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三年

(癸未)二十三年清道光三年

春正月

1月1日

○辛未朔,親行殯宮朔奠。

○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

○大司憲權常愼疏略曰:

國家之所重者,典禮也,人君之所敬者,儒臣也。敬儒臣者何?敬其言也,重典禮者何?重其宗也。猗我列聖朝四百年家法,亶在於重典禮敬儒臣,殿下奈之何壞之若是無難乎?假使儒臣,言甚狂妄,有拂聖心,殿下若體列祖待儒臣之盛事,則固不當慢罵而摧折之。況今儒臣所陳,皆典禮守經之論也,殿下安得以無人理三字,罵之若禽獸也哉?殿下方在哀疚之中,出辭氣又不當若是慢也。殿下之特命設殯於歡慶殿者,不得已之私情也,兩儒臣之爭難,亦不得已之正論也。殿下苟欲曲循私情於正論之中,則固可以哀痛惻怛之敎,反復曉諭乎?情理不得已之故,且廣詢廷論,恢聽巷議,衆心歸一,然後酌禮而行之。則聖人亦許從權之道,今日群下,後世君子。猶可以恕之。殿下不此之爲,而卽以無人理,痛罵兩儒臣,使之明日踰鐵嶺,鐵嶺幾百程乎?雖腋有兩翼,不能達。殿下旣發不擇言之敎,又責不得行之事,八方之聽聞,將謂斯何?臣重爲殿下痛哭而流涕也。殿下若不亟收無人理三字傳敎,而催還兩儒臣之行遣,則殿下將何以防衆人之口,免萬世之議?惟殿下,惕念焉。惜乎!體國大臣,何尙無一言之匡救乎?昔叔向有言曰:『大臣懷祿不直諫,小臣畏罪不敢言,國家之大患』,臣官以臺名,不敢不以言。

批曰:「此果匡救之言乎?譏斥之辭乎?卿則罷職。」

○領議政金載瓚,領府事韓用龜,判府事金思穆,南公轍,右議政林漢浩箚略曰:

古者聖王制事,則克愼克嚴,而爲一王法,出言則如綸如綍,而爲百世史。臣等期待我殿下,固不下聖王一等,而至於今日儒臣處分,玉署疏批,卽御極後初有,而大非平日所以仰望者也。噫!今番喪禮,在國朝無可倣之例,裁制之間,毫忽易差。惟殿下極報本之誠,而情文無憾,嚴別嫌之義,而隆殺有節,戚易損益之間,庶可以質聖無疑。而第殯宮處所,特以事勢之所不得不然,情理之有不忍不然,乃有此創有之擧,安得無識者守經之論?但殯奉之初,襄奉之後,聖意必思所以無於禮而合於禮之道,而論思之臣,似未及仰度,只據目前經法,至有日昨箚陳,蓋出斷斷無他之忠也。殿下惟當以情與勢之所由然者,開示之誨諭之而已,未知何所怒於是,而處分之過中,一至於此乎?至若玉署匡救之疏,卽其職耳。而及見聖批之下,有非王言之體,臣等竊爲聖明惜此擧也。伏望處分及批旨,竝命收寢,以光轉圜之德焉。

批曰:「卿等亦曰不得不然,不忍不然,彼兩人者,獨無不忍於心乎?卿等之言,何所不從,而兩人,決不可恕矣。堂批還收之請,依施。」副提學朴綺壽,承旨趙鐘永等,交章請還收處分,不從。「

1月2日

○壬申,敎曰:「更思之,罷職輕矣。前都憲權常愼,加施定配之典,配寧邊府。」

○敎曰:「原疏還給,金䥧龍川府投畀,李竣祜鐵山府投畀。」持平金䥧、李竣祜聯名疏略曰:

臣等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斯之謂無違。夫禮也者,人事之儀則也,過與不及,俱非禮也,非禮而合於義,未之聞也。兩儒臣,以直言獲罪,不意聖世,有此過中之擧也。斯誠守經之論,愼終別嫌之義也,雖以殿下哀痛慘怛,靡不用極之誠,猶宜聞義則服其改也,如日月之蝕焉。惡可遽加以雷霆之怒,摧折拑抑而不之少恤哉?方其天威之震疊也,喉院之恬然而不敢覆逆者,堂疏請罪已得其實,而惟彼諸承宣之到院,始乃數語,掇拾陸陸而止。是謂口與耳謀也,豈事君盡禮之謂也?嗚呼!叔季以降,禮獘而野,野之失,可勝原哉?殿下以兩儒臣之言,爲不諱之極論乎?臣等尙恨其未也。若夫成殯之所殿號,依舊梓室之入端門,是由執事之稱宗戚,是仍是皆野之失也。非禮之禮,而謂之義乎?儻殿下,淵穆深思,亦必渙然乎?臣等之言也。伏願亟寢兩儒臣行遣之命,俾伸公議。

○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七十人。

○命承旨愼宜學,鍾城府投畀,以徽慶園園官改號,不爲頒布也。

○時,原任大臣聯箚,引都憲疏斥,乞賜黜退,仍請收還諸臺及承旨竄配之命,批曰:「卿等之言,予不能盡從,雖予之不得已,予猶有愧。卿等何嘗不竭言也?彼言妄耳。附陳云云,爲親之心,人皆有之。望卿等,諒恕也。」

○以宋稚圭爲司憲府大司憲,權丕應爲成均館大司成。

1月3日

○癸酉,敎曰:「昨夜坐直承旨洪起燮,鏡城府投畀,李紀淵吉州牧投畀」,以院議聯啓匡救也。又命罷在院承旨曺鳳振、申緯、李鶴秀職,以聯疏匡救也。三司陳疏,請寢前後處分,不從。

○兵曹判書金魯應,陳疏乞遞,許之。以鄭晩錫代之。

1月4日

○甲戌,玉堂,〈應敎金道喜,副應敎林東鎭,校理金鼎均,副校理趙寅永,修撰李彦淳。〉聯疏略曰:

伏以今日擧措,可乎?否乎?昨日竄兩儒臣,明日竄三憲臣,而承宣之臣之竄者幾人,遞罷者又幾人?朝野爲之悸慄,臺閣幾乎空虛。彼諸臣者,竝具彝性,則豈或忽於殿下報本之誠,又豈或忽於嘉順宮終事之地而然哉?誠以聖人之禮防,不可以不嚴,列朝之憲章,不可以不遵。要其歸則守經也,愼終也,納無過也。違乎先王之典,咈乎擧國之論,而後始可以無憾於必誠必愼者,未之有也。且殿下摧抑三司,必使之捲舌而不敢言,猶不能遏其大同之公議,則又以四字例批,不置可不可於其間,不幾近於訑訑之拒人乎?竊恐諫諍之路,自此而絶,國之爲國,未可知也。伏願特賜採納,俾情禮輕重,兩得其宜。

批曰:「使予欲何言乎?」

1月5日

○乙亥,王堂聯疏略曰:

卽伏見徽慶園官望單改下者,臣等不勝愕然之至。殿下凡於終事之方,每思靡不用極,而獨不念別嫌之義,爲尤重哉?今此園官,灼有諸園官可據之例,雖欲加一等而不得也。蓋陵園事體,逈然不同,自有我國家金石之典,而百世所當遵者。若以園官而同陵官之號,則官制變通,雖似微細,稱號隆殺,實關儀節,上無以守先王之成憲,下無以塞四方之正論,反有傷於我殿下報本之誠而已。伏願亟寢成命。

批曰:「予雖否德,豈敢越制於莫大之事?爾等非別人,庚申後朝廷之人也。爾等試思之。常時動駕之時,惟繖蓋物色之外,雲劍、摠管、承史、閣臣,皆備儀節而陪行,此非朝廷之所共奉行者乎?今此園官之稱參奉,有何重於雲劍、承史之稱,而紛紜如此乎?予不過像生之儀而已,非敢越制也。予不欲索言,爾等自思也。」

○敎曰:「事已妥帖,前後承旨處分,竝分揀。」

1月8日

○戊寅,命魂宮,以都摠府爲之。

1月9日

○己卯,玉堂聯疏略曰:

伏見聖旨下者,乃有魂宮,以都摠府爲之之擧矣,今日喪禮,乃列朝創有之例,則毋或有一毫過不及之差,而後乃可無憾於愼終之道。而每降特敎,始也有殯宮處所之逾於禮,轉而爲園官稱號之違乎制,一節加於一節,靡有限極。自夫諸臣處分之後,小大群工,惟事承順,其視別嫌明微之義,猶弁髦也,臣等竊爲朝廷恥之。至若魂宮之仍奉闕中,卽又越禮之大者。斯時也,緦服之制當訖,襄奉之儀旣成,而徒爲無窮之聖情,欲越有限之國典。夫不反哭於寢《春秋》之義也,而是寢,正寢也,別享于寢禮之正也,而是寢,別寢也。雖以我國家故事言之,仁祖丙寅之喪制,庶可以參互遵用,而其時魂宮,不於大內而於別宮,則王家典章之嚴,亦可以推之。伏願亟寢成命。

批曰:「禮云禮云,不獨起於人情乎?損益斟酌,各有其時。旣無壓屈難愼之端,則如予今日情事,雖聖人,亦必許之矣。」

1月10日

○庚辰,時原任大臣聯箚略曰:

我殿下今當終事之地,聖心之所洞屬者,禮也,群情之所期望者,禮也。第伏念哀疚之至,易歸縱情,忽遽之際,或有遺照,果不無一二事憂愛者。而至若魂宮之定於摠府,最是縱情之過,遺照之大。噫!殯宮處所,臣等固知出於事勢之不獲已,情理之所不忍,而猶以違禮於今日,將恐貽譏於來後。然區區所仰望,惟在於襄禮之後,則必有所無於禮,而合於禮,允爲不遠復之盛節,竊自默祝。今乃禮防不稽於所司,諮詢不及於廷臣。殿下何不念踰於禮,非孝也,不及於禮,非孝也云者,乃是先儒不易之正論,列聖家傳之防範。嗚呼!密邇憑依,昕夕寓慕,少伸不匱之思,非不知殿下至切至哀之心,而其於踰典禮而違節文,何也?殯奉之初,尙有待乎善後,而今則終事之地,更無餘望矣。惟聖明,翻然改悟,成殯則權安于大內,返虞則永奉於別宮,宸情邦禮,兩無相憾。

批曰:「親喪之固所自盡,上下一也。予亦豈不折衷於情禮之兩得其宜,而致使有憾於終事之際乎?卿等以老成宿德,不諒予之心,而戚予之情事,徒爲此云云,豈平日所望於卿等也?」

1月11日

○辛巳,大司諫李德鉉,正言魚在濂聯箚略曰:

伏聞魂宮,以摠府爲定,大臣儒臣,迭言其不可,而殿下以情禮釋諭之。臣等亦豈不知殿下今日之情事?而臣等之所瀆籲而不知止者,誠欲使吾君,無所違禮於必愼之地者也。嗚呼!嘉順宮,於殿下有劬勞之恩,於國家有誕聖之功,欲報其德,豈有其極?非惟殿下之至情爲然,百官國人,孰不欲殫心效誠於終事之時?而若係禮制,不敢不言。蓋無窮者情也,故任之則易踰於禮,有限者禮也,故節之則若防於情。然情固可屈,禮不可越,參量裁制之間,如或有疑難之端,則固宜考稽所司,詢採在廷,無過不及稱合允當。而今乃以創行之儀,不少持難,特出聖旨者,豈不有欠於大聖人取法垂則之道乎?伏願亟寢成命,繼自今凡屬疑禮創例,必先博詢於大臣儒賢,詳審可否,然後施行則。儀文咸備,聖德彌光矣。

批曰:「不見大臣箚批與堂疏之批乎?每一覽此,只切靡逮之慟矣。」

○命井邑縣田稅,運納於漕倉者,移捧於本邑沙浦,與大同執籌船,合載,因繡衣別單,關問本道後,備局稟施也。

○殯宮堂上李存秀病遞,以韓致應代之。

○停諸道春操。

1月12日

○壬午,玉堂聯疏略曰:

臣等聞孔子之言曰,禮不同不豐不殺,蓋言稱也。釋之者曰,禮之等雖不同,各有當然之則,豐則踰,殺則不及,惟稱之爲善。今臣等所爭之事,考諸聖人之訓而不合,質乎我家之制而有違,豈所謂惟稱之爲善者哉?其一曰,殯宮事也。倉卒處所,雖出一時之權道,畢竟事體,殊非百世之經法,則向者兩儒臣之疏,實關大防,不宜以威罰摧折之也明矣。其二曰,園官事也。惟彼寢郞之陵曰參奉,園曰守奉,譬若中使之殿,有承傳宮,有承言,階限截嚴,不可違越。則殿下縱欲以陪從像生之義,因以爲例,其於視各陵而欠壓尊之道,比諸園而貽豐昵之譏,何哉?其三曰,魂宮事也。經傳之明旨,國朝之故規,臣等已悉之於前疏,而謹按晋周太妃生時,儀服擬于太后,及其薨也,就琅琊第治喪,此又前代可據之確證也。且伏念三年魂宮,因奉摠府則晨夕瞻依之方,朔望饋奠之節,或可以少伸聖慕,而誠有事勢之窒礙不通者,若値我殿下緦制之已盡,孝禧殿禮祔之後,則典章物采,允宜卽吉,而當宮所屬之服色,出入闕內,陪享之節次磨鍊,俱豈非萬萬未安者乎?伏願殿下,亟加三思,園官則以英宗之奉昭寧園爲準,魂宮則以仁祖之奉仁慶宮爲法,仍寢前後成命,以嚴禮防,以光聖德焉。

批曰:「人情豈甚相遠,言之亦太不已?獨無不忍之心乎?殆近於尋事矣。」

1月13日

○癸未,領議政金載瓚陳疏,請寢前後成命。批曰:「予之情事,前已悉暴於聯箚之批,不圖卿之不能見諒,如是也。然君臣之間,貴相知心,卿今以予爲過,則予當以爲親之心,受以爲過,不敢辭也,卿言亦復過矣。兩謫事,豈無商量乎?」

1月14日

○甲申,右議政林漢浩疏略曰:

殯宮之奉於大內,卽出於不得已之權道,而又將反哭於摠府,則此又不得已也。一事二事,從權不已,將至經弊而禮壞。禮若盡壞,則國不得爲國,人不得爲人,殿下欲以何術,御斯世而壹民心耶?廷臣之所爭執者,爲是之懼。苦心力爭,守法不撓,欲納吾君於無過之地。不敢知聖明,或爲情私所蔽,未及開悟而然耶?古語曰,人誰無過,改之爲貴。殿下於今番事過矣,若俯從群言,卽地恢聽,日月之更,人皆仰之,則過不爲過,不遠復之聖德,將有辭於後世,豈不美哉?臣卽伏見領議政疏批有曰,予當以爲親之心,受以爲過。噫!聖上情地,若是至切,乃反受以爲過,然過而不知改,爲過。旣知其過,則當思改過之道,豈可受以爲過而已乎?不幾近於訑訑之拒人千里乎?伏願俯諒而亟許之。

批曰:「禮與情有時相輕重。而以此事論之,禮則儀節之至細者,情則人倫之至大者,卿試思之。」

1月15日

○乙酉,詣孝禧殿,行望祭。

○親行殯宮望奠。

○召見觀象監提調以下。提調金祖淳奏曰:「臣等向華城,往舊鄕校基看審,則坐向不合,轉向龍仁、廣州等地,看審禧陵舊基,則局勢回抱,地師皆云合意。因往拜峰看審,自其處轉向孔德里,而皆云恰好矣。所經諸處局形龍勢,雖已陳於別單,而蓋拜峯鎭孔德里地形,俱極好,拜峰鎭,民戶數不多,孔德里則民戶爲千有餘家。而諸地師議論,歸一於拜峯鎭矣。

○京各司各營,進壬午會計簿。〈時在黃金二百二十兩,銀子四十二萬二千一百五十兩,錢七十五萬九百六十兩,綿紬一百三十四同二十疋,木八千六十四同,苧布一百七同二十五疋,布四百四十三同,米十三萬四千五百七十石,田米四萬五千八百七十石,太二萬六千七百八十石,皮雜穀二萬五千八百七十石。〉

1月16日

○丙戌,葬禮堂上李憲琦病遞,以鄭晩錫代之。

1月17日

○丁亥,領議政金載瓚陳疏請於禁門外,相基作廟宮,以爲返虞永奉之地。批曰:「近日事,每有一番相難,輒增一番崩迫。如卿老成宿德之人,不肯諒予之心,乃反推波助瀾,惟恐不及,是豈所望於卿?蔽一言曰,卿與廷臣知禮,而予則不孝無狀而已。卿其諒之,自爲去就焉。」載瓚以批旨辭敎,萬萬截嚴,胥命,遣承旨敦諭,還收批旨中蔽一言下句語。

○行都政,〈吏曹判書金蓍根,參判李光憲,兵曹判書鄭晩錫。〉以朴崙壽爲左副賓客,鄭尙愚爲判義禁府事,李泰淳爲司諫院大司諫,白海鎭爲全羅道兵馬節度使,吳致壽爲慶尙左道水軍節度使。

1月18日

○戊子,冬至正使金魯敬等,在燕馳啓以爲:「臣等到京後探問,則皇后冊封十一月十六日,翌日頒詔,皇太后加上尊號,同月二十七日,翌日頒詔。而禮部以我國頒詔,順付臣等之意,題奏依議,故成出諺書封啓,先爲出送。」

○命新園誌石,依乙亥辛巳年例,以烏石爲之。

1月19日

○己丑,召見園所看審大臣以下,命園所,以拜峯山擇定。下玄室時,依《補編》所載,有贈帛,而無贈玉,諡印,以銀造成,從領議政金載瓚所奏也。

○以李相璜爲判義禁府事。

○太學儒生,捲堂所懷言,前憲長權常愼之疏語,無嚴不敬,敎曰:「前都憲謂之語不擇發則可,直斷以眼無君父者,泮儒亦甚駭然。」仍飭勸入。

○命葬禮時明器、樂器名數,依乙亥年例爲之。

1月20日

○庚寅,以申鴻周爲陪往大將。

1月21日

○辛卯,以李龍秀爲成均館大司成,金履陽爲右賓客。

○全羅監司洪奭周,屢疏陳情乞遞,許之。

1月22日

○壬辰,以金愚淳爲司諫院大司諫,李憲琦爲司憲府大司憲。

1月23日

○癸巳,園所都監擇日別單,下外梓室二月十九日卯時,發靷同月二十六日丑時,下玄室同月二十七日巳時。

○禮曹啓言:「以進香當否,問議大臣,皆以爲『禮臣進香之請,蓋推常時進箋之義,而《補編》之所不載,創而行之,事係審愼。」敎曰:「京外皆無心甚缺然,以議政府、宗親府、儀賓府磨鍊,外方勿爲磨鍊。」

○命園所石儀,以己酉遷園時舊件埋置者,磨礱仍用,從園所都監言也。

○以度支物力不足,各道折米四萬石,折錢八萬兩劃給。

○領議政金載瓚箚略曰:

聖敎有湖南道臣議薦之命矣。臣之前後情勢,無以見職自居。而往在乙亥敦匠也,伊時處義,與今無異,廟薦有命,不得承奉。前席面陳,至蒙諒許,特令他大臣薦入矣。乞賜鑑諒焉。

批曰:「卿言誠太過矣。然旣以乙亥事爲懇,予亦當商量矣。」

1月24日

○甲午,右議政林漢浩箚辭,完伯問議之命。批曰:「僚相之替行廟務,自古已然。豈於卿創有也?卿其勿辭,安心行之。」

○因司僕寺啓言,命拜峯監牧官任所,姑爲移設於華陽亭。

1月25日

○乙未,以朴宗薰爲司憲府大司憲,李存秀爲議政府右參贊,金逌根爲成均館大司成,朴綺壽爲全羅道觀察使。

1月27日

○丁酉,敎曰:「慈宮平日,爲念終事,銀子一萬六千兩,有別置者,今方出給戶曹,量宜補用於園所役事及後日別廟營建時。

○禮曹啓言,嘉順宮喪禮,大殿中宮殿服制,以緦麻磨鍊以入矣。禮本人情,而裁之以義,其直行曲殺之際,恔於孝子之心,而無悖先王之禮者,聖人亦許之。故古者天子於親之喪,練冠而燕居,此實出於人情之不得不然也。謹按劉智《釋疑》曰,凡屈不得服者,皆有心喪之禮,宋朝之制,臣民之壓屈降服者,凡數條,竝許心喪,而朱子曰,國制爲所生心喪,此意甚好。王朝之禮,雖不同於士庶,而親喪自盡,貴賤一也。今我殿下,以與尊爲禮之義,雖服輕服,而惻怛之哀,皇瞿之容,無有間焉。揆之古制,參以前說,除服後大內燕居之時,恐宜有心喪之節。克盡經禮之莫嚴,而兼伸情理之至切,則於情於禮,庶幾兩得。而係是國朝創有之禮,請下詢大臣及儒賢,博考典禮,以爲裁處之地。「允之。

1月29日

○己亥,因禮曹啓言,命發靷時奉辭處所,以弘化門外爲之,返虞時祗迎處所,城門外磨鍊。命梓室加漆時哭班及梓室書上字,及結裹時哭臨之節,竝依乙亥年例磨鍊,命發靷時內門路,自明政殿,由弘化門爲之。

1月30日

○庚子,命發靷時祖奠遣奠,以親行磨鍊,發靷奉辭及祗迎時王世子陪參。

○禮曹啓言:「今此啓殯時拭梓室官及下玄室時贈帛官,封標官當爲磨鍊。而謹稽《補編》小內喪拭梓室官及贈帛官則參贊,封標官則掌令載錄矣。」敎曰:「依此磨鍊。」

二月

2月1日

○辛丑朔,詣孝禧殿行朔祭。

○親行殯宮朔奠。

2月2日

○壬寅,以金魯應爲議政府右參贊。

○因禮曹啓言,命孝禧殿大祥祭親行時,王世子亞獻禮,依例磨鍊。

2月3日

○癸卯,徽慶園誌文:

嬪姓朴氏,系出潘南斯盧王之裔也。有諱尙衷,高麗恭愍王時,以道義顯,學者稱之曰潘南先生,本朝追諡文正,有子曰訔,入本朝,官左議政,諡平度。五轉而有諱紹,號冶川,學問文章,爲時名儒,贈領相諡文康。自是以來,蟬聯赫奕,代有名宦,派分支列,咸爲顯族。五世祖諱世城,當肅宗時嘗斥尹善道、權諰,官至左副承旨,贈吏參。高祖諱泰遠牧使贈吏參,曾祖諱弼履,贈吏判,祖諱師錫,縣令,贈左贊成。考諱準源,號錦石,判敦寧府事,贈領相,諡忠獻。妣原州元氏,贈參判景游女,原平府院君斗杓五世孫,嬪其第三女也。嬪以英宗庚寅五月八日,生正宗,丁未被選嬪,號曰綏,宮號曰嘉順,今上殿下二十二年壬午十二月二十六日,厭代于昌德宮之寶慶堂,壽五十有三。有司上節惠曰顯穆,園號曰徽慶。明年二月二十七日,葬于楊州拜峰山坐卯原,寔永祐園舊基之左也。誕一男今殿下一女淑善翁主,下嫁永明尉洪顯周。殿下二男,長卽世子邸下,次不育。三公主,長封明溫,一翁主。初元夫人夢,老人跪獻一大珠,光彩滿室。旣而生嬪,幼有異質。兒時與二女兄,同坐,有虎突至庭。二兄皆驚仆啼哭,嬪獨徐步入戶,若無所見,人皆知其不凡。文孝旣卒,先王春秋已晼晩,孝懿后及和嬪諸御,皆無育。上,憂甚復揀名媛,而嬪居第二,及三揀,遂膺首選。上爲告廟、修聘、宣誥,具蓋仗迎入行巹,禮貌之盛,古未有也。常曰:『是不可與他嬪御同視,當有以別之。』及庚戌有慶,上遇愈重,嬪猶謙愼寅畏,事孝懿惟謹,處同列愈和,宮中咸稱其賢。殿下嗣位,志物之養漸備。己巳,世子生,殿下追惟先王之遺志,推原啓發之濬祥,命賤臣諭於庭。於是,時原任大臣箚請隆奉,而禮官議『群臣稱邸下,時節慶賀,中外奉箋獻方物如儀』,嬪曰:『是雖聖孝所及,於心大不安也。』前年秋季,忽有風痰之祟,殿下命藥院,設直宿,已而少愈,撤直,請賀。嬪力辭於殿下,寢之。然患候輾轉沈谻,遂及不諱,竟貽我殿下終天之慟,悲夫!殿下遵古禮服緦,治喪事儀節,多像生。殯于歡慶殿,御筆改園官號爲參奉,命有司葺都摠府,將返虞,於是以寓居廬奠饋之義。廷臣多言不可,殿下堅不撓。蓋聖心以爲:『喪服者,禮之大防,而人君之尊,固不敢以踰名位者,歷代之背經而見譏於後世,皆不得爲而不可爲者也。若其儀文節度之間,得爲而不爲者,非所以恔於心,雖創之於今,未爲汰也。』臣竊惟傳,言非王者,不議禮不考文,李宸妃之喪,殯歛勸用后儀,而朱文公載之《名臣言行》,我殿下處考文議禮之地,折衷斟酌,起於義而合於情,守經達權,自盡崇報之道,斯義也,聖賢復起,必不易矣。于以見大聖人所作爲,出尋常萬萬也。殿下以玄室之誌命臣,而嬪常言,婦人安用誌狀,我身後無庸下行錄爲也。故其日用常行之,可以炳彤管而耀靑簡,無從而細考。然其德盛而功大,塗耳目而莫掩者,謹述一二。嬪性度明達莊重,平居寡言笑,御下恩而有嚴,服开器用,不貴珍奢,奉惠嬪,克盡孝順,事先王罔有違言,養殿下衣服常用浣濯,敎導必以義方,而自庚申後,至今二十餘年,保護聖躬,洞屬如不及,日而忘膳,宵而忘寢,至於勞瘁而不自恤。夫孰無止慈之情,憂國之念,而一叚血誠苦心,可以格神明而貫金石者,歷論千古,殆惟嬪而已。噫!德有以冠六宮,功有以基萬世,非秉筆者所敢私,卽八域含生之所共誦也,曷不休矣?臣昔以簪筆之任,恭睹入宮之盛儀,尙記當日我先王歡喜之色,嘉褒之音,歷歷如隔晨。而老白首不死,復値我殿下哀遑號霣之日,忘其僭陋,猥進幽刻之辭。俯仰今昔,不覺涕淚之沾襟云。〈領敦寧金祖淳製。〉

諡冊文:

禮有限於厭屈,今日曷爲予懷?德莫大於劬勞,昊天欲報罔極。肆稽節惠之典,庸崇賁終之規。豈云顯揚?惟切掩抑。伏惟綏嬪邸下行循嘉則,姿凝順思,藍珤久胚,鍾善慶,於華閥,蘭薰在襲。藹淑聞於芳閨。娠夢旣驗於獻珠,兆若先於懷日。幼儀無怖於見虎,奇不啻於當熊。發冊問名,是膺皇考禮揀之盛,封爵賜號,俾踵君子福履之綏。遂長發於殷祥,廼永錫乎周胤。楳郊遲於降乙,國勢幾澟綴旒,堯門闢於維庚,宗脈實賴緜瓞。極歡愛於三殿,亶爲存儆而含和,爭頌美於六宮,莫不仰燿而薰德。嗚呼!涒灘之降割,閔予沖年之多難。梧雲莫攀,痛眞遊之寖邈,草暉偏煦,荷慈恩之愈隆。常勤疾憂而保護之是恃,或遇災咎則警誨之有諄,三朝見七章之隨,縱慰含飴之念,廾載致千乘之養,猶歉洗腆之誠。由來慼悴之祟深,冞懷喜懼之忱切。先君之思以勖,雖哀茶沈淹之罔間,人子之心無窮,惟耆艾康寧之是祝。遐籌漸躋於耳順,將爲春秋八千,愆度比喜於翼瘳,願如岡陵松柏,方期壽母之興詠,遽驚寶婺之淪精。齊疏未闋於三年,狄皐又慘於一夕。愾孺慕而靡逮,東殿仍虛,廓慈覆而何依?北堂俄閴。卜玆履露之舊域,想神理之大安,寓我終天之至哀,幸瞻展之孔邇。苟無懿媺之亟述,可奈音徽之長違?輿衛備廞,親喪固所自盡,典冊斯具,舊章率由不忘。篤實輝光,顯是名行之昭著,端莊齊整,穆爲德美之兼全,謹遣使臣,上尊謚曰顯穆,尙冀明靈,俯諒微悃,欸遠日之倐屆,休範詎閟於玄扃?庶來世之永垂,流芳增煒於彤管。〈戶曹判書沈象奎製。〉

哀冊文:

畫旌啓塗,雕轀肅軔,犧罇旣撤,蜃衛將進。違紫闥而徐引,指玄室而漸遠。惟我主上殿下,攀號靡逮,摧慕冞新。慟此日之終天,念厚夜之莫晨。爰命瑤臺而紀績,俾鐫寶牒而恭陳。其辭曰;潘南靈緖,世襲圭組,彬鬱名碩,華赫門戶。寧考在宥,儲位久缺,廣求哲媛,于彼顯閥。嬪於是時,光膺揀擇,迺徵迺幣,殊禮曠昔。性度淵懿,神襟蘭郁。三朝殿宮,瑜佩雝然,書紳女則,率行無愆。深荷天眷,仰贊坤化,終始一德,令聞遠播。太歲在戌,無疆邦錄,慶溢區宇,功存宗祏。遇泰益謙,小心翼翼。奄遭天崩,慟纏晝哭,歸侍玉欄,常願其速。然猶抑情,保護聖躬,疾恙飮食,寒暑雨風,造次不弛,一念憧憧。運回十一,謠騰四重,喜深繞膝,歡均延頸。昕夕怡愉,娛玆晩景,孝心所推,志物備養。一國隆奉,六宮慕仰。无妄一疾,乍瘳旋添,胡昔祝之岡壽,僅五旬而踰三?羌冥漠其若玆,竟難追於德音。嗚呼!哀哉。一人悲疚,千官悽愴,歲籥倐換,卽遠而葬。服麻緦於三月,遵古聖之定制,耀竹冊於千載,節臺惠而爲謚。珠襦兮香歇,鏡匳兮塵委。風簾動而蕭瑟,夜臺邈而悽悲。瞻寶翣之逶迤,去復去兮無歸。訪瑤池兮玉馬,響躡銀渚兮金鶴飛。異平生之慈顧,非昔時之瞻依。嗚呼!哀哉。路出靑門,佳城新得,《靑烏》告吉,玄龜協卜。信山明而水麗,發地秘與天作。百靈呵禁,松栢蔥鬱。庶體魄之妥安,綿景祿於瓜瓞。嗚呼!哀哉。賢而無壽,難諶者天。原有始則有終,自古曺而已。然惟懿德之在人,載彤管而不朽。猗!芳烈之闡揚,傳百世而永久。嗚呼!哀哉。〈判府事南公轍製。〉

○禮曹以諸道會葬官,非《補編》所載故,不得循例磨鍊啓。

2月5日

○乙巳,政院〈承旨朴宗薰,金熙華,朴基宏,尹致謙。〉議啓略曰:「臣等伏見全羅道放未放成冊下者,安置罪人洪在敏、徐瀅修,依前下敎擧行,李晦祥、張錫胤,量移事有命矣。惟彼四罪人負犯何如,關係何如?丹書昭在,鐵案旣成,前後疏啓,臚列殆盡,今何可遽議於從輕乎?遇慶霈澤,雖出好生之德,義理隄防,益加嚴愼,然後亂逆有所知懼,刑章不至縱弛。伏願亟寢成命。」批曰:「豈無商量而然?勿煩。」

2月6日

○丙午,禮曹啓言:「今番返虞,以當日磨鍊,初虞祭返虞後,卽行於魂宮,恐合禮典,請依此擧行。」允之。

2月11日

○辛亥,親行殯宮進香及晝茶禮。御製進香文曰:

子國王某,敢昭告于先慈親綏嬪朴氏靈座之前,伏以。嗚呼!慟矣慈宮之止慈而遂棄小子耶?慈宮之盛德而不享遐齡耶?天乎!冤哉。此曷故焉?嗚呼!小子不孝不弔,年纔十一,父王見背,煢煢含恤,穹壤茫茫。承玆艱大,孺子何知?依而爲命者,惟慈恩是庇賴,而成就者惟慈誨是迪。長而壯而室家,而子女肥甘適口矣,一飯不時則慈膳已廢,輕煖適體矣,一着或違,則慈寢莫安。一風一雨,一寒暑,一動一靜,一行一坐,榮衛之和瘁,藥餌之可否,罔一非慈念之所憧憧,而式至今身有康强之吉,國有磐泰之安者,皆我慈宮之賜也。三年而免懷,天下之爲子者皆然,而小子猶在抱矣,洗腆而喜慶,天下之爲母者皆然,而慈宮猶悶斯矣。止慈孰如我慈宮,盛德孰如我慈宮?嗚呼!慟矣。劬勞之恩,昊天罔極,而小子無所報焉,柔嘉之則令聞不已,而小子無所闡焉。區區寸心之日夜所祈祝者,惟願我慈候之如岡如阜,壽善康寧,享千乘之養,而奉三朝之歡而已。奈之何忱誠淺薄,神明不惠,一朝無妄之祟,遽貽終天之痛,天之降割,胡寧忍斯?嗚呼!小子之無狀,雖不足以格天,豈謂慈心之眷愛,恝然於小子如是也耶?慈德之卓越,而壽僅踰於中身,理實難諶。豈謂小子之愆殃而禍延於慈宮也耶?小子皇皇而莫之俯恤,小子偯偯而莫之俯聆,音容永閟,幽顯遂隔。天乎!冤哉。此曷故焉?嗚呼!慟矣。小子之初不離于裏歟?練冠而居,不揆於衷歟?人莫不加隆,而小子何所隆焉,人莫不自盡,而小子何所盡焉?分之所定禮隨而正,先王有制,不敢壞也。蓋小子之至慟,猶勉於抑情就禮,而彼儀節之細故,盈庭之紛然,視爾不臧,此實滕國之父兄百官,不我足也。小子之至慟,於是焉愈結轖矣?嗚呼!慟矣。日月云邁,卽遠期迫,依攀玄和,亦無餘幾。哀哀小子,何恃爲生?養千乘於何地,奉三朝於何處?思之而腸摧,言之而聲咽。悠悠此世,此何人斯?天乎,冤哉。比曷故焉?嗚呼!慟矣。至恫無辭,至哀無文。今玆之號,非辭非文,惟小子崩霣靡逮之情,訴其萬一而已。伏惟明靈,鑑乎否乎?嗚呼!慟矣。嗚呼!慟矣。

2月12日

○壬子,命發靷返虞時,贊請差備,以贊請官稱號差出。從大臣議也。

2月15日

○乙卯,詣孝禧殿,行望祭。

○親行殯宮望奠。

2月16日

○丙辰,敎曰:「今聞領相,素患未差,外梓宮奉往時,亦無以陪進云。三都監都提調之任,姑爲許副,其代南判府事爲之。

○因禮曹啓,命殯宮自初虞,至三年祭享,以親行磨鍊,而王世子亞獻,依例磨鍊。

2月18日

○戊午,政院啓言:「議政府錄事來言:『領議政金載瓚以爲:「臣以今情勢,豈容一日冒處城闉?而直以敦匠縻任,義不敢他恤。今則疾病適苦,此亦已蒙體諒,尤何敢自同無故,食息少留哉?玆敢封納命召,逬退城外私次,恭俟鈇鉞之誅。」云。」敎曰:「以卿愼節,方切奉慮,忽見此啓辭,以情勢爲辭,不覺瞠然。卿於今者,有何情勢,而忽爲此擧乎?實未曉卿意之所在,良深訝鬱。況眞有情勢,此非卿言私之時,予亦哀遑之中,實不勝悶切,太不相諒矣。望卿亟回遐心,卽爲還入。」

○禮曹啓言:「大殿中宮殿緦麻三月之制,止於今朔,來三月初一日,當爲除服。而卒哭適値踰月,在於初七日矣,卒哭前除服一節,恐涉未安。而係是國朝創禮,臣曹不敢遽然磨鍊,問議時原任大臣,及館閣堂上儒臣稟處。」允之。

○以李相璜爲判義禁府事。

2月19日

○己未,政院啓言,領議政金載瓚,又納命召,賜諭敦勉。

○命施靈光郡人物渰死四十六名,別恤典。

2月20日

○庚申,上諡冊寶于殯宮。

○親行殯宮,改銘旌別奠。

2月22日

○壬戌,許解領議政金載瓚職,敎曰:「昨夕見卿附奏,不勝悶切。卿之自來苦心,予所稔知,而再昨冬重卜時,亦有設言於卿者,早晩必欲爲卿成就矣。不意美疴如此,至懇又如此,予雖有誰與爲國之嘆,其可不踐言,使卿有憾乎?議政之任,特爲許解,卿其安意加護,遄臻差復,以副予望。」

○冬至正使金魯敬等,以自燕離發,馳啓。

2月23日

○癸亥,特旨以判府事南公轍,拜議政府領議政。

○以曺鳳振爲成均館大司成。

2月24日

○甲子,諭領議政南公轍曰:「卿之處間,已有年矣。予不能忘卿之雅量,而卿亦豈不懷廊廟之憂乎?顧今國事之杌隉,日益無涯,宿德諸人,相次耄期。處今日元輔之位,任當世副手之責,非卿而誰?不待予言,卿亦可以自諒矣。哀遑之中,不能多誥,望卿卽日簉朝,以副此時之渴望。」

○敎曰:「濟州牧試取,製述居首幼學愼尙欽,直赴殿試。

○濟州慰諭御史趙庭和復命,進別單。言「牛島牧場許民耕墾,島民男女,許令內地往來婚娶,牧使殿最,令道臣磨勘,使星支供釐弊等事。」令廟堂稟處。

2月25日

○乙丑,詣孝禧殿,行寒食祭。

○親行殯宮,寒食奠及啓殯奠祖奠。

○領議政南公轍疏略曰:

臣乞身於朝者,四年。有其志而無其勇,有其言而無其決,曾未周歲,復有重卜之特旨,其不可冒進之義,便成鐵限。昨已罄悉於兩度附奏,臣何敢架疊爲說?而人臣之立朝事君,廉恥爲大。乞退而求進,旣去而復來,跳躍朝堂而語人曰:『我迫於嚴命』:『我義重敦匠』,曰『重卜與新入有異』,自欺而欺人,則輿儓走卒,必將隨後唾罵曰:『彼夫也曾已乞骸而上章,今忽出脚於中書,其年加少乎?昨年解職而今年復來,昔疾已愈而其才益進乎?』廉防自其身壞之,而能蕫率百官者,臣未之聞也。顧今國事世道,如萬斛漏船,泛在無畔之大海,非有良手梢工,莫知攸濟。而得來一癃廢無能者,置之廊廟之首,又使之喪廉失守,而督迫從令,則覆餗僨轅,理必無幸。乞遞臣職,回授賢德,都監之任,亦卽變通,俾國體無艱。

批曰:「以有丐休之意,謂不可復入,則古之賢相,有再入三四入者,此果忘廉冒恥而然乎?公耳國耳之心,重於一身之便閑也。卿其思之,勿復强煩,於此時,卽爲入來肅命。」仍命遣正卿,傳諭仍與偕來。

○掌令黃儆彦疏略曰:

淸仕路,所以嚴隄防也,不可使釁孼之徒,有所希覬,而近聞徽慶園參奉洪定周,卽樂彬之孫,而國榮之從姪也。國榮之千罪萬惡,眞是君讎國賊。而雖以樂彬言之,榮賊之所以爲榮賊,莫非樂彬之所慫慂指使。身犯若是凶悖,則今此定周之擧擬於仕籍者,其可曰國有隄防乎?守園官之以此差擬,固萬萬無嚴,而以渠凶穢之種,若有一分畏蹙之心,何敢自同無故,恣意出肅乎?臣謂洪定周,園官之任,亟令勿施,當該守園官,亦宜嚴賜處分。

批曰:「洪定周事,依施。守園官,眞所謂童子何知?不足深責。爾言過矣。」

○禮曹啓言:「以心喪儀節,問議于時原任大臣及在外儒賢。則判府事韓用龜以爲:『禮堂所引經文,似指魯昭公語。而本文元無私親喪等句,雖以鄭康成之大儒,亦未詳其爲何服,故以蓋謂二字存疑之也。然緦服,周禮也,練服前代之制也,則其非緦除之後,別有練冠之服,可知矣。心喪之見於經傳者,惟《檀弓》事師一條,而自晋以後,始推衍爲士庶間通行之禮。蓋爲悲哀之存乎中,非謂儀制之著於外也。今我殿下愼終報本,靡不用極。禮旣有限,而情固無窮,則深嚴燕私之中,其所以義起自伸者,無待乎廷臣之仰勉,而亦非廷臣所敢議定者也。若或別爲儀節,則是旣除服而復有制也。似此議禮,有非如臣昏昧者所可臆對,惟願博詢而裁處云。』判府事金思穆以爲:『今此禮臣心喪之議,博引經傳之訓,旁採先儒之說,斷之以朱子定論。而但王朝禮節,至爲嚴重,以臣昧識,不敢質言,惟在博詢而裁處云』,領議政南公轍以爲:『今番喪禮,雖以禮經壓屈之嚴,上服以緦麻磨鍊,而心喪三年,謹按《儀禮經傳通解續》,楊氏載之圖式,唐《開元禮》及《家禮附》註,爲母服緦者,皆令解官,申心喪三年。我東《喪禮備要》,亦引此文而著之,親喪自盡,至慟在心,卽天理人情之出於自然者,天理人情,通上下貴賤一也。殿下服盡後心喪,以終三年,考諸歷代著令及禮家定論,更無可疑矣。禮曹草記中,天子燕居練冠云云,出於禮,曾子問,而註疏家以爲,此乃異代之法,又曰,經無文,曰是疑辭也。據此,則其爲心喪而言,不能的知,且練冠之制,今亦未詳以臣謏陋,聖問之下,無以傍引曲援而仰對云。』右議政林漢浩以爲:『心喪之說,始現於《儀禮》,宋制,亦有心喪,而朱夫子備載於《家禮》,至我東儒賢《喪禮備要》,亦申明之。誠以禮節則不可踰越,而情理則無窮,故許其心喪以伸之也。先儒謂身無衰麻之服,心有哀戚之情,是謂心喪。蓋孝子之於親喪,服制雖闋,霜露寒暑,觸境傷感,不能自己者,卽心喪之義也。王朝之禮,異於匹庶,而以固所自盡之義推之,則貴賤上下,誠無間焉。今此儀曹論啓,參以情禮,恐似得宜。以臣蒙昧,無容他議云。』祭酒宋稚圭以爲:『此係王朝莫重之變禮,則非臣蒙陋所敢容議。況又病在危境,雖欲冒沒强對,而有不可得者乎?第竊念,禮堂之援據數條,其欲爲聖上盡其情文者,至矣。惟在博詢裁處之如何耳。』云,戶曹參議宋啓榦,辭不獻議。請上裁。」

2月26日

○丙寅,嘉順宮靈駕,發詣園所。〈時至行遣奠訖,左參贊李相璜率舁梓室官內侍,奉梓室從輪輿,出賓陽門由明政殿內至輴,所捧梓室陞輴,出弘化門外捧梓室陞大輿進發,出興仁之門至路祭所,在都群臣進香奉辭訖。進發至園所安於欑室。〉詣弘化門外奉辭,王世子隨詣行禮。

2月27日

○丁卯,巳時,下玄室。〈時至左參贊李相璜,率舁梓室官等奉入,梓室安於外梓室內。參贊捧哀冊凾帛凾,奠於退壙,葬禮都監提調沈象奎,率其屬以黼翣黻翣樹於梓室兩傍。園所都監提調金履陽提調兼長生殿提調任希存,率其屬取外梓室正下隅板合之,參贊及掌令黃儆彦竝監封標玄室門,參贊覆土九鍤。園所都監提調,率工作築灰藏明器服玩,下誌石如式。〉行立主奠。〈閉玄室將畢,內侍詣靈座前捧出,神主置于卓,題主官金鐮詣卓前題前面訖。以光漆重摸之。內侍捧神主納于櫝,安於靈座,神帛凾置,其後行奠如儀。〉行下玄室時,望哭禮。

○返虞于昌慶宮之魂宮。上,詣興仁門外祗迎,王世子隨詣行禮。

○親行顯思宮,初虞祭。

○命徽慶園獻官,三年內堂上三品官爲之,三年後,堂下正三品官爲之。

2月28日

○戊辰,禮曹啓言:「以卒哭後除服當否,問議于大臣諸臣。則判府事韓用龜以爲:『五服變除,各有月數。至於卒哭未畢之前,則便是未葬之時,今若以月數之已滿,遽然除服,恐有違於禮經虞則除之義云』,判府事金思穆以爲:『葬禮旣在念後,卒哭適値踰月,則除服於卒哭之前,誠爲未安。《喪服小記》云,久而不葬者,惟主喪者不除,其餘以麻終月數者除喪則已,疏曰除喪則已者,謂月足而除,然皆藏之,至葬反服之也。故下云及其葬也,反服其服是也,雖緦亦藏服,以其未經葬故也。以此言之,則雖以緦服之輕,而或値久不葬之時,猶必及葬而反服,則其必待卒哭而除之,有可推知。顧今葬禮,本在緦月之內,而五虞剛柔之用,卒哭之吉之祭,雖値踰月,不過七日之近,則中間日字,難用旣除反服之禮。除服之仍待卒哭,恐不至大違禮意』云。領議政南公轍以爲:『緦服之限以三月,乃經法也。古禮有卒哭變葛受服之說,而其應除者,旣葬各自除,又踰禮月而葬者,有藏服反服之文。而先儒言,不可無服而臨柩,故反服其服,虞而除之,虞似指初虞,卽以葬日也。據此而論,則至卒哭除服,恐非三月緦之經法』云。右議政林漢浩以爲:『謹按《禮記喪服小記》曰,緦小功虞卒哭則免,又曰,爲兄弟,旣除喪,及其葬也,反服其服,我東儒賢,亦曰,朞以下至緦之親月數足,而除其服,收藏之,及其葬也,反服其服,虞則除之,此論實本於小記之文矣。若以上叚三說參看,顧今殿宮服制,雖滿當除之限,虞卒未畢之前,便卽除之,揆以虞則除之,虞卒哭則免之義,或似未安。然此是變禮,非經法,王朝莫重之禮,固當守經而已』云。弘文館提學朴宗薰以爲:『凡喪服變除,皆法天道,故禮曰,三月之喪,一時也,據此,則除服自有定期,至於卒哭前後,經無明文,但《喪服小記》曰,緦小功虞卒哭則免,勉齋黃氏以爲,衰旣稱免,則俟卒哭始除可知,旣曰俟而始除,則其意可見矣。第邦家禮制,至爲嚴重,以臣蒙昧之見,不敢質言仰對』云。同春秋趙貞喆以爲:『臣謹考禮經,葬或過期,則先滿者先除,及其葬也,有反服之節,而《檀弓》曰,旣葬各以其服除之,疏曰,旣葬,謂三月葬竟後。至卒哭,重親各隨所受而變服,若三月之親,至三月數滿應除者,葬竟各自除,不待主人卒哭之變,《喪服小記》曰,緦小功虞卒則免。勉齋黃氏以爲,衰旣稱免,則俟卒哭始除,可知,先正臣李縡,嘗論私家祭祀行廢,而曰,卒哭未畢,便是葬前,此蓋祭先之節,則未知於服制,亦可援用也。伏願博詢而裁處』云。同春秋沈能岳以爲:『三月之制,變除有期,則固不可踰越。而謹按禮之喪服小記曰,緦小功虞卒哭則免,至於虞卒而必免,則其俟卒哭始除,從可知矣。惟願博詢裁處』云。修撰朴永元,副修撰林顔喆,林處鎭等以爲:『三月而除,緦制之常也。《喪服小記》曰,緦小功虞卒哭則免,又曰旣除喪,已及其葬也。反服其服,報虞卒哭則免,如不服虞則除之,言不虞則除,則可知其如虞則不除,以至卒哭也。然此謂旣除而反服,未見爲不除服之證云矣。大臣及諸臣之議如此,請上裁。」敎曰:「諸議旣皆以葬時反服,過虞而除爲引,而卒哭曰,成事亦指葬禮。至是而始成也。然則今番除服,依諸議爲之,但因卒哭而除可乎?卒哭翌日始除可乎?更爲指一磨鍊草記。」禮曹引練祥之節,易服在當日,請卒哭日除服,允之。

2月29日

○己巳,行顯思宮再虞祭。

○大司諫金愚淳,縣道疏略曰:

近日廷臣,以言獲罪,竄配相繼云。臣未及見其疏本,而略聞其本事之梗槪矣,殿下之心,亶出於孝思之罔極,廷臣之言,或慮其經禮之有違也。孔子曰:『喪與其易也,寧戚』,諸臣之言,在於易,殿下之心,在於戚。聖人復起,必有恕於殿下之心,而亦未知其必罪諸臣之言矣。夫喪不可以無主也。故孔子於朋友之喪,無所歸則曰於我殯。朋友雖列於五倫,比之天倫至情,輕重果何如也?今日殯宮,移奉於本宮,則使誰主之乎?情理之所不忍也,事勢之所不幸也,而諸臣之如是爲言者,其果有聖經國史之可據而爲證乎?今雖奉安於大內,而奉安之處,承奉之節,每存壓屈之意,以示等分之異,於情於禮,可以得宜矣。諸臣之言,誠若可罪,而原其情,則不過欲守經而不知變。或恐殿下,有失於哀遑罔極之中也,疏中句語,其或有欠於畏謹惻怛之意,致有此激惱也。每當國家有事之日,諸臣各執所見,無所挾雜,盡言無隱,乃是朝廷之美事也。殿下雖不從其言也,答之以溫言,喩之以至情,不加之以罪,豈不爲天地容物之大乎?無論其言之可否,以言獲罪,實非聖明來諫之道。伏乞特命放釋竄配之諸臣。惟我東宮邸下,睿質夙成,令聞遠播,萬千年宗社之基,基於是矣。保養之道,其果一遵先王之法,而訓迪之方,其果無違先賢之敎乎?臣雖鄕谷之人,宮官之差,有時入聞。其中豈必無端人正士之超出儕輩,可合於宮官之選乎?或專爲其人,官爵之華美,或多爲其人甄復之區處,念不暇及敎養之道也。前後左右,皆得正人,未可必也,而旁求一二介正人,期於必得,不得於朝廷,求之於草野,不得於顯達,求之於卑賤,專任以敎養之責。其餘諸僚,每存揀選之意,必置端亮飭躬之士,毋使麤鄙無行之人,參錯於其中,畢竟成就,可期於爲聖爲賢之域矣。伏願以臣之言,詢于大臣,議于諸臣,必求一二介正人,任以敎養之責。朝廷之庶事,莫非病也,而其中科與宦,爲痼病之尤甚者也。科必以私,官不必公。勢力之有無,爲賢愚之別,苞苴之多寡,爲先後之序,恬不知恥,以得爲喜,哀此衆民,憔悴愁怨,豐年樂歲,不免邱壑。臣昔在外邑時,偶過閭里,兒童相與謠曰,莫佩錢官家,知官家知剝爾皮,貪黷如是,民何以生?目今救急之道,惟在於科宦之以公,而不以私也。惟我殿下,策勵群工,使內而在廷之臣,淬礪其行,淸白其心,使外而字牧之臣,廉潔爲政,貪墨爲戒。仍命兩銓主試之臣,官人以公,選士無私。

批曰:「罪謫諸人事,豈無商量者乎?春桂坊擇差以下諸條言皆切實,各令攸司,知飭對揚。」

三月

3月1日

○庚午朔,詣孝禧殿,行朔祭。

3月2日

○辛未,行顯思宮三虞祭,王世子攝行也。

3月3日

○壬申,京畿監司李愚在狀啓言:「長湍府使李栻牒呈內:『有邑民埋炭於麗王陵近處,風猛火熾,延及於陵上莎草』云。」敎曰:「雖曰前代陵寢,守護之不謹若此,可勝駭歎?該府使爲先罷職後拿勘,所謂埋炭漢,嚴刑遠配。隣邑秩高守令中,定差員,莎草修改畢改後,遣承旨致祭事,分付。」

3月4日

○癸酉,詣顯思宮,行四虞祭。

3月5日

○甲戌,詣顯思宮,行五虞祭。

3月6日

○乙亥,三都監都提調金載瓚、南公轍,殯宮提調永明尉洪顯周,幷鞍具馬面給,葬禮提調李憲琦、鄭晩錫,殯宮提調李好敏、李存秀,園所提調韓致應、任希存,都廳尹景鎭、任鼎常、李光正,神主書寫官金鐮,丁字閣上樑文製述官朴宗薰,書寫官金蓍根,封閉官黃儆彦,贊請官林東鎭,李彦淳,陪從承旨洪時濟、金陽淳,竝加資,葬禮提調沈象奎,園所提調金履陽,表石陰記製述官朴崙壽,書寫官林漢浩,誌文製述官金祖淳,下玄室銘旌書寫官朴周壽,表石大字篆文書寫官韓用龜,印篆文書寫官金思穆,宗戚執事朴宗喜、朴岐壽。鄭漪,竝熟馬面給,其餘施賞有差。蓍根加輔國,好敏、致應、晩錫加崇祿,存秀、憲琦加崇政,希存加正憲,宗薰加資憲,鐮、時濟、陽淳加嘉善,景鎭、鼎常、東鎭、儆彦、光正、彦淳加通政。

○以趙得永爲司憲府大司憲,李存秀爲藝文館提學。

3月7日

○丙子,詣顯思宮,行卒哭祭。

3月9日

○戊寅,詣孝禧殿,行大祥祭。

○禮曹啓言:「孝禧殿禫後祔廟之禮,謹考《五禮儀》乃《喪禮補編》,皆以遇時享而行載錄。而英廟朝丁丑受敎,禫月若在四孟朔及臘月,則兼行五享,以遵禮文。若値仲冬,則兼行臘享,春夏秋三季朔,亦依仲冬例,待大享兼行,春夏秋仲朔則將踰兩月,不可徒守禮文,壹遵近規事,載在《補編》。己卯三月祥祭,五月祔廟,而又戊戌年禫月,在五月,壬戌年禫月在八月,祔廟大享,仍行於禫月事,其時判堂筵奏,下詢大臣稟定,載在臣曹謄錄矣。今番禫月,亦在來五月,卽仲夏朔。依《補編》受敎及戊戌壬戌已例,祔廟吉日,禫月內擇入,恐合禮意,依此擧行。」允之。

○持平黃燾疏言:

差享之際,往往有漸不如古之歎,而未有若今番諸享官之專不致意也。遠人之曾通臺望者,常患偏勞,將官之未經正職者,亦皆濫入。陵寢獻官之武臣通融,固有近例,而今則幷與防禦而不拘,壇享大祝之玉堂必差,乃是恒式,而今則只以兩司而充數,存拔惟從顔私,差頉或憑口傳。至於如李象謙枳累之類,不問公議之如何,無難差送,有若無故者然。爲銓官者,如有一分謹畏之心,則豈可放倒若是乎?當該差祭銓官李光憲,宜施以譴罷之典。

批曰:「差祭該堂事誠有不審之失,請罷則過矣。捧現告從重推考,李象謙豈至於不可差祭之境乎?」

3月11日

○庚辰,敎曰:「孝禧殿享官洪履簡、金基常、鄭漪、洪顯周、金基厚、朴齊一,幷熟馬面給,守陵官完城君爔加資,加賜奴婢田結廐馬鞍具,前守陵官南延君球加資,侍陵官李元碩加資,加賜奴婢田結廐馬鞍具,宗戚執事金基厚加資憲,洪履簡加嘉義,金基常、鄭漪幷加嘉善,參奉以下施賞有差。」

○行閣圈。〈檢校提學金祖淳,檢校直提學李存秀,直提學李龍秀,檢校直閣鄭基善,檢校待敎李鶴秀。〉直閣四點,朴永元、趙寅永、李若愚,待敎四點,李憲瑋、金正喜,以洪奭周、趙鐘永爲奎章閣直提學,朴永元爲直閣,李憲瑋爲待敎。

3月13日

○壬辰,摠戎使金基厚,上疏辭職,許之,特旨以朴周壽代之。

3月15日

○甲申,詣孝禧殿,行望祭。

○以李鶴秀爲吏曹參議。

3月16日

○乙酉,詣徽慶園親祭,仍行夕上食,王世子隨詣行禮。終獻官以下施賞有差,王世子陪從宮官以下,亦爲施賞。

3月17日

○丙戌,召見回還使臣。正使金魯敬啓言:「昨年以通考事,陳奏後,卽許刊改,實爲萬幸。而今行取見全帙,則幷與《通典》,《通志》而皆有續纂,合而名之曰,《皇朝三通》。此書關係大義理,不可不藏之內府,垂之永世,故玆以貿來,庸備乙覽。」

○受詔勑後,頒敎頒赦,順付出來,權停例也。加上皇太后徽號,詔曰:

朕惟禮隆尊,養德莫罄,夫形容道在闡揚,義必蘄乎美備。値慶儀之懋擧,肇始人倫,念內政之克襄,推原聖善。詳徵成憲,丕著榮名。欽惟聖母恭慈皇太后,應地含章,承乾合撰。溯顯謨之啓佑,軼成耆嬀,嗣世德之作求,垂型任姒。辰垣載績,贊熙皞於鴻圖,京室貽謨,篤恩勤於燕翼,爰逮寅承寶籙,肅奉璇闈中禁,趨庭聰聽彝訓,東朝視膳敬侍。綏祺籌宵旰以勑幾,每深誨迪,軫黎元而播化,時切疇咨。瑤階之定省彌殷,鏐冊之敷陳未徧。玆遵懿旨,爰立中宮。期彰孝治於椒塗,共事怡顔於萱殿。仰春暉之芘蔭,壼掖凝休,依愛日之舒長,垓埏志忭,崇稱聿晉,衆悃全孚。祗告天地宗廟社稷,於道光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恭奉寶冊,加上恭慈皇太后徽號曰恭慈康豫,皇太后康臻安樂,騰九㝢之歡聲,豫導祥和,迓四時之順氣。載施闓澤,特沛溫綸。於戲!蘭陔延祜,億齡膺祉福之增,蔀屋興謳,六幕重尊親之戴。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冊立皇后詔曰:

朕惟穹儀垂象,資坤順以承乾,羲曜宣光,紀月華之儷日。粤稽《書》陳,潙汭舜陛,觀型詩美,河洲姬宗,衍慶用以敷播。睢麟之化焜煌,翬翟之榮聿煥。前模攸彰。鉅制朕誕膺,景運寅紹。丕基御極之初,欽奉聖母恭慈皇太后懿旨,以繼妃佟佳氏,瑤牒凝庥,璇閨備德。敬愼原於秉性,端莊著於禔躬,蘭掖承歡,肅奉晨昏之職,椒闈佐治,虔襄宵旰之勞。儉勤示則於葛覃,和樂興歌於樛木。蕃釐懋迓,壼範彌昭,允宜冊立爲皇后。朕方以永懷之肫切,未遑茂典之周咨。玆當履吉,延祺諏辰。申命念徽音之克,嗣載徵京室之祥,仰懿命之式頒,爰擧中宮之位。恪循彝憲,詳考崇規。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於道光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冊立繼妃佟佳氏爲皇后。龍章作繪,祗迎璽綬之尊,鳳軫揚輝,洵協珩璜之度。旣成嘉禮,特沛恩施。於戲!綜內政於六宮,長綏祉福,表母儀於萬國,共戴尊親。合陬澨而臚愉,徧臣民而錫祜。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3月18日

○丁亥,以韓致應爲判義禁府事。

3月19日

○戊子,設慶科武科,初試。

○以李德鉉爲司諫院大司諫。

3月20日

○己丑,以金魯敬爲吏曹判書。

○禮曹啓言:「禮文內朔望,若値別祭,則只行別祭事載錄,而來五月初一日,孝禧殿朔祭,與禫祭相値矣。依禮文只行禫祭。」允之。

3月21日

○庚寅,禮曹啓言:「來五月初二日祔廟大享親臨誓戒,當磨鍊。而謹考《謄錄》,戊戌五月祔廟大享時,親臨誓戒,依古例亞獻官以下進參,壬戌八月祔廟大享時誓戒,亦在禫祭前,依戊戌年例啓稟擧行。今番祔廟大享誓戒,在禫祭前,依已例終獻官以下進參。」允之。

3月22日

○辛卯,以金敎根爲平安道觀察使,金履載爲開城府留守。

3月23日

○壬辰,以尹豐烈爲吏曹參議,洪羲俊爲弘文館提學。

3月24日

○癸巳,敎曰:「向來處分,慮其橫生之論,或有妨於大事也。今旣妥帖,豈或藏怒於其間?前後議禮被謫諸人,特竝宥放。」

3月30日

○己亥,許解右議政林漢浩職,屢疏乞免也。

夏四月

4月1日

○庚子朔,詣孝禧殿,行朔祭。

○命王世子,攝行顯思宮朔祭。

4月2日

○辛丑,詣孝禧殿,行夏享。

○以南公轍爲祔廟都監都提調,沈象奎、李好敏、任希存、金基厚爲提調。

4月3日

○壬寅,次對。領議政南公轍曰:「雖似微事,亦有所關非細者。向日都監賞典,如計士微賤之類,或蒙格外之賞,或有指窠特差之敎云。渠輩任名,至尊何以俯悉,而有此前例所無之恩賞乎?其爲屑越而傷事體,殆有甚於士夫爵賞之濫過。雖幸卽爲釐正,旣聞之後,不敢不陳此等事。勿謂微細而何害,亦加省察,無使聽聞有礙焉。」上,可之。又啓言:「近年以來,爵賞太濫,淸官峻選,不取地閥,亦不計人望資歷,而人人皆可占得,得之者反不以爲榮。雖以賞典言之,前後吉凶之禮,晉秩加階,無有限節,亦無有裁量,以致歲加而月增。雖曰其人皆堪此位,論以官方,失之多矣。臣伏覩先大王盛際,人材人望,勝於今時遠甚,而每遇賞典,一資半級,其難其愼,若其微功少勞,則多以他賞代之。愼重名器之意,與愛群下以德之聖心,屢形於顔色辭令之間,當時之人,無不感戴恩造,至今有道其美事者矣。臣於十七年前,罔功邀賞,四朔之中,三晉資秩,屢次辭疏,未蒙收還,仍因蹲冒,而至今思之,愧汗沾背。在臣身則冒受,在他人則論之,必致當世之譏笑。而爵賞,卽聖主礪世磨鈍之具。目見其漸無防限,而爲是之嫌,終默不言,則甚非無隱之義。伏願自今以後,凡於官人賞功之際,必存難愼,每以先王爲法,愛群下以德,亦以先王之心爲心。則聖德有光,朝臣與榮矣。」上曰:「所陳好矣,當留念矣。」

○命度支所儲倭銅,移送禁營,使之鑄錢,從戶曹判書沈象奎言也。

○禮曹判書祔廟堂上李好敏病遞,以金蓍根代之。以趙經鎭爲公忠道觀察使,尹命烈爲江原道觀察使。

4月4日

○癸卯,護軍洪時濟疏略曰:

臣於年前,妄陳一疏,請伸蔡濟恭冤罹之案矣,炎荒之投,實由自作。言臣之言者,前後益多,具擧本末,而向命收議,寔出殊典,居然年已三易矣。大臣獻議,臣嘗得聞,辭意之間,公議槪可見矣。伏乞特雪追奪罪人蔡濟恭之冤。

批曰:「其時收議,令更取見,則諸議皆同,而惟今領相立異。今又時任不可不更詢當否,令該曹,卽爲詢問於領相以奏。」

4月5日

○甲辰,以李肇源爲左賓客,李相璜、金履喬爲左右副賓客。

4月7日

○丙午,《璿源譜略》增修成,宗簿提調以下,施賞,正金樂灃加通政。

○命追奪罪人蔡濟恭復官。護軍洪時濟上疏言,濟恭伸冤事,命詢于大臣,領議政南公轍言:「蔡濟恭名在丹書,聲罪不輕,故臣於再昨年下詢時,以不可遽然議到,有所仰對矣。其後得見諸大臣獻議,則俱以爲邪魁一款,卽其罪案之肯綮,而旣不得生前眞贓,遽置罔赦之律,恐欠刑政,物論原恕。蓋濟恭罪名中,染邪二字,果爲斷案,而生前身後,旣無眞贓之明的者,則其所稱冤之無怪,臣見亦然。其時臣議,特以事關刑政之重大,故存其愼重之意,而亦非故欲立異於諸議云。」敎曰:「大臣之意歸一,復官。」

4月9日

○戊申,禮曹以海州幼學李源培,李鎔擊錚原情啓言:「李源培以爲:『渠卽先正臣文成公李珥之九世孫也,同堂之內,橫遭奪宗之變。文成公無嫡嗣,以側室子故敎官景臨承祀,而至孫故參奉穧,曾孫故別提厚蒔。厚蒔有子曰繼,繼擧進士,死而無子,繼之妻朴氏,取繼之四寸弟綸之子一興爲後。而肅廟甲子,有先正祀孫錄用之命,是時繼之六寸兄綖,出入於先正臣文純公朴世采之門下。暗揣宗嫂微弱,螟嗣未冠,圖占入仕之路,陰囑族人李紳,歷謁儒門,到處揚言曰,文成公宗孫李繼身死而無子,其子姪行中,無可立後者云,而盛稱綖之可合奉祀。蓋綖之意,必欲除去宗嫂宗侄然後,可以售計,故掩置一興之爲嗣也。朴世采及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皆聞其言,以爲綖雖支派,本宗旣無人,可使權奉先祀。宋時烈遂以此意,往復於故相臣金壽興兄弟,仍卽筵白,而除綖初仕,俾奉其宗祀』云。李鎔以爲:『渠十代祖文成公珥之曾孫厚蒔,生子繼,早夭無嗣,又無可取養者。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翼公金壽興、文純公朴世采、文忠公金壽恒、文忠公李端夏,以厚蒔從弟厚樹之子綖,奉先祀,建白于上,至于今六七代,百四十餘年,而繼之寡妻,取其五寸侄叙五爲子,分禰宗,亦至于今六七世,其事俱載於五儒賢文集,竝列于史。今其叙五之四世孫源培,忽生悖倫亂常之計,惡誣渠六世,竝排毁先正臣,私昵於渠祖,而奪先賢之大宗。今其誣捏之辭,如有一毫疑似之跡,則渠當伏反坐之律』云。當初李綖入系奉祀之時,先正臣宋時烈、朴世采,故相臣金壽興、金壽恒、李端夏,相議建白,前後事實,俱載於公私文蹟,則今於百有餘年六七代相承之後,李源培之歸正云云,有不可容議於其間,請竝置之。」

4月10日

○己酉,設慶科庭試文科於春塘臺,武科於訓鍊院。文取李圭祊等十人,武取李完敏等六十二人。

4月13日

○壬子,設三日製于泮宮。

4月15日

○甲寅,詣孝禧殿,行望祭。

4月16日

○乙卯,命蕩減平康縣燒燼穀,因邑倉失火也。

4月20日

○己未,召見文武科新恩及回榜老人。都承旨李止淵奏曰:「回榜老人朱萬离,關西之人,而英廟朝時,爲兼史者也,年今九十一。文科回榜,自國初以來,至于萬离,僅爲數三人云,事甚稀貴。列聖朝優老之典,雖凡常人,固有應施之例,而至於此等人,尤宜表揚厚恤,以示朝家特軫之意,故敢此仰達矣。」上,可之。仍命朱萬离工曹參判擬入,回還時給馬下送,回糧令該曹,從厚備給,宴需令本道,優數題給。

○以朴宗薰爲右賓客,金基厚爲漢城府判尹,李憲琦爲判義禁府事,旋遞,以李好敏代之。

4月22日

○辛酉,純陵修改監董道臣李勉昇,加嘉義。陵官以下施賞。

○以李德鉉爲義州府尹。

4月23日

○壬戌,以朴宗琦爲司諫院大司諫。

4月26日

○乙丑,東萊府使李奎鉉,以馬島民家三千餘戶失火,馳啓後。因館倭所請,公作米翌年入給者,使之當年內畢給,以示朝家救弊恤隣之意。

4月28日

○丁卯,以金魯敬差宣惠廳提調。

五月

5月1日

○己巳朔,詣孝禧殿,行禫祭。仍行預告祭,詣明政殿門外,祗迎神輦,仍奉詣太廟齋宿,王世子隨詣行禮。

5月2日

○庚午,行太廟祔享,王世子行亞獻禮。

○御仁政殿,受賀頒敎文:

若曰。日月逝矣,禮制奄闋於諒闇,宗廟享之,縟儀誕擧於躋祔,申玆播告,未忘餘哀。恭惟太母之盛德懿猷,允邁前代之哲妃賢后。皇祖喜稱佳婦,五世嗣京室徽音,寧考曰有內治,二紀敷中壼陰化。簪珥之敬練綈之儉,女史美不勝書,蘋藻之誠樛葛之恩,宮人樂稱其德。小子不弔於庚歲,沖年惟依於東朝。鞠育恩勤,必敎以義節,宣寒暑惟疾之憂。私恩不到外家,流水游龍之常存戒,精義克遵先志,鏤金檢玉之無能名,雖至靜含章,一言未嘗及於朝政。而厚德載物,萬品皆得資於陰功,衍餘慶於重輪,晩景供含飴之樂,備隆養於千乘,三朝效視膳之誠,深愛期奉於萬年,至痛遽纏於一夕。昊天之德未報,孤露之哀何堪?喬山之劍舃莫攀,霜露幾變?長樂之簾帷永閴,風樹增悲。回舊紀於渭梁,庭賀如昨,擧緬儀於灤寢,徽敎怳承。見羹墻而明發有懷,愴桮棬而出入銜恤。魂殿密邇,尙慰晨昏之瞻依,神幄倐移,其奈光陰之迅邁?先王之禮不敢過,中月外除,七世之廟可以觀,吉日升配。五月初二日躋祔于廟,載擧彝典,式薦明禋。右烈考而同龕,僾然有見,格文祖而祫饗,綏我思成。奉玉瓚而升馨香,洋洋如在,拊朱瑟而迭唱歎,切切而哀。祀事孔明,情文罔缺。重屋之禮纔訖,大庭之誥誕宣。咨爾多方親賢樂利之類,孰非先后慈育仁覆之人?以予終天靡逮之心,體平日好生之德,慰汝沒世不忘之思,敷匝域肆赦之恩。自本月初二日昧爽以前,雜犯死罪以下,咸宥除之。於戲!想遺化於五十年,母臨孰不愴廓?沐餘澤於億兆民,子惠庶垂冥庥。故玆敎示,想宜知悉。〈藝文提學李存秀製。〉

○命祔太廟慶科,以庭試爲之,秋間擇日。

5月3日

○辛未,祔廟都監都提調南公轍鞍具馬面給,提調沈象奎、金蓍根、任希存、金基厚,幷熟馬面給,都廳金道喜、李若愚竝加通政,親祭時終獻官領議政南公轍熟馬面給,大祝趙庭和加通政,禮房承旨李鶴秀加嘉善。

5月4日

○壬申,以南履翼爲咸鏡道觀察使。

5月5日

○癸酉,以金學淳爲吏曹參議,任希存爲刑曹判書,金基厚爲工曹判書。

5月6日

○甲戌,召見童蒙于熙政堂。

5月10日

○戊寅,敎曰:「明溫公主駙馬,今當揀擇,自十五歲至十二歲禁婚,而應頉者外,捧單以入。」

5月11日

○己卯,以金魯應爲刑曹判書,韓致應爲漢城府判尹,李憲琦爲議政府左參贊,金履喬爲藝文館提學。

5月15日

○癸未,詣顯思宮,行望祭。

5月21日

○己丑,以李相璜爲右副賓客,趙義鎭爲黃海道兵馬節度使,許溟爲三道統禦使。

5月22日

○庚寅,行駙馬初揀擇。

○以李惟秀爲咸鏡北道節度使。

5月23日

○辛卯,以韓致應爲刑曹判書,金履喬爲漢城府判尹。

5月24日

○壬辰,觀象監啓言:「今六月朔日食,食分不過十九秒之微而已。例一分以下,不爲救食」,可之。

5月25日

○癸巳,次對。領議政南公轍奏曰:「俄於登筵之時,暫爲瞻望,則以白笠進御矣。伏未知於禮有考據而然乎?殿下方在心喪之中,燕居服色,祛其華美,自是當然之事,而至於素笠,則此乃有喪之服,而非心喪之制也。且以國制言之,祥後禫前,皆用此笠,則今於服制已盡之後,進御此服,非所以自盡之道也。殿下之動靜云爲,非但臣民之瞻仰,且將垂訓於萬世,毫忽之間差失,便是非禮,克愼克嚴,毋至失禮之歸,此臣之仰望者。臣之所以輔導之者,雖不及古人補袞之誠,而憂愛頻頻,志切匡救,敢此仰達矣。」戶曹判書沈象奎奏曰:「夫儀章之於禮制,所係甚重,不可忽也。素冠,卽國俗有喪之服,則當此服制已盡之後,雖自內燕處之時,猶爲不可。況於引見朝臣,敷政制治之所乎?古人云,無論事之大小,務在引君當道,臣等雖不若古人。而亦以當於道者,望之於殿下矣。」吏曹判書金魯敬奏曰:「殿下一動一靜,書之史冊,爲萬世法。今殿下於緦制已盡之後,猶御白笠,此乃有喪之服也。雖燕處之時,亦不當如是,況於朝臣引接之時乎?顯思宮行祭時,猶用微吉之服,而今於臨御之時,服色反重於祭享時,以此揆之,甚無意義。聖慕雖無窮,而禮制本有限,遵禮勿失,實爲自盡之道矣。豈可以一時任情,不顧萬世禮經乎?昔宋臣,有以上之不御袍帶,望見而屛立者。今殿下所御,卽失禮之大者,不可但以不御袍帶比,而臣等不能屛立爭難,實有愧於古人矣。況今殿下服色如此,而臣等乃以純吉之服入對,尤豈不萬萬未安乎?暫爲權退,以俟改御當服之服,然後更爲登對,恐好矣。」都承旨李止淵奏曰:「臣日前登筵,以此事,欲爲仰奏而未及矣。孝禧殿大祥後,始以黑笠臨御,其後召接,更御素笠,伏未知聖意之何居,而蓋素冠,非心喪之服,臨朝非燕居之比。情雖無窮,禮固有限,殿下豈可一向任情,而不念有違於禮制乎?臣等旣知其違禮,而不能匡救,則是豈以禮事君之道哉?今此大臣諸臣之奏,亶出於納無過之義,而不敢止者,惟願亟賜允從焉。」公轍又奏曰:「戶判吏判都承旨,又此仰陳,苟非大違於禮節者,則臣等豈敢如是縷縷仰達耶?殿下欲極盡其情禮,則臣等敢不奉承將順,而所以自盡禮,今反以無於禮者,任情行之,則非所以盡情盡誠之道,伏願卽爲勉從焉。」象奎曰:「臣等之所以縷縷仰達者,欲殿下之抑情遵禮也。以宋朝故事言之,有以常時巾服,不見朝臣者,今殿下反以非禮之服,引見朝臣,雖是臣等不能匡救之罪,而亦非所以待朝臣之道也。殿下若以此服爲得當,則臣等之吉服入對,豈不未安乎?伏願後日,勿以此服進御,俯從臣等之請焉。」魯敬又奏曰:「今此服色,實是無於禮之禮,聖人制禮,過與不及,皆爲非禮。今殿下欲務自盡之道,不思所以盡禮,則反有欠於自盡之誠矣。」公轍又啓言:「戶曹宮結冊子之還下者,當依下敎,與戶判及有司堂上,更爲看詳後付籤以入。而各宮免稅條之代盡後出稅,此是法典所載,臣亦以爲當然之事也。第伏念積年因循之事,今有此論,一則爲國典之遵行也,一則爲經費罄竭,至於竿頭,故亦出於一分裕財之計。此等事,自上達下,由內及外,先自宮府,視爲一體,然後事面正大,物情厭服。雖以冊子見之,四宮結數,比國典漸次加劃者甚多,四宮卽私宮。當此經費更張之時,此則不爲擧論,只令各宮房代盡者出稅,則所得不多,而於事面物情,未知其合當。大抵京外經用之罄竭,莫今時若,顧今事勢,豈可全然無一變通,而伈泄度日乎?苟欲通變,則必自上躬自節省,先以約己恤國,損上裕財爲務,然後聖德有光,而洽於聽聞矣。在昔先輩,屢有內需司革罷之論,而至今屢百年,因循未果。四宮法外加結,丁酉節目時,旣不得減損宮禁,需用之入不當出,而事勢之多有掣礙,臣豈不知?而今之時,與古昔豐亨之時何如也?雖如救焚拯溺,猶懼不及,豈可因循常規而已乎?臣旣有平日愚見,不敢自隱而仰達矣。」象奎啓言:「四宮及祭享各宮,旣有勿爲擧論之命,固不敢一體付籤以入,而大臣所奏,儘是經論。如得如是處分,則事面極爲正大。而自上減省之道,非但此一事而已,惟在推類裁斷,一從法典之如何耳?」公轍又奏曰:「臣於近年以來,久未出入冑筵,而側聞王世子睿學漸進,令聞益彰,此實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而又於向日太廟祔享之時,初行亞獻之禮,周旋登降,合於規度,濟濟駿奔之列,不但相顧慶賀,伏想洋洋在天之靈,必當降監而悅豫矣。第伏念帝王之學,與匹庶有異,必須主經翼史,博約會通,而要知學問政事,爲一致然後,始可謂聖人之能事,況我列聖朝敎導儲嗣之法,自經傳講學之外,尤以明習國事,爲早諭之方。而至英廟時則我先大王寶齡,自三歲時,若値殿座及朝臣入對,則多命侍坐,此是殿下家法之所當繼述者也。今東宮邸下,已躋孔聖志學之年。講讀一事,雖爲今日大本先務,而明習國事,實爲學問事務交修幷進之義。自今以後,不但廟宮祀享之隨駕躬與,凡於大小殿座及臣隣引接之時,頻命侍坐,如先朝沖齡時故事,一以爲政令辭敎之仰覩而視法,一以爲朝儀筵體之早知而熟習。以之事爲之得失,人物之臧否,民生之苦樂,群言之是非,已自沖年弱歲,先自瞭然於心目,則爲堯爲舜之道,亶不外此。而學問政事之合一看,尤是帝王所當先知者也,伏願留心採納焉。」上曰:「卿言甚好,當體念矣。」

○命寧遠邑治,移設於寧城鎭。因繡衣別單,令道帥臣,商確。狀聞後,大臣回啓請施也。

5月26日

○甲午,時原任大臣,〈領府事金載瓚,判府事韓用龜、金思穆,領議政南公轍,判府事林漢浩。〉聯箚略曰:

昨年冬顯思宮之喪,殿下遵《儀禮》及先賢定論,以緦麻三月受服,禮義之精微明正,質之無疑,而一國臣民,更無貳辭矣。今於服制已盡之後,殿下,於燕居,常御白笠,至於賓對,尤與燕居體貌有異,而亦以白笠引見。今殿下,方在心喪之中,燕私之時,服飾之欲祛華美,此乃情理之所當然,而至若白笠,國制用於大喪三年之內,而閭閻匹庶,祥後禫前所着之喪冠也。未知殿下,於何考據,而有此擧歟?昨筵,臣公轍,以此事,屢有仰陳,一二重臣及承宣,繼以仰達,而未有發落,不敢以旣退而自安也。昔宋太祖召學士竇儼,至屛樹間,屢促不進。太祖悔之曰:『以我燕服,爾遽命袍帶而見之。』宋帝不以燕服見學士,而殿下乃以非禮之冠,接見大臣諸臣,又聞匡救之言,而不賜轉圜。書之史冊,其將以今日此禮,爲得於別嫌厭屈之嚴,而有臣不匡厥罪何如耶?縱情非所以爲孝也,違制非所以爲孝也。伏望亟從臣等之言,俾禮制毋失焉。

批曰:「笠是便着,非法服,故燕居以縞素之意爲之。予雖固陋,若是法服,喪服豈用之乎?且向來心制詢問時,卿等無皂白,設使誤用之,卿等事,亦不敢曉也。」

5月27日

○乙未,行駙馬再揀擇。

○大司諫朴宗琦疏略曰:

卽伏見時原任大臣箚批下者,不惟不賜開納,反有不槪之聖意,臣竊以爲過矣。噫!殿下之於顯思宮,終事之地,凡係禮之所當然,分之所可爲,固所自盡,務歸無憾,卽是天理人情之則也,大聖達孝之極也。至於禮之所不安,分之所不敢,而不或裁制於別嫌之嚴,致愼於厭屈之義,則其爲有傷於帝王之孝,而取譏於君子之論者,如何哉?謹稽國朝中葉以前,母后大喪卒哭後,視事服,以玄冠素衣烏帶,載在《五禮儀》。而粤在宣廟朝仁順王后大喪,先正臣李珥,請依宋孝宗禮,以白衣冠終三年,而其時廷議,猶以爲《五禮儀》,不可輕變。然則在當時,雖王妃大喪,卒哭後則視事之服,以玄冠烏帶用之。況在今日隆殺之節,不啻相遠,而始則以禮之大防,制之以緦,終又任情之無窮,服之加重,肅肅賓筵,冠素臨下,失禮之正,孰大於此?甚非群下之平日所望於殿下者也。伏願深軫採蕘之意,俾邦禮得正,民聽無惑焉。

批曰:「以禮則笠非法服,以俗則祥後禫前,非心制之義乎,非縞素之意乎?予固未敢知禮,而未知卿言之爲知禮也。」

5月28日

○丙申,命顯思宮三年內祭享,以自內親行磨鍊。

○諫院〈司諫鄭度采,正言金永範、金逸淵。〉聯疏略曰:

臣等伏見大臣箚批,竊不勝憂嘆之至。我殿下於顯思宮之喪,定以緦麻三月之服,斯禮也精微而得乎聖人之制,斯義也明正而合於先賢之論矣。今此賓對時白笠之制,果何所據也?噫!白笠卽喪冠也。故我國之制,大喪三年之內用之,閭巷間祥後禫前之服用之,此乃有服之冠也。殿下今以自盡之聖孝,欲行心喪之制,則宜於燕私之居,屛去華美之服开者,固出於情理之所當然。至於接見臣隣之時,亦宜一用法服之華盛,以存經禮之大防,而今乃不然,無服而服有服之冠,朝筵而仍燕私之服,始之合禮而終以違禮,不但一時之誤,將貽萬世之譏。伏願翻然改圖,俾邦禮克愼於隆殺,聖德有光於恢廓。

批曰:「白笠之爲喪冠,見於何聖何賢之書?三年之喪服,大祥而畢,孝子之心,不忍卽吉,故衣冠猶縞素也。非大祥之後,尙有未盡之喪也。故稱祥冠而不曰喪冠。予之所知如此,而廷臣之言如彼,誠亦異矣。講筵則用法服,次對則多用便服,次對非燕見乎?燕見之用燕服,豈至於違制乎?國制無論內外喪,成服後公除前視事則用此服色,此豈所謂祥後禫前之時乎?假使未小祥而用練,則雖婦孺,必知其失禮。而公除前此服色,不以爲嫌,不以爲譏,何也?卽此可知白笠白帶,元不關於禮制,而只取其縞素而已也。不嫌於正服之時者,何嫌於心制之日也?廷臣之意,必以墨爲可,然此爲人後與父在母喪者之制,誠有嫌而不敢用也。予於今日,其所兢兢者,猶恐一毫苟且,以取後世君子之譏,則寧或蔽私任情而爲也?且予若以此服色,出宮門一步,或用於臨朝之時,則廷臣之爭之可也,予誠得罪於聖賢,燕居而用縞素,雖聖人,必許之矣。自古宮中,行三年者,三年之內,將不見一臣之面乎?若隨見隨改,何得爲宮內之行也?此事具載於史籍,爾等或不深考而然乎?爾等懼予之失禮,而予亦懼爾等之或踈於禮意。國制不嫌其屑屑,而有此縷縷,苟若考古禮參國制,而必改無疑,則予亦當不憚於改之矣。」憲臺及玉堂,相繼爭執,竝不從。

5月29日

○丁酉,以徐俊輔爲吏曹參判,李復淵爲咸鏡南道節度使,白東薳,趙岐爲左右捕盜大將。

六月

6月1日

○戊戌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6月2日

○己亥,行駙馬三揀擇,敎曰:「明溫公主駙馬定于進土金漢淳子賢根,令該曹擧行,金賢根,東寧尉單付。」命明溫公主吉禮,以七月旬後擇入。

○廣州府成宗大王胎室碑石改竪後,監蕫留守以下施賞。

6月3日

○庚子,命明溫公主嘉禮時,奠雁處所,以領敦寧本房爲之,同牢以公主宮磨鍊,主婚完城君爔爲之。

6月7日

○甲辰,以鄭晩錫爲判義禁府事。

6月11日

○戊申,以權常愼爲議政府右參贊。

○咸鏡監司李勉昇,以濬源殿位田願納人,啓請施賞,敎曰:「此事與補賑有異,且名以守僕輩位田,而受民捐助,有欠事體。無論某樣公貨,限二千兩劃下,設施,願納則還給。

6月12日

○己酉,以申絢爲吏曹參判,洪起燮爲參議。

6月15日

○壬子,詣顯思宮,行望祭。

6月23日

○庚申,命施陜川郡,人物渰死四十三名,別恤典。

6月24日

○辛酉,行都政,〈吏曹判書金魯敬,參判申絢,兵曹判書鄭晩錫。〉以宋穉圭爲司憲府大司憲,金學淳爲司諫院大司諫,鄭基善爲成均館大司成,李觀植爲慶尙右道兵馬節度使。

6月25日

○壬戌,次對。領議政南公轍奏曰:「向日臣等聯箚批旨:『有心喪詢問時無皂白爲』敎。臣等素昧禮節,不能先事明陳,惶慙萬萬。臣本謏陋,無以廣考古今諸儒禮書,而白笠,卽大喪時三年內所御之冠也。今於緦服已盡之後,服此加重之服,以此而用於燕居,接見臣僚,又是朝會也,而又以此笠臨視,此是無於禮之禮。而別嫌壓屈之義,果安在哉?前後辭敎,皆是任情行之,而訑訑拒之也,群情尤不勝其抑鬱矣。不遠而復,有光聖德,伏望更加三思,亟從群下之請。殿下若以臣言,不足取重,則更詢於他大臣山林知禮之臣,如有以白笠爲合當,則臣當伏妄論邦禮之誅矣。」行護軍李止淵繼奏曰:「心喪服色,不無我東先輩之定論。先正臣李滉曰:『心喪,當用家禮之禫服,用踈竹黑笠,升麤直領可也。』先正臣宋時烈曰:『心喪之用白衣,非古也。而我東人,常時着白衣,心喪只當如此。』衣之用白,尙曰非古,則笠之用素不待卞矣。大臣所奏收議之論,甚好,亟賜採納,是臣之望也。」

○以李憲琦差備邊司提調。

○命鍾城府元田陳荒者,降付續田,隨起隨稅,俾無民間白徵之冤,亦令六鎭各邑,次第査陳,因道啓,大臣覆奏請施也。

6月28日

○乙丑,命施湖西公州等邑,民家漂頹一百戶,人物渰死四名,嶺南慶州等邑,民家漂頹三千八百八十六戶,人物渰死六十名,別恤典。

6月29日

○丙寅,放輕囚。

○以李勉植爲右捕盜大將。

秋七月

7月1日

○丁卯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先是,廟堂因松留狀啓言:「經用不足,請近邑田結,依華城例劃給一千五百結。」從之。戶曹啓言:「今所謂京各司免稅,卽國初廩田、職田、屯田、菜田之流來舊規,而又或有加耕立案等處之仍免稅者,此外初無別劃,有土免稅之事。今豈有援依其例之可論?而且守臣狀啓,雖有便近邑田稅,依華城例劃給之語,華城陞留之後,亦未嘗劃給稅結,只有泰安田結之稅納江都者,移劃本府。而以本府田稅則上納地部,泰安田稅則移納本府,事涉不便,許其互換取用而已,則今玆劃給,究亦無例可依。雖在積儲存贏之時,正稅田結之領于大農者,固未或議其出入於經費之外,矧今田結漸致耗減,租稅常患匱乏?外而郡邑永災,猥多而還起絶少,內而宮房舊結,未收而新結隨劃,地部事勢,殆無餘地,成命之下,無以奉行。」敎曰:「與廟堂商處。」

7月4日

○庚午,備局啓言:「包蔘設施,今爲近三十年。而此非但譯院興衰之攸係,使行來往,專靠於此。而近來則狼狽多端,將有破敗之慮。苟究其弊,職由於潛商漸盛,包蔘失利之致,顧今矯捄之策,不出於減稅與增數。而當初稅額,量用排定,則今難遽減,勢不得不增定斤數,輕歇新稅。然後包稅無偏重之患,潛越有止熄之道。自今年爲始,包蔘加定八百斤,與元數二百斤,從便入送于曆節兩行,而其中二百斤,依當初定式,使行中自帶,其餘八百斤,付之京灣商稅錢,另定該院任譯,幷元稅一體收捧。而近因別使之絡繹,公用帽稅,無以支用,每以關西營邑所在銀貸下,公貨幾罄,還報無期,實有來頭莫可救藥之慮。就此新增稅額中,劃出五千兩,使之逐年貿銀,三年儲蓄,可當一別使之公用,此實爲公私俱益之方。應行諸條,自本司成節目施行。」從之。

7月7日

○癸酉,命施湖南全州等邑,民家漂頹七百三十四戶,人物渰死十名,別恤典。

7月8日

○甲戌,兵曹判書鄭晩錫,陳疏乞遞,許之,以李存秀代之。

7月12日

○戊寅,停諸道秋操。

7月15日

○辛巳,以李好敏、韓致應爲議政府左右參贊,洪羲瑾爲司諫院大司諫,趙得永爲右副賓客,李肇源爲刑曹判書。

7月20日

○丙戌,以趙貞喆爲吏曹參判,李紀淵爲參議。

○明溫公主嘉禮後,堂上以下施賞有差,都廳趙寅永加通政。

○召見進賀正使朴宗薰,副使徐俊輔,書狀官洪赫,辭陛也。

7月21日

○丁亥,吏曹判書金魯敬,陳疏乞遞,許之,以李憲琦代之。

7月25日

○辛卯,次對。領議政南公轍啓言:「頃因開城留守金履載狀請,以畿海傍近邑田結一千五百結劃給之意,覆啓蒙允,追因戶曹草記批旨,有與廟堂商處之命矣。當初劃結,固出於權宜之擧,而有司之臣,以例執難,今不必强令擧行。第念松都破敗至此,亦無從他變通,則惟有劃邑合屬一條。而豐德府界,近在松都五里之許,壤土相錯,故曾在太宗朝十三年,以豐德合屬於松都,後復設邑,則到今罷守而竝府,事有可據,分司經用,例皆取用於本府餉穀儲置中,今此新劃邑土地,旣屬於分司,則其正稅,自當依例添餉,大同亦爲仍留儲置。如是則可爲永久資給之道,豐德府許令屬之松都,其減守令合境界等節,分付該曹該道擧行。」從之。

○以朴基豐,申鴻周爲左右捕盜大將。

○京畿、湖西、湖南、嶺南、海西、關東儒生金熙鏞等九千九百九十六人疏略曰:

聖人之政,明倫而敦本,生民之道,尊宗而盡分,苟於此一分欠缺,則天理人情,有所壅閼而不行,此不可不察者也。臣等以忠賢之後,簪纓之族,於朝於家,俱見廢棄,齎冤茹鬱者,四百有餘年,如窮人之無所歸。幸際聖明,久道化成,深仁厚澤,無物不遂,臣等徒以義分爲懼,而不暴其情私,則是自阻於均覆之天,玆敢相率而陳之。夫所謂尊宗而敦本者,從父族也。是故,《儀禮》傳有曰:『禽獸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計焉。』都邑之士,知尊禰矣,大夫及學士,知尊祖矣。德彌尊則斯大夫學士之尊祖矣,才愈下則斯禽獸之知母矣,今在生人之列,不從尊祖之大夫學士,反歸之知母之禽獸者,其可乎哉?聖人之制禮也,輕母族而重父族,母族非可輕也,欲其尊父族,故差輕之耳。夫夷狄之於禽獸,亦類也。只重母族,卽夷狄之俗,而中華文物之鄕,無是俗也。我東方自羅季以來,倫常之可議者甚多,及我聖朝禮樂典章,燦然可述。用程,朱喪祭之禮,秉《春秋》尊攘之義,凡陳常敦禮,反軼於中華。何獨於臣等,因一種憸人售憾之議,夷狄之禽獸之,而久不知變也?世之人,動以名分,爲口實,夫名者,所以定其位也,分者,所以等其威也。始之於家庭之內,子而父父,弟而兄兄,盡子弟之道者,卽是也。今於稱謂之際,反效奴僕之於其主,日用常情之藹然于中者,沮格而不行,名之不正,莫此爲甚,名旣不正,分將焉施?所謂名分,於此蔑如,豈非秉彝者之所共惕然而傷心者耶?至若仕路之枳塞,不但有妨於朝家用人之政,臣等之不得盡分於倫常者,專由是也。蓋此法一行之後,凡係官方,各有定窠,分岐殊塗,防限甚牢,使不得進其身而展其蘊,是雖曰通仕路,而實未嘗通也。生斯世也,漢之衛、霍,晋之裵、阮,唐之蘇、杜,尙矣無論,雖有韓琦、范仲淹之材器,陳瓘、鄒浩、胡寅之學問,必將以母賤而棄之,其身致廊廟而爲世名儒,非可論也。夫移風易俗,卽宰物之權耳。謬俗因循,歲月浸久,而窮則變,變則通,亦物理之不能已者。則何可但以見聞之習熟,不思所以通變之乎?是以,列聖朝,特垂憫恤,屢發絲綸,昭載於往牒。今不敢一一歷陳,而粤在成廟朝時,値憫旱,以歸咎庶類之禁錮,聖心惻然欲更張,而弓劍遽遺。宣廟朝答申濆疏批,有人臣願忠,豈必正嫡之敎?仁廟朝,以仕路之太狹,有隨才擬望之命,顯廟朝,嘗於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進言之日,亦歎舊制之狹隘,肅廟朝廣詢廷臣,屢欲通變。故英廟朝,每以先朝聖意爲敎,至有壬辰之處分。有若曰庶非班乎?因一子光而禁通淸,則戊申乙亥,無一名者,皆忠臣乎?切勿拘礙,以存國初之風。逮我先大王御極之初,特軫疏通之方,使之條陳節目,而朝議不一,其所酌定,不過限品,依舊枳塞耳。聖意以爲防限尙多,此不足以疏滯有敎曰:『是士族遺裔,與委巷賤流,曷可比而同之,使不能得其所?是亦寡人之過,欲識人倫之常稱,則反慕千里不同俗之俗,朝廷之職名,豈爲士大夫階限而設哉?其後銓曹通望之飭,太學序齒之諭,必欲漸次開路。以至末年,辭敎愈摯而仙馭上昇,遂成未卒之志,沒世之思,八域惟均,而在臣等,尤切如喪之慟。且列朝名碩,莫不力主疏通之論,期欲矯革。故先正臣文正公趙光祖、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文元公金長生、文烈公趙憲、文正公宋時烈、文純公朴世采,故相臣文忠公柳成龍、文忠公金尙容、文忠公李元翼、文翼公尹昉、文忠公崔鳴吉、文忠公張維、文忠公吳允謙、文正公崔錫鼎,以疏以啓,辭意懇惻,有曰人臣願忠,豈有間於嫡庶?朝廷用人,如是偏隘。有曰,我朝謀國大臣,只爲私其子孫,不及乎萬世失人之憂。有曰禮制之定,莫嚴於三代,而嫡庶之名,只行於私室,不行於公朝,門地之尙,莫尙於六朝,而用人之際,惟問其父姓,不問其母族。有曰雖有材德出群之人,率皆抑塞不揚,擯斥不與,無復父子之倫,君臣之義,逆天理傷人紀,莫此爲甚。有曰卑薄庶孽,天下萬古所無之法,殊欠王者立賢無方之道。有曰禁錮庶孽,足以傷天地生遂之意,非先王公大之政,通用之擧,甚爲合宜。有曰庶孽防限之法,初非祖宗定制。有曰我國用人甚狹,門閥之外,雖有奇才異等,無以進用,若循常守古,則終下能收拾中外。有曰許多才俊之士,枯項黃馘,駢死蓬蒿之下,匹夫含冤,足傷和氣,況此其麗不億者乎?有曰,古者厚禮重幣,以待隣國之賢士,猶恐其不至,今者設法定限,以錮域內之民,猶恐其或進,及其事變到頭,每患才俊之難得。有曰,鄕曲賤流之子,時或顯仕,而世族名家庶裔,永錮而棄之,用捨之際,顚倒甚矣。此皆其梗槪,而百不擧一。其外擬疏而未遑,封章而見格,又見於講說、記聞、碑狀、文藁者,不可殫記,亦皆通識博觀爲國眷眷之人也。由此觀之,其大正至公之論,可謂建天地質鬼神,而不悖不惑者也。此豈獨爲庶孽地也?蓋欲以裨世道而導天和也。倡議枳塞者,始不過徐選姜希孟輩而已。前後賢臣相踵而斥之,則邪正已判,不啻如黑白,而弊謬遂錮,守之若金石,此臣等所未敢解者也。夫宗法之重,始乎《周禮》,而嫡長之名,惟宗子當之,自宗子之母弟,與妾母之子,屬之支庶。故父於嫡子衆子服異焉。而於衆子庶子不異者,欲以明嫡子無二統,而衆庶爲一列也。無嫡子而有庶子,則庶子爲父後,庶子娶妻而生子,則遂與衆子之子均焉,若記所稱庶孫云者,亦謂子取妾而生子者也,非謂妾子之子,爲庶孫也。三代以下,嫡庶之別,如是而已。我朝禮典,特載嫡妾俱無子者,許令立後之文,豈非以爲先王制禮,使民知父子不可易而絶,然後始許繼之之意乎?顧今之人,誰不知骨肉之慈?而雖有已出,視若他人,反取疏遠之族,而子之,使祖禰之血氣,不相續焉,此豈非以官爵爲門戶計哉?繼嗣,卽是爲先地也,官爵,不過爲後計也,而繼嗣反輕,官爵爲重,遂使臣等,不得盡其分於倫常,倫常廢而隨爲聖世之棄物。豈不是痛恨哉?一室之內則嫡庶有分,故先正臣趙光祖,爲此建白,同姓限六寸,他姓限四寸,使之莫敢踰越,而至若朝廷之間,何嘗論嫡庶門地也?朝廷之用人,專尙門地,故臣等之尤所弸塞者,正欲保世傳門地也,夫門地之尙自晋代已然。其曰門地者,仕宦之子雖孼,而等是士族,凡民之子,雖嫡子而終爲編伍也,未聞以外黨之尊卑,低昻之於本宗也。今之庶孽,非獨一家之庶孽,乃是一世之庶孽也,非獨一世之庶孽,乃是萬世之庶孽也,求之天理而不得,求之人紀而不得,求之聖經賢傳歷代典常,而亦不得者也。臣等雖甚無似,四體無異乎人,七情同得於天,自朝家視之則均是喬木之裔也,以祖先言之則自是同根之生也。而一有庶名,禁錮廢塞,不獨止於一身,子子孫孫,鐵限永在,反不若鄕品冷族,不識根派者之無拘於世人,不欲以人相待,渠不敢以人自處。幼學壯行,聖所立訓,而終年攻苦,竟何成就?赫世承家,人所稱美,而分門窮蟄,若有罪故。故好生惡死,人之常情,而如臣等者,幽鬱莫伸,頭角漸長,知覺稍存,則其所自願,輒願無生。蓋其有生之初,自分廢棄,跼天蹐地,無限困苦,不如無知也。在昔唐臣陸贄之言曰,聖王之作人,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追琢則圭璋,如水之發源,壅閼則淤泥,疏濬則川沼,然則瓦石圭璋,淤泥川沼,初非兩截之判耳。今則臣等之跡,政類乎抵擲而壅閼,則一叚區區之心,豈不望追琢之疏濬之乎?昔在英廟朝,敎以庶孽之人,居國之半,先大王又若曰,偏小之中,又除庶類,則已失一國之半。生齒日繁,隨出隨錮,則其冤愈甚,其鬱愈積。由前由後,大小公議,輒以干和二字,指擬臣等,雖使臣等自爲之辭,冤鬱所感,未敢謂無是理也。臣等窮阨崩迫之情,有甚於疾痛之呼,顧不暇議到於宦達。而第伏念臣等之不得齒於人類,卽官爵使之然,則何敢顧畏小嫌,不暴至情,使日月無私之照,不得下究哉。』夫官爵者,有國之堂堂公器,而淬礪人材,甄別賢愚而已也。今於銓選之際,徒存階限,注擬之間,顯有區別。由此而卑薄成習,隘陋難變,則臣等雖衣冠,徒在其去跂行喙息之類,亦無幾矣。古今天下,寧有是乎?至若鄕學,則長育人才之所,而任司案錄,因一逆瑮僞通,乍通旋枳,令典不遵。黨塾之中,擯斥成風,俎豆之間,禮讓掃地,貽羞盛際,亦非細故。蓋此習俗之美惡,惟視仕路之通塞,仕路之通塞,惟在銓注間區限之有無也。區限人物,旣非先王之定典,秩敍倫彝,政爲今日之急務,則其更張之擧,豈非一轉移間事乎?臣等以須臾無死之願,値冤枉必伸之日,裹足遠來,瀝血仰籲於聽卑之下。伏願聖明,仰體我列聖朝至意,且以諸名碩之議,作爲前席之奏,俯賜開納,特降處分,使臣等於家而盡尊宗之道,於朝而明敦本之政,習俗丕變,惠澤旁流。則奚特含生之倫,思效隕首之忱?抑亦不瞑之鬼,將頌及骨之渥矣。

批曰:「爾等之可矜,予亦深知之。疏辭令廟堂,從長稟處。」

7月26日

○壬辰,命施咸興府,民家漂頹一百七十三戶,別恤典。

○以趙華錫爲三道統制使。

7月27日

○癸巳,吏曹判書李憲琦,陳病乞遞,許之,以金履喬代之。

○備局,以御史可合人朴永元、嚴燾、鄭度采、朴宗學、洪永觀、李趾秀、金盛淵、權馥、曺龍振、金鏴,抄啓。

7月28日

○甲午,詣太廟、景慕宮展拜,王世子衛內隨詣。

八月

8月1日

○丁酉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8月2日

○戊戌,成均館,以居齋儒生捲堂所懷,啓以爲:「臣等忝居首善之地,目見乖亂世道之擧,咸懷憂歎。竊伏惟念忠質文所損益,卽三代創國之規度。而尙質之治,不以文不足而有所變更,尙文之治,不以質不足而有所改易,所以質家文家之各有攸定,而禮樂文物之所關,尊卑貴賤之所係,天道行而人紀立焉。猗歟!本朝,海外尙文之小中華也。三韓之際,羅、麗之間,猶未免夷俗之陋,逮夫我太祖,太宗,明倫於勝國崇佛之後,陳常於勝國蔑儒之餘。凡係名分二字處,其嚴有截,其等有隔,一洗舊染,如日中天。際於其時,大明高皇帝,頒我以禮法之書,賜我以冠裳之制,儀節之隆殺,名位之等級,井井有區域,分不得踰寸,寸不得踰尺,維持我四百年基業者,專由於此。今忽金熙鏞等疏出,而其勢必將至於易一世,而變更我祖宗立國之制,何其濫猥之至此也?以其疏中辭意觀之,則固嘗天地間至冤事也。其所切懇者,有三件節,一是不得呼父也,一是不得爲嗣也,一是不得與士夫,通同仕路也。天地之於萬物,爲大父母則人無貴賤,竝不諱天字之釋,獨孼子之於其父,諱其父字之稱者,其冤之固也。雖然,呼父一款,初無朝家之禁條,則特士夫家嚴嫡庶之致,而各爲其父者之不受其呼也。父之不受,何不懇之於其父,而訴之於君上也?至於爲子而不得爲嗣者,亦非天理人情之常,以其父之血脈,不得承祖禰之統者,誠如渠言,而固冤之又冤者也。且嫡妾俱無子,許令立後之文。果載禮典,而此亦各其爲父者之不遵禮典,而立後者也。父之所事,誰怨誰咎?父之於已出,愛無貴賤,而不以爲嗣者,特慮其末流也。所謂妾也者,奔則爲之者也。聘之以良家女者,十之一二,而公私婢之爲妾者,十之八九矣,終若以妾所産,繼之嗣焉,則爲嗣者之母一邊妻一邊,皆爲戚屬,而盡歸常賤也。一開承嫡之路,則無復士夫家樣子。今日一家承嫡,明日一家承嫡,不幾年而混淆無別,駸駸然入於蔑倫之域,故所以父不得子其庶子也。若其仕路之通同,則由此不承嫡之致,而其岐旣殊,其窠自在。雖以四百年來列聖朝均覆軫念之極,諸名臣哀矜憫惜之深,竟不得如願副之者,爲其創國之制治,不可移動故也。渠輩雖極私情之痛冤,何敢以更張移易等說,瀆浼於章疏之間乎?遵守與更張,各有攸宜,當遵而不當更正,謂今日事也。世道衰微,人心汚下,倫常紀綱,日漸敗落之際,又有此乖常之疏者,是何光景,是何道理?萬千爲群,氣勢可怕,臣等不勝憂惋。亟上一疏,斥其猥屑,在名敎斷不可已,故學一齋同聲,會坐停當,疏論彼疏謹悉之前,掌議臣李在臣,自歸輕先之失,故仍以合辭施罰。而方始治疏之際,忽地大司成臣鄭基善,以齋儒之不稟擅罰,施罰諸生。又於今掌議臣李源膺之入齋,以疏事停當,合辭往復,則以釋奠罷齋後停當之意爲約,及乎罷齋,以其違約之致,半日相持,終激支離,東齋則全房出齋,西齋則施罰班首矣。及還其家也,雖解兩齋之施罰,臣等廁在縫掖之列,由前則泮長之罰,有難自伸,由後則掌議之罰,亦難自恕,滿心慙恧,措躬無所,以此情踪,何敢晏然入堂乎?退伏私次,恭竢處分云。」敎曰:「庶類之訴冤,卽列朝常有之事,而未聞其時,有捲堂起鬧之擧。古之儒生,豈不及今人而然乎?雖以所懷言之,旣曰天地間至冤之事,又曰亦非天理人情之常云爾,則諸生亦知之矣。然則諸生在明倫首善之地,宜曰訴冤之無怪,亦宜以反天人之常爲說,而今乃不顧其言之矛盾,惟事噴薄可乎?且泮長之施罰,雖未知因何事端,而以一施罰之故,臚列泮長,無所顧忌,豈待以師儒之道理乎?爲諸生深庸慨惜,以此曉諭,卽爲勸入。」

8月3日

○己亥,詣顯思宮,行秋享。

○輔德鄭基善,疏卞泮儒捲堂所懷,批曰:「爾自無失,何用引義?大抵今之泮長,雖與《周禮》大司成之誨士,或有不同,然其有師道則一也。儒生或有言議所見之異同,則往復爭難可也,輒肆輕詆,容易推上,如互訟者,可乎?所貴乎儒生者,以其學聖賢識道理,尊君而隆師,守經而秉禮也。宜如此,而近來則不然,往往不察事理,不審可否。視泮長甚輕,空聖廟無難,擧措顚倒,瞻聆多駭,徒有隨波之歎,全欠自重之義,此固朝家不能導率作成之咎,然亦不能不爲儒生惜之也。今因疏批,略示耿耿之意,待新泮長出膺,將此批旨,書揭東西齋壁,俾諸生,常目在是,互相砥礪,互相箴勉,讀書明理,振我古昔之儒風事,分付。」

○以李寅溥爲司諫院大司諫,李憲琦爲工曹判書,鄭晩錫爲漢城府判尹,金蘭淳爲成均館大司成。

8月5日

○辛丑,以金正喜爲奎章閣待敎,前望也。

○兩司〈大司諫李寅溥,持平金炳朝。〉合啓:「李晦祥等事,在敏事,徐瀅修事,張錫胤事,晦植事,停啓,日柱事,物故停啓。明謙等事中自逆宇以下,至宇鎭諸子事,李永純等事中自李元樸以下,至李元樸諸子事抹去。府啓致薰事,物故停啓,學逵,與權等事,停啓。

8月6日

○壬寅,以李好敏爲判義禁府事。

8月7日

○癸卯,禁府,以智島安置罪人李晦祥,龍安縣量移,楸子島安置罪人在敏,益山郡量移,楸子島安置罪人徐瀅修,臨陂縣量移,古今島安置罪人張錫胤,珍山郡量移,啓。以臺啓旣停,依判下擧行也。

8月10日

○丙午,禁衛營啓言:「本營石手崔英得,乘夜潛毁崇禮門近處體城,爲牌將所捉。覈其情節,則利其匠料,行此凶計。合置軍律,今日習陣時,梟首警衆。」允之。

8月11日

○丁未,命施咸興府,民家漂頹一百九十八戶,別恤典。

8月14日

○庚戌,以金魯敬爲工曹判書。

8月15日

○辛亥,命王世子,攝行顯思宮望祭。

8月16日

○壬子,戶曹判書沈象奎疏略曰:

近日松營捄獘,廟堂定奪,益以見臣失計害事之處。夫豐德府之罷屬開城,其事當否,非臣曹所可議。而如其自初如此,第可徐聽衆論,不必先計損劃,今則不然,其殆由臣而轉成此擧,臣安得不瞿然自訟哉?蓋當初廟堂,以畿海邑土田一千五百結,劃給十年後,還納稟處,臣曹以正稅田結,曾無外劃之例,執奏寢之,則乃有豐德罷屬之擧,竝與兩稅而永給之,此實古未有也。州郡分合,或時有之,而其民結常稅之總於國賦者,未或捐割,不納于京,有分土無分民,其謂此也。不必他引,卽松營已事。其移屬長湍之松西,金川之小南大南也,不過面里尺寸之地,而於湍屢割屢寢,八十餘年,而乃定於金,旋議旋格,歷百二十年,始得施行,可以見職方民域,重難於變改如此。其時守臣,條上事宜,稅大同,如例上納,比近四五年間,始許本府取用,有非丙辰施行之制也。雖邱井零星之賦,持體之論,尙竊惜之,今又曰分司經用,皆取資於地方,此固然矣,地方有原定,而未有移易闊狹,廣州爲南漢之地方,江華爲沁都之地方,水原爲華城之地方,則松都之地方,開城是已。且同是分司,尤有所重,而華城始設,祗愼財賦,地方之稅,猶不全屬度支所納,但令移換。今於松營開城原地方之外,又附益一州,而竝屬其兩稅,無怪或議,今昔廟籌之若是大異也。然此皆非臣當去者所敢知,但以緣臣一奏,轉使縣官,歲計失害無窮。向臣所云,積以一日之害,害以時甚者,去臣則斯無害,今此爲害,雖誅臣,無所補,百千年而常然也,獨執難於十年暫劃,而無能如何於百千年永害?官以司農,寧有此憒憒人哉?豐德田結,大臣之奏,不過八百餘結,恐或叩計之遺。今按版籍元帳,帳付旱田水田,除各樣免稅及舊陳,未起出稅實總,爲千五百三十零結,當年之災,有無不定,在所勿論,則與前請劃畿海邑結數,實相等均。爲其捄獘,前以千五百結,支計句當,不出十年,使之還納者,今何至於永割一州,竝其稅租之結等於前劃之數者,而永許之也?無問何爲其然,臣不執難於前,亦當無此於後,是不獨由臣,而縣官歲計,失害無窮,廟堂處置之前後不倫,不免似於無分數,亦臣之致此之謂。害及於人,噫!亦可愧也。然欲任地部者,無一言於土穀得失之計,則不亦太寂寥太伈泄哉?臣今必去,雖非此,而其事已多牽連支煩,實悚冗猥,乞加勘斥,以董正治官。

批曰:「本職許遞。」

8月17日

○癸丑,以李肇源爲戶曹判書。

8月18日

○甲寅,領議政南公轍疏略曰:

前戶判沈象奎疏本,以豐德合邑後,田結收稅之添餉於松營爲言,而遣辭之際,譏斥廟堂,不但爲一二句語。合豐於松,豈臣樂爲哉?一邑可罷,而故都重地,決不可立視其殘敗無餘,而不之救,故較量輕重,又據已例而合屬,此出於萬不獲已也。有司之臣持難之論,臣不以爲非,而成命已下,事將就成,意其以共濟之義,止不更提,今復縷縷不置,臣之本意,重臣,恐或未諒而然也。雖然,朝廷有事,曰可曰否,美事也。昔在肅廟朝,文淸公金鎭圭,遇事有不合,輒聯章屢牘,必爭乃已。一日與忠文公閔鎭厚,論事上前,鎭圭力論不已,語或有拶逼者,而鎭厚不與之爭辨。及退,客謂鎭厚曰:『公所爲某事,未見其不可,而金公如是爲言,不幾近於氣激而論拗也乎?』鎭厚曰:『此人吾自少親好,熟知其本心,出於當官盡職之誠?豈爲勝氣所使,以已見之不立,爲恥者哉?吾若過加爭論,則必當引而決去,吾其不復聞過矣。「時人聞而兩多之,臣於此重臣,亦云爾。臣之事,苟皆不善,則僨誤之罪,實無自逃也,臣之事果善,而掣肘之多如此,則臣何可自安而居其位乎?此莫非臣人望輕淺,加以病癃,不能事事,臣不能孚知於人,人亦不倚信於臣而然也。伏願亟賜斥退,回授賢德。

批曰:」前戶判疏辭,卿之引金、閔兩人事爲喩,極爲和平,老成爲之欽歎。卿心旣如是,則辭巽不啻過矣,便是不自踐卿之言過矣。卿其諒此,安心視事。「

8月20日

○丙辰,次對。領議政南公轍啓言:「頃因六道儒生上疏,有令廟堂,從長稟處之命矣。一名輩積鬱之冤,無怪乎有此呼籲矣。人倫常稱云云,卽子而不得呼父,如奴僕之於其主,此是乖常反理之事。各其家父兄在,若知朝家哀矜軫念之至意,則豈有不能奉承而亟改者乎?嫡妾俱無子者,許其立後,載在法典,此則惟在申明行之而已。至於仕路,則有國用人之道,立賢無方,惟才是用。豈可以地閥之卑微,爲拘哉?我國庶類之枳塞,卽通天下所無之法也。先輩名碩,每以此爲言,多有登諸章奏。然而四百年已成之國俗,一朝變改,亦非輕易之事,所以難愼鄭重,迄今未遑。雖以列聖朝軫念之聖心,辭敎非不屢下,而終未能通同無間隔而用之,觀於限品收用之成典,可以仰揣矣。今若存其階級,廣其疏通,就文、蔭、武、三岐中,各限以某職通淸與初仕,亦存階限,著爲定式,則物情均平,而成效可責。然而習俗之矯變,成憲之增續,官方之更張,不可以臣一人之見,遽然輕議,原任大臣及備堂二品以上處,特下收議之命,節目則令兩銓之臣,更爲就議廟堂,成出條件,恭俟上裁,實合愼重之道矣。」從之。

○命湖南舊陳畓起墾者,許令三年後出稅,因道臣上疏,大臣覆奏請施也。又以舊陳旱田還起,三年象稅,陳請特施。

○以沈象奎爲工曹判書左賓客,李存秀爲右賓客,金魯敬爲右副賓客,鄭晩錫爲刑曹判書,金魯應爲漢城府判尹,洪奭周爲弘文館提學,朴孝晋爲三道統禦使,金魯敬爲議政府右參贊。

8月22日

○戊午,戶曹判書李肇源,從縣道陳疏自引乞遞,批曰:「向批已悉諭,卿之自引,迄可已矣。豈欲以此,永謝朝端乎?重任不可曠日,卿其卽爲上來行公。」肇源又陳疏申懇,許之,以金履陽代之。

8月28日

○甲子,溫陵修改畢役監董政府以下,施賞有差。

8月29日

○乙丑,以金履喬爲弘文館提學。

○設慶科庭試武科初試。

九月

9月1日

○丙寅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9月5日

○庚午,命江界等三邑還穀折米三萬石減價作錢,備局因道啓稟施也。

9月6日

○辛未,以申緯爲司諫院大司諫,李存秀爲藝文館提學,金在昌爲漢城府判尹。

9月9日

○甲戌,備局啓言:「以庶孽許通事收議。則領府事金載瓚以爲:『近益病耗,無以措辭,庸副明命,只望博採廷議』云。判府事韓用龜以爲:『昏眩之症,忽添於挾感之中,隨衆獻議,其勢末由』云,判府事金思穆以爲:『庶類枳塞之法,固是往牒所無之事。所以從前疏通之論,非不多矣,而終不得一朝頓革者,誠以習俗已久,久則難變故耳。向筵領相所奏,亦頗詳切,苟能隨宜品節,永遠遵行,則有足以疏其幽鬱。爲今之道,不在多言,顧實心收用之如何』云,判府事林漢浩以爲:『其疏爲說,專在仕路之通廣,其見枳齎菀,厥惟久矣。曾在先朝,有所下敎,文、蔭、武、三岐,竝許限品甄敍。其詳載《大典通編》,折衷裁制,各有條制,而其文識行義之卓異,才器政績之顯著者,亦許拔例調用,一按可知。爲今之道,但當遵守先朝成憲,惟才收用,而若其量宜裁擇。責在銓曹,分付兩銓,一從《通編》所載,永久遵行,勿使乍行旋寢,恐合事宜』云。領敦寧金祖淳以爲:『庶流枳塞,不惟歷代萬國之所未有,卽亦國初之未嘗然也。語其始請枳塞之由,則不過庸碌無識之人,挾憾報復之計,語其後議疏通之擧,則非東方之大賢,皆不世之名臣碩輔,塞與通之間,其是非得失,自有不待辨而可知者矣。且人之貴賤窮達,皆有生以後之事,而至於此人,則其身未生而已賤,其命未賦而已窮,豈天地生物之理,固若是耶?至若爲子弟而不敢稱父兄,爲血屬而不得承系序,尤天下古今非常反經之事,而習俗之久迷不知悟,無他,枳塞之故也。重仕宦輕人倫,又豈人心之所安?亦法典之敺使然耳。今若枳塞一開,則父兄之稱,系序之承,恐不煩朝家之約束,人倫自正,天理自明,而庶類亦知所自勉。於是乎隨其族姓之華否,人器之優劣,斟酌用捨,則在朝家可以無遺才之歎,在庶類,可以解抱冤之苦矣。愚賤之見,竊謂疏通,實合於明天理正人倫,盡賢才之道』云,工曹判書沈象奎以爲:『子不得呼父,立後而不如法典,仕路之枳塞,此其疏中三件事。而子而不得父其父,父而不復子其子,非天理人情,可駭可怪,而猶習而爲俗。父子,天倫也,法典,國常也,以天倫之重,國常之嚴,俗蔽而甘爲違反,習於情理倫常之外,蔽於計慮門戶之私,認若固然,其亦已甚,俗之久痼,卒不可易耶?竊意其始必皆仕路枳塞以後事。語其倫理之害,失仕路之通塞,不但此輩之冤悶,必當在此而不專在彼。朝家所以軫慮而矜恤之者,亦自有先後之宜。仕路而疏通,則其所謂枳塞以後事,不煩條飭,自可革其已甚,固亦善矣。而猶未若先以情理倫常,救正俗之習蔽,是可實爲疏通之本。而其於化成之方,亦庶有小補』云,戶曹判書金履陽以爲:『庶類之違之俾不通,自生民而未有,考往牒而無徵,而獨於我國有之,則律以常經,儘非通誼。而國俗之膠固,官方之鐵定,厥惟久遠,則開塞通蔽,須要有漸。稽先哲之定論,酌一世之公議,稍開進身之路,少泄積菀之氣,毋至於有名無實,重失其心,似爲以實心行實政之道』云,判敦寧朴崙壽以爲:『官方階級,雖有成憲,才績卓異,援例甄用者,卽《通編》所載,則顧今對揚疏通之道,惟在廟堂,熟加講究,申飭兩銓,永久食效,實合於疏鬱導和之政』云,禮曹判書金蓍根以爲:『官制變通事,列聖朝悶恤之敎,諸名碩章奏之論,非止一再,則其陳疏稱冤,情固可矜,在朝家恢張之道,豈無變通之擧,而階限定式,惟在博詢處之』云。水原留守李羲甲以爲:『一名輩之積抱冤鬱,厥惟久矣。爲人子而不得稱父稱兄,誠是反常之事,揆以天理人情,實合亟令改之。仕路之枳塞,尤失用人之義。天之生才能,豈有貴賤之殊?而我東習俗,專尙地閥,故雖在許赴許通之後,猶不能恢拓收用,而上而無惟才是用之實,下而有抱才空老之歎。大臣之以存其階級,廣其疏通爲奏,誠得通變之宜。至於嫡妾俱無子然後,始許立後,卽國典也。此不必別加提飭,惟在其申明擧行』云。左參贊李好敏以爲:『天之生才,元無區別,國之用人,宜無界限。而一局於庶類,則雖有出人之行,而子不得呼其父,雖有需世之器,而臣不得事其君,斁倫反常,違理傷和,不但他國之所未聞,實亦往牒之所未見。列聖朝屢下懇惻之敎,諸名輩亦多通變之論,而習俗狃於見聞,格例難於矯革,輾轉膠固,以至于今。凡今之人,雖心知其然,而家間稱號,不能獨異而違衆,朝端收用,不能越格而招謗,仍循荏苒,莫知能改。今若因其齊籲,通其塞而疏其鬱,則非直爲明天理盡人才之方,亦足爲迓祥導和之一助』云。吏曹判書金履喬以爲:『庶孽一流之區而別之,永塞不通,卽前古所無,我國獨有之謬法也。列聖朝軫恤之敎,先輩名碩疏通之論,非不諄複切摯,而終莫之正其謬者,專由於枳塞之法,著爲律文法,行而成俗,俗久而難變,誠亦末如之何矣。不惟枳之於仕路,終而阻之於家庭,爲子弟而不得稱謂其父兄,則賤惡之割絶之,乖人倫傷天和者,於此爲甚。亦由於創法著令之始,不料流弊之輾轉沈痼,至於此極也。苟欲正謬而反俗,莫如先從律令而釐革。今就律文中,但如漢除挾書之律,而已其塞其通更不擧論,還他不枳塞時本分,朝廷用捨,不必定其分數。習俗賤惡,從而漸次消弛,則庶可爲自就疏通,快釋冤鬱之道。而廟堂所奏,旣慮其易歸空言,難責實效矣。如此則當就其丁酉節目中,恒規定式,增廣增加,以對揚先朝漸次疏通之盛德遺意,援例甄用之條本,許廟堂銓曹之稟旨施行。則更加申明,無或如前寢閣,抑爲捄弊疏鬱之一助』云。兵曹判書李存秀以爲:『用人不廣,莫近日若。蓋嶠南,世素稱鄒、魯,湖南自古多節義,湖西,士大夫之冀北也。是以,爲公爲卿者,磊落相望,挽近以來,卿列絶無,而僅有侍從,指亦不多屈,此已爲識者之竊歎。關北,王跡肇基之地,浿西,仁賢設敎之鄕,簡援宜倍於他,而反不許淸顯。松都則國初之枳塞,雖緣事勢之不得不然,其人多是前朝忠賢之後。到今有何嫌礙之端乎?文武之有等威,雖是朝廷體例,竝與武之若子若孫,雖有文學之過人者,不能無礙於文選之淸華,果何意義乎?至於庶類,亦皆士族之遺裔,多有名門華閥,而凡於仕路,定其階限也,故雖有抱蘊,無以展布,是豈治朝用人之政乎?顧今列于庶位者,要不出城闉之內,世卿之家,而其中又作爲名目,分裂而狹少之,差除剡擧,必較計而排比焉,此與虞廷之野無遺賢,殷湯之立賢無方,武王不忘遠之義,不啻相反。非但在朝家有遺才之歎,其人亦自知不見用於世,不自淬礪,無由振發。我國規模,雖尙地閥,賢路窄隘,到今尤甚。壅遏否塞,弊到極處,窮則變,變則通,卽理也。爲今之計,正宜大開恢張之門,痛革習俗之陋,無遠無邇,惟才是取,朝無不擧之賢,世無可棄之才。則從前枳塞,亦自歸於渙然氷釋。此言雖似迂矣,實效亶其然乎。至於大僚所奏,爲庶類存其階限,增續節目云者,雖出於慰悅疏鬱之意,而以朝家官人之方言之,終不免偏枯耳。庶類以外,閼於俗規而不得擧,拘於遐外而不見用者,亦何限乎?有國用人之道,亶不出於如右所陳,臣則此外,更無他見矣。雖然,詣大臣之意,倘以謂庶類通擬,節目之變通,猶賢乎已,而爲之則以臣一人之見,何必爲岐貳之論』云。護軍趙萬永以爲:『庶類之齎鬱久矣。其疏三件事中,爲子弟而不得稱其父兄,則倫理舛矣,爲血屬而不得系其祖先,則國典違矣,無怪其齊聲呼冤。而大僚論稟,若是明的,無容架疊,至於仕路之枳塞,卽係習俗之膠固,非天下萬世公共之道也。雖其良質美材之卓然出人者,一號爲庶,鐵限限焉,無告無訴,自暴自棄,反不若編戶下氓之猶能自盡其分。此所以列聖之敎,屢勤憫恤,先輩之論,多主疏通者也。彼以世族之餘,天賦非殊,而擧以錮之無用之地者,已屢百年,亦物理事勢之行不得也。今若恢拓其進身之路,毋拘舊規,惟才是用,則實爲聖世無物不遂之政。而節目之詳則有司存,臣不敢臆對』云。護軍李止淵以爲:『庶類之不齒於私門,見枳於公朝,固是天下往牒所未有之事。列聖辭敎,屢示憫恤,先輩陳白,亦多懇摯,而習爲故常,一任廢棄,齎菀呼冤,無怪如此。蓋其在家而處之之乖常,實由在國而待之也失宜。若使用捨無拘於公朝,則倫理自定於私門,箇裏肯綮,專在仕路,仕路一開,系序稱謂等事,不待令而自行矣。閥閱視其族裔,階品隨其才器,乃是永世需用之常法,變通之道,不外乎是』云。開城留守金履載以爲:『自古用人之道,曰立賢無方而已,曰惟才是擧而已。何嘗有一定之界限,而爲用捨如今之庶類者哉?嫡妾之分,固甚嚴,而嚴於其家內者也,至於朝廷之枳于仕路而著之法典,卽歷代往牒之所未有者。列朝之屢加軫恤,名碩之訟其冤屈,班班可考,則其宜疏通,固無待乎復採今日之廷議矣。因此推之,則西北松都之限以地界而擯棄之,又何義也?今行疏通之政,亦合竝議。而旣許疏通矣,若復別其徑路,限其階級,則終是區別而異之也,卽許多窒礙鬱抑之端,猶復前也,其所謂疏通之者,亦不免爲沮塞之歸耳。愚淺之見,竊以爲仕路則遂許其無礙,法典則永除其禁條,而如此之後,嫡妾之分,尤宜申嚴。彼無知之類,或有因此而不知守分於家內者,則自中有識,固當群排而衆棄矣。亦須自朝家,繩以加倍之律,用是懲勵。如是則在朝而賢才無遺,在家而倫紀不紊,恐是竝行不相悖』云。護軍金鐮以爲:『今此儒疏所言,其條有三,其曰不得呼父者,於父於兄,別有稱號,揆以情理,稱冤固宜。而此本非朝令之禁止者,只當呼訴於其父,不必煩瀆於朝家。其曰不得爲嗣者,本有禮典所載,更當申明舊制,而士族承嫡之家,近多有之。旣自其家,從便立嗣,則亦不必更煩朝令,至於通同仕路云者,我朝官制,與中國不侔,以新榜而分館,以門地而通淸,雖閥閱華族,若有瑕累之可言,則不得預焉。如改嫁子孫,娶妻不明者,俱不許淸顯,今庶類之所枳者,獨淸顯耳。非欲枳之也,掄選至淸,官方有限,自不得不見枳也。淸顯雖不許,而東西正職,內外踐歷,亦足爲士族,而與匹庶判然如霄壤,此而又通淸顯,與名門華冑之嫡嫡相承者,比而同之,混無區別,其可乎?列聖朝憫恤之敎,非不懇至,古名碩疏通之論,非不切實,而尙不能一朝變更,大加疏滯者,其必有所由然之故。行不得之政,名分所係,各有定制,垂五百年扶樹到今日者,恐不宜無端毁劃,容易議及。而限品收用,旣有成典,今若酌以時宜,參以事理,從其情願,略加折衷,則可謂疏鬱之政。必有停當之論,只願博詢而裁處』云。上護軍李憲琦,知事金魯應,廣州留守洪羲臣,大護軍任希存、洪義浩,護軍朴周壽,吏曹參判趙貞喆,工曹參判曺鳳振,同敦寧洪履簡,韓陵君李海愚,護軍申光軾,右尹白東薳,左承旨徐春輔,禮曹參判李志淵,護軍徐能輔、吳翰源、李龍秀,戶曹參判申絢,同知徐鼎輔,護軍徐長輔,都承旨李光文,同知趙晋和,護軍朴宗琦、金箕殷,大司諫申緯,刑曹參判沈能岳,兵曹參判洪時濟,護軍金陽淳、申鴻周、趙岐,訓鍊都正柳和源,同知許溟,護軍朴應浩,獻議略同,而皆以疏通爲可。」敎曰:「觀此諸議,大同小異。而議定節目,旣有領相原奏,自廟堂與兩銓,會議,從速講究以行,俾有實效。」

9月14日

○己卯,以金在昌爲禮曹判書。

9月15日

○庚辰,詣顯思宮,行望祭。

9月17日

○壬午,設祔太廟,慶科庭試于春塘臺,文取徐萬淳等五人,武取李圭殷等六十二人。

9月18日

○癸未,設九日製于泮宮。

○以金基厚爲漢城府判尹。

9月20日

○乙酉,試秋到記儒生于仁政殿。敎曰:「春到記旣未設行,今番講製居首,各取二人。」講居首吳致淳、李垿,製居首尹克培、金英淳,竝直赴殿試。

9月22日

○丁亥,詣璿源殿,行茶禮。

9月25日

○庚寅,次對。兵曹判書李存秀啓言:「近來堂下武弁之以別岐加資者,稱以舊堂,暫借內禁將之銜,便卽無礙於邊地,其爲捷徑,反勝於履歷陞資,此後則別岐加資,除內外將者滿十五朔後,始擬邊地,定式施行。」從之。

9月26日

○辛卯,以李好敏爲刑曹判書。

○觀象監啓言:「來甲申六月朔日食,如例推步,則食分爲十分十三秒矣。月體小於日,初無十分盡食之例,況逾於十分,理不當如此,故使曆官輩,反復細推,終不得差誤之端。在前如此之時,別遣監官,質問于欽天監,兼得新法方書以來矣。今冬至節行,監官金檢,別爲差送,期於質正曆法,如有新方之可合購來者,使之購來。」允之。

○命宗廟冬享,王世子攝行,百官依例入參。

9月27日

○壬辰,命王世子省牲省器時,百官亦爲入參,因禮曹啓言,收議大臣而有是命。

9月29日

○甲午,以李書九爲左副賓客,李相璜爲藝文館提學,鄭尙愚爲議政府左參贊。

冬十月

10月1日

○丙申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王世子詣太廟齋宿。

10月2日

○丁酉,王世子攝行太廟冬享。命贊儀曺鳳振,大祝金鼎均擧行,輔德李光憲,禮貌官兼司書權敦仁,相禮朴長復幷加資,亞獻官以下施賞有差,鳳振加資憲,光憲加嘉善,鼎均、敦仁、長復加通政。

○領府事徐龍輔單付,闋制也。

10月3日

○戊戌,以李晋淵爲司諫院大司諫。

10月9日

○甲辰,備局啓言:「昨年東萊前府使李德鉉,以給倭單蔘事,論報本司。觀其辭緣,則枚擧館守倭傳言以爲,換品蔘,全不成樣,不爲與授者,今爲七年爲辭。蓋其換品,始自庚午,而初旣不捧則已矣,行之幾年,忽此全却云者,必是任譯輩,互相唱和慫慂,彼人欺瞞朝廷之致。故欲爲到底査探,劈破奸狀,定送譯官,使之責諭,未給單蔘,期於入給矣。卽見該府使李奎鉉所報,則枚擧任譯,探問辭緣以爲『島主以此事,入往江戶,面議關白,則關白責以禮賜之物,不可較量,仍以舊縮蔘及換品蔘未入給條,竝以受捧之意,成給手標,有若恭修人事者然其巧計專出厚往之希望。事係交隣,惟俟廟堂措處爲辭矣。』單蔘換品之當初得失,今不必較計,而旣是手標講定之事,則事端之出於中間,若是相持者,彼人之失信,姑捨毋論,譯官輩之惟意嘗試,必欲變亂者,究厥情狀,明若觀火,焉有名之人交隣禮物,而只爲渠輩之所作奸,不顧事體而撓改無常者哉?彼人希望,未知何等狡計,而朝廷決不可示弱而曲循。到今變通一款,初非司議,惟當仍以換品名色,一依定式,專委倭譯,利害禍福,使之換當而已矣。此有已行前例之可據者,而矯捄之初,其中事情,自有不得不若干添給者。自今爲始,單蔘價每年應下三萬三千九百兩零外,又於關西信蔘穀添作條中,一萬一千兩零,加數磨鍊,每年準四萬五千兩,出給於倭譯句管處,使之成節目施行。而如是之後,來頭奉行之無弊與否,乃是渠輩人鬼關頭,渠輩亦具彝性,豈思甘心負國,而自就死地乎?至於玄義洵之前後負犯,可謂死有餘罪,而此事之致此疑亂,尤是渠罔赦之大案。前之見却,辱國也,今之捧標,亦辱國也。因渠幺麿一譯,而朝家之羞恥至此,此而容貸,其可曰國有關和乎?令萊伯,聚會民人,嚴刑回示,仍卽捉上秋曹,待京外公逋收殺後,依法處斷。」允之。

○以李錫祜爲司諫院大司諫。

10月12日

○丁未,時,敦寧都正李希祖,又以文成公宗系事,引李源培上疏,批以詢問于儒賢及時原任大臣後稟處。禮曹啓言:「問議于大臣儒賢,則領議政南公轍以爲:『臣嘗見先正臣李珥所著立後議,其論人家罷養,不宜輕易。而曰自今以後,立爲不罷之法,永爲金石之典,則天下之爲父子者定矣。李繼與綖無論其序之誰爲兄誰爲弟,當時朝野之議以綖定爲先正奉祀,其爲先正血孫,一也。且綖入繼之時,文正公宋時烈,與在朝諸賢,往復相議,仍勸建白,定爲祀孫,歷肅、景、英、正四朝,每有先正家錄後之恩,綖之後,輒以長派與焉,累代相承,今至百餘年之久矣。立後議,雖指繼後,後有子者還罷之非,而先正平日重罷之意,亦足以傍引而見之也,到今年代久遠之事,有難以後孫之疏籲,遽議還罷。臣之愚見如此,伏惟上裁』云。大司憲宋穉圭以爲:『先正臣宗事,因故相臣金壽興,往復商確於臣先祖文正公臣時烈,建白于朝,而成命特下,倫紀大定,已百有餘年。而今此李希祖之疏,乃以宗統隳壞,神理幽枉爲言,而直歸之於非禮不正,且以臣祖之書,隱然以爲有所激而不得其正。臣讀之未終,不覺駭汗浹背。伊時公私文蹟具在,今日淸朝公議未泯,惟在上裁之如何』云。戶曹參議宋啓榦以爲:『先正祀系事,出處語默,自有其義,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則賤臣何敢妄議?』云。刑曹參議吳熙常以爲:『先正祀系事,跨月被疾,神識昏瞀,不能對揚』云矣,大臣儒賢之議如此,請上裁。」敎曰:「先正家宗系事,大臣之議得當,置之。」

10月14日

○己酉,先是,戶曹請各宮免稅之代盡者,依法典出稅,可之。及區別成冊以入,命四宮及祭享各宮,勿爲擧論。又命和順、和平、和恊、和柔、和寧、和吉翁主房,則各家有別賜文蹟或王牌,此則所重在焉。其可混使出稅乎?取考各家文跡及王牌,隨其多寡,竝爲勿論,此外又除祭條二百結,其餘則竝令出稅,無別賜文跡處,只給祭條。延齡君房,今爲恩信家,與淸衍、淸璿兩郡主房,竝姑勿論。該曹又請還收結無論稅大同,竝屬本曹,允之。凡各宮房,仍免稅有無土三千八百七十一結零,實出稅有無土四千七百六十七結零。〈貞安翁主房有土出稅十六結零。慶平君房有無土出稅九十七結零,寧城君房有土免稅二結零,出稅三十八結零,貞謹翁主房有無土出稅七十五結零,貞和翁主房有無土出稅九十九結零,崇善君房有無土出稅一百五十結零,淑徽公主房有土出稅一百四十五結零,淑靜公主房有無土出稅一百四十八結零,淑敬公主房有無土出稅一百四十九結零,淑寧翁主房有無土出稅一百九十八結零,和順翁主房有無土免稅五百四十三結零,王牌除二百結,祭條除出稅四百七十一結零,和平翁主房有無土免稅五百三十五結零,王牌除二百結,祭條除出稅五百二十六結零,和恊翁主房有土免稅九十結,王牌除二百結,祭條除出稅五百八十九結零,和柔翁主房免稅二百結,祭條除出稅五百九十九結零,和寧翁主房有無土免稅四百十九結零,王牌除二百結,祭條除出稅六百二十六結零,和吉翁主房有無土免稅三百二結零,王牌除二百結,祭條除出稅六百結零。〉

10月15日

○庚戌,詣顯思宮,行望祭。

10月17日

○壬子,以曺鳳振爲漢城府判尹,沈能岳爲成均館大司成,洪遇燮爲司諫院大司諫,尋遞以尹羽烈代之。

10月21日

○丙辰,召見冬至正使洪義浩,副使李龍秀,書狀官曺龍振,辭陛也。

10月24日

○己未,以韓致應爲判義禁府事。

10月27日

○壬戌,徽慶園補土植木畢役,堂上楊州牧使李鍾運加嘉善。

10月28日

○癸亥,以金熙周爲司諫院大司諫。

10月29日

○甲子,施三陟府民家被燒一百三十五戶,別恤典。

○給諸道諸都,當年災四萬九千九百二十七結。

十一月

11月1日

○乙丑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11月2日

○丙寅,以金履陽爲左副賓客。

11月3日

○丁卯,詣景慕宮,省牲器齋宿,王世子隨詣。

11月4日

○戊辰,行景慕宮冬享,王世子行亞獻禮。

11月6日

○庚午,詣顯思宮,行冬享。

○以洪起燮爲吏曹參議。

11月7日

○辛未,進賀正使朴宗薰等,以自燕離發,馳啓。

11月10日

○甲戌,次對。領議政南公轍啓言:「東萊府使李奎鉉狀啓,枚擧訓別等手本以爲:『昨冬出來裁判倭,以對馬島主子彦滿兒名圖書請受事,經歲留館,一向苦懇,援例爲請,恐難防塞。許施當否,請令廟堂稟處矣。』島主生子之後,成給兒名圖書,始自萬曆壬子,此雖一時特恩,前後曲循,亦至屢次,在朝家交隣之道,亦不當一切防塞。書契使之上送,圖書請令該曹,卽爲成給。」從之。又啓言:「東萊府使所報以爲:『館市交易物種中,銀子漏於禁條,亦不收稅,而一自鑄錢時,以銀貿銅之後,作爲貨柄,便成尾閭,誠非細故。事當立法嚴禁,而如無朝令,則有難擅便爲辭矣。我國銀貨,自來不敷,京外封樁,日就枵竭,而今又用之館市,任作商賈之貨柄,豈有如許國綱乎?彼之和賣物種,皆自萊府收稅,以補公用,今亦當重其稅殺其利,使其自止,而揆以事面,亦不如禁之之爲得宜。自今爲始,銀子一種之館市賣買,一切禁斷,如有犯者,亦自該府,狀聞勘律。」從之。兵曹判書李存秀啓言:「武弁之別岐加資者,內外將間十五朔後,始擬邊地事,月前筵稟定奪,而其中亦合有區別者。如軍器正三十朔陞資者,資窮準職,而重試陞資者,有軍功陞資者,不當以十五朔爲準。其外則雖因特敎,或試射或賞典,而陞資者皆以十五朔爲準,上土、加里浦兩鎭僉使,依營將履歷施行,準朔前內遷及在任遭故者,與準朔者,一體施行。」從之。

○以柳相祚爲吏曹參判,尹豐烈爲成均館大司成,李止淵爲慶尙道觀察使,許溟爲黃海道兵馬節度使。

11月12日

○丙子,備局以議定庶流疏通節目,啓。〈一,我國庶類之枳塞,卽古今天下所無之法也。有國用人之道,立賢無方,惟才是用,豈可以地閥之卑微爲拘哉?況雨露之於草木,不擇旁枝而下,王者體天行政亦此道也。今因六道儒生之疏籲我聖上,特推矜恤之仁,有令廟堂從長稟處之批,繼因大臣諸臣之收議,又下講定節目之敎。猗歟盛哉!此誠國家導和解鬱之一大機會,而此輩之感戴慰悅,猶屬餘事也。謹稽列聖以來,每欲疏通屢勤辭敎,而未果,自先正臣李珥主通仕路之論,儒賢名碩,多有登諸章奏而力論者。然念屢百年國俗已成,有難猝改。世宗朝限品收用之法,仁廟朝啓下節目,我先朝丁酉定式,終未能曰無間隔而用之,蓋亦難愼之中,亦有掣礙之端故也。今承聖敎而對揚之道成憲,則監先而有所損益,實效則垂後而期有永久。蓋限階則遵倣《通編》原典淸顯,則選職之不許,亦遵原典及丁酉定式追述,而增續之,此是國家初有之大疏通也。苟使秉銓之臣,奉承德意,無或如前之廢閣則法如何?仍舊事若將待今,而齎志抱才之士,必無枯項黃䤋,老死蓬蓽之歎,立賢用才之道,限品存階之典,可以兩行而不悖矣。謹與吏兵曹長堂商議酌定條列于左。一。文之分館武之始薦,謹遵丁酉節目,依前以校書館、守部薦施行。一。文官限以從二品,許左右尹及戶。刑、工曹、參議,外任限以牧使、通淸依英廟時例,只許臺通,此外不通選,無薦圈之各該司幷勿拘。一。假注書若無三望則,依典籍、奉常主簿、直講例,只與成均參下通擬。一。蔭官限以牧使初仕,部都事、監役、守奉官、皆無礙,若廟社陵殿宮官及桂坊敎官等職,謹遵丁酉節目勿許,此外各該曹竝勿拘。一。武臣限以從二品兵使,而如訓鍊正副正等通望之職勿許,其外各司及參丁武兼四山參軍,幷皆勿拘。一。毋論文武官,如摠管西北梱亞將,自是卿宰重選之職,不可以經左右尹及兵水使,仍無階限,幷勿許。一。我國用人,旣尙門地,謂之均是庶流無所分別,非愼惜之意,隨其家閥以爲,差等之地。一。文識行誼之卓異者,才器政績之著見者,宜有不循常規,拔例甄用之道,必待一世公議所許然後,廟堂銓曹稟旨施行。一。十室必有忠信,豈可以地處獨爲拘礙?自今各該道道薦,以庶流加定一窠,博採士論,另擇孝悌力田,經明行修之人,自邑報營,自營聞于朝廷以爲收用之地。一。外邑校院儒鄕及鄕任,付之監司守令,另加着念於疏鬱之政,而首任通用之邑,則亦存階限,而益加疏通,以爲慰悅之道,如或因此而有紛爭起鬧之端,依丁酉節目,隨現重繩。一。今於仕路疏通之後,或因嫡派之殘弱,有壞亂名分之罪,依丁酉節目,繩以以孼凌嫡之律。〉

11月15日

○己卯,命王世子,攝行顯思宮,望祭。

11月18日

○壬午,以李鍾英爲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

11月21日

○乙酉,詣顯思宮,行冬至祭。

11月23日

○丁亥,以李志淵爲司諫院大司諫。

11月26日

○庚寅,設柑製于泮宮,居首趙啓昇,直赴殿試。

11月30日

○甲午,以李源祖爲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

十二月

12月1日

○乙未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自前夜五更,彗星見於天市垣內斛斗兩星之傍。尾長尺許,色蒼白,距極八十一度。差文臣測候,自斛斗兩星,歷河中星傍,天紀星傍,紫微東垣第二星傍,第一星傍,紫微西垣第一星傍,距極二十度,至晦日而滅。

12月2日

○丙申,以洪敬謨爲成均館大司成,尹羽烈爲司諫院大司諫,鄭晩錫爲判義禁府事。

12月4日

○戊戌,刑曹判書李好敏卒。

12月8日

○壬寅,以趙鐘永爲吏曹參判,柳相祚爲司諫院大司諫,曺鳳振爲刑曹判書。

○放輕囚。

○侍講院啓言:「王世子繼講冊子,問議于師賓客。則師領議政南公轍以爲:『《詩傳》畢講後,恐當以《書傳》繼講,此乃古昔聖帝明王心法之所傳,治謨之所載,以經兼史,睿學之所宜急先知者,謹稽列聖朝講讀次第,亦皆如此。』云,左賓客沈象奎,右賓客金履陽,左副賓客金履喬,右副賓客金魯敬議皆同。」敎曰:「諸議如此,以《書傳》爲之。」

12月15日

○己酉,詣顯思宮,行望祭。

○以朴宗薰爲漢城府判尹。

12月16日

○庚戌,月食〈自申初至酉初,食六分四十三秒。初虧東北,食甚正北,後圓西北。〉

12月20日

○甲寅,次對。

12月22日

○丙辰,行都政,〈吏曹判書金履喬,參判趙鐘永,參議洪起燮,兵曹判書李存秀。〉以金相休爲工曹判書,李羲肇爲司諫院大司諫。

12月26日

○庚申,詣顯思宮,行練祭。王世子行亞獻禮,享官以下施賞有差。

12月27日

○辛酉,吏曹判書金履喬疏遞,特旨以金在昌代之,以金魯敬爲司憲府大司憲,沈能岳爲司諫院大司諫。

12月29日

○癸亥,以李相璜爲禮曹判書,金履喬爲議政府右參贊。

12月30日

○甲子,雲觀,以彗星消滅啓,撤罷測候。

〈純宗淵德顯道景仁純禧文安武靖憲敬成孝大王實錄卷之二十六

猜你喜欢
  志第四 礼一·沈约
  卷一·本纪第一·世纪·脱脱
  ●崇禎長編卷之十一·汪楫
  纲目分注补遗卷二·芮长恤
  名山藏卷之八十八·何乔远
  卷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八·佚名
  謇斋琐缀录四·尹直
  五八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续购遗书情形并缮呈书名部数清单折·佚名
  庞籍传·脱脱
  布鲁海牙传·宋濂
  梁纪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四年(乙未、515)·司马光
  卷四十·孔毓圻
  三十二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潜心·唐圭璋

      百字令   寿虞守正月十二   梅峰孕秀,太仙翁、咫尺元宵三夕。盛德温温如玉粹,多少殊勋嘉绩。两拥朱幡,独清节,高谊真难屈。景疏堂下,台星长伴南极。   雅羡椿桂联芳,金章紫绶,拜舞欢声溢。福备宜高仁者寿,喜占人间

  • 第三十出 三臣谪戍·王世贞

    〔小生扮锦衣卫指挥上〕〔蝶恋花〕钟动长阳鸡报晓。朝政惊心。睡起衣顚倒。碌碌功名人自老。渐看绿鬓都苍了。尘世犹如风偃草。骨鲠丹心。几个人知道。昨上封书名表表。天涯又贬云山杳。下官锦衣都指挥使朱希孝是也

  • 卷一百八十四·徐世昌

    王静淑王静淑,字玉隐,号隐禅子,浙江山阴人。思任长安,陈树勷室。有《清凉集》、《青藤书屋集》。初夏偕玉映妹游山欲觅清幽处,山高恐不深。閒云飞别岫,野鸟定花阴。筍嫩留饥采,茶香待渴吟。深闺无限意,触景破

  • 卷一百四十八·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四十八  明 冯惟讷 撰 别集第四 品藻二 晋 张华 诗品【已见】 诗谱曰气清虚思颇率 张载   傅玄   傅咸   缪袭夏侯湛 诗品【已见】 诗谱曰【傅玄】思切

  • 第十六回 刘刺史抗忠尽节 皇太弟挟驾还都·蔡东藩

      却说长沙王,既击败颖军,复转攻颙军,惠帝仍亲出督战。颙军都督张方,率众近城,众见乘舆麾盖,不禁气沮,便即退走。方亦禁遏不住,只好却还。竟驱兵杀来,把方军前队的兵士,多半杀毙,共约五千余人。方退屯十三里桥,众心未定,尚

  • 流求传·李延寿

    流求国在海岛中,正对建安郡东,水路五天便到。土地上有很多山洞。国王姓欢斯氏,名字叫渴棘兜,不知道他们国家有多少个世代相传。那个地方的人喊他叫可老羊,妻子叫多拔茶。居处称为波罗檀洞,壕洞栅栏有三层,周围有流水,种植树木

  • 郭应聘传·张廷玉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进士。授职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出京担任南宁知府。调任威茂兵备副使,转任广东参政。跟随提督吴桂芳平定李五元,攻击叛贼的首领张韶南、黄仕良等人。调任广西按察使,历任左、右

  • 卷一百五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五十二 朱批景考祥奏摺 雍正三年五月初四日廵视台湾监察御史【臣】景考祥谨 奏为敬宣 敕旨据实回奏事窃【臣】面聆 圣训着【臣】宣 谕总兵林亮【臣】於四月二十七日至台之时因敬宣皇上谕

  • 第八卷·冯梦龙

    《江南士民公禁檄【张国桢等】》檄为严党贼之诛,申煽惑之禁,以折奸谋,以杜乱萌。事闯逆无天,震惊宫阙,屠我忠良,嵗我士女。杀掳之酷,亘古未闻。侦报甚明,万口无异,乃闻有衣冠狗彘,丧心从贼者,贼淫其妻妾,而反认为亲,贼拷其体肤」而

  • 审应览第六·吕不韦

    审应一曰:人主出声应容,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孔思请行,鲁君曰:“天下主亦犹寡人也,将焉之?”孔思对曰:“盖闻君子犹鸟也

  •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孔子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 【读解】 怕的是这人特行独立,高风亮节而遭人毁谤,如那些“有争议的干

  • 卷七·顾栋高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类释卷七国子监祭酒顾栋高撰释官职卿士疏郑以卿士为六卿之外更为都官兼总六官之事朱传或曰卿士盖太宰之属公羊所谓宰士以宰属而兼总六官位卑而权重也许氏谦曰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是以卿士而兼太

  • 卷三十九·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三十九内则第十二之一正义孔氏頴达曰案郑目録云名曰内则以其记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此於别録属子法以闺门之内轨仪可则故曰内则 朱子曰此古学校教

  • 第五十三卦:《渐卦》·佚名

    渐:女归吉,利贞。【白话】《渐卦》象征循序渐进:如同女子出嫁那样,按照一切婚嫁的礼节循序渐进,就会得到吉祥,有利于坚守正道。《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白话】《象辞》说:《渐卦》的卦象是艮

  •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八·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广弘明集音中卷  从十三尽二十三凡十一卷。  集卷第十三  楺等(柔帚反)。  云萃(情醉反周易云萃者聚也说文从草卒声)。  种祯(知盈反苍颉篇云祯善也说文祥也从示贞声)。  涡水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五·澄观

    十定品第二十七(入第四十经)初明来意。先辨会来。会来有二。一约圆融。谓前明普门中所具差别正位。故寄历人天。今明位后德用不离普门。是则会别入普有此会来。重会普光意在斯矣。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故。二约

  • 刘左史集·刘安节

    文别集。宋刘安节著。四卷。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文献通考》同。《宋史· 艺文志》著录五卷。宋本久已失传,今有清抄本 十余部。孙诒让《永嘉丛书》本跋称“是集国初 时已不易得,朱竹垞展转传写,始获其全。”陆

  •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憬兴

    凡三卷。新罗僧璟兴撰。又称无量寿经述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西晋竺法护译(今已不存)无量寿经二卷之注释书。全篇内容分为来意、释名、解本文等三门。解说简明,然现存本约有八处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