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

洪武三年六月戊午朔。

先是,久不雨,上谓中书省臣曰:“君天下者,不可一日无民;餋民者,不可一日无食。食之所恃在农,农之所望在岁,今仲夏不雨,实为农忧。祷祀之事,礼所不废,朕已择六月朔日诣山川坛躬为祷之,尔中书各官其代告诸祠。”且命皇后与诸妃亲执爨为昔日农家之食,令太子、诸王躬馈于斋所。至是日四鼓,上素服草履,徒步出诣山川坛,设藁席露坐,昼曝于日,顷刻不移,夜卧于地,衣不解带,皇太子捧榼进蔬食,杂麻麦菽粟。凡三日,庚申暮,还宫,仍斋宿于西庑。辛酉,出内帑纱彩一万四千匹赐将校于常例外,给军士薪米,令法司决狱,复命有司访求天下儒术深明治道者。及暮,云气四合。壬戌旦,大雷雨,四郊沾足。

癸亥,诏定岳镇、海渎、城隍诸神号。诏曰:“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惟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羙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至如忠臣烈士,虽可加以封号,亦惟当时为宜。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僣差,今宜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溢羙之称,皆宜革去,惟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于礼为当,用称朕以礼事神之意。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各处府州县城隍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之神。历代忠臣烈士,并依当时初封名爵称之。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无得致祭。於戏!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礼既同,其分当正,故兹诏示,咸使闻知。”是日,上躬署祝文,遣官诣岳镇海渎,以更定神号告祭。其东岳祝文曰:“惟神磅礴东海之西、中国之东,参穹灵秀,生同天地,形势巍然。古昔帝王登之以观沧海,察地利以安生民,故祀曰‘泰山’,于敬则诚,于礼则宜。自唐始加神之封号,历代相因至今。曩者,元君失驭,海内鼎沸,生民涂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土之命,百神阴佑,削平暴乱,正位称尊,职当奉天地、享鬼神以依时,统一人民,法当式古。今寰宇既清,特修祀仪,因神有历代之封号,予详之再三,畏不敢效,盖神与穹壤同始,灵镇东方,其来不知岁月几何,神之所以灵,人莫能测其职,必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预焉?予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泰山’名其名,依时祀神,惟神鉴知。”余四岳、五镇、四海、四渎祝文惟起语各异,余皆同。仍遣秘书监直长夏祥凤等颁‘革正神号’诏于安南、占城、高丽。

命僧克新等三人往西域招谕吐蕃,仍命图其所过山川地形以归。

升大都督府都督佥事华云龙为都督同知,兼燕府武相。

甲子,礼部尚书崔亮等言:“朝仪贵乎整肃,礼文不可乖错。今定大朝会、常朝及内外官员辞谢、奏事、侍班等礼,付侍仪司行之侍仪,职专赞引,凡侍立班序,告示引进、通赞、承奉、知班、都知、舍人赞引执事,殿中侍御史职专纠劾殿廷失仪者,监察御史职专紏举大朝会百官失仪者,知班职专检察班行,日与侍仪、司官随同朝班出入,有失仪者,以报殿中,侍御史纠治。”从之。

禁淫祠。制曰:“朕思天地造化,能生万物而不言,故命人君代理之。前代不察乎此,听民人祀天地、祈祷,无所不至。普天之下,民庶繁多,一日之间祈天者,不知其几,渎礼僣分,莫大于斯。古者,天子祭天地,诸候祭山川,大夫、士庶各有所宜祭,其民间合祭之神,礼部其定议颁降,违者罪之。”于是中书省臣等奏:“凡民庶祭先祖,岁除祀灶,乡村春秋祈土榖之神,凡有灾患,祷于祖先。若乡属、邑属、郡属之祭,则里社、郡县自举之。其僧道建斋设醮,不许章奏上表,投拜青词,亦不许塑画天神地祗。及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巫觋、扶鸾、祷圣、书符、咒水诸术,并加禁止,庶几左道不兴,民无惑志。”诏从之。

定五等勋爵。凡勋:正一品,上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云骑尉;从五品,武骑尉。爵:正一品,国公、郡公;从一品,郡侯;正、从二品,郡伯;正、从三品,县伯;正、从四品,县子;正、从五品,县男。

丙寅,诏追封故皇姊为太原长公主,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皇姊孝亲公主为陇西长公主。太原长公主册文曰:“朕惟古之君天下者,既追尊祖宗,又及于兄弟之亲,所以叙彝伦,昭恩义,帝王之先务也。故姊朱氏,以柔懿贞淑之德,归于王氏,何期未久,与夫相继而亡。朕当艰难之秋,赖祖宗积德,上天眷命,削平祸乱,统驭华夷,每念我皇考、皇妣生我兄姊及朕六人。今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劬劳之恩,无从以报,而兄姊复无在者,骨肉之亲,感悼无已,稽之古典,宜有褒显,以称追崇。可追封为太原长公主。”皇姊夫王七一诰曰:“朕君天下,观历代爱亲、敬长之道,乃帝王之先务,故必尽其礼焉。姊夫王七一,爰自弱冠,婿于我家,何期与我姊相继而亡,遂乏后嗣,朕有天下而推恩不逮,良深痛悼。可赠荣禄大夫、驸马都尉,灵其有知,服兹宠命。”复遣潭府承奉正程安具衣冠改葬于盱眙。祭曰:“古之有天下者,必推恩以及骨肉之亲,无间于存殁。朕自即位以来,伯兄弟侄皆已追封王爵,惟我姊及姊夫早世无后,为因兵革,不知葬所近者。外甥李文忠,访求得灵榇于泗州之盱眙县,因其衣衾棺椁,改葬于县之太平乡叚家庄,追念亲义,曷胜哀怆!爰遵古典,特加封赠,以慰九泉,兹具牲醴致祭,就用焚黄,灵其鉴知。”

丁卯,命赐武官指挥以上命妇冠服。

迁浙江行省参政张本为湖广行省参政,湖广行省参政阮崇礼为浙江行省参政。

戊辰,以广西卫指挥使蔡仙为广西行省参政。

诏自今武官有犯,非奏请不得逮问。

庚午,改司天监为钦天监。

改广西庆远安抚司为庆远府。

壬申,左副将军李文忠捷奏至。时百官奏事奉天门,闻元主殂,遂相率拜贺。上曰:“元主守位三十余年,荒淫自恣,遂至于此。”因谓治书侍御史刘炳曰:“尔本元臣,今日之捷,尔不当贺也。”因命礼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既又以元主不战而奔,克知天命,谥曰顺帝。

设陕西、北平、山西行都督府。

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曰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

诏凡武官任王相传者,与兼职之禄。

癸酉,中书省以左副将军李文忠所奏捷音,榜谕天下。上览之,见其有侈大之词,深责宰相曰:“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何乃习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体,妄加诋诮,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有识之士,口虽不言,其心未必以为是也,可即改之。”

左副将军李文忠遣人送所获故元诸孙买的里八剌等及其宝册至京师。省臣杨宪等请以买的里八剌献俘于庙,宝册令百官具朝服进。上曰:“宝册贮之库,不必进也。古者虽有献俘之礼,武王代殷,曾用之乎?”宪曰:“武王事殆不可知,唐太宗尝行之矣。”上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若遇隋之子孙,恐不行此礼。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只令服本俗衣以朝。朝毕,赐以中国衣冠,就令谢。”复谓宪曰:“故国之妃朝于君者,元有此礼,不必效之,亦令依本俗服于中宫朝见,见毕,赐之中国服,亦令就谢。”

福州府地震。

安南国王陈日熞遣其上大夫阮兼、中大夫莫季龙、下大夫黎元普等来上表谢恩,贡方物。阮兼卒于南安。上赐季龙以布帛有差,仍赐日熞纱、縠各二匹,以银五十两为阮兼丧费,令有司送柩归其国。

乙亥,买的里八剌朝见。上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具朝服侍班,侍仪使引买的里八剌具本俗服行五拜礼,至东宫见皇太子,四拜,百官便服侍班。朝毕,赐之衣冠。买的里八剌母及妃朝见坤宁宫,命妇具冠服侍班,朝毕,俱赐以中国服。乃赐第宅于龙光山,命优其廪饩,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诰曰:“昔帝王之有天下,必封前代子孙,使作宾王家,其来尚矣。曩因元失其政,四海分争,朕以武功削平群雄,混一区宇,为天下主。而买的里八剌,实元之宗孙。比者,遣将北征,尔祖已殂,既克应昌,尔乃来归。朕念帝王之后,爰稽古制,锡以侯封,尔其夙夜恭慎,称朕优礼之意。”上谓省臣曰:“朕见前代帝王革命之际,获其后妃,往往不以礼遇,欺孤虐寡,非盛德所为,朕甚不取。今元脱忽思后在此,北狄但知食肉饮酪,且不耐暑,其饮食居第,务适其宜,若其欲归,当遣还沙漠。”

丙子,以获买的里八剌祭告天地于圜丘,翼日,告太庙。

赏天策卫知事朱友闻绮、帛各五匹。初,指挥张温守兰州,元将王保保兵围城,温督将士备守。夜二鼓,围兵登城,千户郭祐被酒醉卧,不之觉,巡城官军击却之。围既解,温执祐,将斩之。友闻争之曰:“当贼犯城时,将军斩祐以令众,所谓以军法从事,人无得而议之。今贼既退,乃追罪之,非惟无及于事,且有擅杀之名,窃以为不可。”温悟,杖祐而释之。上闻之,谓辅臣曰:“友闻以幕僚能守朝廷法,直言开谕官长,此正人也。宜加赉予,以劝其余。”

都督同知汪兴祖与指挥常守道率兵至大同北口,与元将速哥帖木儿等战,大败其军,斩馘无筭,获王保保弟金刚奴、平章朱真等四百余人。

丁丑,颁平定沙漠诏于天下。诏曰:“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庚申之君,荒淫昏弱,纪纲大败,由是豪杰并起,海内瓜分,虽元兵四出,无救于乱,此天意也。然倡乱之徒,首祸天下,谋夺土疆,欲为王伯,观其所行,不合于礼,故皆灭亡,亦天意也。朕当是时年二十有四,盘桓避难,终不宁居,遂托身行伍,驱驰三年,睹群雄无成,徒扰生民,乃率众渡江,训将练兵,奉天征讨,于今十有六年,削平强暴,混一天下,大统既正,民庶皆安,而元之遗孽,时犯边埸,劳我师旅。今年六月十有五日,左副将军李文忠、左丞赵庸等遣使来奏:‘五月十六日,率兵北至应昌,获元君之孙买的里八剌及其后妃宝册等物,知庚申君已于四月二十八日殂于应昌。大军所至,朔庭遂空。’中书上言,宜以其孙及后妃献俘于太庙,朕心思之,其君之亡系乎天运,所遗幼孙,若行献俘,实有不忍,况当天下纷乱,朕非有意,不过欲救患全生。今定四海,休息吾民于田里,非朕所能,亦天运致然也。尚虑臣民未知朕意,是用播告天下。左副将军以礼获送买的里八剌已至,朕怜帝王之后,难同庶民,及首乱僣伪来降者,特封崇礼侯,总其眷属,以及母后等同居,饮食、服用出官民上,俾存元祀,体法前王,不敢过亏。呜呼!天命靡常,惟殷是鉴,可不畏哉?”仍遣使赍诏,谕安南、高丽、占城。

是日,百官上表贺。上谕之曰:“卿等试言元之所以亡与朕之所以兴。”刘基进曰:“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国者,而元以胡人入主华夏几百年,腥膻之俗,天实厌之。又况末主荒淫无度,政令隳坏,民困于贪残,乌得而不亡?陛下应天顺人,神武不杀,救民于水火,所向无敌,安得而不兴?”上曰:“当元之季,君宴安于上,臣跋扈于下,国用不经,征歛日促,水旱灾荒,频年不绝,天怒人怨,盗贼蠭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及兵力日盛,乃东征西讨,削除渠魁,开拓疆宇。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向使元君克畏天命,不自逸豫,其臣各尽乃职,罔敢骄横,天下豪杰,曷得乘隙而起?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今获其遗胤,朔漠清宁,非天之降福,何以致此?诗曰:‘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天命如此,其可畏哉?”

上遣使诏谕元宗室、部落臣民曰:“自古天生圣人,主宰天下,立法创制,以安生民。三代、汉、唐之君,姑置不言,且以近代论之。若宋创业之君能行善政,其民乐生,故天祐之,厥后子孙微弱,疆土日削,故天命尔元世祖代之,至妥欢帖木儿为君,荒淫昏懦,不思政理,不恤民艰,故奸凶并起,天下大乱,生民无主。朕时不忍荼毒,于是起兵救民,豪杰之慕义者相率来归,剪暴除残,平定四海,乃推戴朕为皇帝,国号大明,此天佑朕躬,故成功之速若是也。朕即位之初,遣使往谕交阯、占城、高丽诸国,咸来朝贡,奉表称臣,唯西北阻命遏师。朕未遣使降诏者,以庚申君尚拥众应昌故耳。乃者,命将西征,直抵土蕃,偏师北伐,遂克应昌。元君既殂,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知天命既去,人力难为,望风遁逃,遂获其孙买的里八剌至京。朕怜帝王之裔,爵封为侯,俾与其母妃同居,赐以第宅,给以衣食,以奉元祀,超乎臣民之上。今又遣官寻访爱猷识理达腊,若能敬顺天道,审度朕心,来抚妻子,朕当效古帝王之礼,俾作宾我朝。其旧从元君、仓卒逃避者,审识天命,倾心来归,不分等类,验才委任。直北宗王、驸马、部落臣民,能率职来朝,朕当换给印信,还其旧职,仍居所部之地,民复旧业,羊马孳畜,从便牧餋。朕有天下物产之富,贡赋之入,军国爵赏之费,取用不竭,岂需尔沙漠荒落之地哉?特以元君之子孙,流离失所,一有不虞,则朕恐失古人兴灭继绝之意,俾尔人民无所归往,故遣使遍谕朕意。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尔等无或执迷,以贻后悔,其边塞鞑靼百姓因元丧乱,征繇繁重,供亿劳苦,朕甚悯焉。诏书到日,悉安所居,无自惊扰,以废耕牧。”

翰林院编修罗复仁、兵部主事张福传诏还自安南,言:“安南馈黄金、吉贝等物,已却之不受。”上曰:“不受其馈是也。”命中书加赐其使莫季龙而还。

济南府知府陈修及司农官上言:“北方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宜召乡民无田者垦辟,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蔬,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其马驿、巡检司、急递铺应役者,各于本处开垦,无牛者官给之,守御军、屯远者亦移近城。若王国所在,近城存留五里,以备练兵牧马,余处悉令开耕。”从之。

戊寅,遣使持诏谕云南、八番、西域、西洋、琐里、爪哇、畏吾儿等国曰:“自古为天下主者,视天地所覆载,日月所照临,若远若近,生人之类,无不欲其安土而乐主,然必中国治安而后四方外国来附。近者,元君妥欢帖木儿荒淫昏弱,志不在民,四方豪杰,割据郡县,十去八九。朕悯生民之涂炭,兴举义兵,攘除乱略,天下兵民,尊朕居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前年克取元都,四方以次平定,其占城、安南、高丽诸国,俱已朝贡。今年遣将巡行北边,始知元君已殁,获其孙买的里八剌,封为崇礼侯。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人民咸乐其所,又虑汝等僻在远方,未悉朕意,故遣使者往谕,咸使闻知。”

应天府溧水县奏:“久雨。江水冲溢,漂民居。”上命户部赈恤之。

诏天下府、州、县立城隍庙,其制高广,各视官署厅堂,其几案皆同,置神主于座,旧庙可用者,修改为之。

嵩县典史刘某任满入觐,上见其衣服垢弊,因谓省臣曰:“有司以衣食故,侵渔于民者多矣。蒿县典史,贫窭若此,非居官能廉者乎?”省臣因言某居官廉谨状,命以布帛赐之。

庚辰,罢中书右丞相汪广洋退居高邮,侍御史刘炳劾其事母不孝故也。

遣使葬宋理宗顶骨于绍兴永穆陵。先是,上与侍讲学士危素论宋元兴替,素因言:“元世祖至元间,胡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时夏人杨辇真加为江南总摄,奏请如二僧言,遂发诸陵,取其金宝,以诸帝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以厌之。又截理宗顶骨,为西僧饮器,天下闻之,莫不心酸。”上闻,叹息久之,谓素曰:“宋南渡诸君,无犬失德,与元又非世仇,元既乘其弱并取之,何乃复纵奸人,肆酷如是耶!”即命北平守将吴勉访索顶骨所在,果得之西僧卢中,既送至,命有司厝于京城之南。至是,绍兴府以永穆陵图来献,遂敕葬于故陵。

升守兴元、凤翔卫指挥金兴旺为大都督府都督佥事,仍守兴元。命秦王府武相耿炳文兼陕西行省右丞;都督佥事郭子兴为秦王府武传,仍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都督同知汪兴祖为晋王府武传兼山西行都督府同知,位居武传谢德成之上;都督佥事张温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温先守兰州有功,及是,入谢。上谕之曰:“兰州之捷,可谓奇功。夫将帅之道,有功不伐,则功益显;恃功骄恣,则名益隳。是故惟仁者不矜其功,而智者克成其名,仁智兼全,所向无敌。若乏仁寡智,虽有勇敢之士百万,不足恃也。古者仁智之将,抚摩安辑,见情达变,坐而制胜,以树勋立名于当时者,国家莫不倚重之功名始终,万古不朽,其余悍骄恣横者,及其成功之后,即复纵肆,以致败亡,此盖勇力有余而仁智不足故也。传曰:‘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又曰:‘功盖天下,守之以谦。’尔能守此为戒,则可以长保富贵矣。”

故元四大王寇大同、武州,太原卫指挥桑桂等击走之。四大王者,元之宗室也,初,大军克元都,遁入太原静乐岢岚山中聚众,结塞自固。至是,寇武州,劫杀人民,桂与指挥郑亨率兵击之,追至牛尾庄,四大王遁走,获其三大王脱忽的帖木儿送京师。

辛巳,令民间立义冢。上谕礼部臣曰:“古者,圣王治天下,有掩骼埋觜之令,推恩及于朽骨。近世狃于胡俗,死者或以火焚之,而投其骨于水,孝子慈孙,于心何忍?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近城宽闲地为义冢,俾之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之。”

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长芦运至太和岭,路远费重,若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给准盐一引,引二百斤。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输之费省而军储之用充矣。”从之。

上谕中书省臣曰:“苏、松、嘉、湖、杭五郡地狭民众,细民无田以耕,往往逐末利而食不给。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往临濠开种,就以所种田为己业,官给牛种舟粮,以资遣之,仍三年不徵其税。”于是徙者凡四千余户。

监察御史郑沂言:“京师为天下根本,四方之所,瞻仰爵位之设,当使内尊而外卑,内重而外轻,所以隆国势而安天下也。今南京、北京知府与在外散府知府同称,甚失内外之统,宜改应天府知府为南京尹,则国体尊而爵位当矣。人命至重,古人所矜,各府宜设推官一员,专掌刑名,不预他政,庶责有所归而人无冤抑。又殿中侍御史之设,所以备顾问司谏诤,其员不可一日缺也,今久虗其职,岂以天下之大,人材之众,而无能胜其任者哉?宜从铨注,以肃朝仪。又各处虽立递运,而凡转送官物多僦民船,每致扰民,今当广增递运船数于税粮内定民赀力之厚者以充之。国家征伐,必资马匹,宜于两淮空闲之地,设牧马之官,选牝马餋于其中,数年之后,孳息蕃衍,足以备武事。”上皆从之,惟开封有行省,府仍其旧。

壬午,命秦王府武相陕西行省右丞耿炳文署行都督府事。

改宜兴卫为守御千户所。

癸未,国子学典簿周循理言:“国学,教化本原,请择经明行修之士充学官,而增置其员。民间子弟俊秀年十五以上,愿入国学者,听复其身;京官子弟,一品至九品年十二以上者,皆令入学,且定其出身资格。大学生贡于朝,比科举进士,俱得优等擢用,如此,则在内国子生日渐增广,在外有常贡科举进士,不患无人材用矣。”上是其言,命中书省增广太学生,定其出身资格,仍择文儒性行端洁者充学官。

乙酉,改陕西兴元府为汉中府。

置亲军都尉府及仪鸾司,初设拱卫司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为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以拱卫司似前代卫尉寺,又改为都尉司。至是,乃定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设仪鸾司隶焉。

泉州府惠安县民陈同作乱,寇永春、德化、安溪三县,泉州卫千户姚得、龚胜等率兵四千讨之,贼拒战,得等失利,指挥周渊复督兵进击之,又为所败。时驸马都尉王恭镇福建,闻贼势猖獗,遂自将精兵讨之,比至,贼悉众迎战,官军奋击,贼众大败,获同斩之,众遂降。

永平府滦州大水,陕西延安府雨雹伤稼,诏蠲其田租。

绥宁县民萧天祐等聚众为乱,平章杨璟遣兵捕斩之。

是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县,福州卫出军捕之,获倭船一十三艘,擒三百余人。

中书省臣言:“临濠府自吴元年至洪武二年税粮皆已蠲免,计其府夏税麦一千二百八十三石,及安丰千户所濠梁卫屯田当税麦者,自今年为始,徵收如旧。”上仍令勿徵,以苏民力。

故元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以元所授金银牌印、宣敕诣左副副将军邓愈军门降,及镇西武靖王卜纳剌亦以吐蕃诸部来降。先是,命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招谕吐蕃十八族、大石门、铁城、洮州、岷州等处,至是何锁南普等来降。

猜你喜欢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柯劭忞
  ●卷一·陈康祺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五·佚名
  ●绎史摭遗卷十·温睿临
  第一二四札光绪九年四月廿二日一一三一二-一六·佚名
  序·缪荃孙
  明儒言行録卷六·沈佳
  通鉴答问卷三·王应麟
  列传卷第十 高丽史九十七·郑麟趾
  十国春秋卷三十二·吴任臣
  强练传·令狐德棻
  龚元祥传·张廷玉
  卷之三十九  立齋閒錄一(明)宋端儀 著·邓士龙
  魏纪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戊申、228)·司马光
  卷一百四十·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七冯道冯道字可道景城人初爲刘守光参军後历唐晋汉周事四姓十君并在政府自号长乐老卒谥文懿追封瀛王诗集十卷今存五首天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氷须泮春来草

  • 卷二十八·范成大

    <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石湖诗集钦定四库全书石湖诗集卷二十八宋 范成大 撰送闻人伯卿赴铜陵雪压关山昼掩扃故人何事短长亭折腰直为瓶无粟便腹犹怜笥有经牒诉尘埃头更白简编灯火眼终青可怜东壁辉光外寥落江湖

  • 内篇 载言第三·刘知几

      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盖桓、文作霸,纠合同盟,春秋之时,事之大者也,而《尚书》缺纪。秦师败绩,缪公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而《春秋》靡录。此则言、事有别,断可知矣。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

  • 顺治元年七月至顺治三年十二月·蒋良骐

    顺治元年七月,户科给事中郝杰陈四事:一劝农[桑]以植根本,一抚逃亡以实户口,一禁赎货以除苛政,一严奢侈以正风俗。睿亲王以有裨新政,饬部即行。山东巡按朱朗铄言:中外臣工皆以衣冠礼乐,覃敷文教。顷闻东省新补监司三人,俱关东旧臣

  • 王朴传·张廷玉

    王朴,同州人。洪武十八年(1385)的进士。原名权,太祖为他改的名。任命为吏科给事中,因直谏忤逆了圣旨而罢官。不久起任为御史,陈奏时事几千言。他性格耿直,多次与太祖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天,遇事争论十分激烈。太祖大怒,命令

  • 唐纪四十七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六兴元元年(甲子、784)·司马光

    唐纪四十七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784年) [1]五月,盐铁判官万年王绍以江、淮缯帛来至,上命先给将士,然后御衫。韩欲遣使献绫罗四十担诣行在,幕僚何士干请行;喜曰:“君能相为行,请今日过江。”士干许诺,归别家,则家之薪米储已罗

  • 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甲申、624)·司马光

    唐纪七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 [1]六月,辛丑,上幸仁智宫避暑。 [1]六月,辛丑(初三),高祖前往仁智宫避暑。 [2]辛亥,泷州扶州獠作乱,遣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击平之。 [2]辛亥(十三日),泷州、扶州獠人发生叛乱,高祖派遣南尹州都

  • 卷四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四十兵制志九军器【军器   武具 火器 火药 帐房战船】凡给发军器金鼔以示进退之节海螺以定朝昏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视甲胄以卫身器械以制敌各营兵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 洪武二十四年春正月己丑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 乌思藏必力公尚师辇卜阇搠思吉结卜遣使坚敦真等以所获故元云南行省银印来献,及黑胜等寺僧吉剌思巴星吉等遣喃哥等来贡马及方物,诏赐

  • 礼察第四十六·戴德

    孔子曰:“君子之道譬犹防与?夫礼之塞,乱之所从生也;犹防之塞,水之所从来也。故以旧防为无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

  • 卷十四·刘因

    <经部,四书类,四书集义精要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十四   元 刘因 撰论语十述而下二十章【子不语】或问孔子于春秋纪灾变战伐簒杀之事于易礼论鬼神者尤详今曰不语四者何也曰圣人平日之常言盖不及是其不得已

  • 春秋书法钩元卷四·石光霁

    明 石光霁 撰书逆王后二【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愚按凡婚姻得刘夏逆王后于齐 礼常事不书失礼则非常乃书以示讥】【公羊】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张氏虽天子诸侯亦不自主婚所以飬廉逺耻也】春秋婚姻得礼者常事不书【杜

  • 佛说大迦叶本经·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尔时城中有势富梵志。名曰尼拘类(晋曰无恚)财富无数。金银七宝。田宅牛马。不可称计。梵志有子。名曰毕拨学志。舍六十佉梨金宝好物及千具犁牛。捐仁贤妻天下第一光颜

  • 卷第九·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九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智品第四之一正见。正智。慧根。慧力。择法正觉。解脱智。正觉智。邪智。圣智。非圣智。有漏智。无漏智。有爱智。无爱智。有求智。无求智。当取智。非

  • 卷第二十六·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二十六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六祖下第五世之余(南岳下后第四世之余) 【增收】京兆府米和尚(亦曰米大师又曰米胡嗣沩山)问僧。近离甚处。僧

  • 鹌鹑谱·陈石麟

    清代程石邻撰。该书对鹌鹑的生理、好斗、养殖多有精到叙述。如说头:头如蟹壳阔还平,突似彪豺凹似鹰。若得坚固如弹子,定然临阵作将军。嘴:直紧如钳确是锥,三棱似玉世间稀。千嘴不如三嘴好,披毛带血始为奇。腿:长劲粗圆骨法全

  • 紫钗记·汤显祖

    传奇剧本。明汤显祖作。二卷五十三出。此剧是在《紫箫记》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叙唐陇西人李益流寓长安,以功名未遂、佳偶未聘为憾。元宵佳节,霍小玉与母观灯,遗失紫玉钗,恰被李益拾到,并以此求婚于霍家,两人成婚。不久,益

  • 仪礼要义·魏了翁

    五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大学生,佥书枢密院事。治学反对佛老学,推崇朱熹理学,独穷经古学,自为一家,为南宋名儒。开门授徒,学生争相报名。曾在靖州建鹤山书院。着有《九经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