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君臣篇

子曰:人君欲附天下,当显名其道,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四海蒙其惠泽,可也。若乃暴其小惠,违道干誉,欲致天下之亲己,则其道狭矣。非特人君为然也,臣之于君,竭其忠诚,致其才力,用否在君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与己也。虽乡党亲戚亦然。

子曰:君道以人心悦服为本。

子曰:君臣朋友之际,其合不正,未有久而不离者。故贤者顺理而安行,智者知几而固守。

子曰:君子有为于天下,惟义而已,不可则止,无苟为亦无必为。

子曰:止恶当于其微,至盛而后禁,则劳而有伤矣。君恶既甚,虽以圣人救之,亦不免咈违也。民恶既甚,虽以圣人治之,亦不免于刑戮也。

子曰:人臣以忠信善道事其君者,必达其所蔽,而因其所明,乃能入矣。虽有所蔽,亦有所明,未有冥然而皆蔽者也。古之善谏者,必因君心所明而后见纳。是故讦直强果者,其说多忤。温厚明辨者,其说多行。爱戚姬,将易嫡庶,是其所蔽也。素重四老人之贤,而不能致,是其所明也。四老人之力,孰与夫公卿及天下之心?其言之切,孰与周昌、叔孙通也?高祖不从彼而从此者,留侯不攻其蔽而就其明也。赵王太后爱其少子长安君,不使为质于齐,是其蔽也。爱之,欲其富贵久长于齐,是其所明也。左师触龙所以导之者,亦因其明尔。故其受命如响。夫教人者,亦如此而已。

子曰:小人之于君,能深夺其志,未有显明以道合者。

子曰:王者奉若天道,动无非天者,故称天王。命则天命也,讨则天讨也。尽天道者,王道也。后世以智力持天下者,霸道也。

子曰:人臣身居大位,功盖天下,而民怀之,则危疑之地也。诚积于中,动比违理,威福不自己出,人惟知有君而已,然后位极而无逼上之嫌,势重而无专权之过,斯可谓明哲君子矣。周公、孔明其人也。郭子仪有再造社稷之功,威震人主而上不疑之也,亦其次欤?

张子厚再召如京师。过子曰:往终无补也,不如退而闲居,讲明道义,以资后学,犹之可也。子曰:何必然?义当往则往,义当来则来。

子曰:刚健之臣,事柔弱之君,而不为矫饰之行者,鲜矣!夫上下之交不诚,而以伪也,其能久相有乎?

或问:升卦有大臣之事乎?子曰:道何所不在?

曰:大臣而犹升也,则何之矣?子曰:上则升君于道,下则升贤于朝,己则止其分耳。分则当止而德则当升也。尽是道者,文王也。

子曰:士有志在朝廷而才不足者,有才可以济而诚不足者。苟至焉,正色率下,则用之,天下治矣。

刘安节问:赐鲁天子礼乐以祀周公,可乎?子曰:不可。人臣而用天子之所用,周公之法乱矣。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过也。王氏谓人臣有不能为之功,而周公能之,故赐以人臣不能用之礼乐,非也。人臣无不能为之功,周公亦尽其分耳。人臣所当为者而不为,则谁为之也?事亲若曾子,可也。其孝非过乎子之分也。亦免责而已。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苟不尽其责之所当为,则事业何自而立?而谓人臣有不能为之功,是犹曰人子有不能为之孝也。而可乎?后世有恃功责报而怏怏于君者,必此之言夫!

子曰:当为国为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矣,而犹不免,则命也。苟惟致其命,安其然,则危塞险难无足动其心者,行吾义而已,斯可谓之君子。

子曰:君子之处高位也,有拯而无随焉。在下位也,则有当拯有当随焉。

或问:为官僚而言事于长,理直则不见从也,则如之何?子曰:亦权其轻重而已。事重于去,则当去。事轻于去,则当留。事大于争,则当争。事小于争,则当已。虽然,今之仕于官者,其有能去者,必有之矣,而吾未见之也。

范公为谏官,尝谏上曰:今欲富国强兵,将何以为。子闻之曰:野哉!乌足以格其君。《周礼》所记,亦有强富之术,惟孟子为梁惠王言利之不可为。至于不夺不厌言兵之不可用,至于及其所爱也,庶乎其可矣。

足以:凡谏说于君,论辩于人,理胜则事明,气忿则招拂。

子曰:臣贤于君则辅君以所不能,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成王,孔明之于刘禅是也。臣不及君,则赞助之而已。

子曰:君子之事君也,不得其心则尽其诚,以感发其志而已。诚积而动,则虽昏蒙可开也,虽柔弱可辅也,虽不正可正也。古之人事庸君常主而克行其道者,以己诚上达而其君信之之笃耳。管仲之相威公,孔明之辅后主是也。

或问:陈平当王诸吕时何不谏?曰:王陵廷争不从,则去其位,平自意复谏者未必不激吕氏之怒也。夫汉初君臣徒以智力相胜。胜者为君,其臣之者非心说而臣事之也。当王诸吕时而责平等以死节,庸肯苟死乎?

子曰:士方在下自进而干君,未有信而用之者也。古之君子,必待上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崇己以为大也,盖尊德乐道之诚心不如是,不足与有为耳。

或谓:屯之九五曰屯其膏,然则人君亦有屯乎?子曰:非谓其名位有损也,号令有所不行,德泽有所不下,威权去己而不识,所收如鲁昭公、高贵乡公是也。或不胜其忿,起而骤正之,则致凶之道。其惟盘庚周宣乎!修德用贤,追先王之政,而诸侯复朝焉。盖以道驯致,不以暴为之也。若唐之僖宗、昭宗是也,恬然不为,至于屯极,则有亡而已。

昔有典,选其子当迁官,而固不之迁者,其心本自以为公,而不知乃所以为私也。或曰:古者直道而行,于嫌有所不避,后世人伪竞生,是以不免耳。

子曰:非无时也。时者,人之所为。盖无其人耳。

子曰:择才而用虽在君,以身许国则在己。道合而后进,得正则吉矣。汲汲以求遇者,终必自失,非君子自重之道也。故伊尹、武侯救世之心非不切,必待礼而后出者,以此。

子曰:事君者,知人主不当自圣,则不为谄谀之言。知人臣义无私交,则不为阿党之计。

或问:臣子加谥于君父,当极其美,有诸?曰:正终,大事也。加君父以不正之谥,知忠孝者不为也。

子曰:人臣之义,位愈高而思所以报国者当愈勤。饥则为用,饱则飞去,是以鹰犬自期也。曾是之谓爱身乎?

或谓:礼局设官,地清而职闲,可居也。子曰:朝廷举动一违礼,则礼官当任其责,安得谓之闲?

或曰:未有大臣如介甫得君者。子曰:介甫自知之。其求去自表于上曰:忠不足取信,事事待于自明。使君臣之契果深,而有是言乎?

子曰:君贵明,不贵察。臣贵正,不贵权。

子曰:君子不轻天下而重其身,不轻其身而重天下。凡为其所当为,不为其所不可为者而已。

或问:孔子事君尽礼而人以为谄,异矣!谄何疑于尽礼?子曰:当时事君者,于礼不能尽也。故以讥圣人,非孔子而言,必曰小人以为谄也。孔子曰:人以为谄而已,圣人道大德宏,故其言如此。

子进讲,至南容三复白圭,中侍谓讲至南字请隐之,子不听。讲毕,进曰:人君居兆人之上,处天下之尊,只惧怕人过为崇奉,以生骄慢之心,此皆近习谄媚以养之耳。昔仁宗之世,宫嫔谓正月为初月,易蒸饼曰炊饼,皆此类。天下至今以为非嫌名、旧名,请勿复讳也。翌日,孙觉讲曰:子畏于正。子曰:以讳之故,独无地名可称也。谓畏于正,此何义也?

司马温公、吕申公、韩康公上子行义于朝,遂命以官,典西都之教。子辞不听,又辞曰:上嗣位之初,方图大治,首拔一人于亩,亩之中宜得英材,使天下耸动,知朝廷之急贤也。今乃使庸常之人,则天下何望?后世何观?朝廷之举何为?臣之受也何义?臣虽至愚,敢贪宠禄以速戾于厥躬?是以罔虞刑威,而必尽其说,愿陛下广知人之明,以照四方,充取臣之心,以求真贤。求之以其方,待之以其道。虽圣贤,亦将为陛下出矣。况如臣者,何足道哉?

又不听,而召之,至京师,且使校雠馆阁。子以布衣造朝也,则曰:草莱之臣,蒙召而至,未见君,先受命,非礼也。既见于庭,又命之陛对,遂有讲筵之除。

子退而上疏曰:知人则哲,尧舜所难。臣进对于倾刻之间,陛下见臣,何者而遽加擢任也。今之用臣,盖非常之举,必将责其报,效此天下之所观听也。苟或不然,则失望于今,而贻笑于后,可不谨哉?臣请有所言焉。古之人守成业而致盛治者,莫如周成王,其所以成德,则由乎周公。周公之辅成王也,幼而习之,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言,左右前后皆正人,故习与性长,化与心成。今陛下春秋方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也。所谓辅养之道,非所谓告诏以言,过而后谏也。尤在涵养熏陶之而已矣。今夫一日之间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寺人宦官之时少,则气质自化,德器自成。臣欲谨选贤德之士,以侍劝讲。讲读既罢,常留以备访问,从容燕语,不独渐磨德义,至于人情、物态、稼穑艰难,日积既久,自然通达。比之深处宫闱,为益多矣。夫传德义者,在乎防闻见之非。节嗜欲之过,保身体者,在乎适起居之宜。存畏谨之心,故左右近侍,宜选老成重厚之人,服饰器用,皆须朴实之物。俾华巧靡丽不至于前,浅俗之言不入于耳。凡动作言语,必使劝讲者知之,庶几随事针规,应时谏正。调护圣躬,莫过乎此矣。人君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畏惧,而莫敢仰视,万方崇奉而所欲必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成则中常之君,无不骄肆英明之主,自然满假。此古今同患,治乱所由也。所以周公告成王,称前王之德,以寅畏祗惧为首云。夫儒者得以经术,进说于人君,言听则志行,自昔抱道之士,孰不愿之?顾恨弗获。然自古君臣道合,靡不由至诚感通,信以发志。臣也,道未行于室家,善未孚于乡党,而何足以动人主之心乎?苟不度其诚之未至,而姑善辞说于进退之间,为一时之观,则可矣。必欲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久而无斁,臣知其不可也。是以欲进而思义,喜时以愧己。夫海宇至广,贤俊非一人,愿博谋群臣,旁加收择,期得出类之贤,置诸左右,辅成圣德,则为宗社生灵之福矣。

久之,意有不合,上书太后曰:臣鄙人也,少不喜进取,以读书求道为事,于兹几三十年。昔在两朝,累为当涂者荐扬臣,于是时自顾道学之不足,不愿仕也。及上嗣位,陛下临朝,大臣仰体求贤,愿治之心,搜扬岩穴。首及微臣,以为召而不往,子思孟轲则可。盖二人者,处宾师之位不往,所以规其君也。如微臣贱食土之毛为王民,召而不至,则邦有常宪矣。是以奔走承命。甫至阙庭之外,又有馆职之除。方且表辞,遂蒙赐对。臣于是时,尚未有意于仕也。进至帘陛,咫尺天光,未尝一言及于朝政,陛下视臣,岂求进者哉?既而亲奉玉音,擢置经筵,事出望外,惘然惊惕。臣于斯时,虽以不才而辞,然许国之心已萌矣。辞不获命,于是服勤厥职。夫性朴而言拙,臣之所短也。若夫爱上之心、事上之礼、告上之道,则不敢不尽也。陛下心存至公,躬行大道,开纳忠言,委用耆德,直欲举太平,不止于因循苟安而已。苟能日谨一日,天下之事,诚不足虑。而方今所谓至急,为长久之计,则莫若辅养上德。历观前古成就幼主,莫备于周公,为万世之法。愿陛下扩高世之见,以圣人之言为必可信,以先王之道为必可行,勿狃滞于近规,勿迁惑于众口,然后知周公诚不我欺也。考之《立政》之书,其言常伯常任之尊,与缀衣虎贲之贱,同以为戒。要在得人以为知恤者,鲜也。终篇反复,惟此一事而已。夫仆臣正,厥后克圣。左右侍御仆从,罔非正人,旦夕承弼,然后起居出入无违礼也。发号施令,无不善也。后世不复如此,知此以谓人主就学,所以涉书史,览古今也。夫此一端而已。苟曰如是而足,则能文。官人可以备,劝讲知书,内侍可以充辅导。又何必置官设职,求贤德之士哉?自古帝王才质鲜不过人,然完德有道之君至少,其故何哉?皆辅养不得其道,而势位使之然也。臣服职以来,六侍扆御,但见诸臣拱手默坐,当讲说者疏立案旁,解释数行,则已肃退。如此,虽弥年积岁,所益几何也?亦已异于周公辅成王之道矣。或以谓上方冲幼,宜尔者。不知本之论也。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大学之法,以豫为先。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日复一日,虽有谗说摇惑,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虑偏好生于内,众口辨言铄于外,欲其纯全,不可得已。故所急在先,而不忧其太早也。或又曰:圣上天资至美,自无违道,则尤非也。莫圣于禹,而益以丹朱傲游慢虐为之戒,禹岂不知是也?以唐太宗之聪睿,躬历艰难,力平祸乱,年亦长矣,其始也,恶隋炀帝之侈丽,毁其层观。未六七年,乃欲治干阳殿矣。人心奚常之有所以圣贤,处崇高之位,当盛明之际,不忘规戒,为虑至深远也。况幼冲之君,而可懈于闲邪拂违之道乎?夫开发之道有方,而朋习之益至切。夫学,悦而后入,宜使上心泰而体舒,然后有所悦怿。今也,前对大臣,动虞违谬,一言之出,史必书之。非所以逊人主之志而乐于学也。凡侍讲读,皆使兼视他职,比于辅导,则弗专矣。夫告于人者,非积其诚意则不能感发。古人以蒲卢喻教,谓以诚化也。今夫钟,怒而击之,则声武;悲而击之,则声哀。诚意之入也。其于人亦犹是矣。若使营营于职事,纷纷于心思,及至上前,然后责功于简册,望化于颊舌,不亦浅乎?道衰学废,世不得闻此言也久矣。虽闻之,必笑之,以为迂且诞也。陛下高识远见,当蒙鉴采。圣学不传,臣幸得之于遗经,不自量度,方且区区,驾其说于学,以示天下。后世不虞,幸会得备,讲说于人主之侧,诚使臣得以所学上沃帝听,则圣人之道有可行之望,岂特臣之幸哉?

神宗首召伯淳,首访致治之要。子对曰:君道稽古,正学明善恶之归,辨忠邪之分,晓然趋道之至正,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上曰:定志之道如何?子对曰:正心诚意,择善而固执之也。夫义理不先定,则多听而易惑,志意不先定,则守善而或移。必也以圣人之训我必当从,以先王之治为必可法,不为后世驳杂之政所牵滞,不为流俗因循之论所迁改。信道极于笃,自知极于明。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必期致治如三代之隆而后已也。然患常生于忽微,而志亦戒乎渐习。故古之人君虽从容燕闲,必有诵训箴谏,左右前后罔匪正人,辅成德业。臣愿尊礼老成,访求儒学之士,不必劳以官职,俾目亲便座讲论道义,又博延俊彦陪侍,法从朝夕,延见讲磨治体,则睿智益明,王猷允塞矣。今四海靡靡,日益偷薄,末俗哓哓,无复廉耻,盖亦尊德乐义之风未孚,而笃诚忠厚之化尚郁也。惟陛下稽圣人之训,法先王之治,体干刚健而方行之,则天下之幸。上嘉纳之。

明道告神宗曰:人主当防未萌之欲。上拱手前坐,曰:当为卿戒之。因论人才。上曰:朕未之见也。曰:陛下奈何轻天下之士?上耸然曰:朕不敢。

明道之未为台谏也,察荆公已信用矣。明道每进见,必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未尝一言及功利。上始疑其迂阔而礼貌不少替也。一日,极论治道,上敛容谢曰:此尧舜之事也,朕何敢当?明道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天下之福。上益敬之。荆公画策寖行,子意多不合,令出有不便者,即论奏之,其尤有益则论大臣不同心,谓小臣预大计,谓青苗收二分之息,谓鬻祠部度牒良民为僧,谓民情怨咨而公论壅遏,谓兴利之臣日进而尚德之风寖衰。上不敢用,子遂以罪去。

明道补外官,入辞。上犹眷眷问政。他日,明道曰:当是时吾不能感动君心,顾吾学未至,德未成也。虽然,河滨之人捧土塞孟津,亦复可笑,人力不胜,以至于今,岂非命哉?

猜你喜欢
  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何休
  箴石第三十一·桓宽
  卷上·王诩
  卷二十·湛若水
  卷十五·陈祥道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孔子
  卷八·李明复
  卷十五下·王天与
  礼记要义卷第十·魏了翁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北山录卷第五·神清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玄奘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五·德辉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太虚
  正法华经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二十一·彭定求

        卷421_1 【村花晚(庚寅)】元稹   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   插刺头鬓相夸张。田翁蚕老迷臭香,晒暴gqgQ熏衣裳。   非无后秀与孤芳,奈尔千株万顷之茫茫。   天公此意何可量,长教尔

  • 樗庵类槀卷二·郑潜

    (明)郑潜撰○五律三十四首与鲍仲安伯原汪子翼泛舟竹溪寺访友不遇诗乗舟泝清溪来访古招提树影涵波静桃花隔岸迷林深疑隠豹潭黒欲燃犀胜赏无终极留连日又西陪夏广文先生饮夜归偶成梅所一尊酒归来池馆幽含风凉饮雪对月醉梳

  • 精华録巻一·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撰古体诗对酒对酒歌慨慷自我属有生共得睹太平皇帝陛下惟乐康宫府治丞相无私人诸谏官弹射奸慝咸有直声自中丞刺史良二千石各各有廉名日南交趾皆我郡县蛮夷君长以时稽首殿庭属国具为令文笥生翠来王京幸太

  • 歳时杂咏巻四十二·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除夜和子由除日 苏 轼薄官【一作宦】驱我西逺别不容惜方愁后防逺未暇忧歳夕强欢须有酒冷酌不成席秦烹惟羊羮陇馔有熊腊念为儿童歳屈指已成昔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府卒未驱傩矍铄

  • ◎乐(上)·徐天麟

    ○乐舞(杂录附)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太乐官,但能纪其铿枪鼓舞,而不能言其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太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干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

  • ●卷四·陈康祺

    ◎江苏藩署厅事额江苏藩署听事悬一额云:“报朝廷某事,荣父母某事;宽百姓几分,爱子孙几分。”盖顺治间商丘宋文康公抚畿辅时,尝以四语自警,而哲子牧仲中丞开藩吴下,即用以训诫僚属者也。额为中丞手书,匪乱后尚无恙。

  • 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三月。丙辰朔。谕吏部。马叶曾、吴正治、王无咎、曹申吉、李昌祚、胡亶、由翰林官转用。今在外练习有年。俱着内升。  ○谕礼部。国家推恩列爵、加厚亲藩。兼重内壸。理宜考订旧制、锡号貤

  • 十国春秋卷四十七·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前蜀十三列传僧智广僧贯休僧子朗扫地和尚段义宗僧智广俗姓崔氏初居雅州开元寺善救病以竹片为杖拍其痛处决之无不立愈癴者便申跛者能行其余疾苦应手痊损干宁二年髙祖延智广于成都寳厯寺为人疗病所得资财即

  • 汪乔年传·张廷玉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历官郎中,为母亲守丧回家去了。崇祯二年(1629),乔年以工部郎中起复,升任青州知府。因为治绩、品行突出,升为登菜兵备副使。他请求回家赡养父亲,父亲的丧守完,才出任平

  • 卷二十五·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二十五明 黄训 编礼部【仪制上】总论礼乐之道【丘濬】臣按宋儒朱熹上疏于其君谓遭秦灭学礼乐先坏汉晋以来诸儒补缉竟无全书其颇存者三礼而已周官一书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

  • 第四节 梁太祖代唐·吕思勉

    昭宗自凤翔回京,运祚之迁移,已成必然之势,然唐室仍能再三与梁相抗者,则昭宗能用人之效也。是时在凤翔所命相苏检、卢光启皆见杀,韦贻范前卒。处事和平如陆扆,虽参机密而不肯为相如韩偓者,亦遭贬斥,大权尽归崔胤矣。时则神策两

  • 帝学卷一·范祖禹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大禹夏后氏商王成汤髙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太昊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逺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 卷十·敖继公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説卷十     元 敖继公 撰觐礼第十此篇主言同姓大国之君入觐于王之礼初无四时之别与周官所谓秋见曰觐之意异觐于五礼属賔礼觐礼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再拜【劳力报反

  •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九·魏了翁

    问丧至深衣一初丧之节亲始死鷄斯徒跣扱上祍交手哭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乾肝焦肺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麋粥以饮食之注云亲父母也鷄斯当为䈂纚声之误也亲始死去冠二日乃去䈂纚括发也今时始丧者邪巾貊头䈂纚之

  •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唐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譯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知軌儀修行離暗獲得光明不隨他緣得自然智速到大乘一切   智智.善男子若菩薩於彼所行軌儀一切諸行不退不動獲得光明.名爲正法自智光   明亦名於法無障礙智能離

  • 数学九章·秦九韶

    中国南宋秦九韶著。秦九韶自幼喜爱数学,早年曾随父到杭州向太史局(政府主管天文历法的机构)学习过天文历法,后曾任县尉、通判、郡守、知府等,淳祐四年(1244)因母丧解官在家守孝,遂将他多年研究数学所得整理编写成书。本书

  • 谏逐客书·李斯

    这是李斯写给秦王赢政的一个奏章。本文写于秦始皇十年(前237)。当时处于强秦压境的郑、韩等国,借秦国大兴修建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劝秦国修一条全长300里的大型灌溉渠,企图以此消耗秦国的财力、人力。事情败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