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问神卷第五

或问“道”。曰:“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或曰:“可以适它与?”曰:“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或问“道”。曰:“道若涂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或曰:“焉得直道而由诸?”曰:“涂虽曲而通诸夏则由诸,川虽曲而通诸海则由诸。”或曰:“事虽曲而通诸圣则由诸乎?”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或问“德表”。曰:“莫知作,上作下。”“请问礼莫知。”曰:“行礼于彼,而民得于此,奚其知!”或曰:“孰若无礼而德?”曰:“礼,体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或问“天”。曰:“吾于天与,见无为之为矣!”或问:“雕刻众形者匪天与?”曰:“以其不雕刻也。如物刻商雕之,焉得力而给诸?”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吾焉开明哉?惟圣人为可以开明,它则苓。大哉圣人,言之至也。开之廓然见四海,闭之閛然不睹墙之里。

圣人之言似于水火。或问“水火”。曰:“水,测之而益深,穷之而益远;火,用之而弥明,宿之而弥壮。”允治天下,不待礼文与五教,则吾以黄帝、尧、舜为疣赘。

或曰:“太上无法而治,法非所以为治也。”曰:“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犠而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圣人不取也。”或问:“八荒之礼,礼也,乐也,孰是?”曰,“殷之以中国。”或曰:“孰为中国?”曰:“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过此而往者,人也哉?”圣人之治天下也,碍诸以礼乐,无则禽,异则貊。吾见诸子之小礼乐也,不见圣人之小礼乐也。

孰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

智也者,知也。夫智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已。

或问“大声”。曰,“非雷非霆,隐隐耾々,久而愈盈,尸诸圣。”或问:“道有因无因乎?”曰:“可则因,否则革。”或问“无为”。曰:“奚为哉!在昔虞、夏,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礼乐着,垂拱而视天下民之阜也,无为矣。绍桀之后,纂纣之馀,法度废,礼乐亏,安坐而视天下民之死,无为平?”或问:“太古涂民耳目,惟其见也闻也,见则难蔽,闻则难塞。”曰:“天之肇降生民,使其目见耳闻,是以视之礼,听之乐。如视不礼,听不乐,虽有民,焉得而涂诸。”或问“新敝”。曰:“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或问:“太古德怀不礼怀,婴儿慕,驹犊从,焉以礼?”曰:“婴、犊乎!婴、犊母怀不父怀。母怀,爱也:父怀,敬也。独母而不父,未若父母之懿也。”狙诈之家曰:“狙诈之计,不战而屈人兵,尧舜也。”曰:“不战而屈人兵,尧舜也;沾项渐襟,尧舜乎。衒玉而贾石者,其狙诈乎?”或问:“狙诈与亡孰愈?”曰:“亡愈。”或曰:“子将六师则谁使?”曰:“御得其道,则天下狙诈咸作使。御失其道,则天下狙诈咸作敌。故有天下者,审其御而已矣!”或问:“威震诸侯,须于征与狙诈之力也,如其亡?”曰:“威震诸侯,须于狙诈可也。

未若威震诸侯,而不须狙诈也。”或曰:“无狙诈,将何以征乎?”曰:“纵不得不征,不有《司马法》乎?何必狙诈乎!”申、韩之术,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若牛羊用人,则狐狸、蝼蚓不膢腊也与?或曰:“刀不利,笔不铦,而独加诸砥,不亦可乎?”曰:“人砥,则秦尚矣!”或曰:“刑名非道邪?何自然也?”曰:“何必刑名,围棋、击剑、反目、眩形,亦皆自然也。由其大者作正道,由其小者作奸道。”或曰:“申、韩之法非法与?”曰:“法者,谓唐、虞、成周之法也。如申、韩!如申、韩!”庄周、申、韩不乖寡圣人而渐诸篇,则颜氏之子、闵氏之孙其如台。

或曰:“庄周有取乎?”曰:“少欲。”“邹衍有取乎?”曰:“自持。至周罔君臣之义,衍无知于天地之间,虽邻不觌也。”

猜你喜欢
  尚同下第十三·墨子
  太学衍义卷二十·真德秀
  卷三十八·山井鼎
  卷八 论语·钱时
  卷二十六·鄂尔泰
  弟子职第五十九·管仲
  卷六·朱朝瑛
  卷二·熊节
  行道品第十一·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六·念常
  对中国禅宗之感想·太虚
  叙·智旭
  金光明经卷第二·佚名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六十八回 宇文护挟权肆逆 陈霸先盗国称尊·蔡东藩

      却说宇文泰废立嗣君,专权如故,尝欲仿行古制,依周礼改定六官,至是决意施行。泰自为太师大冢宰,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余官皆仿周礼,不消细述。泰前尚魏孝武妹冯

  • 卷之五百三十·佚名

    光绪三十年。甲辰。五月。己卯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甲申皆如之。内记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潘效苏瑞洵电奏、收哈事宜。须地方官切实查办。非严定功过。难期得力等语。

  • 尚史卷四十四·李锴

    列传二十二晋诸臣传韩万 韩简 韩厥【献子】 韩无忌【公族穆子】 韩起【宣子】韩不信【简 韩湏 叔禽  叔椒子 子羽 韩襄附】韩万者庄伯之弟曲沃武公之叔父也哀侯九年【桓三年】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万御戎

  • 福建通志列传选卷五·陈衍

    邱良功(从子成勋)杨彪陈梦熊黄飞鹏蒲立勋胡振声马大宾林廷福游化蔡征藩陈光求郭尚先杨继勋陈化成邵连科饶廷选沈葆桢吴仲翔梁鸣谦林文察林天龄王国勋林维源沈瑜庆陈季同邱良功(从子成勋)邱良功字玉韫,号琢斋,马巷金门岛人。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六 洪武八年春正月辛酉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妇朝皇后于坤宁宫,锡宴。 壬戌,以中书左司郎中章善为礼部尚书。 湖州府民输官钱三百余万入京,次扬子江,舟覆,钱没其半,民既代偿。已而军士有

  • 法言義疏十八·汪荣宝

      君子卷第十二〔注〕夫君子之所以為美,布護蔓延,在乎眾篇,豈惟於此?而表其篇目者,絕筆在乎孝至,無以加之而已。〔疏〕注「夫君」至「而已」。按:法言篇目,皆摘篇首語二字為之。此以君子命篇,不必別有意義也。布護、蔓延並疊

  • 匹夫不可夺志·孔子

    【原文】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读解】 关

  • 卷二十一·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一春官宗伯第三之五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注故书仪作义郑司农读为仪】正义郑氏康成曰五仪公侯伯子男之仪 贾氏公彦曰诸侯之五仪据五等之

  • 卷一·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要义卷一宋 魏了翁 撰尧典【一】此题古文尚书古本及石经无之古文尚书尧典第一正义曰捡古本并石经直言尧典第一无古文尚书以孔君从古仍号古文故后人因而题于此以别伏生所出大小忧侯及欧阳所为今

  • 卷四十七·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四十七天子之孝法祖宗唐宣宗大中二年以知制诰令狐绹为翰林学士上尝以太宗所撰金镜录授绹使读之至乱未尝不任不肖治未尝不任忠贤上止之曰凡求致太平当以此言为首

  • 序·佚名

    教外别传序世尊付法传衣。叮嘱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世尊末后殷勤。将千二百斤担子。一肩卸却。以此观之。四

  • 答王达五问(三则)·太虚

    问一:因果法则与忏悔,是不是矛盾的?染业可以忏悔吗,那就是有因不一定有果;不能忏悔吗,那忏悔又有何益?答一:忏悔有两面的意义:一面是消灭往昔的旧业,一面是止息以后的新业。引句成语,就是“毕故不造新”。往昔的诸业大多是可以忏

  • 卷六十九·佚名

    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下(经作两不和合过品)【经】&ldquo;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有信有善,欲书受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听法者无信,破戒恶行,不欲书受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听法者有信有善;说法者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圆晖

      释曰。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故名随眠。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分二。一明惑体。二明惑灭。就明惑体中分三。一明根本惑。二诸门分别。三杂明诸烦恼。就明根本惑中分五。一明增数。二明

  • 卷之十七·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十七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三十世 聚云真禅师法嗣 忠州万松三目慧芝禅师 郡之刘氏子。落发於本郡东明。次参聚云。云示以本色钳锤。力究数年。方明心要。初总院事。后充西堂

  • 省庵法师语录卷上·宝贤

      净业学人 彭际清 重订劝发菩提心文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

  • 御制广寒殿记·朱瞻基

    北京之万岁山在宫城西北隅周回数里而崇倍之皆奇石积迭以成巍巍乎矗矗乎巉峭峻削盘回起伏或陡绝如壑或■〈山上欺下〉岩如屋左右二道宛转而上步蹑屡息乃造其巅而飞楼复阁广亭危榭东西拱向俯仰辉映不可殚纪最高者为广寒

  • 神灸经纶·吴亦鼎

    清代吴亦鼎编著。成书于1851年(咸丰元年)。4卷。书中介绍灸法,并重视候脉、辨证为本书主要特点。卷一论述灸疗的方法、禁忌、调养、经络循行;卷二介绍奇经八脉、十二经穴位置与灸法,用艾先以蒜捺穴上使黏着,继用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