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尚穆王
即位元年,【大清乾隆十七年壬申】始加賜申口方筆者年俸。申口方筆者原是申口方筆者二員、假筆者二員。而筆者賜年俸四石,以其四員撿合諸座費用,應不可不用其功勳。于今亦當預備冊封之費,而修作房屋器具亦有甚多。其筆者功勳與諸座筆者大異。況復其假筆者只無俸米,永勤其職,則其功勳與諸座假筆者愈異。是以今番筆者始加年俸一石,共計五石;假筆者二員改稱相付役,始賜年俸各四石。
二年,賜真和志並東風平郡百歲老人爵位、物件。真和志間切與儀村有高安筑登之親雲上者,東風平間切友寄村有武太島袋者,各養身謹慎,而年及百歲,以呈太平人瑞。因此獎賜高安直陞座敷位,島袋直陞黃冠位,併絲綿各一把、棉布各二端。
賜讀谷山郡百歲老人爵位、物件。讀谷山郡楚邊村真刈島袋養身謹慎,而年及一百歲,以呈太平人瑞。由是獎賜直陞黃冠位,併絲綿一把、棉布二端。
賜中城郡百歲老人爵位、物件。中城郡熱田村山户玉城養身謹慎,而年及百一歲,以呈太平人瑞。由是獎賜直陞黃冠位,併絲綿一把、棉布二端。
創建寢庙。自古未有寢庙。至于是年,命紫冠翁鴻業【佐久真親雲上盛胤】創建寢庙于國殿之後。
創建世添御殿。徃昔未有世添御殿。今番命紫冠翁鴻業【佐久真親雲上盛胤】創建世添御殿于國殿之後。【翌年因翁鴻業出使,向嘉猷·安室親方朝意代他而勤焉。】
三年,改修奉神門。是年,以奉神門年久大壞,題請改旧制而傚筆式一棟,而焉三門其左右較中,稍低以修之。上允其請,如華式新修焉。
賜八重山百歲老女爵位、物件。八重山島宮良村赤頭仲宗根仁屋之母名曰南風,平素謹身養生,年至一百歲,是為太平人瑞。故賜其稱呼與黃冠之妻同,併賜絲綿二把。後至一百三歲而身故。
皮弁冠增縫玉數。皮弁冠【即玉御冠也。】原制九縫,而其中央七縫,用五色寶珠、金銀之玉為餙;左右二縫無玉餙。至乾隆十九年,始定加三縫,共十二縫。其中八縫用珠玉二十四顆;左右二縫每縫用二十顆,二縫每縫用十七顆;共計珠玉二百六十六顆。【其皮弁於乾隆二十年造成。至二十一年冊封竣,方用焉。】[1]
濬那霸港。是港久自壅塞,茲因封舟將臨于甲戌年二月初三日,命向聰【美里按司朝昌】、毛景文【高良親方盛傳】為督濬官,自乙亥三月二十四日興工,丙子六月內告竣。從此塞通港深。
夏四月二十八日,雷損馬承基·國頭按司正方房屋柱壁。此日辰牌時分,忽有聽得一聲雷响。不料國頭後殿簷外,赤黃光輝自其茶房入其次座,轉過庫理而熄。此時所坐家女驚且悚,而家人皆無恙。自此尋其踪跡,落于後庭大屋簷外九尺許,有潦浮赤色。又見其傍邊煙立膩流,恰如硫磺之臭,侵入鼻中。不意自殿中徃來輪環,遂破柱壁而回去。
附貢使兼請冊封。貢使毛元翼【池城親雲上安命】、蔡宏謨【宮城親雲上】到閩,遞請封咨文於布司,轉詳督撫兩院具題。隨蒙皇上欽點冊封正使全魁、副使周煌,禮部移知兩院,於是海防廳知會。貢使抵京,具呈冊使徃封,乞俟近年冬國王照例遣接封大夫帶諳練海道者來閩,准于來夏航海,是為無虞等由,請禮部具奏。奉禮部批,琉球請封,蒙皇上俞允。業經本部請旨,移咨福建督撫兩院,令其預備船隻及老海之舵工、水梢,即于今年夏同貢使聯帆渡海。今未便復奏,俟回閩省,請兩院具題可也。貢使及至回閩,隨聞本國札欵天使諸務悉皆備妥,且遴遣舵工、水梢來接封舟。故不具呈懇,于丙子年六月初十日,與封舟一齊五虎門開洋,七月初一日歸國復。
四年,始營八重山崎山村。八重山古見、西表兩邑之間有崎山地方,泉甘土肥,宜住居人民耕種。而港津廣深,宜泊船隻。且附近之港亦如此。然而因道路險阻,每過有飄到舩隻,來于小舟,以致徃還,恐有遲誤公務。今番始營村于此地,名曰崎山村。因此分慶田城、波照間兩邑人民而移居,併設與人一員、目差一員而總理焉。
紅秉毅始學時憲書撰日之式。本國通書撰日與天朝憲書撰日有不相同者。紅秉毅【伊差川通事親雲上】為副通事到閩,始學撰日新法,得其傳授而歸。自此,將其新法印造撰日通書,而不用古法。[1]
五年,始造黃緞龍凉傘。原是奉迎勅書,只用黃緞無龍凉傘,似輕勅書。因此新造黃緞繡龍凉傘,只限奉迎勅書時用之,其外不敢用此。永著成例。[1]
獎八重山寡婦孝行。八重山島有寡婦名曰宇那札。既生三子,而其夫小濱早死,堅守節義,能孝舅姑。其舅年老而精力甚衰,不能自行屎尿。寡婦護扶而行,無少怠慢。如衣食之供,或夾綿,或單布,或粥,或飯,或神酒之類,先請其所欲而進之。舅彌衰,而婦彌孝,曾無違逆之心。每朝婦梳舅髮,使其一身不染垢穢。冬則進火,供煖老舅所居之處,極致清潔。寡婦孝行如此,是以長子伊那真、其妻鍋等皆觀感而向孝。但寡婦喪夫之時,子皆幼稺,無一人助治家道者,只以寡母一人之力,兼孝而養子,以致成人。當日寡母無告受苦,真不可言。今見子皆能聽母教,肯力耕耘,漸次致豐,得儲粟米,能傚母行,皆有以孝。屢次捕魚,供祖孝養。祖父至年九十,忽然得病。母子驚慌,延醫調治,不愈而亡。厚葬後日,以豐致祭不懈。今只可美寡母在堂,亦享孝養,恰如其舅。而見子之兄弟既翕和樂,以安寡母之心。又與宗族、親戚相睦,至村人無與此不相和者。是以時,賜寡母宇那札,以筑登之位妻之呼而稱呼之;賜長子小濱以筑登之位;又宇那札、小濱、其妻鍋三人,各賜絲綿二把。
天使臨國,冊封王爵。冊使翰林院侍講全魁、編修周煌充正副使,坐駕寶舟,六月初十日,與接貢船一齊五虎門開洋。十五日,収泊姑米山仲里間切真謝港。十八日,王遣御書院向廷器【浦添里之子親雲上朝孝】、長史魏獻芝【牧志親雲上】賫帖禮物,詣姑米山。請冊使安【事竣,以七月初四日囬朝。】。二十八日,又差平等側毛彩清【座喜味親雲上盛長】、中議大夫毛如苞【和宇慶里之子親雲上】賫具禮物,赴姑米山,復請冊使安【事竣,以七月初九日回朝。】。於二十四日晚間,颶風大作,封舟難以維住。於夜之寅時,繩索扯斷,擱壞于真謝黑礁。兩冊使即捧詔勅、幣帛登岸。自文武員弁以及兵丁、梢役,亦皆上岸無恙。七月初一日,王以封舟之壞,一面命法司、紫金大夫等官徃姑米山,督率諸事,併具禮物,請冊使安【法司馬宣哲·宮平親方良廷、紫金大夫阮為標·與古田親方承命為使,於是七月初三日霸港開船。因無順風,暫泊座間味間切與邊名浦候風。初五日本處開船,遇對頭逆風,駛入座間味喜瀨浦暫且維舟。初七日夜之寅時,封舟駛過此處。法司等官即另駕小舟攏近封舟,遞國王名帖、禮物及本欵手本,以達國王差來督率之意。次日早間,本處開船。夜之亥時収入那霸港內。】;一面另備船隻,遣向成訓【仲田里之子親雲上朝知】率領梢役,自那霸開駕,泊馬齒山座間味間切喜瀨浦。初四日詣姑米山。初七日,請天使登舟,隨即開駕。初八日至那霸港內。王遣尚承基【具志川王子朝利】於港口迎接封舟。【查舊例,無遣王子以迎。茲因貢使報云:奉禮部諭,此次未遣按封大夫,俟封舟入乎國境,則當遣大臣迎之,方為合禮。故遣王子而迎焉。此外委員請安皆如舊例。】王亦親詣唐船堀前迎恩亭,恭迎使節,虔請聖安。【迎恩亭者,本在過堂崎也。因其狹小,故於唐船堀前權造焉。冊使曾在閩,諭貢使曰:「冊使封國之日,國王親迎使節,躬請聖安,為合禮也。前封差法司官迎詔勅,不合禮也。此次自出京之後,所經之地,大小官員皆有親迎之禮。至福州,亦有都撫兩院以至於庶官皆詣洪山橋,恭請聖安之禮。且於冊封朝鮮、安南之時,二國世子亦行親迎之禮。惟琉球無行,甚屬不恭。爾等達之國王,舉行此禮。」使以此奏王。王行親迎之禮。】既而王待天使七宴禮竣,冊使于九月二十六日捧節登舟。王臨那霸,恭送節印。十一月初七日,封舟解纜,而風不順,仍回霸港。厥後因西風勁冽,莫能開洋。至二十日,仍請冊使下船入館。至於遊擊船,本偕封舟船一齊開洋,至六月十四日亦幾近姑米山。然以風波之險,不能前行,掉頭飄流。至二十七日飄入溫州港,而本船壞矣。因以置訪是處,則復囬福州。另駕一船,于九月初四日福省開駕,十二月十一日始到霸港。十五日,遊擊登王城,請王安,併賀膺爵。王請入南風殿行禮相見,既而令攝政尚宣謨【今歸仁王子朝義】陪坐宴待焉。翌年正月十六日,王請遊擊於南風殿御番所相見,禮畢,亦命攝政尚宣謨【今歸仁王子】陪宴。又令樂工為之歌舞以待之。於二十八日,封舟與遊擊船依舊登舟,王亦臨那霸,恭送節印。三十日,封舟開駕。又無順風,是晚収入馬齒山安護浦拋椗灣泊。二月初四日早間,本處開洋,十二日到閩。【冊使繫舟於安護浦之音信,二月初一日報到王府。理應具禮物以請安。隨於初四日,王遣御書院當毛文龍·伊野波親雲上盛周、署長史蔡功熙·具志親雲上等齎禮物以行。而封舟於是日早間開洋,不相及矣。差官等於十一日回朝。】[2]
天朝改賜御印。御印前以清字、篆字互用。今單鑄篆字賜之,其舊印仍交冊使捧囬。【先于乾隆十九年,布司咨稱:從前所賜王印,以滿、漢字交鑄。此次奉旨,單鑄漢字,俟冊使到國日賜之。其舊印可令畫其圖十張送之本司。王依其言,於甲戌年送之。】[1]
王受封,謁崇元寺。王受封,以丙子年八月二十八日照例詣崇元寺,行謁庙之禮。
謁圓覺等寺。十二月十九日謁圓覺、天王、天界三寺,燒香行禮。
冊封正使全魁樹碑於至聖庙。
又樹碑於天后宮。
又於瑞泉之上樹碑,題曰「雲根石髓」。
冊使建天后宮於姑米島。封舟在姑米山破壞之時,通船幸賴菩薩靈佑,得以活命。可知菩薩之靈,徃徃於危險之際,救難濟生者無窮,故中國各處皆崇祀焉。今夫真謝港群船出入之洋,吾欲於彼處建立天后宮,以酧救生之德。望國王亦捨銀,共建神宮等因,二冊使既達之於王。而又以工費銀一百二十兩及匾字對聯二付送之,其副使內司九人亦送助銀三十七兩二錢。王於乙卯年命建天后宮於姑米山,而其神像購之於閩。是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奉其宮。
六年,王受封,謁文庙。王已受封,擇吉於丁丑年四月初四日謁至聖庙行禮。
始設漢文總師。原是役職,總理司【惣役】、長史遴擇大夫等官能文者二員,請憲令、編修表奏公文之類,兩年交代,不賜俸米,亦不舉其功。因無學其文者,遂文力漸衰。若恐粗表奏,而致進貢之患。始請置教文總師一員,給俸【米五石、雜穀二石】,又敘其功陞官。置其候補【寄役之類】二員,相幫辦理教學諸生,庶永無表奏文之弊。乃以鄭宣猷【根路銘里之子親雲上】為是官,金節【手登根里之子親雲上】、梁廷樞【龜島里之子親雲上】為其候補。
改題啟聖上神牌。啓聖公神位,原是奉書啟聖公孔氏神位。冊封副使周煌有咨達王上,其神位併祝文應改書啟聖王叔梁紇。總理司【惣役】、長吏議請,應如周煌所咨改題,不啻尊敬啓聖王叔梁紇,即位尊至聖先師。王上依議。于是改題曰啓聖王叔梁紇。
七年,獎八重山國吉孝行。八重山仲間村國吉仁屋為人,天性至孝。不幸母早死。父粟國乃告國吉曰:「我聞男不六十不得鰥居。今吾年方五十二,若妻不在,衣服製浣,總是不便。由是吾欲再娶。」國吉奉父命,即夾媒前行本村於佐家,妁媒其女加以志。他不肯應承。國吉見父掛念不忘,子心何止。再遣媒強勸,他遂應允。父子不堪歡喜,即擇日為婚。其後加以志生得女子,名曰鍋真牛。及三歲,母加以志早死。父粟國見幼稺之女,悲惻無疆。國吉夫婦朝夕侍坐,安慰父心,亦受妹鍋真。既及成長,厚備粧奩,嫁于村人。此時父粟國衰老發痰,且腰痛。國吉供火具烤火。朝夕食物外,或黑糖,或萬金丹,或泡盛酒。從父所欲而奉進外,或奉公入山林,或徃田圃,見得父所嗜田蟹,及時物菓實等,即星夜携回進之。由此村人觀感其孝行,將他父之所嗜品物送與國吉,使進其父。其父年至八十二歲發病,食物不進,欲吃小硨渠【俗叫安左加以】,雖冬天寒而不畏惲。即徃海邊,取而進之。即喫之,病愈。國吉孝行如此外,又自身或耕耘田畝,或作工匠。又令妻勤家業,遂貯積資財。見兄弟妹不足即助之。又與村人、親戚相待和睦。不意父染病辭世。俗未有龕餙,只下臺葬之。國吉新造龕具,為出葬礼,其墓始用砂灰塗之。又其後朝晚飲食,必薦神位。又年囬忌及佳節,祭掃不懈。惟所有龕與之于村,使村人得備葬之餙。國吉之行亦如此,由是蒙褒,賜黃冠位,併絲綿二把;賜妻絲綿二把。
夏六月二十八日,龍作暴風壞屋。此日申牌時分,忽有暴風急雨。不料龍風從北谷郡桑江村丑方飛過川原時,一家併戊土樹為此龍所捲,擲棄村南三十間許。
八年,新造加良川石橋。下儀保存加良川有一小川,無貴無賤,皆踏處所有石頭,常為徃來。至近年,其所舖石為雨所破,難以徃還。由是,主上命毛自煥【佐渡山里之子親雲上安因】等新築石橋,為徃來之便。
春三月,怪星見。此夜有怪星見于辰位。由是御番頭官將下庫理當官轉達于明王。其星圖見于下庫理日記。[1]
夏四月五日,異星見。此夜有異星見巳午位,及下庫理當官轉達于明王。其星圖見于下庫理日記。[1]
天妃宮改稱天后宮。天妃曾歴受封,稱天后。然本國不知之。至此年,始改稱天后宮。
改孔子啓聖庙號。今番改庙號曰文庙,又曰至聖庙。又改祠號曰崇聖祠。
牝馬生角。首里汀志良次村有仲村渠筑登之,其家喂養牝馬一疋。已及三歲,其前左足五寸上生距,恰如羊角,長五寸。
九年,大地震。三月二十九日夜丑時,城牆內外共五十七處被地震倒塌。四月十五日,又地震數次。
古関和尚奏該天德山號,併設禪鑑禪師木主。天德山龍福寺古稱補陀洛山極樂寺。至於後世國朝,出令改曰天德山龍福寺。因令芥隱和尚居守於焉。本年三月,准其住僧古関和尚奏請,改其山號仍稱補陀洛山,併設禪鑑禪師神牌,安奉寺內。
十年,伊江、宮古兩島大雨殷雷。二月十一日巳時,伊江島西江村赤頭【官名】並里仁也之家被雷打破,樑旁出火。滅其火視之,惟打壞榱桷一株,而無形影。又四月十二日未時,宮古山多良間島塩川村人民名慶次者,行年十九歲,在途被雷打死,其肩上有燒痕處。又於十六日午時,多良間島池間村蒲户【時年五十六】之屋榱桷一株、大柱一株,被雷打斷兩截。
大里郡玉城一胎而產三子。大里間切稲福村玉城仁也之妻,四月二十九日卯時,始生一女名亀。亥時又產二男,一名蒲户,一名三良。
知念郡遷番所。本年七月二十三日,本省檢者、惣地頭,仝聞得大君御殿大親等題請,本省城內地勢尤勝,乞准遷其番所于城內。王允之。
賜粟宮古島慶佐。原來慶佐【人名】夫妻二人養一穉子,遠離鄉村,構屋居之。峕九月十八日,有中國難人漂入浦底濱,徑向慶佐屋進來。慶佐見其飢渴之色,延入屋內,與粥食之,充其飢渴。蓋慶佐僅偕其妻與穉子,僻居草野五人之地。倏見異服異言之人,則宜驚惶無措。而乃撫䘏如此,其志可嘉。故獎賜粟一石五斗,以表厥誠。
高嶺郡遷番所。因本郡屋古村遷于嘉多志川上原之地,其番所離村甚遠,殊屬不便。十一月二十九日,准其番所徙上原之區。
具志川郡宇堅、江洌、宮里三村遷址。宇堅村在天願川原外,里水不灌溉乎田圃,甚為不便。因此准遷于後川原之地。江洌村本在城原【地名】,宮里村在石大那原之地。前年以其風水不利,故遷江洌于多路喜原【地名】,遷宮里于當原之地。然邇來故墟地勢轉善,且里水亦灌注田圃。故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仍遷各村于各故墟。
十一年春二月,定按司未繼統者亦備出使。各按司未繼承統者,原無奉差之例。今始定,雖未繼統,亦均備出使之選。
夏六月,加御近習相附。法司以御近習所事繫人少,加其三人,無俸而協辦之;後考其功,或順陞本官,或另授別職等因奏王。王上允焉。
冬十一月,東苑【俗稱御茶屋】復設剃髮苑守。東苑筆者,始於雍正十二年,設置二人。今減其一人,而立苑守一人。其苑守復為剃髮改粧,晝夜俾其守之。其筆者限周年而替換。
十二年春正月,越來郡遷邑。本郡安慶田邑,每遇大風,吹損房屋,不堪屢修。兼日用泉水亦遠隔川河,每當風雨,難以徃還。且民居地狹,生齒日繁。誠恐無處可居。今夫竹口原地廣泉多,又無風雨之憂。且里水亦灌溉乎田圃。由是准遷其村于此地。
二月,獎賜馬元亮·國頭按司正實乳母百歲。馬承基【國頭按司正方】及與中,將其乳母於户年屆百歲,稟明于廷。故賞絲綿二把、棉布二端。
冬十一月,定每年正月朔望行香于圓覺、崇元、廣嚴、長壽等寺。古者,每值王正朔望,必行香【即社參也。】于此數寺。至雍正七年停之。今定,仍行舊禮,是為定例。
十三年秋八月,高嶺郡屋古邑曰大里村。是村原稱大里,後改之曰屋古村。然改名以來人民漸困,且其聲音不雅。於是酋長具奏,復改依舊名焉。
冬十月,定八重、麻姑兩島士家准戴綠冠。古制,兩島士家子孫結欹髻,許戴赤冠或綠冠。於雍正壬子年,始定未職者不得戴之。至于是年,兩島各監撫使及透明等,以兩島任職頂缺無期,鮮有就職者,故其無職者雖至老而不冠,則與民家無別。請如舊制,凢士家子孫許戴綠冠,以別上下尊卑等情陳言。法司據之奏王。王許之。
十四年春三月,以內府廚房改造層樓。王命以其廚房改作兩層樓,而其樓下仍為廚房。令向克寬·大山里之子親雲上朝堯為之董率而成之。
夏六月朔日,始定唐榮諸役限期頂缺。原是,唐榮諸役頂缺無期,邇來生齒浩繁,而役數却少,至老而不就職者亦多。故令唐榮諸大夫酌議,可否限期替換。諸大夫各陳意見,因令御物奉行會同申口官再議。其覆曰:「講談師與讀書師及通書併其相附役,本自習熟各有其能,隨用隨辦。應限二十四月而替換。至于文組寄役與漢字御右筆相附,專掌表奏,其職雖重,而各有頭目為之董率。應限三十六月而替換。其餘長史、文組師與漢字主取併其御右筆,宜如舊制,勿庸限期。應於諸役頂缺之時,着令各頭目與前任其職者五六人立為主考,當面考試,仍令唐榮司長史加考,然後舉之。則諸生益勵勉,各精其能,而限期替換,則人易食俸而無怨矣。」法司據議具奏,奉命依議。
秋八月晦日,准八重山新營真榮里邑。八重山監撫使及頭目等,以平得村近來民窮財之家鮮積蓄,每遇水旱,多欠年賦。是由地方官廣廓常耕於二三里外,離村甚遠,徃還費時,以致勞倍而得少也。竊惟其村人口已滿二千四百餘人,事亦浩繁,有司二人不能董治。乞將人丁、田地均分一半,新設一邑,名呼真榮里,立與人、目指各一人為之督率,則邑民富足,庶免拖欠之患等情陳言。法司據情具奏。奉命依議。
九月初十日,復定御醫相附頂缺無期,而廢其寄役。御醫相附近定週年替換。然屢有不便。請如古制,頂缺無期,而其每夜直入御書院與聞得大君御殿,則同御醫輪班而勤。至於聞得大君御殿,令其晝夜守直。而其寄役,宜應廢除等因具題。奉命依議。
題定納殿誥醫專令見在御醫相附而任焉。納殿誥醫六人,俱皆廢之,專令見在御醫相附三人而任之,亦限週年替換。年俸國儉之間,與諸俸一併减之,每年賜二石五斗等因具題。奉命依議。
題減鑾輿夫【即御轎夫也】三人。舊制,鑾輿夫三十人,分為三班,每班十人。內選一人為頭目,六人為之供役,其三人為勢頭方當差。今應減其當差之輿夫內三人,共計鑾輿夫二十七人為定數等因具題。奉命依議。
冬十月十七日,題設納殿醫者寄役三人。御醫等僉稟曰:「納殿公務浩繁,惟誥醫三人不能辦理。乞賜設立寄役三人。」國相、法司據稟具題。奉命依議。
十一月朔日,始定為法司者許戴紫地浮織冠。前奉王命,為法司者其任匪輕。宜於授任之時,許戴紫地浮織冠。從今以後如前命,永為定例等由具題。奉命依議。
題定法司官許坐官轎。【即安駄也。】古制,欽授法司,然後具題,而坐安駄。請自今以後,即授任之時許坐安駄等由具奏。奉命依議。
十二月二十三夜,八重山大雨殷雷。八重山監撫使與其頭目等申報,本島雷猛雨暴,於夜之亥時,雷落平得村仁志摩【人名】屋中。家人驚慌出視,不見踪影,只見其屋右角出火,高聲叫喊。四隣齊集滅其火焉。後查屋裏柱一株、榱一株被雷打碎,別無所傷。
十五年,復定老人、病人許服色襪。准諸士、百姓者,不論在公在私,皆許用水色、玉色形付布襪,以為保養。今定雖私居之時,亦除白色、淺黃色、薄土器色外,其餘各色,非朝庙行礼之時,則不論老者、病者,即諸士、下者皆許服焉。
夏四月二十六日,創建惣橫目役。今國中嚴行儉約,是以首里三平等,每平定立惣橫目各二員、中取各三員、筆者各六員;久米村立惣橫目三員、筆者四員;那霸四町,每町立惣橫目各二員、筆者各二員;泊村立惣橫目二員、筆者二員。俾其廵行轄村,觀風正俗,以杜犯法者。
五月朔日,准遷讀谷山郡瀨名波村于高志原。瀨名波村地土雖肥,然其勢溛下。每遇大雨,水聚不漏。且播種被水淹枯,又無所貯糞。況井在遠處,甚屬不便。夫高志原地方,其土磽瘠,井在近處。且風水亦善。故准其所請,遷于高志原。
二十三日,越來郡宇久田村沛雨殷雷。太工廻村農民三良,與美里郡高原村島袋筑登之親雲上男子三良,共構野莊于宇久田村於無帝伊知也原,以為稼穡。此日俄焉大雨,雷落其莊,連人被雷燒死。
二十九日,題請准繼唐榮總理司統者,减其知行高十石。古制,續久米村惣役之兆者,賜知行高五十石。今以異於諸例子,題准减其十石,而賜四十石。
復定按司未續父兆者,仍旧停其奉使于外。邇年始定,按司雖未繼統亦令其奉使出外。然甚有不便,使者應如旧制,停其奉使于外,而令其在國奉公。
秋七月二十三日,因久米嶋修其廢地而納米粟,獎賜有司。久米島具志川郡所有加佐志原地區五千六百餘坪,川場多慶原地區四千八百餘坪,久為水潦,不能耕種。爰通溝【其左右鑄石為防。】于海,又注其水于洞中,以為耕種。乃得粟三十餘石。又瑞知與原及志由密原地區,凡三百九十餘坪,崩落于海邊,以致其傍二千四百三十餘坪之地水灌而妨耕。于是修其壞圯,砌石為畦二層,濬溝注水,乃得粟六石餘。又以大田、兼城、嘉手苅三村野路之土崩落於田圃,不惟妨耕,且人馬難以徃返。是亦築石為畦二叠,以修其路,以治其圃。乃得粟三斛餘。又以兼城村大溝、中溝久被大雨所壞,由是長田原、平等田原約有三十石區、友那邊田原、講帝原、久波田原亦十石餘區皆不能灌水養水。於焉修厥溝道,使水順行,乃得耕種。此皆前任在番毛培基【新城親雲上安稠】飭令彼島夫地頭上江洌親雲上、耕作當仲間筑登之等為之督率,以修整其壞,永為萬民之福,其功可嘉。是以在番新城親雲上賞賜上布二疋;地頭上江洲親雲上賞賜勢頭座敷位;耕種當仲間筑登之賞賜黃八卷位;大田掟上江洲仁也、嘉手苅目差糸數仁也、濱川目差與那城仁也、耕作當米次仁也、前任仲地目差仲松仁也、船筑仲兼久仁也、前任仲村渠目差濱川仁也、造船工玉那霸仁也等十人,各賜筑登之座敷位;船筑大城仁也、知念仁也、幸地仁也、樽知花、蒲户與那霸、嘉那前田、武太當間、仁牛當間等八人,各賜赤八卷位。[1]
二十七日,始分設田地奉行職。高所事多人少。今加增座敷奉行三員、大屋子三員、筆者三人,俾其懲勸諸方農務,名田地奉行。其奉行給俸八石,勤職五年;大屋子給俸七石,勤職五年;筆者給俸六石,勤職三【所有親方奉行、座敷奉行,仍稱高奉行;而其親方勤職週年,座敷奉行併大屋子勤職兩年;筆者順進大屋子,但其親方兼領田地奉行職。】
八月十五日,准宮古島新立仲地、長濱、前里三村。彼島在番及頭目,以其伊良部作、和田、池間三村生齒浩繁,母村已滿二千餘人,事亦多繁,有司二人不能董治,恐其百姓怠耕就困。乞准將其三村人丁各分一半,新設三村,一名仲地,一名長濱,一名前里村,而又各立與人一人、目指一人為之督率等情具稟。法司據情具奏。奉命依議。[1]
准以納殿誥醫移置于下庫理當所。納殿人多屋狹,無棲醫處。且其醫每於禁中有事及諸方有急病之時,必稟下庫理當所,然後得以招之。故准移棲其醫于下庫理當所焉。
二十二日,因宮古島東仲宗根與人、長間與人勸民革俗,獎賜物件。多良間島水納村隔海三里,其地窄狹多沙。且百姓荒蕪農務,而欲漁獵以營年貢。是以人多漸困,拖欠賦米約有七石餘。時東仲宗根、長間二人勸勵民心,盡力農業,以完其欠。且以其村自古惑虛説而嫌修墓,人死,則不擇地而埋之。又不知喪祭之禮。二人招聚村中老幼,叮嚀教之,始築一墓,合葬各處所埋之屍,以旧葬之地變為耕田凡八百六十一坪。又教備由報來。法司據之奏王。獎賜其二人掛物各一幅、絲綿各二把。又垣川村耕作筆者下地仁也、杣山筆者平良仁也、仲筋村耕作筆者高江洲仁也等三人,隨彼東仲宗根、長間二人同為勤勞,故獎陞赤八卷位。
二十八日,准遣御儉使于宮古、八重山、姑米三島,以正田地。宮古島頭目等稟曰:「昔遣御儉使以來,歴年已久,制度混亂,風俗變頹,百姓荒業,年欠貢賦。且自明年加輸三度夫錢米,恐其百姓不能承辦。請遣御儉使正理田地,革化風俗。」因令御物奉行會同申口官確議,其覆曰:「今國中嚴行儉約,遣其檢使雖屬不便,然田地混雜,農業荒怠,則萬民之困苦必矣。應遣儉使以正之。又八重山、姑米山雖無祈請,亦應徃正舊制可也。」法司據議具奏。王命向文源【漢那親方朝昌】為之使焉。【九月十九日,漢那親方稟稱:宮古島、八重山各隔海路,若以明年秋起程,而於後年夏內兩島事竣,復到姑米,料必難矣。請准于來春起身,庶無滯悞奉命。准其所請。】丁亥三月二十一日,那霸開船。二十七日到宮古島。公務已竣,十月十五日彼島放洋,此日到八重山。戊子六月初二日,彼山開洋,要徃救米島。因風不順,駛至本國。已及三月十六日,那霸開船,次日到久米島。公務全竣,五月二十七日囬國。[1]
九月十六日,准遷摩文仁郡米次村于其故墟。米次村于乾隆十二年間遷于後原之地。奈其地凹窊,每遇大雨,水聚不漏。此次浸倒人屋四橺,溺死畜類,漂失家伙,凢歴七日其水方退。誠非可居之地。且旧村前米次當原地方,本為肥善。然遷村以後,里水不灌乎田圃,厥土痩瘠,殊屬不便。故准其仍遷于故墟。
創造唐紙、印金紙、縀子紙。首里大中村無譜知念筑登之親雲上,始造出唐紙、印金紙、縀子紙,以備國用之未備。因此停止寄貿于他國焉。[1]
十六年春二月二十九日,准遷美里郡渡口村于加那波川原。渡口村原來生齒不繁,人屋常被勁風吹損,未免修造圍村。群樹不見茂榮,且井在遠處,甚屬不便。夫加那波川原井在近處,且村水流入田地,有利於耕種。又無風患,風水甚善。故准其所請,遷之于加那波川原。
准遷浦添郡仲西村于外間原。仲西村當宮城川流水所冲料必風水不善,自古生齒不多。且井在遠處,甚屬不便。夫外間原地方近于首里、那霸,況井在近處,風水亦善。故准其所請,遷之于外間原。
三月二十七日,褒賞小祿郡大嶺村松川親雲上孝行。松川親雲上秉性純孝,嘗為西掟,轉陞夫地頭。戊寅年,又為小橫目役。其父母年各八十餘歲,松川事之盡孝,出入必告。其家近于馬場,人多會集。松川念老親待人辛苦,別造房屋,使父母安居。令弟喜屋武筑登之侍側。至于日用飲食,必問其所好以進之。且每年以米托酒家造酒,以為供奉。寒則供火箱以溫之。且養蠶桑,以供之帽,以其所剩之綿分與親戚老者。二十年前,父染眼疾,療治不痊,遂為瞽盲。松川定于每年五月初四日泛舟江流,彈絃唱歌,以樂親心。乙酉年,父染重病,松川夫婦求醫進藥,晝夜侍側,留心調養。奈因年邁,飲食少進。松川自行療治,其病全愈。其母嘗為大嶺村女祝者,有御祭與朔望及諸方參拜之務,年老難行。松川備簥乘之,以為徃還,是以禮節無缺。至若松川行路之時,見路上有小石,則恐老弱與妊婦踏跌,而採拾以除之。且甲子年以來,大嶺村百姓十二人年稅不足,皆欲賣身以納之。松川聞之,意謂許多百姓賣身于他方,則靡但一村衰微,父母妻子亦皆離散,甚屬堪憫。遂發金買之。平日使之以道理,勸之以農業。且怜其無配,為之求妻。不數年,皆得贖身,而各之門户。至於奴婢,亦擇偶成嫁。是以奴僕視松川夫婦猶父母。且大嶺村有神名呼和良伊喜由,其宮以茅蓋之。又近海邊,每年不堪修葺。松川與村人相議,以瓦改修,而其工錢松川捐其一半。且小祿郡栽落地生不多,每值公用,則徃他處貴買繳之。松川勸人播種,自此落地生蕃息廣衍。且于山野植松木千株、鉄樹二萬餘株,以防饑饉。每遇凶年,則分與親戚、隣里,以救其命。檢者、兩總地頭、田地奉行等以其孝行轉詳具題。王上嘉之,賜座敷位併上布三疋。
褒賞小祿郡宇榮原村金城親雲上孝行。金城親雲上賦性篤實,才能過人。直擢南風掟,順陞首里大屋子,兩授夫地頭,轉任地頭代。其為人也,善事老父,寒則溫之,暑則凉之。衣服飲食從父所好,家事皆從父命而行。不啻妻子感化,他人亦觀感興起焉。其父享年七十八而終。且夫金城之於奴僕也,分與己田,又給錢五十貫,以為搖會。【俗稱寄合】未數年,各得贖身。奴僕有急則周之,是以奴僕亦盡心力而事之。至於大宗家極貧,不得承祭先祖,所有家寶不得不賣。金城意謂自家祭祀雖備豐饒,先人之心豈肯安乎?遂發錢八百貫以助之。一門亦皆感其心志,各隨力量以周之。由是宗家保其宗祀。且村中每值分理田地與山野之時,必費人工。金城曾於改正經界之時,學習竿入針圖之法,分地肥磽,筭其坪數以登記,故無費力之憂。又抄竿入帳,以其原名之內,今時不用之小名,悉以硃筆記之;於探經界之時,循其硃記而正之。且于刈稻勘定穀米之時,亦循其帳而行之。由此費用减而利郡多。又村中取拂帳,自古未嘗校清,其開銷不明,百姓懷疑。金城悉校其帳,逐名歸欵,使百姓逐一知悉。因其處事若是精謹,故凡村中所賣雜物錢每年存三百貫,以此塞乎村中公用;其餘皆授村中,俾供諸用。且村中素無規模帳與諸費定例帳及締方帳、公用帳。金城新造其帳,然後諸事得無滯悞。又每年筭沠貢賦多有難辦者,金城照名寄帳,筭定貢賦及租稅米之數,扣筭定例出物之數,立案定規,從此以後無費人力。又以宇榮原村百姓地之內有崎原地方,遠在海邊而碕礒,風旱甚強,五穀難熟,甚屬不便。已於癸酉年為一村公地【俗稱浮地。】,俾人受之,每年収其稅錢三百五十貫,將其稅錢低利而借之于村中欠債高利者,使還其債。其所借之錢至癸未年俱各還清,共有一萬零五百餘貫。以二千二百貫買仕明地;八千貫授于村中,以其利息為搖會,丙戌年共収會錢一萬七千八百三十貫文。以其每年所納所之公地稅錢三百五十貫文徒貯村庫,甚屬耗折,故為搖會。至丁酉年,該収會錢壹萬五千二百余貫。夫金城不惟孝行超群,且一鄉風俗亦為淳美;郡中諸事又為善便,厥功不小。是以檢者、兩總地頭及田地奉行等以其善行轉詳具題。王上嘉之,賜座敷位併上布二疋。[1]
十七年春正月二十二日,准遷知念郡安座間村于汀敷原。安座間村原來人不堪病,民不繁榮。且廢田成籍,以致貢賦不足。本村素自有泉,若就泉作田,不惟水灌本田,且天水田亦得利。然另有地方名曰汀敷原,其地田圃得便。且井在近處,風水亦善。故准其所請,遷之于汀敷原。
二月十二日,始定每年清明之節上謁玉陵奉祭。上欲每年清明時節謁先王之陵奉祭,特諭法司議奏。法司遵令,御物奉行、申口、諸大夫會議,兼并其議題奏。上依議,每年清明初日謁玉陵,照祭寢廟之例,供御三味物三通奉祭。至次日,亦謁極樂陵,供御三味物一通奉祭。又清明初日,國母、王妃謁玉陵,供御香、御花酒奉祭。次日,恭遣座敷大親齋御香、御花酒詣極樂陵奉祭。以上祭典,俱著御書院辦理。
三月朔日,詔定諸王子之夫人各揷金筓。諸王子之夫人曾封列翁主位,尚揷銀筓。此番詔定各揷金筓。因自此次,始發帑金,造筓頒賜。
夏六月初九日過午時候,大地震。王城之石牆數十个所併三个寺、玉陵、極樂陵之石牆,處處為地震所壞。其外諸方亦有損所。且地震已止,潮水不常,或二三尺許,或三四尺許,揚入內港,再三滿退。比及未刻,潮水恬靜。至慶良間島內座間味、阿佐兩村海邊之田園處處併民屋九家被波所損。
二十六日,因王殿修完,主上自大美御殿遷于新殿。
二十九日,准遷座間味郡阿佐村于古村。阿佐村地方窄狹,前已准遷于大濱原。奈人屋常被勁風吹損,且其村都屬沙地。此次過大地震,波浪大揚,處處被潮水,所牽五家亦為波所倒。且地震以後,井水亦鹹。故准其所請,遷之于旧村。
秋九月十五日,准八重山慶田城付西表首里大屋子改名西表,西表付慶田城與人改名上原。慶田城、西表兩村役人,于慶田城之內祖納村一處設立公所辦事。奈事務遲滯,因此西表役人於西表上原村設公所辦事。夫慶田城津口不少,每有飄風船隻,於此應付。故准其所請,慶田城西表首里大屋子掌管改名西表,西表附慶田城與人掌管改名上原。
十六日,准遷南風原郡山川村于川田原。山川村風水不善,漸漸衰微。夫本村里主地內川田原風水最善,且村水流入田地,有利于耕種。故准其所請,遷之于川田原。
冬十一月二十三日,准定宮古、八重山惣橫目役賜俸各五石。宮古、八重山兩島諸凢上納與百姓對筭不清,以致百姓窘困。因此曾已每島各立惣橫目二人,【給夫六人,無有俸米】使之稽察,尚未見其效。所以然者,由致仕老人掌之之故也。且至近年加輸出米、出銀,百姓極至困窮。若非擇人而授職給俸而勸之,百姓不免依旧困窮等由,御檢使詳情。故准其所請,賜俸各五石,使其隔二年上國以報島內百務之善否。若果有功,舉之直為頭役。且其職交代之時,選首里大屋子與人內有能者授焉。
十八年春三月九日,沛雨殷雷。此日大雨,雷落於東村故仲村渠筑登之親雲上後家之市屋。其棟壁少破,家人無傷。
三月十日,准御八卷組改稱御八卷組主取;同日新設御八卷組相附一人、細工一人。御八卷組之務,一人難以承辦御用。故加立此役。
四月朔日,褒賞金城親雲上善行。金城親雲上,乃小祿郡宇榮原村人,自幼有志。兩親冀其成立,令其學習書筭。金城曾為文子,轉而服役惣地頭。奈家業素貧,兼母甚弱,將父一人之力日食難續。因此金城下班之時,晝則耕作,夜則彈棉,以為食。兼奉公直登西掟。自此順陞惣耕作當、夫地頭,轉任地頭代。勤職多年,毫無誤失。祖母、兩親俱各安心,衣服、飲食從其所好。家事皆從其所命而行。祖母享年九十四,父享年六十五。今母雖年及八十五,自壯年染脚病,不得外出。金城憐之,常以悦之,不啻一家興孝。他村人亦觀感興起焉。且夫小宗家有大城者,曾染眼病,未幾而歿。妻子皆欲賣身。金城聞之,發錢千三百貫,不使妻子離散。且正月、七月併遇佳節,亦發錢助之依之,宗家完備祭祀。又大宗家有具志筑登之者,因年不熟,拖欠賦米。金城為之借錢八百貫,以完其欠。且將金城之力償還其所借之債。不但此而已,具志抱病,費用甚多。男子雖為文子,遂賣身。金城為之鼎力,發錢四百貫,使其贖身,男子如旧任職。至於奴婢,亦親愛之,分與田園,使各自勉業。且奴婢嫁娶,亦發賜財貨,俾其婚姻。是以奴婢各自盡心勉業,及早贖身。奴婢之內,八人俱免身價,十人皆免半價。是以奴婢視金城夫婦猶父母。且村人勸農休遊之時,自乙丑年以來年年給米五斗。農人感恩,盡力農畝。夫金城于村,可謂善便。且庚辰年,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九·刘昫 ●卷六·刘一清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八·佚名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佚名 卷之九百四十四·佚名 一四九七 江苏巡抚奇丰额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佚名 一二四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获遗书缮单呈览折·佚名 二六 江苏按察使胡季堂奏谢特旨征取先父胡煦遗书暨现在办理情形折·佚名 卢光传·令狐德棻 侯·李延寿 夏侯端传·刘昫 宋之问传·欧阳修 杨允绳传·张廷玉 晋纪十八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咸康四年(戊戌、338)·司马光 第三讲·孙中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