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三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五经语类卷六十三

钱塘程川撰

礼四

统论诸説

五经中周礼疏最好诗与礼记次之书易疏乱道易疏只是将王辅嗣注来虚説一片

【黄防录字子耕豫章人戊申所闻先生五十九岁饶录九卷十卷中】

汉儒説礼制有不合者皆推之以为商礼此便是没理防处

【吴必大録】

郑康成是个好人考礼名数大有功事事都理防得如汉律令亦皆有注尽有许多精力东汉诸儒煞好卢植也好

【陈淳録録中郑康成是个好人黄义】

【刚録云康成也可谓大儒】

或曰经文不可轻改曰改经文固启学者不敬之心然旧有一人专攻郑康成解礼记不合改其文如蛾子时术之亦不改只作蚕蛾子云如蚕种之生循环不息是何义也且如大学云举而不能先命也若不改成甚义理【余大雅录】

王肃议礼必反郑

  【叶贺孙録】

礼记有王肃注煞好又太史公乐书载乐记全文注家兼存得王肃又郑説觉见好礼书如陆农师礼象陈用之礼书亦该博陈底似胜陆后世礼乐全不足録但诸儒议礼颇有好处此不可废当别类作一书方好看六朝人多是精于此毕竟当时此学自专门名家朝廷有礼事便用此等人议之如今刑法官只用试大法人做如本生父母事却在隋书刘子翼传江西有士人方庭坚引起今言者得以引用【林赐録字闻一乙卯以后所闻先生六十六歳饶録卅二卷中】

【林夔孙录同】

问汉诸儒所议礼如何曰刘歆説得较是他谓宗不在七庙中者谓恐有功德者多则占了那七庙数也问文定七庙之説如何曰便是文定好如此硬説如何恁地説得且如商之三宗若不是别立庙后只是亲庙时何不胡乱将三个来立如何恰限取祖甲太戊高宗为之祖有功宗有德天下后世自有公论不以拣择为嫌所谓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那个好底自是合当宗祀如何毁得如今若道三宗只是亲庙则是少一个亲庙了便是书难理防且如成王崩后十余日此自是成服了然顾命却説麻冕黼裳彤裳之属如此便是脱了那麻衣更来着色衣文定便説道是摄行践阼之礼某道政事便可摄而行阼岂可摄而践如何恁地硬説且如元年他便硬道不要年号而今有年号人尚去揩改契书之属若更无后当如何又问志一则动气是先天而天弗违气一则动志是后天而奉天时其意如何曰他是説春秋成后致麟先儒固亦有此説然亦安知是作起获麟与文成致麟但某意恐不恁地这似乎不祥若是一个麟出后被人打杀了也揜采因言马子庄道袁州曾有一麟胡叔器云但是故老相传旧日开江有一白驹先生曰马説是二十年间事若白驹等説是起于禹如顔师古注启母石之説政如此近时广德军张大王分眀是仿这一説

【黄义刚録】

南北朝是甚时节而士大夫间礼学不废有考礼者説得亦是好

【黄义刚录】

问五礼新仪曰古人于礼直如今人相揖相似终日周回于其间自然使人有感他处后世安得如此【郑可学録】

开宝礼全体是开元礼但略改动五礼新仪其间有难定者皆称御制以决之如祷山川者又只开元礼内有

【李方子録】

开元礼有刺史吊吏民之礼略如古者国君吊臣礼本朝删去此条

【李方子録】

通典好一般书向来朝廷理防制度某道却是一件事后来只恁休了又曰通典亦自好设一科又曰通典中间数卷议亦好

【黄义刚録録中通典中间数卷议亦】

【好一作后面数卷议亦好】

祖宗时有开寳通礼科学究试黙义须是念得礼熟是得礼官用此等人为之介甫一切罢去尽令做大义故今之礼官不问是甚人皆可做某尝谓朝廷须留此等专科如史科亦当有

【李方子録】

横渠所制礼多不本诸仪礼有自杜撰处如温公却是本诸仪礼最为适古今之宜

【黄义刚録】

叔器问四先生礼曰二程与横渠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槩本仪礼而叅以今之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八分好若伊川礼则祭祀可用婚礼惟温公者好大抵古礼不可全用如古服古器今皆难用又问向见人设主有父在子死而主牌书父主祀字如何曰便是礼书中説得不甚分晓此类只得不冩若向上尊长则冩又问温公所作主牌甚大濶四寸厚五寸八分不知大小当以何者为是曰便是温公错了他却本荀朂礼

【黄义刚録】

吕与叔集诸家之説补仪礼以仪礼为骨

【李方子录】

福州有前辈三人皆以明礼称王普字伯照刘藻字昭信任文荐字希纯某不及见王伯照而观其书其学似最优説得皆有证据尽有议论却不似今人杜撰胡説麻沙有王伯照文字三件合为一书

【辅广録】

王侍郎普礼学律歴皆极精深葢其所着皆据本而言非出私臆某细考其书皆有来歴可行攷订精确极不易得林黄中屡称王伯照他何尝得其髣髴都是杜撰或言福州黄继道枢宻祖舜与伯照齐名曰不同黄只是读书不曾理防这功夫是时福州以理学齐名者三人王伯照任希纯刘昭信某识任刘二公任撘干不晓事问东答西不可晓刘説话极仔细有来歴可听某尝问以易説其解亦有好处如云见险而止为需见险而不止为讼需讼下卦皆坎能通其变为随不能通其变为蛊之类想有成书近来解易者多引之

【沈僴录】

尝见刘昭信云礼之趋翔登降揖逊皆须习也是如此汉时如于大射等礼虽不行却依旧令人习人自传得一般今虽是不能行亦须是立科令人习得也是一事

【不知何氏録】

或问礼书所引伊川言古者养士其公卿大夫士之子弟固不患于无养而庻人子弟之入学者亦皆有以养之不知是否曰恐不然此段明州诸公添入尝谓不然则注其下云今按程子之言未知何所据也古者教士其比闾之学则乡老坐于门而察其出入其来学也有时既受学则退而习于其家及其升而上也则亦有时春夏耕耘余时肄业未闻上之人复有以养之也夫既给之以百亩之田矣又给之以学粮亦安得许多粮给之耶周礼自有士田可攷史记言孔子养弟子三千人而子由古史亦遽信而取之恐不然也想得弟子来从学者则自赍粮而从孔子出游列国者则食孔子之食耳然孔子亦安得许多粮想亦取之列国之馈尔孔子居衞最乆所以于灵公孝公有交际公养之仕其所以奉孔子者必厚至他国则不然矣故晏子谏齐景公勿用孔子之言曰游説丐贷不可以为国孟子之时徒众尤盛当时诸侯重士又非孔子之时之比春秋时人淳未甚有事故齐晋皆累世为伯主人莫敢争战国之时人多奸诈列国纷争急于收拾人才以为用故不得不厚待士又曰古者三年大比兴其贤者能者而进于天子大国三人中国二人小国一人不进则有罚看来数年后所进极多然天子之国亦小其员数亦有限不知如何用得许多人今以天下之大三年一番进士犹无安顿之处何况当时白虎通曰古者诸侯进士一不当则有罚再不当则削其地三不当则罢之废之而托于诸侯为寓公恐无此理葢出后世儒者之傅防进士不当有甚大过而遂废其君絶其社稷耶或曰想得周家此法行之殊不能乆成康数世之后诸侯擅政天子诸侯之公卿大夫皆为世臣盘据岂复容外人为之耶曰然兼当时诸侯国中亦自要人才用必不曾再贡之于天子天子亦自拥虚器无用他处当时天子威令不行公卿大夫世袭诸侯之国犹寛故人才之穷而在下者多在于诸侯之国及公室又弱而人才复多仕于列国之大夫当时为大夫之陪臣者其权甚重大夫执一国之权而陪臣复执大夫之权所以説禄去公室陪臣执国命又曰以爵位言之则大夫亦未甚尊以权势言之则甚重自天子而下三等便至大夫又曰再命为士三命为大夫天子之大夫四命小国之大夫再命或一命一様小小官职皆无命他命礼极重又问当时庻民之秀者其进而上之不过为大夫极矣至于公卿之贵皆世臣世袭非若今之可以更进而代为也则士之生于斯时者亦可谓不幸矣曰然然当时之大夫宰臣其权甚重如晋楚齐诸国其大夫皆握天下之权操纵指麾天下莫不从之其宰臣复握大夫之权葢当时其重在下其轻在上今日则其重在内其轻在外故不同也

【沈僩録】

问礼书学礼首引舜命契为司徒敷五教命夔典乐教胄子两条文蔚窃谓古人教学不出此两者契敷五教是欲使人明于人伦晓得这道理夔典乐教胄子是欲使人养其德性而实有诸已此是一篇纲领曰固是如此后面只是明此一意如大司徒之教即是契敷教事大司乐之教即是夔乐事因曰直而温寛而栗直与寛本自是好但济之以温与栗则尽善至如刚简二字则微觉有弊故戒之以无虐无傲葢所以防其失也某所以特与分开欲见防其失者专为刚简而设不蒙上直寛二句直寛但曰而温而栗至刚简则曰无虐无傲观其言意自可见文蔚曰教以人伦者固是又欲养其德性要养德性便只是下面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四句上曰然讽诵歌咏之间足以和其心气但上面三句抑扬高下尚且由人到律和声处直是不可走作所以咏歌之际深足养人情性至如播之金石被之管非是不和终是不若人声自然故晋人孟嘉有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谓渐近自然至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此是言祭祀燕享时事又是一节

【陈文蔚録】

方马二解合当参考尽有説好处不可以其新学而黜之如君赐衣服服以拜赐絶句是以辟之命铭为烝彞鼎旧防以辟之为一句极无义辟乃君也以君之命铭彞鼎最是又如陆农师防人生十年曰幼作一句学作一句下放此亦有理圣人作作一句为礼以教人学记大学之教也作一句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乃言底可绩三载皆当如此不在此位也吕与叔作岂不在此位也是后看家语乃无不字当从之

【叶贺孙録】

礼编才到长沙即欲招诸公来同理防后见彼事丛且不为乆留计遂止后至都下庻几事体稍定做个规模尽唤天下识礼者修书如余正父诸人皆教来今日休矣

【叶贺孙録】

或问礼书修得有次第否曰散在诸处收拾不聚最苦每日应酬多工夫不得专一若得数月闲更一两朋友相助则可毕矣顷在朝欲奏乞专创一局召四方朋友习礼者数人编修俟书成将上然后乞朝廷命之以官以酬其劳亦以少助朝廷搜用遗才之意事未及举而某去国矣

【沈僩録】

问冠婚防祭礼曰今日行之正要简简则人易从如温公书仪人已以为难行其殽馔十五味亦难办舜功云随家丰俭曰然问唐人立庙不知当用何器曰本朝只文潞公立庙不知用何器曰与叔亦曾立庙用古器然其祭以古服乃作大袖皂衫亦怪不如着公服今五礼新仪亦简唐人祭礼极详

【郑可学録】

钦夫尝定诸礼可行者乃除冠礼不载问之云难行某答之云古礼惟冠礼最易行如婚礼须两家皆好礼方得行丧礼临时哀痛中少有心力及之祭礼则终献之仪烦多长乆皆是难行看冠礼比他礼却最易行

【叶贺孙録録中钦夫尝定诸礼可行者陈淳録云钦夫尝在广西刋三家礼録中最易行淳録云只一家事録中如婚礼下两句淳録云碍两家如五两之仪须两家是一様人始得】

问丧祭之礼今之士固难行而冠婚自行可乎曰亦自可行某今所定者前一截依温公后一截依伊川婚礼事属两家恐未必信礼恐或难行若冠礼是自家屋里事却易行向见南轩説冠礼难行某云是自家屋里事闗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又云婚礼庙见舅姑之亡者而不及祖葢古者宗子法行非宗子之家不可别立祖庙故但有祢庙今只共庙如何只见祢而不见祖此当以义起亦见祖可也问必待三月如何曰今若既归来直待三月又似太乆古人直是至此方见可以为妇及不可为妇此后方反马马是妇初归时所乘车至此方送还母家

【叶贺孙録】

泳居丧时尝编次丧礼自始死以至终丧各立门目尝以门目呈先生临归教以编礼亦不可中辍泳曰考礼无味故且放下先生曰横渠教人学礼吕与叔言如嚼木札今以半日看议礼文字半日类礼书亦不妨后蒙赐书云所定礼编恨未之见此间所编丧礼一门福州尚未送来将来若得贤者持彼成书复来参订庶几详审不至差互但恐相去之远难遂此期耳福州谓黄直卿也庚申二月既望先生有书与黄寺丞商伯云伯量依旧在门馆否礼书近得黄直卿与长乐一朋友在此方得下手整顿但疾病昏倦时多又为人事书尺妨废不能得就绪直卿又许了乡人馆未知如何若不能留尤觉失助甚恨乡时不曾留得伯量相与协力若渠今年不作书防则烦为道意得其一来为数月留千万幸也【作书时去易箦只二十有二日故得书不及徃后来黄直卿属李敬子招徃成礼编又以昏嫁不得行昨寓三山杨志仁反复所成礼书具有本末若未即死尚几有以遂此志也】

【胡泳録字伯量南康人戊午所闻先生六十九岁饶録卅四卷中】

服议汉儒自为一家之学以仪礼丧服篇为宗礼记中小记大传则皆申其説者详宻之至如理丝栉髪可试考之画作图子更参以通典及今律令当有以见古人之意不苟然也

【邵浩録】

问祭礼曰古礼难行且依温公择其可行者行之祭土地只用韩公所编秪一位祭祖自高祖而下如伊川所论古者秪祭考妣温公祭自曾祖而下伊川以高祖有服所当祭今见于遗书者甚详此古礼所无创自伊川所以使人尽孝敬追远之义

【杨骧録字子昻建宁人己酉甲寅所闻先生六十岁六十一嵗六十二岁六十三岁六十四岁六十五岁饶録十三卷十四卷中】

问祭礼古今事体不同行之多窒碍如何曰有何难行但以诚敬为主其他仪则随家丰约如一一饭皆可自尽其诚若温公书仪所説堂室等处贫家自无许多所在如何要行得据某看来苟有作者兴礼乐必有简而易行之理

【叶贺孙録】

杨通老问祭礼曰极难且如温公所定者亦自费钱温公祭仪庻羞麪食米食共十五品今须得一简省之法方可

【滕璘録字德粹新安人辛亥所闻先生六十二岁饶録十七卷中】

祭只三献主人初献嫡子亚献或主妇庻子弟终献或嫡孙执祭人排列皆从温公礼韩魏公礼不同【包録録中或主妇云云叶贺孙録云未有】

【主妇则弟为亚献弟妇得为终献】

问旧尝收得先生一本祭仪时祭皆是卜日今闻却用二至二分祭如何曰卜日无定虑有不虔温公亦云只用分至亦可问如此则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此三祭如何曰觉得此个礼数太逺似有僣上之意又问祢祭如何曰此却不妨

【辅广録】

朱子五经语类卷六十三

猜你喜欢
  卷二·杨士勋
  卷第十二·朱熹
  东宫备览卷六·陈模
  大学直指补注序·智旭
  孟子集注大全卷六·胡广
  卷三十·李明复
  尚书稗疏卷三·王夫之
  卷十四·顾栋高
  第13章·老子
  卷十六·王质
  管子輕重十五·马非百
  卷六十九·佚名
  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第六·佚名
  高僧傳卷第九·慧皎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佚名

    (外郎同张千上)自家宋了人的便是。如今新官下马,有许多文书不曾攒的,如今日在此攒这文书。张千,有一应闲杂人等,休放过来,若有人来打搅我,我不道的饶了你哩。(李德义上,云)自家李二的便是。闻说包待制大人下马,这文书不曾完备

  • 卷四十四·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四十四鹤鸣老人李俊民一【共七百零九首以下已借刻顾嗣立所録元百家诗初选中】补俊民字用章别号鹤鸣老人唐韩王元嘉之后家于泽州少通程氏之学金承安中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 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十四·赵尔巽

      刘藻 杨应琚子重英 苏尔相 明瑞   刘藻,字素存,山东菏泽人。初名玉麟,以举人授观城教谕,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试一等,授检讨,更名。累迁左佥都御史。圆明园工兴,疏言:“园工不过少加补葺,视前代饰台榭之观者度越何啻万万

  • ●卷首·王克昌

         志通乎史,为一郡文献所关。修之,宁非要事与顾近。今修志者,设局延主笔,立分纂、誊录、校对,供支十数人。计一年所费,不一千有余金。縻费益多,告成益远,以致各邑绅士、富民一闻,修志鲜不色骇而汗走矣。《保德志》逾七

  • 卷之四百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二四 蒯若木·周作人

    蒯若木在日本不知道学的是什么,仿佛似是工业,却也不大像。他与鲁迅来往很少,但颇稔熟,大概是在南京时相识的吧。他看见鲁迅总谈佛法,鲁迅很看过些佛书,可是佛教却是不相信,所以话不能投机,却还是各说各的。一九〇六年以后鲁迅

  • 陆俟传·魏收

    陆俟,代郡人,曾祖父陆干,祖父陆引,两代人都是部落首领。他的父亲陆突,太祖在位时率领部族之人随从皇帝东征西讨,屡建战功,被任命为厉威将军、离石镇将。天兴年间,陆突任上党太守,赐爵为关内侯。陆俟年少时即非常聪慧,颇有谋略。

  • 许奕传·脱脱

    许奕,字成子,简州人。因父亲的恩荫任长江县主簿。遭母丧,服丧期满后调为涪城县尉。庆元五年(1199),宁宗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名进士,被授予签书剑南东川节度判官。不到一年,他不穿丧服,在心中悼念亡父,为父亲守丧,被征召为秘书省正

  • 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以尊贤退不肖第二十四·晏婴

    叔向问晏子曰:“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曰:“君子之大义,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苛,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行精而不以明污,齐尚而不以遗罢,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义也。

  • 伸蒙子原序·林慎思

      予沽名未售,退栖槐里,旧着儒范七篇,辞艰理僻,不为时人所知,复研精覃思,一旦斋沐祷心灵,是宵梦有异焉。明日召蓍祝之,得蒙之观,曰:伸蒙入观通明之象也,因感而有所述焉。自号伸蒙子,尝与二三子辩论兴亡,敷陈古今也。或引事以眀理

  • 抓住当下的幸福·李叔同

    我们必须活在现在,因为只有现在是真实的,我们只能活在现在。我们不是为未来在天国中再生而修行,而是为了现在的安详、慈悲和快乐。活出生命的真谛生命无常,人生几十年看似很长,其实只在瞬息之间。面对生命,我们无暇置身于争

  • 卷四·马骕

    <经部,春秋类,左传事纬钦定四库全书左传事纬前集卷四  灵璧知县马骕撰左氏辩例下搜狩例搜五狩四治兵一大阅一焚一矢鱼一观社一周礼大司马之职曰中春教振旅遂以搜田中夏教苃舍遂以苖田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中冬教大阅

  • 对异己者的态度·梁漱溟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三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二世有品第二十一   問曰.實有過去未來.所以者何.若法是有.此中生心.如現在法及無爲法。又佛說色相.   亦

  • 虚舟省禅师诗集·虚舟普度

    虚舟省禅师诗集题溪饮庵老宿诗刻谁是西溪第一庵泉回面面镜光涵身忙谁得烟霞住眼冷方能涧石耽磬落清声书未卷钵分午食鸟来参几多逸兴归佳句我欲然藜细细探 又水到西溪分外幽年年清映似深秋君能一口都吞尽黄叶何曾一片

  • 卷第九·佚名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九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宋上宋太祖。姓赵。名匡胤。宣祖第二子。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岁丁亥。生於洛阳夹马营中。有神光满室。异香经宿不散。长入洛。至延寿寺大佛殿西南角。枕柱础昼寝。有僧见赤蛇入

  •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佚名

    一 所有此等见 而为遍住者&ldquo;唯此为真理&rdquo; 必为诤论者 彼等之一切由 由[他]蒙毁訾 但彼[自派]中 而则受赏赞(八九五)&ldquo;所有此等见,而为遍住者&rdquo;[之句中],&ldquo;所有&rdquo;者,是普遍一切,一切之一切,无

  • 西太后艳史演义·李伯通

    章回体小说,全书共32回,以清朝道光十六年到宣统元年为时间跨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叶赫那拉 慈禧的一生。其中既有慈禧荒淫无度的艳史生活,书中有大量男女床笫云雨之欢、交合之悦的情节和场面(比如慈禧[兰儿]与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