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卷七十
宋纪
神宗皇帝
纲 戊申,神宗皇帝熙宁元年,春正月朔,日食。
目 帝不受朝,诏宰相极言阙失。帝尝谓文彦博曰:“天下敝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更张之。”韩绛曰:“为政立事,当有大小先后之序。”帝曰:“大抵威克厥爱,乃能有济。”又谓彦博曰:“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共宜留意节用。”
纲 赵概罢。
目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恶,在官如不能言,然阴以利物者为多,时议比之刘宽、娄师德。以老求罢。
纲 以唐介参知政事。
纲 夏四月,诏王安石越次入对。
目 安石受命,历七月始至京师,诏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
一日御讲度,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徵,汉昭烈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者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耳。”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纲 六月,河决恩、冀、瀛州。
纲 秋七月,以陈升之知枢密院事。
纲 京师地震。
目 自七月至十一月京师地震者六,河朔地亦大震。
纲 九月,初封太祖曾孙从式为安定郡王。
目 帝谓创业垂统,实自太祖,顾无以称,乃下诏封太祖诸孙行尊者一人,奉太祖祀,世世勿绝。同知太常礼院刘攽言:“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太祖传天下于太宗,继体之君,皆太祖子孙,不当别为天子置后。若崇德昭、德芳之后,世世勿降爵,宗庙祭祀,使之在位,则所以褒扬艺祖者著矣。”帝从之。遂有是命。从式,德芳之孙也。
纲 冬十一月,郊。
目 执政以河朔早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常衮辞堂馔,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职,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会安石草制引常衮事责两府,两府不敢复辞。
纲 十二月,邵亢罢。
纲 己酉,二年,春二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参知政事。
目 初,弼自汝州入觐,诏许肩舆至殿门,令其子掖以进,且命毋拜。坐语,从容访以治道。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人君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皆得其实矣。”又问边事,弼对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帝默然。至日昃乃退。欲以集禧观使留之,力辞赴郡。至是,召拜司空兼侍中,赐甲第;悉辞之,乃诏以左仆射同平章事。
时帝以灾变避殿,减膳撤乐,王安石言:“灾异皆天数,非关人事得失所致。”弼在道闻之,叹曰:“人君所畏者天耳,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此必奸人欲进邪说以摇上心,使辅弼谏诤之臣无所施其力。是治乱之机,不可以不速救。”即上书数千言力论之。及入对,又曰:“君子小人之进退,系王道之消长,愿深加辨察,勿以同异为喜怒,喜怒为用舍。陛下好使人伺察外事,故奸得志。又今中外之务渐有更张,此必小人献说于陛下也。大抵小人惟喜动作生事,则其间有所希觊;若朝廷守静,则事有常法,小人何望哉。愿深烛其然,无使有悔!”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邪?经术不可任邪?吏事不可任邪?”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介退谓曾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侍读孙固曰:“安石可相否?”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纲 创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
目 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权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后世惟桑弘羊、刘晏粗合此意。学者不能推明先王法意,更以为人主不当与民争利。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
安石犹恐帝不能决意任之,乃复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论所惑。”帝曰:“有一人败事而遂废所图,此所以少成事也。”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升之、安石领其事。
初,泉人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简正中书五房。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安石与刘恕友善,欲引置三司条例,恕以不习金谷为辞,且曰:“天子方属公以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安石遂与之绝。
纲 夏四月,河决,地震,旱。
纲 参知政事唐介卒。
目 介简伉敢言,居政府数与王安石争辩,而安石强解,帝主其说,介不胜其愤,遂疽发背而卒。谥忠肃。
纲 以薛向为江、浙、荆、淮发运使。
纲 罢知开封府滕甫。
目 初,甫同修起居注,帝召问治乱之道,对曰:“治乱之道,知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汩之也。”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帝以为名言,乃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甫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肺鬲。帝知其诚,尽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甫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尝与甫同考试,语言不相能,深恶甫。会议新法,恐甫言而帝信之,因极力排甫,出知郓州。
纲 遣使察农田水利赋役于天下。
目 从三司条例司之请,遣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行诸路,相度农田、水利、税赋、科率、徭役利害。
纲 置卖盐场于永兴军,罢通商法。
目 官自鬻之,从薛向之请也。
纲 五月,罢翰林学士郑獬、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知制诰钱公辅。
目 獬权开封府,不肯行新法;拱辰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公辅言滕甫不宜去,薛向变法当黜。安石恶之,出獬知杭州,拱辰判应天府,公辅知江宁府。
纲 六月,罢御史中丞吕诲。
目 王安石既执政,士大夫多以为得人,吕诲独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将对,学士司马光亦将诣经筵,相遇并行,光密问:“今日所言何事?”诲曰:“袖中弹文乃新参也。”光愕然曰:“众喜得人,奈何论之?”诲曰:“君实亦为是言邪!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已。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即位,所与图治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心腹之疾,顾可缓邪!”
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诚恐陛下悦其才辩,久而倚毗,大奸得路,群阴汇进,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于人,徒文言而饰非,将罔上而欺下,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疏奏,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诲遂求去,安石亦求去。帝谓曾公亮曰:“若出诲,恐安石不自安。”安石曰:“臣以身许国,陛下处之有义,臣何敢以形迹自嫌,苟为去就。”乃出诲知邓州。
诲既斥,安石益横,光由是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诲三居言职,始论陈旭,次论欧阳修。最后论王安石。凡三见黜,人推其鲠直。
王安石嫌吕公弼不附己,乃白用公弼弟知开封府公著为中丞以逼之,公弼果力求去,帝不许。公著言于帝曰:“惟人君去偏听独任之弊,而不主先入之言,则不为邪说所乱矣。”帝善其言,而不能用。
纲 秋七月,行均输法。
目 条例司言:“诸路上供,岁有常数,年丰可以多致,而不能赢馀;年歉难于供亿,而不敢不足。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江、浙、荆、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宜假以钱货,资其用度。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而制其有无,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专行于六路,赐内藏钱五百万缗,上供米三百万石。时议者虑其为扰,多言非便,帝不听。
薛向既董其事,乃请设置官属,从之。苏辙言:“今先设官置吏,簿书廪禄,为费已厚,非良不售,非贿不行。是官买之价,比民必贵;及其卖也,弊复如前。此钱一出,恐不可复,纵使其间薄有所获,而征商之额所损必多矣。”帝方惑于王安石,不纳其言,然均输法亦迄不能就。
纲 八月,罢判国子监范纯仁。
目 初,纯仁自陕西转运副使召还,拜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帝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不敢言而敢怒’者是也。”帝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陈古今治乱可为监戒者。”遂作尚书解以进。
时帝切于求治,多延见疏逖小臣,咨访阙失。纯仁言:“小人之言听之若可采,行之必有累。盖知小忘大,贪近昧远。愿加深察。”及薛向行均输法于六路,纯仁言:“臣尝亲奉德音,欲修先王补助之政。今乃使小人掊克生灵,敛怨基祸。安石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异己者为不肖,合意者为贤人。在廷之臣,方大半趋附,陛下又从而驱之,其将何所不至!道远者理当驯致,事大者不可速成,人才不可急求,积弊不可顿革,俨欲事功急就,必为佞所乘。宜速还言者而退安石。”留章不下。纯仁力求去,不许。未几罢谏职,改判国子监,纯仁去意愈确。安石使谕之曰:“已议除知制诰矣。”纯仁曰:“是以利我也。言不用,万钟何加焉!”遂录所上章申中书。安石大怒,乞加重贬,帝曰:“宜与一善地。”命知河中府,寻徙成都转运使,以新法不便,戒州县未得遽行,安石怒其沮格,以事左迁知和州。
纲 以程颢权监察御史里行。
目 初,颢举进士,再调晋诚令,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凡孤茕残废,使无失所,行旅疾病,皆有所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其善恶。在县三年,民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振野。用荐者改著作佐郎。至是,吕公著荐为御史。帝素知其名,数召见;每退,必曰:“频求对,欲常常见卿。”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庭,中人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颢前后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言、育才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人主。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
纲 罢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辙。
目 辙与吕惠卿论多不合,会遣八使于四方求遗利,辙以书抵王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之罪,陈升之止之,乃以为河南府推官。
纲 九月,行青苗法。
目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至是,条例司请:“以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依陕西青苗钱例,民愿预借者给之,令出息二分,随夏秋税输纳,愿输钱者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俭物贵,然后出粜,所及者不过城市游手之人,今通一路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是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之意也。欲量诸路钱谷多寡,分遣官提举,每州选通判幕职官一员,典干转移出纳,仍先自河北、京东、淮南三路施行,俟有绪推之诸路。”诏曰:“可。”乃出内库缗钱百万,籴河北常平粟,而常平、广惠仓之法遂变为青苗矣。
初,王安石既与吕惠卿议定,出示苏辙等曰:“此青苗法也,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本以救民。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由是逾月不言青苗。
会京东转运使王广渊言:“春农事兴而民苦乏,兼并之家得以乘急要利。乞留本道钱帛五十万,贷之贫民,岁可获息二十五万。”从之。其事与青苗法合,安石始以为可用。召广渊至京师与之议,于是决意行焉。
纲 以吕惠卿为崇政殿说书。
目 王安石荐惠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司马光谏曰:“惠卿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生,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从心。”帝曰:“惠卿进对明辩,亦似美才。”光对曰:“惠卿诚文学辩捷,然用心不正,愿陛下徐察之。江充、李训若无才,何以动人主?”帝默然。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纲 冬十月,富弼罢。
目 王安石用事,雅不与弼合,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帝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彦博。帝默然良久,曰:“王安石何如?”弼亦默然。遂出判亳州。弼恭俭孝敬,好善疾恶,常言:“君子与小人并处,其势必不胜。君子不胜,则奉身而退,乐道无闷;小人不胜,则交结构扇,千岐万辙,必胜而后已。待其得志,遂肆毒于善良,求天下不乱,不可得也。”
纲 以陈升之同平章事。
目 升之既相,帝问司马光曰:“近相升之,外议云何?”对曰:“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帝曰:“升之有才智,晓民政。”光曰:“但不能临大节不可夺耳。凡才智之士,必得忠直之人从旁制之,此明主用人之法也。”帝又曰:“王安石何如?”对曰:“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纲 城绥州。
目 初,夏主秉常寇秦州,复上誓表,请纳安远、塞门二砦以乞绥州,诏将许之,鄜延宣抚郭逵上言曰:“此正商於六百里之策也。非先交二砦,不可与绥。”朝议以为然,赐以誓诏。逵命机宜文字赵等如夏,以夏人渝盟,请城绥州不以易二砦,从之,改名绥德城。
纲 十一月,命韩绛制置三司条例。
目 初,陈升之欲傅会王安石以固其位,安石亦患正论盈廷,引升之为助。升之知其不可,而竭力为之用;安石德之,故先使正相位。升之即相,乃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因言于帝曰:“宰相无所不统,所领职事,岂可称司,请罢制置三司条例司。”由是二人遂判,安石乃荐绛共事。安石每奏事,绛必曰:“臣见安石所陈非一,皆至当可用,陛下宜省察。”安石恃以为助。
纲 十二月,下龙图阁学士祖无择秀州狱,贬为忠正节度副使。
目 初,无择与王安石同知制诰,安石尝辞一人所馈润笔物,不获,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及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会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因迎安石意,遂连无择在杭州贪贿。时无择知通进银台司,自京师逮赴秀州狱,巧诋无所得,遂诬以他事,调为忠正军节度副使。无择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被诬放弃,士论惜之。
纲 增置宫观官。
目 帝以监司郡守有老不任职者,则与闲局,王安石亦欲以处异议者,遂增置三京留司、御史台、国子监及诸州宫观官使,不限员。
纲 以张载为崇文院校书,寻辞归。
目 载,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以书谒范仲淹,仲淹谓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之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与程颢、程颐论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傍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举进士,调云岩令,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劝酬之,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访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帝初即位,一新百度,思得才哲之士谋之,吕公著荐载有古学,召见,问治道。载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校书。一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未几移疾,屏居南山下。
纲 庚戌,三年,春正月,罢判尚书省张方平。
目 初,帝欲用王安石,方平以为不可。方平寻以丧去,服阕,以观文殿学士判尚书省。安石言留之不便,遂出知陈州。及陛辞,极论新法之害,帝为之怃然。未几召为宣徽北院使,留京师,安石深沮之,方平亦力求去,乃复出判应天府。
纲 二月,河北安抚使韩琦请罢青苗法。王安石称疾不朝,诏谕起之。
目 河北安抚使韩琦上疏曰:“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民,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令乡户及坊郭户,借钱一千,纳一千三百,是官自放钱取息,与初诏相违。又条约虽禁抑勒,然不抑勒,则上户必不愿请,下户虽或愿请,请时甚易,纳时甚难,将来必有督索同保均赔之患。陛下躬行节俭,以化天下,自然国用不乏,何必使兴利之臣,纷纷四出,以致远迩之疑哉。乞罢提举官,第委提点刑狱,依常平旧法施行。”帝袖其疏以示执政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强与之。”王安石勃然进曰:“苟从其所欲,虽坊郭何害!”因难琦奏曰:“如桑弘羊笼天下货财以奉人主私用,乃可谓兴利之臣。今陛下修周公遗法,抑兼并,振贫弱,非所以佐私欲,安可谓兴利之臣乎!”帝终以琦说为疑,安石遂称疾不出。
帝谕执政罢青苗法,赵抃请俟安石出。安石求去,帝命司马光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之,且命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安石,安石入谢,因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朋比,欲败先王正道以沮陛下,此所以纷纷也。”帝以为然。安石乃起视事,持新法益坚。以琦奏付条例司,令曾布疏驳,刊石颁之天下。琦申辩愈切,且论安石妄引周礼以惑上听,皆不报。
纲 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
目 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辨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夺气,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知通进银台司范镇封还诏旨者再,帝以诏直付光,不由门下。镇奏曰:“由臣不才,使陛下废法。”乞解其职,许之。
纲 解韩琦河北安抚使。
目 琦以论青苗不见听,上疏请解河北安抚使,止领大名府路。王安石欲沮琦,即从之。
纲 三月,始以策试进士。
目 初,同知贡举吕公著在贡院中密奏言:“天子临轩策士而用诗赋,非举贤求治之意,乞出自宸衷以咨访治道。”至是上御集英殿试进士,遂专用策,赐叶祖洽以下三百人及第出身。祖洽策言:“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得擢第一。时直史馆苏轼谓“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宰,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乃拟答进士策献之。上以示王安石,安石言“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数请绌之。
纲 置刑法科。
纲 贬知审官院孙觉知广德军。
目 帝初即位,觉为右正言,以言事忤帝意,罢去。王安石早与觉善,将援以为助,自知通州召还,累改知审官院。时吕惠卿用事,帝问于觉,觉对曰:“惠卿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帝曰:“朕亦疑之。”青苗法行,首议者谓:“周官泉府,民之贷者至输息二十而五,国事之财用取具焉。”觉条奏其妄曰:“成周赊贷,特以备民之缓急,不可徒与也,故以国服为之息。然国服之息,说者不明,郑康成释经乃引王莽计赢受息,无过岁什一为据。不应周公取息重于莽时,况国用专取具于泉府,则冢宰九赋将安用邪!圣世宜讲求先王之法,不当取疑文虚说以图治。”安石览之怒,始有逐觉意。会曾公亮言畿县散青苗钱,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遣觉行视虚实,觉言:“民实不愿与官相交,望赐寝罢。”遂坐奉诏反覆,贬知广德军。
纲 夏四月,贬御史中丞吕公著知颍州。
目 青苗法行,公著上疏曰:“自古有为之君,未有失人心而能图治,亦未有胁之以威,胜之以辩,而能得人心者也。昔日之所谓贤者,今皆以此举为非,而主议者一切诋为流俗浮论,岂昔皆贤而今皆不肖乎!”会帝使公著举吕惠卿为御史,公著曰:“惠卿固有才,然奸邪不可用。”王安石以是积怒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贬知颍州。
纲 赵抃罢。
目 安石持新法益坚,抃大悔恨,上疏言:“制置条例司,建使者四十余辈,骚动天下。安石强辩自用,诋公论为流俗,违众罔民,顺非文过。近者,台谏侍从多以言不听而去,司马光除枢密不肯拜。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惧非宗庙、社稷之福也。”奏入,恳求去位,乃出知杭州。抃长厚清修,为政善因俗施教,宽猛不同,以惠利为本,韩琦称为人中表仪,己不及也。
纲 以韩绛参知政事。
纲 以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罢知制诰宋敏求、苏颂、李大临。
目 定少受学于王安石,举进士,为秀州判官。孙觉荐之朝,召至京师。知谏院李常见之,问曰:“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如何?”定曰:“民便之,无不喜者。”常曰:“举朝方共争是事,君勿为此言。”定即往白安石,且曰:“定但知据实以言,不知京师乃不许。”安石大喜,立荐对。帝问青苗事,定曰“民甚便之”。于是诸言新法不便者,帝皆不听。命定知谏院,宰相言:“前无选人除谏官之比。”遂拜监察御史里行。知制诰宋敏求、苏颂、李大临言:“定不由铨考擢授朝列,不缘御史荐寘宪台,虽朝廷急于用才,度越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封还制书。诏谕数四,颂等执奏不已;并坐累格诏命,落知制诰。天下谓之“三舍人”。
纲 罢临察御史里行程颢、张戬、右正言李常,以谢景温为侍御史知杂事。
目 颢言:“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正使侥幸小有事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帝令颢诣中书议,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言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之。”安石为之愧屈。
戬与台官王子韶论新法不便,乞召还孙觉、吕公著。戬又上疏论王安石乱法,曾公亮、陈升之依违不能救正,韩绛左右徇从,李定以邪谄窃台谏,吕惠卿刻薄辩给,假经术以文奸言,岂宜劝讲君侧。又诣中书争之,安石举扇掩面而笑,戬曰:“戬之狂直,宜为公笑,然天下之笑公者不少矣。”陈升之从傍解之,戬曰:“公亦不得为无罪。”升之有愧色。
常上言:“均输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帝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不奉诏。
安石既积怒言者,而颢等以言不行,亦各乞罢,乃罢常通判滑州,戬知公安县,子韶知上元县。安石素善颢,及是虽不合,犹敬其忠信,但出为京西路提刑。颢固辞,乃改签书镇宁节度判官。数日之间,台谏一空。安石以外议纷纷,请以姻家谢景温为侍御史知杂事,帝从之。
纲 五月,诏罢制条例归中书,以吕惠卿兼判司农寺。
纲 辽立贤良科。
纲 分审官东、西院。六月,罢知谏院胡宗愈。
目 旧制,文选属审官院,武选属枢密院。至是帝与王安石议分审官为东、西院,东主文,西主武,以夺枢密之权,且沮文彦博也。彦博言于帝曰:“若是则臣无由与武臣相接,何由知其才而委令之哉!”帝不听。宗愈亦力言其不可,且言:“李定非才。”帝恶之,手诏“宗愈潜伏奸意,中伤善良”,罢通判真州。
监察御史陈荐言:“李定顷为泾县主簿,闻母仇氏死,匿不为服。”定自辩实不知为仇氏所生,故疑不敢服,而以侍养辞官。曾公亮谓“当行追服”,王安石力主之。罢荐御史,而改定为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复言:“定不孝之人,不宜居劝讲之地。”且论安石之罪。安石又白罢三人。定亦不自安,求解说书,乃检正中书吏房直舍人院。
纲 以朱寿昌通判河中府。
目 寿昌父巽守京兆时,妾刘有娠而出,生寿昌,数岁乃还父家,母子不相闻者五十年。寿昌行四方求之,不得,饮食罕御酒肉,与人言辄流涕。及知广州军,与家人诀,弃官入秦,誓不见母不还。行次同州得焉,刘氏时年七十余矣。京兆守臣钱明逸以闻,诏寿昌赴阙。时言者共攻李定不服母丧,王安石力主定,因忌寿昌。及寿昌至,但付审官院折资,通判河中府。居数岁,其母卒,寿昌居丧几丧明,天下称其孝。
纲 秋七月,罢吕公弼知太原府,以冯京为枢密副使。
目 公弼以王安石变法,数劝其务安静,安石不悦。公弼具疏将论之,从孙嘉问窃其稿以示安石,安石先白之,帝怒,遂罢公弼知太原府。吕氏号嘉问为“家贼”。
京为御史中丞,言:“薛向总利权无绩效,近者复除天章阁待制,于侍从为最亲,非向人材所堪处。”帝不悦,以语安石,安石请改用京,帝从之,以为枢密副使。
纲 出直史馆苏轼通判杭州。
目 轼自直史馆议贡举与帝合,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轼对曰:“陛下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时之来,然后应之。”帝竦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王安石不悦,命权开封推官,将困之以事。
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尝以新法不便,上疏极论,且曰:“臣之所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所恃者人心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今陛下又创制置三司条例司,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使者四十余辈分行营干于外。以万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财,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功茫如捕风。青苗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乎!昔汉武以财力匮竭,用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臣愿陛下结人心者此也。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仁祖持法至宽,用人有序,专务掩覆过失,未尝轻改旧章。考其成功,则曰未至;言乎用兵,则十出而九败;言乎府库,则仅足而无余;徒以德泽在人,风俗知义,故升遐之日,天下归仁。议者见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举,乃欲矫之以苛察,济之以智能,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浇风已成,欲望风俗之厚,岂可得哉!臣愿陛下厚风俗者此也。祖宗委任台谏,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将以折奸臣之萌也。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今者物论沸腾,怨交至,公议所在,亦知之矣。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纲纪一废,何事不生?臣愿陛下存纪纲者此也。”时王安石赞帝以独断专任,轼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独断而克,苻坚伐晋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功异为问。安石滋不悦,使侍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纲 八月,夏人寇环、庆州,以韩绛为陕西宣抚使。
纲 九月,以曾布为崇政殿说书,判司农寺。
目 王安石常欲置其党一二人于经筵,以防察奏对者。吕惠卿遭父丧去职,安石遂荐布代之。布资序浅,人尤不服,寻罢。
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至是应举入京师。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安石惊曰:“何乃尔?吾与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公乐闻善,古所未有,然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召佃谓之曰:“惠卿言‘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即而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
纲 以刘庠知开封府。
目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见之。或以为言,庠曰:“安石自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往将何语邪!”卒不往,而上疏极言新法非是。帝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对曰:“臣知事陛下而已,不敢附安石也。”
纲 曾公亮罢。
目 公亮初嫉韩琦,故荐王安石以间之。及同辅政,知帝方向安石,凡更张庶事,一切阴助之,而外若不与同者。尝遣其子孝宽参其谋,至帝前略无所异,由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深德之。公亮以老求去,遂拜司空、侍中、集禧观使。苏轼尝从容责其不能救正变更,公亮曰:“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然安石犹以公亮不尽阿附己,于是听其罢相。
纲 以冯京参知政事,吴充为枢密副使。
纲 策贤良方正之士,黜台州司户参军孔文仲。
目 诏举贤良,帝亲策之。太原判官吕陶对曰:“陛下初即位,愿不惑理财之说,不间老成之谋,不兴疆埸之事。陛下措意立法,自谓庶几尧、舜,然以陛下之心如此,天下之论如彼,独不反而思之乎!”及奏第,帝顾王安石取卷读,读未半,神色颇沮。帝觉之,使冯京竟读,称其言有理。台州司户参军孔文仲策凡九千余言,力论安石所建之法非是,宋敏求第为异等。安石怒,启帝御批,罢文仲还故官。齐恢、孙固封还御批。范镇上疏言:“臣所荐孔文仲,草茅疏远,不识忌讳。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为圣明之累。”不听。吕陶亦止授通判蜀州。
纲 罢翰林学士司马光。
目 光求去,上曰:“王安石素与卿善,何自疑?”光曰:“安石执政,凡忤其意如苏轼辈者皆毁其素履,中以危法。臣不敢避削黜,但欲苟全素履。且臣善安石孰如吕公著?安石初举公著,后亦毁之,彼一人之身,何前是而后非,必有不信者矣。”求益力,乃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纲 冬十月,陈升之罢。
纲 贬秦凤经略使李师中知舒州。
目 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王韶,请筑渭、泾上下两城,屯兵以抚纳洮、河诸部。下师中议,师中以为不便,诏师中罢帅事。韶又言渭源至秦州良田不耕者万顷,愿置市易司,颇笼商贾之利,取其赢以治田,乞假官钱为本。诏秦凤经略司以川交子易物货给之,命韶领市易事。师中言:“韶所指田,乃极边弓箭手地耳。又将移市易司于古渭,恐秦州自此益多事,所得不补所亡。”王安石主韶议,为削师中职,徙知舒州。寻进韶太子中允。
初,师中仕州县,邸状报包拯参知政事,或曰:“朝廷自此多事矣。”师中曰:“包公何能为?今知鄞县王安石者眼多白,甚似王敦,他日乱天下者必斯人也。”世贵其先识。
纲 翰林学士范镇致仕。
目 镇上疏曰:“臣言青苗不见听,一宜去;荐苏轼、孔文仲不见用,二宜去。李定避持服,遂不认母,坏人伦逆天理,而欲以为御史,反为之罢舍人,逐台谏。王韶上书肆欲欺罔,以兴造边事,事败则置而不问,反为之罪帅臣。及不用苏轼则掎摭其过,不悦孔文仲则遣之归仕,以此二人,况彼二人,是非得失,能逃圣鉴乎!”因复极言青苗之害,且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疏入,王安石大怒,持其疏至手颤,乃自草制极诋之,遂以户部侍郎致仕。镇表谢,略曰:“愿陛下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心腹,以养中和之福。”天下闻而壮之。苏轼往贺曰:“公虽退而名益重矣。”镇愀然曰:“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
纲 十二月,改诸路更戍法。
纲 立保甲法。
目 于是诸州籍保甲,聚民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为盗,郡县不敢以闻。判大名府王拱辰抗言其害。曰:“非止困其财力,夺其农时,是以法驱之使陷于罪罟也。浸淫为大盗,其兆已见。纵未能尽罢,愿裁损下户以纾之。”主者指拱辰为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报国也。”抗章不已,帝悟,由是下户得免。
纲 以韩绛、王安石同平章事,王珪参知政事。
纲 行募役法。
目 司马光言:“上等户自来更互充役,有时休息;今使岁出钱,是常无休息之期。下等户及单丁、女户从来无役;今尽使之出钱,是鳏寡孤独之人俱不免役。夫力者,民之所生而有;谷帛者,民可耕桑而得;至于钱者,县官之所铸,民之所不得私为也。今有司立法,惟钱是求,岁丰则民贱粜其谷,岁凶则伐桑枣、杀牛、卖田得钱以输,民何以为生乎!此法卒行,富室差得自宽,贫者困穷日甚矣!”帝不听。
猜你喜欢 卷十八 崇祯十五年壬午·计六奇 卷三 景帝·王夫之 第五十四回 教场校射技擅穿杨 古沼观渔险遭灭顶·蔡东藩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十二)·陈寅恪 卷之二十六·佚名 卷之十一·佚名 卷六十五下上·郝经 一一八九 军机大臣奏查《诸史同异录》悖妄之处现传提调询问并查底本片·佚名 四七六 谕办理四库全书出力人员梦吉陆费墀等着分别升用授职与赏赐·佚名 七五 大学士刘统勋等奏遵议给还遗书办法折·佚名 评鉴阐要卷十一·乾隆 三国志补注卷二·杭世骏 赵僭王宇文招传·令狐德棻 卷五十七·徐天麟 王正黼·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