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三

冏命

伯冏,是臣名。穆王用伯冏为太仆正。史臣录其诰命之辞,因以冏命名篇。

【原文】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直解】宅,是居。丕后,是大君。怵惕,是恐惧。厉,是忧危的意思。愆,是过失。穆王命伯冏为太仆正,乃呼其名而告之说:“我周文武创业,成康嗣位,皆一德相承。今予一人不能全得君德,乃继嗣前人,居此大君之位。祖宗累世之基业,四方万姓之安危,皆责在朕躬。为此中心怵惕,恒恐不胜其任;忧危靡宁,至于中夜而起,不能安寝,惟思免于过失,以求无忝君人之道耳。”穆王深知为君之难,而望助于臣下,故先述其意如此。

【原文】“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

【直解】齐,是严肃的意思。承,是承顺。弼,是正救。穆王告伯冏说:“昔我文王武王之为君,以言其德,则聪无不闻,明无不见,齐而严肃,圣而通达。既有天下之全德,而在廷之臣,若小若大,又皆怀忠贞良善之心,精白从事。其侍御仆从,常在左右者,亦无非端方正直的人,朝夕之间薰陶涵养。凡君上所行,合着道理的,便承顺其美;有不合道理的,便正救其失。其近臣又皆得人如此。所以一出入,一起居,都在规矩准绳之中,无有不敬;发一号,施一令,都合乎天理,当乎人心,无有不善。君德日盛,治道日隆,由是下民皆心悦诚服,而万邦同底于休美矣。观文武之圣,犹必赖近习之助,以修德致治如此,况予之弗克于德者哉!”

【原文】“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直解】绳,所以取直。纠,是驳正的意思。格字,也解做正字。穆王告伯冏说:“惟我一人,资性不美,不能勉于为善。实倚赖着左右前后有位的贤士,各尽乃心,以匡辅我之不及。我有过愆,则绳而直之;我有差谬,则纠而正之。务要早夜夹持,格正我非僻之心,使常常警惕戒惧,不流于邪。然后愆谬不行,君德日就。庶几文武之遗烈,为能继承之而不坠也。”

【原文】“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懋乃后德,交修不逮。

【直解】大正,是太仆正。群仆,是太仆的属官。逮,是及。穆王又命伯冏说:“予德不逮前人,固赖近臣之助,而督率介导,又僚长之责。故我今命汝作太仆正之官,以正汝所属群仆侍御之臣,使各勉辅君德,而交修予之所不及焉。”盖人臣竭一己之力以效忠,不若合众贤之助以广益。故高宗命傅说说:“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穆王此言,亦深得《说命》之旨矣。

【原文】“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

【直解】简,是择。僚,是僚属。令,是善。便,是顺人所喜。辟,是避人所恶。侧媚,是邪僻媚的人。吉士,是正直之士。穆王又告伯冏说:“凡群仆侍御之臣,都是汝之僚属,务要谨慎简择,不可滥用匪人。有巧于言词,浮诞不情的;有善其颜色,虚华无实的;又有揣摩人意,便僻承奉的;有包藏奸恶,工为媚的。这等人,若误用了他,都能蛊惑君心,坏乱国事,断然不可。其惟善人吉士,正大鲠直的君子,然后用之,自然薰陶渐染,引君于当道,不患乎德业之不成也。汝其慎之。”

【原文】“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

【直解】谀,是谀佞,即上文所谓巧言令色、便僻侧媚之人也。自圣,是自以为圣。穆王又说:“仆从之臣,关系于君德者甚重。若仆臣是正直的君子,不肯曲意以狥君之欲,则为君者,日亲正士,日闻谠言,兢兢业业,在道理法度之中,而身无不正矣。若仆臣是谀佞的小人,只务虚词夸美,取悦君心,则其君傲然自谓有圣人之德,于是快意恣情,无所不至,而日沦于邪矣。是可见君德之成,固由于仆臣,其失德亦由于仆臣。仆臣之职,所关甚重如此,尔可不慎简僚属,以勉辅乃后之德乎!”

【原文】“尔无昵于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

【直解】昵,是亲近。人,是邪小人。耳目之官,即侍御仆从也。迪,是导。先王之典,是祖宗旧章。穆王又告伯冏说“我先王文王武王立下的常法,为子孙者当世世守之。但有一样邪小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若使他在人君左右,必然肆其邪说,以祖宗之典为不足法,而反非毁之。这样的人,我之所深恶也。尔慎无昵近那邪小人,狥私引用,使他充备我耳目侍从之职,日以非礼之事,蛊惑君上的聪明,不肯导迪以祖宗旧典,使得缵绍先烈之美也。”盖穆王自量其执德未固,恐佞幸之徒移夺其心,故警戒之如此。

【原文】“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瘝厥官,惟尔大弗克祗厥辟,惟予汝辜。”

【直解】瘝,是旷废。辜,是罪。穆王又戒伯冏说:“凡小人进用,未有不用货财营求者,此近习之通弊也。尔今简求侍御仆从,若不以忠良正直的人为吉士,却把那交通货贿、营求进用的人为吉士而登用之,则布列左右者,皆是小人,必不肯引君于当道,匡弼之职遂旷废而不举矣。如此,则是尔大不能敬君,引用非人,孤负委托,我当治尔之罪,不轻贷也。可不戒哉!”

【原文】王曰:“呜呼!钦哉!永弼乃后于彝宪。”

【直解】彝宪,是常行的法度。穆王告戒伯冏篇终,又叹息而命之说:“凡我告尔之言,尔其可不敬承之哉!必须坚持精白之志,慎简正直之人,永远匡弼乃后以国家之典常法度,不使小人在侧,变乱成法,蛊惑上心,乃为尽职而无忝也。”按:穆王伯冏一命,谆谆于摈人、简吉士,以格君心之非,守祖宗之典,可谓忧深思远矣。而侈心一萌,至车辙马迹,遍于天下。盖君心一操舍之间,关系理乱如此,可不慎哉!

吕刑

周穆王用吕侯为司寇,命之作刑书以训告天下。史臣录其词,因以吕刑名名篇。

【原文】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直解】穆王年五十始即位,在位又五十余年,故称百年。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荒字,解做大字。度,是裁酌的意思。诘,是治。史臣追叙说,昔者吕侯为大司寇,承穆王之命以训刑。按:穆王在位,享国百年,至九十岁的时节,年已耄矣。犹以刑狱重事,乃大加裁酌,作为刑书,以诘治四方。盖刑者民之司命,自昔帝王,莫不重之,而况承平既久,巧伪日滋。故穆王当享国之久,老耄之时,犹必惓惓以图之也。

【原文】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直解】蚩尤,是古时强暴的诸侯。延字,解做引字。鸱,是恶鸟名,言其狠恶如鸱鸮也。矫,是矫诈。虔,是杀戮。吕侯传穆王之命说:“上古有遗训,传闻鸿荒之世,浑厚敦庞,民俗无有不善者。到黄帝时,蚩尤始倡为暴乱。驱扇熏灸,转相延引,及于良善之民,也都化而为恶,无不为寇为贼,凶横陵人,如鸱鸮之恶,以害人为义,为奸为宄,无所不至。惟是劫夺攘窃,矫诈杀戮,日以暴虐为事而已。”穆王推原祸乱之端如此,以见上古所以不得已而用刑之意也。

【原文】“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直解】苗民,是舜时三苗。灵字,解做善字。淫,是过。劓,是割鼻。刵,是截耳。椓,是宫刑。黥,是刺面。越字,解做于字。丽,是入。差,是分别的意思。穆王又说:“自蚩尤作乱,苗民转相仿效,不用善道,而制刑以立威。作为五样暴虐的刑,叫做常法,以杀戮无罪的人。于是始过为劓鼻、刵耳、椓窍、黥面之法。但有入于此刑者,必牵连人众,锻炼成狱,并制无罪之人,不复分别情词曲直,一概加之以刑。苗民淫刑流毒如此,此今日所当深戒也。”

【原文】“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直解】胥,是相。渐,是渐染。泯泯,是昏。棼棼,是乱。覆,是反覆。诅盟,是诅咒盟誓。庶戮,是众被刑戮的人。监,是视。穆王承上文说:“有苗淫刑肆虐,善恶不分。当时之民,亦皆闻风兴起,相与渐染成习,化而为恶。泯泯然昏迷,棼棼然扰乱,凡百所为,无复有忠信之事。惟反覆为诅咒盟誓,相欺相诈而已。当时无罪之人,被其虐威,陷于刑戮的,方心口嗟怨,告其无罪于上天。上天俯视苗民,无有馨香之行,而其所发间者,惟是虐刑之腥秽。有苗之恶,上通于天如此。故天假手于有德之君,而殄绝其世也。”

【原文】“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直解】皇帝,指虞舜。穆王又说:“有苗淫刑肆虐,民之被害,可哀甚矣。帝舜见众被戮的百姓,无罪受刑,心中恻然怜悯,不忍其受此荼毒,乃仰体天心,大彰杀伐之威,以报有苗虐民之罪。窜徙其君,分比其党,驱逐于三危西裔之地,使不得继世在下国,以贻民之害焉。”盖有苗之恶,天人共愤,帝舜下为民除虐,上代天讨罪,此所以刑当其辜,而万世称好生之德也。

【原文】“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直解】重氏、黎氏,是掌管神人之官。地天通,是上下混杂的意思。降,是下降,格,是感格,乃假托祸福以惑众者,即后世师巫假降邪神的人。棐,是辅。盖,是掩蔽的意思。穆王说:“昔者三苗肆虐,百姓无辜受祸,不知道是甚么缘故,只说有鬼神降灾祸于人,心中惶惧。于是妖诞师巫之流,肆为邪说,扇惑人心,使人皆崇祀鬼神,以祈福禳灾。民神杂乱,邪正不分了。帝舜欲正人心,息邪说,乃先命重氏、黎氏,修明祀典,使尊卑上下,各有分限。如天子然后祭天地,诸侯然后祭山川。其旧时上下混杂的祭祀,一切禁绝之,不许亵渎。祀典已正,人无徼求鬼神之心,而假托鬼神,降格祸福的邪说,举皆屏息矣。然常道不明,则民情犹易惑也。乃当时诸侯,及在下之百官,又皆精白一心,以辅助常道。凡民有率循常道的,则保安之;有违悖常道的,则惩治之。赏罚咸当,公道大明。虽鳏寡至微弱的,无有为善不得自伸,而反盖蔽阻抑以得祸者矣。”盖人心不知常道,则冥昧怪异之说得以入之。惟常道既明,祸福显著,人将求之明而不求之幽,语其常而不语其怪,自然邪说屏息,世道清明。此辅助常道,所以为正人心之本也。孟子说经正则庶民兴,斯无邪慝,亦是此意。

【原文】“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直解】清问,是虚心下问。有辞于苗,是声言有苗之罪。穆王又说:“帝舜以苗民昏乱,任刑而不任德,被害之民,其情有不得上达者,乃虚心访问下民,以开其进言之路。但见百姓每,虽鳏寡至微的,也都陈说有苗的罪恶,历历有词。盖民可以德化,而不可以威劫如此。帝舜乃反苗之道,而以德行之。凡施于政令以防闲其民者,只是以德为威,而不以虐为威。由是天下惕然,决于为善去恶,而莫不畏矣。凡施于教化以开导其民者,只是以德为明,而不以察为明。由是天下晓然,皆知为善去恶,而莫不明矣。”帝舜以德化民,而民自化之如此,则一于刑威伺察者,抑末矣。典狱者尚监于此哉!

【原文】“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直解】三后,即伯夷、禹、稷。恤功,是忧民之功。典,是礼。折,是绝。主名山川,是将九州有名山川表识以为疆域。农字,解做厚字。殷,是富庶的意思。穆王又说:“当蚩尤作乱,三苗肆虐之后,民心未正,民居未奠,民生未厚,皆帝舜之所忧也。然犹以一人不能独理,乃命伯夷、禹、稷这三个大臣,同致忧民之功于民。命伯夷为秩宗,使降布天地人三礼,明尊卑上下之分,以折绝其邪妄之心,而不犯于刑,这是正民之心。命伯禹为司空,使平治水土,表识名山大川,为九州之主,以定疆域,这是定民之居。又命后稷为田正,使颁降播种之法,教民稼穑厚殖嘉谷,这是厚民之生。三大臣各掌一事,其后皆有成功。所以天下百姓,莫不殷盛富庶,而无一人不得其所者,不似有苗时穷苦愁怨也。”夫三后虽皆以忧民为功,然必以降典为先者。盖拨乱反正,莫急于正人心,使人心不正,虽有土安得而居,有粟安得而食,刑辟亦不胜其烦矣。此又《吕刑》立言之旨也。

【原文】“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直解】制,是防闲的意思。中,是轻重得宜。穆王又说:“三后成忧民之功,民既富而可教矣。又恐慌有不率教者,乃命皋陶为士师之官,定为轻重适中之刑,以防闲禁制百姓,教他畏罪远刑,迁善去恶。人人都革其非心,消其逸志,而归于敬德之地焉。”即《虞书》所谓“明刑弼教,民协于中”者也。

【原文】“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

【直解】穆穆,是和敬的模样。明明,是精白的模样。灼,是著。乂,是治。棐,是辅。彝,是常性。穆王命吕侯说:“昔在有虞之时,帝舜恭己南面,有穆穆然和敬之容,以君临在上。伯夷、禹、稷诸臣,同寅协恭,有明明然精白之容,以辅佐在下。君臣之德,积中发外,光辉照灼于四方。是以四方百姓每得于观感者,皆兴起其为善之心,无不勉力自强,劝于修德。其治化之盛如此。但民之气禀习俗,未必皆齐。其中有败常乱俗,长恶不悛,非德之所能化者。故又命皋陶为士师,明五刑之等,审轻重之中,率此治民,以辅其常性,使同归于惟德之勤焉。”夫刑之本,必主于德;刑之用,必合于中。穆王训刑以此,可谓得先王制刑之深意矣。

【原文】“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直解】典狱,是掌刑的官。讫字,解做尽字。威,是有权势的。富,是有财货的。元命,是大命。穆王又说:“刑狱重事,全在得人。若是典狱之官,为权势所胁,则不免曲法以狥人;为货利所诱,则不免受财而枉法。这等人,如何行得公道?惟虞廷掌刑的官,个个得人。不但能尽法于权势之家,而不为威屈,亦且得尽法于贿赂之人,而不为利诱。其心中常敬畏而不肯怠忽,常忌惮而不敢放纵。是以听断之间,至精至当,无一事不可对人言者,不待拣择于身而后言也。夫天之德,只是至公无私。典狱的这等至公,便是能全尽天德,虽死生寿夭的大命,都自我作之矣。天以福善祸淫之理,制命于上;刑官以生杀予夺之权,司命于下。岂不与天相对,而配享在下哉!”虞廷用刑之极功,至于与天为一如此。此后世所当法也。

【原文】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今尔何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直解】司政典狱,是诸侯掌刑狱的。作天牧,是为天养民。丽字,解做附字。庶威,譬如说众恶一般,乃相与作威以虐民者。夺货,是夺取财货。蠲,是洁。穆王勉诸侯敬刑,乃嗟叹而告之说:“天生民不能自治,故责之君。君又不能独治,故责之臣下。尔等四方诸侯,司政事、典刑狱者,岂不是代天养民的人?须是仰体天心,爱惜民命,以尽司牧之道可也。且古人的行事,便是后人的样子。今尔当何所监视,岂不是伯夷那等样人?昔伯夷为礼官,要使民遵守礼教,不犯刑戮,乃颁布刑法,以启迪开导他,使之晓然知所趋避。这是能为天养民的,尔之所当监视者也。今尔当何所惩戒?惟是苗民那等样人。盖苗民倚势作威,凡狱辞附丽的,全不详察其中情实,又不选择良善之人,以观五刑轻重之中。惟是共作威虐、夺取货赂的人,却用他断制五刑,乱罚无罪。由是被害之民,呼天称冤。上天不蠲洁其所为,降以灾咎。于是苗民无所逃罪,子孙都灭绝了。这是不能为天养民的,尔之所当惩戒者也。”夫穆王训刑,既以天牧为言,又欲以伯夷为法、苗民为戒,则其不得已而用刑之意,亦可见矣!

【原文】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日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直解】格命,是至当的言语。由字,解做用字。慰,是安慰。戒,是事有差失而懊悔的意思。齐,是整齐。终,是故犯。逆,是迎合的意思。畏,是威。休,是宥。三德,是正直刚柔三样君德。穆王专告同姓诸侯,先叹息说:“凡我诸侯,其尚思念之哉!尔等有年尊而为伯父伯兄的,有年相若而为仲叔的,有年少而为季弟幼子童孙的,不论尊卑长幼,皆当敬听我言。我今庶几有至当的言语,以告于尔,不可不听也。夫刑狱重事,必须勤于听断,反覆详审,务使刑当其罪,自家心里才安。若一有不勤,则刑必不当,后虽追悔而深戒之,然死者已不可复生,断者已不可复续,其何益之有?故尔等须无日不加勤慎,用以自慰其心,无或少有不勤,而至以失刑为戒也。盖过而知戒,凡事皆可,惟用刑乃民命所关,一成不变。故但当慎于听断之初,而不容悔于已失之后耳。夫我谓尔等当勤者,盖以刑罚非所恃以为治,乃天整齐乱民,禁奸戢暴,使我为一日之用,不是常常用着的。故凡人有罪,也有非是故犯,当宽宥者;也有出于故犯,当诛戮者。都只在百姓每所犯如何,着不得一些私意。惟是至公至当,乃可以合天道而服人心。尔庶几敬迎上天之命,以奉事我一人,勿以我之喜怒为轻重。如我虽要刑戮此人,尔不可便依着我,轻易刑戮;我虽要赦宥此人,尔不可便依着我,轻易赦宥。惟当敬谨于五刑之用,辟所当辟,宥所当宥,使轻重各当,好恶不偏,以辅成我刚柔正直之三德。这是尔真能日勤了。岂但可以慰安汝心,将使上无失刑,下不犯法。我为君的,身享国家太平之庆;为百姓的,仰赖君上生全之恩。上下安宁之福,永久而无穷矣。尔其深念之哉!”

【原文】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

【直解】祥,是善。度,是裁审的意思。及,是狱词牵连的人。穆王又叹说:“凡汝有国有土的诸侯,皆来听我之命。夫刑虽凶器,然用之不滥,实足以助教化而安百姓。这乃是祥刑,不是虐刑。我今以此告汝,汝其听之可也。今尔等欲用此祥刑以安百姓,何者所当选择,得非理刑之人乎?盖刑官乃民之司命,若不得其人,则流毒甚众,不可以不择也。何者所当敬慎,得非用刑之事乎?盖刑者,一成而不可变,若率意用刑,则追悔无及,不可以不敬也。又何者所当审度,得非狱词之所连及者乎?盖此连及的人,或出于奸吏之罗织,或出于罪人之攀累,若偏听误信,则枉滥必多,不可以不审度也。这三件能尽其心,则刑无不当,而民无不安矣。非祥刑而何?不然,则是作威以殃民而已,何祥之有?尔等其慎之!”

【原文】“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

【直解】两造,是两家争讼的皆至,就如今原告被告都到官一般。具备,是供辞与证佐都在。师听,是与众人公同问理。简,是核实。孚,是信。三个正字,俱解做质字。罚,是赎。过,是误。穆王告诸侯以听狱之法说:“凡民争讼曲直,定有两家的人,一家不到,难以偏听;又有供词与证佐,一件不备,也不可凭据。须是两家争讼的,都到在官,又辞与证都完备了,乃与众狱官共听此五刑之辞。若所听之辞,简核情实,已皆可信,方才质之五刑以议其罪。若使议罪之时,有词与刑参差不相应的,是刑有可疑者也。则质于五等之罚而许其赎,刑不必加矣。若议罚之时,犹有词与罚参差不相应的,是罚有可疑者也。则质于五等之过而直赦之,罚亦不必加矣。”按:此即虞庭赎刑肆赦之遗意。盖古者因情而求法,故有不可入之刑;后世移情而合法,故无不可加之罪。穆王斯言,犹有古意,用法者所当知也。

【原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直解】疵,是弊病。官,是有权势的。反,是报复恩仇。内,是妇人在内交通说事的。货,是贿赂。来,是人来干求嘱托。审克,是详察而尽其能。穆王承上文说:“五罚之不服者,固有五过以宽宥之矣。然此五过,本是要开释无辜,但典狱之官,多有容私狥情,舞文玩法者。其弊病有五:或畏他人的权势,而不敢执法;或报自己的恩怨,而不出于公;或听妇人的言语;或得了人钱财;或听人干求请托。只为这五件,以私意出入人罪,则五过之设,不足以释无辜,而反以惠奸宄。执法之人,先自卖法,情允可恶,其罪当与犯人同科,不可轻恕也。尔等必详审精察,务尽其能,不为势屈,不为利诱,既不徇己之意,亦不狥人之言,而一以至公之心行之。则庶几无五者之病,而不犯于惟均之罪矣。”

【原文】“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

【直解】貌,是容貌。稽,是考。具字,解做俱字。严,是敬畏。穆王又承上文说:“五刑不简,正于五罚,是五刑中可疑的,有该宽赦的人;五罚不服,正于五过,是五罚中可疑的,也有该宽赦的人。出入之间,关系最重。汝须敬慎不忽,察之详而尽其能,既不至滥及无辜,亦不至纵释有罪可也。如刑与罚,推究得实,可信者多,亦未可就加之以刑罚,必考察其容貌如何。盖词犹可以伪为,而颜色之间,则有真情发露而不可掩者。如有可疑,犹当议赦以宽之也。若无情实可以推究,则其为疑狱显然,当直赦之,不必听矣。然疑狱难明,私心易起。若务为宽纵,以致有故出的;过于搜求,以致有故入的。皆非公心,必然受天谴怒。尔等掌刑的官,俱当战兢惕历,常如上帝之赫然监临,无敢有毫发之不尽心也。如此,庶几刑罚得中,而民无不安矣。刑其有不祥者哉!”

【原文】“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

【直解】辟,是刑法。罚,是纳赎。六两叫做锾,古时以金赎罪,即今之铜也。阅字,解做视字。倍差,是加倍之外,复有参差。属,是类,譬如说条款一般。比罪,是即今之比附律条也。僭乱辞,是僭差混乱之辞。穆王说:“五刑之疑者,固有五罚以赦之。但罪有轻重,则罚有多寡,不可以不审也。如墨刑有疑而当赦的,罚他纳金一百锾,与免本罪。必详视其情,罪实有可疑,而后赦之。劓刑比墨刑为重,有疑而当赦的,其罚加倍至二百锾。亦必详视其情,罪实有可疑,而后赦之。剕刑比劓刑尤重,有疑而当赦的,其罚加倍而又有参差,至五百锾。亦必审实其罪,无轻赦也。宫刑比剕刑允重,有疑而当赦的,其罚至六百锾。亦必审实其罪,无轻赦也。大辟之刑,乃五刑之极重者,有疑而当赦的,其罚至一千锾。亦必审实其罪,真可赦而后赦之也。然这五罚的条款,其间又有不等:墨罚之条有千,劓罚之条有千,剕罚之条五百,宫罚之条三百,大辟之罚,其条二百。总计五刑之条,凡有三千,所谓正律也。但律文有限,罪犯无穷。若律无正条,难以定罪者,又宜上下比附其罪。如罪疑于重,则比诸上刑;罪疑于轻,则比诸下刑。观其情罪相当,轻重适宜,然后断之也。然当此比罪之时,识见未定,多有惑于人言而妄为比附者,必裁度可否,无听僭差混乱之辞;亦有泥于古法而强为比附者,必斟酌时宜,勿用今所不行之法。务要明考法意,反覆推求,察之详而尽其能。庶几五罚之用,各得其当耳。”

【原文】“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直解】服,是受刑。权,是秤锤,所以称物之轻重者也。伦,是次序。要,是总会的去处。穆王说:“刑罚虽一成而不可变,然轻重出入之际,亦有权宜,不可执一也。如罪在上等重刑,而其情适轻,只着他受下刑。如事莫重于杀人,然所杀者是奴婢,只宜加之以下刑。(如今《大明律》,家长杀奴婢图赖人,止是杖七十,徒一年,是也。)罪在下等轻刑,而其情适重,却着他受上刑。如事莫轻于骂人,然所骂者是家长,则必加之以上刑。(如今《大明律》,奴婢骂家长者,绞是也。)不止用刑如此,便是用罚也都有个权变。如事在重罚,而其情适轻,则从轻以罚之;事在轻罚,而其情适重,则从重以罚之。斟酌损益,譬之用秤锤以求物之轻重,务要得中。所以说轻重诸罚有权,此权一人之轻重者也。至于刑罚之用于一世,也当随时权其轻重。如世当开创之初,法度更新,人心未定,不可以刑威劫之,则刑罚之用,皆宜从轻;世当衰乱之余,法令废弛,人心不肃,不可以姑息治之,则刑罚之用,皆宜从重。所以说刑罚世轻世重,此权一世之轻重者也。这刑罚之轻重,或原情而定罪,或随时而制宜,虽整齐画一之中,却有参差不齐的去处。然究其归,则皆合乎人情,宜于世变。轻的不是故纵,乃当轻而轻;重的不是故入,当重而重。盖截然有伦序而不可乱,确然有体要而不可易者,岂徒任意以为之哉!”穆王之意,盖言用刑者,于经常中,不可不知权变;权变中,又不可不本于经常也。

【原文】“罚惩非死,人极于病。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从惟从。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狱成而孚,输而孚。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直解】佞,是口才辩给的人。折狱,是听断狱讼。占,是审度的意思。孚,是信。输,是献狱,如今之覆奏一般。穆王恐典狱者以论赎为轻,又戒之说:“五刑之有罚赎,本薄示惩创,不至于死,但人既犯了五刑,反复推鞫,到那罚赎的时候,已受了许多苦楚,亦甚病矣。然则断狱之初,可不谨乎!夫刑官乃民之司命,轻重出入,关系生死,岂是口才辩给的人,便可以听断狱讼。惟是温良和易,心里公平的人,才能使轻重得宜,而刑罚无不在于中也。然典狱固当择人,又当有听断之法。凡人言辞虚诈不实的,随他强辩饰非,终有差错。须就他言词掩护不及的去处,详细审察,则真情自见。至于听言之际,又不可偏执,如始以为不可从,终或又有可从之理。惟要常存个哀悯的心,不可过于惨刻;常持个敬谨的心,不可失于忽略。则狱情无不得矣。既得其情,又不可独任己见。乃明开刑书,与众人公同看视,拟议其罪,使皆庶几于中正之则,而无所冤枉。然后当刑的,治之以刑;当罚的,宥之以罚。到那临刑罚时,又要审度,竭尽其能,其尽心如此。由是狱成于下,可以取信于人;输奏于上,可以取信于君;已是万无差失了。却又不可自专。其于覆奏之时,又当备述情词,勿有疏漏。如一人而犯两罪,虽是从重问了,还要连他的轻罪一并开写,取自上裁。盖不惟致其精详,而又极其恭慎,即有虞‘钦哉钦哉,惟刑之恤’之意,此其所以为祥刑也。”

【原文】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直解】伯字,解做长字。族,是同族。姓,是异姓。相,是助。单辞,是无证之辞。乱字,解做治字。两辞,是两家证对之词。私家,是私取财货以肥家。狱货,是卖法而得财者。府,是蓄聚的意思。辜功,是罪状。庶尤,是诸般殃祸。穆王总告诸侯,叹息说:“尔等其敬慎之哉!凡我有官之长,或同族的,或异姓的,都体我重刑之意可也。盖死者不可复生,刑事者不可复续。我今说着他,便多畏惧,况用之乎?我所以兢兢然敬慎,不敢轻忽,虽不得已而用之,皆有哀矜仁厚之德存于其间,实以德用刑,而非恃刑以为治也。盖天之制刑,非以虐民而已,实欲使民畏刑远罪,以助教化之所不及。尔典狱之官,皆有代天理刑之责者,当仰体天心,慎重民命,凡宥罪罚恶,务与天之福善祸淫一般,有以作配于下,斯可耳。若刑一不当,便是逆天,可不敬哉!彼狱辞之中,有单有两,全无证佐,只凭一面之辞职者,叫做单辞。这等的,最难审察。必虚心听之,极其明而无一毫之蔽极,其清而无一点之污,庶几奸不能欺,利不能诱,而是非曲直可判矣。有原告被告,各执一说以相证对,叫做两辞。若听之一失其平,民不可治矣。今民输情服罪,所以得治者,无不由典狱的官,以中正之心,听断这两家之词,故能使刑清而民服也。汝等切不要有所偏主,任意出入,假此以为私家囊橐之计。夫鬻狱得货,岂足以为宝,但自积罪状于己身。至于罪恶已极,天必报以诸般殃祸,有永远可畏之罚。这非是天不以中道待人而偏罚之,惟人自取祸殃之命。使天罚不如是之极,则狱吏无所忌惮,恣意行私,施之庶民,全是虐政,岂复有令善之政,在于天下乎?此天所以必降之罚也。”夫好生乃天之心,不特鬻货者不为天所容,即心有毫发不尽,是亦上逆于天道矣。故自古酷吏未有不得祸之惨者。穆王此言,真典狱之永鉴也。

【原文】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

【直解】嗣孙,是继世的子孙。无疆,是无穷。辞,是名誉。属,是附丽。五极,即是五刑,以五件皆极重之刑,故谓之五极。嘉师,是良民。穆王训刑将终,又并告来世诸侯,叹息说:“尔诸侯之用刑,固当知所监矣。若尔继世的子孙,都有治民之责者,自今以往,亦当何所监视以为法?非敬刑以教民祗德,而得其轻重之中者乎?我试为尔等言之,尔等其庶几明听之可也。我闻自古贤哲之人,如伯夷、皋陶,都是掌管刑法的官。他有无穷的名誉,至今称颂之不已。这是为何?只因他明清敬慎,凡所附丽于五刑的,皆得其中,当轻而轻,当重而重,无一不合乎天理,惬乎人心,所以有令闻无穷之庆也。夫用刑而至于有庆,可谓祥刑矣。今尔来世诸侯受我之良民善众而治之,只要他迁善远罪,不犯刑戮,岂可过用刑威以残虐百姓。必须监视这等得中的祥刑,件件以古人为法,务使德泽流于当时,名誉垂于后世,斯可耳。尔等可不勉哉!”夫用祥刑以安百姓,既深望于诸侯,监祥刑以治喜师,又预告于来世。其言词恳切,计虑深远。穆王之惓惓于刑狱,真无所不用其情矣。读其书,犹可以见虞廷钦恤好生之遗意。此孔子之序书,所以有取也。

文侯之命

周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申侯乃引西夷犬戎攻杀幽王。晋文侯与诸侯迎太子宜臼立之,是为平王。平王嘉文侯之功,命为方伯,赐以秬鬯弓矢。史臣录其策命之词,以文侯之命名篇。

【原文】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

【直解】晋于周为同姓,故称父。义和,是文侯的字。辟,是君。先祖,指成康以下诸君说。怀,是安。平王呼文侯而命之说:“父义和,我大显祖文王、武王,皆能敬慎以明其德。本之身心之间,而达于政治之际,光辉发越,无远弗至。其德昭著而上升于天,敷布而下闻于民。故上帝眷佑,集大命于文王,以有天下。我周家之基业,其来有自矣。当时守成继体,固有成康以下诸君,亦惟老成先正之臣,如尔祖父等,能左右扶助,精白以事其君。凡君有小大谋猷,无不顺从宣布,以光昭祖德,安定国家。故我先祖诸君,得以安然在位,而享太平之福也。”

【原文】“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

【直解】闵,是矜怜。嗣造,是嗣位。丕愆,是大谴。殄,是绝。资泽,是小民所资赖的恩泽。纯,是大。服,是事。伊字,解做谁字。平王叹息说:“我祖宗基业相承,皆有贤臣之助,何其幸也。闵予小子,嗣位之初,乃为天所大谴,有父死国破之祸。所以然者,盖民为邦本,国家必有惠泽及民,则根本固,而外侮无自而入。今周德既哀,绝其资泽于下民,民心已离,邦本先拨,以致戎狄侵陵,为我国家之害甚大,是我之所承者,既与先祖异矣。即我朝廷御事之臣,亦无有老成俊杰在于官使者。我小子又薄劣无能,其何以济此多难?所赖以辅之者,惟有望于在外之诸侯耳。尔诸侯在我祖父之列者,其谁能怜恤我乎?”又叹息说:“诸侯若能恤我,以先正之昭事先王者,而致功于我一人,则庶几扶国祚于既衰,而我亦可以永安厥位如先祖矣。”

【原文】“父义和,汝克昭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艰,若汝,予嘉。”

【直解】显祖、前文人,都指文侯始祖唐叔说。肇,是始。刑,是法。会,是合。绍,是继。修,是缉理的意思。扞,是捍卫。平王呼文侯说:“当国家多难之后,寡助之时,犹幸有汝能服劳王家,昭明汝显祖之功烈。盖我家不造,文武之道几坠,而国统已中绝矣。惟汝攘除戎难,兴得王家,始仪刑文武之典章,用会合诸侯,迎立小子,继续汝君之统绪,于以追孝于尔之前文人,而不忝其昭事先王之绩焉。且我新立,在艰难之中,汝多所修完捍卫,王室赖以再造。若汝之功,诚我之所嘉美者也。”

【原文】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直解】师,是众。赉,是赐。彤,是赤。卢,是黑。康,是安。简,是阅视。平王敕遣文侯说:“王室已安,汝其归于晋国,抚视汝民众,安宁汝邦家。我用赐汝秬鬯之洒一尊,以供汝祖庙祭飨之记礼;又彤弓一张,彤矢百枝,卢弓一张,卢矢百枝,使汝得专征伐;又马四匹,以供征伐之用。父往就国,当修举职业,于远民则怀来之,于近民则驯习之。惠安远近的小民,无或怠荒以自安乐。又必简阅尔都之士马,以壮国威;惠恤尔都之人民,以固邦本。夫有功王室,汝之德已显矣。今又柔服远近,简恤士民,则德威宣著,勋业光明,岂不益成就汝之显德哉!汝其勉之。”按:平王即位之后,但知晋侯立己之功,而不知有复仇讨贼之义,忘亲忍耻,无有为之志可知矣。此周之所以终于不振也。

费誓

费,是地名。昔周公之子伯仑,初封为鲁侯,因淮夷徐戎作乱,率师伐之,誓师于费地。记书者,因以费誓名篇。

【原文】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

【直解】徂,是往。淮夷、徐戎,今淮安徐州地方。鲁公誓师,先发叹说:“尔等从征的诸侯,无得喧哗,都静听我的命令。往日已叛的淮夷,今乘我始封,又结构徐戎,并起为寇。故我不得不率师以伐之。”

【原文】“善敹乃甲胄,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直解】敹,是缝缀。胄,即是盔。,是干上系的带。干,是楯。吊,是精制的意思。锻,是打造铁器。戈、矛,俱是枪。砺,是磨。鲁公誓师说:“战莫先于治戎备。尔等须要好生缝缀那甲胄,系带着干楯,无敢有一件不精制者;多预备那弓矢,锻炼那戈矛,磨砺其锋刃,无敢有一件不铦利者。庶足以卫身而克敌也。”

【原文】“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阱,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

【直解】淫,是大。舍牿,是军中造作庐舍牧放牛马之所。杜,是闭绝。擭,是捕野兽的机槛。敜,是填塞。阱,是坑坎。鲁公又戒行师所在之居民说:“凡军中的牛马,其止宿牧养之处,已大布于四野之中。尔居民凡在野外,有设为捕兽的机槛,便都闭绝了;有发掘陷兽的坑坎,便都填塞了。无致陷害伤损我牧放的牛马。若不预先除治,伤了我牛马,当加尔以常刑,决不赦宥也。”

【原文】“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尔。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直解】风,是马牛牝牡相诱,因而狂走也。臣妾,是男女贱者之称。商,是度量。鲁公又戒将士说:“军出,部伍不可不严整。军中马牛,有牝牡相引诱,因而风狂奔走的,有役使的男子女人,弃家逃亡的,俱不许失主越过军垒去赶逐他。若有人收得这马牛男女,能敬惧小心,不敢藏匿,复还了人,我自商度尔所还之物多寡轻重之数,赏赐他。若不听誓戒,乱了部伍,越垒赶逐或得了藏匿不还,这等的都有一定之法,决不轻宥。也不许寇盗抢掠,或逾过垣墙,偷盗人牛马,引诱人男女。这等的,其情尤重,又自有一定之法,禁治于尔,必不宥也。”

【原文】“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余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

【直解】峙,是储备。糗粮,是干粮。不逮,是不及。大刑,是死罪。郊,是国门外之地。遂,是郊外之地。桢、干,都是筑墙的板木。有无余刑非杀,是说不止一件刑法,但罪不至死的意思。刍茭,是草束。鲁公誓师又说:“甲戌之日,我要率众往征徐戎之罪。盖徐戎尤近鲁境,故先加之兵。军行则粮饷为急。尔须要储备以供军食,毋得欠缺致误军机。如有不及,汝主馈之人,当加以死罪不宥也。鲁国有四郊,那东郊之人,与徐戎对垒,难别用他。汝西南北三郊三遂的,当备着筑墙板木之类。我于甲戌进兵之日,要乘隙修筑城垣管垒,以防冲突之患,毋得失于供应,误了我的事。我所惩治汝的,不止一件刑法,但罪不至死耳。又汝三郊三遂的人民,不止供应板木,又要储备着喂养马牛的草束,不可不多备。倘或缺少,致使我马牛饥困,亦必加以死刑,不轻宥也。”按:鲁公于初封之日,夷戎妄意其未更事,且乘新造之隙。今观其行师誓众,先后次第,整暇有序,虽一时御敌,未足以尽其美,而治国规模,亦略可见。盖周公为父,教习有素也。鲁侯其贤矣哉!

秦誓

昔秦穆公欲伐郑,其臣蹇叔以为不可。穆公不听,后晋襄公败之于崤,囚其三帅。穆公悔己不用蹇叔之言以致丧败,作为誓辞以告群臣,明己改过之意。史臣录其语,因以秦誓名篇。

【原文】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直解】哗,是喧哗。群言之首,譬如说众论中第一紧要的。讫字,解做尽字。自若是,是自以为是。盘,是安。昔秦穆公悔己伐郑之失,乃集君臣而告之,先嗟叹说:“尔等群臣,无得喧哗,都静听我的言语。我今誓告于汝者,乃众论中第一紧要的,非是迂远不切之说,汝当专心听之可也。我闻前人说道:‘常人之情,重于责人,轻于责己。每自以为是,便有过差,多安于徇己,不肯受人的非责。殊不知责人非难,惟我有不是处,而能受人之责,如水之流,闻而即改,无一毫凝滞,斯为艰耳。’”古人斯言,切中人情,乃修身克己之要务,正所谓群言之首也。穆公悔不听蹇叔之谏,而深有味于古人之语,故先述以自警如此。

【原文】“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直解】逾,是过。迈,是往。穆公悔过之意说:“我如今乃知前日拒谏之非,欲改其过。心里常怀忧悔,惟恐日月既往,年齿已衰,不复有将来之日,可以迁善补过。此所以急于图改,不敢自安也。”

【原文】“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

【直解】古之谋人,是前辈老成谋国的人。忌,是疾恶。今之谋人,是新进喜事之人。姑字,解做且字。猷,即是谋。询,是问。老人齿衰而发黄,故叫做黄发。愆,是过失。穆公又追悔前非说道:“惟朝廷之上,那前一辈年老有谋的人,我非不知他老成谙练,但以其每事坚执,不肯迁就我意,遂忌疾疏远之,而不用其谋。(这是隐然指蹇叔劝他不要伐郑之事。)如今那新进喜事之人,非不知他少未更事,但以其每事顺从,能与我意相合,姑且以为可亲,而信用其计,以至于败谋而失事。(这是隐然指杞子哄他伐郑之事。)然既往之过,虽已如此,而将来之善,犹可改图。自今以后,凡国有大事,尚当谋度询问于老成黄发之人,与他商量可否。则其深虑远谋,既足以断国事;忠言谠论,又足以服人心。庶几他日所行之事,亦可以无过矣。岂敢自讳其过,而不复为自新之计哉!”

【原文】“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

【直解】番番,是衰老的模样。旅字,与腰膂的膂字同。旅力既愆,是少壮有膂力时都过去了。有,是任用的意思。仡仡,是强勇的模样。不违,是无失。截截,是口舌辩给的模样。谝字,解做巧字。易辞,是变乱是非。穆公告群臣说:“我前日之过,已不可追。如今要改过迁善,只是亲贤臣,远小人而已。如番番然衰老的良士,虽少壮有膂力时都过去了。他却老成练达,计虑深长,是可与谋国者。这等的人,我今后却要任用他。若仡仡武勇之夫,虽善于射御,无有违失。他却有勇无谋,智虑疏浅,多足以败事。这等的人,我今后再不用了。勇夫且不可用,况那截截辩给,善为巧言的小人。颠倒是非,能使君子变易其辞说,虽有直言正论,也被他摇夺了。这样人,最能败坏国家,我何暇多用之哉!”穆公悔过之词如此,其任用老成,斥远邪佞,乃人君图治之要道。此孔子取之以示万世也。

【原文】“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

【直解】昧昧,是默默。介,是独。断断,是诚一的模样。技,是才能。休休,是平易宽洪的意思。彦,是俊美。圣,是通明。不啻,是不但。职字,解做主字。穆公说:“我尝默默然深思,用人之得失,系国之安危,不可不谨。假如有一个介然独立之臣,看他断断然诚实专一,无他技能,恰似没用的人一般。但其心地和平,度量广大,休休然如大器之能容受,有不可得而测度者。见人有才能的,便心里爱他如自己有才能一般;见人之俊美通明的,便心里真切喜好,不但如其口中之所称扬而已。这是他实是能容受天下的贤才,非有勉强矫饰之意。这样大臣既有德,又有量,人君若肯一心信任他,必能广致群贤,共图国事,为社稷苍生造福。用能保佑我子孙,使长享富贵;保安我黎民,使长享太平。斯人也,亦主有利于国哉!此我所以欲用老成之士也。”

【原文】“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直解】冒疾,是妒忌。违之俾不达,是故意阻抑之,使不得通达。殆,是危。穆公说:“为人臣的,若无断断之诚、休休之量,见人有技能的,道他强过自己,却妒忌憎嫌之,不肯称扬;见人是个俊美通明的,怕他不次进用,却百般阻抑之,使不得通达。这等的人,心私量狭,寔不能容受天下的贤才。人君若误用了他,将使君子丧气,小人得志,把天下的事,件件都坏了。如何能保我的子孙,使之长久;保我的黎民,使之安乐。乱亡之祸,将由此而起矣!不亦岌岌乎危殆哉!故我于截截巧言之人,不遑用之也。”

【原文】“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直解】  杌陧,是危动不安的意思。怀,是安。穆公誓告群臣篇终,又说:“用一妒贤疾能的大臣,便使子孙黎民并受其害。可见国家之杌陧不安,不在乎他,只由用着一个不好的人,遂贻无穷之祸尔。岂必小人之多乎!用一休休好善的大臣,便使子孙黎民并受其利。可见国家之荣显安宁,亦不在乎他,只由用得一个好人,遂贻无穷之庆尔。岂必君子之多乎!夫一人之善恶,足以系一国之安危如此。然则番番之良士,其可以不用,而截截谝截谝言之人,尚可以不去哉!”按:穆公因轻信杞子之言,不听蹇叔之谏,以至大败于崤。故此篇悔过之辞,惟惓惓于用人之得失,其亦善补过者矣。大抵老成之人,膂力既哀,近于无用;而仡仡勇夫,其驰骋足以快意,谋虑深长,近于迂阔;而截截谝言者,其辩论足以动人,断断纯朴,近于无能;而媢疾之人,露才扬己,足以取重。所以人主谋事,常忽老成之君子,而喜轻薄之小人,为是故也。然则《秦誓》之书,岂非万世用人者之明监哉! 

猜你喜欢
  卷十五 十五之一·孔颖达
  卷三十三·郑玄
  卷五 问易篇·王通
  第九章 公商·梁启超
  读诗私记原序·李先芳
  提要·陆淳
  春秋説卷三·洪咨夔
  卷二十二·吕祖谦
  卷七 出处·张伯行
  卷九十三·道世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唐慧琳
  卷第三·佚名
  道院集要卷三·晁迥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九·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二·阮阅

      ●卷十二·评论门  或问郑綮相国近有诗否?答云:“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那得之。”  《北梦琐言》载綮虽有诗名,本无廓庙之望。及登庸,内外惊骇。太原兵至渭北,天子震恐,渴于攘却。綮请于文宣

  • 别后·闻一多

    哪!那不速的香吻,没关心的柔词……啊!热情献来的一切的贽礼,当时都大意地抛弃了,于今却变化记忆的干粮,来充这旅途的饥饿。可是,有时同样的馈仪,当时珍重地接待了,抚宠了;反在记忆之领土里,刻下了生憎惹厌的痕迹。啊!谁道不是变幻

  • 卷四·唐圭璋

    李梦符●渔父引村寺钟声度远滩,半轮残月落山前。徐徐拨棹支归湾,浪叠朝霞锦绣翻。●二渔弟渔兄喜到来,波官赛却坐江隈。椰榆构子木瘤杯,烂煮鲈鱼满案堆。李存助●一叶落一叶落,褰朱箔。此时景物正萧索。画

  •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赵尔巽

      ◎邦交四   △美利坚   美利坚在亚美利加洲。初来华,货船常至粤东。道光二十一年,英因鸦片之役,诏停贸易,美为英人请准货船入口,不许。二十二年,与英和,许宁波互巿。美商船由定海驶至宁波,请报税通商,浙抚刘韵珂以闻。

  • ●复社纪略卷之二·陆世仪

    崇祯庚午乡试,诸宾兴者咸集,天如又为金陵大会。是科主裁为江右姜居之曰广;榜发,解元为杨廷枢,而张溥、吴伟业皆魁选,陈子龙、吴昌时俱入彀,其它省社中列荐者复数十余人。明年辛未会试,伟业中会元,溥与夏曰瑚又联第,江西杨以任、

  • 崇德七年一月至顺治元年七月·蒋良骐

    崇德七年正月,阿济格遣兵略宁远,获牲畜无算。明总兵吴三桂等遣兵蹑我后,诱击败之。明松山副将夏承德以其子夏舒为质,密约内应。二月十八夜,竖梯于城南,我军齐登,生擒明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祖大乐,游击祖

  • ○皇朝平吴录下·佚名

    吴元年丁未夏,太祖以士诚被围,谕以书曰:「盖闻成汤放桀,武王伐纣,汉祖灭秦,历代帝王之兴,兵势相加,乃为常事。当王莽之亡,隋之失国,豪杰乘时蠭起,图王业,据土地。及其定也,必归于一,天命所在,岂容纷然。虽有智者,事业弗成,亦当革心,畏天

  • 第七十六册 众臣发誓书(无年月)·佚名

    第七十六册 众臣发誓书(无年月)副将巴都虎,受领汗牌,我所辖之一翼兵不离总兵官。若离总兵官,则将我巴都虎杀之。若不离,则由总兵官以未离而告上汗。以汗之法秉公管辖之,不因好恶而徇情,不因亲戚而袒护,不因雠敌而欺压,善即为善

  • 一四九八 军机大臣奏文源阁全书内《盐铁论》缺写一篇请将纪昀等察议片·佚名

    一四九八 军机大臣奏文源阁全书内《盐铁论》缺写一篇请将纪昀等察议片【真按:四库全书错得夸张!】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初五日查文源阁四库全书内,《盐铁论》末册缺写第六十《杂论》一篇,除交纪昀补写装入并查明各处有无漏写

  • 李承勋传·张廷玉

    李承勋,字立卿,湖北嘉鱼人。他的父亲李田是进士出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为人有操行,理政不苛刻扰人。承勋考中弘治六年(1493)进士,由太湖知县升任南京刑部主事,经工部郎中,转任南昌知府。正德六年(1511),赣州的盗贼进犯

  • ●重刊风宪约序·吕坤

    风宪约者中执法宁城吕公观察三晋时所与郡国大夫约也编中提刑之条五十二按察之条二十总之饬吏治以奠民生要旨如斯焉已考之元命苞曰刑者侀也说文曰刀守井也饮者陷井刀以守之割其情也繇天放已还艾服滋长而网滋密焉繁脂秋

  • 杨荫杭·周诒春

    杨荫杭 字补塘。年三十九岁。生于江苏无锡县。初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光緖三十四年。游美。入本薛文尼大学。宣统元年。得法学硕士学位。宣统二年回国。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现时住址。北京顺治门内东斜街二十五号

  • 卷四十三·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卷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三杂记上杂者以所记为繁杂之礼也篇帙多故分上下方氏慤曰此篇虽以记丧为主而兼言三患五耻观蜡取盗之类其事不一故以杂名篇诸侯行而死於馆则其复如於

  • 卷四百六十七·佚名

    △第二分无相品第七十四之二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以离相无漏之心受持净戒。谓圣无漏道支所摄法尔所得善清净戒。如是净戒无缺无隙无瑕无秽无所取著。应受供养智者所赞。由此净戒於一切法无所取

  • 八识规矩颂讲录·太虚

      ──二十年八月在北平华北居士林讲──   开题   释颂    一 顺转杂染分     甲 第六识     乙 前五识     丙 第八识     丁 第七识    二 逆转清净分     甲 第

  • 成实论 第十卷·佚名

    成实论 第十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憍慢品第一百二十八问曰。已说三烦恼是生死根本。为更有不。答曰。有。名为慢。问曰。云何为慢。答曰。以邪心自高名慢。是慢多种。若于卑自高名慢。于等计等亦名为

  • 朱文公政训·朱熹

    南宋官箴。朱熹撰。1卷。汇集朱熹与弟子议论时政及为官法规的言论。理学宗师朱熹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论述为官之道,多有发展和创见,体现了爱民恤民的主张,为研究其政治思想提供了资料。此书由明代彭韶辑出。通行有

  • 对山余墨·毛祥麟

    蜀郡石生名每,弱冠游痒,丰神秀逸,以父母早世,自幼随大母,依伯父履吉。吉尝贩楚,富有金而艰于嗣,以故夫妇爱每胜己出,寻常不令出庭户。时届清明,随一仆至坟园拜扫。焚帛既毕,散步村郊,去墓二三里,得一溪。溪西有小庵,桃花出短墙,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