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仁義法第二十九

  《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矣。仁之於人,義之與我者,河不察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義設人。詭其處而逆其理,鮮不亂矣。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凡以暗於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是故《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昔者晉靈公殺膳宰以淑飲食,彈大夫以娛其意,非不厚自愛也,然而不得為淑人者,不愛人也。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仁者,愛人之名也。 ,《傳》無大之之辭。自為追,則善其所恤遠也。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則弗美。未至豫備之,則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蚤而先之,則害無由起,而天下無害矣。然則觀物之動,而先覺其萌,絕亂塞害於將然而未形之時,《春秋》之志也,非堯舜之智,知禮之本,孰能當此?故救害而先知之,明也。公之所恤遠,而《春秋》美之。詳其美恤遠之意,則天地之間然後快其仁矣。非三王之德,選賢之精,孰能如此?是以知明先,以仁厚遠。遠而愈賢、近而愈不肖者,愛也。故王者愛及四夷,霸者愛及諸侯,安者愛及封內,危者愛及旁側,亡者愛及獨身。獨身者,雖立天子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無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春秋》不言伐梁者,而言梁亡,蓋愛獨及其身者也。故曰仁者愛人,不在愛我,此其法也。義雲者,非謂正人,謂正我。雖有亂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謂義?昔者楚靈王討陳蔡之賊,齊桓公執袁濤涂之罪,非不能正人也,然而《春秋》弗予,不得為義者,我不正也。闔廬能正楚蔡之難矣,而《春秋》奪之義辭,以其身不正也。潞子之於諸侯,無所能正,《春秋》予之有義,其身正也,趨而利也。故曰義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夫我無之求諸人,我有之而誹諸人,人之所不能受也。其理逆矣,何可謂義?義者,謂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後可以稱義。故言義者,合我與宜,以為一言。以此操之,義之為言我也。故曰有為而得義者,謂之自得;有為而失義者,謂之自失。人好義者,謂之自好;人不好義者,謂之不自好。以此參之,義,我也,明矣。是義與仁殊。仁謂往,義謂來,仁大遠,義大近。愛在人謂之仁,義在我謂之義。仁主人,義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此之謂也。君子求仁義之別,以紀人我之間,然後辨乎內外之分,而著於順逆之處也。是故內治反理以正身,據禮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寬製以容眾。孔子謂冉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後加教。”語樊遲曰:“治身者,先難後獲。”以此之謂治身之與治民,所先後者不同焉矣。《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先飲食而後教誨,謂治人也。又曰:“坎坎伐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先其事,後其食,謂治身也。《春秋》刺上之過,而矜下之苦,小惡在外弗舉,在我書而誹之。凡此六者,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且《論》已見之,而人不察,不攻人之惡,非仁之寬與?自攻其惡,非義之全與?此謂之仁造人,義造我,何以異乎?故自稱其惡謂之情,稱人之惡謂之賊;求諸己謂之厚,求諸人謂之薄;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是故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為禮不敬也。為禮不敬,則傷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弗親則弗信,弗尊則弗敬。二端之政詭於上,而僻行之則誹於下,仁義之處可無論乎?夫目不視弗見,心弗論不得。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雖有聖人之至道,弗論不知其義也。

猜你喜欢
  第六十三卦 既济 水火既济 坎上离下·佚名
  卷四十七(昭十四年,尽十六年)·孔颖达
  浮邱子卷七·汤鹏
  卷八四·邱濬
  卷四二·邱濬
  二程子抄释卷二·吕柟
  ●自序·袁袠
  卷二十一·孔颖达
  第二十五卦:《无妄卦》·佚名
  提要·敖继公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三   極言·王明
  庄公·庄公二十年·左丘明
  卷上·佚名
  大乘止观序·智旭
  读伦理学原理感言·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五·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十五     元 方回 编暮夜类 道途晚归斋阁夜坐眺暝色数长更诗思之幽致尤见於斯 五言【五十首】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

  • 评诗格·李峤

    [唐] 李峤撰○诗有九对一曰切对。二曰切侧对。三曰字对。四曰字侧对。五曰声对。六曰双声对。七曰双声侧对。八曰叠韵对。九曰叠韵侧对。切对一。谓象物切正不偏枯。切侧对二。诗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rdq

  • 列传第四 羊祜 杜预(杜锡)·房玄龄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祖续,仕汉南阳太守。父[A155],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尝游汶水之滨,遇父老谓之曰:“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

  • 卷三·庞元英

      上御大庆殿会朝,始用新仪。开大庆门,张旗帜。兵部设黄麾仗五千人,夹门填街。太仆列五辂,殿中省舆辇伞扇。又复故事,陈天下贡物。百官冠服,分为七等,皆有司新制。不佩剑,不脱屦舄。中书侍郎押方镇表案,中书令读。给事中押祥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七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八年五月乙巳朔○丙午夏至 大祭 地于 方泽遣公朱应槐侯陈应诏都御史孙玮侍郎萧云举各行礼○部奏辽虏自长定堡得利垂延辽阳乘辽河旱涸易渡聚众烂蒲河等处督抚按道诸臣戒严坚璧清野适西兵三千以援辽至猝搏战

  • 第四五三谕光绪十二年五月二十日一二二三○--三·佚名

    新竹县正堂方,发给谕戳与三叉河总理杨德友钦加五品衔、埔里分府、署理新竹县正堂方为给发谕戳事。缘据竹南二保三叉河职员赖元发等,禀举杨德友,明达庶务,秉正勤劳,堪充三叉河总理额缺,取结,佥请前来。据

  • 卷二·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二 唐 张守节 撰 夏本纪第二        史记二 夏禹【夏者帝禹封国号也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名曰文命【帝王纪云父鲧妻修已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

  • 卷八·请恤清单·丁曰健

    谨将先后剿办戴逆等案内阵亡伤毙台湾水陆文武员弁、各营兵丁同郡局、嘉、彰等处义勇并南、北路屯番暨殉难之义首、幕丁等查明,敬缮清单,恭呈御览。计开:补用同知潘恭赞:该员在浙江随同克复遂、松、宣、处各

  • 甲申传信卷录十·钱士馨

    使臣碧血苌宏之事周王忠于公室。以党于范氏,晋人封而杀之。藏其血,三年而成碧。此忠之所由积也。左先生之北使也,执节类苏属国、抗议类富郑公、从容类文信国,卒以见戮。呜呼!国家养士三百年,而能以诗礼之泽,对扬祖宗于地下者

  • 卷第九·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九〈起養老六年正月、盡神龜三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日本根子瑞淨足姫天皇中〈元正天皇 第■四〉六年春正月癸夘朔。天皇不受朝。詔曰。朕以不

  • 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晏婴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

  • 五阴分别现止章第四·佚名

    所然持甘露种浇五盛阴。为五阴薪从慧明卻坏恶火。从三界礼我施礼。为持甘露灭三毒者,从五阴钻所生随应。持智慧意灭恶火意。三界中尊敬者,我亦尊敬意叉手。自从慧智力慧者自得。如自得知佛便教弟子所说应行。听说从是意

  • 卷三·佚名

    △不退转品第四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头面著地礼佛双足。面白佛言大圣世尊,已说菩萨五种发心。修行大乘得不退转。然大悲心云何发起云何修行。唯愿如来哀愍有情广为宣说。利益安乐诸众生故。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

  • 論議品第八·欧阳竟无

      〈以上決擇分〉   十二分論議.如來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名摩呾履迦。二藏論藏精別經義.名阿毗達   磨。然弟子自證無倒顯示諸法體相.亦名摩呾履迦。是故釋經論唯有一體.所謂鄔   波第鑠體是也.宗經論則有二體.

  •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佚名

    (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大菩萨众八千人俱。尔时王舍城中。有淫女。女名胜金色光明德。彼女宿世善根因

  • 江西舆地图说·赵秉忠

    地理图说。明赵秉忠撰。一卷。秉忠字季卿。万历状元,官翰林、礼部尚书。此为《纪录汇编》卷二百八之单编图说并存。分载五道、十三郡、七十七邑、十四卫所,略述其地理沿革、位置、经济状况、设防情况,标明其繁荣、险要程

  • 海国四说·梁廷枏

    十五卷。清梁廷楠(1796—1861)撰。梁廷楠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咸丰年间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通史学,善诗文,精音律,并颇注意研究西方国家政治情况。曾赞助林则徐、邓廷桢禁烟,支持广东反对英军入城的斗争。其

  • 大岳志·方升

    一卷。明方升撰。方升,生平不详。大岳,又名太岳、太和山。即湖北均州之武当。相传为玄武修真之地。其崇奉自元代始。山上有五座名石碑。一为崇封真武诰碑。一为揭徯斯所撰宫碑。一为揭徯斯所撰瑞应碑。其余两座为戒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