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目录

耿定向:题近溪子明道录

胡僖:叙近溪罗先生明道录

郭斗:刻近溪罗先生明道录

卷一

古本《大学》通解

《中庸》通解

《大学》宗旨

《大学》“止至善”解

论《大学》无分经、传

《大学》与“礼”的关系

“至善”何以要求诸古圣?

《大学》《中庸》乃孔子所著

日用皆是性,人性皆是善

说“恐惧”

“喜怒哀乐”与“已发”、“未发”

“致中和”之“致”解

尊德性与道问学

卷二

颜子“不违如愚”解

“知之为知之”解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解

鬼神与生死

“明”解

“仁,人心也”解

“充”“达”仁义解

“四书五经”同是格物一义

“易有太极”解

“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解

“时”解

“克己复礼”解

乾元之生理在人

“乾乾”解

论知能先后

“道心人心”说

卷三

自述“宗旨”:“赤子之心,不虑不学”

舟中问答

“信”为由善入圣之门限

“君子有三畏”解

论“理之亲切”

捧茶童子是道

“工夫”与“头脑”

吾儒衣钵

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解

“形色天性”解

自述为学经历

评告子

"诚者自成"解

中庸本自平常

论“天”

信而直任是工夫

卷四

尧夫“天根月窟”说

再论“宗旨”

如何“成人”

父子之间如何相处

通论“心”、“性”、“命”

“时”义大矣哉!

“天则”怎可“见”得?

乾、坤之知、能有别乎?

“复”、“礼”何以并言

“敬畏”抵得百般工夫

己所言“良知”与阳明“良知”异同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通论

如何悟得实落?

无愁便是乐

静定如何可得?

良知如何不虑而知

学问如何不要著力

仕优则学,学优则仕

卷五

“君子反经”何谓?

识得本真

心性分别何如?

由当下念头识心体

何谓“经”?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解

“慎独”解

“由仁义行”与“行仁义”何别?

“人不知而不愠”非无动于中

圣贤之“大”

易与不易

看书册与面命之不同

圣与凡若金与矿

学“规矩”

畏天命之严

再论“时”

从人去求仁

身家不足为学累

知与见闻

卷六

“多学”与“一贯”

如何用“工夫”

论“戒”

看我此身

“知”:为又为不得,蔽又蔽不得

《中庸》首章解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心体之亲切

“心”:体与用·本体与工夫

“深造以道”,其道是率性之道否?

“万物皆备”章解

浑沦到底

天若无知,也做主不成

“可欲之谓善”,起手也在是,结果也在是

心之宗法

卷七

《大学》宗旨:“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自述读《论语》进境

论周子、程子、朱子与阳明学之异同

体贴“恕”上致力

良知完具于人

一切放下

自赤子即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

学亦只是学其不学,虑亦只是虑其不虑

良知面目

招牌非可耻,乡愿则可耻也

由日用而不知到圣人

以变幻为此心喜

圣人吃紧着力处只在不厌不倦

子贡到老不信夫子

形色与天性

仲尼祖述尧舜

仁义是替孝弟安个名

学问工夫

迷与觉如冰之与水

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常人者,圣人而不可安心者也。

心之本明

学必以习,习必以苦

卷八

五华书院会讲

武定会讲

弥勒会讲

临安会讲

谒庙会讲

洱海会讲

海春书院会讲

丁祭会讲

腾越会讲

凤山书屋会讲

演武场会讲

近溪罗先生明道录跋(杜应奎)

叙罗近师明道录后(詹事讲)

猜你喜欢
  目录·胡渭
  卷三十·孙瑴
  卷十二·李明复
  尚书大传卷二·孙之騄
  提要·李光地
  卷二·李钟伦
  宣公·宣公元年·左丘明
  卷十三·佚名
  卷三·佚名
  弘明集卷第九·僧祐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九·宗喀巴
  卷二十一·佚名
  卷十六·佚名
  说无垢称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今滑稽联话七·范左青

    一金陵词客侨寓吴门,家蓄粉头为业,俗名养瘦马。门上春联书杜工部“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句。偶开罪于一士,改为“岂有红颜惊海内;漫劳白镪贮门庭”粘于上,见者绝倒。《夷坚志》载:汪仲嘉谪南

  • ●霓裳续谱 卷八·王廷绍

    ○杂曲△读书未就【弹黄调】读书未就,要将书本儿抛,(嗳娘子嗄)我是宁可买卖经营,要去学肩挑,在街坊赚些个钱和钞,将将就就度昏朝,娘子听,泪双抛,(咳官人嘎)你是瘦怯怯的书生,怎好去学肩挑,书中自有黄金屋,你贸意的心肠是志不高,只要你

  • 卷三百一十五·列传第七十四·脱脱

        韩亿 韩绛 韩维 韩缜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而营筑之。真宗尝欲召试,

  • 卷二百十八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起神宗熙寧三年十二月盡其月   十二月丁巳朔,管勾兩浙路常平等事、著作佐郎王醇,令審官東院就移合入差遣,以殿中丞、審官西院主簿張靚代之。醇在任不推行新法故也。六月二十八日,張靚、趙子雲並為主簿,從韓縝所舉。

  • ●卷四十五·徐梦莘

      靖康中帙二十。   起靖康元年三月三十日丙申,尽四月十六日壬子。   三十日丙申蔡京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德安府安置蔡攸前去省侍。   太上皇自淮浙回銮已泝汴过宿州先是蔡攸已降授大中大夫提举亳州明道宫任便

  • 第七十三回 讨成德中使无功 策魏博名相定议·蔡东藩

      却说王承宗自为留后,无非是积习相沿,看人榜样。最近的就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师道即李纳庶子,李纳死,长子师古袭职,师古死,判官高沐等,奉师古异母弟师道为节度副使,杜黄裳时尚为相,请设官分治,免致后虑。宪宗因夏蜀迭乱,不宜

  • 后汉书补逸卷二·姚之骃

    监察御史姚之骃撰东观汉记第二光烈隂后有隂子公者生子方方生防公公生君孟名睦即后之父也【案子方即腊日以黄羊祠灶神者至睦子识三世而果繁昌范不载】明徳马后永平三年有司奏立长秋宫以率八妾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马贵人

  • 首卷二 凡例·佚名

    修纂凡例一登极典礼、书。一恭上加上帝后尊谥、书册、宝文全录。一祀天、地、太庙、山陵、日月、社稷、郊祀跻配太庙奉先殿升祔配享、祭堂子年神、月神列祖诞辰、忌辰、拈香。书诣寿皇殿、恩佑寺、安佑宫、雍和宫、

  • 四八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缴应毁各项书籍情形折·佚名

    四八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缴应毁各项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初七日浙江巡抚臣王亶望跪奏,为查缴应毁各项书籍,恭折奏闻事。窃照违碍不经书籍,臣于抵任后节次严饬地方牧令暨教职佐杂各官,四散上紧购觅,已经查缴新旧各项

  •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七·允秘

    传五【亲王】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传尼堪太祖髙皇帝孙原封广略贝勒褚英第三子初征多罗特栋防诸部有功天聪九年五月大兵征明山西随贝勒多铎率偏师入宁锦界牵制明西援兵崇徳元年封固山贝子十二月上征朝鲜李倧遁尼堪随豫亲王

  • 卷之五十八  謇齋瑣綴錄六(明)尹直 撰·邓士龙

    (謇齋瑣綴錄,八卷,明尹直撰。尹直,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明史卷一六八有傳。) 謇齋瑣綴錄六 太宗文皇帝初駐金川門,蹇、夏二公首出迎戴,而解、胡、二楊諸公則以召命至,然皆不自靖,而竊自比於

  • 卷一百三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三十五雍正十一年九月上谕六道初五日奉上谕向来仓场事务废弛已极乃朕所亲见者经理之初难於整顿是以经九卿会议将殚心供职办事才能之满汉监督定为三年任满即陞之例以示鼓励十年以

  • 卷一十九 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司马迁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索隐】:便音鞭,县名也。吴浅所封。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著令甲,称其忠焉。【集解】:邓展曰:“汉约,非刘氏不王。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瓚曰:“汉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

  • 尽心下篇·王夫之

    一父兄者,对子弟之称。若因用兵而多所杀戮,则直谓之杀人耳。人固不可杀,奚论其有子弟而为人父兄与否!杀人亲,重矣,杀鳏寡孤独者独轻乎?缘子弟故而杀之,故曰“杀人之父兄”。此言当时法家置为参夷、连坐之刑,上及父兄

  • 卷四·李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四     元 李廉  撰桓公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左氏【闭蛰而烝注闭蛰建亥之月此夏之仲月非为过而书者为下五月复烝见渎也】公羊【烝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亟也亟

  • 佛说小法灭尽经·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泥洹。与诸比丘及诸尊菩萨无央数来诣佛所。稽首于地眷属围绕渴仰闻法。世尊寂然默无所说。光明不亮。贤者阿难长跪叉手白佛言。前后说法启光独显。今大众会明更不现。何故如

  • 醒世姻缘传·西周生

    原名《恶姻缘》。长篇小说。清佚名撰。一百回。现存最早的同治庚午刻本题“西周生辑著”。杨复吉《梦阑琐笔》引鲍以文云:“留仙尚有《醒世姻缘》小说。”但作者是否即蒲松龄,尚无定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未提此书。

  • 窥天外乘·王世懋

    一卷。明王世懋撰。此书为王世懋诸多著述之中较有价值的一部书。专论明代掌故、故事,中间参以作者之论断。许多记载持论公正,足资参考。尤其是关于明代掌故之记载与辨疑,较有价值。此书体例颇似《龙川略志》之体例。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