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乙二 明一乘行

  乙二 明一乘行  丙一 所行之行

  唐窥基法师玄赞科判中,计分三编:上编自方便品至持品,共十三品,明一乘之境;前已释竟。以下为中编,专明一乘之行。在此编中、共有二品:首为安乐行品,释所行之行;次为从地涌出品,专释能行之人。欲明能行之人,必先明所行之行,故明一乘行编中先有安乐行品。

  法华论谓求三乘果者,说于大乘而取非大乘,为第六增上慢人。其所已集之功德尚非无上,不堪闻受此经。如建功者未至殊勋,岂足当髻内明珠之上赏!此品正明已堪得此会归一乘之无上功德者,获佛说是经之赐,正与有大功者被赐明珠无异。为对治此增上慢,故有此品。

  十无上中有力无上,而力无上之三力中有持力,其通释所持之法与能持之人者,为法师品。但释能持之人者为持品。至专释所持之行者,则为此安乐行品。前在法师品中,如讲末世法师说法仪轨等,亦明一乘之行。然此但于一乘境中带明之行,未为正明持是经者所行之行,为欲正明行者之行相,故有此品。

  离危险怖畏曰安,适身悦心为乐,威仪可轨、语言有则曰行。凡能安住于法,则在浊恶末世中,即可远离怖畏,身心安乐。以行为因,以安乐为果,此为安乐行之依主释。若安住于远离险怖之法,即行即安乐,安乐即为行之自身,并以表示行之性质,此为安乐行之持业释。又因能安住于法,而身口意三业以住于法故悉皆悦乐,由是能自行法并能教人行法,使此妙法得流通于世,此为有观安乐行。若知一切法相当体空寂,毕竟无所安、无所乐、无所住、无可行,是为真安乐,是为真安住于安乐法而行,是为真能于末法宣扬是经,此为空观安乐行。若知一切法虽体性空寂,而业用之相不坏不杂,业用虽不坏不杂而亦无定相可取,此为中道安乐行。

  丁一 启请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文殊师利为菩萨之上首,前品诸菩萨既已发誓持经,故问如来行何方法,始能于浊恶末世中流传解说此经。盖已将前所信受领解者,力为荷担,而期与诸菩萨众实力奉行矣。能说是经者,必先能行、能证而后始可为人解说,故以能说赅括一切观行等。

  丁二 开示  戊一 详答因安乐行行  己一 标答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四法者、即下文之四行是:一、正身行,二、正语行,三、意离诸恶自利行,四、心修诸善利他行。

  己二 显答  庚一 正身行  辛一 长行  壬一 标处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安住著,心契是理,身习是事,行之纯熟了无不适之谓。行处、谓心所游息依止之处。亲近处、谓亲习接近之处。凡心之所缘,身之所接,茍非契于正法理性者,皆非菩萨之行处、亲近处也。

  壬二 别释  癸一 明行处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行、即观行。自住忍辱地句至心亦不惊,为有观安乐行,盖以如实观智为先导而起于行也。凡小乘法以离欲为本,而菩萨法则以无嗔为本,若不能无嗔即不能利人,处此浊恶世中,将无往而不为烦恼之所动摇矣。菩萨以忍辱为住,住于忍辱,如住于地,喻如大地能容摄一切山海、草木、众生,而一切有情、无情亦不能离地而别有所住,尽当安住于是也。住忍辱地一句为下三句之总纲。菩萨入世度生,所作之事非能顺于世间之心欲,所有贪著五欲生死之法,菩萨悉愿使之舍离,故往往为恶众生之所怨害。菩萨以忍辱故,所有对此怨害之语言、行动,尽离粗犷之习。又以忍辱故,不但于众生之怨害不加违拒,且能顺于二空之智以为修习,使不见有我法,不见有众生法,不见有损害之法,不见有嗔恨之法,故曰柔和善顺,此名怨害忍。怨害之相不一,或为饥寒逼迫,乃至打击苦痛等事,受之者恒易轻卒暴动。菩萨以忍辱故,内无所动而无有卒暴,是名苦逼忍。菩萨观于无生法性,心常与实相之真理相应,对于一切外境外缘之动扰,恒觉其心清净有如虚空,故能不惊,此名谛察法忍。以上、均名有观安乐行。

  菩萨复以如实之智,观于众生及法,究竟都非真实。故虽行于一切法,而不分别执著于所行之相,因能照了于一切法之真实自体性相。譬如菩萨行忍辱法,以照见我、及众生、及辱者、忍者皆假相故,虽行忍辱,自不执著于我忍及我所忍之辱之相,是谓于法无所行及能观法之实相也。此为空观安乐行。

  然但观空而不修有行,将滞著于小乘而无所利,故菩萨不专以空为观行。又但观有而不修空行,将滞著于生死而无所证,故菩萨不专于有起分别。故曰:亦不行不分别。菩萨于空有两俱无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也,此名中道观安乐行。以上总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为身、语、意、心四行之通因。

  癸二 明亲近处  子一 初亲近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先应离四恶缘。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为一时有权力之人,以世缘深重,故其行动未必尽合佛道。若与亲近,不随顺则受种种烦恼纠缠之逆境损害,若随顺之则受非分名利供养之顺境损害,均为害道之增上缘,此应离损害缘者一也。外道、梵志,已见前释。尼犍子、亦名离系子,谓离于人世羁缚,即现由印度流入英美之瑜伽外道。其生活务简单,亦修禅定,求神通,自谓永得解脱,与婆罗门教已稍有异。世俗文笔赞咏,指诗文词言。外书,指教外文字。攻世俗文字者,易令道心散乱。路伽耶陀、即顺世外道:其说谓万有悉由四大而成,四大不外质力二者,物质不灭即四大不灭,无轮回之法,无出世之法,悉顺世人之心欲而行。反其说者,即为逆路伽耶陀,以其学说务与相反,故名为逆,亦称左顺世外道,言与顺世外道之见相左也。以上诸外道,皆为互相诤论斗议之法。由其具有种种恶知见,自执以为是,故于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应,亲近则有妨于正见,此应离恶见缘者又一也。凶戏及相叉相扑为戏,皆凶恶游戏之事。那罗能涂面扮演,变现幻状,盖优伶之类。言此种种游戏,能败坏善业,扰乱心性,故菩萨不应亲近,此应离坏乱缘者又一也。旃陀罗、为婆罗门四巨姓外之一,号称劣种人,执诸贱业。畜猪羊等及畋猎渔捕者,为造恶业以资生活之人。近之则增长恶缘,故不当亲近,此应离恶业缘者又一也。以上四种,菩萨但不应与之亲近而已,并非拒不与言。若有来者,亦应随宜说法,而不希望其有所利养与受其赞叹也。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此应离劣友缘。求声闻果者志在小乘,若菩萨具有佛智,遇此小乘人,亦可随缘摄受。但此系初发心菩萨,始获闻一乘境之行者。一与亲近,则彼声闻人亦自各有其修证独得之处,菩萨或为所移以致退堕,或因所见互异致起争论,反碍进修,故不与亲近为最合宜。若来问法,则亦当随宜为说。然亦即说──此大乘之妙法──之即已,并不希求其必能领受也。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此应离长染缘。能生欲想,谓能令彼起爱欲之想。言菩萨不应存此心而为女人说法,非谓不应为女人说法也。小女、即幼女,处女、守贞不字者,寡女、已无夫者。五种不男之人,谓生来便不具男根者,以刀除去者──如阉宦是,遇男变男遇女变女嫉妒不能淫者,半月变男半月变女者,或男或女随时变移无定者。以上各种,菩萨应不乐见、不与语、不与亲厚者,为此非法器,徒致增长不清净法,于宏法无益耳。

  ‘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此应离讥诃缘、非轨缘、及散乱缘。独入女子家,非即便有过失,特易渐生过失,且召讥嫌,故不独入。至不得已独入时,则如入险途,应即一心念佛。既以摄心清净,兼望佛力加被护持净戒也。露齿笑为轻笑,现胸臆为无仪,均属非轨,并应远离。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及与同师,则均不免任教育保护之责,事至纷扰,亦非菩萨志存宏道之时所宜也。

  以上种种,皆教菩萨之律仪。离此十恶缘,即为菩萨之修戒行也。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此释修定行并总结也。一切恶律仪之法既无不远离,由是守护六根不令放逸,故能与禅定相应,此为由戒生定。恶缘之处既不应亲近,益显善缘之处当亲近耳。

  子二 第二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此下释修慧行,为由定生慧也。约分为二:初、空观,后、有观。自观一切法空句至无碍无障,共十八句,为空观,兹逐次释之:一切法皆由遍计所执而有,先有种种我,如世间有士夫等我,出世间有预流等我。世法中有五行、五常等法,佛法中有六根、六尘等法。皆因妄心分别,遂见有我法可得。而究其体性,毕竟空寂,故曰一切法空。以人我、法我二俱空故,一切法之实体于以显现,故曰如实相。以随顺于遍计所执,遂依之起颠倒所生染法,若随顺真如实法,即为清净依他起性故不颠倒,以上为三性空观。由观一切法空,显于平等实相,远离颠倒,故法体常住不动。凡可进退移转者为动,以能动故或随上品进转,或随下品退失。有为法若是,无为法不尔。此于空观之中,一一显法体之实相。

  ‘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

  虚空无所有,亦无能有,故无能得无所得,二得俱无是即真如性,故为言语理路之所不能达。生、出、起三相,皆有为相,即有变异有毁灭。若实相平等常住,无毁灭相故无生相,无变异相故无出相、起相。

  ‘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以分别故有相,以分别相故有名,法体离于能遣所遣,故非名相所能到,故曰无名无相。以言语道断名相不及故,一切妄法遂于实相上均无所有。以下四句,更显法体之超妙。无有三世之相可得、为无量,无有十方之际可得、为无边,离一切烦恼障、为无碍,离一切所知障、为无障。以上十八句,为三观中之空观。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此为有观。一切法空既为真空,一切法有即为妄有。虚空、国土、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莫不由迷妄想成,由无明生起,故曰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此特略说其义耳,能常作有、空两观,即能破人、法二我执,离烦恼、所知之二障,是即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也。

  辛二 重颂  壬一 颂住安乐行  癸一 劝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此一颂半颂劝示,谓劝行此安乐行而示以应安住之处也。

  癸二 别颂  子一 颂外人境有法二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此前一颂半,颂离损害、坏乱、恶业、恶见四缘。后三颂颂离劣友缘。三藏、指小乘之经、律、论三藏。名字罗汉,谓非真阿罗汉。现灭度,谓于现法中求究竟安乐,亦称现法涅槃。如在家、出家实未能离于五欲,而但求现世一生之安乐清净者,非解脱生死之涅槃也。以上均言应离。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

  此二颂、颂不离。闻佛道、谓闻修行成佛之道。不怀希望,谓不希望其名利恭敬,与必能荷担佛法也。

  ‘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

  此六颂、颂离四处。不男、谓非法器之众生,如前已释。魁脍、细切肉之人。

  畋猎、射击禽兽者。为利杀害,为谋生之利而以杀害生命为事。炫卖女色,指业淫者。屏处、独处也,屏处为女说法,则有乖仪轨。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此总结也。无所畏等名为行处,离外恶缘等名为亲近处。以上总明外离恶缘,为行处、亲近处。

  子二 颂有空法行处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此颂有空二观为菩萨行处。不行、即于法无所行,为无法执。上、指佛法,中、指三乘之出世法,下、指世间法。有为、谓有生灭法,无为、无生灭法。实、即有实体之实法,不实、谓实体上分位之假法。以上颂法空。亦不分别为男为女,此为无众生执。不得诸法、不知、不见,谓我所有法空、及知者见者空也,以上颂生空。

  子三 颂中道境亲近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此颂中道实相观为菩萨之亲近处。空无所有,谓有为法空;无有常住,谓无为法亦空。一切诸法有无、虚实、生灭之相,悉由因缘颠倒分别而生,而诸法之实体,唯是平等真如一真常住。故若了自心,则一切无有坚固之法,悉皆无有。菩萨惟修摄其心常住一相,即住于无所住,亦无住而无不住也。

  壬二 颂得安乐果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远离诸恶,住于佛法,故心无怯弱;无怯故安,因安故乐。后五句结之。

  庚二 正语行  辛一 标劝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此标举应住之处、以劝诸菩萨也。

  辛二 别示  壬一 长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此释应离七恶。乐说人过,及说经典过,轻慢其余法师,及说人长短,均为言语之过,为说经时所应远离。智度论云:善人相者,不自赞毁,不赞毁他。又说经典过,及慢余法师者,大都为大乘、小乘互较优劣等事。若称名说其过恶,则阻其向大。若赞声闻小乘人之美,则使信大乘者心志不坚。以上六种,均为应离之语恶。无怨嫌声闻之心,似属意业,然既存是心,则易出诸口,故亦应戒。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此释善修安乐心。盖所住者安乐行,能住者心也,故应善修此心。不逆听者之意、为契机,答必以大乘法、为契理。令得一切种智,则为菩萨之体佛心也。

  壬二 重颂  癸一 颂修安乐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此颂安坐净身、随问说法。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

  此颂和颜演说微妙法义。

  ‘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

  此颂方便答问、令他饶益。难问、谓疑义未能通达之处,举此为问,故曰难问。方便、谓以善巧之语,使难问之义通达,卒以佛理启发其向道之心也。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

  此颂自除恶染、勤宣法义。对于世间染污之法,不妨懒惰而不为,而于宏扬佛法修菩萨道,则须以极大之勇猛行之。若于此起懒惰之意,生懈怠之想,其何能与诸佛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之意相应乎?除懒惰与懈怠,为精进波罗密。忧恼、谓烦忧恼乱,离诸忧恼,为禅定波罗密。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此颂自无希求、愿共成佛。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为四受用事。菩萨于此无所希求,惟念诸佛说法之因缘,以求自他共利,此即为真安乐、真供养也。诸佛说法因缘,即内自观证于实相,安住行处、亲近处,远离诸外恶缘,与随顺众生之机说法等是也。

  癸二 颂得安乐果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心无嫉恚下二颂,颂比丘能离诸恶。谓心既无嫉恚诸恼障碍,心亦无忧愁,复不忧愁于人之骂詈,又无怖畏于加以刀杖等事,亦无怖畏于受人摈出也。

  庚三 意离诸恶自利行  辛一 长行  壬一 修安乐行  癸一 离恶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以意离诸恶究竟,即为常乐我净,即为大般涅槃,故为自利之行。

  此释离恶。一、离嫉妒,二、离谄曲,三、离诳诈,四、离求人长短。盖嫉妒、谄曲及诳诈,为意业烦恼之最猛利者,恒妨碍质直心之发达;而求人长短之意业,亦为恶身语业之先导。若隐存是意以对于受持是经者,则必妨害行者之精进与佛法之流通,不能利他而又害之,安能成自利之功德乎!故菩萨深戒之。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此复释离恶。一、不恼他,二、不戏论。比丘等四众之中,或求声闻,或求辟支佛,或求菩萨道。若对于其一种人,不知方便引导以会归于一乘,但轻率言其去佛智甚远终不能得,甚或责之为放逸懈怠,此于三乘人之进修毫无所益,徒足以恼乱其心志而已。又对于诸法,作无义理及无饶益之言者,皆为不应说而说,易启辩争,即为戏论。是均非誓持一乘妙法华经之菩萨所应出此。恼乱戏论,均属语业,然能谨之于意,则语恶不生。故曰:无得恼乱,不应戏论,盖望菩萨于意业中深戒之也。

  癸二 修善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佛本来同体,惟佛能证之,故有大悲心于佛之智海中任运流出。若菩萨始领一乘之境,尚未证于此境,故令于一切众生起同体大悲之想。如来能与众生以乐,如慈父之于子,故令于如来起慈父想。菩萨以般若行为主,般若行为学佛之师,故令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以敬师故,遂于十方菩萨起身业之恭敬礼拜。以悲众生、复不戏论诸法故,遂于一切众生能为平等说法。是法平等本无高下,斯乃法性平等而说,故为顺法。若为爱法者多说,即为有爱憎心。既启论诤,亦违法性,故不应为深爱法者多说。

  壬一 得安乐果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此释意离诸恶之果。菩萨既无嫉妒、谄、诳,亦不求人长短,复不恼乱他人,亦不戏论诸法,如是质直、慈悲,宜乎说是法时,听法者、同学者、亦不好为恼乱,而悉乐于受持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懱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此二颂、颂离恶。质、谓质朴,直、谓直心。能质直,故远离诸恶。又不欲以此质直表示于人,故无轻懱他人之意。疑悔、即恼他之结果。行者闻言生恼之后,或疑所习之是非莫定,或竟悔其所习之已非也。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前三颂、颂修善,末一颂、劝修。于不甚了解法义者,即不肯为说,是为憍慢,亦属有爱憎心,乖平等义,故于说法易启论诤,致生障碍。

  庚四 心修诸善利他行  辛一 长行  壬一 修安乐行  癸一 教慈悲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无论为在家、出家之人,既持是经修大乘之行,必以能得大乘之果为乐;菩萨欲与以乐,故生大慈心。不修大乘行之众生,即为非菩萨人,不修大行以为因,即不能得大果以为乐,不能得乐即有一切苦;菩萨欲令离苦,故生大悲心。此慈悲心,全对众生而起,故曰利他行。

  癸二 教作念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此教念惛迷。如来方便之教,原以随顺众生之机,乃众生以下劣之心,起限量之见,不悟方便,反生执著。故本为一乘之理,而闻如未闻,不能了知,不能觉证。既有所疑,复不能问,故疑未断而不信,以不信故不起修习,故不真了解,致永失于佛法,故所失甚大。以上均属惛迷之相。而此闻、知、觉、问、信、解之六事中,尤以真正信解为最难得。如纵论经典,高谈禅理,往往辩辞甚富,则不能谓为一无所解。然于行持,则于佛法或多未合。推其不能起行,仍由未能真信,是之谓解而不信。又若闻三宝之名,即发生赞叹、恭敬、礼拜等事,似不能谓为不信佛。

  然考其信佛之真际,或视同仙、鬼、神祇之类,则又尚未明了佛之义谛,是之谓信而不解。故信而能解,斯为正解;解而又信,斯为正信也。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教念化导。菩萨于此惛迷之人,仍本其大悲誓愿及神通智慧之力,终得引之令住是一乘之大法。

  壬二 得安乐果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无有过失,谓菩萨慈悲,于一切众生护念化导,令得究竟住于佛法。如是功行,所有天、人、魔怨,无能得其过失,故为一切天人等众所共供养而护持也。

  ‘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此释所由。三世诸佛皆共说是一乘妙法,故共呵护。

  壬三 叹经胜妙  癸一 标胜妙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无量大千界中,多有不得闻是经名字者,显经不妄传,与非至其时不获听闻者为数至众。

  癸二 喻胜妙  子一 明佛昔施权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强力转轮圣王,喻具大威德之如来。威势降伏诸国,即以禅定、智慧力之威势,降伏其心,而净本心之佛土。不顺命之诸小王,喻果上之欲、色二界天魔。因中之无明、烦恼等魔,如识阴为五阴之魔王是也。起兵讨伐,喻修习佛法,对治魔恼。有功赏赐田宅等,喻佛为四众分别权说三乘,令各获功德之乐,及先证涅槃之果。髻中明珠不即与此有寻常之功者,喻此法华经为第一妙宝,三乘人根性未熟时,尚不能为之宣说也。珠在顶上,喻妙法无上。眷属惊怪,喻一乘妙法未经开显,若骤说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也。田宅、聚落、象马等,俱见前解。

  子二 明佛今显实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兵众有大功,即贤圣军已伏诸魔,已灭三毒,出三界等是。难信之珠,即多怨难信之法华经。髻珠久秘今与,喻秘密法藏之法华经,向未宣说今乃敷演也。五阴魔、谓色、受、想、行、识之魔,能覆障如来知见。烦恼魔、谓烦热恼害心性,使起种种变幻生死之法。如见烦恼、思烦恼、无明等烦恼是也。以此烦恼覆障,故一真法界悉变为五阴之相。实则无明一破,烦恼一空,则五阴原为法性也。由此五阴,发生诸有漏业,如善业、恶业、不动业等,因业招报,在六凡则有分段生死,在三乘则有变易生死,是为死魔。三毒、指贪、嗔、痴,亦指见、思、无明三者。因能灭毒,故出三界。故破上述诸魔之网,是谓有大功勋,以由此即能回小向大也。一切智、即佛智,非仅指根本智。多怨难信,以一切世间均堕魔网,故于是经不能起信,不信则疑,故多怨谤也。

  辛二 重颂  壬一 颂安乐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应生慈悲。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

  斯等不闻、言如斯等人,不闻是经也。

  壬二 颂经胜妙  癸一 颂喻说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

  此前三颂、颂喻昔权,后一颂、颂喻今实。能为难事,谓能为趋向大乘之难事也。

  癸二 颂法合

  ‘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

  此三颂半、颂合昔权。

  ‘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

  此三颂、颂合今实。得力、谓众生闻法得证,根性已熟。

  己三 结答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此颂结成。欲得安隐,谓欲安隐于浊世之中为人说法。四法:即上身、语、意心等四行。

  戊二 总明果安乐行相  己一 寤时果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一颂半、颂自体无恶,一颂、颂天人爱敬,一颂、颂外恶不侵,一颂、颂聪慧无畏。恶骂之口闭塞,显骂人者省悟退阻之状。

  己二 梦时果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而为说法。

  此初一颂半、颂见佛,后一颂半、颂见自说法。妙事、谓胜妙之事。唐仰山禅师梦升兜率天,升弥勒第二座说法,此即梦中说法果相。盖至观行相应时,始有之也。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此六颂半、颂见佛授记。得无量智佛之大道,谓得超过限量数量之佛智,以入无上菩提之道也。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此二颂半、颂见身寂静,修行见佛。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此四颂、颂梦中八相成道之相。烟尽灯灭、喻众生应度者度尽,而佛入于涅槃也。菩萨修行精进至相应时,一切果相均于梦中先时显现。是将来一切之果,已在今日之梦中;然则今日之果,亦曾在昔日之梦中;前日之果,更曾在昔日之昔日之梦中。是所有诸法果相,固无一不在众生之梦中也。更进言之,梦固为梦,而非梦者亦岂果为真实?未来之果固在梦中,过去之果又如烟尽灯灭,即亦与梦何异?而现在之刹那、刹那,复不可以一瞬住,然则所谓三世、十方诸法,又安往而非梦中也耶?

  己三 结前果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此颂结成。第一法、即妙法华经。大利、指寤时安乐、梦中安乐两种。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正宗分明一乘之行,其第一章、明所行行已竟,兹明能行人,即明由修安乐行所成就之人也。释之者、为从地涌出品。在经品次第,则居十五。

  佛自久远劫来,所化成之菩萨,数量无上,功德无上,即佛化导巧妙之智慧无上。为示现教化无上,故有此品。

  以诸菩萨从地中而升至虚空,故曰从地涌出。然此为事相,兹更就教义详释之如下。先释地为何义:或云超出于生死之地,或云开显菩提心于众生心地,解之者良非一说。但就本经言,地者、即一乘实相之境地,以为佛果妙觉智所究竟证故,亦名为佛之果地、觉地。次、释从地涌出者为何等菩萨:六万恒河沙菩萨,亦各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中有四大上首为导师。六万者、即六识心。四导师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四十也。言此一一皆具六法之根、尘、识心,若能契合于一乘实相之境,即皆应念化为圆明妙智,显现于妙觉果地之中,以证住、行、向、地之果也。次、复释以何因缘而此诸菩萨从地涌出:即已修习此四安乐行故,及行此四行之人已成就故。

  丙二 能行之人  丁一 他土请持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此谓从他国土来之诸菩萨,请在娑婆世界护持是经也。

  丁二 如来不许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此谓不须由他方菩萨住于本土护持是经也。以他土菩萨于他土有缘,而此土自有菩萨与本土有缘,故未之许。更就深密相言之,一切佛法皆从自性而得,六识心虽具足烦恼,若悟本心尽为妙智,故须自修自证,不待他求,不假他助。若向外驰求,及希他教化,皆如来之所不许也。

  丁三 此方涌出  戊一 从地涌出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大千界地皆振裂,以将有诸大菩萨从地涌出,故现是相。佛身三十二相,而诸菩萨亦皆如是相好者,以初地以上菩萨,已由相似位而进于分证位,皆于十方世界分现应化,相好等同于佛也。虚空轮、周遍十方,本无上下可言;惟此就所依之地涌出以升住于空,故显为来从地下。又、诸法实相之地,本离一切分别相,故此地即为第一义空,亦即前说所安住无量、无边、无障、无碍之空。惟因当下开发显现之故,斯分别名其事相为涌出、为住空耳。眷属、即弟子众多之称。由六万恒河沙眷属,至千万亿那由他分恒河沙眷属之一,此为以恒河沙为单位而递减之诸数。那由他、即此土数量之垓。千万亿那由他眷属、至五四三二一弟子,此亦眷属递减之数,但不带分数耳。单己乐远离行,谓乐自独行并无弟子者,然亦不可以数计,总言涌出菩萨之多。

  戊二 升空赞礼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既礼多宝、释迦,复向各分身佛绕行礼赞,显佛众礼繁,以启下文时分之久。

  戊三 神力促时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五十小劫之久,佛以神力促之,令大众谓如半日也。盖众生感觉此时分,如众生心量中之半日,实则佛心量中之五十小劫如故,此所谓由佛神力也。盖一类有一类之时劫,而每类时劫中即各自有其心量中之单位,与其极短极长之概量。如人类心量中之寿量,为时、日、月、年、世纪等;四王天之寿量,以人间五十年为一天等;至佛之寿量,则短劫摄长劫,长劫摄短劫,劫至无量佛亦与为无量,劫只半日佛亦与为半日,此即不可思议佛境界之时劫数量矣。非若众生心量中之寿量,有智慧、根器等为之囿限也。

  戊四 众人共见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戊五 导师省问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上行者,十住位中初发心住最难,故称为上。无边行,谓修广大菩萨之行。净行,谓修一切回向行而不生住著。安立行,谓随顺一切功德而能安住。众生烦恼病轻,则易化度,不生疲劳。省问如来,即省问其度生之事业也。

  戊六 世尊答慰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就已开显后言之,则为下文如来寿量品中所述;此处应指受世尊前劫十六沙弥之教化而言。亦曾敬事过去诸佛,明已宿植德本。众生始见、始闻即能信受入于佛慧,此为顿悟菩萨,本具佛智,开显即悟,不独华严,而阿含、方等、般若等会均有之。习小乘者为渐悟菩萨,久受佛教,特尚未闻会三归一之义。一闻是经,即入佛慧,显是经最为胜妙而有力也。

  戊七 诸人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能问于佛之甚深智慧,故能有闻;闻复信行,均显众生易度。随喜、谓随顺欢喜也。

  戊八 如来赞许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丁四 菩萨疑生  戊一 疑问  己一 总由疑请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

  此疑问诸菩萨涌地住空,从未见闻是事,今果从何而至也。

  弥勒为等觉地菩萨,为十地以上果地菩萨之上首,法华开会之始,释尊放光照境,即由弥勒领众兴疑;而今者佛涌虚空,亦由弥勒动念申问。显一乘妙法,为佛自证究竟利他之智,悉由佛之果地觉海中流出,彼等觉菩萨犹有一间之隔也。如来自证利他之大乘法门有三,释之如下:一、以众生心为本,开相显性,使转为佛智慧,此为唯心法门,恒假弥勒开示之。一、以发生一切佛法之智,为万行之先导,因以成就佛果之功德,此为般若法门,恒假文殊师利开示之。一、直从佛之圆满妙觉果海发心为因,使最初一念即直入于佛之果海,从佛权实二智之法以发心起行,即密宗之大日如来法,亦即毗卢遮那法,此为佛果法门,惟佛能证之说之。以上、为三种大乘教门,而此经之妙法,正合佛果教门,是以召弥勒等之疑也。

  己二 众所疑事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此颂菩萨来处。谓从何处来及以何因缘来也。巨身、神通、智慧、志坚固、忍辱力,以此五德故为众所乐见。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此颂菩萨来数。兹以经颂互证。释其数量之义如下。初一颂、总叹其数无量。以下各颂、乃次第举其数目。六万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一一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如是三十六万恒河沙之大师,既皆一心求道,俱来供佛,俱来持经。然仍有将五万恒河沙眷属之诸菩萨,此诸菩萨之数,更多于将六万恒河沙眷属之菩萨摩诃萨之数,即不止为六万恒河沙之数是也。然更有将四万恒河沙眷属之诸菩萨,此诸菩萨之数,又多于将五万恒河沙眷属之菩萨之数,即更不止为六万恒河沙之数是也。况犹有将三万、将二万、乃至一恒河沙、二分恒河沙之一、三分恒河沙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恒河沙之一,此诸眷属之数之大,姑不具论。而此一一大众导首菩萨之数,实已不可思议,况仍当加入将千万亿那由他眷属者,将亿万眷属者,将千万、百万眷属者,乃至将一千、一百、一十眷属者,乃至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乃至一无所将者。如是等诸菩萨众之数,故为筹人计算,历恒沙劫所不能尽。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此颂如何教化。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从中涌出。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

  此颂向未闻见。

  己三 申众疑意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

  戊二 分身诸佛答慰群疑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戊三 如来赞许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此赞其能问,许以宣说也。阿逸多、弥勒菩萨之名,义言无能胜。弥勒此问,并非问菩萨之因行,乃问佛果觉地之德,故曰佛之大事。下文如来寿量品,即伏于此。精进、坚固,此为告诫会众,令起深信。以心不精进,意不坚固,则易滋惑乱,将不能信于佛道。佛之法身即智慧性,佛之报身即智慧相,佛之化身即神通力。顺众生之机,说决定了义之教,为师子奋迅力。正行所作,制服摧破,为威猛力。言今因弥勒之问,将以如来之秘密一一显示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信而有力,斯为深信,仍须住于忍善之中,则此信力更为不可摇动。能以此信闻受昔所未闻之如来智慧,方免疑悔与惧耳。

  戊四 正答所疑  己一 长行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此释正告我化。谓是诸菩萨,为我于此世界成道以后所自教化之菩萨也。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此释菩萨住行。虚空中住、为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句以下、为行。大千世界,固为三界、二十五有众生有漏十业之所幻现,亦即释尊大悲愿力之所摄持,究其体性,本来空寂。菩萨心已调伏,依于佛智究竟果地,发菩提心,修安乐行,其心清净,所居秽土无复垢相,即为已安住于本师常寂光土之中,即为住最上品之净土,亦即为住于第一义空,此为虚空中住之义。经典、指大乘经典。不依止人天而住,谓不依人天乘而住,依佛乘而住也。

  己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

  此一颂半、颂佛所教化。

  ‘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

  此二颂半、颂乐静精进。发精进行者,名为头陀。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

  此三颂半、颂住及行。伽耶城、与佛菩提场相近之城。

  ‘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此颂结劝生信。佛前言诸菩萨众为成道后所化,而于此忽言久远教化。虽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机,正恐非众生思议所及,故佛先再三劝信其为实语也。

  戊五 众生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盖化行之时短,化众之人多,化成之德大,故为难信。

  戊六 陈疑疑说  己一 长行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此释事相难信。如来说法,本不限于时相。惟就显相言之,法华一会,在般若会以后,去佛成道后止四十年耳。佛之势力功德,化生成道,原为不可测度。但时少、人众,而所化成者均为久远以来夙植德本之人,故于事实为难信耳。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此释喻理难信。幼为老者之父,形之于喻,亦无是理也。

  ‘佛亦如是,得道以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此释时期难信。诸菩萨众,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以前修习成就。而世尊今日,乃谓于自成道后方令发心,以时考之,尤为难信。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此释疑问所由。言如来说法,恒随众生所宜,且从无妄语。又我等于佛所说,纵未了解,然因信佛智通达无碍故,即无不先信佛之所说。以上三义,均为我等久从佛化者、信佛之理由。至新学菩萨,则易以众生思议测度如来,迨思议不及则不信,不信故疑谤,或指为虚妄,或指为惑世之说。自不信佛,并阻人信佛,故为破法之罪业因缘。此弥勒所由率众生疑,冀启如来之解说,得以将护新发心之大乘众生也。

  己二 重颂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

  此五颂、颂事相难信。如实分别说,谓依于真实之理而一一解说也。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此二颂、颂喻理难信。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此七颂、颂时期难信。言我等因从佛闻,以信佛故信佛所言,并不疑于此事。惟此少时教化无量菩萨令住不退之道,实不易信,愿佛为未来者解说,免致疑谤招罪也。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安乐行品及从地涌出品,一明所行之行,一明能行之人,均为总明一乘之行,今已释竟。而能行之人,即此无量诸菩萨众,兹欲明如来对此能行之人,于何而起教化,必须明不可思议之佛果功德。为明一乘之果,故先有此如来寿量品。小乘以涅槃为究竟,不取一乘,法华论说为第一增上慢。如来说医师喻以为对治,亦即示现如来涅槃,为显涅槃无上,故有此品。

  佛之法身、报身、化身──三身菩提,体深用宏,为显示成菩提无上,故有此品。

  如来之名,通于法、报、化三身。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明法身佛。始觉与等觉不二,究竟圆满常住,此明报身佛,亦即自受用身佛。本自愿力,随众机缘示生示灭,愿缘无尽即示现无尽,此明化身佛。从三身如来,显佛寿量无有齐限,即以显佛究竟功德之果相也。

  此编明一乘果,共分二章:一、明已满果,即本品与分别功德品是。二、明未满果,即随喜功德品、与法师功德品、常不轻品是。而如来寿量品,在全经品第中,则为第十六也。

  


猜你喜欢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卷第十一·元来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无性
  征集大林寺四十八愿文启·太虚
  卷第七·丈雪通醉
  卷六·赜藏主
  卷十五·佚名
  分别功德论卷第二·佚名
  卷九·佚名
  卷第三十一·智旭
  华严镜灯章·续法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六卷·佚名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下·宗密
  佛祖统纪叙·志磐
  卷第六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邓肃·唐圭璋

      肃,“全”已见。   菩萨蛮   乳羝属国归来早。知君胆大身犹小。一节不须论。功名看致君。   镇西楼上酒。父老为君寿。更寿太夫人。年年封诏新。

  • 徐俯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徐俯(?-1141)字师川,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以父禧死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司门郎中。靖康二年(1127)张邦昌僭位,遂致仕。高宗朝,起为右谏议大夫,赐进士出身,历翰林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寻奉祠归。绍兴九年,知信州,十一

  • 前汉书续集卷中·佚名

    汉十一年三月初一日,驾征陈豨还朝,百姓香花远接,文武随驾入内。即日升殿,宣太后问韩信如何。吕后曰:“子童领圣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宫下,斩讫韩信也。”高皇有悔之心。高皇曰:“合等寡人回程,斩之未迟。”吕后奏曰:“我王去时,教

  • 气节类·佚名

    ○朱文正朱文正公讳?,大兴人,年八岁即操觚为文,文体倔聱苍古,与兄竹君学士筠齐名。年十九登进士,为乾隆戊辰科。时大雨连绵三日,盖即为公霖雨兆也。纯皇帝深重其品,刘文正公复荐于朝曰:“北直之士,多椎鲁少文,而?、筠兄弟与纪昀

  • 卷之一百七十六·佚名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九月甲寅朔上自畅春园回宫。  ○回回国王阿卜都里什特奏言臣被噶尔丹所擒受辱十有四年。仗圣上天威灭噶尔丹臣得出降合家蒙高厚之恩。今又使送臣归国。臣到吐鲁番探信或诛噶尔丹或擒解噶尔

  • 一四二八 武英殿修书处官员为清结书籍银两事呈稿·佚名

    一四二八 武英殿修书处官员为清结书籍银两事呈稿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武英殿修书处官员等呈,为清结书籍银两事。查本处通行书籍处一项,结至五十四年十二月,呈明下存银九百八十二两一钱二分七厘三毫七丝二忽;旧存书二

  • 卷三十六·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六乾隆二十二年春正月癸夘命总兵官存泰赴巴里坤军营上谕军机大臣曰总兵官存泰丁忧回京着驰驿赴巴里坤听候调遣遇有总兵缺出即着署理甲辰命防凌孟克之子巴雅勒党承袭郡王上谕军机

  •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五。·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三五卷志四地理二零零杂志第四。地理二。(+[新罗]二)。三五卷志四地理二零一○[汉州],

  • 王敬弘传·沈约

    王敬弘,琅王牙临沂人。因为他和高祖的名相同,所以以字称呼。曾祖王訥,晋骠骑将军。祖父王胡之,司州刺史。父亲王茂之,晋陵太守。敬弘年轻时就有清淳的美誉,始任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性情恬淡宁静,喜欢游览山水。任天门太守

  • 罗洪先传·张廷玉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其父罗循,历任兵部武选郎中,镇江、淮安知府,徐州兵备副使。洪先年幼时慕罗伦的为人。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非常喜爱,欲去从王守仁受业,父亲制止了他。于是,改拜同乡李中为师。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

  • ●牧令书卷二十一 备武·徐栋

    安肃徐栋致初辑 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太平之世文恬武嬉偶有不虞辄致束手问此时所为教者安在乎所为养者又安在乎刑以齐民兵以卫民兵所以辅刑即所以辅养与教也岂修文事而可弗讲武备乎 主士俊 陆世仪 龚景瀚 宜 绵

  • 卷三·袁俊翁

    <经部,四书类,四书疑节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疑节卷三元 袁俊翁 撰论语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然兴诗立礼成乐之论言诗礼乐而不及书何邪鲁论一书载圣人言诗礼者固多而言书者亦不少自书云孝乎之外泰伯篇举武王子

  • 洪范明义卷下之上·黄道周

    明 黄道周 撰访箕章第一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隂隲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彞伦攸叙【隂隲下民本之于天相协厥居参之于地彞伦攸叙稽之于人是三极之总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

  • 卷七·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七     宋 崔子方 撰宣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宣公之即位正也公子遂如齐逆女文公之防未期而公逆女以公为忘哀之蚤也春秋不正使大夫逆者例不月宣公之防娶其恶为甚虽其亲逆犹不月也庄公如齐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三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三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五法品第六之三 ◎五能忍功德者。一者不暴恶。二者不忧悔。三者众生爱乐。四者十方善名流布。五者身坏命终当生善趣天上。云何不暴恶。答诸有能

  • 又·佚名

    又一色未立万籁阒然当是时也木樨无隐砌蛩俱默桃华不语鸡犬自恬大千岂有坏时诸佛何常出世无奈劳劳多事哆哆相承教野老以还淳洗素丝而求白宜云门之有憾诚曹山之不如宁知空外劫前早没交涉待尔破颜寒齿堪作么生四十九年

  • 冯氏锦囊秘录·冯兆张

    《冯氏锦囊秘录》系综合性医书。又名《冯氏锦囊》、《锦囊秘录》。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康熙41年)。冯氏业医40余载,经验丰富,见闻颇广,此书殚一生之心力,历时30年纂辑而成。全书荟萃历代医家精要,删繁就简,参以己见,附以验

  • 春秋传说例·刘敞

    一卷。宋刘敞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 《四库全书》编辑者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