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堅白論弟五

  堅、白、石三,可乎?

  曰:不可。

  【客問而主答也,下仿此。】

  曰:一,可乎(四十五)?『一』當作『二』。

  曰:可。

  曰:何哉?

  曰: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主言:目不見堅而得白,白與石爲二;手不知白而得堅,堅與石爲二。不能得三也。】

  曰:得其所白,不可謂無白;得其所堅,不可謂無堅,而之石也之於然也,非三也?【客言:目既得白,手既得堅,則不可謂無堅白矣,而此石之與堅白,非三邪?『非三也』之『也』讀爲『邪』。】

  曰: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四十六)。

  曰:天下無白,不可以視石;天下無堅,不可以謂石。堅、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客言:如使天下無白色,則不可以視石而見其白矣;如使天下無堅質,則不可以謂石堅矣。既有白色,有堅質,則堅、白、石相合而相外,則謂一體之中藏堅、白、石三者矣。其可乎?】

  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舊注:目能見物而不見其堅,則堅藏矣;手能知物而不知其白,則白藏矣。此皆不知所然。自然而藏,故曰自藏也。彼皆自藏,非有物藏之。】

  曰:其白也,其堅也,而石必得以相盛盈,其自藏奈何?【舊注:『盈』,『滿』也。其白必滿于堅、石之中,其堅亦滿于白、石之中,而石亦滿于堅、白之中,故曰『得以相盈』也。二物相盈,必矣。奈何謂之自藏也。】

  曰:得其白,得其堅,見與不見離,不見離,一一不相盈,故離。離也者,藏也。【主言:見白不見堅,而堅離。白既與堅離,則三者離其一矣,此一者不能盈于石,故離也。所以離者,以其藏而不見也。】

  曰:石之白,石之堅,見與不見,二與三,若廣修而相盈也,其非舉乎?【客言:石有白色,有堅質,祗以人有見有不見,故爲二爲三,然有色必有質,有質必有色,猶物有廣必有修,有修必有廣,舉其一,則二在其中矣。豈得以爲未舉乎?】

  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堅焉,而不定其所堅(四十七)。不定者兼,惡乎甚石也?【主言:萬物有白,不定爲何物之白;萬物有堅,不定爲何物之堅。有此二者不定,惡乎定其爲石也。『甚』,當作『其』。】

  曰:循石,非彼無石,非石,無所取乎白石。不相離者,固乎然其無已。【客言:以手循石,思天下非有此物,則天下無石矣。無石,又何所取乎?白、石並其不相離,而無之矣。其意謂:若言相離,惟無石而後可耳。】

  曰:於石一也,堅、白二也,而在於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見焉,有不見焉。故知與不知相與離,見與不見相與藏。藏故,孰謂之不離。【舊注:以手拊石,知堅而不知白,故知與不知相與離也,以目視石,見白而不見堅,故見與不見相與藏也。按:『離』與『藏』,互言也。】

  曰:目不能堅,手不能白,不可謂無堅,不可謂無白。其異任也,其無以代也。堅、白域于石,惡乎離?【客言:目手異用,能相代耳。然堅、白自在石內,未嘗離也。】

  曰:堅未與石爲堅,而物兼未與爲堅,而堅必堅其不堅。石物而堅,天下未有若堅,而堅藏。【舊注:堅者,不獨堅于石,而亦堅於萬物。故曰『未與石爲堅』,而物兼也,亦不與萬物爲堅,而固當自爲堅,故曰『未與爲堅,而堅必堅也』。天下未有若此獨立之堅而可見。然亦不可謂之爲無堅。故曰『而堅藏』也。】

  白固不能自白,惡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則不白物而白焉。【舊注:世無獨立之堅乎,亦無孤立之白矣,故曰『白固不能自白』。既不能自白,安能自白于石與物?故曰『惡能白石、物乎』。若使白者必能自白,則亦不待白於物而自白矣。黃、黑與之然。舊注:黃、黑等色亦皆然也。石其無有,惡取堅白石乎?故離也。離也者因是。如是,則白亦藏也。堅與石既藏,則倘無石即無堅白石矣,惟其藏,故離也。謂之離者,因其本是離也。力與知果,不若因是。言欲以智力爭,必謂不離者不若,因其本是離,即謂之離。】

  且猶白以目以火見(四十八)。而火不見,則火與目不見,而神見。神不見,而見離。【舊注:『神』謂『精神』也。人謂目能見物,而目以因火見,是目不能見,由火乃得見也。然火非見白之物,則目與火俱不見矣。然則見者誰乎?精神見矣。夫精神之見物也,必因火以目乃得見矣。火、目猶且不能爲見,安能與神而見乎?則神亦不能見矣。推尋見者,竟不得其實,則不知見者誰也。故曰『而見離』。按:言不但堅、白、離而已,且目也,火也,見也,無一不離者也。】

  堅以手,而手以捶,是捶與手知而不知,而神與不知。神乎?是之謂離焉。【此言手與捶皆離,即神亦離也。知堅必以手,而手必錘之,手以捶而知,手本不知也。捶之知,乃手知,亦非捶知也。是捶與手皆知而不知也。捶與手既皆不知,則知者神也。然不以手捶,則神亦不知也。如是,則神亦離也。】離也者天下,故獨而正。

  校记

  (四十五)中華本『一』作『二』。

  (四十六)此句四庫本、中華本均作『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也』。

  (四十七)四庫本、中華本均無『而』字。

  (四十八)中華本無前一『以』字。

猜你喜欢
  九经辨字渎蒙卷十二·沈炳震
  卷十四·赵鹏飞
  卷十·张大亨
  卷八·欧阳修
  第十六章 奸近杀·佚名
  卷十二·熊节
  卷三十五·顺治
  卷之十三·张居正
  偈颂品第十之二·佚名
  佛说苦阴因事经·佚名
  佛 学·太虚
  佛地经论卷第五·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五卷·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一十二·彭定求

        卷612_1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石窗】皮日休   窗开自真宰,四达见苍涯。苔染浑成绮,云漫便当纱。   棂中空吐月,扉际不扃霞。未会通何处,应怜玉女家。   卷612_2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过云】皮日休

  • 如晦·唐圭璋

      如晦名皎,居剡之明心寺,与汝阴王铚相酬答。   卜算子   送春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著来,何似休归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 孔榘·唐圭璋

      榘字处度,孔夷侄,二人齐名。   鼓笛慢   数枝凌雪乘冰,嫩英半吐琼酥点。南州故苑,何郎遗咏,风台月观。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水寒云晚。笑浮花浪蕊,娇春万里,空零落、愁莺燕。   游子寂寥暮景,向天边、几回相见。玉人纤

  • 所安遗集·陈泰

    (元)陈泰 撰天马赋【考试官评曰气骨苍古节悠然疑熟于楚辞者然不免悲叹意必山林淹滞之士天门洞开天马可以自见矣】若有龙兮渥洼之子荣河之孙产自月窟来于大宛筋权竒而虎脊兮肉磊磈而峰观精神变化不可测兮上贯乎星房之垣

  •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班固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

  • 卷第一百八十三·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隋纪七〔起柔兆困敦(丙子),尽强圉赤奋若(丁丑)五

  • 卷之五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李处温传·脱脱

    李处温,析津人。伯父李俨(耶律俨),大康初任将作少监,累官参知政事,封漆水郡王,与北枢密使萧奉先颇有交情。执政十余年,善于逢迎献媚。天祚又宠信重用他。耶律俨去世,奉先荐举李处温任宰相,处温因奉先有提拔自己之力,倾心阿谀附

  • 卷二十·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二十训臣工二雍正五年丁未正月甲辰上谕内阁览诸王大臣等奏称河水澄清二千里期逾两旬为从来未有之瑞恳请陞殿庆贺朕尝言天下至大庻务至繁断非人主一身所

  • 卷十二·王溥

    后唐天成元年十一月敕:“应今日已前修盖得寺院,无令毁废,自此后不得辄有建造。如有愿在僧门,亦宜准佛法格例,官坛受戒,不得衷私剃度。”三年六月七日敕:“应天下大寺及敕赐名额院宇,兼有功德堂殿楼阁,已成就者各勒住持,其馀小小

  • 附录·冯梦龙

    《凌义渠死节记》大廷尉茗村凌公殉节纪略馆甥茅曦蔚泪血百顿首述:窃惟蒙难始终,须述孤臣隐痛。堪明亮节既彰,吞声难遏痛。自逆贼彼猖,先皇晏驾,先外父慷慨殉烈,就义从容,而千里凭吊,惊哀隳裂。按家人冯相收殓,归讣月日,据实仰诉

  • 安得长者言·陈继儒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畲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能兼绘事,名重一时。或剌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争相购写,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崇祯十二年卒,年八十二。有眉公全集。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林语堂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语译天

  • 形势解第六十四·管仲

    山者,物之高者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则民奉养,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臣下忠而不解则爵禄至,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

  • 卷二·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二安溪 李光坡 撰士昬礼第二郑目録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隂来日入三商为昏○疏曰商谓商量是漏刻之名马氏云日未出日没后皆云二刻半前后共五刻今云三商者据整数而言昬礼

  • 第7章 暮钟·胡适

    不老——跋梁漱溟先生致陈独秀书一、梁先生原信节录仲甫先生:方才收到《新青年》六卷一号,看见你同陶孟和先生论我父亲自杀的事各一篇,我很感谢。为什么呢?因为凡是一件惹人注目的事,社会上对于他一定有许多思量

  • 斯未信斋文编·徐宗干

    本书不分卷,徐宗干撰。宗干字树人,号伯桢,自称「斯未信斋主人」;江苏通州人。由进士,历官山东、四川府州县。清道光二十七年,由福建汀漳龙道调台湾道。时在英人窥台之后,着防夷之论,立绅民公约,禁不与贸易。水沙连六社久请内附

  • 龙云集·刘弇

    诗文别集。北宋刘弇(1048—1102)撰。三十二卷,附录一卷。弇字伟明,号云龙,安福(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中博学弘词科,知峨嵋县,改太学博士。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哲宗以为其才似司马相如。徽宗时,改著作郎。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