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天论篇第十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楛耨失岁,政险失民;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菑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可怪也,而亦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明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

猜你喜欢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孔子
  卷十二·夏僎
  第七章 15·辜鸿铭
  卷二十八·吴澄
  卷一百三十四·山井鼎
  卷一百四十六·秦蕙田
  第三 内揵 1·王诩
  季氏篇第十六·钱穆
  卷三百八十四·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論議品第八·欧阳竟无
  弘明集卷第一·僧祐
  将自己的宝显露出来·太虚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中·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梅坡·唐圭璋

      本书旧据南京图书馆藏一百二十七卷本翰墨全书抄附之郎瑛所考人名,以梅坡为萧育。今案人号梅城者,不下四五人。从梅城不知为何人俟考。   鹊桥仙   三月廿一   华桐日永,泛兰风细,节近朱明十日。玉麟何事吐书来,

  • 卷十五·纪事六·冯金伯

    谢处厚诗海陵阅柳永望海潮词,有“三秋佳子,十里荷花”句,遂有立马吴山之志。淳熙中,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此不足以咎柳永也。惟一时士

  • 精华録巻七·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撰今体诗年来吴梅村周栎园诸先生邹訏士陈伯玑方尔止董文友诸同人相继徂谢栈道感懐怆然有赋载酒题襟处处同平生师友廿年中九原可作思随防四海论交忆孔融春草茫茫人代速落花寂寂墓门空白头骑马嘉陵路惟有

  • 第十八回 得后教椎击郭招讨 遘兵乱劫逼李令公·蔡东藩

      却说王宗弼纳款唐军,并斩内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及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说他荧惑唐主,函首送唐帅继岌,又责韩昭佞谀,枭首金马坊门,又令子从班,劫得蜀主后宫,及珍奇宝玩,赍献继岌及郭崇韬,求为西川节度使。继岌笑道:“这原

  • 卷之八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七九单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初五日一一七○三--三·佚名

    淡水府何,饬原差赴艋管解难妇来辕署淡水分府何,为饬解事。本年闰六月初五日,准蚶江分府潘,移解递籍难妇黄富娘一名到艋,合饬管解。为此单,仰原差蔡标、汤才等,立将黄富娘一名,沿途小心管解赴辕收讯,饬属领

  • 一一五九 闽浙总督常青等奏本年并无收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一五九 闽浙总督常青等奏本年并无收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闽浙总督臣常青、福建巡抚臣徐嗣曾跪奏,为遵旨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恭折奏闻事。案奉上谕:《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

  • 绎史卷四十七·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宋襄公圗霸左传【僖公八年】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説苑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

  •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十三 由“使馆区”到“租界”·溥仪

    在那个时代,“使馆区”和“租界”正是“好客”的地方。我进了日本公使馆才知道,我并不是惟一的客人,当时还住着一个名叫王毓芝的人物,他是贿选大总统曹锟的心腹谋士。曹锟没有来得及逃往使馆区,被国民军软禁了起来。王毓

  • 卷四 燕云弃取·李有棠

    〔张觉、郭药师附〕太祖天辅元年冬十二月,宋使登州防御使马政以国书来,曰:“日出之分,实生圣人。窃闻征辽,屡破掠敌。若克辽日,五代时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二年春正月庚寅,使索多如宋报聘,书曰:“所请之地,今当与宋夹攻,得者

  • 商书·汤誓·佚名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

  • 概论·洪应明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月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

  •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孔子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则不复⑤也。” 【注释】 ①愤:指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如晶状态、②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

  • 卷二十七·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二十七宋 李明復 撰文公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程氏學曰滕文公問孟子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

  • 卷四百七十一·佚名

    △第二分众德相品第七十六之四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真法界真如实际无转无越者,色乃至识与真法界真如实际为有异不。眼处乃至意处与真法界真如实际为有异不。色处乃至法处与真法界真如实际为有异不。眼界乃至意界与

  • 卷第三十七·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夜摩天宫偈赞品第二十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第一释品

  • 卷第二十三·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三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彼经第五性云等者即十卷楞伽中文当第一卷(其四卷七卷之经文势大同也)文云大慧何者无性谓一阐提无涅盘性何以故於解脱中不生信心不入涅盘大慧一阐提者有二种一者焚

  • 太上正一阅箓仪·杜光庭

    太上正一阅箓仪。唐末杜光庭编集,系早期天师道阅箓仪改编本。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唐末杜光庭删定。述阅简箓出其中神将神兵之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