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爵

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钩命决》曰:“天子,爵称也。”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尚书》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何以知帝亦称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中候》曰:“天子臣放勋。”《书·逸篇》曰:“厥兆天子爵。”何以“言皇”亦称天子也?以其言天覆地载俱王天下也。故《易》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或三等者,法三光也。或法三光,或法五行何?质家者据天,故法三光;文家者据地,故法五行。《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宜也。”《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此周制也。所以名之为公侯者何。公者通公正无私之意也。侯者,候也。候逆顺也。《春秋传》曰:“王者之后称公,其余人皆千乘,象雷震百里所润同。大国称侯,小者伯、子、男也。”《王制》曰:“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伯者百也。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男者,任也。人皆五十里,差次功德,小者不满为附庸,附庸者,附大国以名通也。百里两爵、公侯共之,七十里一爵,五十里复两爵何?公者,加尊二王之后,侯者百里之正爵士,上有可次,下有可第,中央故无二。五十里有两爵者,所以加勉进人也。小国下爵,犹有尊卑,亦以劝人也。殷爵三等,谓公、侯、伯也,所以合子、男从伯者何?王者受命,改文从质,无虚退人之义,故上就伯也。《尚书》曰:“侯、甸、任、卫,作国伯。”谓殷也。《春秋传》曰:“合伯、子、男为一爵。”或曰:合从子,贵中也。以《春秋》名郑忽,忽者,郑伯也。此未逾年之君当称子,嫌为改赴。故名之也。地有三等不变,至爵独变者何?地比爵为质,故不变。为质故不变,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实。家所以令公居百里、侯居七十里何也?封贤极于百里。其政也,不可空退人,示优贤之意,欲褒尊而上之。何以知殷家侯人不过七十里者也?曰:士上有三等,有百里、有七十里,有五十里。其地半者其数倍,制地之理体也,多少不相配。

公、卿、大夫者,何谓也?内爵称也。曰公、卿、大夫何?爵者,尽也,各量其职尽其才也。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卿之为言章,善明理也;大夫之为言大,扶进人者也。故《传》曰:“进贤达能,谓之大夫也。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曰:“古今辩然否,谓之士。”《礼》曰:“四十强而士。”不言“爵为士”。至五十爵为大夫何。何以知士非爵?何以知卿为爵也。以大夫知卿亦爵也。何以知公为爵也?《春秋传》曰:“诸侯四佾,诸公六佾。”合而言之,以是知公卿为爵。内爵所以三等何?亦法三光也。所以不变质文何?内者为本,故不改内也。诸侯所以无公爵者,下天子也。故《王制》曰:“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此谓诸侯臣也。大夫但有上、下何?明卑者多也。爵皆一字也,大夫独两字何?《春秋传》曰:“大夫无遂事。”以为大夫,职在之适四方,受君之法,施之于民,故独两字下之。或曰大夫,爵之下者也。称大夫,明从大夫以上受下施,皆大自着也。天子之士独称元士何?士贱不得体君之尊,故加元以别诸侯之士也。《礼经》曰:“士见大夫。”诸侯之士。《王制》曰:“王者八十一元士。”天子爵连言天子,诸侯爵不连言王侯何?即言王侯,以王者同称,为衰弱亻替差生篡弑,犹不能为天子也,故连言天子也。或曰:王者天爵,王者不能生诸侯,故不言王侯;诸侯人事自着,故不着也。王者太子亦称士何?举从下升,以为人无生得贵者,莫不由士起,是以舜时称为天子,必先试于士礼。《士冠经》曰:“天子之元子士也。”

妇人无爵何?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随夫之行,故《礼·郊特牲》曰:“妇人无爵,坐以夫之齿。”《礼》曰:“生无爵,死无谥。”《春秋》录夫人皆有谥,夫人何以知非爵也?《论语》曰:“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国人称之曰君夫人。”即令是爵,君称之与国人称之不当异也。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一夫一妇成一室。明君人者,不当使男女有过,时无匹偶也。《论语》曰:“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爵人于朝者,示不私人以官,与众共之义也。封诸侯于庙者,示不自专也,明法度,皆祖之制也,举事必告焉。《王制》曰:“爵人于朝,与众共之也。”《诗》云:“王命卿士,南仲太祖。”《礼·祭统》曰:“古者明君爵有德,必于太祖。君降立于阼阶南面向,所命北向,央由君右执策命之。”

大夫功成未封而死,不得追爵赐之者,以其未当股肱也。《春秋谷梁传》曰:“追锡死者,非礼也。”《王制》曰:“葬从死者,祭从生者,所以追孝继养也。”葬从死者何?子无爵父之义也。《礼·中庸》记曰:“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子为大夫,父为士,祭以大夫葬以士也。”

父在称世子何?系于君也。父没称子某者何?屈于尸柩也。既葬称小子者,即尊之渐也。逾年称公者,缘民之心不可一日无君也。缘终始之义,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逾年即位,所以系民臣之心也。然后爵者,缘孝子之心未忍安吉。故《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薨于小寝。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韩诗内传》曰:“诸侯世子三年丧毕,上受爵命于天子。”所以名之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绝也。何以知天子子亦称世子也?《春秋传》曰:“公会世子于首止。”或曰:天子之子称太子。《尚书》曰:“太子发升于舟也。”或曰:“诸侯之称代子。”则传曰:晋有太子申生,郑有太子华齐。有太子光。由是观之,周制太子代子亦不定也。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侯王之嫡称代子。后代咸因之。世子三年丧毕,必上受爵命于天子何?明爵土者天子之有也,臣无自爵之义。童子当受父爵命,使大夫就其国命之,明王者不与童子为礼也。以《春秋》鲁成公幼少,与诸侯会,公不见之,《经》不以为鲁耻,明不与童子为礼也。世子上受爵命,衣士服何?谦不敢自专也。故《诗》曰:“??有?。”世子始行也。

天子大敛之后称王者,明士不可一日无君也。故《尚书》曰:“王麻冕黼裳。”此敛之后也。何以知王从死后加王也?以尚书言迎子刘。不言迎王。王者既殡而即继体之位何?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先君不可得见则后君继体矣。《尚书》曰:“再拜兴对,乃受铜。”明为继体君也。缘始终之义,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尚书》曰:“王释冕丧服。”吉冕受铜称王,以接诸侯,明己继体为君也。释冕藏铜,反丧,明未称王以统事也。不旷年无君,故逾年乃即位改元,名元年,年以纪事,君名其事矣,而未发号令也。何以言逾年即位谓改元位?《春秋传》曰:“以诸侯逾年即位,亦知,天子逾年即位也。”《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改元位也。王者改元年,即事天地;诸侯改元,即事社稷。《王制》曰:“夫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春秋传》曰“天子三年然后称王”者,谓称王统事发号令也。《尚书》曰“高宗谅阴三年”是也。《论语》曰:“君薨,百官总己听于冢宰三年。”缘孝子之心,则三年不当也,故三年除丧,乃即位统事。即位践阼为主,南面朝臣下称王,以发号令也。故天子、诸侯凡三年即位,终始之义乃备,所以谅阴三年,卒孝子之道。故《论语》曰:“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听于冢宰三年。”所以听于冢宰三年者何?以为冢宰职在制国之用,是以由之也,故《王制》曰:“大冢宰制国用。”所以名之为冢宰何?冢者,大也;宰者,制也;大制事也。故《王度记》曰:“天子冢宰一人,爵禄如天子之大夫。”或曰冢宰视卿,《周官》所云也。

○号

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在称王。”帝者天号,王者五行之称也。皇者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之也。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故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岩居穴处,衣皮毛,饮泉液,吮露英,虚无寥廓,与天地通灵也。号言为帝者何?帝者,谛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钩命决》曰:“三皇步,五帝趋,三王驰,五伯骛。”

或称天子,或称帝王何?以为接上称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得号天下至尊言称,以号令臣下也。故《尚书》曰:“‘谘四岳’,曰:‘裕汝众’。”或有一人。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巳材能当一人耳。故《论语》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臣谓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书》曰:“不施予一人。”或称朕何?亦王者之谦也。朕,我也。或称予者,予亦我也。不以尊称自也,但自我皆谦。

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故《孝经》曰:“君子之教以孝也,下言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何以言知其通称也,以天子至于民。故《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论语》云:“君子哉若人。”此谓弟子。弟子者,民也。

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谓之伏羲者何。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讠去讠去,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谓之祝融何?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属续三皇之道而行之,故谓祝融也。

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也。《易》曰:“黄帝、尧舜、氏作。”《书》曰:“帝尧、帝舜。”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姓,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谓之颛顼何?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能专正天人之道,故谓之颛顼也。谓之帝喾者何也?喾者,极也,言其能施行穷极道德也。谓之尧者何?尧犹??也,至高之貌,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谓之舜者何?舜犹舛舛也,言能推信尧道而行之。

三王者,何谓也?夏、殷、周也。故《礼·士冠经》曰:“周弁、殷鼾、夏收,三王共皮弁也。”所以有夏殷周号何,以为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号以表功自克,明易姓为子孙制也。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号也。百王同天下,无以相别,改制天子之大礼号,以自别于前,所以表着已之功业也。必改号者,所以明天命巳着,欲显扬巳于天下也。己复袭先王之号与继体守文之君,无以异也,不显不明,非天意也。故受命王者必择天下美号,表着已之功业,明当致施是也。所以预自表克于前也。

帝王者居天下之尊号也。所以差优号令臣下。谥者行之迹也。所以别于后代。着善恶。重无穷,无自推观施后世皆以劝善着戒恶。明不勉也,不以姓为号何?姓者,一定之称也,尊卑所同也。诸侯各称一国之号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备有天下之号,而兼万国矣。夏者,大也,明当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当为中和之道也。闻也,见也,谓当道着见中和之为也。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无所不至也。何以知即政立号也?《诗》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此改号为周,易邑为京也。《春秋传》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择天下之美号以自称也。”五帝无有天下之号何?五帝德大能禅,以民为子,成于天下,无为立号也。或曰:唐、虞皆号也。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乐也,言天下有道,人皆乐也。故《论语》曰:“唐、虞之际。”帝喾有天下,号高辛,颛顼有天下。号曰高阳,黄帝有天号曰自然者,独宏大道德也。高阳者,阳犹明也,道德高明也。高辛者,道德大信也。

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也。昔昆吾氏,霸于夏者也;大彭氏、豕韦氏,霸于殷者也;齐桓、晋文,霸于周者也。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之。非明王之张法。霸犹迫也,把也,迫胁诸侯,把持其政。《论语》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春秋》曰:“公朝于王所。”于是时晋文之霸。《尚书》曰:“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知秦穆之霸也。楚胜郑而不告,从而攻之,又令还师,而佚晋寇。围宋,宋因而与之平,引师而去。知楚庄之霸也。蔡侯无罪而拘于楚,吴有忧中国心,兴师伐楚,诸侯莫敢不至。知吴之霸也。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宋襄伐齐,乱齐桓公,不擒二毛,不鼓不成烈。《春秋传》曰:“虽文王之战不是过。”知其霸也。

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王者臣子独不得襄其君谓之为帝何?以为诸侯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或称公而尊,或称伯、子、男而卑。为交接之时,不私其臣子之义,心俱欲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称其君为公也。帝、王异时,无会同之义,故无为同也。何以诸侯德公齐侯桓公。《尚书》曰:“公曰:‘嗟。’”秦伯也。《诗》云:“覃公惟私。”覃子也。《春秋》曰:“葬皆缪公”,许男也。《礼·大射经》曰:“则择获。”大射者,诸侯之礼也,伯、子、男皆在也。

○谥

谥者何也?谥之为言引也,引烈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故《礼·特牲》曰:“古者生无爵,死无谥。”此言生有爵,死当有谥也。死乃谥之何?言人行终始不能若一,故据其终始,后可知也。士冠经曰:“死而谥之。今也所以临葬而谥之何?因众会,欲显扬之也。故《春秋》曰:“公之丧自乾侯。”昭公死于晋乾侯之地,数月归,至急,当未有谥也。《春秋》曰:“丁巳葬,戊午日下侧,乃克葬。”明祖载而有谥也。

黄帝,先黄后帝何?古者顺死生之称。各持行合而言之。美者在上,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万世不易。名黄自然也,后世虽圣,莫能与同也。后世得与天同,亦得称帝,不能立制作之时,故不得复黄也。谥,或一言,或两言何?文者,以一言为谥;质者,以两言为谥。故尚书曰:高宗殷宗也。汤死后称成汤,以两言为谥也。号无质文、谥有质文何?号者,始也,为本,故不可变也。周巳后用意,尤文以为本。生时号令善,故有善谥,故舍文武王也。合言之,则上其谥,明别善恶,所以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也。

帝者,天号也,以为尧犹谥,顾上世质直,死后以其名为号耳。所以谥之为尧何?为谥有七十二品。《礼·记谥法》曰:“翼善传圣谥曰尧,仁圣盛明谥曰舜,慈惠爱民谥曰文,强理直谥曰武。”

天子崩,臣下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大其君,掩恶扬善者也。故之南郊,明不得欺天也。故《曾子问》:“孔子曰:天子崩,臣下之南郊,告谥之。”

诸侯薨,世子赴告天子,天子遣大夫会其葬而谥之何?幼不诔长,贱不诔贵,诸侯相诔,非礼也。臣当受谥于君也。

卿大夫老归死有谥何?谥者,别尊卑、彰有德也。卿大夫归,无过,犹有禄位,故有谥也。

夫人无谥者何?无爵故无谥。或曰:夫人有谥。夫人一国之母,修闺门之内,群下亦化之,故设谥以彰其善恶。《春秋传》曰:“葬宗恭姬。”《传》曰:“称谥何?贤也。”《传》曰:“哀姜者何?庄公夫人也。”卿大夫妻无谥何?贱也。八妾所以无谥何?卑贱无所能务,犹士卑小,不得有谥也。太子夫人无谥何?本妇人随夫,太子无谥,其夫人不得有谥也。天子太子元士也。士无谥,知太子亦无谥也。附庸所以无谥何?卑小无爵也。《王制》曰:“爵禄凡五等。”附庸本非爵也。

后夫人于何所谥之?以为于朝廷。朝廷本所以治政之处,臣子共审谥,白之于君,然后加之。妇人大夫,故但白君而已。何以知不之南郊也?妇人本无外事,何为于郊也?《礼·曾子问》曰:“唯天子称天以诛之。”唯者,独也,明天子独于南郊耳。

显号谥何法?法曰未出而明。已入有馀光也。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五(襄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孔颖达
  颠倒·方以智
  卷三·曾恬
  士的标准·孔子
  第十九章 5·辜鸿铭
  卷四十·山井鼎
  卷首上·张廷玉
  禹贡说断卷三·傅寅
  卷三百五十一·佚名
  度五神通品第五·佚名
  答 某 师 书·太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佛说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佚名
  诸佛要集经卷下·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史浩·唐圭璋

      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生于崇宁五年(1106)。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孝宗朝,累擢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历右丞相,封魏国公,进太师。绍熙五年(1194)卒,年八十九,赠会稽郡王,谥文惠,有贸阝峰真隐漫录。   采莲

  • 卷三十四·董康

      ○玉麟符   未知何人所作。以楚懷王孫心佩玉麟符。爲婚姻關鍵。而所演皆項梁項羽事蹟。半實半虛。   史記項羽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戮者

  • 卷十五·徐世昌

    邢昉邢昉,字孟贞,一字石湖,高淳人。明诸生。有《宛游草》、《石臼集》。游宗远明瑟园登池上阁春水浮乱柳,野色明郊扉。榜舟適至门,落花正霏霏。雨后罕人迹,泉石皆芳菲。因登池上阁,四顾延清晖。君辞公府辟,了

  • 卷三·丁复

    ●钦定四库全书 桧亭集卷三 (元)丁复 撰 ○古体【七言】 送周士德还北【前集】 东风吹花绕白门南人送客开緑尊緑尊空尽客当发白门惜别花无言周郎挟书南州读濯髪春江水加緑功名早年一唾手乡里老人皆刮目巍巍廊庙急需材

  • 卷二十八·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八目録【五十五字】鹧鸪天【下】辛弃疾【三十首】范成大【三首】陈三聘【三首】张孝祥【七首】程垓朱熹【二首】张震赵彦端【四首】姜夔【二首

  • 卷五百六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九李羣玉新荷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才平水圆隂巳蔽鱼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疎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初月二首灧灩流光浅娟娟泛露【一作雾】轻云间龙爪落帘上玉钩明桂树枝犹小仙人影未

  • 乌鲁木齐杂诗·纪昀

    一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城旧卜东山之麓,观御史议,移今处以近水泉,故地势颇卑。登城北关帝庙剧楼,城市皆俯视历历。【注】《如是我闻》: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

  • 列传第七十五 酷吏·李延寿

    于洛侯 胡泥 李洪之 子神 张赦提 赵霸 崔暹 邸珍 田式 燕荣 元弘嗣 王文同夫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仁义、礼制,教之本也;法令、刑罚,教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然教化远而刑罚近,可以助化

  • 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脱脱

        理宗一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讳昀,太祖十世孙。父希〈王卢〉,追封荣王,家于绍兴府山阴县,母全氏。以开禧元年正月癸亥生于邑中虹桥里第。前一夕,荣王梦一紫衣金帽人来谒,比寤,夜漏未

  • 卷十六 后赵录六·崔鸿

    石虎中 建武五年春正月虎下书令诸郡国立五经博士初勒置大小学博士于是复置国子博士助教虎以吏部选举斥外耆徳而势门童幼多为美官免郎中魏敻[一作象]为庶人夏四月辛未晋征西将军庾亮遣叅军赵松

  • 卷第一百六十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陈纪二〔起上章执徐(庚辰),尽玄黓敦牂(壬午),凡三

  • 纲鉴易知录卷九二·吴楚材

    元纪文宗皇帝纲 庚午,文宗皇帝至顺元年,春二月,立明宗子懿璘质班为鄜王。纲 以阿卜海牙为平章政事。以伯颜知枢密院事。罢置左丞相。纲 夏五月,帝如上都。纲 以亦列赤为平章政事。秋闰七月,赵世延罢。纲 诏加孔子父母

  • 卷之二十·佚名

    尚灝王即位元年【大清嘉慶九年甲子也】元年甲子正月初九日夜,柔遠驛樓既自廳堂失火,防而不能,遂燒樓屋及所有天后、神主、土地神併先人神主。此時接貢船水梢蒲户仲村渠亦致燒死。隨請仍舊起盖。案蒙海防官批,燒館非自外廷

  • 知北游第二十二·刘文典

    〔释文〕以义名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 〔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隐则深远难知,弅则郁然可见。欲明至道玄绝,显晦无常,故寄此言,以彰

  • 慎行论第二 求人·吕不韦

    求人原文:五曰: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於《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

  • 大生义经全文·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俱卢聚落。与刍众俱。是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於夜分中心生思念。诸缘生法其义甚深难可了解。惟佛世尊,具正遍知善能宣说。作是念已,至明旦时离於本处

  • 绣带银镖·王度庐

    《绣带银镖》是小说家王度庐所著的长篇武侠小说,王度庐作品大系武侠卷第二辑之一,少年刘得飞武艺超群,曾救过在豪门受虐待的小妾许小芳,之后两人相爱。善打飞镖的女侠卢宝娥也爱上了刘得飞,她在无意中用飞镖杀死了小芳。卢

  • 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共说十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