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改过之法

一、改过三要素 

春秋时代,有许多大夫,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推测其人的吉凶祸福,并且非常的准确,这种事在《左传》、《国语》诸书里,都有许多记载。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吉凶征兆,发源于人的内心,而表现于人之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稳重之人,大都能获福。相呈刻薄,行为轻佻者,大都近祸。绝对没有所谓“吉凶未定,渺不可测”的道理。 

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祥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乖戾的行为发现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谈到改过,“知耻近勇”是第一要素。试想,古之圣贤跟我们同样是人,何以他们能流芳千古,而我们却默默无闻,甚至于身败名裂呢?人若只贪恋声色名利,纵情恣意,背着别人作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自以为他人见不到,而自鸣得意,则将渐渐变成衣冠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行为更可耻、更羞愧了!孟子也说过,知耻给人的影响太大了。能作到知耻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必是禽兽无疑。改过的关键就是在此一念之间,人所以异于禽兽,也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 

改过的第二要素是要有“敬畏心”。天地鬼神是欺骗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点点过失,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犯的若是重大的过错,天必降给大灾难;犯的若是小过错,则会损及福祉之现报。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一个人就是生活在隐蔽的暗室里,天地鬼神也同样一目了然,就是掩盖得很周密,作得很巧妙,也无法掩饰善恶心思所产生的意念,“意念”就仿佛像一道“波率”,而鬼神恰似无形的导体,这也是鬼神无所不在,人必须要有敬畏心的原因。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恶,都有悔改的机会,古时有人一生作恶,临终前懊悔觉悟,发一善愿而得善终者,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恶,也就像千年幽谷涵洞,一灯来照,则尽去千年黑暗一般。 

因此说:“过失不拘大小,以能改为要。”人生无常,肉体易逝,若等到呼吸停止了,就是灵魂想改过也不可能,有人从此遗臭万年,使得孝子贤孙想洗也洗不掉。有人从此沉沦地狱永受折磨,就是仙佛菩萨也引渡不了。超拔之事但凭自身已意,一旦无常身逝,何日重生为人?清夜沉思怎能不怕? 

改过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气与决心”。人所以不能改过,只因为因循苟且误了大事,若能发愤图强,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速与拔除;犯上了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予断指,不犹豫、不等待,则如《易经》所言:“风雷增益”之象,风起雷动干脆利落,则改过迁善必可成功。 

人若能具备上述“改过三要”,知过能改就像春日逢冰,必能消失瓦解。

二、改过三阶段 

一般人改过,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三个阶段,作法不同所行功效也不同。

譬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前日暴怒,今日静心反省,这是从事上改的方法,这种只在行动上勉强压制的方法,很难达到改过之效。

比较理想的改过方法,应该从理上改。譬如想改杀生之过,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杀它养已怎能心安?再加以水深火热锅鼎之苦,必痛彻骨髓。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气之运化,而不在物品之希罕珍贵,就算山珍海味,吃过了也不一定能供养身体,蔬菜素品尽可充饥果腹,何必把自己的肚子当成化尸场!折损自己的福份?再想血肉之类必有灵性,与人同体,未能修养大德,使之像亲近小孩那样的亲我敬我,已属惭愧,怎可再残害生灵,使之仇我、恨我呢?若能想到此理,则必见物怜惜,下不了手,而达到改掉杀生之习。 

想改掉暴躁的坏脾气也一样,就想人不可能一模一样,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应该互相体谅迁就,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扰,对我们也没啥损伤,有何可怒可气的。再说,天下也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天尤人之修养法,怎么可以只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称心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养不够,必须再求反省,如此一来毁谤也会如举火烧空、必将自消自灭。若听到毁谤就动怒,想尽办法加以辩论袒护,正是作茧自缚,自取其辱的作法。 

总之,杀生、发怒都是有害无益的事,其他尚有种种过失,都可依此类推,细细思考,道理若能明白,过错就不会再产生。

一般而言,人的过失虽然有好几百种,但归根究底,都是从心所起,若能心不动念,无私无欲,就不必逐样检讨名、利、色、货诸过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气所钟,邪念自然一尘不染,就像太阳当空,鬼魅尽消一般,这就是所谓“本立道生”之理。也是最正确的“心上改”之法。

因为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上修改,如斩毒树先断其根,则必枝叶尽落,就不必枝枝去剪,叶叶去摘。心上改之法,即在“治心”,妄念一动即觉察,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是最好的方法。若作不到这种高深的境界,则只好明理以改过。再办不到,就只好随事而禁。能“治心”并“明理”兼“禁过”,是再好不过的事。若只懂禁过,不明道理,不知治心,是笨拙的改过方法。 

因此发愿改过行善,最好能有亲朋提醒督促或请神鬼为鉴,一心忏悔,昼夜不得松弛,经过一段时日必有效验。到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智慧顿开,或处杂乱环境而不动心乱性,或见仇人而不怒反喜,或梦见吐出黑色的东西,或梦见圣贤提拔引接,或梦飞步太虚,以及种种罕见之胜迹妙景,这就表示消过灭罪,行而有证之象。但不可就此心满意足,自鸣得意,不再求进步。 

吾辈凡夫俗子,过失像刺猬身上之刺一般之多,若冷静思考。还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必是粗心大意,迷糊之人。

凡是罪孽深重之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无事烦恼,见到正人君子,则显出惭愧沮丧之状态,听到了真理大道则不高兴,有时施恩反招憎怨,或梦见一些颠颠倒倒的恶梦,甚至于经常发唠叨等……上列种种都是自作孽之相。为人若有了上述情况,应该即刻发愤图强,改过向善以免自误。

猜你喜欢
  心度第五十四·韩非
  气质·张载
  卷二十二·湛若水
  卷二·沈廷芳
  卷三十三·佚名
  卷三中·王天与
  卷五·佚名
  第5章 八佾篇第三(1)·孔子
  第3章 畅想曲·胡适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冯友兰
  卷二十一·佚名
  卷五百八十五·佚名
  唯识之名义·太虚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印光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二十卷·一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前集卷四·罗椅

    钦定四库全书 放翁诗选前集卷四 宋 罗椅 编 七言八句 柳林酒家小楼 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常自游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远涂始悟乾坤大晩节偏惊岁月遒记取清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出青楼 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

  • 卷一百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东湖居士集徐俯字师川洪州分宁人以父禧死事授通直郎绍兴初赐进士出身累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宻院事权参知政事有东湖集题顔鲁公画像公生开元间壮及天寳

  • 酬燕公出湖见寄·张说

    赵冬曦纶綍有成命,旌麾不可攀。 湘川朝目断,荆阙夕波还。 果枉东瞻唱,兴言夕放闲。 携琴仙洞中,置酒灉湖上。 芳景恣行乐,谪居忽如忘。 聚散本相因,离情自悲怅。 鸾翮非常戢,鹏天会昭旷。 永怀宛洛游,曾是弹冠望。

  • 本纪第八 和帝·萧子显

    和帝讳宝融,字智昭,高宗第八子也。建武元年,封随郡王,邑二千户。三年,为冠军将军,领石头戍军事。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为持节,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二年十一月,甲寅,长史萧颖胄杀辅国将军、巴

  • 通鉴问疑·刘羲仲

    通鉴问疑提要通鉴问疑一卷宋刘羲仲撰羲仲□州人秘书丞恕之长子宋史附见恕传末但称恕死后七年通鉴成追録其劳官其子羲仲(案宋史原本作义仲癸辛杂识亦作义仲均传写之误今改正)为郊社斋郎其始末则未详也史称司马光编次资治

  • 卷之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一一五七 贵州巡抚李庆棻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一五七 贵州巡抚李庆棻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一年十月十八日贵州巡抚臣李庆棻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有持论偏谬之处,钦奉谕旨由内廷量为删润改补,发交直省

  • 九六八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挖补填写《通鉴纲目续编》情形片(附清单)·佚名

    九六八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挖补填写《通鉴纲目续编》情形片(附清单)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遵旨查得尚书房所办挖捕填写《通鉴纲目续编》,宫内各处陈设十二部,俱已填写交进;圆明园、三山、热河、盘山等处陈设共三十二部

  • 殷浩传·房玄龄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县人。父殷羡,字洪乔,就任豫章太守时,京城人士托他带往豫章的书信达百余封。行至石头时,将所带书信尽投入水中,说:“沉下去的自沉,浮上来的自浮,殷洪乔不做送信的邮差。”其资质性情孤高如此。死时为光禄勋

  • 贵阳土司传·张廷玉

    贵阳府,以前称为程番长官司。洪武初年,明朝廷在此设置了贵州宣慰司,隶属于四川。永乐十一年(1413),将此地改为隶属贵州。成化十二年(1476),朝廷在此设置程番府。隆庆三年(1569),朝廷将程番府移为贵阳府,与宣慰司同在一个城内

  • 卷三百四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四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四裔宋太祖时赵普上御戎策曰夫御戎之道有三策焉前代圣人论之详矣缮修城垒依凭险阻训戎聚糓分屯塞下来则备戎去则勿追

  • 备高临第五十三·墨子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适人积土为高,以临吾城,薪土俱上,以为羊黔,蒙橹俱前,遂属之城,兵弩俱上,为之奈何?”子墨子曰:子问羊黔之守邪?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台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强弩之,技机

  • 瑞鹿先禅师·惠洪

    祖师名本先。生郑氏。温州永嘉人也。儿稚不甘处俗。去依集庆院沙门某。年二十五。为沙弥。诣天台国清寺。受满分戒。即造韶国师。服勤十年。住瑞鹿寺。足不历城邑。手不度财帛。不设卧具。不衣茧丝。卯斋终日。宴坐申

  • 第六則&nbsp;&nbsp;雲門十五日·胡兰成

    第六則雲門十五日舉:雲門垂語云: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自代云:日日是好日。此言是不問過去,也不問未來,而只問今天。日日是好日也不是已沒有了火氣的人過的納福的日子,而是天天都在於死生成敗的出邊出沿。

  • 荥阳外史集·郑真

    明代诗文别集。100卷。郑真撰。郑真是元代学者郑觉民(字以道)之子,明代洪武四年(1371)乡试第一,授临淮教谕。早年与宋濂齐名,但一生偃蹇,名位不显,其集流传很少。《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将其编入别集类,但《

  • 本草简要方·张宗祥

    芦沟桥事变之后。予方旅居汉口。二十七年秋。入桂林。寇祸日深。武汉又陷。欧战未起。国步之危。甚于累卵。有数门人过桂。知予生活艰苦。问此后出处。予曰。如果国不幸而亡。亭林船山所不敢学。我其以青主先生为归乎

  • 道德真经集义·刘惟永

    二十卷。元刘惟永、丁易东合撰。刘惟永,字月屋,元道士,任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赐号凝远大师。与丁易东合撰《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道德真经集义》三十一卷,今存十七卷。此书原题“凝远大师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观事刘惟永编

  • 波斯教残经·佚名

    波斯教残经由敦煌莫高窟发现,是藏经洞藏本,今归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编入佚籍丛残十五。残写经一卷,前半已缺,佚后半完好。然无后题,吾友临川李君证刚翊灼,以其中专阐明明暗之旨,证以景教三威蒙度赞有合处。遂定为景教经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