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贵言第三十一

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钩;楚柘质劲,必资榜檠以成弴弓;人性虽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榜檠者,矫不正也;善言者,正不善也。

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发拙于自理,必假栉以修束;心暗于自照,则假言以策行。面之所以形,明镜之力也;发之所以理,玄栉之功也;行之所以策,善言之益也。镜栉理形,其惠轻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悦镜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心;人皆欲栉之理其发,不愿善言之理其情,是弃重德而采轻功,不亦倒乎?为衣冠者,己手不能,则知越乡借人以制之;至于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处其身轻,而于冠重,不亦谬乎?

君子重正言之惠,贤于轩璧之赠,乐闻其过,胜于德义之名。故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季路抱五慎之诫,赵盈佩九言之箴。以此观之,轩璧之与田邑,岂能与善言齐价哉!

夫桓侯不采越人之说,卒成骨髓之疾;吴王不听枚乘之言,终受夷灭之祸。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身之将败者,必不纳忠谏之言。故临死者,谓无良医之药;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而不听善言,是耳聋也,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

是以明者纳规于未形,采言于患表,从善如转圜,遣恶如去仇,正音日闻于耳,祸害逾远于身。昔尧设招谏之鼓,舜树诽谤之术,汤立司过之士,武王置诚慎之鼗。以圣哲之神鉴,穷机洞微,非有毫厘之谬也,犹设广听之术,开嘉言之路,岂不贻厥将来,表正言之益耶?以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

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君子若能听言如响,从善如流,则身安南山,德茂松柏,声振金石,名流千载也。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一(昭二十四年,尽二十五年)·孔颖达
  千乘第六十八·戴德
  中庸集编卷下·真德秀
  第十九章 23·辜鸿铭
  卷一百八十五·秦蕙田
  卷五十八·朱熹
  第九 权篇 4·王诩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佚名
  西归直指卷二·周梦颜
  大雲初分增长健度第三十七之一·佚名
  首楞严经玄义卷上(并序)·智旭
  行状·虚舟普度
  告全国佛教徒代表·太虚
  阅“相见别种辨”·太虚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原序·魏庆之

      诗之有评,犹医之有方也。评不精,何益于诗;方不灵,何益于医!然惟善医者能审其方之灵,善诗者能识其评之精,夫岂易言也哉!诗话之编多矣,《总龟》最为踈驳,其可取者惟《苕溪丛话》;然贪多务得,不泛则冗,求其有益于诗者,如披砂简金,闷

  • ●録鬼簿序·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诎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

  • 王仲元·隋树森

    王仲元,杭州人。元后期北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据《录鬼簿》载,他与钟嗣成相交有年,熟稔非常。据孙楷第《元曲家考略》:元人《图绘宝鉴》上有关于王仲元的介绍,称其擅长花鸟工笔,兼善小景之作,“用墨之法

  • “你指着太阳起誓”·闻一多

    你指着太阳起誓,叫天边的寒雁 说你的忠贞。好了,我完全相信你, 甚至热情开出泪花,我也不诧异。 只是你要说什么海枯,什么石烂…… 那便笑得死我。这一口气的工夫 还不够我陶醉的?还说什么“永久”? 爱,你知道我只有一口气的贪

  • 吴激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吴激(?——1142)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吴栻子,米芾婿。宣和四年(1122)至钦宗靖康二年(1127)间,使金被留,仕至翰林待制。皇统二年(1142)出知深州(今河北深县),到官三日卒。《金史》卷一二五有传。工诗文,书法俊逸,绘

  • 卷十·本纪第十·柯劭忞

      ○世祖四   十五年春正月辛卯,阿老瓦丁率所部戍斡端城。己亥,以诸路州县管民官兼领收括阑遗,若官吏隐匿及擅易马匹、私配妇人者,没其家。禁买卖江南良家子女。丙午,万户秃满答儿、郝札刺不花等克泸州。庚戌,东川副都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三○七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皇明实纪》《徧行堂集》并椎碎澹归碑石折·佚名

    三○七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皇明实纪》《徧行堂集》并椎碎澹归碑石折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大学士 仍管两广总督 昭信伯臣李侍尧、广东巡抚臣德保跪奏,为钦奉谕旨,委员查办,恭折覆奏事。窃臣等于乾隆四十年十

  • 绎史卷七十四·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子产相郑【竝载诸臣兴废 邓析附】左传【襄公五年】夏郑子国来聘通嗣君也 【七年】郑僖公之爲大子也于成之十六年与子罕适晋不礼焉又与子丰适楚亦不礼焉及其元年朝于晋子丰欲愬诸晋而废之子罕止之及

  • 道童传·宋濂

    道童,高昌人,自号石岩。性情深沉寡言,因出身于官宦世家而授直省舍人。后调任信州路总管,又改为平江路总管。至正元年(1341)任大都路达鲁花赤,出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刚召回京任中书省参政不久,又出任江浙行省右丞,升本省平章

  • 孟子集注大全卷六·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孟子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集注大全巻六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笏轩熊氏曰七章言出处之道二章言仁政一章言异端】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

  •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梁漱溟

    &ldquo;人生态度&rdquo;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ldquo;出世&rdquo;与&ldquo;入世&rdquo;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我们仔细

  • 佛地经论卷第四·佚名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经曰。又如空中种种色相现生现灭。而此虚空无生无灭。如是如来净法界中。诸智变化利众生事。现生现灭。而净法界无生无灭。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遍

  • 净土或问·惟则

    元 天如则著净土或问序参禅余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禅主见性。佛念离尘。窃谓念佛一门实为禅教共履之通途。亦士庶同游之捷径。可不信哉。世之学者参禅有禅病。作佛有佛魔。秖缘去圣时远。源流异别比比有之。孰能遏

  • 卷第十九·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十九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袁州杨歧方会禅师郡之宜春冷氏子。少警敏。及冠不事笔砚。系名征商课。最坐不职。乃宵遯入瑞州九峯。恍若旧游。眷不忍去。遂落发。每阅经心融神会。能折节扣参老宿。慈明

  • 野草·鲁迅

    散文诗集。鲁迅著。北平北新书局1927年出版。除《题辞》外,收《秋夜》、《影的告别》、《雪》、《好的故事》、《过客》等二十三篇散文诗,均作于1924年至1926年间。这些作品真实地表现了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阵

  •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佚名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唐·裴铉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唐玄宗时裴铉撰。多引《真诰》。述存神、清心、祝咒、按摩、沐浴、宝神、服气等养生法。

  • 弘光实录钞·佚名

    四卷。题古藏室史臣撰。《弘光室录钞》以邸抄为蓝本,记南明福王一朝大政事,起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立于南京,迄于左懋第出使议和,被清所杀,及袁继成被执。书中记有许多弘光朝重要事件,如马士英、阮大铖当道,史可法督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