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兼爱下第十六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

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也,其说将必无可焉。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由为己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

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将正求兴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肆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

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子墨子曰:“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尝两而进之。谁以为二士,使其一士者执别,使其一士者执兼。是故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是故退睹其友,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士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当使若二士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有平原广野于此,被甲婴胄,将往战,死生之权,未可识也。又有君大夫之远使于巴、越、齐、荆,往来及否未可识也。

然即敢问:不识将恶也?家室,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讬之?不识于兼之有是乎?于别之有是乎?我以为当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之人,必寄讬之于兼之有是也。此言而非兼,择即取兼,即此言行费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意可以择士,而不可以择君乎?姑尝两而进之。谁以为二君,使其一君者执兼,使其一君者执别。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恶能为吾万民之身若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情也。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君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岁有疠疫,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不识将择之二君者,将何从也?我以为当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者,必从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择即取兼,即此言行拂也不识天下所以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犹未止也,曰:兼即仁矣,义矣。虽然,岂可为哉?吾譬兼之不可为也,犹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愿之也,夫岂可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

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且不唯《泰誓》为然,虽《禹誓》即亦犹是也。禹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封诸君,以征有苗。”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焉。

且不唯《禹誓》为然,虽《汤说》即亦犹是也。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犠牲,以祠说于上帝鬼神,即此汤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汤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与《汤说》为然,周《诗》即亦犹是也。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底。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若吾言非语道之谓也?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即此文、武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武取法焉。不识天下之人,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犹未止。曰: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乎?子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者,亦欲人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从事爱利人之亲者与?意以天下之孝子为遇,而不足以为正乎?姑尝本原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要,当灵王之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昔者越王句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当此之时,不鼓而退也,越国之士可谓颤矣。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之,越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服。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屦,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身、苴服,此天下之至难为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猜你喜欢
  卷十三 旅獒第七·孔颖达
  卷二十四 聘礼第八·郑玄
  大学衍义卷二十五·真德秀
  律吕阐微卷一·江永
  礼记集説卷十·陈澔
  卷十·夏僎
  卷一百六十三·山井鼎
  卷一·陈启源
  卷十六·王植
  成唯識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一·智旭
  新印大佛顶首楞严经序·佚名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妙叶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八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杨梓

    (絺疵上)某絺疵是也。自从投齐回来,闻的豫让持刀入襄子厕房,要刺襄子,又被拿住。襄子念他忠义,放了他,他说还要报仇。我想赵氏人众,今番不得出他手也。我须寻着他,劝一劝则个。(下)(正末豫让漆身吞炭妆癞哑上,云)某豫让是也。

  • 提要·白朴

    【臣】等谨案天籁集二巻元白朴撰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真定人父寓斋失其名仕金为枢密院判官会世乱父子相失朴尝鞠于元好问家得其指授金亡后被荐不出徙居金陵放浪诗酒尤精度曲与闗郑齐名识者谓逈出东篱小山之上是本乃

  • 卷330 ·佚名

    宋祁 林鸦 林鸦泊泊飞,剩欲送斜规。 城头八九子,月中三币枝。 嚮晨常自警,邻暝不应移。 王孙无巧弹,此夜正羁雌。 宋祁 凌屯田知和州 坡殿程篇属思精,飘飘老气薄黔嬴。 一台旧服郎官笔,千骑

  • 提要·袁华

    【臣】等谨案玉山纪游一巻元顾瑛纪游倡和之作明袁华为类次成帙者也所游自昆山以外如天平山灵岩山虎邱西湖呉江锡山上方山观音山或有在数百里外者总题曰玉山游非一人而瑛为之主游非一地而往来聚防悉归玉山堂也每游必有

  • 卷九十一·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九十一音乐太常观乐器赋       【唐】达奚珣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动天地感鬼神节风雅导人伦乐假器而成用器以乐而见珍或采孤篠于邹鲁或收浮磬于泗滨或断彼金石或制自陶钧被诸大道辉

  • ●御制书事·温睿临

    幼年即羡闻我摄政睿亲王致书明臣史可法事,而未见其文。昨辑「宗室王公功绩表传」,乃得读其文。所为揭大义而示正理,引「春秋」之法斥偏安之非·旨正辞严,心实嘉之。而所云可法遣人报书,语多不屈,固未尝载其书语也。夫可法,明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纪昀

    食货略(臣)等谨按洪范八政首重食货自班固为食货志详汉以前分田定税及布币泉刀之用晋隋诸书多仍班志之旧通典汇核诸史之 文篇析条分体归简要郑志又本杜典而加简为食货畧二卷若汉之平准后魏之均田唐之租庸调两税皆详其法

  • ·答李信斋论台湾治事书·丁曰健

    阁下两知晋江,贤能懋彰;近移台湾,实海外黎元之幸也。乃■〈扌为〉词下逮,盛执谦冲,谆然以此邑之张弛、施措之后先垂问;惭恧之余,转增局■〈脊〉。顾莹于此邦有“旧令尹必告”之义,不敢自外,谨竭所知

  • 王仔昔传·脱脱

    王仔昔,洪州人。最初学习儒学,自称遇到许逊,得到《大洞》、《隐书》豁落七元之法,出家游历嵩山,能说出人的未来。政和中期,徽宗召见他,赐他号为冲隐处士。徽宗因天旱祈雨,每每派小黄门拿着纸去求王仔昔的画,看他的意见。一天,小

  • 太宗文皇帝圣训序·顺治

    圣人之情因辞以见易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盖以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务本乎至诚施诸命令无意于辞而理臻其极厯观尧舜禹汤文武之世典谟训诰厘然具存后人奉之为经列在学官为载籍首矧夫运际开天功存继志制作侔造化敎泽被

  • 總序·佚名

    ○大王諱祘,字亨運。英宗大王之孫、莊獻世子之子,母惠嬪洪氏。〈籍豐山領議政鳳漢女。〉以英宗命爲眞宗大王之子,母妃孝純王后趙氏。〈籍豐壤左議政豐陵府院君文命女。

  • 不自夸,不居功·孔子

    【原文】 子曰:“盂之反①不伐②。奔而殿③,将人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①孟之反:鲁国大夫,又称孟之侧。②伐:自夸。③殿:殿后,走在部队最后面。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兵败逃跑时他殿后,快入城

  • 佛说安宅陀罗尼咒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大菩萨众四万人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大天王。提头赖吒天王毗楼勒[蘜-匊+奇]天王。毗楼博叉天王。毗沙门天王。将二十八部鬼师大将军。

  • 观音慈林集卷下·弘赞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 编唐(附五代)释昙藏昙藏法师。俗姓杨氏。弘农华阴人。家世望门。清心自远。年十五。占者谓为寿短。二亲哀之。即为姻媾。既本非情。虑有推逼。遂逃亡山泽。惟念谁度。行之外野。少非游践

  • 溪堂集·谢逸

    宋代诗文别集。谢逸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此集20卷,《宋史·艺文志》则著录《谢逸集》20卷、《溪堂诗》5卷,据《四库全书总目》说尚有补遗2卷、诗余1卷。在江西诗派有集的24人中,谢逸可以说是著作繁富的作家。

  • 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

    医经类著作。金刘完素(约1120—1200) 撰。一卷。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 (今属河北) 人。人称刘河间。金承安间,章宗征召,不就,又赐号高尚先生。为河间学派开山鼻祖,后世尊为金元四大家之一。长期行医于民间,颇

  • 独醒杂志·曾敏行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曾敏行(号独醒道人)撰。十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等。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朱杰人点校本。本书所载内容十分丰富。杨万里所作序称“人物之淑慝,议论

  • 权谋残卷·张居正

    《权谋残卷》是明代张居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著作,共分为13卷。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