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六 论语二十八

  ◎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章

  问"焉用彼相"。曰:"看'扶持'两字,恐只是相瞽者之义。旧见一人亦如此说。"又问"相夫子"之义。曰:"相,亦是赞相之义。瞽者之相,亦是如此。"〔〈螢,中"虫改田"〉〕

  问:"集注,颛臾'在鲁地七百里之中',从孟子'百里'之说,则鲁安得七百里之地?"曰:"七百里是礼记如此说,封周公曲阜之地七百里。如左传也有一同之说,某每常疑此处。若是百里,无此间龙溪漳浦县地,又如何做得侯国,如何又容得颛臾在其中?所谓'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其势必不止於百里。然此处亦难考究,只得且依礼记恁地说。"〔宇〕砥录云:"周礼国语皆说五百里。礼记说七百里。若如孟子说百里,则未若今之一邑,何以为国?又如何容得一个颛臾在肚里?"

  问:"诸家多把'虎兕'喻季氏,'龟玉'喻公室,是否?"曰:"文义未有此意。且是答他'二臣者皆不欲'之意。虎在山上,龟玉在他处,不干典守者事。今在柙中走了,在椟中毁了,便是典守者之过。上面冉求分疏,言'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责他,以比典守者之过。此伐颛臾,实二子与谋之过。答问间方且随话恁地说,未说到季氏、公室处,不必又生枝蔓。"仲思问:"独责求,何也?"曰:"想他与谋较多,一向倒在他身上去,亦可知也。"〔宇〕

  问:"'萧墙','萧'字为义如何?"曰:"也不曾考究。但据旧说云,诸侯至屏内,当有肃敬之意,亦未知是否。"〔焘〕

  益者三乐章

  问"乐节礼乐"。曰:"此说得浅,只是去理会礼乐。理会得时,自是有益。"〔焘〕

  味道问"损者三乐"。曰:"惟宴乐最可畏,所谓'宴安酖毒'是也。"〔时举〕

  问:"'三者损益相反'。'佚游则傲惰而恶闻善',如何与'乐道人之善'相反?"曰:"'乐道人之善',则心常汲汲於好善。若是佚游,则是放荡闲过了日子,虽所损稍轻,亦非是小胏。"又问:"'乐道人之害',则有勉思企及之意。佚游,则一向懒惰,无向善之心。此所以见其相反。"曰:"三者如骄乐,只是放恣侈靡最害事。到得宴乐,便须狎近小人,疏远君子。"〔贺孙〕

  侍於君子有三愆章

  问:"'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莫是未见事实否?"曰:"'未见颜色',是不能察言观色。"曰:"如此,则颜色是指所与言者。"曰:"向时范某每奏事,未尝看著圣容。时某人为宰相,云:'此公必不久居此。'未几,果以言不行而去。人或问之。云:'若看圣容,安能自尽其言?'自是说得好。但某思之,不如此。对人主言,也须看他意思是如何,或有至诚倾听之意,或不得已,貌为许可。自家这里也须察言观色,因而尽诱掖之方。不可汎然言之,使泛然受之而已。固是有一般小人,伺侯人主颜色,迎合趋凑,此自是大不好。但君子之察言观色,用心自不同耳。若论对人主要商量天下事,如何不看著颜色,只恁地说将去便了!"〔贺孙〕

  君子有三戒章

  或问君子三戒。曰:"血气虽有盛衰,君子常当随其偏处警戒,勿为血气所役也。"因论血气移人,曰:"疾病亦能移人。吕伯恭因病后读'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忽有见,遂一意向这下来。"〔大雅〕

  问注引范氏说血气、志气之辨。曰:"到老而不屈者,此是志气。"〔时举〕

  问:"'君子有三戒'章,谢曰:'箪食豆羹,呼尔而与之,有所不就;蹴尔而与之,有所不屑。此非义心胜,血气壮故也。'恐是义心之胜,非血气之壮。谢又曰:'万锺与不得则死,远矣。有不辨礼义而受之者,血气衰故也。'恐是不辨礼义则受,奚必血气之衰?"曰:"谢说只是伤急,阙三数字。当云:'此非特义心自胜,亦血气之壮故也。'盖血气助得义心起来。人之血气衰时,则义心亦从而衰。夫子三戒,正为血气而言。"又问:"谢氏以血气为气质。"曰:"气,只是一个气。便浩然之气,也只是这个气,但只是以道义充养起来。及养得浩然,却又能配助义与道也。"〔必大〕

  君子有三畏章

  "畏天命"三字好。是理会得道理,便谨去做,不敢违,便是畏之也。如非礼勿视听言动,与夫戒慎恐惧,皆所以畏天命也。然亦须理会得天命是恁地,方得。〔焘〕

  问:"'大人',是指有位者言之否?"曰:"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皆谓之'大人'。"问:"此三句,要紧都在'畏天命'上。"曰:"然。才畏天命,自是於大人、圣言皆畏之。"问:"固是当先畏天命,但要紧又须是知得天命。天命即是天理。若不先知这道理,自是懵然,何由知其可畏?此小人所以无忌惮。"曰:"要紧全在知上。才知得,便自不容不畏。"问:"知有浅深。大抵才知些道理,到得做事有少差错,心也便惕然。这便见得不容於不畏。"曰:"知固有浅深。然就他浅深中,各自有天然不容已者。且如一件事是合如此,是不合如此,本自分晓。到临事又却不如此,道如此也不妨,如此也无害,又自做将去。这个是虽知之而不能行。然亦是知之未尽,知之未至,所以如此。圣人教人,於大学中劈初头便说一个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最是要知得至。人有知不善之不当为,及临事又为之,只是知之未至。人知乌喙之杀人不可食,断然不食,是真知之也。知不善之不当为,而犹或为之,是特未能真知之也。所以未能真知者,缘於道理上只就外面理会得许多,里面却未理会得十分莹净,所以有此一点黑。这不是外面理会不得,只是里面骨子有些见未破。所以大学之教,使人即事即物,就外面看许多一一教周遍;又须就自家里面理会体验,教十分精切也。"〔贺孙〕洛录云:"味道问:'"畏天命"是个总头否?'曰:'固是。人若不畏这个道理,以下事无缘会做得。'又问:'若不知得这个道理,如何会畏?'曰:'须是先知得,方会畏。但知得有浅深,工夫便随深浅做去。事事物物皆有个天命。若知得尽,自是无所不畏,惟恐走失了。'"

  君子有九思章

  问"九思"。曰:"不是杂然而思。当这一件上,思这一件。"〔〈螢,中"虫改田"〉〕

  或问"君子有九思"。曰:"公且道,色与貌,可以要得他温,要得他恭。若是视听,如何要得他聪明?"曰:"这只是意诚了,自会如此。"曰:"若如公说,都没些事了,便是圣人教人意思不如此。有物必有则。只一个物,自各家有个道理。况耳目之聪明得之於天,本来自合如此,只为私欲蔽惑而失其理。圣人教人,不是理会一件,其馀自会好。须是逐一做工夫,更反复就心上看,方知得外面许多费整顿,元来病谤都在这里。这见圣人教人,内外夹持起来,恁地积累成熟,便会无些子渗漏。如公所说意诚,便都无事。今有人自道心正了,外面任其箕踞无礼,是得不得?亦有人心下已自近正,外面视听举止自大段有病痛,公道如何视会明,听会聪?也只是就视听上理会。'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如有一件可喜底物事在眼前,便要看他,这便被他蔽了。到这时节,须便知得有个义理,在所可喜,此物在所不当视。这便是见得道理,便是见得远,不蔽於眼前近底,故曰'视远惟明'。有无益之言,无稽之言,与夫谄谀甘美之言;有仁义忠信之言。仁义忠信之言,须是将耳常常听著;那许多不好说话,须莫教他入耳,故曰'听德惟聪'。"〔贺孙〕

  问:"程子曰:'九者各专其一。'"曰:"专一者,非杂然而思也。"或曰:"是'主一'之义否?"曰:"然。"又云:"'忿思难。'如'一朝之忿,忘其身,及其亲',此不思难之故也。"〔焘〕

  见善如不及章

  "行义以达其道",所行之义,即所达之道也。未行,则蕴诸中;行,则见诸事也。〔焘〕

  问:"'行义以达其道',莫是所行合宜否?"曰:"志,是守所达之道;道,是行所求之志。隐居以求之,使其道充足。行义,是得时得位,而行其所当为。臣之事君,行其所当为而已。行所当为,以达其所求之志。"又问:"如孔明,可以当此否?"曰:"也是。如'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是'隐君以求其志'。及幡然而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是'行义以达其道'。"蜚卿曰:"如漆雕开之未能自信,莫是求其志否?"曰:"所以未能信者,但以'求其志',未说'行义以达其道'。"又曰:"须是笃信。如读圣人之书,自朝至暮,及行事无一些是,则曰:'圣人且如此说耳!'这却是不能笃信。笃信者,见得是如此,便决然如此做。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学者须是笃信。"骧曰:"见若卤莽,便不能笃信。"曰:"是如此,须是一下头见得是。然笃信又须好学,若笃信而不好学,是非不辨,其害却不小。既已好学,然后能守死以善其道。"又问:"如下文所言,莫是笃信之力否?"曰:"既是信得过,危邦便不入,乱邦便不居;天下有道便不隐,天下无道便不见,决然是恁地做。"〔骧〕

  问:"'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上一截是进德之事,下一截是成德之事。兼出处有非人力所能为者,故曰'未见其人'。"曰:"公只管要妆两句恁地好,做甚么?这段紧要却不在'吾见其人','未见其人'上。若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与'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这几句意思涵泳,是有多少意思!鲍看文字有个病,不只就文字里面看,却要去别生闲意。大抵看文字,须是只就他里面看,侭有意思。公今未见得本意是如何,却将一两句好言语,裹了一重没理会在里面,此是读书之大病。须是且就他本文逐字剔碎了,见这道理直透过,无些子窒碍,如此,两段浅深自易见。"〔贺孙〕

  问:"杨氏引'达可行於天下'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问以为未稳,何也?"曰:"解经当取易晓底句语解难晓底句,不当反取难晓底解易晓者。'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此两句本自易理会。今引'达可行於天下'解之,则所引之句反为难晓。'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横渠所谓:'必德覆生民而后出,伊吕是也。'若只是泽被一国,道行一乡,此人亦不轻。出谓之天民者,盖谓不是寻常之人,乃天之民耳。天民之云,亦犹曰'天下之善士'云尔,与'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者又不同。"〔必大〕

  《朱子语类》 宋·朱熹

猜你喜欢
  景公筑长庲台晏子舞而谏第十二·晏婴
  春秋阙如编卷六·焦袁熹
  提要·毛奇龄
  卷四·卫湜
  卷一百十·山井鼎
  第20章·老子
  卷四十·李光地
  卷五·梁益
  卷四十二·王天与
  (十三)朱子论心之诚·钱穆
  卷一百七十五·佚名
  卷九(竺法护译)·佚名
  兜沙经全文·佚名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智旭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江顺诒

    ◎七曰境○诗词曲意境各不同王阮亭云:“或问诗词分界,余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诒]案:会真记之“碧云天,黄

  • 讽谕一 古调诗五言 凡六十四首·白居易

    贺雨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二年戮李锜,不战安江东。顾惟眇眇德,遽有巍

  • ●明朝小史卷一 洪武纪·吕毖

    ○土地移庙 帝生于旰■〈日台〉县灵迹乡土地庙,生时夜有神光烛天。明日庙忽移置东路百余家,今其地方丈许不生草。 ○红罗幛 帝生,取河水澡浴,忽有红罗浮来,遂取衣之,所居遂号“红罗幛”。 ○薛家洼 帝初渡江,至采

  • 卷三·陈继儒

    宋王素为谏官,言人材难得,无事之时,当为朝廷爱惜。程明道为御史,告君曰:“使臣拾遗补过则可,若搜索臣下短长以沽直名,臣不能也。”我朝陈尚书寿,性孤特,不矫讦,在谏垣指陈时政得失无隐,然尝曰:“吾父戒弗作刑官,刑

  • 郑成功传·佚名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代领其众。崇祯初,因巡抚熊文灿请降,授游击将军;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芝龙有弟三:芝虎、鸿逵、芝豹。芝虎与刘香搏战死。鸿逵初以武

  • ●序·陈康祺

    余家守藏书,性嗜杂览,童迄今,废读之日殆可指数。学未小成,辄喜弄翰。弱冠已前,坛坫角逐,摹揣韵格,捃猎华腴,夙所诵习。盖徒以自泽其文,而懵于大义,谬获名誉,旋亦悔之。既又研究训故,温习经谊。举凡乾嘉巨儒,东南耆硕,号为汉学,演鬯

  • ●卷一·朱彭寿

    ◎圣寿迈古历代帝王御宇至五十年者,史册即不多觏。羲农之后,帝临魁八十年,帝承 六十年,帝榆罔五十五年,黄帝轩辕氏一百年,少吴金天氏八十四年,颛顼高阳 氏七十八年,帝喾高辛氏七十年,唐尧七十二年,又命舜摄位二十八年而殂,虞 舜

  • 东家杂记卷上·孔传

    宋孔传编姓谱昔契以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而赐姓子氏至周成王时以商之帝乙长子微子启国于宋启卒立其弟微仲衍微仲衍生宋公稽宋公稽生丁公申丁公申生愍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

  • 敬乡录卷十二·吴师道

    元 吴师道 撰王师古字唐卿金华人绍兴甲戌进士尝为南剑州学教授刋龟山遗书守九江建拙堂于濓溪祠侧歴仕州县皆有治绩除广东提防刑狱卒有文集及资治通鉴集义八十卷吕忠公志墓子【谦之恭之益之观之象之涣之节之】王益之

  • 第四十卦 解 雷水解 震上坎下·佚名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 有攸往,夙吉。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 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义大矣哉!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 尚书句解卷十三·朱祖义

    元 朱祖义 撰文侯之命第三十【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文侯扞王于艰有大功平王锡之以秬鬯圭瓉故作此篇】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瓉【晋文侯乃唐叔之后也名仇字义和薨谥文侯有功王室平王予之以秬鬯圭瓉使得祭祀此诸侯之盛

  • 卷二十七·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七易二纲领下问易曰圣人作易之初盖是仰观俯察见得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隂一阳之理有是理则有是象有是象则其数便自在这里非特河图洛书为然盖所谓数者祗是气之

  • 庄公·庄公七年·左丘明

    【经】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秋,大水。无麦、苗。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传】七年春,文姜会齐侯于防,齐志也。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秋,无麦苗,不害嘉谷也。

  • 阴符经玄解正义·闵一得

    (清)闵一得撰古书隐楼藏书本 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阴符经玄解者,范一中所着,名曰玄解而义不轨于正,遗误非细,故述本经之义以正之。一得亦深惧饶舌之罚,惟是阴符经注凡数十家,各有玄义,何敢敢轻议而谓是,的解则未能治于心

  • 跌打损伤回生集·胡青昆

    《跌打损伤回生集》三卷。卷一论述伤损的机理、治法及方药;卷二论述伤损的治则及其方药;卷三为治疗伤损的各种方法及方药。

  • 三家医案合刻·吴金寿

    清吴金寿辑。三种,附二种。五卷。金寿有 《温热赘言》 已著录。此书包括清代苏州著名医家叶桂《叶天士医案》一卷、缪遵义《缪宜亭医案》一卷、薛雪《薛生白医案》一卷。附《医效秘传》一卷、《温热赘言》一卷。三家

  • 百花野史·佚名

    《百花野史》又称《百花魁》,初醒斋藏板。一笑主人生平无考。此书现有孤刻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因绝大部分采自《欢喜冤家》,故可据以作校。此部份文字,乃抄自《欢喜冤家》,连人名都没更动。比较其他改编自《

  • 廿一史弹词·杨慎

    明代弹词作品。又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杨慎著。两卷,分为十段,用浅近文言写成。作品以正史所记事迹为题材,叙述历代的变迁兴替。清代张三异为此书作了评注,发解它的宗旨说,杨慎“止借里谣巷咏,以抒其吊古谈今之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