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貴言第六

  君子必貴其言,貴其言則尊其身,尊其身則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敎;言費則身賤,身賤則道輕,道輕則敎廢;故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若與之言,必以其方:農夫則以稼穡,百工則以技巧,商賈則以貴賤,府史則以官守,大夫及士則以法制,儒生則以學業。故《易》曰:"艮其輔,言有序。"不失事中之謂也。若夫父慈子孝,姑愛婦順,兄友弟恭,夫敬妻聽,朋友必信,師長必敎,有司日月慮知乎州閭矣。雖庸人則亦循循然與之言,此可也;過此而往,則不可也。

  故君子之與人言也,使辭足以逹其知慮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苟過其任而強牽制,則將昏瞀委滯,而遂疑君子以爲欺我也。不則曰無聞知矣,非故也,明偏而示之以幽,弗能照也;聽寡而告之以微,弗能察也,斯所資於造化者也。雖曰無訟,其如之何?故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夫君子之於言也,所致貴也。雖有夏后之璜,商湯之駟,弗與易也。今以施諸俗士,以爲志誣而弗貴聽也,不亦辱己而傷道乎!是以君子將與人語大本之源,而談性義之極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視其銳氣,察其堕衰。然後唱焉以觀其和,導焉以觀其隨。隨和之徴發乎音聲,形乎視聽,著乎顔色,動乎身體,然後可以邇(原缺一字,《漢魏叢書》本、四庫本作"邇",據補。按徐本作"幽"。)而歩遠,功察而治微。於是乎闓張以致之,因來以進之,審諭以明之,雜稱以廣之,立凖以正之,疏煩以理之。疾而勿迫,徐而勿失,雜而勿結,放而勿逸,欲其自得之也。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導人。導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是以功無敗而言無弃也。荀卿曰:"禮恭然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然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然後可與言道之致。"有争氣者勿與辨也。孔子曰:"惟君子然後能貴其言,貴其色,小人能乎哉?"仲尼、荀卿先後知之。

  問者曰:"或有周乎上哲之至論,通乎大聖之洪業,而好與俗士辨者何也?"曰:以俗士爲必能識之故也。何以驗之?使彼有金石絲竹之樂,則不奏乎聾者之側;有山龍華蟲之文,則不陳乎瞽者之前;知聾者之不聞也,知瞽者之不見也。於己之心,分數明白,至與俗士而獨不然者,知分數者不明也。不明之故何也?夫俗士之牽逹人也,猶鶉鳥之欺孺子也。鶉鳥之性善近人,飛不峻(《御覽》卷九百二十四作"迅")也,行("行"字原脱,据《御覽》補)不速也,蹲蹲然似若將可獲也,卒至乎不可獲,是孺子之所以[足困]膝踠足而不以爲弊也。俗士之與逹人言也,受之雖不肯,拒之則無說。然而有贊焉,有和焉,若將可寤,卒至乎不可寤,是逹人之所以乾唇竭聲而不舍也。(此節《御覽》作"俗士之牽逹人,猶鶉鳥之欺孺子。鶉之性善近人,飛不迅,行不速,似將可獲,故孺子逐之不已。俗士以將可悟,終難可移,逹人所以緩脣鳴聲而不捨也"。所據版本或不同,故錄於此,以備參考)斯人也,固逹之蔽者也,非逹之逹者也,雖能言之,猶夫俗士而已矣。

  非惟言也,行亦如之。得其所則尊榮,失其所則賤辱。昔倉梧丙娶妻美,而以與其兄,欲以爲讓也,則不如無讓焉(徐本引錢校云:"按《淮南子·氾論訓》作'蒼梧繞'。《家語·六本篇》作'嬈'。《說苑·建本篇》作'蒼梧之弟'。此云'倉梧丙',未知何據?"《劄迻》:"案:丙與繞、嬈形聲並遠,疑當作丙(出頭)字,《一切經音義》三云:'丙(出頭),猥也。從市從人。作鬧,俗。'蓋嬈、丙(出頭)古今字。(《集韻》三十六《效》鬧、嬈同紐,《說文》無丙(出頭)、鬧二字。鬧見《新附》。疑古止作嬈。)徐書本作'嬈',傳寫或作'丙'(出頭),又譌為'丙'耳。" 徐湘琳曰:"案,孫說稍鑿。'嬈'字熟,'丙'字生,傳寫何故避熟而就生?竊以為'丙'者,甲乙之次,古人用為寓名,說詳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此處以讓兄,故假丙以名之,猶《說苑》之稱弟。"按《淮南子·氾論訓》:"昔蒼吾繞娶妻而美,以讓兄,此所謂忠愛而不可行者也。"高誘注:"蒼吾繞,孔子時人。以妻美好推與其兄,兄則愛矣。而違親迎曲顧之誼,故曰不可也。"其上有"昔楚恭王战于阴陵,潘尪、养由基、黄衰微、公孙丙相与篡之。"仅隔一行,意者徵引或有误也。);尾生與婦人期於水邉,水暴至不去而死,欲以爲信也,則不如無信焉;葉公之黨,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欲以爲直也,則不如無直焉;陳仲子不食母兄之食,出居於陵,欲以爲潔也,則不如無潔焉;宗魯受齊豹之謀,死孟縶之難,欲以爲義也,則不如無義焉。故凡道,蹈之旣難,錯之益不易,是以君子愼諸己,以爲往鑒焉。仓吾

猜你喜欢
  文公(元年~十八年)·谷梁赤
  卷十九 十九之四·孔颖达
  山权数第七十五·管仲
  論語全解卷九·陈祥道
  干称篇第十七·张载
  卷二十七·湛若水
  提要·吕柟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六·周祖谟
  第八章 3·辜鸿铭
  士相见礼第三·佚名
  卷四十二·道世
  续高僧传卷第六·道宣
  佛说宝雨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五大施经·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何籀·唐圭璋

      籀字子初,信安人。   宴清都   细草沿阶软。迟日薄,蕙风轻蔼微暖。春工靳惜,桃红尚小,柳芽犹短。罗帏绣幕高卷。又早是、歌慵笑懒。凭画楼,那更天远,山远,水远,人远。   堪叹。傅粉疏狂,窃香俊雅,无计拘管。青丝绊马,

  • 第四折·佚名

    (刘季真领番卒上,云)某刘季真,领兵接应孩儿去。兀的不是孩儿来也。(小尉迟领番卒上,云)这不是刘季真。(刘季真云)孩儿胜败如何?(小尉迟云)众军校与我拿住。(刘季真云)你敢杀的眼花了?我是你父亲,怎生倒执缚了我?(小尉迟云)兀

  • 卷八十七·列传第十七·脱脱

        萧孝穆(撒八 孝先 孝友) 萧蒲奴 耶律蒲古 夏行美   萧孝穆,小字胡独堇,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父陶瑰,为国舅详稳。孝穆廉谨有礼法。统和二十八年,累迁西北路招讨都监。开泰元年,遥授建雄军节度使,加检

  • 卷四百二十九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起哲宗元祐四年六月盡其月   六月庚子朔,范純仁、王存並出居於外,上章乞罷,皆留中不出,亦不批答,亦不封還,亦不遣使宣押。文彥博同執政入對,遂定議。其夕,鎖院。   甲辰,宣制:以大中大夫、守尚書右僕射范純仁依前官為觀

  • 卷三十三·谷应泰

      ○景帝登极守御   英宗正统十四年秋八月,上北狩,太后召百官入集阙下,谕曰:   “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命成阝王临百官。然庶务久旷,今特敕成阝王总其事,群臣其悉启王听令。”辛未,太后诏立皇长子见深为皇太子,时年二岁,命成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七·乾隆

      周  景王  【戊辰】十有二年使詹伯【詹桓伯周大夫】如晋晋使赵成【赵武之子谥景子】来致阎田【氏族畧唐叔虞之后晋成公子懿食采于阎春秋彚纂注阎属晋与甘相近之邑】甘人【甘大夫襄】与晋阎嘉【阎大夫】争阎田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纪昀

    列传元 【三十六】○元三十六陈祜【天祥】 刘宣何荣祖陈思济秦长卿赵与■〈票上灬下〉 姚天福许国祯【扆】陈祜刘宣何荣祖陈思济秦长卿赵与■〈票上灬下〉姚天福许国祯△陈祜陈祜一名天佑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少好学家贫

  • 一一四二 直隶总督刘峩奏委员运送补空书籍已交奉天热河折·佚名

    一一四二 直隶总督刘峩奏委员运送补空书籍已交奉天热河折乾隆五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直隶总督臣刘峩跪奏,为奏明事。窃查本年二月内,准武英殿修书处咨会,遵旨改正各书提要后衔名,并顺带补空书籍,派员前往盛京、热河两处查办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六十六·阿桂

    七月己亥上谕军机大臣曰常青曾在军机带兵于军务尚为谙习现在滇省防邉无甚应办之事而新调滇兵二千即须起程赴川着常青驰驿遄行赶及在途之兵带赴打箭炉一路聴将军等用上又谕军机大臣曰现在所京兵头起于七月初七日

  • 绎史卷九十九·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春秋杂记郊祀左传【桓公五年】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啓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公羊传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公羊传【八年】烝者何冬祭也春

  • 读朱随笔卷二·陆陇其

    监察御史陆陇其撰朱子大全集卷三十九答林峦云足下之词富矣其主意立说高矣然类多采摭先儒数家之说以就之耳足下之所以自得者何如哉夫子所谓德之弃者盖伤此也愚按今之好著述者须自度果非道听涂说乎又答林峦云凡读书且虚

  • 卷二百六十一·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八十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内空清净。内空清净故法定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内空清净。若法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

  • 园丁集·泰戈尔

    印度诗集。泰戈尔作。1913年出版。中译本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诗集共收入85首诗。诗集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爱情。诗人热情地讴歌爱情,细腻地刻画了处于特别情绪之中的女主人公的独特心境,表达了她们爱情

  • 古今同姓名录·萧绎

    一卷。梁元帝萧绎 (508—554)编。萧绎字世诚,萧衍第七子。幼时盲一目,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在位三年,谥号孝元。萧绎著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注 《汉书》 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老

  • 大丹直指·丘处机

    元丘处机述。道教经书。二卷。阐述内丹理论与炼功方法。认为金丹之秘就在于性与命。性为天,常潜于顶,顶者性根;命为地,常潜于脐,脐者命蒂。若能五气朝元,炼神入顶,就可成仙。又谓人使肾气与心气上下相交,升降相结,用意勾引,脱

  • 灸法秘传·金冶田

    1卷。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内容有正面 (穴) 图、背面 (穴) 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应灸七十症 (为中风、尸厥等病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本书论述

  • 修行道地经·佚名

    梵名Yoga -ca^rya-bhu^mi-su^tra 。凡七卷。略称修行经。印度僧伽罗刹(梵Sam!gharaks!a )作,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书纂集众经所说有关瑜伽观行之大要。现行本共三十品,品目如下:集散、五阴本、五阴相、分

  •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义玄

    全一卷。简称《临济录》。又作临济义玄禅师语录。唐代三圣慧然编集。为临济宗之祖临济义玄法语之集录,临济宗奉为最重要之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内容分成语录、勘辨、行录等三部。语录叙述四喝、四宾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