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或问巻二十一

宋 朱子 撰

论语

季氏第十六【凡一十四章】

或问首章之説曰诸家之説皆随文释义而未尝考其事实故其言若有所未当者惟谢氏以为罪二子之瘠鲁以肥三家者得之但虎兕玉之譬未然而苏氏所推两条考之尤密【苏氏曰上富而下贫则不均矣君臣相忌则不和矣民不信其上则不安矣有无相通谓之均君臣相悦谓之和上下相保谓之安又曰旧説以萧墙之忧为阳虎之难以吾考之定公五年阳虎始专季氏囚桓子至九年欲杀桓子不克而出奔齐前此者季氏之所为惟虎之听非二子之罪也定公五年孔子年四十有七冉有少孔子二十有九嵗葢年十八而己未能相季氏也定公十二年子路为季氏宰哀公十一年冉求为季氏宰皆见于春秋则伐颛臾非阳虎出奔之前其在季康子之世欤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以召呉寇故曰逺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十五年公孙宿以成叛故曰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公患三桓之侈也而欲以越去之故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但均无贫安无倾逺人不服等説亦为不然耳萧墙之祸亦本泛言非预知哀公以越伐鲁之事也白然则所谓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奈何曰是时季氏据鲁之半而公室无尺地一民之势不均甚矣【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而二家各有其一】不均则臣疑其君而以贫为忧矣忧贫而求富不已则君疑其臣而至于不和矣不和则臣益自疑而常惧于众少矣忧寡而求众愈甚则君益疑之而至于不安矣以臣亢君而不安至此则虽欲长保其祭祀而无倾危之患其可得哉必也痛自贬损以复于诸侯千乗大夫百乗之制则均而不患于贫矣君臣辑睦则和而不患于寡矣子孙长久世守职业则安而不至于倾矣此在当时葢有难显言者故夫子防辞以告之语虽略而意则详也曰然则诸説虽不当其事实其得失亦有可论者乎曰范氏所谓至诚前知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过矣孔子之言乃据其事之已然者言之岂前知之谓哉其曰疑冉求教季氏者亦非也求相季氏而以其家事来问此其与谋必矣何疑之有其引亿不信者尤无谓也吕氏之云乃为季氏画防以倾鲁者其考之亦太不详矣且季氏臣也鲁公君也等富若何而可等耶若曰初不指是而为言亦未知其若何而为等也杨氏真以冉有之所以为之辞者为季氏之本谋而不察乎夫子之所以辨而诘之也侯氏器识窄狭之云似以为季氏之虑不能及颛臾而但在萧墙之内其于文义愈疎濶矣

或问二章之説曰世数之説吕谢杨尹得之而吕杨又兼理势而言语尤完备范氏以为天子十世失其天下诸侯五世失其国大夫三世失其家则于文势有所不通而又于后章强牵其説以附合之其亦误矣庶人不议之説唯吕氏得之范氏葢有所避而迂其説意则善矣而非经之本防也杨氏之説过高而不实尹説又蒙上句而为言恐亦不必然也【吕谢尹説并在后章】

或问三章之説曰范氏之失其大意前已辨之矣其世数之説亦非也禄去公室则政不及于大夫将何之耶葢牵于前诸侯五世而失其国之説故并与此而失之耳曰苏氏如何【苏氏曰或谓田常三晋何以不失曰孔子之言无其德而用其事者也茍有其德虽汤武以诸侯用天子之事犹可若田常三晋虽不足言然其所以有国者岂徒然哉非季氏之比也】曰不然也孔子所言常理也犹书之言惠迪吉从逆凶易之言积善余庆不善余殃者也气数舛戾则当然而不然者多矣孰得而齐之但儒者之所守则亦知有常理而已矣其成败得失有非所计者是以虽世故反覆百千万变而在我者未尝失其守也况田常三晋传世亦皆不过五六而胡氏又以后世篡夺之迹考之则如王莽司马懿高欢杨坚五胡十国南朝四姓五代八氏皆得之非道或止其身或及其子孙逺不过四五传而极矣唯晋祚为差永而史谓元帝牛姓犹吕政之绍嬴统也以此论之则所谓常理者又未尝不验也天定胜人其此之谓欤

或问三友之説曰张子尹氏得之谢説善矣然犹其论子贡问仁之意也曰然则此章之防其尽于集注之説而己乎曰是亦释其文之正意云尔若推而言之则三者之于人皆有薰陶渐渍之益焉皆有严惮敬畏之益焉皆有兴起慕效之益焉不但如彼之所言而已也曰损者之友其相反奈何曰便辟则无友善之诚矣善柔则无固守之节矣便佞则无通贯之实矣

或问乐节礼乐之説曰诸説皆以为以礼节乐以乐节礼而不使流离相胜其説美矣然以下文二句例推之则此句未应遽至如是之密也范氏以为动必以礼乐为节虽与诸説不同然亦未免于太重而文势又不顺亦不能使人无疑也惟吕氏説为近之而复有所未尽故窃独以为此但为讲明礼乐之制而裁节之使其是非不乱而己曰乐道人善之説奈何曰夫子之言以其有益乎已也诸説皆以益于人言之失其防矣惟吕氏为小异然亦非经之本意也曰然则三者之为益何也曰君子之于礼乐也讲明不置则存之熟是非不谬则守之正存之熟则内有以养其庄敬和乐之实守之正则外有以善其威仪节奏之文与夫道人善而悦慕勉强之意新多贤友而直谅多闻之士集乐是三者而不已焉虽欲不收其放心以进于善亦不可得矣其为益岂不大哉损者之乐则范氏得之矣曰然则其相反奈何曰骄乐则不敬不和矣佚游则弃人之善矣宴乐则惮亲胜已也

或问三愆之説曰范氏之説善矣然各有所偏兼而用之可也不然则或无以节乎内或无以齐乎外而不免于愆矣吕杨説过之此章所戒以其察理不精而或蔽于气质之偏以失言语之节耳非有不忠餂人之意也未见顔色而言亦失言耳未见其所谓失人者侯氏愆字之义亦非是愆谓过失之过固皆过也但便以过失之过为过不及之过则不可

或问三戒之説曰程子尽矣范氏亦为得之但所引舜曽子事其意有未尽者舜之血气虽衰然其志节则未尝衰也故荐禹于天而不以天下私厚其不肖之子与常人之衰而贪得者异矣若夫曽子之将死至于不可以变必举扶而后能起则其血气之衰亦甚矣但其言如此则其志气之不衰可知若但如其所言而已则是谓舜不如曽子也而可乎吕谢尹説亦善但老而戒得之説吕不如杨而杨氏至大至刚以下则务为过高而非此章之意也侯氏所谓制事制心终日兢兢者是乃所以为戒也非成德也无终日之闲违仁者成德也非戒也乃反置之其亦不精之甚矣

或问三畏之説曰程子至矣其次尹氏得之然大人圣言亦天命之所当畏也他説语意皆疎如天命之説范谢以为天赋厚薄之分者非是吕氏吾命之云似亦未当葢禀之在我则谓之性而不曰命矣大人之説范吕以位言谢杨以德言皆失之偏合之而后备耳凡此数者【下有阙文】

或问气质之説曰程子言之已详亦具于后篇矣曰其所以有是四等者何也曰人之生也气质之禀清明纯粹絶无查滓则于天地之性无所间隔而凡义理之当然有不待学而了然于胷中者所谓生而知之圣人也其不及此者则以昏明清浊正偏纯驳之多少胜负为差其或得于清明纯粹而不能无少查滓者则虽未免乎小有间隔而其间易达其碍易通故于其所未通者必知学以通之而其学也则亦无不达矣所谓学而知之大贤也或得于昏浊偏驳之多而不能无少清明纯粹者则必其窒塞不通然后知学其学又未必无不通也所谓困而学之众人也至于昏浊偏驳又甚而无复少有清明纯粹之气则虽有不通而懵然莫觉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也此则下民而已矣曰诸説如何曰范氏之説亦善此与中庸本文之意虽非专为劝戒而发然其语意上下之势似亦有此理者谢氏所谓人皆有圣质者亦非也若以资质而论则此章正论其所禀之不齐而非谓其皆有圣质若以性之理而言则此章乃论其不齐之质而非论其一源之性也又谓圣愚之分特在念不念敏不敏耳夫生而知之者岂其气禀初不异于众人特以念与敏而得为圣人耶又谓困而学者勉强以求复其初夫学者固求以复其初也然以上文考之所知者殆为知此义理而己未遽及乎复其初之事也不止于疎而已也

或问九思曰不是杂然而思当这一件上思这一件【下有阙文】

或问人当随事而思若无事而思则是妄想曰若闲时不思量义理则临事而思已无及若只块然守自家个躯殻直至有事方思闲时却莫思量这却甚易只守此一句足矣圣人説千千万万在这里何用事事虽先理防知得了方做得行得何故中庸却不先説笃行之却先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大学何故不先便説正心诚意却先説致知是如何又曰九思固各专其一然随其所当思而思焉则亦泛然而无统矣茍能以敬义为主戒惧慎独而无顷刻之失然后为能随其所当思而思之矣【此有阙文】亦善【张敬夫曰见善如不及好义之速也见不善如探汤恶不仁之诚也此笃于自好者能之至于隠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则其退也所以安其义之所安而其进也所以推其道于天下耳葢其所达之道即其所求之志也此大人之事故曰未见其人也】

或问陈亢之问曰程子杨氏得之范氏以为兴于诗故可以言者于文义殊不切而其他説则善谢氏诗礼之説各得其一偏若曰学诗则心气平而事理明学礼则德性成而分守定则本末兼举无所遗矣苏氏之説亦善【苏氏曰不学诗而言则其言皆直情无礼义之文也】侯氏之説愚所闻于师者近之但不如是之放肆而慢者耳葢曰陈亢实以私已之心期孔子故有此问及其闻伯鱼之説而又以孔子为逺其子则以其私意之未忘而以为圣人故推其子而逺之也殊不知圣人曷尝有是心哉但其教人之法不过如此而自世人之私厚其子者观之则亦可以有警云尔此意虽与侯説有相近者然其气象则不同矣

或问卒章之説曰此当如吴氏説诸家皆以正名为言过矣当时邦君之妻称号未尝不正唯侯氏妾母之説为近之然又安知此必为孔子之言耶

四书或问卷二十一

猜你喜欢
  正经第九·桓谭
  卷七·刘逢禄
  提要·毛奇龄
  第八章 5·辜鸿铭
  卷一百十·卫湜
  卷十五·史浩
  卷二十六·沈廷芳
  卷七·杨于庭
  卷三十九·佚名
  卷十八 丧服第十一之二·李如圭
  覆梅擷芸書(七則)·欧阳竟无
  卷第七 音辞 杂艺 终制·颜之推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二·王亨彦
  生经卷第五·佚名
  第二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居安·唐圭璋

      居安原名居敬,字简卿,后易名居安,改字资道,一字东卿,台州黄岩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嘉泰二年(1202),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秘书丞、著作郎、兼考功郎官。擢右司谏。迁起居郎兼崇政殿说书。权工部侍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

  • 卷六·陈廷敬

    目  录 二十一调六十九体,起四十六字至四十七字更漏子八体 巫山一段云三体 望仙门一体 占春芳一体 朝天子一体又名思越人 忆少年二体又名陇首山、十二时、桃花曲 西地锦三体 相思引三体又名玉

  • 泪雨·闻一多

    他在那生命的阳春时节, 曾流着号饥号寒的眼泪; 那原是舒生解冰的春霖, 却也兆征了生命的哀悲。他少年的泪是连绵的阴雨, 暗中浇熟了酸苦的黄梅; 如今黑云密布,雷电交加, 他的泪像夏雨一般的滂沛。中途的怅惘,老大的蹉跎, 他知

  • 志第四 礼仪四·刘昫

    武德、贞观之制,神祇大享之外,每岁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帝宓羲配 ,勾芒、岁星、三辰、七宿从祀。立夏,祀赤帝于南郊,帝神农氏配,祝融、荧惑、三辰、七宿从祀。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帝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立秋,祀白帝于

  • 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张廷玉

        朱大典 张国维 张肯堂曾樱 朱继祚 余煌 王瑞栴 路振飞 何楷熊汝霖 钱肃乐 沈宸荃   朱大典,字延之,金华人。家世贫贱。大典始读书,为人豪迈。登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章丘知县。天启二年擢兵科给事中。中

  • 卷四百四十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三月甲午盡其月   三月甲午,侍御史孫升言:「臣聞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葢政事失于下,則天變見于上,如影嚮之應形聲也。伏見自春以來,雨澤愆期,聖慮焦勞,至誠惻怛,憂念元元,祈禱天地、宗廟、神祇,可謂至矣

  • 卷第五十七·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汉纪四十九〔起黓困敦(壬子),尽上章涒滩(庚申),凡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十三·佚名

    万历十七年七月丙午朔时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恭代侯李言恭吴继爵分献○丁未升湖广按察使文作为云南右布政使广东左参政徐汝阳广西右参政徐汝翼各按察使汝阳福建汝翼本省○己酉 仁孝文皇后忌辰遣侯常胤绪祭 长陵○宣府

  • 一九六 拾遗庚·周作人

    遇狼的故事 从前以不知为知的写些关于文艺的文章,总集起来名曰“谈龙”,其关于别的问题的则称为“谈虎”,并出一本对人的批评,书名已经拟好为“真谈虎集”,可是想到这种妄耗精神乃是昏愚的事,遂尔中止了。民国三十三年(一九

  • 卷第卅一·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卅一〈起寶龜元年十月、盡二年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天宗高紹天皇〈光仁天皇〉天皇諱白壁王。近江大津宮御宇天命開別天皇之孫。田原天皇第六之皇子也。

  • 卷二十五·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二十五钱唐程川撰易二十五下经五正位凝命恐伊川説得未然此言人君临朝也须端庄安重一似那鼎相似安在这里不动然后可以凝住那天之命如所谓协于上下以承天休【防渊录鼎象传】用之解鼎颠趾利出

  • 憍陈如品馀·佚名

    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大般涅槃甚深妙法。而得法眼见法清净。爱护正法已舍邪见於佛法中深信坚固。即从如来欲求出家。佛言:善哉善哉!须跋陀罗善。来比丘。悦可圣善入佛道。於是须跋陀罗。欢喜踊跃忻庆无量。即时须发自

  • 卷四十四·佚名

    △初分譬喻品第十一之三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善友者,谓若能以无所得为方便。说四静虑常无常相不可得。说四无量四无色定常无常相不可得。说四静虑乐苦相不可得。说四无量四无色定乐苦相不可得。说四静虑我无我相不可得

  • 卷之三·佚名

    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卷之三 音声佛事门 请佛文 切以道场广辟。法席宏开。毳流鴈列以成行。檀信鹤立而作礼。金铙罢击。玉磬徐敲。腾清韵以锵锵。合梵音而落落。一轮千福相。十号万雄尊。端座莲台。轻垂霞服。髻耸

  • 园丁集·泰戈尔

    印度诗集。泰戈尔作。1913年出版。中译本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诗集共收入85首诗。诗集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爱情。诗人热情地讴歌爱情,细腻地刻画了处于特别情绪之中的女主人公的独特心境,表达了她们爱情

  • 禾谱·曾安止

    北宋江西泰和地区的水稻品种志,也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水稻品种专志。北宋曾安止撰。5卷。安止字移忠,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或误作温陵人。熙宁进士。曾官彭泽(今属江西)县令。哲宗绍圣初年,苏轼过境,安止进此书。

  • 伤寒论·张仲景

    中医伤寒类著作。10卷。汉张机著。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原为《伤寒杂病论》中伤寒部分,经晋代王叔和编次整理而成,命名《伤寒论》。宋治平二年(1065)经林亿等校定,流传至今。本书共22篇,三百九十七法,列方113首,应用

  • 竹斋集·王冕

    诗集。三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明王冕撰。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白天放牛,晚至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即弃去,读古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