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 经解第二十六

(陆曰:“郑云《经解》者,以其记六艺政教得失。解,音隹买反,徐胡卖反,一音蟹。)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经解》者,以其记六义政教之得失也,此于《别录》属《通论》。”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观其风俗,则知其所以教。)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犹合也。《春秋》多记诸侯朝聘、会同,有相接之辞。罪辩之事。○易良,以豉反,下“易良”同。属音烛,注及下同。比,毗志反,下同。朝聘,直遥反,篇内同。)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失,谓不能节其教者也。《诗》敦厚,近愚。《书》知远,近诬。《易》精微,爱恶相攻,远近相取,则不能容人,近于伤害。《春秋》习战争之事,近乱。○近愚,附近之近,下除“远近”一字并同。恶,乌路反。争,争斗之争,下文同。)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言深者,既能以教,又防其失。)

[疏]“孔子”至“者也”。○正义曰:《经解》一篇总是孔子之言,记者录之以为《经解》者,皇氏云:“解者分析之名,此篇分析六经体教不同,故名曰《经解》也。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故记者录入于礼。”○“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者,言人君以六经之道,各随其民教之,民从上教,各从六经之性观民风俗,则知其教,故云“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者,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者,书录帝王言诰,举其大纲,事非繁密,是疏通上知帝皇之世,是知远也。○“广博易良,《乐》教也”者,《乐》以和通为体,无所不用,是广博简易良善,使人从化,是易良。○“?静精微,《易》教也”者,《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静。穷理尽性,言入秋毫,是精微。○“恭俭庄敬,《礼》教也”者,《礼》以恭逊、节俭、齐庄敬慎为本,若人能恭敬节俭,是《礼》之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者,属,合也;比,近也。《春秋》聚合、会同之辞,是属辞,比次褒贬之事,是比事也。凡人君行此等六经之教,以化于下。在下染习其教,还有六经之性,故云《诗》教《书》教之等。○“故《诗》之失愚”者,《诗》主敦厚,若不节之,则失在于愚。○“《书》之失诬”者,《书》广知久远,若不节制,则失在于诬。○“《乐》之失奢”者,《乐》主广博和易,若不节制,则失在于奢。○“《易》之失贼”者,《易》主?静严正,远近相取,爱恶相攻,若不节制,则失在于贼害。○“《礼》之失烦”者,《礼》主文物,恭俭庄敬,若不能节制,则失在于烦苛。○“《春秋》之失乱”者,《春秋》习战争之事,若不能节制,失在于乱。此皆谓人君用之教下,不能可否相济、节制合宜,所以致失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也。以下诸经,义皆放此。○注云“易精”至“之事”。○正义曰:“《易》精微”者,《易》理微密,相责褊切,不能含容。云“爱恶相攻”者,谓《易》卦六爻,或阴爻乘阳,或阳爻据阴,近而不得,是爱恶相攻也。云“远近相取”者,谓彼此有应,是远近相取也。或远而无应,近而不相得,是远近不相取也。云“则不能容人,近于伤害”者,若意合则虽远必相爱,若意离虽近必相恶,是不能容人不与己同,浪被伤害,是失于贼害也。云“《春秋》习战争之事”者,以《春秋》记诸侯相侵伐,又有斗争之辞。若僖二十八年,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昭十三年平丘之会,子产争丞之类是也。故前注云《春秋》记罪辩之事也。然《诗》为《乐》章,《诗》、《乐》是一,而教别者,若以声音、干戚以教人,是《乐》教也;若以《诗》辞美刺、讽喻以教人,是《诗》教也。此为政以教民,故有六经。若教国子弟于庠序之内,则唯用四术。故《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是也。此六经者,惟论人君施化,能以此教民,民得从之,未能行之至极也。若盛明之君,为民之父母者,则能恩惠下极于民,则《诗》有好恶之情,礼有政治之体,乐有谐和性情,皆能与民至极,民同上情,故《孔子间居》云“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是也。其《书》、《易》、《春秋》,非是恩情相感、与民至极者,故《孔子闲居》无《书》、《易》及《春秋》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道,犹言也。环佩,佩环、佩玉也,所以为行节也。《玉藻》曰:“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环取其无穷止,玉则比德焉。孔子佩象环,五寸。人君之环,其制未闻也。鸾、和,皆铃也,所以为车行节也。《韩诗内传》曰:“鸾在衡,和在轼。前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居处,朝廷与燕也。进退,行步与升车也。○淑,常六反。忒,吐得反。钅仓,七羊反,本又作锵。铃音零。轼音式。应,应对之应。)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器,谓所操以作事者也。义、信和仁,皆存乎礼。○说音悦。去,羌吕反,下同。王,徐于况反。操,七刀反。)

[疏]“天子”至“不成”。○正义曰:此一节盛明天子霸王,唯有礼为霸王之器,言礼之重也。○“与天地参”者,天覆地载,生养万物,天子亦能覆载生养之功,与天地相参齐等,故云“与天地参”。○“《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者,此《诗·曹风·尸?鸠》之篇,剌上下不均平之诗,言善人君子用心均平,其威仪不有差忒,以其不差,故能正此四方之国。○“此之谓也”者,言《诗》之所云,正当此圣人有礼之谓也。“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者,谓明君在上,周赡于下,民不须营求所欲之物,自然得之,是在上信实,恩能覆养故也。犹若《尚书传》称“民击壤而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有何力”,是不求其所欲也。天不言而四时行,是信若四时,故云“谓之信”也。○“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者,义,宜也。天地无害于物,有宜故为义。天地害者,谓水旱之等及疫疠之属,及天地之内有恶事害人,皆名天地之害也。○“霸王之器”者,器,谓人所操持以作事物者。欲为其事,必先利其器,言欲作霸王,必须义、信和仁,是霸王之器也。○注云“韩诗”至“轼前”。○正义曰:此鸾和所在,谓朝祀所乘之车,若田猎之车则鸾在镳也。故《诗·秦风》云“?车鸾镳”,笺云“置鸾于镳,异于乘车”。是乘车鸾在衡也。然郑于《商颂》笺云“在轼曰和,在镳曰鸾”,彼亦乘车,鸾在镳,与《秦诗》笺不同者,郑于《秦诗》已解,故于《商颂》略而不言,或可以经无正文,郑为两说。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衡,称也。县,谓锤也。陈、设,谓弹画也。议,犹审也,或作成。○圜音圆。县音玄,与注同。称,尺证反。锤,直伪反。弹,徒丹反。画,胡麦反。)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隆礼,谓盛行礼也。方,犹道也。《春秋传》曰:“教之以义方。”)

[疏]“礼之于正国也”至“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正义曰:此一节赞明礼事之重,治国之急。○“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者,衡,谓称衡。县,谓称锤。诚,审也。若称衡详审县锤,则轻重必正,故云“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陈,谓陈列,若绳墨审能陈列,则曲直必当,故云“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者,规,所以正圜;矩,所以正方;设谓置设。若规矩详审置设,则方圜必得,故云“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设譬既毕,故以此言结之。言君子之人,若能审详于礼,则奸诈自露,不可诬罔也。○“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者,隆,盛也;由,行也;方,道也。若君子能隆盛行礼,则可谓有道之士也。反此则为无知之民,民是无知之称故也。○“敬让之道也”者,此言礼之为用,是敬让之道也。为下文而起。○“此之谓也”者,从篇首“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至此“长幼有序”,事相连接,皆是孔子之辞,记者录之而为记。其理既尽,记者乃引孔子所作《孝经》之辞以结之,故云“此之谓也”。言孔子所云者,正此经之所谓也。○注“春秋”至“义方”。○正义曰:《春秋左氏》隐三年传文,卫庄公宠公子州吁,石?昔谏云:“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引之者,证方为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春见曰朝,小聘曰问,其篇今亡。昏姻,谓嫁取也。婿曰昏,妻曰姻。自,亦由也。○觐,其靳反。长,丁丈反,下同。姻音因。别,彼列反。坊音房,本又作防,下同。坏音怪。见,贤遍反。取,七注反,本亦作娶。)

[疏]“故朝”至“乱患”。○正义曰:此一经明礼之所用,各有所主,又明旧礼不可不用之意。但自此以下,上丞孔子曰“此之谓也”,以后则是记者广明安上治民之义,非复孔子之言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者,由,从也。礼禁乱之所从生,乱生之处,则豫禁之。若深宫固门,阍寺守之;诸侯夫人父母没,不得归宁之类是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坊,谓堤坊,人筑堤坊,止约水之所从来之处,言若有?下水来之处,则豫防障之。○“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者,譬言旧礼不可去也。坊以止水,忽有无知之人,谓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坊坏则水必来败于产业也。○“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者,礼本坊乱,忽有愚人,谓旧礼为无所用而坏去之者,则必有乱患之事也。○注“婿曰昏,妻曰姻”。○正义曰:案《尔雅·释亲》云:“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此云“婿曰昏,妻曰姻”者,《尔雅》据男女父、母,此据男女之身。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昏,妻曰姻”。

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恰敝痢瓣之败起矣。(苦,谓不至、不答之属。○辟,匹亦反。倍音佩,下同。行,下孟反。)

[疏]“故昏姻”至“起矣”。○正义曰:此明礼诸事不可阙废,若其阙废,则祸乱兴也。○“而争斗之狱繁矣”者,以乡饮酒之礼,明上下长幼共相敬让。今若废而不行,则尊卑无序,故争斗之狱繁多矣。○“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者,丧祭之礼,所以敦勖臣子恩情,使死者不见背违,生者恒相从念。若废不行,故臣子恩薄而死者见背,生者被遗忘。如此者多,故云“众矣”。○“而倍畔侵陵之败起”者,倍畔,谓据倍天子也。侵陵,谓侵陵邻国也。○注“苦谓”至“之属”。○正义曰:“不至”者,谓夫亲迎而女不至。若《诗·陈风》云:“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注云:“女留他色,不肯时行。”序云“亲迎,女犹有不至者”是也。不答者,谓夫不答耦于妇,故《邶风》云“日月,卫庄姜伤已不见答于先君”是也。此经覆说前经,反明上事。但前经尊重者在前,卑轻者在后,故先朝觐,后昏姻也。又殊别君臣,故先朝觐,后聘问。下经所翻,则据人伦切急者在前,先昏姻,次以乡饮酒,乃至于聘觐也。聘觐合之者,以其聘觐礼废,则君臣位失,倍畔、侵陵,其恶相通,故合言之也。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缪以千里。”此之谓也。(隆,谓尊盛之也。始,谓其微时也。○邪,似嗟反。远,于万反。差,初隹反,徐初宜反。豪,户刀反,依字作毫。?,李其反,徐音来,本又作?。缪音谬。)

[疏]“故礼”至“谓也”。○正义曰:“故礼之教化也微”者,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时豫教化之,又教化之时,依微不甚指斥。○“其止邪也于未形”者,谓止人之邪,在于事未形着,是教化于事微者也,使人至之也。又使人日日徙善、远于罪恶而不自觉知。是教化依微,不甚指斥。为此之故,是以先世之王隆尚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缪以千里,此之谓也”者,此《易·系辞》文也。言君子谨慎事之初始,差错若豪?之小,至后广大错缪以至千里之大。引之者,证礼之防人在于未形着之前。若初时不防,则后致千里之缪,故云“此之谓也”。

猜你喜欢
  卷十 十之二·孔颖达
  诏圣第五十八·桓宽
  问辨録卷七·高拱
  提要·袁俊翁
  第六章 2·辜鸿铭
  卷三·俞汝言
  卷十八·高闶
  诗故卷一·朱谋玮
  卷十九·苏辙
  卷四十八·朱熹
  卷九·朱鹤龄
  卷五·佚名
  序·宝唱
  撰集百缘经卷第三·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黄时龙·唐圭璋

      时龙字同甫,号野桥。周弼汶阳端平诗隽卷二有送黄同甫诗。   浣溪沙   雨歇花梢月正明。映帘人静绣灯昏。鸳鸯成字便停针。   笑启玉奁明酒晕,缓寻金叶熨香心。一春情绪此时深。   夜行船   十四弦声犹未

  • 解人颐 寄感集·钱德苍

    倪元镇避乱诗 久客怀归思惘然,松间茅屋女萝牵。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孤蒲夜雨船。 鸿雪无端迷雪渚,鹤情何日到芝田?他乡空有还乡梦,绿树年年叫杜鹃。

  • 卷二十二·陈耀文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草稡编> 钦定四库全书 花草稡编卷二十二 明 陈耀文 辑 长调 瑞鹤仙【上元】         康伯可 瑞烟浮禁苑正绦阙春回新正方半冰轮桂华满溢花衢歌市芙容开遍龙楼两观见银烛星球有烂

  • 卷199 ·佚名

    刘宰 和淮漕八月十四夜月诗二首 清凉景界限尘纷,玉宇从容静夜分。 欲满尚悭今夜月,乍舒还斂北山云。 孤光翻动枝头鹊,馀晕潜驱草际蚊。 好处欲言人不解,湛然天宇印心君。 刘宰 和淮漕八月十四夜月

  • 梦者·闻一多

    假如那绿晶晶的鬼火 是墓中人底 梦里迸出的星光, 那我也不怕死了!

  • 王沂孙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有碧山、中仙、玉笥山人诸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其生年在周密之后,张炎之前。据其《淡黄柳》词题,沂孙于咸淳十年(1274),与周密别于孤山。次年,周密游会稽,相会一月。景炎元年(1276)冬,

  • 卷七·毕沅

      ◎宋纪七 ∷起重光协洽十月,尽阏逢阉茂八月,凡二年有奇。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开宝四年辽保宁三年。辛未,九七一年   冬,十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己巳,诏:“伪作黄金者弃市。”  

  • 卷九十八 北燕录一·崔鸿

    冯跋 冯跋字文起长乐信都人小字乞直伐[一作代]其先毕万之后也子孙食采冯乡因以为氏永嘉之乱跋祖父和避地上党父安雄武有局量慕容永僭号长子以安为征东将军永为垂所灭安东徙和龙[一作昌黎]家于

  • 李好文传·宋濂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东明人。中至治元年(1321)进士,受任为大名路氵睿州判官。进京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泰定四年(1327)任命为太常博士。适逢盗贼偷窃太庙已故皇帝灵位牌,好文说:“按礼教,已故皇帝灵位牌应用木制造

  • 二·钱穆

    汉末之乱,地方与中央,失却联系,交通既不方便,而许多地方,亦并无施政之实际权力,选举制度,遂告崩溃。政府用人,漫无标准。陈群为曹操吏部尚书,遂定"九品中正"制,以为两汉乡举里选制之代替。此制备受后代人责备,然就创立此制之原意

  • 谭襄敏奏议巻五·谭纶

    明 谭纶 撰交代疏臣任兵部右侍郎隆庆二年三月十六日伏防圣恩陞臣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谨于十七日廷谢臣以军旅重务不敢迟缓于三月二十九日辞朝领勅起程前到顺义县四月初四日与原任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六·高晋

    天章【庚子 江南】诗入江南境为忆南邦望幸切春朝命驾此重巡鲁齐再至别非久【自乙酉南巡后辛邜丙申曽两至东省】江浙未来情更亲胥赤子寜分彼此秉青阳与布和仁翕河察吏谘民隐要务非闗庆七旬五依皇祖示江南大小诸吏韵鳯

  • 卷四 里仁第四·邢昺

    [疏]○正义曰: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子曰:“里仁为美。(郑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曰:“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疏]“子曰”至“得

  • 问道卷第四·扬雄

    或问“道”。曰:“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或曰:“可以适它与?”曰:“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或问“道”。曰:“道若涂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或曰:“焉得直道而由诸?”曰:“涂虽曲

  • 御制书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事·杜预

    御制书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事春秋圣人尊王之经也元年春王正月开宗明义之第一也解此者自三传以至後儒其说充栋或致操戈无容置议然识圣人之深意者有几乎王道熄而作春秋春秋鲁之旧史也自隐公始则不得不

  • 卷十六·胡广

    <经部,诗类,诗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十六    明 胡广等 撰大雅三説见小雅【朱子曰大雅非圣贤不能为平易明白正大光明○勿轩熊氏曰按小雅集传云正大雅防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文王大明绵三篇国语皆以为两君

  • 卷下·惠周惕

    诗说卷下比常棣于兄弟一本之荣无偏萎也兴伐木于友朋众力之聚无废功也故安乐而弃兄弟是自蹷其本矣富贵而弃友朋是自翦其助矣文王之于混夷也始命南仲伐之既城朔方御之又遣戍役以守卫之观采薇出车杕杜三章经画之次第防御

  • 华积楼阁陀罗尼经·佚名

    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上经同本新译。佛在阿耨达龙王宫,师子游戏菩萨问佛功德,及供养佛功德?佛为分别,并说咒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