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九

二先生语九

少日所闻诸师友说

仁者公也,人一作仁。此者也;义者宜也,权量轻重之极;礼者别也,定分。知者知也,信者有此者也。

万物皆有性,一作信。此五常性也。若夫恻隐之类,皆情也,凡动者谓之情。性者自然完具,信只是有此,因不信然后见,故四端不言。

先生曰:「孔子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尝谓孔子之语仁以教人者,唯此为尽,要之不出于公也。」

孟子曰「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曰「天民」者,能尽天民之道者也,践形者是也,如伊尹可当之矣。民之名则似不得位者,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大人者,则如干之九二,「利见大人」,「天下文明」者也。天民大人,亦系乎时与不时尔。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言君子不重则不威严,而学则亦不能坚固也。

信非义也,以其言可复,故曰近义。恭非礼也,以其远耻辱,故曰近礼。因其事而不失其所亲,亦可宗也,况于尽礼义者乎?

「思无邪」,诚也。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明善之彻矣。圣人不言诚之一节者,言不惑则自诚矣。「五十而知天命」,思而知之也。「六十而耳顺」,耳者在人之最末者也。至耳而顺,则是不思而得也。然犹滞于迹焉,至于「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则圣人之道终矣。此教之序也。

对孟懿子问孝,告众人者也。对孟武伯者,以武伯多可忧之事也。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人材高下与所失而教之也。

「默而识之」,乃所谓学也,惟颜子能之。故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者,言颜子退而省其在己者,亦足以发此,故仲尼知其不愚,可谓善学者也。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此孔子言当时天下大乱,无君之甚;若曰夷狄犹有君,不若是诸夏之亡君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故曰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言不争也;若曰其争也,是君子乎!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褅者,鲁僭天子之大祭也。灌者,祭之始也。以其僭上之祭,故圣人自灌以往,不欲观之矣。「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者,不欲斥言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视诸斯乎!指其掌」,此圣人言知此理者,其于治天下,如指其掌,甚易明也,盖名分正则天下定矣。

子贡之器,如宗庙之中可观之贵器,故曰「瑚琏也」。

或问辩。曰:「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苟仁矣,则口无择言,言满天下无口过,佞何害哉?若不知其仁,则佞焉用也?」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与裁同,言由但好勇过孔子,而不能裁度适于义也。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敌之而无憾。」此勇于义者。观其志,岂可以势利拘之哉?盖亚于浴沂者也。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此仁矣,然尚未免于有为,盖滞迹于此,不得不尔也。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圣人之事也。颜子,大贤之事也。子路,有志者之事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此谓才也。然则中人以下者终于此而已乎?曰:亦有可进之道也。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言鲁国虽衰,而君臣父子之大伦犹在,愈于齐国,故可一变而至于道。

子曰:「志于道。」凡物皆有理,精微要妙无穷,当志之尔。德者得也,在己者可以据。「依于仁」者,凡所行必依着于仁,兼内外而言之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曰:圣人不凝滞于物,安有闻韶虽美,直至三月不知肉味者乎?三月字误,当作音字。此圣人闻韶音之美,当食不知肉味,乃叹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门人因以记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雅素之雅;礼,当时所执行而非书也。诗、书、执礼,皆孔子素所常言也。

人有斗筲之量者,有锺鼎之量者,有江河之量者,有天地之量者。斗筲之量者,固不足算;若锺鼎江河者,亦已大矣,然满则溢也;唯天地之量,无得而损益,苟非圣人,孰能当之!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凡人有欲则不刚。至大至刚之气,在养之可以至焉。

孟子曰:「我知言。」孟子不欲自言,我知道耳。

孟子常自尊其道而人不尊,孔子益自卑而人益尊之,圣贤固有间矣。

董仲舒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孙思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可以法矣。今人皆反之者也。「如临保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知之圆也。此言极有理。

舍己从人,最为难事。己者我之所有,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者轻也。

「参与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观其启手足之时之言,可以见矣。所传者子思、孟子,皆有学也。

「毋意」者,不妄意也。「毋我」者,循理不守己也。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言其质胜文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言其文质彬彬也;「如用之,

则吾从先进」,言若用于时,救文之弊,则吾从先进,小过之义也。「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此之谓也,不必惑从周之说。

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命谓爵命也,言不受爵命而货殖者,以见其私于利之深,而足以明颜子屡空之贤也。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不可以言取人,今以其论笃而与之,是谓君子者乎?徒能色庄者乎?

仲弓之仁,安己而敬人,故曰:「雍也可使南面。」对樊迟之问,亦是仁之目也,然樊迟失于粗俗,圣人勉使为仁,曰:「雍之夷狄,不可弃也。」司马牛多言而躁,故但告以「其言也讱」。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若无克伐怨欲,固为仁已,唯颜子而上乃能之。如有而不行焉,则亦可以为难,而未足以为仁也。孔子盖欲宪疑而再问之,而宪未之能问也。

管仲之仁,仁之功也。

猜你喜欢
  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何休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晏婴
  闕文第三十九·苏舆
  卷十九·高诱
  卷二十五【起成公元年尽二年】·杜预
  论语通卷十·胡炳文
  卷十一·袁俊翁
  孟子集编卷十一·真德秀
  卷一下·余萧客
  卷二十一·陈经
  第八章 10·辜鸿铭
  卷二·范家相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上·陈师凯
  卷二十三·顺治
  卷第三十三·智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只当是前天我们见的残红,怯怜怜的在风前抖擞,一瓣,两瓣,落地,叫人踩

  • 卷四十五 【歌颂铭谣谚谶谜杂语】·陈衍

    ●元诗纪事卷四十五 【 歌颂铭谣谚谶谜杂语】侯官陈衍辑元初童谣元谶法服歌诀滨州民歌马氏铁券谶信州路谶嘲洪起畏皇舅墓谣井字谜用字谜大明寺水隐语颂程雪楼无名状宁都州民歌宣城民哭邑令雷州民歌浮梁民谣太仓谣至治

  • 巻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元音卷十一成廷珪【芜城人】春夜曲芙蓉楼前拜新月宝鸭微熏透银叶吴山楚水送逺游不管闺中照离别谁家玉钩飞上天一似连环旧时缺缺多圆少将奈何一寸愁肠百重结为郎白苎裁春衣又恐月圆郎未归射鸭谣阿侬手挽竹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二十·柯劭忞

      耶律楚材铸 希亮有尚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金尚书右丞,通术数,尤邃于太元。楚材生,履私谓所亲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他日当为异国用。”因取《春秋左氏传》楚材晋用之语,以为名字。楚材三岁而

  • 第五十二回 关提督粤中殉难 奕将军城下乞盟·蔡东藩

      却说琦善闻家产籍没,顿时昏绝,经家人竭力施救,方渐渐苏醒,垂着泪道:“早知英人这样厉害,朝局这样反复,穆中堂这样坐视,我也不出来了。”悔已无及。于是再召鲍鹏密议。鲍鹏道:“大人不必着急!总叫得英人欢心,不与大人为难。

  • 卷之三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李愚传·薛居正

    李愚,字子晦。自称是赵郡平棘西祖的后代,世代为儒生。父亲李瞻业,应进士考试没及第,遇战乱,搬家到渤海的无棣,用诗书教育子孙。李愚还是儿童时,就谨慎持重和一般孩子不同,年纪稍大立志学习,遍读经史著作。仰慕晏婴的为人,起初取

  • 提要·黄仲元

    【臣】等谨按四如讲稿六卷宋黄仲元撰仲元字善甫号四如莆田人咸淳七年进士授国子监簿不赴宋亡更名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教授乡里以终考福建通志暨莆田县志皆载仲元有四书讲稿今观是书所讲实兼及诸经不止四书其说多述朱子

  • 毛诗正义序·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唐孔颖达撰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縁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懐舒愤闻之者足以

  • 仲尼第七·荀况

    [题解]本篇取文章开头两字为篇名,与全文内容无关。篇中首先以问答的形式贬损了霸道,赞扬了王道,接着又论述了君主立身处世的原则。[原文]7.1“仲尼之门(1),五尺之竖子(2),言羞称乎五伯(3)。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

  • 十功德品第三·佚名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于此众中。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天龙鬼神国王臣民诸有众生。闻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无不获得陀罗尼

  • 佛说妇人遇辜经·佚名

    乞伏秦沙门圣坚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一人无妇。往诣舍卫国。娶妇本国。自有两子。大子七岁。次子孩抱。母复怀躯。欲向在产。天竺礼俗。妇人临月。归父母国。时夫

  • 宗镜录卷第九十九·延寿

    夫制论释经。傍申佛意。或法身大士。垂迹阐助化之门。或得旨高人。依教弘法施之道。乃至义疏章钞。铭诀赞序等。与宗镜相应者。皆当引证。是以众生言论。悉法界之所流。外道经书。尽诸佛之所说。大智度论云。论法入佛

  •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四·宗晓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答日本国师二十七问  草庵录纪日本国师问事  再答日本国十问  答泰禅师佛法十问  再答泰禅师三问  天童凝禅师上四明法师第一书  四明法师复天童凝禅师第一书  天童又上

  • 破庵语录序·破庵祖先

    佛祖正法眼藏。初不可传。可传者。筌蹄耳。然而师承真正根蒂分明。则有言无言。无非正法。凡所以发扬祖道。开示后学。使人因指见月。其可无传乎。先破庵老和尚九坐道场。说无义语。壁立千仞。峭绝巉岩。售用纵横。打

  • 过去现在因果经·佚名

    凡四卷。又称过现因果经、因果经。为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采释迦自传之形式,说其过去世为善慧仙人修行者,曾师事普光如来,至成佛后所说的本生之事迹,由于此一因缘,故于现世能成就一切种智。为汉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