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言義疏附錄二 法言補釋

  劉師培

  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學行篇。)

   李注云:「駕,傳也。」案:駕說猶淮南子所謂騰詞。淮南繆稱訓云:「子產騰辭。」高注云:「騰,傳也。」而說文亦說騰為傳。騰、駕二字義同。

  羿、逢蒙分其弓。(同上。)

   俞氏樾曰:「分讀為焚。」案:俞說非。說文訓分為別,引伸之則為離析之義。莊子漁父篇:「遠哉!其分於道也。」司馬彪注云:「分,離也。」素問五常政大篇云:「分潰癰腫。」王砅注云:「分,裂也。」則羿、逢蒙分其弓猶言裂其弓耳,不必改「分」為「焚」也。

  有教立道,無心仲尼;有學術業,無心顏淵。或曰:「立道,仲尼不可為思矣。術業,顏淵不可為力矣。」曰:「未之思也,孰禦焉?」(同上。)

   音義云:「天復本『無心』並作『無止』。」俞氏樾從之,謂:「立道不止,則為仲尼;述業不止,則為顏淵也。」(俞讀「術」為「述」,是也。)案:「無心」當作「無止」,是也。而俞氏所解則非。無止仲尼,猶言有教立道者不獨仲尼也;無止顏淵,猶言有學術業者不獨顏淵也。「無止」與「豈惟」同,故或人以為難,謂「立道仲尼,不可為思;術業顏淵,不可為力。」其意無非謂聖賢不可躋及耳。揚子答之,則「學未之思也,孰禦焉」,「孰禦」上疑脫一「思」字,言果其能思,雖欲為仲尼,無禦之者。所以申明上文「無止仲尼」之語,言欲為仲尼,祇在能為。非仲尼之後無仲尼也。

  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乎?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於勸也。」(吾子篇。)

   案:「勸」字不可解,當讀為「倦」。古「卷」字作「倦」,(漢書嚴助傳:「士卒罷倦。」即罷倦也。)卷、雚古通。莊子天運篇云:「淫樂而勸。」「勸」即「倦」字。此文亦然。禮記樂記云:「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即此文「倦」字之確解。蓋揚子之意以為賦詞僅可施於諷誦,舍諷誦而外,則令人觀之思臥矣。

  綠衣三百,色如之何矣?紵絮三千,寒如之何矣?(同上。)

   李注云:「綠衣雖有三百領,色雜,不可入宗廟。」案:色字與寒字對文,則必為誤字,疑「色」當作「炎」。(毛詩傳云:「炎,熱氣也。」爾雅釋訓云:「炎炎,薰也。」)炎字古與燄通。(左傳莊十四年「其氣燄以取之」,漢書五行志作「炎」。)燄字從●,色字篆文之形與●字相近,故由●字誤為色字,實則●字即炎字也。綠衣者,衣之豐厚者也;(綠訓為飾,見爾雅注。)紵絮者,物之單薄者也。故綠衣不宜於煖,紵絮不宜於寒,二語為對文。李注失之。

  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則亦勤且憂乎?(修身篇。)

   案:此「勤」字當訓為苦。本書先知篇:「或問民所勤。」注云:「勤,苦也。」此文勤字與彼義同。

  熒魂曠枯,糟莩曠沈。(同上。)

   李注云:「莩,熟也。」柳注以「糟」為「精」之誤,而訓莩為目精之表。俞氏樾曰:「熒魂以喻輕清之氣,糟莩以喻重濁之氣。糟者酒之汁,莩者米之皮也。其輕清者日以枯,其重濁者日以沈,斯盲矣。」案:眾說均非。惟柳改「糟」為「精」,則其說甚確。淮南子俶真訓云:「夫人之事其神而嬈其精營,慧然而有求於外,此皆失其神明,而離其宅也。」精營二字正此文「熒魂精莩」之的解。(高注以「營慧」連文,失之。)「熒」當作「營」,老子云:「載營魄。」注云:「神之常居處也。」法言之「熒魂」,即老子之「營魄」。(素問調經論云:「取血於營。」與老子「營魄」同義。)蓋神之養於中者謂之營,神之顯於外者謂之精。凡從孚聲之字均含有外字之義。(如「浮」字、「郛」字、「烰」字之類是。)精莩者,精之浮露於外者也。柳注以為目皮,失之矣。考揚子此文,蓋以神之內蓄者日以枯,神之外著者日以沈,(沈即消減之義。)則其智日昏。以此為學,是皆冥行索途也。(熒、營古通。淮南原道篇:「精神亂營。」注云:「營,惑也。」漢書禮樂志云:「以營亂富貴者之耳目。」注云:「營猶回繞也。」案:亂營、營亂,與莊子齊物論「黃帝之所聽熒」、史記孔子世家「以匹夫而熒惑諸侯」之「熒」字同義,則「熒」字當作「營」。此熒、營古通之證也。)

  其為外也肅括。(同上。)

   李注云:「括,法也。」案:薛君韓詩章句云:「括,約束也。」則括即約束之義,與肅字略同。(說文:「括,絜也。」案:絜亦約束之義。)

  惟聖人為可以開明,它則苓。(問道篇。)

   「苓」字義不可通。宋咸以為「蒙」字之誤。吳秘曰:「苓,苓耳也。苓耳徒有其名,而無聆聞之實。」俞氏樾曰:「苓讀為笭。說文:『笭,車笭也。』釋名:『笭橫在車前,織竹作之,孔笭笭也。』此言惟聖人可以開明,其他則如車笭,言所見者小也。」案:宋、吳之說固非,俞說亦穿鑿。開明為智字之義,則苓字必當愚昧之義。古字「令」與「民」通。說文:「笢,竹膚也。從竹,民聲。」而儀禮士喪禮作「靲」,此其確證,則「苓」當作「民」。鄭注:「民,冥也。」春秋繁露:「民者,暝也。」賈子新書:「民之謂言萌也,萌之謂言盲也。」荀子注云:「民泯無所知。」則揚子所謂「苓」,即泯無所知之義。書呂刑「泯泯焚焚」,漢書「泯」作「湎」。湎亦昏昧之狀,與開明之義相反。

  龍以不制為龍,聖人以不手為聖人。(問神篇。)

   李注云:「手者,桎梏之屬。」俞氏樾云:「手,『午』之誤字。午,啎也。」案:二說均非。古文「手」字作「又」,說文云:「又,手也,象形。」而「又」字復通作「有」,詩終風「不日有曀」,既醉「昭明有融」,鄭箋皆訓有為又。儀禮士相見禮「吾子有辱」,周禮考工記弓人云「有三均」,鄭注亦訓有為又。(又「宥」字亦通作「又」,禮記王制:「王三又。」鄭注云:「又當作宥。」)皆其確證。且古文「囿」字亦作「有」,風俗通云:「囿猶有也。」而商頌「九有」即「九囿」之假文。均囿、有古通之證。此文「手」當作「囿」。蓋「囿」字古文作「有」,有、又二字古通,復由又字誤為手字也。不囿與不制義符,言龍無所制,聖人亦無所囿。與前文「聖人不制」相應。

  至書之不備者過半矣,而習者不知。(同上。)

   案:此說可以破漢博士以尚書二十八篇為備之證。

  下周者,其書譙乎!(同上。)

   案:「譙」當作「噍」。禮記樂記云:「其聲噍以殺。」又云:「志微噍殺之音作。」「噍」即「遒」字,其書譙者,言其文促急,無安雅之音也。此節係揚子論尚書文體之變遷,故由渾渾而灝灝,由灝灝而噩噩,均文詞由厚而薄,由微而顯之證。故至周以下,其文迫促,正與渾厚相反。李注以酷烈解譙字,蓋訓譙為殺,其義稍晦。

  或曰:「君子病沒世而無名,盍勢諸?名,卿可幾也。」(同上。)

   李注云:「勢,親也。名卿,親執政者也。言何不與之合勢以成名也。」洪氏頤烜、俞氏樾均讀「勢」為「埶」,均以「盍勢諸」三字為句。俞氏又謂「名卿可幾」,名與卿各為一事。案:李氏之說近是。名卿者,與名王、名相、名臣同例,乃有名之卿也。或人之意以為若與有名之卿相親附,則名可幾。下語「可幾也」三字,猶言名可幾也。不言名者,以上文既有「無名」二字,故省其文也。若揚子答或人之問,均言名不必由卿而獲。如鄭子真者,乃不附名卿而亦成名者也。

  鳳鳥蹌蹌,匪堯之庭。(問明篇。)

   李注云:「言鳳降步于堯之庭,非堯之庭則不降步也。」案:李說非是。果如其說,則本文必需增字而後明。蓋「匪」字即古「飛」字也。古匪字與飛同,考工記:「且其飛色必似鳴矣。」先鄭注云:「飛讀為匪。」此其證也。蓋匪從非聲,非字亦從鳥飛取義,故古飛字皆作「蜚」。如史記周本紀「蜚鴻滿野」、司馬長卿封禪文「蜚英聲」是也。此文匪字蓋即蜚字之異文,義與飛同。(漢稿長蔡湛頌:「飛陶唐氏。」孔耽碑:「飛其學也。」此兩飛字,其一即「非」字,其一即「匪」字也。亦匪、飛通用之確證。)李氏不知古字通假之例,以匪為非,失之甚矣。

  舉茲以旃,不亦珍乎!(同上。)

   宋注云:「旃,之也。言舉此諸德以議之。」俞氏樾曰:「『旃』疑『稱』字之誤。稱猶言也。」案:「旃」字不必改字,說文:「旃,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眾。」蓋旃為軍中之〈虫虫〉識,引伸之即為旃表之義,猶旌字用為旌表之旌也。此文「舉茲以旃」,猶言舉兩龔、蜀莊之行以為師表也。豈必改「旃」為「稱」乎?

  或問「哲」。曰:「旁明厥思。」問「行」。曰:「旁通厥德。」(同上。)

   李注云:「動靜不可由一塗,由一塗不可以應萬變。應萬變而不失其正者,惟旁通乎!」案:旁當訓廣。說文:「旁,溥也。」廣雅:「旁,大也。」又曰:「旁,廣也。」故荀子「旁魄」,(性惡篇。)楊註訓為廣博;莊子「旁礡」,(逍遙游。)司馬注訓為混同;而吳都賦「旁魄論都」,文選注亦訓為寬大。蓋旁明者,猶言光明;旁通者,猶言橫通。古字「橫」、「光」二字均與「廣」同。如書「光被四表」,漢書作「橫」;詩「緝熙光明」,傳訓為廣,是也。李說未晰。(又案:「或問哲」之「哲」,與前文「允喆堯儃舜之重」之「喆」,古亦通用。彼文李注訓為知。方言云:「曉、哲,知也。」則允喆之「喆」當作「哲」矣。此文之哲則係「知」字之代詞。)

  假則偭焉。(寡見篇。)

   李注云:「至于聖人遠言遠義,則偭然而不視聽。」案:偭者,背也。離騷云:「偭規矩而改錯。」王注云:「背也。」漢書賈誼傳應邵注同。又夏侯嬰傳曰:「面雍樹馳。」集解曰:「面,偝也。」蓋假「面」為「偭」。此文言今人所視者邇文,所聽者邇言,若遠文遠言,則背之而馳。即上文「寡見人好」之義也。李注未晰。

  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鶉兮。去之五百歲,其人若存兮。(同上。)

   李注:「春木芒然而生。」宋、吳本「芒」作「芚」,溫公從之。案:易「芒」為「芚」,斯與下語協韻。序卦傳曰:「屯者,物之始生也。」說文曰:「屯象艸木之初生。」是屯象春木初生之形。古「芚」字均作「屯」,後人加艸為「芚」,遂由芚而誤作「芒」矣。

  秦之有司負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負聖人之法度。(同上。)

   李注曰:「秦法已酷,吏又毒之。」案:負猶背也。戰國策秦策云:「魏必負之。」注云:「負,背也。」釋名:「負,背也。」禮記明堂位鄭注云:「負之言背也。」史記五帝紀:「負命毀族。」正義云:「違也。」違義亦與背同。故凡以背任物皆謂之負。(如論語「負版」,方言「負佗」,以及爾雅之「負丘」,皆是也。)此言秦有司所行者,非秦之法度;秦所行者,又非聖人之法度。(古音負與否同。否又與非為雙聲,故負字兼有非義。)下文言「秦弘違天地之道」,即指背聖人之法言也。

  若是,則仲尼之開跡諸侯也,非邪?(五百篇。)

   宋咸曰:「開,開布也。」俞氏樾曰:「開,通也。以孔子歷聘諸侯為通跡也。」案:爾雅釋言:「愷、悌,發也。」郭注云:「發,發行也。」此愷悌與釋詁樂易之訓不同。詩齊風云:「齊子豈弟。」箋云:「此豈弟猶言發夕也。豈讀為闓。弟,古文尚書以為『圛』。圛,明也。」孔疏申其義曰:「上言發夕,謂初夜即行。此言闓明,謂侵明而行。」(案:闓亦有明義,方言:「暟,臨昭也。」蓋侵明而行,義取臨昭,故曰闓圛。)蓋「闓」即「豈」字之正字。又與「開」通,方言云:「閻、苫,開也。楚謂之闓。」是開、闓古通之證。此文開跡與發軔同,言孔子歷聘諸侯,數往來於列國也。

  關百聖而不慚。(同上。)

   案:「關」讀為「貫」。禮記雜記云:「見輪人以其杖關轂而輠輪者。」關轂即貫轂。又孟子「越人關弓而射之」,史記陳涉世家載賈生過秦論作「士不敢貫弓報怨」,貫弓即關弓。此關、貫古通之證。廣雅云:「貫,穿也。」詩齊風「射則貫兮」,易剝卦「貫魚以宮人寵」,貫均訓穿。貫百聖者,言其貫通百王之道也,即論語「一貫」之「貫」。

  周之人多行,秦之人多病,行有之也,病曼之也。(同上。)

   李注曰:「行有之者,周有德也;病曼之者,秦無道也。」蓋以德與道訓兩「之」字。不知道、德二字未見于前文,此文安得用「之」字以為代?案:前文云:「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此「之」字與彼「之」同。爾雅:「之,往也。」小爾雅:「之,適也。」戰國策齊策曰:「之其所短。」注云:「之猶用也。」此文兩「之」字,意與「用」近。周人所以多行者,由于有所用;秦人所以多病(病,李訓為屈沈,是也。)者,由於無所用也。李說非。

  申、韓險而無化。(同上。)

   李注云:「險克所以無德化。」案:「險」當作「檢」。古檢、險二字均與「僉」同,(如爾雅釋言「檢,同也」,「檢」即「僉」字。書「其勿以僉人」,「僉」即「險」字。)故可通用。倉頡篇云:「檢,法度也。」荀子儒效篇云:「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注云:「檢,束也。」後漢書仲長統傳:「是婦女之檢柙。」注云:「規矩也。」又周黃徐姜申屠傳云:「執法以檢下。」注云:「猶察也。」檢而無化者,言其以法制束民,而不知以德化之也。即重法律而輕道德之義。史記自序:「名家儉而難遵。」「儉」亦「檢」字,蓋苛察繳繞乃名、法二家所同也。

  鄒衍迂而不信。(同上。)

   李注云:「迂回而不可承信。」案:迂當作夸。史記孝武紀云:「事如迂誕。」注云:「夸誕也。」此迂字通夸之證。佚周書謚法解云(一):「華言無實曰夸。」呂覽本生篇云:「非夸以名也。」注云:「虛也。」夸而不信,猶言虛誇而不信也。史記封禪書言鄒衍以陰陽五德顯,又言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怪迂之「迂」,亦當作「夸」。此亦「鄒衍夸而不信」之確證。

  若汙人老。(先知篇。)

   李注:「汙,慢也。」案:左傳昭元年:「處不辟污。」注云:「勞也。」詩周南:「薄污我私。」傳云:「煩也。」污人老者,言不知古人安老之義,以勞苦之事役之也。孟子云:「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是古代之老休而不勞,今反其道,故揚子以為譏。李注非也。

  或曰:「正國何先?」曰:「躬工人績。」(同上。)

   李注云:「躬,身也;工,官也。言先正身以臨百官,次乃覽察其人,考其勳績也。」案:李說非是。說文云:「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是人有規矩亦謂之工。躬工猶言身正,謂己身能循規應矩也。績字爾雅訓為繼,而左傳昭元年「遠績禹功」,注亦訓績為續。躬工人績,猶言己身既正,則人循之耳。論語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董子春秋繁露亦謂「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四方」。均以正己在先,正人在後,即法言「躬工人績」之義也。法言文詞隱奧,李注望文生義,可謂失揚子之旨矣。

  (一)「謚」字原本作「證」,形近而訛,今改。

  吾見玄駒之步,雉之晨雊也,化其可以已矣哉!(同上。)

   案:此數語之旨,前儒多未分析。吳注訓步為行,俞樾訓步為步馬之「步」,實則此即步趨之「步」也。蓋玄駒之步,言蟻有君臣之誼也;(言其相隨不亂。)雉之晨雊,言雉有夫婦之誼也。(詩曰:「雉鳴求其牡。」又曰:「雉之朝雊,尚求其雌。」)物尚如此,則民間之化安得從緩?此揚子以物之有化,慨民之無化也。前儒均未達此旨。

  剛則甈,柔則坏。(同上。)

   李注云:「甈,燥也;坏,濕也。」案:李注未窮甈、坏之本訓。廣雅云:「甈,裂也。」(釋詁二。)說文亦云:「甈,康瓠破罌也。」甈、劓均從臬聲。廣雅訓劓為斷,則甈即破裂斷折之義矣。說文云:「坏,一曰瓦未燒也。」史記張釋之傳云:「盜長陵一坏土。」索隱云:「磚未燒之名也。」太玄云:「或錫之坏。」注云:「未成瓦也。」是坏為未燒之瓦。未燒之瓦,其體未堅,則坏又為不堅緻之義矣。

  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重黎篇。)

   李注云:「俗巫多效禹步。」案:巫、步皆為官名。周禮夏官校人:「冬祭馬步。」鄭注云:「馬步神為災馬者。馬神稱步,謂若玄冥之步、人鬼之步。」步與酺同。地官旅師祭酺,故書作「步」。鄭注云:「酺者,為人物烖害之神也。」蓋害人物之神謂之步,祭害人物之神亦謂之步。洪範五行傳云:「帝令大禹步于上帝。」(下言「方淮用咎於下」。)此禳除災害名為步祭之證也。由是掌禳除災害之祭者,其官亦謂之步。淮南子云:「羿除天下之害,死為宗布。」(除害者,即除害人之物。如楚詞言羿射日烏是。)而漢書郊祀志亦有諸步之官。諸步即宗布之轉音。蓋巫主降神,步掌禳物,因禹有降神除物之奇,故後之為巫、步之官者,遂多託大禹之說。揚子巫、步並言,亦據當時之有步官耳。自步官既廢,而法言之旨亦失矣。

  夫欲讎偽者必假真。(同上。)

   李注:「讎,類也。」案:讎當作售。詩谷風云:「賈用不售。」鄭箋云:「如賣物之不售。」文選西京賦注云:「售猶行也。」均即此「讎」字之的解。

  請問「蓋天」。曰:「蓋哉!蓋哉!應難未譏也。」(同上。)

   李注云:「再言『蓋哉』者,應難以事,未有近其理者。」俞樾曰:「『應難』二字涉注文而衍。」案:此乃揚子自言其難蓋天八事也。「未幾」承上文「幾乎!幾乎」言。「應難」為句,「未幾也」為句。言蓋天之說當加以辯難,非若渾天之近理也。俞說非。

  至蠡策種而遁,肥矣哉!(同上。)

   李注:「美蠡功成身退,于此一舉最為善。」案:「肥矣哉」三字為句,與先知篇「難矣哉」一律。易遯卦「肥遯」,漢本多作「飛」,或本作「蜚」。此「肥」字亦與飛同。漢書五行志云:「慧孛飛流。」注云:「飛絕跡而去也。」揚子以肥稱范蠡,即指其超然高舉言也,與「肥遯」之「肥」同。李說非。

  始皇方虎●而梟磔,噬士猶腊肉也。越與亢眉,終無撓辭,可謂伎矣。(同上。)

   李注:「伎,有才伎也。」案:李注望文生意。「支」與「搘」同。國語注(國語「天之所壞,不可支也」注。)云:「支,柱也。」國策注(西周策「魏不能支」注。)云:「支猶拒也。」(後漢書郭泰傳注又訓支為持。)枝從支聲,義亦訓拒。(莊子齊物論:「師曠之枝策也。」司馬氏注云:「拄也。」史記項羽本紀云:「莫敢枝梧。」注引瓚說曰:「小柱為枝。」)此伎與支、枝義同。言越能與始皇相支柱也。史記魯仲連傳云:「技桓公之心。」亦與此文之「伎」同。

  周之順、赧,以成周而西傾。(淵騫篇。)

   案:順、慎古通。順即周之慎靚王也,故與赧王並言。

  實蛛蝥之靡也。(同上。)

   李注:「若蛛蝥之蟲小巧耳。」案:下文言聶政壯士之靡,荊軻實刺客之靡,若此文以蟲類為喻,則與下文不一律。蛛蝥即侏儒之異文耳。方言云:「●鼄,鼄蝥。」爾雅注作「蝃蝥」,本即侏儒之轉音。侏儒義訓為短,因蜘蛛形短,故假侏儒以為名。考短人謂之侏儒,而梁上短柱亦謂之侏儒,或謂之棳。(凡從●聲之字均訓為短。)侏儒之合音為豎,人之短者謂之豎,賤者亦謂之豎,故人之短者為侏儒,賤者亦謂之侏儒。(此由古代體愈長者愈貴,如君長之「長」及丈人是。體愈短者愈賤,如童是也。)左傳襄四年稱臧孫為侏儒;漢高祖稱人為豎儒,或稱為豎子。此蛛蝥義與豎子同,猶孟子斥人為賤丈夫耳,與下文壯士、刺客一律。若靡字,吳訓為披靡,司馬興訓靡為嫻(一),其說均非。惟俞樾據廣雅訓靡為「為」,其說最確。蛛蝥之靡,猶言此乃豎子之所為耳。下文兩「靡」字亦然。

  (一)「興」字於此義不可解,疑當作「則」。

  「叔孫通」。曰:「槧人也。」(同上。)

   李注云:「見事敏疾。」吳注云:「叔孫通雜采秦儀,著漢儀,簡牘之人也。槧猶牘也。」俞樾曰:「『槧』疑作『鏩』。溫公注太玄,以鏩鏩為銳進躁急之志。叔孫通未知禮樂必百年而興,急欲興之,故以為鏩人。」案:槧與漸同。蓋古「漸」或書作「槧」,與槧相似,故爾致訛。書呂刑:「民興胥漸。」王引之解漸為詐。又荀子不苟篇云:「知則攫盜而漸。」議兵篇曰:「是漸之也。」正論篇曰:「上幽險則下漸詐矣。」莊子胠篋篇曰:「知詐漸毒。」諸「漸」字均當訓詐。蓋揚子以叔孫通為詐人也。夫叔孫通之所為,無一而非譎詐。又五百篇以魯二臣不受通徵,稱為「大臣」,則揚子之嫉通也久矣,故以漸人斥之。

  非夷尚容。(同上。)

   李注云:「非夷、齊,是柳下惠,戒其子以尚同。」案:此指東方朔戒子之詩,言朔詩言首陽為拙,柳下為工。此「容」字疑「禽」字之訛。禽即柳下惠之名,尚禽指柳下為工言,非夷指首陽為拙言。「尚禽」與「非夷」對文。

  或問:「航不漿,衝不薺,有諸?」(君子篇。)

   李注云:「樓航不挹漿,衝車不載薺。」俞樾云:「『薺』當為『齊』,齏之假字。鄭注周禮,曰:『凡醢漿所和,細切為齏。』此言樓航不可挹酒漿,衝車不可盛齏醢也。」案:「漿」當作「槳」。方言云:「所以隱櫂謂之●。」注云:「●,搖櫓小橛也。」薺訓為「采薺」之「薺」。禮記孔子燕居篇言君子之在車也,「和鸞中采薺」。采薺為樂名。周禮樂師云「趨以采齊」,而夏官復有齊右之官,是采薺為行車之音也。蓋航為大舟,衝為行軍之高車,此言大舟不必恃櫓櫂之用,兵車不必合采薺之音也。故或以「大器不周于小」為問,即言大器于小者有所不備也。采薺單稱為薺,與周禮鐘師「齊夏」一律。李、俞之說均非。

  孫卿非數家之書,侻也;至于子思、孟軻,詭哉!(同上。)

   李注云:「彈駁數家,侻合于教。」案:侻、詭二字乃方言。今人心有所是則稱為兌,俗書作「對」;心有所非則稱之若丫。侻即「兌」字之音,詭即「丫」字之轉音。蓋以荀子非數家為允,而以斥思、孟為非也。李注未晰。

  或曰:「甚矣!傳書之不果也。」曰:「不果則不果矣,人以巫鼓。」(同上。)

   俞樾曰:「說文:『果,木實也。』淮南高注:『果,誠也。』傳書之不果,猶言傳記之書多失實耳。」案:俞解不果誠確,惟下二句則未解。「不果則不果」者,則訓為法言後世之書,記事失實,均以承襲古書之故。古書不能徵信于前,斯後世之書不能垂信于後,猶近人所謂以訛傳訛也。(不果則不果,猶言後世不實之書均效則往古不實之書耳。)若「人以巫鼓」,李軌解巫鼓為妄說。不知巫即巫覡之巫,鼓即瞽瞍之瞽也。古代巫主降神;瞽主掌樂,亦主降神。故國語言瞽史知天。古代荒渺之談,神語之史,大抵出于巫、瞽二官。「人以巫鼓」者,言傳記之書既多失實,遂使人人逞荒渺之說,與巫、瞽同。李說非也。

  語乎者,非囂囂也與?(同上。)

   案:此「乎」字係代詞。語乎者,猶言語此也,即指語仙術者言也。與古籍各「乎」字均殊,非語助詞,亦非狀事、狀物之詞。

  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孝至篇。)

   李軌注「天地之得」云:「得養育之本,故能資生斯民也。」注「斯民之得」云:「得資生之業,是故係之一人也。」注「一人之得」云:一人之得統御天下者,以百姓之心為心。」其說均望文生訓。初疑「得」當作「德」,自今觀之,則「得」字蓋即「中」字也。中、則雙聲,東、得雙聲,而「得」字又讀若登。登、東、中均一聲之轉。又詩旻中與頻韻,讀中為真,與職韻同轉。今川、蜀之人于職韻之字多讀若東部之音,揚子為蜀人,故據方土之音,書中為得。禮運云:「人者,天地之心也。」此即揚子以斯民為天地之中所從出也。緇衣云:「民以君為心。」此即揚子以一人為斯民之中所從出也。孟子云:「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又云:「一正君而國定矣。」此即揚子以心為一人之中所從出也。蓋揚子之意,以為天下之治亂,係于君心之邪正。一人者,即君之謂也。

  周康之時,頌聲作乎下,關雎作乎上,習治也。齊桓之時縕,而春秋美邵陵,習亂也。(同上。)

   案:上節用齊、魯詩之說,下節用公羊之說。時今文立學官,揚子不得不從也。

  或曰:「訩訩北夷,被我純繢,帶我金犀,珍膳寧餬,不亦享乎?」(同上。)

   李軌注云:「嫌禮胡如此,太盛也。」司馬光曰:「『享』當作『亨』。」俞樾云:「『享』當作『厚』,厚、享二字隸文相似而訛。」案:享字不誤。下文云:「是為宗廟之神,社稷之靈也,可不享?」又自序云:「孝莫大于寧親,寧親莫大于寧神,寧神莫大于四表之歡心,譔孝至。」則孝至一篇所言以祀鬼寧神為主,而祀鬼寧神又以得四表歡心為主。昔孝經以「四海之內以職來祭為孝」,即揚子此文所本。「訩訩北夷」四語,言匈奴臣服于漢,無異漢民,即序文所謂「得四表歡心」也。「不亦享乎」,「享」即神不享此之「享」,言既得四表歡心,則鬼神亦必來享。故下文又云:「是為宗廟之神,社稷之靈也。」惜注家未明此義。

  郡勞王師。(同上。)

   李軌注曰:「勞王師而郡縣之也。」王懷祖云:「郡者,仍也;仍,重也,數也。言數勞王師。」案:「郡」當作「群」。上文言「龍堆以西,大漠以北,鳥夷、獸夷」,則邊外之夷非僅一族,故言群勞王師也。郡、群均從君聲,故借「群」為「郡」。

  降周迄孔,成于王道,終後誕章乖離,諸子圖徽。(序。)

   李注讀「終後誕章」為句,「乖離諸子圖徽」為句。宋咸云:「圖徽,圖善也。」案:「終後誕章乖離」為句,「諸子圖徽」另為句。終後誕章乖離者,終後猶然嗣是。言孔子以降,而乖離之說大章也。(「乖離」即「華離」,即下文所謂「差參不齊一也。荀子:「四方之國有侈離之德,則必滅。」亦即此乖離之義。)「徽」與「幑」通。諸子圖幑,猶言諸子自謀樹幟也。即各立一說,自相旌異之義。李、宋二說均非。

  動不克咸,本諸身。(同上。)

   李注讀「動不克咸」為句,「本諸身」為句,訓克為能,訓咸為皆。案:「動不克」三字為句,「咸」字當連「本諸身」讀。考修身篇云:「君子不動,動斯得矣。」此序文即綜括前文之旨。動不克者,猶言不能行也。孟子有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動不克」與「行有不得」同,「咸本諸身」即彼書所謂「皆反求諸己」也。蓋揚子之意以為不能行道,由于不能正身,故用孟子之義而稍變其詞。李說非是。不得」同,「咸本諸身」即彼書所謂「皆反求諸己」也。蓋揚子之意以為不能行道,由于不能正身,故用孟子之義而稍變其詞。李說非是。

  

猜你喜欢
  卷六 六之二·孔颖达
  卷六十二 射义第四十六·郑玄
  五蠹第四十九·韩非
  卷一百四 朱子一·黎靖德
  卷二十四·佚名
  原序·赵汸
  卷一百九十八·山井鼎
  卷九·惠士奇
  卷二·顾栋高
  第59章·老子
  华严隆禅师·惠洪
  阿那律八念经·佚名
  卷六·佚名
  神僧传卷第四·朱棣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纲目续麟卷四·张自勋

    【壬寅】世宗孝武皇帝建元二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书法【记异也纲目纪星变有如日者焉是年有如月者焉昭帝元平元年有如杯碗者焉唐僖宗中和元年莫甚于如日者矣尤异】星字羡○按汉书无星字杨慎云曷言如日光如日也愚谓光既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三十二·佚名

    万历三十五年四月癸巳朔亨祀太庙遣官恭代行礼○命淮府顺昌王子载圭袭封郡王万历十八年王厚琯薨载圭生已二十八年矣母杜氏庶也宜改封长子以贫病踰期十五年始请改封又王薨后十五年始请袭爵礼部以过期久下抚按覆勘无它乃

  • ◎放屁博士·吴虞公

    王壬秋先生撤名士尿,传为话柄。不谓无独有偶者焉,光复之岁,有某生毕业于东京某大学校,得博士学位,忻忻然负箧归国。见其旧友,大夸彼邦之文明,及已得学位之荣幸。絮絮语人曰:“我所顶者博士巾,所履者博士靴;所服者博士衣;所束者博

  • 第三五二呈道光二十三年闰七月十四日一二二○三--一一·佚名

    总理、义首等,禀举张妈喜为宛里街庄总理,萧兴等为族正,郑玉馨等为各庄庄正具佥呈台下竹南三保田藔庄总理梁妈成、宛里街绅士义首陈癸森、街正杨清河、董事陈升、吕加已、郭天送、庄正郭世富、陈盖淡

  • 第一一六札光绪五年八月廿六日一一三○八-一·佚名

    台北知府陈,准台湾知府周移,饬新竹知县查覆:前斗六县丞龚养元家属有无在境札新竹县赏戴花翎、署理台北府正堂、卓异候升陈为饬查事。本年六月二十六日,准台湾府周移开:「蒙前藩宪潘批敝府详请发还咸丰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上·袁枢

    宋 袁枢 撰肇忠用事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夏六月戊辰魏追尊皇妣高氏为文昭皇后配飨高祖增修旧冢号终宁陵追赐后父飏爵勃海公諡曰敬以其嫡孙猛袭爵封后兄肇为平原公肇弟显为澄城公三人同田受封魏主素未识诸舅始赐衣帻引见

  • 第34章 鼓励贪污·冯玉祥

    到了重庆,许多军官都在人里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地说,蒋介石的至亲浙江人姓竺的,在军事委员会当交通处处长,他偷着卖了一千七百万的汽油,一千八百万的军米,都变为他自己的财产。经人告发之后,蒋介石派人去查,一查完全查实在了,一点

  • 十国春秋卷一百九·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十国纪元表十国称帝者七改元者八而楚荆南则行中朝年号然呉越惟武肃三改元文穆以下无闻焉若荆南文献王楚恭孝王亦同奉呉与南唐正朔而呉越闽两国又遵契丹会同之号者一年彼此参错易于传譌今断始于梁开平丁夘

  • 五年·佚名

    (乙丑)五年清嘉慶十年春正月1月1日○丙戌朔,敎曰:「是月也,卽《豳風》于耜之日也,歲律載新,庶績伊始,天下之本,孰先於農乎?降康在於暋勞,趨功在於勸課。勸課之責,顧不在於方伯、守牧之臣乎?綏我百姓,俶載南畝,不奪不撓,或省或助,祗迓有

  • 卷十九 修文·刘向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夫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是故圣王修礼文,设庠序,陈钟鼓,天子辟雍,诸侯泮宫,所以行德化。诗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 第三编 近古哲学史·钟泰

    第一章 宋儒之道学《宋史》于《儒林》之外别立《道学》一传,议者多訾之。以为“儒之名本不轻,周、程诸子虽贤,要亦服儒之服,言儒之言,行儒之行。今必别于儒林而谓之道学,乱史例而启争端,甚无谓也”。顾吾谓《宋史

  • 卷十五·湛若水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十五    明 湛若水 撰僖公【襄王十七年】二十有五年【晉文公重耳元年齊孝八年衛文二十五年卒蔡莊十一年鄭文三十八年曹共十八年陳穆十三年杞桓二年宋成二年秦穆二十五年楚成三十七年】春

  • 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胡适

      我不敢当向各位老同事、老同学作学术讲演。今天早晨八点钟出席司法节纪念会,要我说话,我便提出严重的抗议,我说:“自从回到祖国来,差不多两个月了,天天被剥夺不说话的自由,希望保障我不说话的自由,也是自由了。&rdqu

  •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四·湛然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释二十五方便。先通次别。通即通辨。别正指今文。初通。明渐顿二种。初云顿者。法别事通。通后别故。故善巧等二十五法无非善巧。言善巧者。所谓回向。今此顿人。初缘顿修一切诸行。行成解发得

  • 卷六·佚名

    第四篇第一章 开门品三〇一 小迦陵誐王女本生谭[菩萨=行者]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四人女普行者出家所作之谈话。据传毗舍离城住有七千七百七人之离车王族之出身者,齐皆具有向人反问之性质。某日,有一善通五百种

  • 奇特旅行记·凡尔纳

    移民美国的法国人卡斯卡贝尔先生决定带领一家人从美国回到法国,他们做好了准备,以巡回演出的方式乘坐一辆大篷车出发了。但是他们却选择了一条不可思议的旅行路线,并且戏剧般返回家乡。卡斯卡贝尔一家的奇特旅行都发生了

  • 九色鹿经·佚名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之经文极短,为叙述菩萨前世修业之本生故事,旨在教示修忍辱行。此外,康僧会所译之六度集经六卷第五十八则:修凡鹿王之本生故事与本经略同,然六度集经系阐明修精进之要。

  • 七千佛神符经·佚名

    亦称《七佛神符经》、《益算神符经》、《益算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主要宣扬神符的功效,谓佩戴各种神符,可得诸佛护佑,添寿益算,破灾招祥。经中有不少道教语汇,卷末并附神符十五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