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九年

(癸酉)十九年清康熙三十二年

春正月

1月2日

○丙午,賜義安君珹諡懿懷。〈宣祖子也。〉判書洪可臣諡文莊。判書權悏諡忠貞。

1月3日

○丁未,引見大臣備局諸臣。左議政睦來善進箚記,其第一條,論關西監兵營營下軍作隊操練事,以爲有煩耳目,不無彼人生梗之患,令監司春秋巡點列邑,如他道例。上以從當思量處之爲敎。

1月4日

○戊申,以嚴緝爲承旨。

○慶尙道尙州等邑,地震。

1月5日

○己酉,上御仁政門,行朝參禮。

○以朴慶後爲全羅觀察使,朴明義爲司書,沈檀爲大司諫,成瓘爲司諫,洪重夏爲正言,沈最良爲獻納。

1月6日

○庚戌,以崔敬中、洪柱震爲掌令,洪重鉉、朴明義爲持平,鄭來祥爲校理。

1月9日

○癸丑,初黑山島定配罪人李瞻漢、金必鳴等,聯名呈狀于羅州牧,以爲:「被謫人賤孽李晩初者,怨國訕朝,非止一二,而今春騷屑時,先以胡書,恐喝民情,仍與島中諸人,作黨結契,稱以欲爲丈夫事,差定將帥云。」本州上報朝廷,拿來設鞫。瞻漢供曰:「晩初以爲,閔宗道乘夜往來於張家,許以結婚,約以廢立,自宮中宣力換局,而謀廢中宮者,閔宗道也。」又言:「廢中宮時,大司憲睦昌明,卽爲停啓,滿朝一番庭請,以爲塞責,後日論罪,何可免也?」又言:「聞新童謠乎?仍爲誦而釋之,語犯中宮〈卽張氏也。〉世子,有不忍聞。」又言:「右相赴京時,兵判閔宗道中軍張希載,餞別還歸時,使娼女歌舞於前,所見駭怪,國勢不長,推此可知。」又言:「光州火藥庫飛上天之說,此非虛生之變,卽今胡人,以借路爲名,國之必亡,可立而待,作契聚衆,觀勢應變,豈非智者事乎?」晩初供辭以爲:「瞻漢,侵虐島民,罔有紀極。島民等,以十二件罪狀,訴于本島別將金成屹。」成屹以爲:「瞻漢本是火證人,不足深責,因治其奴順方。」成屹初欲轉報巡營,令渠及崔繼敏,依島中所訴,以眞書翻譯,故因此含憾,謀害至此矣。槪金時現者,初言吾輩,與島民,同爲作契,或會飮或會話,或相與貿穀,或有傷風悖俗之事,相議施罰爲好。仍爲書出回文。不意時現,以其日回文納之。蓋時現,乃瞻漢之婢夫也。此必瞻漢,敎誘時現誣陷之計也。兩人屢次對質,鞫廳啓以,犯上不道之語。晩初雖自發明,顯有理屈之色,且無可據自解之端。瞻漢於其作黨陰謀一款,旣已誣告金必鳴之聯名告變。金時現之同謀證成,俱極兇詐,竝請刑推。瞻漢、必鳴、時現刑問二次,竝承服,依法處斷。李晩初刑問六次物故。晩初,卽翔之庶子也。

1月10日

○甲寅,上謁太廟。

1月13日

○丁巳,閔宗道死。宗道,黯之姪也。鷙戾陰慝,在兇黨人中特甚,締結希載,主張陰謀,釀成廢母之禍。當聖母出宮之時,以庭請當罷之意,首倡於朝會中。其徒黨,亦多有側目者,世皆以病死牖下,得全腰領,爲恨。

1月15日

○己未,月犯鬼宿東北星。

○以李寅賓、崔恒齊爲掌令,權頀爲持平,鄭來祥爲司諫。

1月17日

○辛酉,爲都目政。

1月18日

○壬戌,都目政,以鄭來祥爲校理,朴萬鼎爲副應敎,成瓘爲司諫,李東標爲兼輔德,兪夏益爲工曺判書,蔡獻徵爲弼善。

1月24日

○戊辰,贊善李玄逸從縣道陳疏,首言格致誠正之工,有所未盡。又曰:「前日所下成均館備忘記,宛然有三代上遺意,及其施諸擧措,則未聞有登崇俊良招延德行之實,只以湖堂,試取泮宮節製,爲聳動振作之擧。大臣籌司,一月三接之規,亦出於咨訪之意。而諸臣入對,未聞有經國遠謨。保邦長策,只以薦進凡例事面常規,將做一大事。或以小技末藝,不及古昔爲憂。伏願加意於輕重本末之分,如好文學則斥去浮華,專務實行。好武事則克詰戎兵,張皇六師也。」末復言消弭天災之道曰:「昔宋徽宗時,大水猝至。李綱以爲:『必有夷狄兵戎之端。』高宗時,有雷雹地震之異,陳俊卿以爲:『有夷狄侵凌之象。』此皆古之忠臣爲國家長慮却顧者之所爲也。天啓丁卯,崇禎丙子之前,咎徵之作,正符今日,將來事應之相契,寧保其必無也?況今境外之事,不無可虞之端,其可一向因循,終不爲綢繆牖戶之策耶?」上賜優批,諭令上來。

○藥房入診,領議政權大運、右議政閔黯、江華留守吳始大請對,以江華築城,正當農節,請姑爲停止,待秋始役。上許之。上因黯所達,命放送徒配罪人尹世紀。蓋以世紀方遭父喪故也。黯又以李瞻漢供辭中,構誣閔宗道,縷縷伸白。大運亦繼陳之。宗道卽黯之姪子。而敢於前席,肆然爲伸暴之說,其縱恣無嚴極矣。

1月25日

○己巳,藥房入診。都提調金德遠,請命有司,題給許積妻食物,仍請仁、孝兩廟朝相臣妻生存者,一體施恩。上從之。

1月26日

○庚午,以鄭來祥爲司諫,朴明義爲正言。

○全羅觀察使朴慶後辭朝。引見勉諭而遣之。

1月30日

○甲戌,流星出房星下。入巽方。

二月

2月3日

○丁丑,先是,左議政睦來善呈辭,至十餘上。上遣承旨敦諭,至是入來。命引見,來善言:「江界地有淸人越來者,而無譯舌,不卽問情,請去安州譯官,始探事情,江界滿浦,自前皆有譯舌,而以其供饋之難省減云。今宜依舊例,差送一員。」上從之。來善又進箚記三條,一則賑民之策,一則論邊將守令有聲績者,雖在被罪,變通調用事也。一則請抑奢侈之風。上皆優奬之。

2月4日

○戊寅,以權珪爲都承旨,洪墪爲修撰,李宇謙爲文學,睦林重爲掌令。

○掌令崔恒齊上疏論事,一曰,選忠正以輔東宮。二曰,開言路以來忠諫。三曰,恢公道以得人心。四曰,正祀典以重斯文。其開言路之條曰:「穆陵陵幸,定於今二十日,年事大侵,八路同然。而畿內尤甚,此際有陵幸之擧,則貽弊不貲,願寢成命,退以來秋。頃年春李玄逸,以停寢陵幸之意陳達,而語未及卒,遽下未安之敎。秋間權重經,略將數語,仰對顧問,而顯示厭薄之意。自是厥後,人多以此爲戒,緘口退縮,莫敢盡言,臣恐殿下,有以啓之也。其恢公道之條,首論庚申之禍。」又曰:「今日擧措,果可謂盡出於公,而少無可議者耶?朝廷之上,私意或勝。用舍之際,色目是拘。官方紊亂,躁競成風,是何異於同浴而譏裸哉?惟其科目,雖有彼此之分,而自殿下視之,莫非王臣也。雖在屛黜,如無大段罪過者,竝爲收錄,與之更始,俾令彼此,平憾釋仇,同底和平之域,而各自盡心於國事,則將見懷才抱器者,率皆願立於朝。此實國家之幸,而亦今日諸臣之福也。」其正祀典之條,論文廟黜享人公伯寮等十人復享事曰:「皇明弘治張九功始倡此論,程敏政過爲新奇之論而和之。至嘉靖,議禮臣張璁,新秉國政,欲立已見,掇拾敏政之緖論,竟至改正。儒門之是非褒貶,至朱子而大定。九人之言行,雖或評議,而若夫從祀一節,朱子獨無貶議者,豈無微意於其間耶?明廟末宣廟初年朝議欲依中朝例,革去文宣王位號,只書以至聖先師四字,先正臣李滉以爲:『書以王號,歷代遵用,其來已久,今不可輕議。』由是議遂寢。此亦足爲斷案也。」仍請如舊從享。上竝不納。

2月5日

○己卯,頒柑試士于泮宮,賜居首進士洪瀅及第。

○以洪萬朝爲承旨。

2月7日

○辛巳,以鄭漢柱爲檢閱。

○靈春君涏,犯松禁下獄,有除杖徒收贖之命。諫院請還收收贖之命,不允。時海西中軍金孝曾者,私用軍布二十九同,事覺當死。上以其有膂力,特命減死定配。諫院亦爭論之,不從。

○左議政睦來善請對入侍。先是,來善請於陵幸時,以春收米待秋退捧之意,慰諭父老。至是,又言:「各邑中收米,有本邑應下者外,無上納之數云。此邑則稅米豆待秋退捧,已捧者則請令賑廳,移轉穀物,以示均惠之意。」上從之。來善又言:「陵幸時楊、廣兩州,最被其害,廣州則權減稅豆。楊州則竝減稅米豆似宜。又請移江都軍餉米五千石於海西,以補賑資。」上竝許之。大司成權瑍同入言:「明倫堂額,乃朱子筆。黃㦿赴燕得來。而吳竣以爲,明是朱子眞蹟,陳達懸揭。金益熙以爲。非朱子筆,塗墨於板,今宜改懸。」上許之,仍命廣搜神皇御筆以入。後玉堂白以廣搜不得。上命日後燕行覓來。

2月9日

○癸未,都堂選弘文錄,取金文夏、洪重夏、李宇謙、洪重鉉、李元齡、金汝鍵、金世欽、李師尙、閔彦良、李允明、吳尙文、丁時潤、丁思愼、睦林重、閔興道等十五人。

2月13日

○丁亥,以李東標爲舍人,李文興爲執義,蔡獻徵、李寅賓爲掌令,鄭思孝、呂聖擧爲持平,洪重鉉爲司書,睦林重爲弼善。

○引見大臣備局諸臣,戶曺判書柳命天啓言:「仁、孝兩朝相臣妻生存者,題給食物,時故相臣鄭致和妻,亦入其中。而其家以爲,致和大拜,在顯廟朝,不敢受云矣。」上曰:「三朝耆老之臣,不可異同,一體題給。」

2月14日

○戊子,以洪墪爲正言,閔興道爲副校理,睦林重爲副修撰,旋陞校理,李元齡爲副修撰,李宇謙、丁思愼爲修撰,崔恒齊爲文學。

2月17日

○辛卯,左議政睦來善請對,袖進箚記。蓋以陵幸時,慰諭父老事也。來善曾以楊州稅米豆減給事,陳達蒙允。至是,又言:「今聞楊州牧使之言,減稅米不如蕩滌糴穀。蓋本州田結中,除給復實結,所捧米豆四百餘石,而二百石則牧使欲自爲別備,其餘未捧,只二百餘石。而此皆都城十里內田結,卽京居富戶之所當納者,故本邑窮氓則終不得蒙惠矣。丁卯戊辰兩年未收糴穀,多至二千餘石,特減一年,則是爲一州莫大之惠也。」上從之。命丁卯糴穀,一倂蕩減。

2月18日

○壬辰,大風霾。

○以李禎爲正言,洪重夏爲副修撰,張希載爲右尹,李東標爲執義,宋儒龍爲輔德,李元齡爲校理,賜贈左參贊李惇五諡忠顯。贈左參贊李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二十六·汪楫
  卷二百二十·毕沅
  卷之九十九·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九·佚名
  第八编 梁启超、孟森、吕思勉讲清史·王国维
  卷之四百四十四·佚名
  第二一七告示光绪十七年六月初九日一一五○三—四·佚名
  第七册 天聪元年七月至八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纪昀
  元胄传·李延寿
  吕本中传·脱脱
  耿九畴传·张廷玉
  卷一·阿桂
  卷二十二下·徐一夔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六十二·彭定求

        卷662_1 【夜泊义兴戏呈邑宰】罗隐   溪畔维舟问戴星,此中三害有图经。   长桥可避南山远,却恐难防是最灵。   卷662_2 【听琵琶】罗隐   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暗处闻。   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

  • 欧阳修·唐圭璋

      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景德四年(1007)。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熙宁五年(1072)卒,年六十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知滁日

  • 卷507 ·佚名

    章甫 送王纯仲 客里因依三日语,爽气津津见眉宇。 自云纵酒少年场,抛掷黄金如粪土。 倏焉四十发斑斑,手板青衫才一官。 江湖陈迹不复梦,食贫月俸仍酸寒。 别去不劳重叹息,富贵有时君努力。 青

  • 列传第十 文四子·魏徵

    高祖五男,皆文献皇后之所生也。长曰房陵王勇,次炀帝,次秦孝王俊,次庶人秀 ,次庶人谅。 房陵王勇,字睍地伐,高祖长子也。周世,以太祖军功封博平侯。及高祖辅政,立为世子,拜大将军、左司卫,封长宁郡公。出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

  • 卷第二百三十一·胡三省

    唐纪四十七〔起阏逢困敦(甲子)五月,尽旃蒙赤奋若(乙丑)七月,凡一年有奇。《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六》兴元元年〔(甲子、七八四)〕1五月,盐铁判官万年王绍以江、淮缯帛来至,〔万年,京县,属京兆。缯,慈陵翻。〕上命先给将士然后御衫。〔

  •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五)·陈寅恪

    前引有学集壹柒“赖古堂文选序”云:“己丑之春余释南囚归里。”故可依牧斋自言之时间以推定有学集贰秋槐支集“勾曲逆旅戏为相士题扇”七律以前多是在南京所作,其中固亦有时间可疑、排列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七·佚名

    万历四十七年十月庚戌朔孟冬享 太庙遣候陈良弼恭代○颁赐辅臣中历十本民历一百本○先是房山县人陈槐于万寿圣节向午门前声冤据称 东宫才人今薨逝王氏乃其次女先年被王昇等朦胧妄认未经辩明至是复因颁历于文华门声冤

  • 卷之四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外集卷三·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録外集卷三 李幼武 纂集 程颐 伊川先生正公 字正叔明道之弟举进士嘉佑四年廷试报罢遂不复试吕申公判大学请为大学正固辞元丰八年授汝州团练推官西监教元佑初除秘省校书郎召对除通直郎充崇

  • 弇山堂别集卷五十七·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卿贰表兵部左右侍郎朱珍(阙)人由(阙)洪武元年任安统人国初入仕二年任孙安元年以中书省照磨任左刘贞(阙)人国初入仕三年任张亨(阙)人三年七月任左乐韶(阙)鳯直隶全椒人四年任杜寅(阙)人四年六月任左赵彰(阙)人四年六月

  • 卷十二·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十二宋 徐天麟 撰礼六【吉礼】宗庙太上皇庙【三辅黄图云在长安西北长安故城中香室街南鸿翔府北关辅记云在酒池北】孝元永光五年毁 建昭五年复竟宁元年五月毁 孝成河平元年复世世奉祠高庙【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八·高晋

    目录海塘【四】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八海塘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十三日庄有恭熊学鹏奏言窃查海寜县境内自老盐仓至石塘头观音堂迤西钦奉谕防估建柴塘及篓坦各九百四十五丈久经完竣嗣縁该地旧塘停修年久底柴呈露堰沟廻溜渐

  • 卷八 八之二·孔颖达

    《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未知周公之志者,未知其欲摄政之意。○鸱鸮,上尺之,反下吁矫反。鸱鸮,鸟也。遗,唯季反,本亦作“贻”,此从《尚书》本也。[疏]“《鸱鸮》四章,章五句”至

  •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孔子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传即《左传》的作者,但无确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十分谦

  • 注维摩诘经卷第十·僧肇

    法供养品第十三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什曰。维摩诘接妙喜世界来入此境。及上来不思议事。皆昔来所见。未有若此之奇也。放光等所明实相。广

  • 西河集·毛奇龄

    一百九十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时举荐鸿博,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后辞归田。通经史、善诗文、工音律。著述颇丰,有《古文尚书冤词》、《四书改错》、《竟山乐

  • 石屏诗集·戴复古

    宋诗别集。6卷。戴复古著。卷首有其父戴敏(号东皋子)诗10首。作为江湖派中成就较大的诗人,戴复古的作品题材比较广泛。其中,有浪迹江湖的恬谈生活的写照:“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佚名

    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兹将八十华严与六十华严之异同处,列表如左: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