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五年

(己巳)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八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己巳,太白晝見。

○正言金德基論:「奉仁嬪祀家所賜田民過多,宜減其數,以倣奉德興大院君祀家。」禮曹判書金德遠、戶曹參判南益熏、右尹李沅,竝以中批除拜,不詢公議,將啓僥倖之門,請還收。上不從,且諭以金德遠等三臣,積年侍從,予知其人。如李沅著治郡才,豈以時論不愜而謂下於他人哉?

1月2日

○庚午,左議政趙師錫引疾呈辭。上賜不允批。

○以崔奎瑞爲大司諫,尹搢爲副提學。

○復降州、革縣準年數者,忠原爲忠州,定川爲定州,砥平還爲縣,改公洪道爲忠洪道,以忠州之陞號也。

○判府事李尙眞上箚乞致仕。上批諭不許,以忠厚戇樸奬之。

1月3日

○辛未,引見大臣備局諸臣,領議政金壽興請行三南量田。戶曹判書柳尙運以爲難。上用壽興言,命卽施行。壽興更請使戶判問他大臣,以重其事,上從之。大司諫崔奎瑞申前啓。上只從奉仁嬪祀家田民減數之請,奎瑞更論內獄之不可不罷,中批之不可不寢,語頗縷縷,副校理兪得一,亦繼論中批之不可。上竝責之以黨同伐異。奎瑞引嫌而退。時,上將嚮用金德遠等一番人,故疑朝臣之黨伐如此。

1月4日

○壬申,以李濡爲承旨,趙儀徵爲執義,南致熏爲副修撰。

○正言李益壽以與聞金德遠等中批還收之論,避嫌請遞,且曰:「仁祖二十七年,特簡甚少,先王亦詢大臣而薦亞卿,列聖重官人之意如此,自殿下臨御,從中超拜,金貂滿朝,及至近日,昨除一人,今擢二人,臺臣爭論,玉堂繼陳,則又疑其攻伐異己,君臣之間,情志否隔,此非聖世之美事。」上不答,遽命引見,詰其主意。益壽對益詳,固請取覽避辭。上遂命特遞其職。政院三啓請寢,而上不從。

1月5日

○癸酉,校理尹德駿上箚,請寢正言李益壽特遞之命,上不納。

1月6日

○甲戌,戶曹稟定奉仁嬪祀家所賜田民,蓋從大院君家所有印券也。上諭以失賜牌於兵燹,印券未必信也,命依原初下敎施行。承旨李墪爭之,不能得。時,宗室澂主仁嬪祀,澂卽杭之父也。

○黃海道觀察使金構上疏言:「黃州等十二邑,被災特甚,宜視關西,蠲軍民納布。」上命備局覆奏,人除一疋。

1月7日

○乙亥,時,吏曹擬兪得一於玉堂,申懹於承宣,上付籤二人之名。參判崔錫鼎,臨政注,請對白上曰:「昔者曹漢英,有付籤之事,自銓曹陳請復擬,今不擬得一等,恐傷銓法。」都承旨李彦綱曰:「得一固忤旨,懹則何故?」上曰:「近者乖激之論,得一輒爲首,申懹亦然,聽言觀眸,非正士也。付籤是祖宗故事。」銓官請對,極不可。錫鼎不敢復言而退。

○以李畬爲吏曹參議,洪受瀗爲吏曹佐郞,擢趙儀徵爲承旨,以睦林一爲修撰,李宜昌爲掌令,李允修爲持平,李翊相爲大司憲,李玄紀爲執義,沈思泓爲獻納,兪命弘爲正言。

○憲府請寢正言李益壽特遞之命,上不從。

1月8日

○丙子,憲府論申懹、兪得一等事曰:「得一以乖激而得罪,懹以言貌而見斥,俱爲殿下之失言,得一雖病於過激,本自峭剛。懹亦近於樸率,有何可罪?付籤之事,不可不還寢也。」上不從。

1月9日

○丁丑,擢李玄紀爲承旨,以李蓍晩爲校理,洪萬朝爲副修撰,崔錫鼎爲弘文提學,尹德駿爲吏曹佐郞,南致熏爲執義。

1月10日

○戊寅,上命召時任、原任大臣、六卿、判尹、三司長官,多不進。惟領議政金壽興、吏曹判書南龍翼、戶曹判書柳尙運、兵曹判書尹趾完、工曹判書沈梓、大司諫崔奎瑞、持平李彦紀、修撰睦林一入對。上曰:「國本未定,民心靡係,今日之計,不在於他,若遲徊觀望,敢有異議者,納官退去,諸臣莫知所對。」金壽興曰:「殿下久無《螽斯》之慶,前歲後宮始生王子,群情如有所恃,豈有觀望之人乎?」上曰:「今日詢諸臣,乃欲定王子名號也。」南龍翼曰:「殿下之問,及於意外,臣未知所對也。中宮春秋方盛,他日事,不可知,而遽議此擧,豈不太急乎?惟殿下愼之。殿下旣使之退臣,則當退,亦不可不言。」柳尙運曰:「宋太宗建太子,而猶曰:『置我何地?』今殿下深念國本而有此議,其與太宗異矣。旣有王子,臣民係望,他日中宮無斯男之慶,則國本自定,豈在名號之定不定乎?」尹趾完曰:「南龍翼之言是矣。漢明德皇后旣老,始以章帝子之,此可見以正宮爲重也。後日正宮無嗣,則國本當自定矣。」沈梓曰:「殿下春秋三十,始有王子,今日所詢,是宗社大計,臣民豈有觀望之意?但諸臣有後日之慮,不無所見,惟聖上廣議而處之。」崔奎瑞曰:「殿下春秋鼎盛,王子生甫數月耳。名號之定,何若是汲汲乎?諸臣言皆是,後日有難處之事,則將何以爲之耶?今詢大事,而欲以官爵進退,脅制群下,殿下之待群下,亦太薄矣。」李彦紀曰:「他日正宮,若遲誕育之慶,則天意人心,自有所歸,須待數年,更議可也。漢文帝時,早建太子,以安宗社,卽以皇子衆多而儲嗣未定故也。今日之事,固異於此,殿下臣子,孰敢生觀望之心哉?」睦林一曰:「今日下詢,卽宗社之計,而此大事也。惟殿下博訪而處之。」壽興復曰:「王子方在襁褓,遽定名號,豈不太汲汲乎?且古人於太子,只以敎養成就爲先,未聞以名號爲急也。王子衆多,則或立長、或擇賢,而今日只有一王子,德器成就之後,國本終何歸乎?宣廟朝懿仁王后無嗣,以光海爲賢而子之,至於名號,始定於壬辰矣。」都承旨李彦綱曰:「今日詢問是大事,原任大臣及二品以上,更爲牌招,博議而處之可也。」上曰:「乙酉事,〈仁廟朝,策孝宗爲儲嗣時也。〉亦無二品以上會議之例矣。」壽興曰:「旣有王子,人心皆屬,而襁褓之中,不必定名號。諸臣固已言之,何待博議乎?」上曰:「古訓云:『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予年幾三十,久無儲嗣,夙夜憂懼,今始有王子,予之欲定名號,豈云早也?前年五月,予夢遇一人,問曰:『予於何時當有子?』其人曰:『已有孕,是男子。』予聞而自喜,及生子,如有所恃矣。」又曰:「古今不同,國勢孤危,不可不早定儲嗣,諸臣意如何?可更言之。」諸臣對如初。尙運曰:「自前年王子旣生,國勢不孤,人心有所恃,何必早定名號乎?」上曰:「尙運之言可駭。」奎瑞曰:「今日人心所繫,唯一王子,稍待王子習言語拜跪之節,始議此事,亦未晩矣,而殿下必欲汲汲行之,臣終未曉聖意之所在也。」上曰:「三十無嗣,更何望焉?而爾反以此擧爲汲汲乎?」仍敎曰:「冊封當待五歲,而國勢孤危,傍有强隣,宗社大計,不可緩也。其定王子名號,而令該曹擧行。」南龍翼曰:「王子定名號,國之大事也。不可倉卒決之,請更博議于諸大臣及二品以上而處之。」上曰:「大計旣定,龍翼輒更有言,從重推考。」奎瑞進請還收。上不納。

○以南致熏爲副校理,李后定爲執義。

1月11日

○己卯,禮曹言王子定號,似當爲元子,而本曹故事,無可遵依,請議于諸大臣,以重其事。上曰:「此非必待廣議也,其以元子定號。」禮曹又言:「元子旣定號,告廟社、陳賀、頒敎,當視辛丑典禮,而今有國喪,賀禮將何以處之?」上可之,且命停賀。

1月12日

○庚辰,江春道江陵府,雌牛産犢,兩頭三耳,四目二口,鼻有四孔,道臣以聞。

○以吳斗寅爲刑曹判書,朴世采爲右參贊,權讓爲掌令,吳道一爲大司成。

1月13日

○辛巳,流星出織女星上,入東方。

1月14日

○壬午,幼學柳緯漢上疏曰:

今日天誘聖衷,克定元子之號,爲宗社生民之慮,出尋常萬萬也。然無一人爲殿下亟請定國本者,首相箚奏,只稱高禖之慶、覃恩之施,而不曾言豫建,其爲二三臣,地則至矣。平日殿下之所倚毗大臣者,果安在哉?曁睿斷旣定,而咫尺天顔,猶不能率百僚將順,或有以汲汲之言,顯有持難之意,噫嘻!此何爲者?豈或撓奪於浮議,妄發於倉卒耶?太公有言曰:『猝然問焉,以觀其色。』古人亦云:『積於中者,發於外。』此無乃平素之所蘊蓄者然耶?雖緣殿下震之以威,退而默默,其不心悅誠服,蓋可想也。其位則大臣也,其職則天官也,地官也。其意如此,恐因而啓中外疑惑也。先王之法曰:『王后無嫡則擇立長,可以見前聖後聖其揆一也。』第時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殿下雖已自斷,群臣之心尙如此,此豈非時異事異者乎?此時處分不得宜,則民志不定,國本不固矣。皇明英宗,生纔四日,冊爲太子。武宗生纔七月,冊爲太子,何獨於今日,乃謂之汲汲耶?臣愚以爲,名之以元子,不若直封爲世子,示之以建本,不若定號爲東宮,伏乞殿下亟斷而勿疑,速加封號,選師保,輔養以正,使一國之人,皆知殿下之有嗣子焉。噫!我國自孝廟以來,《螽斯》之慶不蕃,孝廟之嗣,惟顯廟。顯廟之嗣,惟殿下而已。孝廟未踐阼,元孫已冊。顯廟旣踐阼,聖躬載誕,故國本不撓,人心自定。今殿下踐阼日久,春秋鼎盛,而繼嗣未誕,前星虛位,一國臣民,日夜憂遑,宗社有慶,始得一王子,則殿下所以處之者,豈但以元子之號加之,而不思所以正名位而鎭浮議乎?

又曰:「殿下之放還兩大臣,憫其竄死荒裔也。洞釋金萬重,爲其遠離老母也。第權大運之量移也,殿下憐其八十老臣,將死栫棘,原其情而恕之,而意外有已甚之論,還配瘴海,死亡無日。權瑎、李沃,俱有七十老父。鄭維岳、沈檀,亦有垂死偏母,而南遷北謫,骨肉相離,今日覃恩,獨及於兩大臣與金萬重,而不及於權大運等諸臣,臣竊惜之。」疏到政院,都承旨李彦綱等,持疏請對。上引見,命右承旨李墪讀其疏,訖。彦綱等共言其熒惑君聽,嫁禍朝紳,不可不罪。上只問緯漢在何處,而久不應諸臣言。諸臣將退,上曰:「日者,予詢諸臣爲宗社大計,而南龍翼敢謂之意外,時事艱虞,國勢單弱,則早定國本,本非意外,而亦豈有難曉者乎?」彦綱曰:「龍翼之言,豈有他意?」上曰:「予年三十,始得一男子,雖百姓無知,莫不欣悅,而宮闈親戚,曾不致賀,是何意耶?」墪曰:「此非外廷之臣所得而知也。」上曰:「元子旣定號,則待年冊封,自在應行,而緯漢徑請之,是未諳國典而然也。論及在謫諸臣,亦不足責,而原其意,隱然有嫁禍朝廷之計,斯可惡也,其削儒籍。」彦綱等曰:「緯漢言之危險,殿下旣知之,此豈可懲以儒罰而已乎?」上遂命定配,及罷對。上卽下備忘記曰:「元子建號,宗社之托,君臣之分大定,孰敢有他意於其問乎?是固人情天理之所同然,而頃王子旣生之後,親戚自內獻賀之禮,或有闕焉者,心常駭異,故有所酬酢,語及吏判,此則斷無他意,而如或未諒予之本情,因此不安,是豈和平之福耶?噫!君臣之間,貴相知心,罪狀彰著,則流放竄逐,無所不可,而何可猜疑御下,以致人人之自危乎?玆敷心腹,使君臣之間,無情志之阻焉。且念追崇,論議不一,至被竄謫,而及定大禮,無敢有疵議者,臣子分義,自當如是,況宗社大計纔定,寧有嘵嘵浮議行於其間哉?此雖三尺童子,亦所易知,而今柳緯漢之疏,專出構捏諸臣,嫁禍朝廷之計,極其危險,故已明辨痛斥,而鬼蜮之輩,又有接踵而起者,當繩以重律。緯漢特一無賴子耳。政院試其人,則不能自讀其疏。蓋承一番人失志者之指,敢爲此言,必欲激上心,觝異己,以售其惎間讎恨之意,此不特爲一時搢紳進退之幾而已。自玆以後,三十年間一種兇邪之輩,動以不利東宮之說,構陷當朝諸臣,如林溥、李潜之言,皆源於緯漢,噫嘻,痛矣。」

1月15日

○癸未,以元子定號,告宗廟社稷。

○領議政金壽興上箚辭職,因柳緯漢之誣詆也。答曰:「國綱不嚴,人心不淑,幺麿狐鼠輩,敢生嘗試君父,嫁禍朝廷之計,若不明辨痛斥,則末流之害,不可勝言,故已施投畀之典,於卿何嫌之有?」仍遣承旨諭之。

○以昭儀張氏爲禧嬪。時,張氏寵日盛,而杭、希載,締結閔黯、宗道、李義徵等,關通謀議,無所不至,國家之禍,將在朝夕,人皆惴慄。

1月16日

○甲申,爲都目政。〈當行於戊辰二月者也。〉拜呂聖齊右議政。〈史臣曰:「聖齊嘗與南九萬同得罪,而醇謹無他,不忤上旨,故復入相。」〉以李翊爲廣州留守,沈季良、梁聖揆爲持平,李宜昌爲獻納,宋昌爲黃海道觀察使,李允修爲掌令,兪㻛爲開城留守。

○領議政金壽興爲卜相入闕。上引見。壽興以緯漢言,乞釋位。上慰勉甚厚。壽興仍白上曰:「自古建儲之時,奸人蘄有事,巧伺間隙,售其私計,以禍人國家,故緯漢之言如此矣。殿下久無嗣,擧國同憂,臣領內醫院,每語之曰:『六宮又何無好消息耶?』今幸得一王子,人心孰不愛戴?及當定號也,諸臣之對,不過爲養德惜福而欲遲之耳。上意旣決,早建儲位,則諸臣奉行惟謹,而乃曰:『心不服,苟如是也,何以辭市朝之誅哉?』讒誣至此,人皆危懍,雖殿下燭緯漢之姦,而安知其計之止於此也?願殿下終有以辨之。」承旨李玄紀曰:「聞緯漢居衿川,得罪縣宰,走于江口。其人如此,則其言不足責耳。」上曰:「罪緯漢已深,復有繼緯漢者,當重繩之。」壽興曰:「日者尹趾完言及明德皇后子章帝事。今中宮於元子,雖不親鞠養,而慈愛無間,使六宮和泰,八域歡欣,則豈非東方無疆之福哉?」上曰:「卿言至切,予當加意。」壽興曰:「呂聖齊復入相,而南九萬尙在罪籍,宜加收敍。」上從之。壽興請官李珥、李浚慶後孫主祀者。上亦許之,及罷對。上命柳緯漢遠竄南海島中。

○敍南九萬爲判中樞府事。

○司諫朴世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欧阳修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柯劭忞
  ●卷一百三十一·徐梦莘
  第七十一回 王总督招纳降番 冯中官诉逐首辅·蔡东藩
  ●卷第二十八·胡三省
  ●卷十七。题名三·梁章钜
  卷十史六·何良俊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五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第一八六具领状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一四○三—一○·佚名
  八九一 寄谕闽浙总督陈辉祖等着江浙商人捐建文澜阁并添置三阁书格·佚名
  杨巨源传·脱脱
  晋纪三十五 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年。·司马光
  弇山堂别集卷四十五·王世贞
  卷四十五·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陆凝之·唐圭璋

      凝之,字永仲。“全”已见。   雨中花   三百年间,青史几多人物,俱委埃尘。独先生斯世。炼气成神。将无一支丹桂,换他千载青春。岳阳楼上,纱巾羽扇,谁识天人。   千山短褐,掬水擎花,为君增祝灵椿。遥想望、吹笙坐殿,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单本

    第十一齣 议婚【风入松】〔外便服上〕萧萧白髮映华裾。笑功名两字成虚。年来儿女须婚娶。也没个相当门户。知甚日荣归故闾。嗳。只落得自嗟吁。〔丑随上展帖介〕外边白相公来拜老爷。〔外看帖介〕晚生白元钧顿首拜。

  • 卷八·侯克中

    钦定四库全书 艮斋诗集卷八 元 侯克中 撰 谐音格 诗贵於音韵谐叶此卷用韵一以音同字异者为之自我作古後或有取焉 七言三十一首 老怀 世故纷纭莫异同碧云无处觅崆峒娇莺尽日啼宫柳威凤何时到井桐四海共怜今白髪百年

  • 原序·浦起龙

    长安二年,余以着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今上即位,除着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自惟

  • ●卷一百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二。   起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庚寅,尽五日甲午。   中兴记曰:初命滕康草赦文或诋斥围城士大夫有愤怒意上命耿延禧改定以进。且云:围城士大夫一切不问众服上有大度真宽仁圣主矣。。   朱胜非南都翊戴记曰:

  • 第四十三回 抚贼寨首领遭擒 整朝纲权相伏法·蔡东藩

      却说勒保驰驿入川,川中教徒,势甚猖獗,勒保率兵进剿王三槐,擒杀几个无名小卒,便虚张功绩,连章奏捷。嘉庆帝下旨嘉奖,说他入川第一功,专令搜捕王三槐。这时候湖北教徒,因齐姚已死,谋与川北教徒联络,悉众南趋,李全高均德一股,由

  • 卷之一百九十五·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冬十月。壬申朔享太庙。遣睿亲王魁斌恭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官祭

  • 第十三卷 漕运三·缪荃孙

    冬 漕 折 价苏属冬漕酌定征价表 光绪十七年完折色者每石收折价钱二千四百文。 见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刘坤一酌定冬漕征价奏。随交公费钱一千文。每石年外加收钱五百文,无分本、折。交本色者以石抵石。每石余耗交

  • 北郊配位尊西向议·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竒龄撰予滥受馆值国家继世之后礼乐明备且西南方辟无考定典制诸事惟有郊坛配位以太常卿所奏下议谓南郊南向北郊北向南北所向各异而三祖配位皆东一西二东三以次傍设则一偏东上似乎北向之位不无左反因之羣议

  • 卷六·徐自明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録卷六   宋 徐自明 着英宗嘉佑八年【癸卯】五月戊午富弼拜枢相【弼既除丧授枢密使检校太师行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制曰兵布於天下而至衆故统之有本元谋出於堂上而无穷故资之於明哲是以基於

  • 70.司马迁写《史记》·林汉达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

  • 燕蓟·苏辙

    何谓割燕、蓟之利?石晋始以燕、蓟之地赂契丹,高祖思援兵之惠,屈体以奉之,虽号为创业,而日不遑给,出帝不胜其诟,未有以待之,而轻犯其怒,遂以亡国。是时,割地之害深矣。至于本朝,乃见其利。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知其有厌兵

  • 前言·李叔同

    佛祖拈花的手指,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迦叶使者那会心的一笑,笑得那么自然、那么恰到好处,让人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彻大悟、超凡脱俗。弘一法师出家前名叫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在文学、律学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总是充

  • 卷七十一·佚名

    △初分观行品第十九之二世尊,布施波罗蜜多不生则非布施波罗蜜多。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生则非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者何。布施波罗蜜多与不生无二无二分。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与不生

  • 舌相光品第八·佚名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普遍三千大千世界。於其舌根出种种无央数百千光明。彻照十方各一恒沙国。是时东方及十方国土无央数诸菩萨。见是光明各各自白其佛。是何瑞应有是大光明。佛告诸菩萨言:西方去是度一恒边沙。有佛世

  • 解卷论一卷·陈那

        陈那菩萨造    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  三界者。唯以言名为体。由强分别。非实有法故不得真。由简择门诸法自性。为生不颠倒智故立此论。  于藤起蛇知  见藤则无境  昏昧时中。在非远处。于藤色形。

  • 沉郁的梅冷城·丘东平

    短篇小说。《沉郁的梅冷城》描写梅冷城发生的一件惨案:保卫队长利用一次爆炸事件枪杀100余人,声言是参与这一事件的他的弟弟提供证词。当弟弟质问他时,他诬称弟弟“发疯”而将其关押。

  • 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在给孤独园,观自在菩萨说真言曰:唵,阿噜力迦(半音呼之)娑页(二合引)诃(引)此是一切莲华部心,次说种种曼荼罗法,画像法,护摩法,持者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