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迩言卷八

○治道

治天下有常道上承夫心中和人情下顺物理而已急于为治不得其道乱之阶也急于立法不得其道弊之萌也不始治在其中矣如始弊法在其中矣然则治亦不足为法亦不足立欤曰非也为以天下立以天下勿以私参之也【此段不始至法在其中文理欠通疑有阙误】

财者生人之命也天地施生之仁帝王取予之义存焉仁以仁之义以宜之民命乃全凡民无财无以仰事俯育廉耻之道丧矣凡民多财起闺门之争益子孙之过礼义之风衰矣生斯生财生民斯也使之凶荒有备生死无憾足矣过不及皆非凡民之利也嗟夫三代井田仁矣哉取予有节义矣哉先王立法之义意深矣哉何秦人之瞽戾也哉使是民不得为三代之民者秦人之罪也【生斯生财生民斯也八字间有脱误以不成文】

或问周秦修短其由兴废封建乎曰周自后稷公刘迄于文武世积仁厚封建亦治不封建亦治秦自孝公以来世积诈力封建亦亡不封建亦亡秦不封建胡亥犹夺扶苏之位诛戮十二公子赵髙犹置李斯于极刑挤蒙恬于死地秦必封建则同姓异姓各有土地甲兵之强更相屠噬亦不过再世而已况乎井田封建之本实则相关秦开阡陌大本去矣其何以封建哉必欲知封建之本井田是矣必欲知封建之意则圣人作易于比卦言之尽矣比之为卦坤下坎上宁不以先王建诸侯上下一心君臣同德犹水之在地周流浃洽无间然欤知乎是则知三代封建之意先立而后其法行秦人封建之意先亡而后其法坏

肉刑即象刑也象而示之犯者寡矣汉文帝有仁心而无仁政轻于变古触宪滋多虽欲囹圄空虚不可得矣或曰肉刑何以不可复曰人惑其名而不要其实人其可以户晓欤

或曰井田封建何以不可复曰是制也成之非一日其壊也亦非一朝之故不必泥其制也能存其意亦足以为治矣

或问古今学校之制曰古者先德而后艺先行而后文后世教者校艺而不及德学者言文而不及行

古者官制亦可知矣古者量材而授下亦自量而受后世反是

古者取民有常制粟帛布缕力役之征或用其一或用其二后世无所不用则亦无所不取何必三者而已哉古者官兵民有常职故费约而兼足足则交相养后之官兵民无常职故食冗而俱贫贫则交相贼

周禁羣饮以节民心汉戒酒醪虑乏民食后世榷酤意则异矣古今立法名实背驰大抵若此

古者疑赦今乃赦罪古者宥过今乃宥故是古今赦宥之名同而实亦大异也

礼教天下之防范赏刑有国之纪纲礼教行则人知荣辱刑赏明则人知劝惩与其劝惩于后孰若荣辱于先上不知有荣辱下不知有劝惩防范纪纲其可置而不省乎

一日之顷有昼有夜四时更代有阴有阳一代之兴方其明盛君子彚征及其变故之将兴也小人交乱不有女主则有强权不有僭叛则有夷狄之祸数也惟天子不可以言数必也观时察变事为之备固结人心遭变不移多蓄贤才为后人用是之为以人胜天惟圣人能之然则汉运中衰称圣易号奉天之祸城以厌之卒不能逃符谶语果可以人胜天乎曰尧汤水旱是足以言数矣哀平失政德宗任诈非惟不能胜天而复有以速天之变猥归之数可乎

或曰汉太宗我仁祖皆治世也何灾变之多耶曰天爱人君警以灾异父爱贤子示以教戒皆所以成全之也如其不足成全则委之听之矣若李文靖之用心可谓大臣矣日奏灾变可谓知天意者矣

先正俭训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炎曰俭者国家之大宝汉文帝知之故用度常有余武帝不知故用度常不足使有国有家者凡事简易常如剏业之初动遵检束不由俭而入奢尚何不足之有

入其庭污则新敝则葺器用有常服食不诡斯起家已入其国田野辟邮传治野人多于市游手寡于农斯兴国已

家国无二道家之兴也父子和兄弟睦妇姑顺事仆妾禀令汉唐盛时君臣各尽其职何以异此家之败也父子暌兄弟阋室堂藩篱妾妇长舌曾不知外侮之及也

汉唐之衰君昏于上臣乱于下知分曹植党以固其位而不知盗贼之至也亦然知其然而制于未然非至明其孰能之哉

靖康之变非细故也朋党之士犹相倾挤曾不知大敌之在前敌骑之在后也于时谋臣智将朝更暮置如航鲸海数易柂师危亦甚矣赖彼金人悔祸厌兵天心人意系于至仁尔然则朋党之患深于敌国无朋党则敌国不足畏矣

容貎堂堂观其气骨不观小慧厦屋渠渠观其规模不观微巧我太祖之有天下也谈笑间去节度数百年之患严阶级销武夫悍卒凌轹之态出征之日誓不杀人而天下平不戮降王而诸国附凡歴代所谓权强阉寺等患一切无之气骨端严规模正大是所谓有道之长也

或曰圣宋规模逺过汉唐惟待夷狄之策莫知适从何也曰太祖将迁雍洛李懐忠一言而止章圣将幸长安种放一言而止苟一时之安失万世之利二子之智何如奉春

或曰井田既废自汉迄唐皆收屯田之利我朝何独不然曰五季易置皆以兵也养兵如养骄子抱儿哺之犹虑不食如之何使之耕而食耶律以阶级亦已善矣姑以民田而徐以兵田使之知有仓廪之积室家之奉践其利而忘其势顾何有不足之意哉

圣宋经纶厚德培埴至仁生养休息惟恐伤之一祖三宗之治其在人者深矣熙丰大臣乃欲代稻粱以稊稗续梧槚以荆榛斯人之智曾农圃之不如斯不足以谋人之国矣

靖康建炎望敌投拜者多矣绍兴以来迎敌追拒太平之人不覩兵革不若习见战阵之为愈帝王盛时故虽无事必搜苗焉必狝狩焉使民不倦不悸居则有不虞之备用则为仁义之师

弈贵争先子不虚置故能以一敌十兵贵争先机不虚发故能以一当百

赏刑人主之柄也设而不用上也用而有经次也予夺无章僭滥不度斯为下矣

或问为政寛严之尚炎曰近闻之真玉堂云毋论寛严亦惟仁义而已寛本于仁何至于民慢严本于义何至于民残斯足为为政之法矣

或问后世循吏何寡耶曰郡县之职在乆任任不乆则亲吏而不亲民民不及亲席不暇暖其意若曰何以循良为也况乎仕者旷闲之曰多居官之日寡滔滔皆为身计耶

从政莫先于省吏约文书吏省则蠧民之害寡文书约则吏不得而瞀之

莅官从政有一言可以得人心者其廉乎有一言可以失人心者其贪乎廉则约己而厚人贪则浚人而自厚知自厚而不知厚人虽曰剖决如流私泥之矣方寸清明欲乱之矣方寸自乱何以知人心之得失哉

有污吏之罚无廉吏之赏则污浊多必得实廉而旌之人其肯自污欤荐举未有不求而得则无以御人之求举尔所知不待其求而予之人其肯妄求欤

治国理家之道于所不可不有者无之不振之渐也于所不可不去者存之起祸之萌也或曰后世立法惟便利是从何其弊之多也曰楮笔便矣不如竹简之重质钱币利矣不如谷帛之充实天下之弊未必不生于便利也

三皇之气浑如元气五帝之化大如天地三王之治昭如日星治道止于三代求多于三代者皆过也

迩言卷八

猜你喜欢
  詩經卷之七  朱熹集傳·朱熹
  卷一五八·邱濬
  卷三十·陆陇其
  椤伽宗考·胡适
  卷二十三·胡广
  春秋集传纂例卷一·陆淳
  卷九·蔡德晋
  说林训·刘安
  地形训·刘安
  利养品法句经第三十三(有二十章)·佚名
  南普陀寺水池区建筑记·太虚
  答黄覕子问(二则)·太虚
  呈行政院维护佛教寺僧·太虚
  佛说佛大僧大经·佚名
  十地经论 第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希澹园诗集原序·虞堪

    吴中虞先生名堪字胜伯其先蜀郡人宋丞相雍国忠肃公七世孙文献故家也从叔祖侍讲文靖公元至治天厯间职居馆阁其为文也圭斋欧阳公实称其粹然自成一家左右逢源各识其职有道园学古録类槀行于世先生以叔祖之文散逸者多乃复博

  •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五·柯劭忞

      王恽 逊志 高呜 王思廉荆玩恒 马绍 阎复 王倚 高克恭 夹谷之奇 臧梦解 燕公楠 白恪 李衎 张伯淳   王恽,字仲谋,卫辉汲县人。父天铎,金户部主事,着《易学集说》,为名儒。   恽好学,善属文。史天泽将兵过卫,一见接

  • 卷一七一 陳紀五·司马光

      起玄黓執徐(壬辰),盡閼逢敦牂(甲午),凡三年。   高宗宣皇帝太建四年(壬辰,公元五七二年)   春,正月,丙午,以尚書僕射徐陵為左僕射,中書監王勱為右僕射。   己巳,齊主祀南郊。   庚午,上享太廟。   辛未,齊主贈琅邪王儼

  • 卷二百十六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起神宗熙寧三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戊午朔,命直史館李壽朋詳定百官轉對封章。   辛酉,龍圖閣直學士、知成德軍吴中復知成都府。   詔皇城使、端州團練使、樞密副都承旨李綬立班在都承旨之後、宮苑使之前。又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杨士奇

    洪熙元年六月辛亥以即位遣使赍敕谕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曰今不幸大行皇帝宾天亲王文武群臣军民耆老遵遗诏累笺劝进朕以宗社生民之重仰承遗命俯徇舆情已于六月十二日祗嗣皇帝位乡国之勋臣受先皇帝付托之重守备南京厥任匪

  • 一四六一 安徽巡抚朱珪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一四六一 安徽巡抚朱珪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初六日安徽巡抚臣朱珪跪奏,为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遵旨汇奏事。窃照《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应行抽改之处,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内钦奉上谕:各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四·佚名

    孔子上夫子之道【程浩 李观 杜牧 常仲孺 李邕 昌黎 颍滨 栁州】夫子贤于尧舜【荆公】孔子从先进【东坡】夫子之道程浩曰天地吾知至广也以其无所不覆载日月吾知至明也以其无所不照临江海吾知至大也以其无所不容

  • 汉纪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己亥、前22)·司马光

    汉纪二十三 汉成帝阳朔三年(己亥,公元前22年) [1]春,三月,壬戌,陨石东郡八。 [1]春季,三月,壬戌(疑误),东郡坠落八块陨石。 [2]夏,六月,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八十人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九郡。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逐捕,以军兴

  • 礼二三·徐松

    社稷【宋会要】仁宗天圣十年七月三日,判太常寺王随言:「社、稷二坛,数经增补,恐阔厚不如旧制,请下太常礼院检详制度。」礼院言:「按唐《郊祀录》,太社坛广五丈,高五尺,五色土为之。稷坛在西,如社坛之制。社坛以石为之主,其形如锺

  • 四书通旨卷一·朱公迁

    元 朱公迁 撰天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中庸二十六章】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卒章】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右以理言在天之天也愚谓于穆不已与无声无臭是指其本体言圣人之徳与之

  • 卷十·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例卷十宋 崔子方 撰宗庙郊祭门例日立宫成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宫定元年九月立炀宫【立炀宫讥也故不日以见之】右二着例一其变例一作主文二年春王二月丁丑作僖公主右一着例郊成十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四章 终始·林语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

  • 四十二章经序·佚名

    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掌诸路头陀教特赐圆通玄悟大禅师头陀僧溥光奉敕撰  伏闻无上法王。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随机接物。演河沙妙义。设无量行门。运神通四十九年。度众生百千万亿。将般涅槃嘱累国王大臣。宣扬正

  •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二下·远门净柱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 净柱 辑南岳下二十世径山端禅师法嗣杭州灵隐性原慧明禅师台州黄岩夏氏子。既长不甘处俗。往依乐清宝冠寺出家。后谒元叟。叟曰东岭来西岭来。师指草鞋曰。此是三文钱买底。叟曰未在更道。师曰。某

  • 传戒正范目录·读体

    卷一初坛授沙弥戒前请戒忏悔仪  第一净堂集众法  第二通启二师法  第三请戒开导法  第四验衣钵法  第五露罪忏悔法  第六呈罪称量法卷二二坛授比丘戒前请戒忏悔仪  第一明习仪法  第二请戒开导法  

  • 虎丘茶经注补·陈鉴

    清代茶书,1卷,陈鑑撰。鑑字子明,广东人,清初顺治乙未(十二年,1655)移居苏州。《檀几丛书》中收有其《操觚十六观》、《江南鱼鲜品》及此书。余未详。全书约3600余字,按陆羽《茶经》分为十目,将与虎丘茶事有关的《茶经

  • 邺侯外传·李繁

    又称《李泌传》。传奇。唐李蘩撰。一卷。蘩,赵郡中山(今河北赵县)人。李泌之子。是篇子为父传,为传记文学,写泌生平政绩,凡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为权倖近臣妒陷,数遁隐山林学道,复诏入相。顾问朝廷,提出许多治乱兴

  • 肆献裸馈食礼·任启运

    三卷。清任启运撰。作者详见“宫室考”条。是编以《仪礼》中特性、少牢、馈食皆七礼为据,又采其他传记中王礼之说加以推演。不得于经,则求诸注疏以补之,共五篇。一曰祭统,二曰去蠲,三曰朝践,四曰正祭,五曰绎祭。其名取自《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