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行道品第十一

尔时溥首白世尊曰:今日吾省大圣所说分别厥义。其有志愿求佛道者,则为希慕于邪见矣。所以者何。唯然世尊,因获邪见逮佛道耳。欲有所得故发志愿,则为方便至于邪见。所以者何。天中之天。又见其道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道无所住以是之故不当志愿。譬如男子而取铁。烧着火中不欲愿火。不当手触。所以者何。烧人手故。火不自烧取者烧耳。其有志愿求佛道者,则为求火而自烧耳。唯然世尊,道无志求以度二事而无所趣。喻如男子志愿虚空吾欲游步行于空中。其人不能行于虚空。溥首又曰:无能成立于虚空者,其达道意如虚空者,道无所住则度于二。假使菩萨无有二想建立道意。设有菩萨兴为二想志求佛者,若念佛道念于终始。设念道者则念邪见。假使念道念灭度者,则非菩萨不为行道也。于是持心梵天问溥首曰:菩萨何行应道行乎。答曰梵天。若有菩萨行一切法。而于诸[W127]悉无所行。是为菩萨钦崇道行超诸行性。斯谓梵天为菩萨者遵尚道行。又问溥首。何谓菩萨超诸行界奉修道行。答曰:离一切着及诸想行。亦复释置眼耳鼻口身意。如是行者则超行界。又问。设使超度为何谓也。答曰:平等于乘则为超度。等一切法乃为道耳。持心又问。道云何住行者方便。答曰:如彼道矣。又问。其道云何。答曰梵天。又其道者无去来今。是故菩萨净于三场住于佛道。设如过去若如当来复如现在。意罔所趣则无行念。如是住者则无所住普住一切。若此住者则得达至于诸通慧。又问。何名为诸通慧。答曰:悉达一切不以为智。是故名曰为诸通慧。又问。何谓为慧。答曰:所以谓慧无差别故。无异念故。又如众生所有亦如悉无差特。又问。何谓众生。答曰:其名本净众生澹泊。以是之故其名本净。众生如是等无差别。假使有念道有差别。众生不同则不顺道。设道如此众生亦然。以是之故无有差别,则不得归为差别也。又吾我等道亦平等道。以平等吾我亦等。犹斯之故故无殊别。所以者何。众生无我亦无有身。以故无差如身无异。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持心又问。如来所说至诚无虚。所以分别斯诸法矣。答曰:如来未曾分别说法。所以者何。如来不得于诸法也。况当分别。又问。如来岂不现法教乎。是则有为是则无为。斯为世事斯度世行。答曰:所趣云何。孰为于此分别身行为言教乎。报曰不也。溥首又问。所谓身者则便起身而灭尽乎。答曰不也。报曰:如是梵天。所可言曰法言教者,斯则为兴虚空言教。其无言教亦复如是,有诸法者所可言教。法无所起亦无所灭。无所言教为法言教。设使无法亦无言教。斯则无言:所以者何。如诸法教。其无言教亦复如是,是故名曰无所言教。如来所住则无所住。无所住者故曰无本。

猜你喜欢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四(之一)·子璇
  第一(元本三卷今为八卷故安此题)·宗鉴
  六离合辞例释义·太虚
  卷五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一·密行寂忍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仁岳
  佛说如来智印经一卷·佚名
  卷第二十五(行菩萨道上诸国王部第二)·宝唱
  卷三·净挺
  宗镜录卷第四十九·延寿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二·智顗
  法华灵验传卷上·佚名
  卷第十五·居顶
  卷第九·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三·宗喀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八出 蜡书·周履靖

    【唐多令】〔旦上〕咄咄日书空。从敎绿鬓蓬。〔小旦上〕相思无药谁攻。浪说杏林董奉。〔合〕香玉减。钏围松。〔旦〕绝弦与断丝。犹有接续时。惟有衷肠断。应无续得期。芳春。我愁烦日积。憔悴日增了。〔小旦〕小姐

  • 卷一百九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九十一笙类五言古咏笙          【梁】陆 罩管清罗袖拂响合绛唇吹含情应节转逸态逐声移所美周王子弄羽一参差笙           【梁】沈 约彼美实奇枝孤篠定

  • 卷七百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七殷文圭【宋时避讳改殷为汤】殷文圭池州人居九华苦学所用墨池底为之穴唐末词场请托公行文圭与游恭独步场屋乾寜中及第为裴枢宣谕判官後事杨行密终左干牛卫将军

  • 卷八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八上 【起癸亥汉平帝元始三年○尽丙戌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凡二十四年 【癸亥】元始三年考异【按前已书元始元年此元始二字

  • 世家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二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元宗一。元宗忠敬顺孝大王讳* 字日新旧讳 高宗长子。 母曰安惠太后柳氏高宗六年己卯三月乙酉生二十二年正月册为太子四十六年四月入朝

  • 桓温传·房玄龄

    桓温字元子,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儿子。未满周岁时太原人温峤见了他说:“此儿骨骼不凡,请再让他哭一下。”等到听了他的哭声,又说:“真是英才降世!”桓彝因为此儿为温峤所赏识,所以给他取名叫温。温峤笑着说:“果然如此,将来也要改

  • 卷一百四十三·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三宋 赵汝愚 编边防门交趾上神宗论李宪讨交趾   杨 绘臣伏闻交趾猖狂上负圣化方议讨伐虽神谋睿算已决胜於千里之外而臣不度愚昧敢陈刍荛出於爱君之切然也伏乞采其狂言臣闻军志

  • 九年·佚名

    (戊戌)九年清順治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戊戌,命賜判敦寧閔馨男、知敦寧尹絅、前大司憲閔應亨、前參判韓必遠等米肉。蓋優老之典也。1月3日○庚子,以趙壽益爲大司憲,趙克善爲掌令,許穆爲持平。○贊善宋浚吉上疏,乞歸省先壠。又

  • 孟子纂疏卷九·赵顺孙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纂疏卷九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万章章句上凡九章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爲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号平声】舜往于田耕歴山时也仁覆闵下谓之昊天【愚案此説出毛诗】号泣于旻天呼

  • 卷一百三十·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二十八尔时佛赞天帝释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众宝严饰以无量种上妙花鬘涂散等香衣服婴珞宝幢幡盖众妙珍奇伎乐灯明。尽诸所有供养恭敬尊重

  • 大梵天王劝请品第二十五·佚名

    佛告诸比丘,如来初成正觉。住多演林中独坐一处。入深禅定观察世间。作是思惟。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所谓超过五蕴入第一义。无处无行体性清净。不取不舍不可了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九·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王法正论已。复告大众。汝等应听。我今为汝说其往昔奉法因缘。即于是时。说伽他曰。  我昔曾为转轮王  舍此大地并大海  四洲珍宝皆充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三上·智顗

    从尔时弥勒欲自决疑下讫偈。即是发问序。文为二。长行偈颂。长行中经家述自疑他疑发问。问中此土他土如文。何意有偈颂耶。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花贯花之说。如此间序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有乐散说或乐章

  • 少室山房集·胡应麟

    诗文别集。明胡应麟著。一百二十卷。少室山房为其书斋名。卷首有万历四十六年(1618)江湛然序,王世贞著《石羊生传》。卷一至卷八○为诗,卷八一至卷一二○为文。所著《少室山房笔丛》未收入本集。《四库全书总目》指出

  • 神室八法·刘一明

    《神室八法》,内丹修炼典籍,阐述了内丹修炼中的八种修心方法。清代乾嘉时期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刘一明著,与《修真九要》等书一并收入作者所编《指南针》(《道书十二种》)。该书主要阐述了对修道者内在素质的要求,作者

  • 燕书·宋濂

    寓言集。明宋濂著。40则。系作者于元末隐居之时所作。抨击元代政治社会的黑暗、讥刺一般的人情世态。笔锋犀利,寄意深刻。形式上,“起有引,末有记” (傅旭元《小序》)特为讽刺流弊而设。

  • 已畦琐语·叶燮

    一卷, 清葉燮撰。治民有一定之法程则人知所遵而奸吏猾胥不敢上下其手同一事也赏则均赏罚则均罚故赏一人而天下劝罚一人而天下惩也乃有赏不足劝罚不足惩者可不深思其故乎

  • 禅林僧宝传·惠洪

    简称《僧宝传》。佛教禅宗史书。北宋惠洪著于宣和二年(1120)。30卷。收入《卍续藏》第137册。记事为主,亦收录机缘语句,体裁介乎僧传和灯录之间。此书据昙颖《五家传》增补,复增添嘉祐以后至政和年间云门、临济二宗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