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臣道篇第十三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齐之管仲,晋之咎犯,楚之孙叔敖,可谓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是人臣之论也,吉凶贤不肖之极也。必谨志之!而慎自为择取焉,足以稽矣。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陨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闇主惑君以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闇君之所罚也;闇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闇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闇,桀纣所以灭也。

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诗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谓也。

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若驭朴马,若养赤子,若食餧人。故因其惧也而改其过,因其忧也而辨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书曰:“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此之谓也。

事人而不顺者,不疾者也;疾而不顺者,不敬者也;敬而不顺者,不忠者也;忠而不顺者,无功者也;有功而不顺者,无德者也。故无德之为道也,伤疾、堕功、灭苦,故君子不为也。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

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贤,则案不肖也。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夫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也。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喘而言,臑而动,而一可以为法则。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此之谓也。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小人反是。

通忠之顺,权险之平,祸乱之从声,三者非明主莫之能知也。争然后善,戾然后功,生死无私,致忠而公,夫是之谓通忠之顺,信陵君似之矣。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功参天地,泽被生民,夫是之谓权险之平,汤武是也。过而通情,和而无经,不恤是非,不论曲宜,偷合苟容,迷乱狂生,夫是之谓祸乱之从声,飞廉恶来是也。传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诗曰:“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此之谓也。

猜你喜欢
  卷十 十之三·孔颖达
  道虚篇第二十四·王充
  有始览第一·吕不韦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德清
  卷四十六·冯复京
  卷十八·
  禹贡指南卷二·毛晃
  卷六·季本
  无著品第五·佚名
  大哀品第六·佚名
  卷十·晁迥
  为中佛会事答记者问·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法镜经序·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八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吴仁杰

    臣等谨案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撰仁杰有古周易巳著录是编末有仁杰庆元丁巳自序谓梁刘杳有草木疏二卷见于本传其书巳亡杳疏凡王逸所集者皆在焉仁杰独取二十五篇疏之其大旨谓离骚之文多本山海经故书中引用每以山海经为

  • 二妙集卷第五·段克己

    绝句遯庵先生菊轩先生◆遯庵先生九日山园小宴取五柳公采菊东篱下为韵赋诗侑觞仲冬之初家弟诚之自芹溪得红梅数枝作三诗以见意夜归枕上次韵简山中二三子卢希颜草虫横披暮春有感翠微上人病闲梅花十吟花木八咏退之留别大

  • ●几社壬申合稿卷之七·佚名

    华亭杜骐征 徐凤彩 林希颢仝选 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 仿古(李雯) 咏怀(徐孚远) 咏怀(夏允彝) 杂诗(周立勋) 杂诗(陈子龙) 杂诗(顾开雍) 杂诗(宋存标) 杂诗(朱灏) 拟行行重行行(宋存楠) 咏史(徐孚远)

  • 卷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十一雾类五言古咏雾          【梁】元 帝晓雾晦阶前垂珠带叶边五里浮长隰三晨晦逺天傍通似佳气却望若飞烟疎帘还复密断岫更疑连还思逢乐广能令云雾褰其二三晨生逺雾五里

  • 卷七百六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六刘兼刘兼长安人官荣州刺史诗一卷【胡震亨云云间朱氏得宋刻唐百家诗兼集中有长春节诗为宋太祖诞节其人盖五代人而入宋者】贵游绣衣公子宴池塘淑景融融万卉芳珠翠照天春未老管弦临水

  • 卷八·黄以周

      哲宗   △元祐八年(癸酉,一○九三)   1、七月丙子朔,观文殿学士、大中大夫范纯仁为通议大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纪事本末》卷九十九。案:《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召范纯仁为右仆射,侍御史来之邵论纯仁师事程颐,

  • 卷之四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九十四卷 文苑 二 一·缪荃孙

    扬 州 府 二 明汪广洋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太祖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累进中书右司郎中。知骁骑卫事,参常遇春军务。下赣州,拜江西参政。洪武元年,山东平,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召入,为中书省参政。

  • 潘孟阳传·刘昫

    潘孟阳,礼部侍郎潘炎之子。潘孟阳因父亲之荫庇而仕进,登博学宏辞科,屡升至殿中侍御史,后又降为司议郎。潘孟阳之母,乃刘晏之女。公卿中多有他父亲的朋友及其外祖父的幕僚,故得以推荐任用,屡升至兵部郎中。德宗末年,王绍因受恩

  • 临安土司传·张廷玉

    临安,就是古代的句田丁国。汉朝时在此地设县。唐朝时在此设立羁縻性的..州。唐朝天宝末年,南诏的蒙氏在此设置通海郡。元朝内附朝廷,朝廷在此设置阿覺部万户府。元朝至元中年,将此地改为临安路,隶属于临安、广西、元江等处

  • 卷十一 学五·黎靖德

      ◎读书法下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於心,体之於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於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 卷七十一·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七十一     婺源江永撰名器下    通禮二十四補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世室者宗廟也魯廟有世室牲有白牡此用先王之禮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令堂修十四步其廣益以四分修之一則堂廣

  •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四·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第十二污他家马宿满宿。此二人二宿出时生。因宿作名。是豪族家。深著世乐不能舍心。是故犯戒放逸作恶行污他家者。作种种恶业。破乱他人信敬善心是名污他家。作恶行者。作此不清净业。秽污垢浊故又得

  • 明太宗宝训·杨士奇

    明太宗(成祖)朱棣语录汇编。杨士奇等编纂。宣德五年(1430)成书,与《太宗实录》同进。十五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五卷,凡六十子目。前有宣德五年明宣宗序。

  • 宝髻经四法优波提舍·佚名

    天亲菩萨造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等译 释大方等大集经之第十分

  • 大乘智印经·佚名

    宋西夏沙门智吉祥等译,佛在迦兰陀林。入城乞食而还,眉间放光,劝诸大众安住如来所知境界。愍一切有情受差别相。乃入如来智印三昧,放光遍照,妙香庄严。释迦十方分身佛示同一身,各各入城乞食,至林中同入三昧。所有菩萨及他方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佚名

    二卷,功德施菩萨造,唐地婆诃罗译。直释经文。论名者取本经所诠之义理也。

  •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七佛药师之念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