮内。春宮。印各一面。

戊子。始制定婦女衣服樣。

庚寅。始以外六位内外初位及勳七等子年廿以上。爲位分資人。八年一替。又五位已上家。補事業防閤仗身。自是始矣。

戊戌。停備後國安那郡茨城。葦田郡常城。

四年春正月甲寅朔。大宰府獻白鳩。宴親王及近臣於殿上。極歡而罷。賜物有差。

丁巳。始授僧尼公驗。

甲子。授正五位下大伴宿祢宿奈麻呂。大伴宿祢道足。多治比眞人廣成並正五位上。從五位上三國眞人人足。阿倍朝臣秋麻呂。佐味朝臣加佐麻呂。上毛野朝臣廣人。大伴宿祢牛養並正五位下。從五位下民忌寸于志比。車持朝臣益。阿倍朝臣駿河。山田史三方。忍海連人成。榎井朝臣廣國。中臣朝臣東人。粟田朝臣人上。鍜治造大隅。石川朝臣若子並從五位上。正六位上佐伯宿祢智連。猪名眞人石楯。下毛野朝臣虫麻呂。美乃眞人廣道。高向朝臣人足。石川朝臣夫子。多治比眞人占部。縣犬養宿祢石次。當麻眞人老。阿倍朝臣若足。巨勢朝臣眞人。紀朝臣麻路。正六位下田中朝臣稻敷並從五位下。▼是日。白虹南北竟天。

庚午。■惑逆行。

丙子。遣渡嶋津輕津司從七位上諸君鞍男等六人於靺鞨國。觀其風俗。

庚辰。始置授刀舍人寮醫師一人。」大納言正三位阿倍朝臣宿奈麻呂薨。後岡本朝筑紫大宰帥大錦上比羅夫之子也。

二月乙酉。令検校造器二司造釋奠器。充大膳職大炊寮。

戊戌。夜地動。

壬子。大宰府奏言。隼人反殺大隅國守陽侯史麻呂。

三月丙辰。以中納言正四位下大伴宿祢旅人。爲征隼人持節大將軍。授刀助從五位下笠朝臣御室。民部少輔從五位下巨勢朝臣眞人爲副將軍。

癸亥。勅度三百廿人出家。

甲子。有勅。特加右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不比等授刀資人卅人。

己巳。太政官奏。比來百姓例多乏少。至於公私不辨者衆。若不矜量。家道難存。望請。比年之間。令諸國毎年春初出税。貸与百姓。繼其産業。至秋熟後。依數徴納。其稻既不息利。令當年納足。不得延引數有逋懸。又除租税外公稻。擬充國用。一概无利。恐其頓絶。望請。令諸國毎年出擧十束。取利三束。仍令當年本利倶納。又百姓之間。負稻者多。縁無可還。頻經歳月。若致切徴。因即逃散。望請。限養老二年以前。無諭公私。皆從放免。庶使貧乏百姓。各存家業。」又謹検和銅四年十一月廿二日勅。出擧私稻者。自今以後。不得過半倍者。比來出擧多不依法。若臨時徴索。無稻可償者。令其子姪易名重擧。依此姦計。取利過本。積習成俗。深非道理。望請。其稻雖經多年。仍不過半倍。」又検養老二年六月四日案内云。庸調運脚者。量路程遠近。運物輕重。均出戸内脚獎資行人勞費者。據案。唯言運送庸調脚直。自餘雜物送京。未有處分。但百姓運物入京。事了即令早還。爲無歸國程粮。在路極難辛。望請。在京貯備官物。毎因公事送物還。准程給粮。庶免飢弊。早還本土。」又無知佰姓不閑條章。規避徭役。多有逃亡。渉歴他郷。積歳忘歸。其中縱有悔過還本貫者。縁其家業散失。無由存濟。望請。逃經六年以上。能悔過歸者。給復一年。繼其産業。奏可之。」改按察使典。号記事。

乙亥。按察使向京。及巡行属國之日。乘傳給食。因給常陸國十尅。遠江國七尅。伊豆出雲二國鈴各一。

夏四月庚戌。制。三位已上妻子及四位五位妻。並聽服蘇芳色。

五月辛酉。制。皇親服制者。以王孫准五位。疎親准六位焉。

壬戌。改白猪史氏。賜葛井連姓。

癸酉。太政官奏。諸司下國小事之類。以白紙行下。於理不穩。更請内印。恐煩聖聽。望請。自今以後。文武百官下諸國符。自非大事。差逃走衛士仕丁替。及催年料廻殘物。并兵衛采女養物等類事。便以太政官印印之。奏可之。」頒尺樣于諸國。」先是。一品舍人親王奉勅。修日本紀。至是功成奏上。紀卅卷系圖一卷。

乙亥。給伊豆。駿河。伯耆國三尅鈴各一。

六月壬辰。文部黒麻呂等十一人賜文忌寸姓。

戊戌。詔曰。蠻夷爲害。自古有之。漢命五將。驕胡臣服。周勞再駕。荒俗來王。今西隅小賊。怙乱逆化。屡害良民。因遣持節將軍正四位下中納言兼中務卿大伴宿祢旅人。誅罸其罪。盡彼巣居。治兵率衆。剪掃兇徒。酋帥面縛。請命下吏。寇黨叩頭。爭靡敦風。然將軍暴露原野。久延旬月。時属盛熱。豈無艱苦。使使慰問。宜念忠勤。

甲辰。始置神祇官史生四員。

戊申。河内國若江郡人正八位上河内手人刀子作廣麻呂。改賜下村主姓。免雜戸号。

己酉。漆部司令史從八位上丈部路忌寸石勝。直丁秦犬麻呂坐盜司漆。並斷流罪。於是石勝男祖父麻呂年十二。安頭麻呂年九。乙麻呂年七。同言曰。父石勝爲養己等。盜用司漆。縁其所犯。配役遠方。祖父麻呂等爲慰父情冐死上陳。請兄弟三人沒爲官奴。贖父重罪。詔曰。人禀五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爲先。今祖父麻呂等。沒身爲奴。贖父犯罪。欲存骨肉。理在矜愍。宜依所請爲官奴。即免父石勝罪。但犬麻呂依刑部斷。發遣配處。

秋七月甲寅。賜征西將軍已下至于抄士物各有差。

壬申。免祖父麻呂安頭麻呂等從良焉。

八月辛巳朔。右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不比等病。賜度卅人。詔曰。右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疾漸留。寢膳不安。朕見疲勞。惻隱於心。思其平復。計無所出。宜大赦天下。以救所患。養老四年八月一日午時以前大辟罪已下。罪無輕重。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繋囚見徒。私鑄錢。及盜人。并八虐。常赦所不免。咸悉赦除。其癈疾之徒。不能自存者。量加賑恤。因令長官親自慰問。量給湯藥。勤從寛優。僧尼亦同之。

壬午。令都下■八寺一日一夜讀藥師經。免官戸十一人爲良。除奴婢一十人從官戸。爲救右大臣病也。

壬辰。勅。征隼人持節將軍大伴宿祢旅人宜且入京。但副將軍已下者。隼人未平。宜留而己屯焉。

癸未。詔。治部省奏。授公驗僧尼多有濫吹。唯成學業者一十五人。宜授公驗。自餘停之。▼是日。右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不比等薨。帝深悼惜焉。爲之廢朝。擧哀内寢。特有優勅。弔賻之礼異于群臣。大臣近江朝内大臣大織冠鎌足之第二子也。

甲申。詔以舍人親王爲知太政官事。新田部親王爲知五衛及授刀舍人事。

丁亥。詔。諸請内印。自今以後。應作兩本。一本進内。一本施行。

九月庚戌朔。日有蝕之。

辛未。諸國申官公文。始乘驛言上。

丁丑。陸奥國奏言。蝦夷反乱。殺按察使正五位下上毛野朝臣廣人。

戊寅。以播磨按察使正四位下多治比眞人縣守爲持節征夷將軍。左京亮從五位下下毛野朝臣石代爲副將軍。軍監三人。軍曹二人。以從五位上阿倍朝臣駿河。爲持節鎭狄將軍。軍監二人。軍曹二人。即日授節刀。

冬十月戊子。以從四位上石川朝臣石足。爲左大弁。從四位上笠朝臣麻呂爲右大弁。從五位上中臣朝臣東人爲右中弁。從五位下小野朝臣老爲右少弁。從五位下大伴宿祢祖父麻呂爲式部少輔。從五位下巨勢朝臣足人爲員外少輔。從五位上石川朝臣若子爲兵部大輔。正五位上大伴宿祢道足爲民部大輔。從五位下高向朝臣大足爲少輔。從五位上車持朝臣益爲主税頭。從五位上鍜治造大隅爲刑部少輔。從五位下阿倍朝臣若足爲大藏少輔。從五位下高橋朝臣安麻呂爲宮内少輔。從五位下當麻眞人老爲造宮少輔。從五位下縣犬養宿祢石次爲彈正弼。從五位下大宅朝臣大國爲攝津守。從五位下高向朝臣人足爲尾張守。從五位上忍海連人成爲安木守。

丙申。始置養民。造器及造興福寺佛殿三司。

壬寅。詔遣大納言正三位長屋王。中納言正四位下大伴宿祢旅人。就右大臣第宣詔。贈太政大臣正一位。

十一月丙辰。南嶋人二百卅二人。授位各有差。懷遠人也。

乙亥。河内國堅下堅上二郡。更号大縣郡。

十二月己亥。詔除春宮坊少属少初位上朝妻金作大歳。同族河麻呂二人。并男女雜戸籍。賜大歳池上君姓。河麻呂河合君姓。

癸夘。詔曰。釋典之道。教在甚深。轉經唱礼。先傳恒規。理合遵承。不須輙改。比者。或僧尼自出方法。妄作別音。遂使後生之輩積習成俗。不肯變正。恐汚法門。從是始乎。宜依漢沙門道榮。學問僧勝曉等轉經唱礼。餘音並停之。

五年春正月戊申朔。武藏上野二國並獻赤烏。甲斐國獻白狐。尾張國言。小鳥生大鳥。

己酉。制。諸司官人。於本司次官以上致敬。常所聽許。自今以後。不得更然。若違此旨。一人到卿門者。到人解官。同僚降考。

庚戌。雷。

壬子。授正三位長屋王從二位。正四位下巨勢朝臣祖父。大伴宿祢旅人。藤原朝臣武智麻呂。從四位上藤原朝臣房前並從三位。從四位下六人部王從四位上。從五位上高安王。門部王。葛木王並正五位下。從五位下櫻井王。佐爲王並從五位上。正四位下多治比眞人縣守。多治比眞人三宅麻呂。正五位上藤原朝臣馬養並正四位上。從五位下藤原朝臣麻呂從四位上。從五位下下毛野朝臣虫麻呂。呉肅胡明並從五位上。」以大納言從二位長屋王爲右大臣。從三位多治比眞人池守爲大納言。從三位藤原朝臣武智麻呂爲中納言。」又授從三位縣犬養橘宿祢三千代正三位。

庚午。詔從五位上佐爲王。從五位下伊部王。正五位上紀朝臣男人。日下部宿祢老。從五位上山田史三方。從五位下山上臣憶良。朝來直賀須夜。紀朝臣清人。正六位上越智直廣江。船連大魚。山口忌寸田主。正六位下樂浪河内。從六位下大宅朝臣兼麻呂。正七位上土師宿祢百村。從七位下塩家連吉麻呂。刀利宣令等。退朝之後。令侍東宮焉。

辛未。地震。

壬申。亦地震。

甲戌。詔曰。至公無私。國士之常風。以忠事君。臣子之恒道焉。當須各勤所職退食自公。康哉之歌不遠。隆平之基斯在。災異消上。休徴叶下。宜文武庶僚。自今以去。若有風雨雷震之異。各存極言忠正之志。」又詔曰。文人武士。國家所重。醫卜方術。古今斯崇。宜擢於百僚之内。優遊學業。堪爲師範者。特加賞賜。勸勵後生。」因賜明經第一博士從五位上鍜治造大隅。正六位上越智直廣江。各■廿疋。絲廿■。布卅端。鍬廿口。第二博士正七位上背奈公行文。調忌寸古麻呂。從七位上額田首千足。明法正六位上箭集宿祢虫万呂。從七位下塩屋連吉麻呂。文章從五位上山田史御方。從五位下紀朝臣清人。下毛野朝臣虫麻呂。正六位下樂浪河内各■十五疋。絲十五■。布卅端。鍬廿口。算術正六位上山口忌寸田主。正八位上悉斐連三田次。正八位下私部首石村。陰陽從五位上大津連首。從五位下津守連通。王仲文。角兄麻呂。正六位上余秦勝。志我閇連阿弥陀。醫術從五位上吉宜。從五位下呉肅胡明。從六位下秦朝元。太羊甲許母。解工正六位上惠我宿祢國成。河内忌寸人足。堅部使主石前。正六位下賈受君。正七位下胸形朝臣赤麻呂各■十疋。絲十■。布廿端。鍬廿口。和琴師正七位下文忌寸廣田。唱歌師正七位下大窪史五百足。正八位下記多眞玉。從六位下螺江臣夜氣女。茨田連刀自女。正七位下置始連志祁志女。各■六疋。絲六■。布十端。鍬十口。武藝正七位下佐伯宿祢式麻呂。從七位下凡海連興志。板安忌寸犬養。正八位下置始連首麻呂各■十疋。絲十■。布廿端。鍬廿口。

丙子。令天下百姓以銀錢一。當銅錢廿五。以銀一兩當一百錢。行用之。

二月甲申。地震。

壬辰。大藏省倉自鳴有聲。

癸巳。日暈如白虹貫。暈南北有珥。因召見左右大弁及八省卿等於殿前。詔曰。朕徳菲薄。導民不明。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身居紫宮。心在黔首。無委卿等。何化天下。國家之事。有益萬機。必可奏聞。如有不納。重爲極諌。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甲午。詔曰。世諺云。歳在申年。常有事故。此如所言。去庚申年。咎徴屡見。水旱並臻。平民流沒。秋稼不登。國家騒然。萬姓苦勞。遂則朝庭儀表。藤原大臣奄焉薨逝。朕心哀慟。今亦去年災異之餘。延及今歳。亦猶風雲氣色。有違于常。朕心恐懼。日夜不休。然聞之舊典。王者政令不便事。天地譴責以示咎徴。或有不善。則致之異乎。今汝臣等位高任大。豈得不■忠情乎。故有政令不便事。悉陳无諱。直言盡意。无有所隱。朕將親覽。於是。公卿等奉勅詔退。各仰属司令言意見。

三月癸丑。勅日。朕君臨四海。撫育百姓。思欲家家貯積。人人安樂。何期。頃者旱■不調。農桑有損。遂使衣食乏短。致有飢寒。言念於茲。良増惻隱。今減課役。用助産業。其左右兩京及畿内五國。並免今歳之調。自餘七道諸國亦停當年之役。

乙夘。詔曰。制節謹度。禁防奢淫。爲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王公卿士及豪富之民。多畜健馬。竸求亡限。非唯損失家財。遂致相爭鬪乱。其爲條例令限禁焉。有司條奏。依官品之次定畜馬之限。親王及大臣不得過廿疋。諸王諸臣三位已上二駟。四位六疋。五位四疋。六位已下至于庶人三疋。一定以後。隨闕充補。若不能騎用者。録状申所司。即校馬帳。然後除補。如有犯者。以違勅論。其過品限。皆沒入官。

辛未。以從五位下路眞人麻呂爲散位頭。以從五位下高橋朝臣廣嶋爲刑部少輔。」勅給右大臣從二位長屋王帶刀資人十人。中納言從三位巨勢朝臣邑治。大伴宿祢旅人。藤原朝臣武智麻呂。各四人。其考選一准職分資人。

夏四月丙申。分佐渡國雜太郡。始置賀母羽茂二郡。分備前國邑久赤坂二郡之郷。始置藤原郡。分備後國安那郡。置深津郡。分周防國熊毛郡。置玖珂郡。

癸夘。令天下諸國。擧力田之人。

乙酉。征夷將軍正四位上多治比眞人縣守。鎭狄將軍從五位上阿倍朝臣駿河等還歸。

五月己酉。太上天皇不豫。大赦天下。

辛亥。令七道按察使及大宰府。巡省諸寺。隨便併合。

壬子。詔曰。太上天皇。聖體不豫。寢膳日損。毎至此念。心肝如裂。思歸依三寳。欲令平復。宜簡取淨行男女一百人。入道修道。經年堪爲師者。雖非度色。並聽得度。以絲九千■。施六郡門徒。勸勵後學。流傳万祀。(六郡=六部?)

戊午。右大弁從四位上笠朝臣麻呂。請奉爲太上天皇出家入道。勅許之。

乙丑。正三位縣犬養橘宿祢三千代。縁入道辞食封資人。優詔不聽。

六月戊寅。詔曰。沙門法蓮。心住禪枝。行居法梁。尤精医術。濟治民苦。善哉若人。何不■賞。其僧三等以上親。賜宇佐君姓。

乙酉。太政官奏言。國郡官人。漁獵黎元。擾乱朝憲。故置按察使。糺彈非違。肅清姦詐。既定官位。宜有料祿。請以按察使。准正五位官。賜祿并公廨田六町仕丁五人。記事准正七位官。祿并公廨田二町仕丁二人。並折留調物。便給之。詔曰。朕之股肱。民之父母。獨在按察。寄重務繁。与群臣異。加祿一倍。便以當便物。准度給之。又陸奥筑紫邊塞之民。數遇煙塵。疚勞戎役。加以父子死亡。室家離散。言念於此。深以矜懷。宜令免當年調庸。諸國軍衆。親帥戰兵。殺獲逆賊。乘勝追北者。賜復二年。冐犯矢石。身死去者。父子並復一年。如無子者。昭穆相當郷里者。議亦聽復之。又京及諸國。因官人月俸。收斂輕税。自今以去。皆悉停之。隨令給事力。不得遠役他。致使艱辛。若有收課。一月卅錢。又除定額外。内外文武散位六位以下及勳位。并五位以上子孫。並令納資便成番考。此則雖積考年。還乏衣食。宜始今年。不須發資。人人歸田。家家貯穀。若有豊稼穡。納資成考者。恣聽之。其五位以上子孫。年廿一以上。取蔭出身。並依常例。因結告麻牒公驗。一同分番之法。奏可之。

戊戌。詔曰。沙門行善。負笈遊學。既經七歳。備甞難行。解三五術。方歸本郷。矜賞良深。如有修行天下諸寺。恭敬供養。一同僧綱之例。又百濟沙門道藏。寔惟法門領袖。釋道棟梁。年逾八十。氣力衰耄。非有束帛之施。豈稱養老之情哉。宜仰所司四時施物。■五疋。綿十屯。布廿端。又老師所生同籍親族。給復終僧身焉。

辛丑。以正四位下阿倍朝臣廣庭爲左大弁。正四位上多治比眞人縣守爲中務卿。從五位上石川朝臣君子爲侍從。從五位下紀朝臣爲臣麻路爲式部少輔。從五位下下毛野朝臣虫麻呂爲員外少輔。從四位下坂合部王爲治部卿。從五位下御炊朝臣人麻呂爲兵部少輔。從五位下當麻眞人大名爲刑部大輔。從四位下門部王。從五位下紀朝臣國益並爲大判事。從五位下布勢朝臣廣道爲大藏少輔。阿倍朝臣若足爲木工頭。從四位上藤原朝臣麻呂爲左右京大夫。從四位上百濟王南典爲播磨按察使。從四位上石川朝臣石足爲大宰大貳。從五位下縣犬養宿祢石次爲右衛士佐。」割信濃國始置諏方國。

癸夘。始置左右兵衛府醫師各一人。

秋七月己酉。始令文武百官率妻女姉妹。會於六月十二月晦大祓之處。

壬子。征隼人副將軍從五位下笠朝臣御室。從五位下巨勢朝臣眞人等還歸。斬首獲虜合千四百餘人。

庚午。詔曰。凡膺靈圖。君臨宇内。仁及動植。恩蒙羽毛。故周孔之風。尤先仁愛。李釋之教。深禁殺生。宜其放鷹司鷹狗。大膳職■■。諸國鶏猪。悉放本處。令遂其性。從今而後。如有應須。先奏其状待勅。其放鷹司官人。并職長上等且停之。所役品部並同公戸。」大宰府城門災。

八月辛夘。改攝官記事。号爲検事。

癸巳。置長門按察使。管周防石見二國。又以諏方飛騨。隸美濃按察使。出羽隷陸奥按察使。佐渡隷越前按察使。隱岐隷出雲按察使。備中隷備後按察使。紀伊隷大和國守焉。

九月乙夘。天皇御内安殿。遣使供幣帛於伊勢太神宮。以皇太子女井上王爲齋内親王。

冬十月癸未。太政官處分。唱考之日。三位稱卿。四位稱姓。五位先名後姓。自今以去。永爲恒例。

丁亥。太上天皇召入右大臣從二位長屋王。參議從三位藤原朝臣房前。詔曰。朕聞。万物之生。靡不有死。此則天地之理。奚可哀悲。厚葬破業。重服傷生。朕甚不取焉。朕崩之後。宜於大和國添上郡藏寳山雍良岑造竃火葬。莫改他處。謚号稱其國其郡朝庭馭宇天皇。流傳後世。又皇帝攝斷万機。一同平日。王侯卿相及文武百官。不得輙離職掌。追從喪車。各守本司視事如恒。其近侍官并五衛府。務加嚴警。周衛伺候。以備不虞。

戊子。令陸奥國分柴田郡二郷置苅田郡。

庚寅。太上天皇又詔曰。喪事所須。一事以上。准依前勅。勿致闕失。其轜車靈駕之具。不得刻鏤金玉。繪餝丹青。素薄是用。卑謙是順。仍丘體無鑿。就山作竃。芟棘開場。即爲喪處。又其地者。皆殖常葉之樹。即立刻字之碑。

戊戌。詔曰。凡家有沈痼。大小不安。卒發事故者。汝卿房前。當作内臣計會内外。准勅施行。輔翼帝業。永寧國家。

十二月戊寅。太上天皇弥留。大赦天下。令都下諸寺轉經焉。

己夘。崩于平城宮中安殿。時春秋六十一。遣使固守三關。

庚辰。從二位長屋王。從三位藤原朝臣武智麻呂等。行御裝束事。從三位大伴宿祢旅人供營陵事。

乙酉。太上天皇葬於大倭國添上郡椎山陵。不用喪儀。由遺詔也。

辛丑。地震。」太政官奏。授刀寮及五衛府。別設鉦鼓各一面。便作將軍之號令。以爲兵士之耳目。節進退動靜。奏可之。」薩摩國人希地多。隨便并合。

是月。新羅貢調使大使一吉■金乾安。副使薩■金弼等來朝於筑紫。縁太上天皇登遐。從大宰放還。

猜你喜欢
  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三十五·赵尔巽
  卷一百四十一·杨士奇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佚名
  卷之六百二十二·佚名
  光绪五年·佚名
  二七八 大学士舒赫德奏将三宝解到书籍版片分别处理折·佚名
  二三五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查出违碍书籍遵旨解送折·佚名
  学史卷五·邵宝
  列传卷第十七 高丽史一百四·郑麟趾
  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班固
  苗晋卿传·欧阳修
  孟尝君出行五国·佚名
  ●皇朝通典卷十九·佚名
  卷一百四十三·雍正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一·彭定求

        卷121_1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李林甫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卷121_2 【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李林甫   东幸从人望,西

  • ●卷一·尤袤

    ○太宗 贞观六年九月,帝幸庆善宫,帝生时故宅也。因与贵臣宴,赋诗。起居郎请平宫商,被之管弦,命曰《功成庆善乐》。使童子八佾为九功之舞,大宴会,与《破阵舞》偕奏于庭。 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

  • 楚辞后语卷第三·朱熹

    絶命词第十七絶命词者,汉息夫躬之所作也。躬以变告东平王云祠祭祝诅事拜官封侯,而云坐诛死。后又数上疏论事,语皆险谲。竟以罪繋诏狱,仰天大嘑,絶咽而死。躬以利口作奸,死不偿责。而此词乃以「发忠忘身」号于上帝,甚矣,其欺天

  • 海叟集原序·袁凯

    海叟集云间袁凯氏所着海叟其自号也防稽杨廉夫尝作白燕诗及览叟作惊叹以为不及叟诗法子美虽时有出入而气格韵致不在杨下其耿耿于叟者要非一日矣按集中白燕诗最下最传诸髙者顾不传云间故吴地叟亦不与四杰列皆不可晓者夫

  • 卷三十五·乾隆

    卷三十五眉山苏轼诗四四十六首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葱日龙晓光开。旋转余花弄。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鹅毛垂马。自怪

  • 林婆见六娘说病·佚名

    【引】(末苏妈上)扎时不曾出厅堂,移步近前看海棠;海棠花开满庭红,对对粉蝶戏花丛。未曾男婚先嫁女,一子愿来成双。札时理会嫁妆,不曾行到。海棠花都开了,我不免只处坐一下。(净扮林婆上)【金钱花令】我是一林婆,郭家央我说千般。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纪昀

    列传宋 【三十一】○宋三十一王尧臣孙抃 田况田锡 王禹偁张咏王尧臣孙抃田况田锡王禹偁张咏△王尧臣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改秘书省著作郎 【案欧阳修撰尧臣墓志铭作著作佐郎】

  • 豫章王萧综传·李延寿

    豫章王萧综,字世谦,是梁武帝的二儿子。天监三年(504),被封为豫章郡王。累迁至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又入京任侍中、镇右将军。当初,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在齐东昏侯的宫中,她所受到的宠爱仅略差于潘妃和余妃。当她得到梁武帝

  • 万观传·张廷玉

    万观,字经训,南昌人。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当时,他只有二十岁。成祖认为他年少,令他再去学习。不久,召入朝廷为御史,后改任严州知府。府东境七里泷有渔船数百艘,时常抢劫过往旅客。观将渔船十只编为一甲,令其分区巡查警

  • 卷二十九·吕祖谦

    <经部,诗类,吕氏家塾读诗记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九宋 吕祖谦 撰臣工之什臣工诸侯助祭遣于庙也【孔氏曰诸侯助祭遣于庙之乐歌也】谯郡张氏曰先王深知义礼之本原起于稼穑之际故其于农事常首先天下之政诸

  • 卷六十三·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六十三钱塘程川撰礼四统论诸説五经中周礼疏最好诗与礼记次之书易疏乱道易疏只是将王辅嗣注来虚説一片【黄防录字子耕豫章人戊申所闻先生五十九岁饶录九

  • 卷一百二·佚名

    △初分摄受品第二十九之四憍尸迦。是菩萨摩诃萨自修无忘失法。教他修无忘失法。赞说无忘失法法。欢喜赞叹修无忘失法者,自修恒住舍性。教他修恒住舍性。赞说恒住舍性法。欢喜赞叹修恒住舍性者,憍尸迦。是菩萨摩诃萨自修

  • 卷四十七·佚名

    △大迦叶因缘品下尔时彼帝释王。作如是念。我于今者,亦可下生彼阎浮提人间受生。教化彼等。教诲成就。作是思惟已,唤四天王言:善哉仁者,汝於今者,可就我所听我教令。我今意欲共汝等辈生於人间。教化人故。教诲彼等。我於彼

  • 月灯三昧经卷第十·佚名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童子。是故菩萨应当具足修学身戒。云何菩萨具足身戒。若菩萨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谓身善修行。若身善修行者。于一切法得无碍智。是名菩萨具足身戒。  复次童子。若具足身戒菩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卷下·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具寿邬波难陀初始出家。分得一床。甚是破坏。若动身时。床便作声。在床上卧。不敢转侧。恐畏作声。邬波难陀即作是念。我若不乞更作

  • 卷一·净挺

    学佛考训卷一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梵述周书异纪首谶金人竺国高僧共传碧眼聿寻康会之班为征华梵之合。辍耕录云京师栴檀像颇着灵异故老相传其像四体无所倚着人君有道则至其国学士程钜夫瑞像殿碑亦云佛

  •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佚名

    作者不详。唐初此经可能已问世。全书所载三十六种经,分为《玉清境经》十二部,即《上清经》、《妙真经》、《太一经》、《妙林经》、《开化经》、《仙人经》、《黄林经》、《上真经》、《道教经》、《上炼经》、《上妙

  • 清史稿·赵尔巽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529卷,系近代赵尔巽主编。书中所录内容以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止,记载了296年清朝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由清史馆的赵尔巽、缪荃孙、柯邵忞、吴迁燮等,根据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