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苗晋卿传

苗晋卿的字叫元辅,潞州壶关县人,世代都以儒学出名。他考中了进士,被封为怀州修武县县尉,多次升官后任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入选的人扯皮要好官,纷纷到他面前言辞激烈、态度傲慢地要求,他和他们谈话,从早到晚没有生气的神色。一段时间以后,升任吏部侍郎,因总是宽大放纵,手下官吏因此干坏事。当时天下太平,参加科举的常有一万人,李林甫任吏部尚书,一心掌管国家大政,将科举选官的事交给苗晋卿和宗遥,只是每年任命另一名官员一起参加评卷和录取,考察才能和实际。

天宝二年(743),决定录取的共六十四人,分为甲、乙、丙三等,定张..为第一名。张..是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倚新近被皇帝宠幸,苗晋卿想讨好他。张..本来没有学识,因此批评的人议论纷纷。安禄山借机会报告了这事,皇帝为此驾临花萼楼考核实情,录取的人能通过考核的只有十分之一二。张..拿着卷纸一整天,没有落笔,人们称他“交白卷”。皇帝非常生气,贬张倚为淮阳郡太守、宗遥为武当郡太守、苗晋卿为安康郡太守。

第二年,他调任魏郡太守,随即任河北采访使。三年之后,政令教化很突出。

有次入京报账,请求回壶关看望,老远看见城门就下马步行,部下劝阻,他认为:“看见官府的门就应下马,何况是故乡呢?”当地太守迎接犒劳他,让属下县令巡行劝酒,酒斟了,他必定站着喝干,主人敬酒,他从西边台阶下堂跪拜后才喝,当时人赞扬他的恭敬。后调任河东郡太守,兼任河东采访使。又调任抚风郡太守,封高平县男爵。后升任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又调进京城任宪部尚书,兼任左丞。安禄山反叛了,窦廷芝放弃陕郡不守卫,杨国忠本来忌妒他有声望,就上奏说“:东边是叛军进军的方向,不是重臣不能守住。”任命他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苗晋卿拜见皇帝时,用年迈来推辞,违背了皇帝的心意,就让他退休回家了。皇帝逃到蜀地,大臣多被叛军抓获,苗晋卿从小路逃往金州。

唐肃宗到了扶风,把他召到驻地,任命为左相。收复京城后,又封为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调任侍中。后来他请求退休,被免职任太子太傅。不久,又任命为侍中。唐玄宗去世了,唐肃宗病重,下诏命苗晋卿代理冢宰,他坚决推辞说:“故世皇帝有遗诏,要皇帝三天后上朝听政,考察祖宗惯例,没有冢宰的说法,按照先帝遗诏就应由皇帝听朝。希望皇上顺应民心,改变决定,造福天下。”皇帝不听从。几天后,唐代宗登基,又下诏命他代理冢宰,他坚决辞谢才免除了。当时他年纪大,脚病重,请求隔一天去一次政事堂,皇帝优待他,准许他进宰相官署时不行趋礼,驾临小延英殿召他谈话。宰相在小延英殿召见,从苗晋卿开始。吐蕃进犯京城,苗晋卿因病躺在家中,敌人把他抬到官署里威逼他,他闭口不肯说话,敌人不敢加害于他。皇帝回京后,任命他为太保,罢免了他的知政事职。

永泰初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赠官为太师,命京兆少尹办理丧事,拟赐谥号叫懿献。元载没任高官时,曾受苗晋卿提拔,元载当时任宰相,因此示意有关部门改谥号为文贞。

苗晋卿宽大仁厚,所到之处都以仁惠教化被人称道。魏郡人在他活着时为他建祠庙,树碑赞美他。他两次执政,共任宰相七年,小心谨慎,不过分计较是非得失,因此能保住宠信和名声。他办事干练、通晓制度,各部门的文书,他过目不忘,评论的人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

唐肃宗想任命李辅国为常侍,他上奏说:“常侍与皇帝关系亲近密切,不是贤才不能任此职,怎能任命这类人呢?”就罢免了他。朝中想判陈希烈等人为死罪,苗晋卿说“:皇上抓到张通儒、安守忠、孙孝哲等人后,怎么加重处罚呢?”皇帝不听。

不久史思明又反叛了,用这来胁迫叛军。

他曾自己写了父亲的碑文,有喜鹊到碑上做窝。叛军攻进上党,焚烧、抢劫一空,苗家墓地单单没有损坏。大历七年(772),将他供到唐肃宗庙里接受祭祀。

猜你喜欢
  进唐鉴原表·范祖禹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佚名
  ●海东逸史卷五·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四·佚名
  古今列女传卷三·解缙
  六七八 署陕西巡抚刘秉恬奏遵旨查办通省志书情形折·佚名
  甲申传信录卷六·钱士馨
  卷三百三十九·杨士奇
  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卷三十四·徐一夔
  目录·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一·阮阅

      ●卷四十一·诙谐门下  兵部李内相涛,唐宗室子,自河阳令一举状登科,小字社翁,每于班行中多自名焉,其坦率如此。翰林月给内酝,兵部尝因春社寄翰林一绝云:“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遍,依

  • 卷七十七·徐世昌

    姚范姚范,字南青,号姜坞,桐城人。乾隆壬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授鹑堂集》。读史蛙紫既熸熄,汉道炳朱光。真人起白水,《河图》协会昌。于赫建武世,景烁逮明章。芝醴日翕集,礼乐何煌。邈矣跨千载,懿哉冠百

  • 许宗衡·龙榆生

    许宗衡字海秋,江苏上元人。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生。咸丰进士,官至起居注主事。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卒。著有《玉井山馆文略》、《玉井山馆诗馀》。○西窗烛〔寒月,和青耜。〕蓟门烟树,照影苍凉,唬鸦惊拍风翅。

  • 卷444 ·佚名

    杨蟠 永嘉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 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 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杨蟠 永嘉双莲桥 昨日采莲者,双双桥畔新。

  • 李商隐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商隐(813- 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次年受到李德裕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七·佚名

    万历十九年六月甲午朔以工部左侍郎陈于陛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兵部覆题雷廉珠池自涠州设有专官外寇远遁内盗随擒游击陈震参政龚锡爵等功当首叙从之○以原任山海关参将吴惟忠任蓟镇统兵游击○乙未以翰林院修撰萧良有升右

  • 绎史卷一百三十一·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楚懐王客死于秦史记懐王二十年齐湣王欲为从长恶楚之与秦合乃使使遗楚王书曰寡人患楚之不察于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张仪走魏樗里疾公孙衍用而楚事秦夫樗里疾善乎韩而公孙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韩魏恐必因

  • 薛端传·令狐德棻

    薛端字仁直,河东汾阴人,本名沙陀。是魏国雍州刺史、汾阴侯薛辨的六世孙。世代都是河东大姓。高祖父薛谨,曾任泰州刺史、内都坐大官,封涪陵公。曾祖父薛洪隆,曾任河东太守。由于薛洪隆之兄薛洪阼娶魏文成帝之女西河公主为妻

  • 卷五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六选举考【十】举官雍正元年定满洲翰林陞转例上以满洲进士举人出身之翰林无陞转之途着吏部议寻议嗣後翰林院侍读侍讲谕德洗马国子监司业缺出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二 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乙酉朔,高丽权国事王瑶遣门下赞成事赵俊等,琉球国山南王叔汪英紫氏遣使耶师姑及寿礼给智等,各奉表,贡马及方物,贺天寿圣节。 诏礼部:“今後科举岁贡,於大诰内出题,或策论判语

  • 节葬上第二十三(阙)·墨子

    (阙)

  • 卷十八·佚名

    <经部,四书类,日讲四书解义>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八 孟子【上之六】 滕文公章句下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

  •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一]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正宗分境 利他能利 密權別叙 前昔此今〉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詶對.   深達[二]實相.善說法要.辯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一]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一   [二]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憐愍一切衆生不調能調不淨能淨無歸依者能作歸依   未解脫者能令解脫得八自在爲大醫師作大藥王.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

  • 撰集百缘经卷第七·佚名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现化品第七  (六一)身作金色缘  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树下。时彼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选择族望。娉以为妇。作诸音乐。以娱乐之。其妇怀妊。足满十月。生一男儿。身作金色。

  • 卷之十二·铁壁慧机

    嘉兴大藏经 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卷之十二嗣法门人幻敏重编颂古(拈别评征代)举昭觉勤禅师住东京天宁凡垂问学者拟议则一拳。颂杜撰阿师斗子禅往来恒过小街前等闲不与称相识问着还他只一拳。举圆悟

  • 仙佛合宗语录·伍守阳

    内丹学著作。《仙佛合宗》之别本,明代伍守阳撰。前为论丹道9篇,伍守阳答朱太和十九问、伍太初六问、伍太一十九问、李羲人七问、伍守虚二问、顾与韬六问、评古类或问十三条、杂问三条及伍真人修仙歌。所论问题有药物、

  • 学礼质疑·万斯大

    二卷。清万斯大撰。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竭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曾从学黄宗羲。入清后,不满清统治,弃举子业,研习诸经,尤精《春秋》、《三礼》。其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前儒,研读间多所辨正。着有《学春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