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田即念禪師語錄卷三
書記淨珠錄
門人本致輯
室中漫言
道不可以有言、不可以無言,有言之則局於有、無言之則局於無,所以宗門垂示,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其朿於名教者,不可以語道也。
夫言不盡意、意不盡道,故須忘言以會道,是以得意忘言之道非證莫知。然則道其不可示乎?於是佛祖立言以示意、立意以示道,鼓之舞之,以盡不言之妙。
道無方、道無心,道無得,無心得道,道無不在,神用莫測。古人全心在道,所以通身是力,其於造次顛沛之際繫絆他不得,如香象王擺脫枷鎖,去住自繇;其應機接物亦然,輒能全體大用,與奪臨時。正如獅子雖捉兔亦用全力也,豈泛常禪流可同日語哉?
百川萬流皆水也,而清濁淺深異焉。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澄之不清、淆之不濁者,惟大海能,然以其下之也。夫道亦然,諸子百家皆道也,而邪正曲直分焉,大包無外、細入無間,泯是非、絕對待,唯悟唯心者為然,以其無我也。
山溪之水流而常清,遠塵垢也;至人之心用而恒寂,忘物我也。
人無幽顯,道在則為尊;法無高下,理當自可貴。所以君子不器,神用無方,而處之在我,惟義是從也。
佛祖遞代出興,或語、或默,縱橫莫測。正如擲劍揮空,劍刃無虧,空輪絕跡,後之學者不得其神解,將謂有禪道佛法與人,遂成世諦流布想耳。
既為佛祖兒孫,固守道德不待言,亦須善養氣節。歷觀前輩立身行事,其處順逆得喪,卓然與時流不侔,要皆平日有養而然也。軻氏所謂「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吾儕固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而君子自親、小人自遠,實充於中、德符於外,自然清振一時、美流萬世。縱使無緣,其固窮之節,誰得而掩諸?蓋夫道人言行動天地、感鬼神者無他,惟其胸中空洞元氣完聚,其盛德合天地、其高明並日月,故動靜俯仰遂乃參造化,是以有感即應,疾如影響。非吾人至誠實德之所在,孰能與於此?
古人云:「妄想從來本是真。」然既曰妄矣,又云即真,何也?切不得作文字道理念過了,須著貼體不二始得。
昔人云:「雖有駟馬以先拱璧,不如坐進此道。」而雲棲推之,不惟駟馬拱璧,雖王天下亦不如坐進此道;又推之,不惟王一天下,雖王四天下亦不如坐進此道;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亦不如坐進此道。然昔所云:「此道乃長生久住之道。」雲棲所謂:「乃無上菩提大道也。」當知此道,人人具足、個個圓成,只欠篤信力行,所以不得相應。唯篤信者自能力行、力行者自能篤信,如其半信半疑,焉能為有?焉能為無?
慈受深禪師曰:「忘名利,甘澹泊,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諦此則知:人心、道心,雲泥迥別。
夫人心本自聖,一為物蔽即鄙夫耳,苟非修省,何以克復?是故,學者必兢兢業業以收攝其心,令幾微不敢自昧,克完吾固有之德豈有他哉?古德所謂:「修證則不無,染汗即不得。」乃萬世之心要也。
人莫不有所好也、莫不有所養也,至人好之以道、眾人好之以物。好以道者,養之以恬惔;好以物者,養之以嗜欲。嗜欲令人心動,心動則神疲;恬惔使人心安,心安則道得。
有善劍者,藏而不用,寶之至也;得至道者,晦而勿彰,養之至也。
學者於日用自當觀其存心,若存心於道,耳目所接皆道;若存心於物,耳目所接皆物。中心樹子一錯,凡聖懸隔,是故存心不可不慎。
吾人一靈真性不澄而寂、不慮而知,豈非元自明妙?然而絲毫念動則蒙蔽矣,何況終日攀緣曾不自覺?望其不汩沒塵埃得乎?於是先聖憫之,多方設化,淘之汰之,使復其本有耳。苟聞而不信、信而不行,誠為自暴自棄之徒,可不哀哉?
視夜杌意為鬼,杌豈能迷人?睹弓影疑是蛇,影胡為毒客?心怖成境、意疑為病,如能以此推之,則可知四生如幻翳、三界若空華,惟心之旨無外于是矣。
逐獸者不見山,物敝其目;攫金者不見人,利囿其心;住山者不見道,境移其智;見道者不見山,識忘其心。惟無住而生心者,無見而無所不見也。
心之妙不可以喻喻,曷可以言言?止動無動,行雲詎能擬其妙;動止無止,湛水奚足方其清。
人之有佛性,猶木中之有火也,苟非方便則不能彀出得,必須加精進力鑽之研之,鑽研不已,火星自見。古德所謂「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而參禪之要莫出於此矣。今之學者務多欲速,微有知解已謂到家,是不惟逢煙而休,亦乃未見煙而休者矣。學道如此,安望其實證實悟者哉?
古人有言:「學道須是性躁漢,若是孟八郎,更不回頭轉腦,一踏到底。」袁石公又曰:「學則無不入之理,但莫急性是第一義。」然則性躁、急性理豈二耶?此所謂毒藥、醍醐並行不悖之謂耳。且善用在人,不在法也。若真為道者,將古人一則沒滋味話頭到手決定,不令流至第二念,當下要討個了段。如遇殺父冤讎,若不一死,定不開交,寧肯依門傍戶求人和釋者哉?若然如是,管保大徹大悟,此之性躁不可無也。若也行人為道不切、急求解會,比並合頭求相似語,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今之學者十有五雙墮于此窠窟中,即謂急性,則走入知解窠裏容易,脫不出也。切哉是言,此公真過來人也。是故,古人有曰:「欲速則不達。」如是急性不可有也。
去古日遠,於道日支,過在於何?良繇主法者不以本分事為人,只管哆哆啝啝,牢籠三五百眾熱鬧門庭以為僥倖,全不顧學者有真參、無真參,是實悟、非實悟,只要他說得相似,即與冬瓜印子印將去便了。而學者又不帶行腳眼,但見眾多處便攢頭而入,亦不顧主法者有鼻孔、無鼻孔,了得我生死、了不得生死,一往懡懡㦬㦬覓得些子知解將為究竟。可憐可憐,上下苟合,遞相聾[(壴*皮)/耳,此則末法之大弊,深可痛惜者也。
萬菴謂辨首座略曰:「常常在繩墨上行,勿趨勢利佞人顏色,生死禍患一切任之,即是不出魔界而入佛界也。」近有一輩邪禪,不思古人所明履踐如此,妄謂道本天然、事事無礙,至于流俗卑陋之事靡所不為,反謂見地超詣,入得魔界。嗟夫!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何況謬解至此?誠可謂波旬之流亞矣。自魔猶可,魔人奈何?他時異日向泥犁中吞鐵丸、喫鐵棒,且看道無礙得麼?
曹溪轉識成智頌,其末曰:「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是知道人不為情牽,一動一靜無非那伽定矣。然情見如芭蕉相似,剝一層又有一層,直饒剝到無下手處,仍恐坐著淨妙境中。古謂之:「見地不透脫,障正知見。」而況凡情乎?是故,經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嗚呼!吾輩日用,自視為何如耳?時當勉栴。
石霜諸禪師嘗示人:「休去歇去,一條白練去。」特置枯木堂,安枯木眾,故其門下多坐脫立亡者,如泰首座自誓香煙盡處便脫去,囚九峰侍者不肯他會先師意,而後人多藐視之。殊不知首座搖頭、侍者擺尾,中間一著,同道方知。不見役役於外物者,求其炷香安靜尚難,何況脫化如遊戲乎?嗚呼!參此者其思之。
達磨九年危坐,雖非習定,然未嘗不定也。今人多尚慧解,忽於禪定,殊不知性猶魚也、定猶水也。魚不可一日離水,離水則死;性不可須臾離定,離定則慧命斷。昔者圓通訥禪師常入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漸昇,至膺侍者每視以候雞鳴,竟歲如此,可謂本其源矣,非苟然也。吾輩不承古人深操,將欲忽之,皆自欺耳,得無愧乎?
今時學者多見不祈妙悟,只管向古人言句中卜度,錯過好光陰。殊不知饒你卜度得七通八達了到底,抵不得生死、受用不著。何故?要知全是意識作活,舉時似有、放下全無,所謂相似禪也。怪乎德山云:「你諸人好似老鴉,身在虛空,心在糞堆上,只覓死物喫」者,此也是。乃古今通弊,有志學道者切勿踏此。
今時一等伶俐禪,從不曾用死工夫,猴猻子終日跳梁,曾無一念停息。遇境逢緣,不管他相應、不相應,但儱儱侗侗都作禪會了。且說法一般也、說得拈頌一般也、拈頌得轉機著語一般也,會得,自謂參學事畢更無餘矣,只道古人悟處也只與你相似,豈不聞「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不知古人生死心切,至於用力之久,一旦磕著砰著,卒地折、爆地斷,豁然開悟,徹見本來者,絕不與你相似。秪如香嚴擊竹悟了,遂有「一擊忘所知,更不假脩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之句,可謂從胸中流出,曾不用心思意度得者。尚且仰山恐伊悟處不實,而曰:「此偈聰明記持得者,須某驗過始得。」嚴復作頌曰:「去年貧未是貧,去年有卓錐之地;今年貧始是貧,今年連錐也無。」仰云:「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嚴又作偈云:「我有一機,瞬目視伊,如若不會,別喚沙彌。」仰方肯云:「且喜師弟會祖師禪也。」你看他古人真到不疑之地者,自然一頌一頌俱有出身之路,入理也入得,格外也來得。今人一般說禪說道,稱楊稱鄭,果到恁麼田地,也未如其未到與麼地,切忌錯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好。
諸子百家之書及吾佛經,縱極深玄處,具可以智知識識;唯宗門語句,非唯不可以文字道理求,抑且不可以智知識識。何也?須知古德云:「垂鉤四海,只釣獰龍。格外玄談,為求知己。」是故,凡看宗門語錄須另具眼始得。
自有禪道以來,儒家有信者、有謗者。且置而莫論,每見教家尚不信禪,何也?此亦無怪其然,古謂「三乘膽喪,十地魂驚」,豈虛語哉?噫嘻!禪客相逢只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
石頭參同契云:「乘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自是宗門秘要也。是知從上大老得之機先,及其應用如擊石火電光,使人應接不暇,隨意所如皆入法則,豈預存規矩者哉?只是渠悟處真,所以用處親耳,以是為神品也。
向學人問,不到處問,問在答處;就佛祖答,不得處答,答在問中。雖然言無展事,要在善巧投機,方見樂從者,宿根發現,將成乎千仞之山;一聞深悟者,暗機成熟,始完美一簣之土。豈偶然哉?
理路不可不熟,若遣不去,反為理障;世法不可不通,或看不破,徒增煩惱。是故,法無定法,妙在機宜,自為、為人,豈容莽鹵?
人知格物,不知物本無物;人知窮理,不知理本無理。理無理,故理斯窮矣;物無物,故物斯格矣。子韶格物、妙喜物格,良有以也。
教中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固是難信之法,而六祖特為之釋云:「前念迷即煩惱,後念悟即菩提。前念起即生死,後念滅即涅槃。」祖師婆心如此,傷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對真而莫覺,饒直示而奚為,哀哉。
向聲色裏識得自己,形骸自化于心念上,不昧性空,情境俱融。如是,則佛法、世法打成一片,真身、應身詎礙千差。
度人者,不應捨筏;自度者,法亦成多。用之在我,捨豈繇人?
千七百則公案,皆是古人入道之溪徑、暫時之岐路耳,後人於茲研求解會,是乃岐路上更增岐路也。豈不聞「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若也真要入古人堂奧,必須有真正悟門始得。岩頭云:「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豈欺人哉?
大海水波瀾浩渺,何曾有意?禪和家機鋒峻利,悉屬無心。
今時知識說法,有好新奇、有好平淡,有好走明路、有好走暗路,種種不同,且不識古人用意,因時說法,不自立規矩耳。以其得處深玄、用處瀟灑,時出新致,不主故嘗。初未嘗有意於新奇及平淡等,然或時音變,要皆從平淡中逸出,故新奇處未嘗不淡宕耳,豈有意乎哉?所謂「明暗相參殺活機、大人境界普賢知」,此今人所未嘗夢見者。
古人云:「祖師公案狀是鐵牛之機。」嘗見此語令人汗流,豈同比來狂禪,解得幾則公案、看取幾卷語錄,
猜你喜欢 佛说呵雕阿那鋡经·佚名 卷第三十三(云字号)·朱时恩 菩萨戒义疏卷下·智顗 卷三十五·佚名 卷第三十二·佚名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宗密 附錄義淨補譯正理門論初段釋文·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十三·霁仑超永 四大种之研究·太虚 菩萨戒义疏卷上·智顗 净慈要语卷下·永觉元贤 唐诗禅悦集唐僧诗选合序·太虚 佛法学习初步·李叔同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印光 坚固品第五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