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心性篇

刘安节问:心有限量乎?曰:天下无性外之物。以有限量之形气,用之不以其道,安能广大其心也?心则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所主为心,实一道也。通乎道,则何限量之有。必曰有限量,是性外有物也。

子曰: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也。心无远近。

子曰:占出于自然之理,声发于自然之气。听声者知其资之善恶,善卜者知其人之姓氏。是一道也。

子曰:论性而不及气,则不备。论气而不及性,则不明。

子曰: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未应不为先,已应不为后,如百寻之木,本根枝叶则一气也。若曰高明之极无形可见,必也。形诸轨辙之间,非也。高明之极,轨辙之间,皆一贯耳。

子曰: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待于见闻。

子曰:告子言生之谓性,通人物而言之也。孟子道性善,极本原而语之也。生之谓性,其言是也。然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牛有牛之性,马有马之性,而告子一之,则不可也。使孟子不申问,告子不嗣说,乌知告子之未知义,孟子为知言。

子曰:凡物既散,则尽。未有能复归本原之地也。造化不穷,盖生气也。近取诸身于出入息气,见阖辟往来之理。呼气既往,往则不返,非吸既往之气而后为呼也。

子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之可闻,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命在人则谓之性,其用无穷,则谓之神,一而已矣。

或问:性与天道是诚不可得而闻乎?子曰:可自得之而不可以言传也。

他日,谢良佐曰:子贡即夫子之文章而知性与天道矣。使其不闻,又安能言之?夫子可谓善言,子贡可谓善听。

子曰:人心必有所止。无止则听于物。惟物之听,何所往而不妄也?或曰:心在我。既已入于妄矣,将谁使之?子曰:心实使之。

子曰:视听言动,身之用也。由中而应乎外,制乎外所以养其中也。

子曰:心本至虚,必应物无迹也。蔽交于前,其中则迁。故视听言动,必复于礼,制于外,所以安其中也,久则诚矣。

张子曰: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命同禀于性,遇其适然尔。力行不至,难以语性,可以言气。行同报异,难以语命,可以言遇也。

或问:命与遇异乎?子曰:遇不遇即命也。

曰:长平死者四十万,其命齐乎?子曰:遇白起则命也。有如四海九州岛之人,同日而死也,则亦常事尔。世之人以为是骇然耳,所见少也。

或问:韩文公、杨雄言性如何?子曰:其所言者才耳。

或问:尽心之道,岂谓有恻隐之心而尽乎恻隐,有羞恶之心而尽乎羞恶也?子曰:尽则无不尽。苟一一而尽之,乌乎而能尽?

韩侍郎曰:凡人视听言动,不免幻妄者,盖性之本不善也。子哂之曰:谓性不善者,则求一善性而易之可。

子曰:君子虑及天下,后世不止乎一身者,穷理而不尽性也。小人以一朝之忿,曾身之不惶恤,非其性之尽也。

子曰:天人无二,不必以合言。性无内外,不可以分。

子曰:理与心一而人不能会为一者,有己则喜自私,私则万殊宜其难一也。

子曰:气质沉静,于受学为易。

子曰:志御气则治,气役志则乱。人忿欲胜志者有矣,以义理胜气者,鲜矣。

王介甫曰:因物之性而生之,直内之敬也。成物之形而不可易,方外之义也。子曰:信斯言也,是物先有性然后坤因而生之,则可乎?

子曰:动以人则妄,动以天则无妄。

子曰:言愈多,于道未必明。故言以简为贵。

子曰:不知性善不可以言学,知性之善而以忠信为本,是曰先立乎其大者也。

或曰:穷理,智之事也。尽性,仁之事也。至于命,圣人之事也。子曰:不然也。诚穷理则性命皆在是,盖立言之势不得不云尔也。

子曰:有为不善于我之侧,而我不见;有言善事于我之侧而我闻之者,敬也。心主于一也。

或曰:惟闭目静坐,为可以养心。子曰:岂其然乎?有心于息虑则思虑不可息矣。

子曰:人之知识未尝不全,其蒙者,犹寐也。呼而觉之,斯不蒙矣。

子曰:有得无得于其心气验之。裕然而无不充悦者,实有得也。切切然心劳而气耗,谓已有得,皆揣度而知之者也。

子曰:所守不约,则泛然而无功。约莫如敬。

子曰:守之必严,执之必定。少怠而纵之,则存者亡。

子曰:义理客气相为消长者也。以其消长多寡而君子小人之分日以相远矣。

子曰:公则同,私则异。同者天心。

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可乎?子曰:耻不能而为之,可也。耻不能而隐之,不可也。至于疾人之能,又大不可也。若小道曲艺,虽不能,君子不耻也。

或问:君子存之,何所存也?子曰:存天理也。天理未尝亡而庶民亡之者众矣。

或问:志乎道而玩之不乐,居之不安,何也?子曰:无乃助之长欤?

子曰:人莫不知命之不可迁也。临患难而不能惧,处贫贱而不能变,视富贵而不能慕者,吾未见其人也。

或问敬忠孚信之别。子曰:一心之谓敬,尽心之谓忠,存之于中之谓孚,见之于事之谓信。

子曰:日得而动者,犹以手举物,无不从也。虑而后动者,犹以物取物,有中有不中矣。

或问:人情本明,其有蔽何也?子曰:性无不善,其偏蔽者由气禀清浊之不齐也。

子曰:德性云者,言性可贵也。性之德,言性所有也。

张子曰:太虚至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则浊,浊则有碍,碍则形窒矣。子曰:神气相极,周而无余,谓气外有神,神外有气,是两之也。清者为神,浊者何独非神乎?

或问:独处夜行而多惧心,何也?子曰:烛理不明也。明理则知所惧者皆妄,又何惧矣?知其妄而犹不免者,气不充也,敬不足也。

子曰:以私己为心者,枉道,拂理,谄曲,邪佞,无所不至,不仁孰甚焉?

子曰: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

刘安节问曰:孝弟之行何以能尽性至命也?子曰:世之言道者,以性命为高远,孝弟为切近,而不知其一统。道无本末精粗之别,洒扫应对,形而上者在焉。世岂无孝弟之人,而不能尽心至命者,亦由之而弗知也。人见礼乐坏崩,则曰礼乐一日亡,可乎?礼乐无所不在,而未尝亡也。则于穷神知化乎何有?

子曰:未有不能体道而能无思者。故坐忘则坐驰有忘之心,是则思而已矣。

或问:性之成,犹金之为器欤?子曰:气比之金,可也,不可以比性。

子曰:泛乎其思之,不如守约。思则来,舍则去,思之弗熟也。

子曰:天德云者,谓所受于天者未尝不全也,苟无污坏,则直行之耳。或有污坏,则敬以复之耳。其不必治而修,则不治而修义也。其必治而修则治而修亦义也。其全天德一也。

或问:性善而情不善乎?子曰:情者,性之动也。要归之正而已,亦何得以不善名之?

子曰:受于天之谓性,禀于气之谓才。才有善否,由气禀有偏正也。性则无不善。能养其气,以复其正,则才亦无不善矣。

或问: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何以异?子曰:赤子之心已发。发而去道未远也。圣人之心如明镜,如止水。

或问志意之别。子曰:志自所存主言之,发则意也。发而理当也,发而不当私也。

子曰:弘而不毅,则虽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杨迪言于子曰:心迹,固夫子以为无可判之理,迪也疑焉。子曰:然则舜同象之忧喜,孟子不以为伪,即是宜精思以得之,而何易言也?

子曰:与叔昔者之学杂,故常以思虑纷扰为患。而今也求所以虚而静之,遂以养气为有助也。夫养气之道,非槁形灰心之谓也。人者生物也,不能不动,而欲槁其形,不能不思;而欲灰其心。心灰而形槁,则是死而已也。其从事于敬以直内,所患则亡矣。

游酢曰:能戒谨于不睹不闻之中,则上天之载可循序而进矣。子曰:是则然矣。虽然,其序如之何,循之又如何也?荀卿曰:始乎为士,终也为圣,其言是也。而曰性者恶也,礼者伪也,然则由士而圣人者,彼亦不知其所循之序矣。可不深思而谨择乎?

子曰:有能全体此心,学虽未尽,但随分以应事物,虽不中,不远矣。

子曰:西北与东南人材不同,气之厚薄异也。

或问:心有存亡乎?子曰:以心无形体也,自操舍言之耳。夫心之所存,一主乎事,则在此矣。子因以目视地曰:过则无声无臭矣,其曰放心者,谓心未善而流于不善,是放心也。心则无存亡矣。

子曰:佛者平居高谈,自谓见性得尽,至其应物处事,则有惘然不知者,是实未尽所得也。

或问:有言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可也?子曰:求则是有思也,思则是已发也。

然则何所据依,何以用功哉?子曰:存养而已矣。及其久也,喜怒哀乐之发,不期而自中矣。

子曰:不欲则不惑,惑者由有所欲也。欲非必盘乐也,心有所向,无非欲也。

或曰:心未有所感之时,何所寓也?子曰:莫知其乡何为而求所寓,非所以言心也。惟敬以操之而已。

子曰:邪说虽炽,终不能胜正道。以人之秉彝,不可亡也。然亦恶其善,惑人心,是以孟子欲正人心,息邪说。

子曰:人必有仁义之心,然后仁义之气睟然达于外。

子曰:善恶云云者,犹杞柳之论也。善恶混云者,犹湍水之说也。

子曰:人性果恶耶?则圣人何为能反其性以至于斯也?

子曰:受命于天,或者服饵致寿,是天命可增益也。

子曰:卜筮将以决疑也。今之人独计其一身之穷通而已,非惑夫?

子曰:君子以识为本,行次焉。今有人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之惑,将流荡而不知反,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虽有尾生之信、曾子之孝,吾弗贵也。

子厚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者,其入神之奥乎?学者欲以思虑求之,既以自累其心于不神矣,乌得而求之哉?子曰:有所事乃有思也,无思则无事矣。孟子于是论养气之道,而未遽及夫神也。

子厚曰:勿忘者,亦不舍其灵明善应之耳。子曰:存不舍之心,安得谓之灵明?

然则其能善乎?子曰:意、必、固、我既亡之后,必有事焉。此学者所宜尽心也。

子曰:夜气之所存者,良知也,良能也。苟扩而充之,化日昼之所梏,为夜气之所存,然后有以至于圣人也。

子曰: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然则何以窒其欲?曰:思而已矣。觉莫要于思。惟思为能窒欲。

子曰:自性得者,皆善也。而有仁义礼智之名者,以其所施之不同。合而言之,一道也。舍而行之,是悖理而违道也。而世言道与性者,必曰超然眇乎四端之外,是亦不学之过也。

子曰: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德性所知,不假闻见。

子曰:世之人乐其所不当乐,不乐其所当乐;慕其所不当慕,不慕其所当慕;皆由不思轻重之分,不知求放心而求放鸡犬者也。

子曰:有一物而相离者,如形无影,不害其形成;水无波,不害其为水。有两物而必相须者,心无目不能视,目无心不能识也。

子曰:莫大于性。小人云者,非其性然也。自溺于小而已。是故圣人闵之。

子曰:人之性犹器,受光于日。佛氏言性,犹置器日下,倾此于彼尔,日固未尝动也。

子曰:心具天德。心有不尽,则于天德不尽。其于知天难矣。

子曰:真元之气,气所由生。外物之气,不得以杂之。然必资物之气,而后可以养元气。本一气也,人居天地一气之中,犹鱼之在水。饮食之真味,寒暑之节宜,皆外气涵养之道也。

子曰:神与气未尝相离。不以生存,不以死亡。而佛言有一物不亡而常存,能盗胎夺荫,则无是理也。

子曰:不诚不庄而曰尽性者,无之。性之德无伪,慢不免乎伪。慢者,未尝知其性也。

子曰:体会必以心。谓体会非心,于是有心小性大之说。圣人之心与天为一,或者滞心于智识之间,故自见其小耳。

或问:克伐怨欲不行而非仁,何也?子曰:无是四者,非仁而何?原宪之问,在于止而不行,未免于有是心也。故曰:可以为难而已。盖将以起原宪之问而进之,而宪不能也。

或问:君子有之,如何其存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乃存之之道也。

子曰:无妄,天性也。万物各得其性,一毫不加损矣。

子曰:感而遂通,感非自外也。

子曰:退藏于密者,用之源也。

子曰: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微而难得。惟其如是,所以贵于精一也。精之一之,然后能执其中。中者,极至之谓也。

子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子思开示学者,切要之语也。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其意犹是也。有得于此者,乐则生,生则乌可已也。无得于此者,役役于见闻,知思为机变之巧而已。

子曰:知命者,达理也。受命者,得其应也。天之应若影响,然得其应者,常理也。自微而观之,未有不应者。自浅狭之所见,则谓其有差矣。天命可易乎?然有可易者,惟其有德者能之。

韩康公曰:今有人顿然明尽者,子信诸?子曰:必生而知之。然未之见也。凡所贵乎学者不谓生而知之者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言其至也。佛氏于阴阳生死古今未之识也,而谓得夫形而上者,与吾圣人无二致,可乎?人才智愈明,其所陷溺愈深,可不戒乎?

子曰:学必知自傔之道。有一毫不自傔,则子厚所谓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也。

子曰:率气在志,养气在直。内有私意,则馁。无不义,则浩然。

子曰:心活则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

子曰:质之美者,一明则既尽,浊滓混化,斯与天地同体矣。庄敬持养,抑其次也。及其至,则一也。

或问:多怒多惊何也?子曰:主心不定也。

子曰:心尽乎,智周万物。而不尽乎,如死灰。形尽乎动容,周旋而不尽乎,如槁木。以寂灭湛静为道者,其分远矣。

张子厚问伯淳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也?足以:所谓定者,静亦定,动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性为有内外也。性为随于外,则当在外时,何者在内也?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语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生于西也。非其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其害在于内而自私也,用智也。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何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怒以物之当怒。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圣人未尝绝物而不应也。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能以方怒之时遽忘怒心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猜你喜欢
  卷十三 金縢第八·孔颖达
  从化第十三·佚名
  鬼谷子序·王诩
  大学衍义卷十五·真德秀
  提要·陈祥道
  卷十·刘因
  皇言定声録卷六·毛奇龄
  春秋纂言卷十·吴澄
  卷四·朱鹤龄
  卷一百五十·秦蕙田
  提要·刘三吾
  (一)·钱穆
  僖公·僖公二十四年·左丘明
  卷十三·道世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允平·唐圭璋

      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自称莆鄮澹室后人,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宋亡后,曾征至大都。著有西麓诗稿一卷、西麓继周集一卷、日湖渔唱一卷。   摸鱼儿   西湖送春   倚东风、画阑十二,

  • 卷三百四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四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西塍续藳宋伯仁【三】安居穷通岂在苦劳神且作安居嬾散人买地种花多种竹煑茶邀客也邀隣求名岂识书三上得兴无过醉一巡喜得满园收芋栗杜陵应未笑全贫

  • 卷七·韦应物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韦苏州集> 钦定四库全书 韦苏州集卷七 唐 韦应物 撰 登眺 登高望洛城作一首 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河岳出云雨土圭酌乾坤舟通【一作盈】南越贡城背北邙原帝宅夹清洛丹霞

  • 列传第十二 韦世康(弟洸 艺 冲 从父弟寿)·魏徵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着姓。祖旭,魏南幽州刺史。父夐,隐居不仕 ,魏、周二代,十征不出,号为逍遥公。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自典祠下大

  • 外篇 申左第五·刘知几

      古之人言《春秋》、三《传》者多矣,战国之世,其事罕闻。当前汉专用《公羊》,宣皇已降,《穀梁》又立于学。至成帝世,刘歆始重《左氏》,而竟不列学官。大抵自古重两《传》而轻《左氏》者,固非一家,美《左氏》而讥两《传》者

  • ●卷一百四十六·徐梦莘

      炎兴下帙四十六。   起绍兴元年四月十四日庚辰,尽二十日丙戌。   十四日庚辰隆祐皇太后崩。   隆祐皇太后遗诏曰:吾自履宫闱於今三纪常惧菲薄不足以踵先后之懿而格神灵之休乃晚年以来逢国多故二圣遐狩心常怆

  • ◎职官六·徐天麟

    ○特进王译位特进,领城门兵。(外戚传,按汉杂事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王商位特进,领城门兵,置幕府,得举吏如将军。(元后传。)傅喜位特进,奉朝请。薛宣加宠特进,位次师安昌侯,给事中视尚书事。张禹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

  • ●卷首·徐时栋

    徐得国传二千年,几与夏、商、周相终始,将必有左史、右史之记焉。秦燔《诗》、《书》,诸侯史记尤甚,邦国之志,百国春秋,荡无孑遗,可胜悼哉!典午之代,有《徐偃王志》,不知作家。揆厥文义,非出周秦,而亦亡矣。爰溯偃王受姓所由来,以迄

  •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七·王祎

    【周太祖皇帝郭威广顺元年 南唐元宗皇帝保大九年 南汉中宗皇帝干和九年 蜀秦国公广政十四年 东汉帝刘旻干祐四年 楚王马希蕚 南平王髙保融 吴越淮海王钱俶 辽穆宗皇帝耶律舒噜应厯元年】春正月丁夘汉监国威即

  • 卷之七·佚名

    己亥春正月甲午朔○乙巳 上既抚定宁越欲遂取浙东未下诸郡集诸将谕之曰仁义足以得天下而威武不足以服人心夫克城虽以武而安民必以仁吾师比入建康秋毫无犯故一举而遂定今新克婺城民始获苏政当抚恤使民乐于归附则彼未下

  • 六十八 曹寅奏陈浙江审张廿一案由摺·佚名

    原附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十二日开粜摺内 浙江审事略: 浙江所审之案,张廿一、张廿二,即江南获解之张君玉、张君锡。廿一妄称总爷,廿二自称二爷。又有陈天祥、王文秀、王公亮妄称将官,施尔远称施先生,又称军师。又有未获之叶天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佚名

    【提要】 千古侠义之士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世代流传,成为无数审美作品的主题,是我民族集中体现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一个不朽神话。荆轲慷慨悲歌、义无返顾的壮烈情怀是我们民族共同体永远萦绕的感情,真可谓“千载有余情”

  • 校正明会典官员职名·佚名

    校正明会典官员职名总裁︵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李东阳【臣】焦 芳︵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杨廷和副总裁掌詹事府事资政大夫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臣】梁 储纂修翰  林  院

  • 元年·佚名

    (庚寅)元年清順治七年春正月1月1日○乙卯,上行朔祭于永思殿。○時,天氣極寒,命放釋輕囚。1月3日○丁巳,以李正英爲校理,宋浚吉爲進善,朴安悌爲修撰。1月4日○戊午,上御晝講,講《中庸》二十七章。講訖,知經筵趙絅進曰:「殿下礪精圖

  • 原序·章世纯

    取大士大力文止与予四人先后制举之文录其合于法与道者而又摘其谬者然后四家之功罪明四家之罪明而后四家之功益者于天下呜呼立言之道可不慎欤原其初莫不曰吾以为功于天下也盖道之不明久矣自春秋之后圣

  • 卷第七·佚名

    祖堂集卷第七 祖堂卷七 夹山 夹山和尚嗣花亭,在澧州。师讳善会,姓廖氏,汉广岘亭人也。受业龙牙山,依年受戒于荆门。后通经论,时称学海聪辩天机。初曾京口已转法轮,后因道吾指,参承花亭,密契玄关,便栖夹岫。 师有时曰:&ldquo;

  • 流星追逐记·凡尔纳

    《流星追逐记》(La Chasse au Météore)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原稿共17章,写于1901年,但在作者生前并未发表,而是在作者逝世后经其子米歇尔·凡尔纳修改后出版。修改后的作品共21章;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韦斯顿,正

  • 吴中水利书·单锷

    太湖流域水利专著之一。北宋单锷著。单锷一生关心太湖水利,在苏、常、湖等州调查三十多年。书中概述时人对太湖水灾的主要看法;分析太湖洪水成因;提出对太湖洪水以拦排为主的意见,即所谓上阻、中分、下泄三策。上阻,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