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困知记四续 凡三十一章

一、大学诚意是一刀两段工夫,正心、修身是磨棱合缝工夫。

二、大学所谓明德,即中庸之所谓德性。章句似指心而言,与孟子集注“尽心”之解无异,恐当与德性一般解说,于义为长。

三、生民之诗,恐当从毛说为正。元妃、世妃之辨虽久远难明,然姜嫄固为人妇矣。。夫为人妇,祈子而得子,此常理也,安得谓之“无人道而生子”乎?然其所以见弃者,意必有奇形怪状,可骇可疑,如宋芮司徒女子之比,其为祥为妖,莫可测也。故屡置之危地以验之,至再至三而不死,则其为祥也可知矣。。是固天意之所存也,何取于巨人迹乎?玄鸟生商,毛说亦正。

四、先天横图最宜潜玩。奇偶二画之中,当一线空白处,着太极两字,其旨深矣。。阳奇而阴偶,二气流行不容有纤毫间断,但画而为图.若非留一线空白,则奇偶无自而分,此即邵康节所谓“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偶画亦有空者,,盖二气之分,实一气之运,直行去为阳,转过来便是阴,须空一线,方见其转折处。阴之本体,只是后半截耳。只此一奇一偶,每加一倍,其数至不可胜穷。然倍至六画,则三才之道包括已尽。图虽无文,而其理甚显,要在默而识之。

五、范景仁、司马君实皆以文王配上帝,终周世常然。此当为不易之论。

六、孔门诸弟子之言,散见论语中者,凡四十五章,子张第十九在内。若挑出别为一篇,以附尧曰篇后,尤得尊圣言之体。当时记录者虑不及此,何也?

七、洪范五行,以其为民生日用之最切者,故列于九畴之初,所谓“民非水火不生活”也。五事固切于人身,然心稍有知识,习闻师训,乃能以渐修其德,而弘其用,故次之。蔡传谓“五事本于五行”,殊未见得。谓“庶征本于五事”,详经文“验用”之义,本字疑亦未安。又以庶征配五行,则箕子原无此意。,盖五行,质也,质附于地。庶征,气也,气运于天。以“润下、炎上”等语观之,谓“在天为五行”非其实矣。。看来庶征一畴,但顺经文解说,便见天人感应之理,似不必过求。

八、中庸章句解“天命之谓性”大概是祖太极图说。“气则阴阳五行,理则健顺五常。”欲令一一相对,自不觉其言之多也。然太极乃性命之全体,恐须提出此两字,方见头脑分明。

九、中庸章句谓“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不致知。”说得极是。但谓“尊德性所以存心”,质之孟子“存心养性”之言,似乎倒说了。且专言知,而不及行,终是欠事。余尝再三寻绎,见得“致广大”“温故”两句是致知工夫,“极高明”“敦厚”两句是力行工夫,此皆同学之事,即所以尊德性也,意义甚明,但与章句欠合。又尝从头体认,见得“洋洋乎”三句是以造化言,“优优大哉!”三句是以人事言。即其散殊观之,为万为千,皆小也。自其体统观之,合千万以为一,不亦大乎?德性之中,固无不具。学问之道,又安得遗其大而专力于其小也?恐不须分小大立说。往答林次厓书虽尝引章句为证,只是要见两股分晓,义无取于小大也。

一〇、议礼最难。盖天下之事,有常有变,所遇虽异,而其理皆有不容易者。要在虚心无我,庶几得之。或稍有偏徇,则更无可言者矣。。

一一、丧礼之废,莫甚于近世,更不忍言。其所以异于平人者,仅衰麻之在身尔,况复有墨其衰,以营营家计者乎!

一二、世道升降,系于人,不系于天。诚使吾人顾惜廉耻之心,胜于营求富贵之念,三代之盛,未有不可复者。

一三、尝闻京师有讲攘抢之谣。士风之陋一至于此,非国家之福也,此当有任其责者。

一四、诗云: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又云: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监在兹。何等说得分明,只是人不见。诗云: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斁亦保。此文王所以与天为一也。

一五、“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余尝喜诵此数句,但觉其妙,而不能言其所以妙者。

一六、刘静修有诗云:鸟声似共花枝语,好个羲皇向上人。觉得颇露筋骨。杨月湖特称赏之,人各有所见耳。

一七、陈子昂感遇诗首章仅四十字,太极生生之妙,阴阳消长之机,隐然皆见于言外。非有所见,安能及此?然不知反求诸身,只将作外边物事看了,故无益于修德之实。“知者见之谓之知”,其诸若人之类乎!

一八、孔父、仇牧、荀息之死,春秋皆书曰“及其大夫”。说者皆称孔父“义形于色”,仇牧“不畏强御”,荀息“不食其言”,故为圣人所与。余意不然。仇牧事迹弗详,姑勿论。若孔父徇其君,以数战殃民,民心离矣。。荀息徇其君,以废嫡立庶,诸大夫之心贰矣。。督与里克,因是乃敢肆其逆谋。即此论之,二人之罪,自不容掩。纵其大罪而取其小节,岂所以为训乎?原二人之心所以曲拘其君之欲者,凡以为利其身家计耳。安知胎祸其君若是之烈,而其身卒亦不免,则所谓身家之利果安在哉!?窃详经意,,盖所以深着二人不忠之罪,为万世人臣怀利以事其君者之大戒耳。“义形于色”之说,左传无之。传引白圭之诗以断荀息之事,司马温公独看得好,以谓“荀息之言,玷于献公未没之前,而不可救于已没之后。左氏之志,所以贬荀息,而非所以为褒也。”以此观之,是二人者,必非圣人所与。仇牧之死,亦可例推。

一九、“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程子此言,学春秋者断不容易。传之所以有伪,,盖传闻之误耳。爱憎之言,何所不至?一或不审,而遂书之于册,流传既久,孰从而正之?此史家之通患也。圣经笔削,必无所苟。故凡三传之说有与经文不合者,但当一以经文为正,则辞不费而理自明。

二〇、一部战国策,无一句仁义之谈。孟子与齐、梁之君如何说得相着?事势至此,要是无下手处,在圣人则不可知耳。

二一、唐郭中令子仪,我朝魏国公达,皆有大贤之资,诚加之学问,与伊、吕殆相伯仲矣。。

二二、人莫贵于自反,可以进德,可以寡怨,可以利用安身。其说已备于孔、曾、思、孟之书,但少见有能尊信者耳。若每每怨天尤人,而不知反求诸己,何但出门即有碍耶!

二三、告子以义为外,孟子非之,是矣。。但详味孟子之言,疑亦有所未尽,,盖仁义皆合内外之道也。论语曰:义之与比。就与字看,便见分晓。

二四、论衡述太伯入吴采药,及后来让位事,本末颇详,宜必有据。谓“太王薨而太伯还”,尤可见其哀慕之至情,不失送终之礼。果如是,毫发无遗恨矣。。

二五、吾家所藏王充论衡乃南监本,卷末有安阳韩性一序。非有本之学,不能为此文,其亦可谓知言矣。。性所著书凡数种,意必多所发明,惜乎不可得而见也。

二六、文贵实。诗、书之文,无非实者。易彖、象之辞特奇,然皆实理,无一字无落着,故曰“易奇而法”。近世作者,往往以新奇相尚,要皆子虚乌有之类耳。

二七、“文起八代之衰”,此韩文公之所以为“文”也。近时学者,反极力追踪八代,何耶?

二八、明道先生尝历举系辞“形而上下”数语,乃从而申之曰:阴阳亦形而下者,而曰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元来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截字当为斩截之意。,盖“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及“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语,各不过七八字耳,即此便见形而上下浑然无间,何等斩截得分明!若将作分截看,则下句“原来只此是道”更说不去,,盖道器自不容分也。

二九、“理同而气异、气同而理具”,此两说质之大传“形而上下”之言,终觉有碍。必须讲究归一,方得触处洞然。

三〇、明道先生答定性书有云: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此数句最紧要,最要体认。若认得分明,去用“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工夫,方有下落。“性无内外”云者,内外只是一理也。

三一、余尝志杨文恪公之墓。公所著述,书目颇多,皆据行状收入,然皆未及见。内皇朝理学名臣录.顷年方见刻本。公固近世之名臣也,录中所采,不谓之休休有容,可乎!

记凡六卷,首尾经二十年。体认之功,不为不勤,而反躬实践,终未之有得也。年且耄矣。,其能复少进乎!四续刻完,因书以寓歉。  嘉靖丙午端阳日整庵识

猜你喜欢
  卷二 为政第二·邢昺
  卷八上 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二章)·孙奭
  申韩第五十六·桓宽
   天运第十四·刘文典
  少仪·姚际恒
  卷五百一十·佚名
  卷五百四·佚名
  卷七十八·佚名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全文·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宗喀巴
  乙二 明一乘行·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五·佚名
  金刚仙论 第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楹联散话·梁章钜

    《浪迹丛谈》中散见联话焦山初到邗上,知好即欲招游焦山。忆官苏藩时,以开坝催漕诸役,盖无岁不登金、焦。又于乙未年曾偕逢儿、暎儿信宿焦山松寥阁,备领山中胜事,辄为神往。或言焦山古名樵山,因汉处士焦光隐此,故名。罗茗香曰

  • ●卷二·李调元

    ○词话始陈後山宋人诗话甚多,未有著词话者。惟後山集中载吴越王来朝、张三影、青幕子妇妓、黄词、柳三变、苏公居颖、王平甫之子七条,是词话当自公始。○择腔晁补之有斗百花词,杨诚斋云:词须择腔,如斗百花之无味,因此後作此

  • 卷十二·徐世昌

    傅山傅山,字青主,又字啬庐,阳曲人。明诸生。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不试,授内阁中书。有《霜红龛集》。青羊庵心隐亦伤厚,况复肆其簧。多所不忍道,岂复胜篇章。流连郑卫诗,使人不能狂。澹静陶处士,乃有《咏荆卿》

  • 卷四十·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十 明 曹学佺 编 盛唐九 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後】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黜官自西掖待罪临下阳空积犬马恋岂思鵷鹭行素多江湖意偶佐山水

  • ◎“海上三老”的罪责·佚名

    听得人家说:所谓&ldquo;海上三老&rdquo;,其中似乎林康侯最没有什么可以原谅的地方;而闻袁二人,马虎则有之,他们未必定是绝对的甘心附敌,可以举两个例:(一)闻兰亭一向对付曰人,说话非常锋利强硬,不过他的翻译朋友,是个胆小的人,此人

  • 别集上卷十二·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十二 宋 李幼武 纂集 赵密 字叔微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用材武试崇政殿授河北队将以步将戍燕大元帅建府檄统先锋援京师以功补阁门祗候建炎间转武节郎左军统领进武功大夫为统制绍兴

  • 第六十四章 急转直下的内战·李宗仁

    一当我于副总统任内,在南京闲住期间,内战却急转直下,终于不可收拾。 内战逆转的开端,正如众所周知,始于东北。国军在东北的失策,前已约略说过。至于东北军事受挫经过的详情,将来史家自可秉其春秋之笔加以论述,我本人

  • 卷二十一·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二十一唐 长孙无忌等 撰鬬讼一【凢一千五条】疏义曰鬭讼律者首论鬬讼之科次言告讼之事从秦汉至晋未有此篇至后魏太和年分击讯律为鬭律至北齐以讼事附之名为鬬讼律后周为鬭竞律隋开皇依齐鬬讼

  • 十四年·佚名

    (辛巳)十四年大明萬曆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丙寅,掌令成渾,承召入京,以病不能拜命,辭職,上遣醫給藥。渾屢引疾,請解官。上命遞職,仍敎曰:「待病差,予欲見之,不可以遞官之故,徑先下鄕也。」時,鄭仁弘亦赴召入京。○上夜對丕顯閣。講《

  • 第五十卦 鼎 火风鼎 离上巽下·佚名

    鼎:元吉,亨。彖曰: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饪也。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象曰:鼎颠趾,未悖也。 利

  •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晏婴

    晏子朝,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严居朝,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瘖,非害国家而如何也?且合升斗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绨以成帏幕,大山之高

  • 大学衍义卷三十八·真德秀

    齐家之要二严内治宫闱内外之分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敎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

  • 顯揚聖教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五   [一]異論多種者.謂十六種異論。何等十六.嗢柁南曰.   執因中有果. 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邊無邊.矯亂. 見無因.斷.

  • 学佛与佛学·太虚

    ──二十八年二月在贵阳讲──今天与各位居士在此聚会,又得各法师参加,可算是一种出格的因缘!刚才徐露园居士提问学佛与佛学的区别,我想诸位都是久已发心学佛的,用不著再来细说,但既承提问,只好强为分别。佛学有广狭二义:广义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本)·窥基

    经。诸比丘(至)深入禅定赞曰。上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下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文分为三。初法.次喻.后合说故。初文有二。初明今实。后释先权所由。比丘当知下。是初文又二。初知机熟后说一乘。此初也。机熟有五。一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一·圆晖

      从此第二。明结等六门。就中分二。一正明结等。二诸门分别。就正明结等。分二。一明结等五门。二明六垢。就明结等五门分二。一标章。二别释。且第一标章者。论云。如是已辨随眠并缠。世尊说为漏瀑流等。为唯尔所

  • 大唐内典录卷第八·道宣

    京师西明寺释氏撰历代众经见入藏录第三序曰。自初录已来。帝年显矣。至于条例杂丛交加。固难料简。良由随译人代所出论经注解撰述不局伦次。所以依之编录无得分衢。今则随乘大小据译单重。经律论传条然取别。犹依旧例

  •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卷三·佚名

    書記淨珠錄門人本致輯室中漫言道不可以有言、不可以無言,有言之則局於有、無言之則局於無,所以宗門垂示,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其朿於名教者,不可以語道也。夫言不盡意、意不盡道,故須忘言以會道,是以得意忘言之道非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