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 三十五年的回忆

三十五年来,对于鲁迅学术研究的邃深和人格修养的伟大,我是始终佩服的。一九〇二年夏,我往东京留学,他也是这一年由南京矿路学堂毕业派往的,比我早到若干日,我们在弘文学院同修日语,却是不同班(我在浙江班,他在江南班)。他此后的略历如下:

1902年—1904年夏 弘文学院预备日语

1904年秋—1906年春 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春—1909年春 在东京研究文学兼习德文俄文

1909年春—1910年夏 归国,在杭州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及化学教员

1910年秋—1911年冬 在绍兴,任中学堂教务长,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春—1926年夏 一九一二年春任南京教育部部员,同年夏部迁北京任科长佥事,一九二〇年起兼任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1926年秋冬 任厦门大学教授

1927年春夏 在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

1927年秋—1936年10月19日 在上海专事著译

自一九〇二年秋至一九二七年夏,整整二十五年中,除了他在仙台,绍兴,厦门合计三年余,我在南昌(一九一七年冬—一九二〇年底)三年外,晨夕相见者近二十年,相知之深有如兄弟。一九二七年广州别后,他蛰居上海,我奔走南北,晤见虽稀,音问不绝。

鲁迅在弘文时,课余喜欢看哲学文学的书。他对我常常谈到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可见当时他的思想已经超出于常人。后来,他又谈到志愿学医,要从科学人手,达到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境界。我从此就非常钦佩:以一个矿学毕业的人,理想如此高远,而下手工夫又如此切实,真不是肤浅凡庸之辈所能梦见的。学医以后,成绩又非常之好,为教师们所器重。可是到了第二学年春假的时候,他照例回到东京,忽而“转变”了。

“我退学了。”他对我说。

“为什么?”我听了出惊问道,心中有点怀疑他的见异思迁。“你不是学得正有兴趣么?为什么要中断……”

“是的,”他踌躇一下,终于说,“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我们相对一苦笑,因为呆子坏呆子这两大类,本是我们日常谈话的资料。《呐喊·自序》文里写这“转变”的经过很详细。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他对于这文艺运动——也就是对于国民性劣点的研究,揭发,攻击,肃清,终身不懈,三十年如一日,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使我始终钦佩的原因之一。

我们今年晤面四回,他都是在病中,而以七月二十七日一回,病体的情形比较最佳,确乎已经是转危为安了。谈话半天,他留我晚饭,赠我一册病中“手自经营”,刚才装订完成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于卷端手题小文:

印造此书,自去年至今年,自病前至病后,手自经营,才得成就,持赠季市一册,以为纪念耳。

到了九时,我要去上京沪夜车了,握着这版画集告别,又欣喜,又惆怅,他还问我几时再回南,并且送我下楼出门,万不料这竟就是他题字赠我的最后一册,万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猜你喜欢
  國語卷第十四·韦昭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九·杨仲良
  ●卷十六。题名二·梁章钜
  纲目分注补遗卷四·芮长恤
  卷十·凌雪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四十·佚名
  武王伐纣书卷上·佚名
  卷之二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謇斋琐缀录六·尹直
  卷四十·萧常
  世家卷第九 高丽史九·郑麟趾
  卷四十一·佚名
  卷四十七·佚名
  附卷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卢溪逸藁王庭珪字民瞻安福人贡太学时方禁士人説诗庭珪吟咏自若政和间进士调茶陵丞忤部使者遂拂衣归潭帅留之不得尝著论极言招安大盗之害洪帅李丞相

  • 卷十·蔡正孙

    白乐天本传云:“白居易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见而悦之,召为翰林学士。”《诗苑类格》云:“白乐天诗有五长: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律诗,百言以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

  • 卷二十八·杨士奇

    永乐二年二月壬申朔世子悦火廉来朝 敕江西总兵官襄城伯李浚等曰永新县民流劫朕即位之初不欲发兵虑害及无辜故旦遣人招谕使各复业改过自新今得奏知彼不悛前非为患尤甚杀死弓兵里长及邀捉巡检等事如此即不可再以理谕必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八·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五十六景泰五年二月壬午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南京脩理太庙兴工遣驸马都尉赵辉祭告○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奏去冬建昌府属县大疫男妇死者八千余人巡按湖广监察御史叶峦奏武昌汉阳二府疫男妇死者万余

  • 袁世凯·陶菊隐

    △西后听政时 西后垂帘听政时,袁世凯以出卖戊戌六君子功任北洋总督,极意结交阉宦,使侦后意向以投其好,因之宠眷逾恒。其时国步方艰,朝庭罔恤民力,值后诞辰,疆吏搜珍选异,各出心裁,以贡品之良窳,卜恩眷之隆替。煌煌盛典,举

  • ●自序·林豪

    余自壬戌七月应淡水族人之招,买舟东渡,拟便道南下访友;时彰化贼氛正炽,路梗不通,适家雪村方伯奉檄办团,相晤于艋津旅次,一见如故,遂邀余寓其竹堑里第之潜园别业。未几,平贼凯旋,属余为典笔札;暇辄相从论诗,荏苒者四载于兹矣。中间

  • 殷本纪第三·司马迁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说明】殷本来叫做商。商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始祖契大约与夏禹同时,被封于商。到公元前17世纪或前16世纪,商族逐渐强大,商汤发动了灭夏战争,夏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于亳,成为我国历史上

  • 梁武德郗皇后传·李延寿

    武德郗皇后名叫郗徽,高平金乡人。祖父郗绍,是宋朝的国子祭酒、兼东海王师。父亲郗晔,是太子舍人,早死。皇后的母亲是宋文帝的女儿寻陽公主,她怀孕的时候,梦见当生贵子。等皇后降生,有红光照耀房间,器物都很明亮,家里的人都很奇

  • 二十六年·佚名

    (甲子)二十六年大明正統九年春正月1月1日○辛亥朔,王世子率群臣代行望闕禮,停本朝賀禮。議政府進表裏鞍馬,諸道亦進箋及方物。○上宴于康寧殿,賜宗親宴于思政殿,賜宴堂上官以上。又饋倭使光嚴等八十人、野人浪卜兒罕等四十九

  • 卷一四六·邱濬

    ▲征讨绥和之义(上) 《周易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程颐曰:“高宗,商之高宗也。天下之事既济而远伐暴乱也,威武可及而以救民为心,乃王者之事也。唯圣贤之君则可,若骋威武、忿不服、贪土

  • 尊五美,屏四恶·孔子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①,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

  • 卷十六·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十六     宋 杨简 撰大雅一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

  • 第二十九卦:《坎卦》·佚名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白话】《坎卦》象征重重艰险:像水奔流一样,胸怀坚定的信念,执著专一,内心才能不畏艰险而获得亨通,这种奔流不止、坚强刚毅的行为必然被人们所崇尚。《象》曰:水?至,习坎;君子以常德

  • 卷一·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要义卷一宋 魏了翁 撰尧典【一】此题古文尚书古本及石经无之古文尚书尧典第一正义曰捡古本并石经直言尧典第一无古文尚书以孔君从古仍号古文故后人因而题于此以别伏生所出大小忧侯及欧阳所为今

  • 第6章 八佾篇第三(2)·孔子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奥以比君之势分崇高,难以自结;灶以比臣之专权用事,容易干求。时俗之见,浅陋如此。”又注:“人当顺理以事天,非惟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孔子此言,逊而不迫,正而不阿,世之欲以祷祀而求福者,视此可以为鉴矣

  • 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梁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去舍卫城西二十余里。有一村名曰长提。有一婆罗门。名婆私腻迦。在其中住。其人学问广博。深信内典敬

  • 第十六 等起·佚名

    一有罪无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有心而犯、无心而出,有罪无心而犯、无心而出,有罪有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不善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无记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佚名

    凡二十卷。北宋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叙述有关文殊师利之曼拏罗、图像等仪则,以及印相、护摩等作法。计分二十八品。本经乃自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五所录出者。宋藏遗珍所收之现存祥符录虽有缺损,然从同书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