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上

明之亡也,死义者连镳接衽;若播迁穷海而之死靡他、称一代硕果者,则有宋文丞相而后,推明之张司马煌言云。

煌言字玄箸,号苍水;鄞县人。远祖当元时逃入高丽,以家世仕宋故。至明初,始归籍甬东,称高丽张氏。高祖伯祥,起家孝廉为令,列“郡志”“孝友”传。父圭璋,号两如;甲子乙榜。母赵孺人,艰于嗣,虔祷关壮缪;生时父梦五色云现,故小字云。幼善病,病辄濒死。六岁就塾,书上口,即成诵。十二,丧母。父判河东鹾、署解州篆,为壮缪故里;煌言谒词下,撰文祭告,以忠义自矢。年十六,补邑弟子员;迅笔皆惊人语。性豪宕,喜声歌、六博,兼致谈兵挟策之徒。父庭训甚严,屡杖之勿改。年二十三,中壬午乡榜;即操选政,弁其集日“铭燕”,名大噪。

乙酉,宁绍兵起,蹑屩走台郡,迎鲁藩(讳以海,孝王第八子。癸未兖州破,孝王与世子咸殉;南渡袭封,侨居台州);授检讨,司诰敕。时豪帅拥兵自卫,目无共主,士骄民困。虽有建白,势不得行。煌言感愤时事,恒声泪俱咽。

丙戌六月朔,钱塘师溃;仓卒驰归,拜其父曰:“儿将随主航海。”

竟去。

监国驻舟山为行在,虽有城郭、人民,而弹丸地孤峙海中,诸豪帅若王之仁、方国安辈或死、或降,余皆市侩、菜佣,惟老将张名振一军独全,且拥戴无二心。煌言依名振,与之协力,希为一成一旅计。张殁,代统其兵;晋少司马。王兵道尔禄以书招之,不应;俾亲属开谕百端,又不应。令其父谕之降,终不应;最后报曰:“儿不孝,宁为赵苞,不为徐庶;大人善自为计!”

闻者痛之。

舟山破,监国往依闽帅郑成功。其父芝龙,故海中剧盗;崇祯初,受招安,倚海为窟。岁以番舶通日本、琉球、暹逻诸国,积金钱无算。阳奉唐藩,子冒赐姓,跋扈甚;性实恇怯,无大略。丙戌仙霞关不守,芝龙投款,倏而北去。弟郑彩、子成功,踞厦门海岛。以嫌,杀阁部熊汝霖;他若名搢绅之从亡者如钱肃乐、沈宸荃,皆悒怏死。煌言决其无成,不往;独以孤军留浙海。忠信所孚,郑亦敬而爱之,不敢犯也。

既闻父亡,一恸而绝;比苏,不再哭。念已破家殉国,父死不葬;又妻子颠连,无以存活:故终其身不畜一姬侍。盖刻厉如此。吏议拒命,久籍其家;家属发京口养赡,冀其来归,而卒不动。初,煌言入海时,遇飓风,舟尽覆;登海岛,饥困待毙。梦神告曰:“饷君侯千年鹿,候十九年还我!”

诘朝,果得一黑鹿,炙食之;人尝一脔,历旬不饥。遇他舟至,获免。

己亥,郑成功下镇江、犯金陵,煌言亦率其部下楼船,扬帆直抵安庆。未几,成功兵败宵遁。煌言闻报,势不能独留;而江路已截,舍舟从陆。入霍山县境,止一童子相随;纡回山谷间,迷失道。乃赂土人为导,日暮饭脱粟,弃足上靴,易双履,乘月而行。至黎明,走七十里,履不容足,中宵涉水,益加窄,足趾血殷,踵尽裂。腹且馁,望门谋朝餐。凡有问者,皆以“馆师避难”对;村中聚观如堵。导者尚隔水,远见村民之遮道而问也,必谓事露;遽逸去。既失道、复失导,主仆两人步履■〈彳仓〉徨,乡音又异;皆疑为逃卒,盘诘纷然,仍以“馆师”对,久方解。视其中貌厚者胡姓,复赂以金,使导行;强而后可。是日,又行三十里;宿旅店,亦胡族属也。忽胡之弟至,招兄出耳语;良久却入,而曰:“君从海上来,非馆师也。”

问何以知之?曰:“顷有十数人过弟舍,予弟固问之,知君为海上人。吾兄弟意本无他,不须过虑也!”

胡之老人闻之,亦具鸡黍焉。凌晨,谋所向;佥云:“应从安庆问渡。”

当煌言之离芜关而趋江上也,有旧时宾从朱某来谒;叩其近状,云卖药于安庆之高河埠市中。因嘱胡导往其地,令童子先问朱某药室所在;市人见童子之问朱也,觉有异,群踪迹之。市豪徐某、金某皆歙产,夙与朱善;偶从桥上过,闻童子问朱君,市人又踪迹童子,亦觉有异。以数语解散,市人竟去。而朱适他往未返,无居停主,投宿逆旅;媪亦歙人,闻为朱君来,乃下榻。而胡姓导者将于次早别去,势不可留;益怅怅无聊。倏记安庆向有卖稻船往来江南北,必取道枞阳湖;高河之枞阳一水可通,令胡觅便帆渡江出池州,将登九华山,徐图归计。买舟既定,暂止客店。金与徐又自外至,引入空室;问曰:“君得毋姓张乎?”

诡曰:“吴姓。”

金曰:“不然。君固司马公也。日者与朱某同谒公江上,而军务旁午,余无从晋谒,窃于舟次窥见丰采耳。”

遂不讳而告以故。金固要至其家,始通姓名。诘朝,令一何姓者为伴,由枞阳渡黄湓出江,抵张家滩;池州东流县所辖也。再历建德、祁门山中,走休宁;皆何姓所熟识,逐伴同行。惟鸟道羊肠,较霍山尤甚;又患疟,扶病走,头岑岑汗下如雨,蹒跚而前。东、建延袤高山,多小寇出没,或乘夜剽掠;土人相率持兵守岭头,凡过客,皆攫金为费,有戒心焉。将次祁门,江右有兵出屯朱桥;村舍逋逃,商旅裹足。赖同行多歙人,得无他。计程两日,抵休宁,即可买棹溪行,信宿达严陵矣。乃休邑有客兵过,闉闍昼闭;乘间得抵城中,寓徐之诸父善岐黄者家,治具相款。然实认为馆师与其犹子善,而不识其根柢也。兵过,买棹将趋严陵。过新安亭,亭长呵止之;索篙师金,始放行。达街口,有巡司廨逻卒登舟讥察,睥睨久之而去。解维过淳安,乃入浙省。会有文符捉民艇戴兵,纡道走遂安。凡两买棹,才得严郡;而晦迹益难。乃自婺之东、义出天台,以赴海壖;鸟道羊肠,视徽州为更甚。而辛苦艰难,亦复倍之。溯自霍山奔走以来,之安庆、之池、之徽、之严、之婺、之浦江、之义乌、之天台、宁海,计程二千余里;间关百折,志不少挫。归而招集散亡,寄身孤屿;在南田、临亹间,飘泊数年。恒以一剑自随,誓死不贰。

甲辰秋,逻者获二卒为导,突往执之。被执登舟,所畜一小猴相向哀鸣,跃入水死。至郡城,提督张待以客礼;角巾葛衣,舆而入。张曰:“张先生何以屡邀而不至?”

答曰:“父死不葬,不孝;国难无匡,不忠。不孝、不忠,羞见江东!”

劝之降,不答。次日,送之赴省;前此投诚诸将卒送者几千人,齐声号恸。煌言神色自若,出西门,曰:“姑缓!”

望北四拜,辞阙也;望郭门四拜,辞乡也。随与岸上送者拱手而别。登舟,左右翼而行,虑其赴水;笑曰:“无庸!此非我死地!”

至武林,处于旧府。时总督赵劝之降甚力,始终不答。自被执,即不食;日赋诗自娱。守者叩头哀恳,煌言徐曰:“既办一死,何苦累若等!”

乃复食,亦惟啖时果数枚而已。一日,督院赴馆,蹙额曰:“老先生部文到矣!”

煌言即起。肩舆至官巷口,口占曰:“我年四十五,今朝九月七;含笑从文山,一死万事毕。”

端坐于地而正命焉。会城义士朱亶生、张文嘉等葬其遗骸于西湖南屏山(杭人称为南屏先生)净慈寺左邵皇亲坟翁仲后之左侧,遥与岳武穆、于忠肃两墓相望。煌言诗:“西子湖头有我师”;从初志也。夫人董,先死;子万祺,前三日亦被刑于京口。幕客句容罗纶、鄞人杨冠玉,与煌言同死;俱葬于左右,三冢巍然。杨冠玉者,大家后裔;与煌言比邻。父母死,从之海上。临刑,当事见其幼,欲释之;冠玉曰:“司马公死于忠,某义不忍独生!”

延颈就刃。今寒食酒浆、春风纸蝶、岁时浇奠不绝;而部曲过其墓者,犹闻野哭云。

自丙戌至甲辰,盖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林时对曰:公幕客王畏斋,黄岩诸生;今披缁,名超遯。语余云:“公被执前一日,梦金甲神持符,称奉上帝命召公。次早,告畏斋,詑其异。俄有白气一缕,直冲至所居茆厂;畏斋亲见之。夜半子时,即蒙难。”

呜呼!公之生死,固非偶然也。

卢宜曰:苏子卿之使漠北也十九年,公之处海上也亦十九年。而公所历,有倍难者;其一生一死,固可勿论也。公少白晰,美丰姿;后乃高颧长髯,岳岳千仞。宜家去公宅仅三、四十武,幼时犹及亲公色笑。知之最详,亦最确当。执公时,得一箧满,中皆书札;提督张虑连染滋祸,取火焚之。适里中朱氏妇在署中为女红师,乞得公诗文名“奇零草”两帙;今与“北征记”、“祭张侯服(名振字)文”、“答王招抚、王兵道、赵督院书”并传于此。然则天地之正气,固鬼神所呵护也。公诚文山之后一人而已;尝考文文山小字云孙,而公降生之兆,适与文山同,是又一奇也(张美翊案曰:见“续表忠记”)。

有明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黄宗羲

语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所谓慷慨、从容者,非以一身较迟速也。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但不容已;古今成败利钝有尽,而此不容已者,长留于天地之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是故知其不可而不为,即非从容矣。

武林张文嘉、甬水万斯大与僧超直葬苍水于南屏之阴。余友李文允谓:“文山属铭于邓元荐,以元荐同仕行朝也。今行朝之臣无在者,苍水之铭非子而谁?”

余乃按公“奇零草”、“北征录”及公族祖汝翼世系,次第之以为铭。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五 王僧达 颜竣·沈约
  列传第七十·刘昫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四十二·佚名
  ●崇祯实录卷之十五·佚名
  卷之四百四·佚名
  ●绎史摭遗卷七·温睿临
  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廖道南
  第七十二册 天命十一年六月至八月·佚名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周作人
  卷一·邹漪
  萧子显传·姚思廉
  黄干传·脱脱
  卷二百七十六·杨士奇
  卷二百七十·佚名
  三十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良臣·唐圭璋

      良臣字武子,一字汉卿,号雪窗,大梁(今河南省开封)人,家拱州,避地家鄞。隆兴元年(1163)进士。淳熙末卒,官止监左藏库。有雪窗集,今不传。   失调名   昨日豆花篱下过,忽然迎面好风吹。独自立多时。   西江月   四壁空围

  • 卷一百三十五·徐世昌

    倭仁倭仁,字艮峰,蒙古旗人。道光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端。有《倭文端公遗书》。过样子岭流水送行客,寒山历万重。半空盘鸟道,一径入云峰。皓皓摩天雪,苍苍拔地松。红尘真远隔,我欲

  • 七言巻五十二·洪迈

      七言  比红儿诗        罗 虬  其一  姓氏看侵尺五天芳名占断百花鲜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  其二  金谷园中花正繁坠楼从道感深恩齐奴恰是来东市不为红儿死更冤  其三  䧟却平阳为

  • 第二十六回 诏江东愍帝征兵 援灵武麹允破虏·蔡东藩

      却说秦王业入居长安,已阅一年,长安新遭丧乱,户不满百,荆棘成林,太子詹事阎鼎与征西将军贾疋,职掌内外,又未免挟权专恣,未协舆情。汉梁州刺史彭荡仲,被疋袭死。见前回。荡仲子天护,纠合群胡,来攻长安。疋出拒天护,竟至败回。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乾隆

      唐【起高祖武徳元年戊寅至昭宣帝天祐四年丁卯凡二十帝十六世内附武后二十一年共二百九十年】唐祖神尧皇帝  帝姓李氏名渊字叔徳陇西成纪人西凉武昭王暠七世孙祖虎仕西魏赐姓大野氏【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正德二年二月乙亥朔○丙子命陕西西安等八府清出当角□羊南方军士改编新设宁夏后卫及兴武营守御千户所补伍操备满千人乃止从总制都御史杨一清请也○丁丑释奠先师孔子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焦方行礼○戊寅祭

  • 一六 橘子屋读书二·周作人

    子京的文章学问既然是那么的糟,为什么还请他教书的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大概因为对门只隔一个明堂,也就只取其近便而已吧。他的八股做不通,“四书”总是读过了的,依样画胡芦的教读一下,岂不就行了么。可是他实在太不行了,先说对

  • 鲁迅与清末文坛·周作人

    这个题目意思不大明了,须要说明一句。所谓文坛是狭义的,不包括当时的诗文在内,实在只是说有些出版物,而且也仅仅是一部分,据我所知道与他有关系的,简单的来说一下。我说简单,并不是故意简略,实在是因为年月隔得久远了,记忆又不

  • ●晋政辑要卷之六·海宁

    恒霍二山 宪书经费 书院经费 书院捐数 文举中额 文场经费 进士旗匾 举人花红 会试盘费 岁进学额 晋省学租 圣贤后裔 圣裔经费 古圣陵庙 喇嘛俸银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九·高晋

    目录河防【五】 钦定南廵盛典卷三十九河防乾隆二十二年九月初七日裘曰修梦麟鹤年奏言窃【臣】裘曰修【臣】鹤年于六月之初在于峄县韩荘之迤西查旧有伊家河一道虽河形尚存而淤埂已乆是否开通得以疏消湖水臣等遽难定议

  • 附錄淨譯藏譯二本衆學法對勘表·欧阳竟无

      淨譯本         藏譯本   (九十九戒)        (一百一十二戒)   一        一   二        二   三        三   四        四   五       

  • 卷第二十五·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二十五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六门第三子摄颂曰。勇健与宝器  妙光兰若中因能活开医  不度损众者佛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有众多婆罗门长者等。在大集处共为议论咸作是语。沙

  • 舍利弗问经·佚名

    失译附东晋录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罗阅只音乐树下。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名闻十方结尽解脱。八部鬼神等愿闻法要。舍利弗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佛是法王。随众生欲散说法教。令诸天人恭敬奉持。或闻传闻。

  • 谋杀启事·阿加莎·克里斯蒂

    《谋杀启事》讲述的是: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寻一点刺激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每到星期五,大家都看无聊的报纸,直到把犄角旮旯里所有“出售”、“征婚”等启事都翻看议论一番,才算是又度过了有点小乐趣的一周。但是,这个特别的周末,这

  • 修道真言·白玉蟾

    道家养生学著作。宋代白玉蟾辑。全书论述养真修道、丹法功诀,凡六十七则。字字珠玑,语语金石,不但为玄宗要籍,且亦为三家之上乘宝典,向为养生者奉为圭臬。有上海明善书局印本,另载《道藏精华》 第二集。

  • 快士传·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十六卷。题“五色石主人新编”。或以为作者即徐述夔。按此书日本享保十三年(即清雍正六年,1728)《舶载书目》已加著录,书当作于此前,故可断定作者非徐述夔。本书写主人公书生董闻的遭遇,有文字

  • 燕兰小谱·吴长元

    秦腔论著。五卷 附海瓯小谱一卷。清代吴长元著,是关于北京梨园艺人轶事的杂记和诗文,乾隆五十年(1785年)成书。吴长元,字太初,别号西湖安乐山樵。江苏仁和人,曾寓居北京多年。该书记载了当时北京著名秦腔艺人王湘云等

  • 盐铁论·桓宽

    西汉著作,桓宽编著,共10卷60篇。内容主要是记述了西汉始元6年(前81年),汉昭帝召集郡贤良、文学60余人,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辩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的情况。史称这次辩论为“盐铁会议”。会议中,各地推举的贤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