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世兵第十二

道有度数,故神明可交也,物有相胜,故水火可用也,东西南北,故形名可信也。五帝在前,三王在后,上德已衰矣,兵知俱起。黄帝百战,蚩尤七十二,尧伐有唐,禹服有苗,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阴阳不乱其气,生死不俛其位,三光不改其用,神明不徙其法。得失不两张,成败不两立。所谓贤不肖者古今一也。君子不惰,真人不怠,无见久贫贱,则据简之,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子作革,百里奚官奴。海内荒乱,立为世师,莫不天地,善谋日月,不息迺成,四时精习象神,孰谓能之,素成其用,先知其故。汤能以七十里放桀,武王以百里伐纣,知一不烦,千方万曲,所杂齐同,胜道不一,知者计全,明将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欲喻至德之美者,其虑不与俗同,欲验九天之高者,行不径请,是以忠臣不先其身而后其君,寒心孤立悬命,将军野战,则国弊民罢,城守则食人灼骸,计失,其国削主困,为天下笑,持国计者可以无详乎?固有过计有尝试。是以曹沬为鲁将,与齐三战而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刎颈而死,则不免为败军擒将。曹子以为败军擒将非勇也。国削名灭非智也,身死君危非忠也。夫死人之事者,不能续人之寿,故退与鲁君计,桓公合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墠位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旦而反,天下震动,四邻惊骇,名传后世。扶杖于小愧者,大功不成。故曹子去忿悁之心,立终身之功,弃细忿之愧,立累世之名。故曹子为知时,鲁君为知人。剧辛为燕将,与赵战,军败,剧辛自刭,燕以失五城,自贼以为祸门,身死以危其君,名实俱灭,是谓失此不还人之计也,非过材之莿也。夫得道者务无大失,凡人者务有小善,小善积恶欲多恶则不积德,不积则多难,多难则浊,浊则无知,多欲则不博,不博则多忧,多忧则浊,浊则无知,欲恶者,知之所昏也。夫强不能者僇之其言辱,是剧辛能绝而燕王不知人也。昔善战者举兵相从,陈以五行,战以五音,指天之极,与神同方,类类生成,用一不穷,明者为法,微道是行,齐过进退,参之天地,出实触虚,禽将破军,发如镞矢,动如雷霆,暴疾捣虚,殷若坏墙,执急节短,用不缦缦,避我所死,就吾所生,趋吾所时,援吾所胜。故士不折北,兵不困穷。得此道者驱用市人,乘流以逝,与道翱翔,翱翔授取,锢据坚守,呼吸镇移,与时更为一先一后,音律相奏,一右一左,道无不可,受数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彼时之至,安可复还,安可控搏。天地不倚,错以待能,度数相使,阴阳相攻,死生相摄,气威相灭,虚实相因。得失浮县,兵以势胜,时不常使,蚤晚绌嬴,反相殖生,变化无穷,何可胜言。水激则旱,矢激则远,精神回薄,振荡相转,迟速有命,必中三五,合散消息,孰识其时。至人遗物,独与道俱,纵驱委命,与时往来,盛衰死生,孰识其期,俨然至湛,孰知其尤。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伏,祸与福如纠缠。浑沌错纷,其状若一,交解形状,孰知其则。芴芒无貌,唯圣人而后决其意。斡流迁徙,固无休息,终则有始,孰知其极。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雀,笼中之鸟,空窥不出,众人唯唯,安定祸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失反为得,成反为败。吴大兵强,夫差以困,越栖会稽,勾践霸世。达人大观,乃见其可,椭枋一术,奚足以游。往古来今,事孰无邮。舜有不孝,尧有不慈,文王桎梏,管仲拘囚,坱轧●垠,孰●得之,至得无私,泛泛乎若不系之舟。能者以济,不能者以覆。天不可与谋,地不可与虑。圣人捐物,从理与舍,众人域域,迫于嗜欲,小知立趋,好恶自惧,夸者死权,自贵矜容,列士徇名,贪夫徇财,至博不给,知时何羞,不肖系俗,贤争于时,细故袃蒯,奚足以疑,事成欲得,又奚足夸,千言万说,卒赏谓何。勾践不官,二国不定,文王不幽,武王不正,管仲不羞,辱名不与大贤功不得与三王钲面备矣。

猜你喜欢
  艺增篇第二十七·王充
  张子正蒙注卷三·王夫之
  言语篇 第十八 凡二十五条·范立本
  论语集注考证卷十·金履祥
  卷三·
  目录·严粲
  战于郎(1)·戴圣
  论语正义卷十·刘宝楠
  呼吁美苏英倡导和平·太虚
  唯识观大纲·太虚
  成大乘论·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六卷·宝亮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三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立斋·隋树森

    杨立斋,生平、里籍均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风烟花柳”。明代亦有一曲家杨立斋,其曲见明·陈所闻《南宫词纪》。 套数 【般涉调】哨遍 张五牛、商正叔编《双渐小卿》,赵真卿善歌,立

  • ●几社壬申合稿卷之三·佚名

    华亭徐凤彩 陆庆曾 盛翼进仝选 赋三 ◆赋三 太湖赋(夏允彝) 和汉武帝伤李夫人赋(宋存楠) 和汉武帝伤李夫人赋(朱灏) 采莲赋(陈子龙) 采莲赋(朱灏) 幽草赋(陈子龙) 幽草赋(周立勋) 幽草赋(夏允彝) 幽草赋(彭宾)

  • 卷十一·文洪

    钦定四库全书文氏五家集卷十一明 文肇祉 撰録事诗集五言古诗宿山中出城入山寺黄叶满林臯焚香坐高榻静听松声号自怜失路人蹔从物外逃借此云堂宿新寒欺布袍歘然作奇梦弄棹飞洪涛凭虚不知止万里恣游遨去去登海峤天风吹

  • 卷二十八·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二十八地理温泉赋【有序        汉】张 衡阳春之月百草萋萋余在逺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风中峦壮厥类之独美思在化之所原感洪泽之普施乃为赋云览中域之珍怪无斯水之神灵

  • 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欧阳修

    段秀实,字成公,本姑臧人。曾祖师濬,仕为陇州刺史,留不归,更为汧阳人。秀实六岁,母疾病,不勺饮至七日,病间乃肯食,时号“孝童”。及长,沈厚能断,慨然有济世意。举明经,其友易之,秀实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乃弃去。天宝四载,从安

  •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三·焦竑

      南京兵部二(尚書二 侍郎 郎中 主事)   ◆尚書二   劉端簡公采傳(耿定向)   南京兵部尚書郭襄靖公應聘墓誌銘(陳經邦)   又傳(海瑞)   贈太子少保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月□□公武卿神道碑銘   □所吳公文華

  • 卷十 三国·王夫之

      〖一〗   国之亡,有自以亡也,至于亡,而所自亡之失昭然众见之矣。后起者,因鉴之、惩之,而立法以弭之;然所戒在此,而所失在彼,前之覆辙虽不复蹈,要不足以自存。汉亡于宦官外戚之交横,曹氏初立,即制宦者官不得过诸署令,黄初三

  • 卷二 汉高帝·王夫之

      〖一〗   有天下者而有私财,业业然守之以为固,而官天地、府万物之大用,皆若与己不相亲,而任其盈虚。鹿桥、钜臺之愚,后世开刱之英君,皆席以为常,而贻谋不靖,非仅生长深宫、习奄人汙陋者之过也。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四十九·佚名

    嘉靖四十四年八月乙丑朔 重建大明门内千步廊○丙寅 西苑刈谷得嘉禾二穗至四穗者共九十七本 赐督理侍郎张守直银二十两纻丝一表里○丁卯 祭 先师孔子 命尚书郭朴行礼御史胡维新奏报六月中虏从宣府张家口堡入犯寻趋大同

  • 卷之一百九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贺钦传·张廷玉

    贺钦,字克恭,义州卫人。少时好学,读朱熹与吕祖谦合撰的《近思录》,有所领悟。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授户科给事中之职,随后拜陈献章为师。归家后绘陈献章的肖像行尊师之礼。弘治改元(1488),因阁臣的举荐,起用为陕西参议。任命

  • 卷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九明 俞汝楫 编仪制司朝贺国初朝贺等仪多仍前代之旧後乃斟酌繁简定为中制以颁示天下具见诸司职掌至嘉靖间稍加更定今备列之首仪注次乐章而附沿革事例於後正旦冬至百官朝贺仪洪武二十六年定凡

  • 卷三百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弭盗宋高宗时监察御史郑刚中奏曰臣窃闻张守以江西盗贼未平兵力单寡乞行增戍朝廷降指挥差左护军千人马三百疋听张守节制

  • 卷二十四·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二十四劾李如圭张瓒疏【嘉靖二十一年】 周 怡臣窃惟连年敌人侵逼更番迭入人皆知筹边失策由总抚之臣失职不知边臣失职实由根本之地大臣不职所致不

  • 谁来指点迷津?·孔子

    【原文】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

  • 经济文衡后集卷一·佚名

    宋 滕珙 撰三皇五帝三王类论三皇五帝三代之号文集尚书说此段系依孔安国序书之说伏羲风姓以木德王即太皥也神农炎帝也姜姓以火德王黄帝轩辕也姬姓以土德王一号有熊氏【已上谓之三皇】少昊金天氏己姓黄帝之子以金德王

  • 卷十四·僧祐

    鸠摩罗什传第一佛陀耶舍传第二昙无谶传第三佛驮跋陀传第四求那跋摩传第五僧伽跋摩传第六昙摩蜜多传第七求那跋陀罗传第八沮渠安阳侯传第九功德直求那毗地传第十○鸠摩罗什传第一鸠摩罗什,齐言童寿,天竺人也。家世国相。

  • 白话晋书·房玄龄

    《晋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撰。贞观二十年(646)成书。一百三十卷。记事起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凡一百五十六年历史。此为《晋书》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